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封锁》 达标训练

文档属性

名称 .《封锁》 达标训练
格式 rar
文件大小 24.2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粤教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11-01-26 08:48:00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更上一层楼
筑基达标
1.选出下列加点词注音全对的一组( )
A.窘态(jiǒng) 絮叨(xù) 讣告(fù) 模棱两可(lèng)
B.栅栏(zhà) 炽热(zhì) 秽亵(huì) 孜孜不倦(zī)
C.口涎(xián) 窠臼(kē) 宽宥(yòu) 潜移默化(qián)
D.嘹亮(liáo) 撑腰(chēng) 水渍(zè) 沁人心脾(qìn)
提示:A项中“模棱两可”的“棱”应读“léng”;B项中“炽热”的“炽”应读“chì”;D项中“水渍”中的“渍”应读“zì”。
答案:C
2.选出下列词语中有错别字的一组( )
A.章程 敷衍 萍水相逢 略胜一筹 B.轮廓 摇撼 不堪设想 鸦鹊无声
C.风韵 抨击 零零落落 慌里慌张 D.慷慨 包涵 大声疾呼 小心翼翼
提示:B项,鸦鹊无声—鸦雀无声。
答案:B
3.选出填入下列各句横线处的最恰当的一组词语( )
(1)他们有座位可坐,虽然设备_________一点,和多数乘客的家里的情形比较起来,还是略胜一筹。
(2)向他解释有什么用?如果一个女人_________倚仗着她的言语来打动一个男人,她也就太可怜了。
(3)申大越来越糟了!一天不如一天!用中国人教英文,照说,已经是不应当,_________是没有出过洋的中国人!
A.简陋 必须 何况 B.简单 必需 何况
C.简陋 必需 况且 D.简单 必须 况且
提示:(1)“设备”应与“简陋”搭配。(2)“必须”表示事理上和情理上必要,“必需”表示一定要有,不可少。联系上下文,本句侧重于事理上和情理上必要,应选“必须”。(3)“何况”用反问的语气表示更进一层的意思;“况且”表示更进一层,多用来补充说明理由。联系上文,应用反问语气,所以选“何况”。
答案:A
4.选出下列句子标点符号使用不正确的一项( )
A.在大太阳底下,电车轨道像两条光莹莹的,水里钻出来的曲蟮,抽长了,又缩短了;抽长了,又缩短了,就这么样往前移——柔滑的,老长老长的曲蟮,没有完,没有完……
B.“叮玲玲玲玲玲”摇着铃,每一个玲字是冷冷的一点,一点一点连成一条虚线,切断时间与空间。
C.女太太们发狂一般扯动铁栅栏,叫道:“让我们进来一会儿!我这儿有孩子哪,有年纪大的人!”
D.他不记得她说了些什么,可是他自己的话他记得很清楚——温柔地:“你——几岁?”
提示:“每一个玲字是冷冷的一点”中的“玲”字应加引号。
答案:B
5.选出下列各句没有使用比喻修辞的一项( )
A.在宗桢的眼中,她的脸像一朵淡淡几笔的白描牡丹花,额角上两三根吹乱的短发便是风中的花蕊。[来源:21世纪教育网
B.他剃着光头,红黄皮色,满脸浮油,打着皱,整个的头像一个核桃。
C.生命像圣经,从希伯来文译成希腊文,从希腊文译成拉丁文,从拉丁文译成英文,从英文译成国语。
D.老头子右首坐着吴翠远,看上去像一个教会派的少奶奶,但是还没有结婚。
提示:“像一个教会派的少奶奶”只是表猜测,不是比喻。
答案:D
综合·应用
一、阅读理解21世纪教育网
(一)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6—8题。
①开电车的人开电车。在大太阳底下,电车轨道像两条光莹莹的,水里钻出来的曲蟮,抽长了,又缩短了;抽长了,又缩短了,就这么样往前移——柔滑的,老长老长的曲蟮,没有完,没有完……开电车的人眼睛盯住了这两条蠕蠕的车轨,然而他不发疯。
如果不碰到封锁,电车的进行是永远不会断的。封锁了。摇铃了。“叮玲玲玲玲玲,”每一个“玲”字是冷冷的一小点,一点一点连成了一条虚线,切断了时间与空间。
电车停了,马路上的人却开始奔跑,在街的左面的人们奔到街的右面,在右面的人们奔到左面。商店一律地沙啦啦拉上铁门。女太太们发狂一般扯动铁栅栏,叫道:“让我们进来一会儿!我这儿有孩子哪,有年纪大的人!”然而门还是关得紧腾腾的。铁门里的人和铁门外的人眼睁睁对看着,互相惧怕着。
②电车里,一部分的乘客下去了。剩下的一群中,零零落落也有人说句把话。靠近门口的几个公事房里回来的人继续谈讲下去。一个人撒喇一声抖开了扇子,下了结论道:“总而言之,他别的毛病没有,就吃亏在不会做人。”另一个鼻子里哼了一声,冷笑道:“说他不会做人,他把上头敷衍得挺好的呢!”
