更上一层楼
筑基达标
1.下列加点字的注音全部正确的一项是( )
A.猾黠(xiá) 竦立(sǒng) 不啻(chì) 觇视(zhǎn)
B.惭怍(zuò) 跬步(kuǐ) 迂讷(nè) 藁葬(gǎo)
C.审谛(dì) 啜(chuò) 蹄躈(jiào) 裨益(bì)
D.科敛(liǎn) 翕辟(xī) 邑庠(yàng) 荫庇(yīn)
提示:A项,“觇”读“chān”;C项,“躈”读“qiào”;D项,“庠”读“xiáng”,“荫”读“yīn”。
答案:B
2.下列加点字的解释全部正确的一项是( )
A.操童子业(从事……行业) 抢呼欲绝(碰撞)
俾入邑庠(使) 细疏其能(梳理)
B.久不售(卖) 虫集冠上(聚集)
业根(罪恶) 又劣弱不中于款(款式、规格)
C.蹑迹披求(拨开) 掭以尖草(撩拨)
冥搜未已(深) 直龁敌领(咬)
D.抚军亦厚赉成(赏赐) 无毫发爽(差错)21世纪教育网
掇置笼中(拾取) 径造庐访成(建造)21世纪教育网
提示:A项,疏,臣子向君主陈述事情的一种公文,在这句中作动词用,释为“分条陈述”。B项,售,考取的意思;集,止的意思。D项,“造”,解释为“到”。
答案:C
3.下列加点字均为活用词,试选出分类正确的一项( )
①宫中尚促织之戏,岁征民间 ②市中游侠儿,得佳者笼养之 ③虫集冠上,力叮不释 ④旬余,杖至百 ⑤成以其小,劣之 ⑥每责一头,辄倾数家之产 ⑦欲居之以为利;而高其直 ⑧日将暮,取儿藁葬 ⑨上于盆而养之
A.①②③⑧/④⑨/⑤/⑥/⑦ B.①②③/④⑤⑥/⑦/⑧⑨
C.①③/②⑧/④⑦/⑤⑥⑨ D.①③⑧/②⑥/⑤⑦/④⑨
提示:①②③⑧均为名词作状语,④⑨名词作动词,⑤形容词意动,⑥形容词使动,⑦形容词动用。21世纪教育网
答案:A
4.本文作者___________,字留仙,___________代___________年间杰出的文学家,他一生创作了大量文学作品,诗文词曲都有成就,尤以___________著称。他的代表作是《聊斋志异》,“聊斋”是他的___________,“志异”意为___________。
答案:蒲松龄 清 康熙 小说 书斋名 记载的是奇闻异事
5.小说中“求神问卜”和“魂化促织”两个片段的作用分析正确的项( )
A.表现了作者具有封建迷信思想的局限性。
B.“求神问卜”是无望中寻求生路。“魂化促织”寄托了美好的愿望,说明通过艺术虚构,善良的百姓能够获得解脱。
C.“魂化促织”使故事结局由悲剧变成了喜剧,削弱了对封建统治者的谴责力量。
D.“求神问卜”推动情节发展,为再度捕捉促织提供了线索。“魂化促织”增强了故事的曲折性与神奇色彩,同时也更加深了故事的悲剧性。
提示:A项,“表现了作者具有封建迷信思想的局限性”太武断;B项,“‘魂化促织’寄托了美好的愿望”正确,“说明通过艺术虚构,善良的百姓能够获得解脱”说法欠妥;C项,“‘魂化促织’使故事结局由悲剧变成了喜剧”正确,“削弱了对封建统治者的谴责力量”说法不正确。
答案:D21世纪教育网
综合·应用
一、阅读理解
(一)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6—9题。
村中少年好事者,驯养一虫,自名“蟹壳青”,日与子弟角,无不胜。欲居之以为利;而高其直,亦无售者。径造庐访成。视成所蓄,掩口胡卢而笑。因出己虫,纳比笼中。成视之,庞然修伟,自增惭怍,不敢与较。少年固强之。顾念蓄劣物终无所用,不如拼博一笑。因合纳斗盆。小虫伏不动,蠢若木鸡。少年又大笑。试以猪鬣毛,撩拨虫须,仍不动。少年又笑。屡撩之,虫暴怒,直奔,遂相腾击,振奋作声。俄见小虫跃起,张尾伸须,直龁敌领。少年大骇,急解令休止。虫翘然矜鸣,似报主知。
成大喜。方共瞻玩,一鸡瞥来,径进以啄。成骇立愕呼。幸啄不中,虫跃去尺有咫;鸡健进,逐逼之,虫已在爪下矣。成仓猝莫知所救,顿足失色。旋见鸡伸颈摆扑;临视,则虫集冠上,力叮不释。成益惊喜,掇置笼中。21世纪教育网
6.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读音和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少年固强之 强:qiǎng,迫使。
