更上一层楼
筑基达标
1.下列加点的字注音有误的一项是( )
A.锁钥(yào) 颤抖(chàn) 幌子(huǎng) 忐忑不安(tǎn tè)
B.噘嘴(juē) 踌躇(chú) 炽烈(chì) 面面相觑(qù)
C.诡诈(guǐ) 寒噤(jìn) 呜咽(yè) 战战兢兢(jīng)
D.愤懑(mèn) 雏燕(chú) 倔强(jué) 咄咄逼人(duō)
提示:A项中“锁钥”的“钥”读音是“yuè”。
答案:A
2.下列字形有误的一项是( )
A.挑衅 侦察 瞩目 一筹莫展 B.扒窃 攥紧 喑哑 漠不关心[来源:21世纪教育网
C.遮蔽 弊端 倒闭 民生凋敝 D.深湛 抱撼 挑衅 分道扬镳
提示:D项中“抱撼”的“撼”应该是“憾”。
答案:D
3.下面横线上应填入的词语,最恰当的一项是( )
(1)因为刮起了大台风,江轮停开,所以启程的日期__________了。
(2)要大胆__________和积极培养成千上万中青年经济管理干部。
(3)雍正帝很自负地说:“朕虽不谓上等圣明之君,亦非庸愚下流之主,__________官场和下层的情形是我的优势。”
A.延迟 启用 熟悉 B.延长 起用 熟悉
C.延迟 启用 熟习 D延长 起用 熟习
提示:“延迟”的意思是推迟,多用于日期方面;“延长”的意思是向长的方向发展,在原有的基础之上再加长。“起用”的意思是提拔使用;“启用”的意思是开始使用。“熟悉”的意思是知道得很清楚;“熟习”的意思是对某种技术或学问学习得很熟练或了解得很深刻。
答案:A
4.下列加点的成语使用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警察和赞美诗》结尾别出心裁,既在情理之中,又在意料之外。
B.他填报志愿时,又想报清华,又想报北大,总是见异思迁。
C.文学创作辅导材料汗牛充栋,而真正依靠这些辅导材料步入文学途径的却可谓是寥若晨星啊!
D.书中主人公的命运和你息息相关,当厄运来临,你想扔下书逃走,可办不到,就像你不能摆脱自己的命运一样。
提示:B项中“见异思迁”的意思是缺乏主见,这山望着那山高,遇到不一样的就改变趋向,含贬义。
答案:B
5.下列句子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21世纪教育网
A.老师们表示要用灵活多样的方法,开启学生的思维,调动学生的积极性。
B.富有创造性的人总是忘乎所以地汲取知识,使自己学识渊博。
C.如何开展“八荣八耻”的社会主义荣辱观教育,几个学校的领导进行了认真的讨论。
D.努力提高全民的文化水平和审美情趣,是中华民族的一件大事。
提示:B项中“忘乎所以”是不择手段、无所顾忌地去做,含贬义。C项“几个学校的领导”表意模糊。D项“提高”与“情趣”搭配不当。
答案:A
综合·应用
一、阅读理解
(一)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6—9题。
“可怜的小姐!”
这句话又响了起来,充满了同情和眼泪。她们站在那儿,茫然不知所措。这时她们的母亲进屋来了,问她们想不想跟她一起乘车出去兜风。孩子们支吾了半天。她们怕妈妈,同时她们心里又暗暗生气,小姐要走了,这事竟一点儿也不告诉她们。她们宁可单独留在家里。她们像两只雏燕,关在一个窄小的笼子里扑过来扑过去,被这股说谎和保密的气氛压抑得透不过气来。她们考虑,是不是可以跑到小姐的房里去问问她,劝她留下来,对她说,妈妈冤枉她了。可是她们又怕惹得小姐不高兴。再说她们又感到羞愧:她们知道的一切,全是悄悄地偷听来的。她们不得不装傻,装得就跟两三个礼拜以前那样的傻。所以她们就呆在自己房里,度过整个漫长的无边无际的下午,思索着,流着泪,耳边始终萦绕着那些可怕的声音,时而是她们母亲的凶狠的、冷酷无情的怒吼,时而是小姐的使人心碎的呜咽。晚上小姐匆匆地到她们房里来看看她们,跟她们道了晚安。孩子们看见她走出去,难过得浑身都颤抖起来,她们真想还跟她再说些什么。可是现在,小姐已经走到门口了,又突然自己转过身来——似乎被她们无声的愿望给拉了回来——她的眼睛里闪着泪花,水汪汪的、阴沉沉的。她搂住两个孩子,孩子们放声大哭起来,她再一次吻吻孩子们,然后急步走了出去。?孩子们泪流满面地站在那儿。她们感到,这是诀别。
“我们再也见不到她了!”一个女孩哭道,“你瞧着吧,等我们明天放学回来,她已经不在这儿了。”
“我们以后说不定还可以去看看她。那她肯定会把她的孩子给我们看的。”
“是啊,她人多好啊!”