一对长得颇像兄妹的中年夫妇把手吊在皮圈上,双双站在电车的正中,她突然叫道:“当心别把裤子弄脏了!”他吃了一惊,抬起他的手,手里拎着一包熏鱼。他小心翼翼使那油汪汪的纸口袋与他的西装裤子维持二寸远的距离。他太太兀自絮叨道:“现在干洗是什么价钱?做一条裤子是什么价钱?”
③只有吕宗桢对面坐着的一个老头子,手心里骨碌碌骨碌碌搓着两只油光水滑的核桃,有板有眼的小动作代替了思想。他剃着光头,红黄皮色,满脸浮油,打着皱,整个的头像一个核桃。他的脑子就像核桃仁,甜的,滋润的,可是没有多大意思。
④隔壁坐着个奶妈,怀里躺着小孩,孩子的脚底心紧紧抵在翠远的腿上。小小的老虎头红鞋包着柔软而坚硬的脚……这至少是真的。
电车里,一位医科学生拿出一本图画簿,孜孜修改一张人体骨骼的简图。其他的乘客以为他在那里速写他对面盹着的那个人。大家闲着没事干,一个一个聚拢来,三三两两,撑着腰,背着手,围绕着他,看他写生。拎着熏鱼的丈夫向他妻子低声道:“我就看不惯现在兴的这些立体派,印象派!”他妻子附耳道:“你的裤子!”
那医科学生细细填写每一根骨头,神经,筋络的名字。有一个公事房里回来的人将折扇半掩着脸,悄悄向他的同事解释道:“中国画的影响。现在的西洋画也时兴题字了,倒真是‘东风西渐’!”
6.选段①中有“电车轨道像两条光莹莹的,水里钻出来的曲蟮,抽长了,又缩短了;抽长了,又缩短了,就这么样往前移”一句,分析这个比喻句的作用。
7.联系男女主人公“爱情”的结局,分析“开电车的人开电车”用在小说开头的深刻内涵。
8.仔细阅读选段②—④,说说作者花大量的笔墨写电车里的乘客的理由。
6.提示:将车轨喻作曲蟮,要分析其作用,就要寻找相似点,善于从喻体的特征剖析出隐含的意义。
参考答案:它是“柔滑”的,没有任何的尖锐力度,同时又把握不住转瞬即逝的,是“抽长了,又缩短了,就这么样往前移”的,单调的,毫无美感的“蠕蠕”的,并且还是“老长老长”没个尽头的。这些就显示出生命的冗长乏味。
7.提示:小说的结局是“封锁期间的一切,等于没有发生”,就是说一切又恢复到“封锁”前的状态。就此看来,“开电车的人开电车”就是各人回归各人的位置,沿着早已规定好的“轨道”运行。
参考答案:在一切有序的生活轨道上,人与人都保持在恰如其分的“位置”上,这个位置,于生命深处也许有着种种的遗憾,偶尔偏离而不至于出轨,刹那振荡而不至于激越。
8.提示:车厢内是相对封闭的空间客体,但这个世界却不可能为了两个人独立。小说花大量的笔墨描写世态,是在此嘈杂的背景下,徐徐展开吕宗桢和吴翠远的短暂的“爱情故事”。
参考答案:表面上看,他们的出现与否似乎和小说进展挂不上直接干系。然而他们的作用或意义并非为了推动故事的内容情节,而是渲染延展开一幅必不可缺的背景。他们不是单纯的“见证”,而是作为一种“参照”,存在于事件发生的时间与空间内。
(二)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9—11题。
三十年前的上海,一个有月亮的晚上……我们也许没赶上看见三十年前的月亮。年轻的人想着三十年前的月亮该是铜钱大的一个红黄的湿晕,像朵云轩信笺上落了一滴泪珠,陈旧而模糊。老年人回忆中的三十年前的月亮是欢愉的,比眼前的月亮大,圆,白;然而隔着三十年的辛苦路往回看,再好的月色也不免带点凄凉。21世纪教育网
