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 语文 年级/册 教材版本 人教版
课题名称 《记念刘和珍君》
难点名称 解读“富含深意的语句”和“重复的语句”
难点分析 从知识角度分析为什么难 鲁迅的这篇文章不仅仅是悼念死难的烈士,刘和珍是他的学生,是他的学识热烈的求知者,他回忆起当初订阅《莽原》的情形,从这一点感觉有些写作的必要,“但我现在却觉得有些踌躇了,我应该对她奉献我的悲哀与尊敬”,而不仅仅是这一点点的所谓的感激。他说,她不是“苟活到现在的我”的学生,而是为了中国而死的中国的青年。但他又说,“造化常常为庸人设计,以时间的流逝,来洗涤旧迹,仅使留下淡红的血色和微漠的悲哀。” 这些几乎矛盾的语言,并非是作者逻辑上的失误,而是充分地表达出了作者的无言的苦痛、愤怒、悲哀与告祭的心情。同时在措辞闪烁与词锋隐显之中,又分明地让人感受到社会与生存环境的凶残所达到的非人间的程度。我们看到的是一颗被各种外力作用而已破碎的心灵!
从学生角度分析为什么难 学生对鲁迅的文章隔膜很深,时间远跨度大,再加上晦涩,理解起来困难重重。而这篇文章的艺术性远高于《为了忘却的纪念》,关键在于“对富含深意的语句”和“重复语句”的理解,对那种“欲吐还吞,欲吞不得,吞而复吐的具体的痛苦的情状与深情叙说”的情感把握。
难点教学方法 老师讲解
教学环节 教学过程
导入 鲁迅先生的《记念刘和珍君》是一篇至文,其艺术成就远远超出了《为了忘却的纪念》。下面我们通过理解富含深意的语句,一同感受语言大师的情感。
知识讲解 (难点突破) 一、理解文中富含深意的语句 1、真的猛士,敢于直面惨淡的人生,敢于正视淋漓的鲜血。这是怎样的哀痛者和幸福者? 明确:“真的猛士”指真正勇猛的革命战士。“惨淡的人生”和“淋漓的鲜血”指反动政府制造凶杀的黑暗现实。因此,第一句可以理解成:真正的革命者敢于正视黑暗的现实的。这两句话的含义是:真正的革命者,面对国家和民族的惨淡前途和人民的悲惨命运感到哀痛,他们又为改变黑暗现实、以勇往直前奋斗献身为最大的幸福。这里“猛士”性格正是作者对自己提出的要求。作者在这篇文章里,也确实以猛士的姿态“敢于直面”“敢于正视”。 惨象,已使我目不忍视了;流言,尤使我耳不忍闻。我还有什么话可说呢?我懂得衰亡民族之所以默无声息的缘由了。沉默呵,沉默呵!不在沉默中爆发,就在沉默中灭亡。 明确:“惨象”指反动军阀的血腥镇压。“流言”指走狗文人的无耻谰言。这两个词回答了“我懂得衰亡民族之所以默无声息的缘由了”。“沉默啊,沉默呵”这是对反动派罪行的愤怒控诉。这里不是赞许“沉默”,而是对中国反动派的高压政策所造成的这种黑暗的沉默现状表示极大的愤慨。从与后面一句联系来看,第一个“沉默啊”感情深沉,感叹的成分较强;第二个“沉默呵”感情较为激越,愤怒的情绪较突出。为唤醒民众,作者在最后指出“沉默”的两种前途:一种是爆发,一种是灭亡。从句式看是选择复句,表明只存在一种可能。表面上看,作者并不肯定哪一种,似乎只客观地指出衰亡民族的两种不同的发展前途,但是实际上有暗示,他曾说“有些民族因为叫苦无用,连苦也不叫了,他们便成为沉默的民族,渐渐更加衰颓下去……至于富有反抗性的民族,因为叫苦无用,他便觉悟起来,由哀音而变为怒吼”。作者肯定的是后者,“爆发”才是唯一出路。作者用这一复句,既是对反动派的警告:杀人者别得意,沉默到了极点就将是爆发的时刻,更是对“后死者”的呼唤、激励、鼓动。全句感情高度激昂。 当三个女子从容地转辗于文明人所发明的枪弹的攒射中的时候,这是怎样的一个惊心动魄的伟大呵!中国军人的屠戮妇婴的伟绩,八国联军的惩创学生的武功,不幸全被这几缕血痕抹杀了 。 明确:写三个女子临难从容,互相救助,同时揭露执政府的屠杀凶残暴虐。 伟大——如此沉勇如此友爱,其精神之伟大确实令人惊心动魄。 “中国军人”的行动,实际上是“八国联军”的意志,“三·一八惨案”实质上是中外杀人者互相勾结的结果。“妇婴”专指女子,即后面所讲的学生。(“八国联军”指题注所讲的八个国家,不是1900年镇压义和团的八国联军) 这里是善与恶的两极,在三个女子从容沉勇友爱的伟大精神衬托下,中外杀人者显得更加卑劣凶残。什么“伟绩”,什么“武功”,所以,“不幸全被这几缕血痕抹杀了”。“伟绩”“武功”是他们的自夸。反语。 人类的血战前行的历史,正如煤的形成,当时用大量的木材,结果却只是一小块,但请愿是不在其中的,更何况是徒手。 明确:这里作者将人类前行的历史比作煤的形成。“大量的木材”比喻代价巨大的流血斗争。“其中”指流血斗争。煤是如何形成的?“需要大量的木材,而形成的只是一小块”。可见,木材变成煤需要付出很大代价,那么,人类前进也需要付出很大代价和牺牲,“但请愿是不在其中的”,这就表明,请愿是不在这种需要付出代价和牺牲之列的。这就是说,在鲁迅看来,向反动派请愿难以换来人类历史的前进,请愿不是一种行之有效的斗争方式。因此没有必要为请愿而付出代价和牺牲。很显然,鲁迅是不主张采用向反动派请愿这种斗争形式的,在作者看来,应当集中革命力量,以有限的代价去换取更大的胜利,不要作无谓的牺牲。 二、理解文中反复出现的语句 我也早觉得有写一点东西的必要了,这虽然于死者毫不相干,但在生者,却大抵只能如此而已。
b、我们还在这样的世上活着,我也早觉得有写一点东西的必要了。
c、忘却的救世主快要降临了罢,我正有写一点东西的必要了。
鲁迅一向讲究用语简练,但此处为何如此罗嗦 ? 另一处: 可是我实在无话可说;
b、我还有什么话可说呢?
