部编版高中语文选择性必修中册 6.1记念刘和珍君? 教案

文档属性

名称 部编版高中语文选择性必修中册 6.1记念刘和珍君? 教案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4.1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2-04-20 15:34:53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记念刘和珍君》鲁迅
【设计思路】鲁迅的作品是一部记录着对黑暗的愤懑和对光明渴慕的民族启示录。本文名为“记念”却不像一般的纪念文章那样以叙述死者生平为主,而是紧密地把叙述和抒情、议论结合起来。通观全文,作者愤怒地控诉段政府虐杀爱国青年的暴行,痛斥走狗文人无耻的流言,无比沉痛地悼念刘和珍等遇害青年,奉献他的悲哀和尊敬。一方面告诫爱国青年要注意斗争的方式,另一方面颂扬“为了中国而死的中国的青年”的勇毅,激励人们“更奋然前行”。诸多复杂而深刻的情感升腾交织,无可抑制。 今天的孩子们毕竟离那个时代比较远,学生要全面深入的理解这些思想情感应该有一定难度,教者必须考虑时代特征和学生的心理感知水平,化难为易,把艰涩枯燥的内容努力转化为具体可知的情境,既利于学生接受,又能激发他们探索的主动性与创造性。因此,本人欲尝试“先入为主”的设计思路,从学生的情感认知出发的,打破原文写作顺序,先让学生了解先烈的事迹及遇害经过,只有真正领悟了敌人令人发指的凶残、刘和珍们在枪林弹雨中的坚强、沉勇,才能调动他们内心的憎恨、赞叹等情绪,从而完成情感的自然升华。以此激起他们与作者的情感共鸣,为理解写作缘由及总结经验教训做好气氛渲染和内容衔接,并最终为深入领会文章主旨做好铺垫。另外,文章中曲折回旋的语言不易理解,要适当向学生作相关资料的补充介绍。引导其充分预习,搞清疑难问题。为了使每课时教学目标更为清晰,本人拟以小标题形式作为专题研讨,让学生的学习有更为鲜明的目标与效率意识。
【教学目的】
一、知识与能力:
(1)了解作品的有关背景,把握作者的行文思路,分析理解作家强烈的思想感情。
(2)揣摩文中重要语句的含义,体会文章朴实、深沉、含蓄的语言风格。
(3)学会采用勾摘录关键词语的方法,抓住作者思想感情的脉络,理清全文思路。
二、过程与方法:
(1)通过阅读文本,培养学生自主探究的能力。
(2)通过合作交流,提高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
(三)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目标
1、领会写作意图,准确理解意义深刻的语句、片断的含义,进而把握全文的思想内容,学习刘和珍等爱国青年渴求真理、勇于斗争、对祖国有高度责任感等优秀品质。
2、引导学生接受鲁迅的思想感情的熏陶,感受鲁迅刚正的性格、澎湃的激情、高度的正义感和嫉恶如仇的精神。
【教学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通过“关键句”来理清思路,明确作者思想感情发展的脉络,深入理解文意和作者的思想感情。
教学难点:探索作品的丰富意蕴,能用历史和现实的眼光审视本文的思想内容,并给予恰当的评价
教学课时:3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悲剧是将美的东西毁灭给人看
教学要点:1.检查预习。 2.阅读分析第3、4、5三节,理解人物形象。初步感知作者的悲愤之情 。
教学过程:
导入:鲁迅先生曾经所说:“人类血战前行的历史,正如煤的形成,当时用了大量的木材,结果却是一小块。”在通往光明的曲折道路上,多少鲜花未开就遭到摧折,多少年青的生命血沃中华,多少青春未及书写就在枪林弹雨中定格!重温历史不只是为了缅怀,让我们和鲁迅先生一起《记念刘和珍君》,感受幸福的来之不易,领悟生命的美好和担当。
一、检查预习 :
1、注音、释词:(PPT显示,指名认读解释,其他学生随时指正)
噩耗( ) 羽翼( ) 屠戮( )浸渍( )菲薄( )( )    
深味: 广有羽翼: 长歌当哭: 微薄 : 桀骜:
2、关于作家(复习回顾已经学过的作品,并了解鲁迅 )
(1)你眼中的鲁迅?(30字)
(2)默写出你印象最深的、最喜欢的鲁迅作品中的句子。
( 出示题目,要求学生动笔写下来。巡视时发现语言简练优美、认识独到的回答及时肯定)
(3)集体回顾:(完成以下填空题训练,以求整体复习与认知,并要求学生订正自己的答案)
鲁迅(1881-1936),中国现代伟大的文学家、思想家、革命家,中国无产阶级文学的奠基人。原名   ,字   ,浙江绍兴人。1918年5月,首次用“鲁迅”为笔名,发表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第一篇白话小说 。1921年12月发表的中篇小说 ,是中国现代文学史上杰出的作品之一。小说集:《 》《 》《 》(历史小说〕 散文集:《 》.散文诗集:《 》杂文集:《热风》《坟》《华盖集》《华盖集续编》《而已集》《三闲集》《二心集》《南腔北调集》《且介亭杂文》等,鲁迅以笔为武器,战斗一生,被誉为“民族魂”、现代文学的旗帜,是中国现代伟大的无产阶级文学家、思想家、革命家,中国现代文学的奠基人,是世界十大文豪之一。毛泽东评价他是中华文化革命的主将。“横眉冷对千夫指,俯首甘为孺子牛”是鲁迅先生一生的写照。
3、关于题目 :了解刘和珍生平。
(读印发的文章《刘和珍生平》《无花的蔷薇(之二)》)
刘和珍(1904一1926)女,原籍安徽合肥,生于江西南昌。1923年秋,刘和珍从江西来到北京,考入国立北京女子高等师范预科,后升人女师大英语系。1926年3月18日,她不顾病痛,带队出发开始示威游行。在铁狮子胡同段祺瑞执政府门前,卫队把罪恶的枪口瞄准了刘和珍。枪声响了,一场预谋的大屠杀开始了。顷刻间,刘和珍身中数弹,卧于血泊之中。凶残的士兵冲过来,复用木棒猛击刘和珍……刘和珍烈士牺牲时年仅22岁。
4、关于思路:本文思路的起点是什么?(分解为以下几个小问题)
(1)本文是一篇纪念性文章,纪念的中心人物是刘和珍。课文的哪些小节集中写纪念刘和珍君?(明确:三、四、五节)
(2)第一、二节在文中的作用是什么?(明确:交代写作缘起)
(3)六、七节又起什么作用?(明确:揭示这次事件的教训和意义)。
教师总结:全文思路的起点是本文的写作缘起,即为什么要写这篇文章;然后记述刘和珍的生平事迹和遇难经过;在叙事的基础上再深入一步,议论"三 一八"惨案的教训和意义。三者交错,始终统一于"记念"这一中心,这就是本文的总体思路。
二、新课探究: (一)人 物 之 美
1、同学们正值青春年华,大家谈谈对青春美的看法。(鼓励学生各抒己见)
2、出示民国时候女大学生的照片,民国时的女生有什么特点?(由学生发表观点后总结。)
正是和同学们一样如花的年龄。尽管时代的审美特征不太一样了,可是在这些白面黑发,白衫黑裙,白袜黑鞋的女孩子身上我们依然能感受到像中国水墨画一样淡雅、自然、协调、素朴、纯真的美。而且因了时代的特殊 “那美中包含着太多的快乐与哀伤,理想与幻灭,刚强与柔弱,激越与平静……对于今天的人来说,那美就如同古希腊神话一般,几乎是不可再现的”(要求齐读孔庆东语 )
3、鲁迅先生说过“悲剧是将美的东西毁灭给人看”。我们今天纪念的主体刘和珍也正是这美丽人群中的一员,她是一个怎样的人?在她身上有哪些美的品质、精神、性格?请大家在文章中进行一次美的探寻。