月光照到姜公馆新娶的三奶奶的陪嫁丫鬟凤箫的枕边。凤箫睁眼看了一看,只见自己一只青白色的手搁在半旧高丽棉的被面上,心中便道:“是月亮光么?”凤箫打地铺睡在窗户底下。那两年正忙着换朝代,姜公馆避兵到上海来,屋子不够住的,因此这一间下房里横七竖八睡满了底下人。
凤箫恍惚听见大床背后有人。
小双脱下了鞋,赤脚从凤箫身上跨过去,走到窗户跟前,笑道:“你也起来看看月亮。”凤箫一骨碌爬起身来,低声问道:“我早就想问你了,你们二奶奶……”小双弯腰拾起那件小袄来替她披上了,道:“仔细招了凉。”凤箫一面扣钮子,一面笑道:“不行,你得告诉我!”小双笑道:“是我说话不留神,闯了祸!”凤箫道:“咱们这都是自家人了,干吗这么见外呀?”小双道:“告诉你,你可别告诉你们小姐去!咱们二奶奶家里是开麻油店的。”凤箫哟了一声道:“开麻油店!打哪儿想起的?像你们大奶奶,也是公侯人家的小姐;我们那一位虽比不上大奶奶,也还不是低三下四的人——”小双道:“这里头自然有个缘故。咱们二爷你也见过了,是个残废。做官人家的女儿谁肯给他?老太太没奈何,打算替二爷置一房姨奶奶,做媒的给找了这曹家的,是七月里生的,就叫七巧。”凤箫道:“哦,是姨奶奶。”小双道:“原是做姨奶奶的,后来老太太想着,既然不打算替二爷另娶了,二房里没个当家的媳妇,也不是事,索性聘了来做正头奶奶,好教她死心塌地服侍二爷。”凤箫把手扶着窗台,沉吟道:“怪道呢!我虽是初来,也瞧料了两三分。”小双道:“龙生龙,凤生凤,这话是有的。你还没听见她的谈吐呢!当着姑娘们,一点忌讳也没有。亏得我们家一向内言不出,外言不入,姑娘们什么都不懂。饶是不懂,还臊得没处躲!”凤箫扑嗤一笑道:“真的?她这些村话,又是从哪儿听来的?就连我们丫头——”小双抱着胳膊道:“麻油店的活招牌,站惯了柜台,见多识广的,我们拿什么去比人家?”凤箫道:“你是她陪嫁来的么?”小双冷笑说:“她也配!我原是老太太跟前的人,二爷成天的吃药,行动都离不了人,屋里几个丫头不够使,把我拨了过去。怎么着?你冷哪?”凤箫摇摇头。
……
七巧似睡非睡横在烟铺上。三十年来她戴着黄金的枷。她用那沉重的枷角劈杀了几个人,没死的也送了半条命。她知道她儿子女儿恨毒了她,她婆家的人恨她,她娘家的人恨她。她摸索着腕上的翠玉镯子,徐徐将那镯子顺着骨瘦如柴的手臂往上推,一直推到腋下。她自己也不能相信她年轻的时候有过滚圆的胳膊。就连出了嫁之后几年,镯子里也只塞得进一条洋绉手帕。十八九岁做姑娘的时候,高高挽起了大镶大滚的蓝夏布衫袖,露出一双雪白的手腕,上街买菜去。喜欢她的有肉店里的朝禄,她哥哥的结拜弟兄丁玉根,张少泉,还有沈裁缝的儿子。喜欢她,也许只是喜欢跟她开开玩笑,然而如果她挑中了他们之中的一个,往后日子久了,生了孩子,男人多少对她有点真心。七巧挪了挪头底下的荷叶边小洋枕,凑上脸去揉擦了一下,那一面的一滴眼泪她就懒怠去揩拭,由它挂在腮上,渐渐自己干了。七巧过世以后,长安和长白分了家搬出来住。七巧的女儿是不难解决她自己的问题的。谣言说她和一个男子在街上一同走,停在摊子跟前,他为她买了一双吊袜带。也许她用的是她自己的钱,可是无论如何是由男子的袋里掏出来的。……当然这不过是谣言。三十年前的月亮早已沉了下去,三十年前的人也死了,然而三十年前的故事还没完——完不了。
(选自《金锁记》)
9.作者摆出了两种人对三十年前月亮的看法:“年轻的人想着三十年前的月亮该是铜钱大的一个红黄的湿晕,像朵云轩信笺上落了一滴泪珠,陈旧而模糊。老年人回忆中的三十年前的月亮是欢愉的,比眼前的月亮大,圆,白;然而隔着三十年的辛苦路往回看,再好的月色也不免带点凄凉。”对此你是如何理解的?
