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念刘和珍君》
教学目标:
通过揣摩关键语句,了解“三一八”惨案及刘和珍等烈士的事迹,分析作者对惨案现场的文字细致记录,理解记叙在本文中的其深刻含义及其作用。
掌握反语、比喻等修辞方法,明确作者写作此文的目的和意义。
分析揣摩,理解疑难句子。深入领会作者深沉情感。
教学重点:
分析作者对惨案现场的文字细致记录,理解其深刻含义及作用。掌握反语、比喻等修辞方法,明确作者写作此文的目的和意义。
教学难点:
分析揣摩,理解疑难句子。深入领会作者深沉情感。
教学课时:
二课时
预习要求:熟读课文,结合课下注释,了解“三·一八”惨案的经过。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1.通过揣摩关键语句,分析作者对惨案现场的文字细致记录,理解记叙在本文中的其深刻含义及其作用。
2.初步感受作者的情感。
教学重点:分析作者对惨案现场的文字细致记录,理解其深刻含义及作用。
教学过程:
导入:
今天,我们学习鲁迅先生的《记念刘和珍君》。
上课之前,检查大家早自习背诵情况,一起背诵第四节的第五段内容。
惨象,已使我目不忍视了;流言,尤使我耳不忍闻。我还有什么话可说呢?我懂得衰亡民族之所以默无声息的缘由了。沉默呵,沉默呵!不在沉默中爆发,就在沉默中灭亡。
这里面我标红了两个词语惨象、流言。这里的惨象指的是“三一八”惨案。1926年,“三·一八”惨案后,刘半农、赵之任为纪念之而作歌:(齐读)
呜呼!三月一十八
呜呼三月一十八,北京杀人如乱麻!民贼大试毒辣手,半天黄尘翻血花!
晚来城郭啼寒鸦,悲风带雪吹!地流赤血成血洼!死者血中躺, 伤者血中爬!
呜呼三月一十八,北京杀人乱如麻!……
在这场血腥的大屠杀中,有47人被打死,近200人受伤,在死难烈士中,有7个是中学生,最小的一个年仅12岁。正如鲁迅先生所说:惨象,已使我目不忍视了。但,紧接着说:流言,尤使我耳不忍闻 。 二、速读课文,明确“流言”
1.同学们,迅速默读一遍课文及课下注释,回答“流言”的内容是什么?
明确:
79页课下注释1:流言:几天后报纸传播流言说是共产党和少数群众领袖置青年于死地。
80页课下注释3:陈西滢等人在文章中称参加“三一八”情缘的爱国学生和群众是受人利用。
课文,第四节第三四段:
但段政府就有令,说他们是“暴徒”
但接着就有流言,说他们是受人利用。
本文的刘和珍就是三一八的那47个死者之一,也就是流言家们口中的“暴徒”,“被人利用”的青年学生。那么鲁迅先生如何通过刘和珍来还原事情的真相?
速读课文,找到鲁迅对刘和珍其人及其她三一八遇害过程记叙的的语段。
第一处:第一节 第二段
第二处:第三节 第二段
第三处:第五节 第二段
自由朗读第一节、第二节。你看到了怎样和刘和珍?
(学生自由回答)
归纳:始终微笑着的、和蔼的刘和珍
追求进步的、有责任心的
热血的、坚毅的
教师总结:刘和珍是个怎样的人?鲁迅先生在这两段记叙中,用自己所知道的,所看到的两件小事呈现给我们,我们看到了一位忧心国家、情深义重、追求进步、可爱的、温柔的、始终带着微笑的一个中国青年女学生的模样,她有青春年华的热血,也有女孩的温柔可亲。可是,就是这样一位可爱可亲的中国女大学生却“无端在执政府门口前喋血了”。
第五节分析。
齐读第五节第二段。
提问:这段写到惨案发生时的具体情景。从鲁迅描述的惨案情景中,你看出了什么?
(小组讨论,教师引导)
欣然、自然、但、竟——自愿、主动;刘和珍天真(执政府的卑劣)
(预设问题,为什么谈她是主动自愿去的 )
背部——无正面冲突
斜穿心肺、四弹——狠毒、近距离
手枪——有军官、有指挥
头部、胸部猛击两棍——置于死地的狠毒、残忍
立仆——招招凶狠
又想去扶起他——爱国青年的勇毅
分析归纳:“我没有亲见,听说”,作者客观、公正地叙述自己所听闻的事情,“四枪”“从背部入,斜穿心肺”这些词语如出示法医的检验,似向法庭提供铁的罪证。如同新闻描述一般,让读者在事实中辨明真相。鲁迅先生只是讲述了自己所见到的刘和珍,自己所听到的一些事情,无需讲道理,就驳斥了流言,摆明了真相。
我们通过作者呈现的刘和珍,看到了“真相”是什么?同学们你们看到的真相是什么?谁才是真正的“暴徒”?一个追求进步,忧心国家欣然前往的中国青年有没有受人利用?
真相是:徒手请愿的学生被有预谋的杀害了;手无寸铁的女大学生被残忍地用枪射击、有棍棒猛击;正值青春年华的可爱的中国青年死在政府门前;在死亡和残暴的杀戮中,年轻女子们的从容友爱,微笑着的和蔼的刘和珍君死掉了;可爱的可亲的刘和珍死掉了;那个追求进步忧心国家的热血青年死掉了。如鲁迅在文章中所讲:我们看到的是一个为中国而死的中国青年,她不仅是死掉了,而且流言家们还在歪曲事实,混淆视听。
鲁迅说:惨象,已使我目不忍视了;流言,尤使我耳不忍闻。“尤”是何意?