(记叙性的部分的内容,学生去找,只要找出事件即可,不需要花很多时间去评论。通过填表来完成对刘和珍形象的初步感知。每个学习小组都要呈现他们梳理和归纳的资料)
明确:a、生前爱看鲁迅文章.毅然预定了全年的《莽原》(补充:鲁迅所编之期刊如《莽原》等,都是战斗性很强的革命刊物,因而常遭反动当局的查禁,“城门失火,殃及池鱼”,固此有人就不敢订或不愿订,因此“往往有始无终”,“销行一向就甚为寥落”。而刘和珍却“毅然预定了《莽原》全年”,这说明刘和珍有追求真理、坚持真理的坚强意志,也说明刘和珍不仅是鲁迅的学生,更是志同道合的战友。)
b、是女子师范大学自治会成员之一。
c、常常微笑着态度很温和(学生容易理解这表现了刘和珍的和蔼、亲切。还应补充:正是这一点团结了群众,坚持了斗争,许广平曾回忆说:“如果当时没有刘和珍融洽各人,笑咪咪的温和感动各人,我知自治会早就拆散了”。见《刘和珍生平》。)
d、在宗帽胡同赁屋里听过我的讲义(是师生关系,可是作者却说:“我应该对她奉献我的悲哀与尊敬。还尊称学生为“君”,足见该学生在该教师心中的地位不凡)
e、虑及母校前途,黯然至于泣下。
f、“欣然前往”参加请愿运动而中弹牺牲
大家觉得刘和珍是怎样的一个人呢?请大家用一句简短的话来“填空”。
刘和珍是一个 、 、 、 、 的青年学生。(始终微笑着的;勇敢的有思想的;坚强的等等。从表象上初次评价刘和珍)
(二) 美 之 毁 灭
1、“脸上时常挂着微笑”作者再三写到人物的这个经典表情,仅仅是为了表现她的温婉善良吗?(引导学生思考美之毁灭的原因)
2、这样一个风华正茂,激情洋溢,意气风发的女子是如何被毁灭的?
(1)介绍背景(让学生了解"三 一八"惨案的历史背景,对人物的英雄事迹能够有时代历史的认知)―――(播放"三 一八"惨案视频,了解以下资料知识:1926年3月,奉系军阀在日本帝国主义支持下进兵关内,冯玉祥率领的国民军同奉军作战。日本帝国主义公开援助奉军,派军舰驶入大沽口,炮击国民军。国民军开炮还击。日本帝国主义便向当时的北洋军阀段祺瑞执政府提出抗议,又联合英、法、意、荷、比、西等国驻北京公使,借口维护《辛丑条约》,提出种种无理条件,并且在天津附近集中各国军队,准备武力进攻。18日,北京人民为了反对帝国主义侵犯我国主权,在天安门前集会抗议,会后到执政府前请愿。段祺瑞竟命令卫兵向请愿群众开枪,并用大刀铁棍追打砍杀,打死打伤200余人,造成屠杀爱国人民的"三 一八"惨案。刘和珍被杀了,48条生命在执政府面喋血了,200多名死伤的请愿者倒在了中国人自己端起的枪弹下!鲁迅说3月18日,民国以来最黑暗的一天!)
(2)、探讨:府门喋血是一段很残忍的文字,作者为什么说是“虐杀”? 为什么要详写刘和珍等惨死的过程,?划出相关语句,讨论细节描写的作用。
明确:欣然前往请愿、中弹、无端喋血、未便死;
     同行的张静淑、杨德群想扶起她,均中弹、立仆;
     刘和珍还能坐起来,但头胸被猛击两棍,牺牲。(出示烈士遗体照片)
 (补充提示:在《刘和珍生平》中有这样一段记载,刘和珍中弹后,“对赶来救助的同学说:‘你们快走吧,不要管我了’)”这也是对敌人超出想象的凶残下劣的揭露,因为,不仅有枪弹,还有棍棒的猛击。这是“谁也不能料到的‘罗网’”。罗网,即捕鸟的网,捕鱼的网,用在这里的意思是:段祺瑞执政府3月18日屠杀青年学生,犹如张网逮鸟、下网捕鱼一样,完全是有预谋的诱杀。据当时报纸披露,执政府于3月17日夜开会,进行部署,还预备了数十具棺材。段祺瑞还对卫队旅军官说:“你去告诉卫队旅官兵,(杀了人)我不但不惩罚他们,我还要赏他们呢!这一群土匪学生……”当然,这样说,也是对反动文人诬蔑青年学生是“暴徒”的无耻谎言的揭露。如此常常微笑着的,态度很温和,如此善良,如此柔弱、如此美好,如此进步,如此高尚的的青年女子却遭到段祺瑞执政府残酷迫害而死,戕害了如花、年轻、鲜活的生命,怎么不让人痛惜,痛心,这就是人间最大的悲剧!