10.小说通过使唤丫头凤萧和小双的私语引出了女主人公曹七巧。从这对话中你能看出女主人公什么样的命运?
11.“三十年前的月亮早已沉了下去,三十年前的人也死了,然而三十年前的故事还没完——完不了。”小说从月亮开始,又以月亮结束,这样写有何深意?
9.提示:由年轻人和老年人对月亮的看法来追究其产生的原因:想象中的月亮和回忆中的月亮。“一切景语皆情语”,情由景生,景因情异。
参考答案:作者概括描写了年轻人想象中的月亮和老年人回忆中的月亮。年轻的人未曾经历过三十年前的月亮,只能够凭借想象,月亮也就成了陈旧而模糊的影子;老年人经历过,可以充分回忆,结果当然是大,圆,白,美丽而凄艳。事实上,三十年后的月亮仍然是三十年前的那个月亮,月亮并没有变,变了的实际上是经历了三十年风雨的人。
10.提示:“小双冷笑说:‘她也配!我原是老太太跟前的人……’”“凤箫哟了一声道:‘开麻油店!’”“小双道:‘龙生龙,凤生凤,这话是有的。’”文中多次出现这样的语句,对这些话加以分析,想象说话人的神情和态度,答案即可得出。
参考答案:曹七巧由“父母之命,媒妁之言”做了姜公馆的二少奶奶,但姜家上下出于门户之见都轻鄙她,连丫环也在背后冷嘲热讽,争不到“主子”的名分。曹七巧以青春的代价卖掉了自己的一生,除了一点钱,她一无所有,七巧其实是个苍白脆弱、卑贱可怜的人。
11.提示:小说从月亮开始,又以月亮结束,要明确这样写有何深意,就要明确借助月亮这个意象的作用。
参考答案:月亮这个意象贯穿着全篇,加深了悲剧的深刻性和一贯性。故事完了,但是月亮仍然存在。张爱玲以其幽绵的笔触及其独特的构思为我们营造了一种迂徐回旋含蓄的意境,在这种意境的烘托之下,用一种看似漫不经心实则老练之至的语言,借助月亮这个意象将各种复杂微妙的心理敏锐地摄于笔端,构筑了一曲绵延悠长的永恒的传奇。
二、语言运用
12.下面一段文字有几处错误,找出来并修改。[来源:21世纪教育网
他们恋爱着了。他告诉她许多话,对于他们银行里,谁跟他最好,谁跟他面和心不和,家里怎样闹口舌?他的秘蜜的悲哀,他读书时代的志愿……无休无歇的话,可是她并不嫌烦。
提示:表示关涉,用“关于”不用“对于”;“家里怎样闹口舌”中的“怎么”并不表疑问;“秘蜜”中的“蜜”明显是别字。
参考答案:“对于”应改为“关于”;“家里怎样闹口舌?”中的问号应改为逗号;“秘蜜”应为“秘密”。
三、写作训练
13.人在特殊的环境中会产生特殊的想法,会说出特殊的承诺,会做出特殊的事情。一段旅程,一次邂逅,都会发生许多故事。
本文在刻画人物时,运用了对话和心理描写,充分地展示了人物的个性。请借鉴这些技巧,来记叙自己一段不同寻常的经历。
写作提示:突出“特殊的环境”发生的故事,记叙自己的经历,写出不同寻常之处。在情节的展开中,通过人物的行为和心理状态,再现活生生的鲜明个性。文学作品中最能表现人物性格和精神特质的语言就是个性化的语言,要注重对语句的锤炼。
回顾·展望
(2006浙江高考)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4—17题。
平面的生活
(法)米·图尼埃
眼镜商放下检验镜,一边说话,一边带着明显的好奇表情,窥伺着他的话将在我身上产生的效果:“哦,好的。事情很简单,您是独眼龙。”
“独眼龙?我?但我有两只眼睛,并且是用两只眼睛来看世界的啊!”