B.虫暴怒,直奔 奔:bèn,直向目的地冲去。
C.虫翘然矜鸣,似报主知 翘:qiáo,鼓起。
D.一鸡瞥来,径进以啄 瞥:piē,斜着眼睛看。
7.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
A. B.
C. D.
8.下列各句中加点的词语,与现代汉语意义相同的一项是( )
A.自增惭怍,不敢与较 B.顾念蓄劣物终无所用
C.不如拼博一笑 D.遂相腾击,振奋作声
9.下列对原文内容的分析和鉴赏,错误的一项是( )
A.本段开头叙述“蟹壳青”“日与子弟角,无不胜”的本领及“庞然修伟”的形状时,运用了欲抑先扬的手法。
B.面对庞然修伟的“蟹壳青”,成名所蓄小虫起初非常恐惧,蠢若木鸡,不敢与之比试。
C.本段中成名的心情发生了“惭怍——大喜——惊骇——惊喜”的变化,从侧面烘托了比试过程的一波三折、跌宕起伏。
D.当小虫出奇制胜时,“成益惊喜”。但这惊喜中不乏浓浓的悲意,由于统治者爱好“促织之戏,”使得小小的促织竟主宰了人的心情和命运。
6.提示:D项,瞥:不经意地看了一眼。
答案:D
7.提示:C项中的“有”均为连词,用于整数与零数之间;A项中的“与”前者为介词“和”,后者为连词“和”;B项中的“方”,前者是副词“正在”,后者为介词“当”;D项中的“所”均为所字结构,但前者指代“方法”,后者指代“东西”。
答案:C
8.提示:A项中的“惭怍”,古今都有“惭愧”之意;B项中的“顾念”,古义指“但是想到”,今义指“惦念、顾及”;C项中的“拼博”,古义指“豁出去拼一拼,博得”之意,今义中只有“拼搏”一词,两者不能混淆;D项中“振奋”,古义指“鼓动(翅膀)”之意,是两个词,今义指“(精神)振作奋发”是一个词。
答案:A
9.提示:B项,成名所蓄小虫并不是真正恐惧,只是沉着冷静的表现。
答案:B
(二)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0—13题。
孟德传
苏 辙
孟德者,神勇之退卒也。少而好山林,既为兵,不获如志。嘉祐中,戍秦州,秦中多名山。德出其妻,以其子与人,而逃至华山下,以其衣易一刀十饼,携以入山。自念吾禁军也,今至此,擒亦死,无食亦死,遇虎狼毒蛇亦死。此三死者,吾不复恤矣,惟山之深者往焉。食其饼既尽,取草根木实食之,十日十病十愈,吐、利、胀、懑①,无所不至,既数月安之,如食五谷,以此入山二年而不饥。然遇猛兽者数矣,亦辄不死。德之言曰:凡猛兽类能识人气,未至百步,辄伏而号,其声震山谷,德以不顾死,未尝为动;须臾,奋跃如将搏焉;不至十数步则止而坐,逡巡弭耳②而去;试之前后如一。后至商州,不知其商州也,为候者所执,德自分死矣。知商州宋孝孙谓之曰:“吾视汝非恶人也,类有道者。”德具道本末,乃使为自告者,置之秦州。张公安道适知秦州,德称病,得除兵籍为民。至今往来诸山中,亦无他异能。
夫孟德可谓有道者也。世之君子,皆有所顾,故有所慕,有所畏。慕与畏交于胸中,未必用也,而其色见于面颜,人望而知之。故弱者见侮,强者见笑,未有特立于世者也。今孟德其中无所顾,其浩然之气,发越于外,不自见而物见之矣。推此道也,虽列于天地可也,曾何猛兽之足道哉!
注:①利:通“痢”,泄泻。懑:胸闷。②弭耳:贴耳,顺服的样子。21世纪教育网21世纪教育网
10.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德出其妻,以其子与人 出:送出。
B.吾不复恤矣 恤:忧虑、顾及。
C.逡巡弭耳而去 逡巡:胆小畏惧。
D.未有特立于世者也 特立:独立,不随波逐流。
11.下列各句加点词的意义、用法不同的一组是( )
[来源:21世纪教育网
12.下列选句中全都表现孟德喜爱山林的一组是( )
①德出其妻,以其子与人,而逃至华山下 ②以其衣易一刀十饼,携以入山 ③此三死者,吾不复恤矣,惟山之深者往焉 ④以此入山二年而不饥 ⑤德以不顾死,未尝为动 ⑥德称病,得除兵籍为民
A.①②⑥ B.④⑤⑥ C.②④⑤ D.①②③
13.下列对文章内容的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文章开头点明孟德身份及特殊爱好,即一个作战的武夫偏偏向往山林生活。
B.文中描述了孟德在山中的生活情况:一方面他要克服无粮的困难;另一方面还要战胜猛兽的袭击。
C.孟德后来从山中出来,在商州知府宋孝孙、秦州知府张安道的帮助下,得以脱除兵籍,成为自由的老百姓。
D.作者认为孟德是有“道”之人。这种“道”是指在人不知畏惧时自有一种无形的强大气势,形成一股令猛虎也不敢伤害的力量。
10.提示:C项,逡巡:有所顾虑而徘徊不前。
答案:C