(3)、难点研习:(在关键句的研讨中进一步明确作者对敌人的揭露和愤怒)
1)、“卫队居然开枪,死伤至数百人,而刘和珍即在遇害者之列。但我对于这些传说竟至于颇为怀疑”。 作者为什么怀疑呢?(注意加横线的字词)
提示:“我向来是不惮以最坏的恶意来推测中国人的”这说明作者的怀疑不来自他对敌人的轻信和幻想。“向来”一词强调了这种认识的深刻和一贯。但他“不料”和“不信竟会下劣凶残到这地步”。这说明现实的黑暗远远超出了作者的想象,以“不惮”和“不料”写认识和事实、过去和现在的对比,突出了段祺瑞执政府杀害爱国青年的凶残下劣比作者想象的更甚,因此鲁迅先生惊诧了,怀疑了。下面再用“况且”、“更何至于无端”等词把怀疑之情再推进一步。这样从正反两方面把怀疑的理由写得十分充分,句末的反问表示了极端愤慨的心情。
2)、“当三个女子从容地转辗于文明人所发明的枪弹的攒射中,这是怎样的一个惊心动魄的伟大呵!”句中“这”指代什么?
明确“这”指代的内容可有两解:“这”指代“三个女子从容……”,那么后面的“惊心动魄的伟大”可从正面理解。“这”如指代“文明人”“枪弹的攒射”,则后面的话是反语。两解都可以。不管从哪方面说,这句话都是对三个女子临难不惧之歌颂,对敌人凶残屠杀的揭露。下面的“伟绩”与“武功”显然都是反语,是对敌人辛辣的讽刺。作者说“三 一八”的“几缕血痕”“抹杀”了“武功”和“伟绩”,那是有意把中外反动派“屠戮妇婴”、“惩创学生”的罪行与段祺瑞执政府的暴行相比,而段祺瑞执政府的残暴无耻远远超过了他们。
三、课堂小结:200多名请愿群众倒在血泊中是惨烈的一幕,更是中国人残害中国人的一场罪恶,一场悲哀,一场耻辱!路,还没有开始就走到了尽头;梦,还来不及做就永远不再醒来。刘和珍,这位年仅22岁的女大学生就这样倒在了反动派的枪弹之下,同去的杨德群也倒下了!因为爱国,所以请愿,因为请愿,所以毅然地面对执政府,因为执政府的凶残卑劣,刘和珍走了。现在,请同学们再次来完成一句话:
刘和珍,-------------------------------------(此时,后面不再添“的人”两字,前面也不用“是”来规定限制,任由同学们去发挥,要挖掘到精神层面,不应该再是表象的了。)
参考:“刘和珍不是一个普通的学生,是为了中国而死的青年”
“刘和珍是真的猛士,敢于直面惨淡的人生,敢于正视淋漓的鲜血”
“刘和珍是一代女性勇毅的代表,干练坚决,百折不回,遇事从容,殒身不恤,不畏强暴,追求真理,是一支美丽而带刺的蔷薇”
任何青春的消逝都是令人感伤的,短暂而光辉的足迹是那样匆忙,这样的死亡到底引发怎样的社会触动呢?这次流血有没有价值,到底有多大的意义?下节课我们将继续讨论。
四、布置作业。
1.探讨课文后面的问题一。
2、假如为刘和珍烈士塑像,你会有哪些设想?写出你的理由来。
(学生在塑像材料选用料、 人物姿态、内在神韵等各方面各抒己见。 示例:如材料选用上:用大理石寓意坚贞刚强的意志;用白玉,寓意纯洁无瑕的品质;用青铜,寓意精神万古长青。)
板书设计 教后反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