“或许您是用两只眼睛来看的,但绝不是同时用两只眼睛。您的右眼近视,而左眼远视,这两个缺陷恰好使得您的双眼可以交替工作。我们假设您面前二十厘米处放着一个物体,”说着他从桌上拿起一张写有字母的卡片,“您当然看得见这张卡片,但只是用您的右眼。对您的左眼来说,这个物体太近了,因此它此时处于休息状态。现在卡片距您五十厘米,您的右眼开始感觉不适。但您的左眼,也就是远视眼,却苏醒过来。再远十厘米,行了。您的右眼放弃了,并将接力棒传给了自己的邻居。左眼忠诚地接替了右眼,而您什么也没注意到。”
“太奇妙了!我是多么完美啊!我的眼睛是多么聪明啊!确实如此,既然人们长着两只眼睛,为何不让它们各有专攻,分工协作呢?”21世纪教育网21世纪教育网21世纪教育网
“请您不要太过得意。”眼镜商说,“因为,只要您不在乎能否感觉到物体的凹凸起伏,一切都会相安无事。”
“因为我感觉不到物体的凹凸起伏吗?”
“您当然感觉不到。要感觉到物体的凹凸起伏,必须同时用两只眼睛进行观察。两幅相似但不相同的图像之间的微小差距产生立体感。”
“因此我是生活在一个只有二维的世界中了?”
“是的,您看到的是一个平面世界。对您来说,有左有右,有高有低,至于深度,则根本没有,这便是独眼龙的视觉。”
“您提示的情况多么令人震惊啊!那么我该做些什么呢?”21世纪教育网
“我要给您配副眼镜,有了它,您就可以同时用两只眼睛来看世界了。”眼镜商许诺说。
三天后,戴着这副应该会给我的双眼有益辅助的眼镜,我再次走出眼镜店,我便立刻不得不闪身让一位夫人进门。一个夫人?应该说是一只鼻子,一只后面跟着一位夫人的鼻子。因为我一生中从没见过这样的鼻子,硕大,无边,尖利,如同一只鹳嘴向我直刺而来。
接着便到了马路上。马路?毋宁说是蜂拥直撞,地狱一般:钩子遍布,军刀挥舞,长矛林立,愤怒的公牛一般的人群奔突拥挤。汽车如同发疯的猎狗向我狂奔而来,行人跳向我又在最后一刻准确无误地避开,各种物体好像眼镜蛇似的,直冲我的脸跳将过来。我成了一种普遍的、明显的和仇恨的对象。
最终,我得救了,折叠起来的眼镜消失在了衣兜里。哦,多么柔和!哦,春天!行人和汽车毫无起伏地滑行而过,好似反映在帘幕上的影子。建筑物构成了画在同一平面上的一幅无害的背景。妇女们又重新变得温柔可人,好似在时尚杂志的页面上一般变换着位置。我还发现了人类普遍的相互对照的四个动作的秘密。首先,是为了友好的握手而伸出的平展的手与握成拳头准备打人或至少是咒骂的手的对立。但尤其是微笑,这是所有动作中最平面而又最适宜二维空间的动作:嘴向两边咧开,眼角皱起。这就是平面生命的绽放。孩子深谙此道,为了在做鬼脸时创造出第三维度,他便伸出舌头,这恰好构成了微笑的对立面。
弗兰西斯·培根和拉乌尔·杜飞①。眼镜把我投入培根过分的、侵略性的、螺旋状的世界中。摘下眼镜,我又重新找到了杜飞画幅中亲切的花枝图案、歌唱的主题和轻快的鸟儿。21世纪教育网
注:①弗兰西斯·培根(1909—1992),英国画家;拉乌尔·杜飞(1877—1953),法国画家和设计师。
14.文章开头眼镜商说“我”是“独眼龙”。请联系文中对话部分,分析眼镜商这样说的原因。
15.结合全文,理解“我还发现了人类普遍的相互对照的四个动作的秘密”一句的含意,完成下面的题目。
(1)四个动作分别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秘密”是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使用“普遍”一词的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6.文章末尾,作者借用培根和杜飞的画形象地演绎两个不同的世界。请你据此推断这两位画家的艺术风格,并用自己的话分别加以概括。(各不超过12个字。)