11.提示:C项,前一个“之”为代词,第二个“之”为结构助词。
答案:C
12.提示:④⑤⑥不能表现孟德喜爱山林。
答案:D
13.提示:D项,孟德的“道”指的是“中无所顾”,具有“浩然之气”。
答案:D
二、语言运用
14.请用“儒、道、佛”作开头,重组下面这个句子,不得改变原意。
苏轼的生活与创作充满了矛盾,因为他曾受到儒、道、佛各方面的影响,思想比较复杂。
提示:找准或添加新词或短语所施发的动作,以此作谓语重组句子(有时尚需注意排序或整合),如此题“儒、道、佛”所施发的动作是“影响”,用此重组的句子为:儒、道、佛各方面影响了苏轼,使得他的思想比较复杂,生活与创作充满了矛盾。
参考答案:儒、道、佛各方面影响了苏轼,使得他的思想比较复杂,生活与创作充满了矛盾。
三、写作训练
15.根据要求作文。
我们的生活、学习、思维都需要一定的空间。有的空间需要我们保持,有的空间需要我们打破,有的空间需要我们拓展,有的空间需要我们开创……
请以“我与空间”为话题写一篇记叙文,可以编故事,题目自拟,不少于800字。
提示:按照题目要求,写生活,写自己,写出独特的东西,是本文成功的秘诀。
答案:(略)
回顾·展望
(2006安徽高考)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6—18题。
齐民者,若今言平民也,盖神农为耒耜,以利天下。殷周之盛,《诗》《书》所述,要在安民,富而教之。晁错曰:“圣王在上而民不冻不饥者,非能耕而食之,织而衣之,为开其资财之道也。夫寒之于衣,不待轻暖;饥之于食,不待甘旨。饥寒至身,不顾廉耻。一日不再食则饥,终岁不制衣则寒。夫腹饥不得食,体寒不得衣,慈母不能保其子,君亦安能以有民?”
皇甫隆为敦煌,敦煌俗不晓作耧犁,及种,人牛功力既费,而故谷更少。皇甫隆及教作耧犁,所省佣力过半,得谷加五①。又,敦煌俗,妇女作裙,挛缩②如羊肠,用布一匹。隆又改之,所省复不赀③。黄霸为颖川,使邮亭、乡官皆畜鸡豚,以赡鳏寡、贫穷者;及务耕桑,节用、殖财,种树。鳏寡孤独有死无以葬者,乡部书言,霸具为区处④:某所大木,可以为棺;某亭豚子,可以为祭。吏往,皆如言。
李衡于武陵龙阳汜洲上作宅,种柑橘千树。临卒,敕儿曰:“吾州里有千头木奴⑤,不责汝衣食,岁上一匹绢,亦可足用矣。”后柑橘成,岁得绢数千匹。樊重欲作器物,先种梓、漆,时人嗤之。然积以岁月,皆得其用。向之笑者,咸求假焉。此种植之不可已已也。谚曰:“一年之计,莫如种谷;十年之计,莫如树木。”此之谓也。孔子曰:“居家理,治可移于官。”然则家犹国,国犹家,其义一也。
今采捃经传,爰及歌谣;询之老成,验之行事;起自耕农,终于醯醢⑥。资生之业,靡不毕书,号曰《齐民要术》。凡九十二篇,分为十卷,卷首皆有目录。鄙意晓示家童,未敢闻之有识。故叮咛周至,不尚浮辞。览者无或嗤焉。21世纪教育网
(选自《齐民要术·序》,有删改)
注:①加五:增加五成。②挛缩:褶皱。③不赀:不计其数。④区处:分别处理。⑤千头木奴:暗指千棵柑橘树。⑥醯醢(xī hǎi):指酿造、腌制的方法。
16.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诗》《书》所述,要在安民 要:关键。
B.吾州里有千头木奴,不责汝衣食 责:需要。
C.询之老成,验之行事 询:询问。
D.资生之业,靡不毕书 资:资财。
17.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21世纪教育网
A. B.
C. D.
18.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作者举皇甫隆治理敦煌、黄霸治理颖川的事例是为了说明:地方官获得拥戴,是因为能与百姓同甘共苦,甚至与他们共享家产。
B.文中李衡、樊重种树虽然是居家理财的事例,但结合全文看,举这两个例子的目的,与全书为民众提供谋生之术的宗旨是一致的。
C.作者广泛搜集各种耕作、种植、加工技术的知识,目的是为平民提供一部谋生致富的读物,所以把这本书命名为《齐民要术》。
D.作者把全书分为十卷,在每卷开头标上目录,并详尽交代相关内容,不追求词藻的华丽,用意是让文化不高的人也能读懂。
16.提示:D项,“资”,凭借、获取。这里指用来谋生的方法。
答案:D
17.提示:B项两个“于”是介词,在。A项“以”,前句是连词“来”,后句是“因为”。C项“其”,前句是代词“他们”,后句是语气词“一定”。D项“之”,前句是代词,后句是助词。
答案:B
18.提示:A项“共享家产”错,原文没有这个意思。
答案: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