当局者的凶残是可怕的,他能让人死去生命;但流言家混淆视听,更可怕,他们戕害了中国的青年学生,而且还拿他们的血去粉饰他们的暴行,蒙蔽更多人的眼睛,麻木更多人的思想,衰亡民族变得默无声息。而民族衰亡之根源就在于惨象总是被流言所掩盖,麻木总是窒息了清醒。
六、大家再带有感情地朗读四节的第五段内容。
惨象,已使我目不忍视了;流言,尤使我耳不忍闻。我还有什么话可说呢?我懂得衰亡民族之所以默无声息的缘由了。沉默呵,沉默呵!不在沉默中爆发,就在沉默中灭亡。
板书设计
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
1.掌握反语、比喻等修辞方法,明确作者写作此文的目的和意义。
2.分析揣摩,理解疑难句子。深入领会作者“悲愤交加”的深沉情感。
教学重点:
理解疑难句子;明确作者写作此文的目的和意义。
教学过程:
导入:
上节课,我们通过鲁迅为我们描述的刘和珍,看到了当局者竟是如此之凶残,流言家竟是如此之下劣,中国女性竟是如此之从容。那么,作者通过刘和珍的死还想要说明什么?今天我们就继续学习这篇文章,在课文中寻找答案。
自由朗读,有感情的朗读。
思考:找到文章中作者对此事件的评价、感想的句子。
自由读一读评价性语句。
(针对这篇文章难句较多的特点,有必要安排一个师生、生生间相互讨论、质疑问难的过程,可以是学生向教师提问,也可以是教师向学生提问。教师应根据学生情况,事先对可能有的提问有个预测。若学生思维不够深入,教师要质疑问难,将讨论引向深入。师生一起探讨交流,各言所疑,各言所悟,师生互动,生生互动,这样可以了解彼此启法,弥补自己不足,超越原来的认识,有助于形成较丰富、全面的认识)
(预设句子)
(学生小组合作讨论,自由选择一句来分析)
离三月十八日也已有两星期,忘却的救主快要降临了罢,我正有写一点东西的必要了。
(提示学生:什么是忘却的救世主?)
我在十八日早晨,才知道上午有群众向执政府请愿的事;下午便得到噩耗,说卫队居然开枪,死伤至数百人,而刘和珍君即在遇害者之列。但我对于这些传说,竟至于颇为怀疑。我向来是不惮 6以最坏的恶意,来推测中国人的,然而我还不料,也不信竟会下劣凶残到这地步。况且始终微笑着的和蔼的刘和珍君,更何至于无端在府门前喋血呢?
(提示学生把握“才”、“居然”、“但”、“竟”、“然而”、“还”、“竟”、“况且”等虚词)
人类的血战前行的历史,正如煤的形成,当时用大量的木材,结果却只是一小块,但请愿是不在其中的,更何况是徒手。
(提示学生:什么手法?本体喻体是什么?“其中”是何意?作者是否赞成?)
(补充:但我却恳切地希望:“请愿”的事,从此可以停止了……世界的进步,当然大抵是从流血得来。但这和血的数量,是没有关系的……《死地》;这回死者的遗给后来的功德,是在撕去了许多东西的人相,露出那出于意料之外的阴毒的心,教给继续战斗者以别种方法的战斗。《空谈》;改革自然常不免于流血,但流血非即等于改革。血的应用,正如金钱一般,吝啬固然是不行的,浪费也大大的失算。我对于这回的牺牲者,非常觉得哀伤。但愿这样的请愿,从此停止就好。《空谈》)
4.“当三个女子从容地转辗于文明人所发明的枪弹的攒射中的时候,这是怎样的一个惊心动魄的伟大呵!中国军人的屠戮妇婴的伟绩,八国联军的惩创学生的武功,不幸全被这几缕血痕抹杀了。”
(提示学生:“伟大”指的是谁?“伟绩”“武功”又是谁?“这几缕血痕”谁的血痕?为什么会抹杀?)
我将深味这非人间的浓黑的悲凉;以我的最大哀痛显示于非人间,使它们快意于我的苦痛,就将这作为后死者的菲薄的祭品,奉献于逝者的灵前。
(提示学生:“以我的最大哀痛显示于非人间”是什么意思?“它们”指代什么?鲁迅为什么要让“它们”对自己的苦痛快意?“这”指什么?它怎么可以作为祭品?)
6.真的猛士,敢于直面惨淡的人生,敢于正视淋漓的鲜血。这是怎样的哀痛者和幸福者?然而造化又常常为庸人设计,以时间的流驶,来洗涤旧迹,仅使留下淡红的血色和微漠的悲哀。在这淡红的血色和微漠的悲哀中,又给人暂得偷生,维持着这似人非人的世界。我不知道这样的世界何时是一个尽头!
7.苟活者在淡红的血色中,会依稀看见微茫的希望;真的猛士,将更奋然而前行。
(“真的猛士”为什么是“哀痛者”“幸福着”?为何而哀痛?为何而幸福?“庸人”有什么特点?原文怎样描述?“苟活者”是哪些人?刘和珍是“真的猛士”吗?)
归纳总结
引导学生回顾全文,并概括文章的中心思想:作者截取了三一八中认识的一个学生,揭露反动军阀政府的残虐凶险,走狗文人的下劣无耻,热烈颂扬爱国青年临难从容的勇毅精神。
用记叙摆事实,驳流言;用议论,明观点,总结意义;用抒情,表态度。字里行间是愤慨又是冷静,是悲哀又是惋惜。
暴徒?
受人利用?
所闻
所见
为中国而死的中国青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