(1)培根的绘画风格: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杜飞的绘画风格: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7.下面对这篇散文的赏析,错误的两项是( )
A.本文通过单眼和双眼观察产生的两种视觉对比,具体描绘了平面生活和立体生活的不同景象,写出了独特的人生感悟,既体现了幽默乐观的人生态度,也表现出对现实世界的某种讽喻。
B.作者娴熟地运用象征手法,为读者对本文的解读提供了多种可能性。“我”摘下眼镜前后所看到的两个世界充满矛盾和对立,表明作者对平面生活的适应与赞美,对立体世界的厌恶与批判。
C.本文不同于一般叙事、抒情散文,它运用寓言的表现形式,借助虚拟的生活场景,多角度地展现了社会生活,在一定程度上突破了散文写作的一般模式,令人耳目一新。
D.本文最后四段通过形象的对比,生动地表达了两个世界给人的荒诞恐怖与柔和愉快的不同感受,而引经据典以及比喻、夸张、拟人等修辞手法的运用,则更增添了文章的艺术感染力。
E.本文语言独特,风格鲜明,简朴中显灵动,明快中见厚重。开篇的对话貌似漫不经心,实则逻辑严密;内容略显奇异怪诞,态度则一本正经,令人忍俊不禁。
14.提示:这道题主要考查筛选和整合文中信息的能力。可以整合第3段“绝不是同时用两只眼睛。您的右眼近视,而左眼远视”和第8、9段“我是生活在一个只有二维的世界中了”“您看到的是一个平面世界。对您来说,有左有右,有高有低,至于深度,则根本没有”等信息作答。21世纪教育网
参考答案:(1)“我”右眼近视,左眼远视,双眼不能同时使用;(2)“我”看到的是二维的平面世界,看不到三维的立体世界。
15.提示:这道题主要考查理解文中重要词语含义和句子含意的能力以及筛选和整合文中信息的能力。可以从第14段“友好的握手”“握成拳头准备打人”“尤其是微笑”“做鬼脸时创造出第三维度,他便伸出舌头”“这恰好构成了微笑的对立面”等信息作答。对“普遍”的理解,应结合戴眼镜前后的所见所感作答。
参考答案:(1)①友好地伸手;②恶意地握拳;③微笑;④伸出舌头做鬼脸。(2)平面生活和立体生活的对立。(3)①两个世界、两种生活的对立是人类普遍存在的;②它涉及到多方面的对立关系(人与人的对立,平面与立体的对立,表象世界与本质世界的对立,成人世界与孩子世界的对立)。
16.提示:这道题主要考查对重要句子含意的理解能力和语言概括能力。应该根据文章最后一段内容作答,但照搬“过分的、侵略性的、螺旋状的”“亲切的……歌唱的……轻快的……”显然没有按题目要求“用自己的话分别加以概括”。
参考答案:(1)①夸张的;②批判的;③立体的。(2)①优雅的;②歌颂的;③平面的。
17.提示:这道题主要考查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的能力,以及评价文章思想内容和作者观点态度的能力。B项,“对立体世界的厌恶与批判”有误,立体世界有批判性的一方面特点,不等于作者去批判它;D项,最后四段没有运用“拟人”的修辞手法。
答案:BD
同课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