c、呜呼,我说不出话,但以此记念刘和珍君!
“无话可说”为何反复出现?这“说的无言”是否与前面“写的必要”及文中另一句“但是,我还有要说的话”相矛盾? 鲁迅从不掩盖自己思想的复杂性,他长于解剖自己,甚至于无情,其精神尤感人与可贵。他一再强调“有写一点东西的必要”,却又感觉到“我还有什么话可说呢”,“但是,我还有要说的话”,“呜呼,我说不出话,……”他想说的,有必要说的太多,但现实的黑暗又使他出离地愤怒。刘和珍是他的学生,是他的学识热烈的求知者,他回忆起当初订阅《莽原》的情形,从这一点感觉有些写作的必要,“但我现在却觉得有些踌躇了,我应该对她奉献我的悲哀与尊敬”,而不仅仅是这一点点的所谓的感激。他说,她不是“苟活到现在的我”的学生,而是为了中国而死的中国的青年。但他又说,“造化常常为庸人设计,以时间的流逝,来洗涤旧迹,仅使留下淡红的血色和微漠的悲哀。” 在说到这次惨案所引起的反响和意义时,他沉痛地说:“时间永是流逝,街市依旧太平,有限的几个生命,在中国是不算什么的……至于此外的深的意义,我总觉得很寥寥……”然而在文章的结尾,他又说:“我目睹中国女子的办事……而终于没有消亡的明证了。倘要寻求这一次死伤对于将来的意义,意义就在此罢。”“苟活在淡红的血色中,又会依稀地看见微茫的希望……”这些几乎矛盾的语言,并非是作者逻辑上的失误,而是充分地表达出了作者的无言的苦痛、愤怒、悲哀与告祭的心情。同时在措辞闪烁与词锋隐显之中,又分明地让人感受到社会与生存环境的凶残所达到的非人间的程度。应当说,作者还有许多想表达的,要表达的,但他徘徊于“两间”,纠缠于生死,沉耽于过去、现在与将来,而他思绪纷乱,也实在不能完全地沉静于他的心去作冷静的理性思索,于是他只好将这些“奉献于逝者的灵前”,奉献给广大的读者。我们看到的是一颗被各种外力作用而已破碎的心灵!
课堂练习 (难点巩固) 理解关键词句的含义 1、作者为什么一再写刘“始终微笑着,态度很温和”? 明确:强调刘和珍的善良可爱,不可能是暴徒,反衬出反动派的凶残和反动文人的下劣。 文章写于同年4月1号,一般来说记叙同年发生事情是不需要表明年份的,或仅仅说“今年”即可,但是在这里作者为什么要这样写? 明确:以“中华民国”来纪年,这是愤慨的揭露和讽刺。在作者看来,所谓“中华民国”早已经不是人民的政府,而是屠杀人民的机器,所谓执政府总统,完全是屠杀人民的刽子手!因此,作者在文章开篇写“中华民国”具有讽刺意味,我们不难从这庄重严肃的文笔中体会出作者的思想感情。 3、“从背部入”说明了什么?为什么突出“其一是手枪”? 明确:刘和珍当时中弹,是“弹从背入”,可见并不是与军警面对面地搏斗,证明她完全是无辜的,她不是什么“暴徒”,倒是段政府卫队的卑鄙。 手枪是军官使用的,证明这次屠杀是有人指挥的,事前筹划好的,决不是军警各自的“正当防御”。 这些铁的事实,有力地戳穿了段政府“通电” 引用陶诗的作用 明确:是说烈士的死能够得到“亲族、师友、爱人”的悲悼 ,“这就够了”。徒手请愿固然是不值得的,但是既然流了血,就一定会产生影响,尽管不一定很大,这血也不会白流。 学生朗读第五部分,老师范读第五部分。
小结 作者愤怒地控诉了段政府虐杀爱国青年的暴行,痛斥走狗文人下劣无耻的谎言,无比沉痛地悼念刘和珍等遇害青年,奉献了自己的悲哀与尊敬。一方面告戒爱国青年要注意斗争的方式,另一方面高度颂扬“为了中国而死的中国的青年”的勇毅,激励人们“更奋然前行”。文章表现了一个伟大的革命家、思想家爱憎分明的态度和深邃独到的思想,能够激励青年的爱国热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