“可怜的小姐!”这一声叹息已经在悲叹她们自己的命运了。
“没有了她,我们怎么办,你能想像吗?”
“再新来个小姐,我是永远不会喜欢她的。”
“我也不会。”21世纪教育网
“谁也不会对我们这么好。再说……”
她不敢把话说出来。但是,自从她们知道,她有了个孩子,一种下意识的女性的感情使她们对她肃然起敬。她们两个老是想着这事,现在已经不再怀着那种孩子气的好奇心,而是深深的感动,充满了同情。
“喂,”一个女孩说道,“你听我说。”
“什么呀!”
“你知道吗,我真想在小姐走以前,让她再高兴一下。让她知道,我们都喜欢她,我们跟妈妈不一样。你愿意吗?”
“那还用问吗?”
“我想过了,她不是特喜欢丁香花吗。那我就想,你猜怎么着,我们明天早晨上学以前,就去买它几枝回来,然后放到她屋里去。”
“什么时候放进去呢?”
“吃午饭的时候。”
“那她肯定早就走了。你猜怎么着,我宁可一大清早就跑上街去,飞快地把花买回来,谁也不让看见,然后就送到她屋里去。”
“好,明儿咱们早早地起床。”21世纪教育网
她们把自己的扑满取来,一个子不拉地把她们攒的钱都倒在一起。一想到她们还能向小姐表示她们无声的、真心诚意的爱情,她们心里又高兴多了。
6.“她们像两只雏燕,关在一个窄小的笼子里扑过来扑过去”这句话表达的意思是什么?21世纪教育网
7.“孩子们放声大哭起来”一句中,孩子“放声大哭”的原因是什么?
8.为什么再新来个小姐,她们都“永远不会喜欢她的”?
9.小姐妹俩拿出自己的零花钱,飞快地跑去买小姐喜爱的丁香花,并且为“能向小姐表示她们无声的、真心诚意的爱情”而高兴,这表明了什么?对塑造人物形象、表现主题有什么意义?
6.提示:首先明白这里是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然后再从比喻的意义上去思考被关进笼子里的小鸟是怎样的情形就能得出答案。
参考答案:用比喻的手法,表现小姐妹惊恐、焦灼、愤怒、无可奈何的心态。
7.提示:自从偷听到有关小姐与奥托的谈话内容后,她们就一直生活在紧张、激动与兴奋当中,她们相信小姐是不会有错的,可是奥托却欺骗了小姐,她们眼看着小姐痛苦却只能假装不知道;偷听了母亲与小姐的谈话后,她们更为小姐不平。在她们幼小的心里,她们是希望帮助小姐的,至少应该让小姐知道她们是和她们的母亲不一样的,她们是爱她的。可是事情的来龙去脉全是她们偷听来的,她们自己觉得这很不光彩,没办法跟小姐讲起,而且,或许小姐根本不想让她们知道自己的事情。
参考答案:对小姐的同情;小姐即将离开她们而她们毫无办法,无能为力;对小姐的留恋;她们内心的委屈等使她们情不自禁地大哭起来。
8.提示:回答这个问题要从两个小姐妹的心态来考虑。她们对她们的小姐充满了同情,只要可能,她们一定会帮助她的,现在,既然不可能留住小姐,那么拒绝新的小姐,也算是对小姐的一种支持、声援了。
参考答案:她们并不是对子虚乌有的新小姐有成见,而是觉得惟有讨厌新小姐才是对她们小姐的一种声援、一种爱。
9.提示:虽然小姐妹的内心一直都很难过,可是她们还是很想为她们的小姐做一点事情,让她高兴一下,可是事情远没有她们想象的那么简单,被上流社会当作玩物的小姐最终只能选择死,这在两个孩子的心里引起了太大的震动,给她们带来了极大的恐惧。
参考答案:表明孩童的天性是纯洁美好的。然而女教师的悲剧使她们对谁也不信任了,对现实世界充满了憎恶,对未来充满了恐惧,有力地控诉了畸形的社会对儿童心理的摧残。
(二)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0—13题。
穷 人
(俄)列夫·托尔斯泰
在一间渔家的小屋里,渔妇冉娜在灯前织补一张旧帆。屋外,风在呼啸,轰鸣的海浪冲击着岸崖,溅起阵阵浪花……海上正起着风暴,外面又黑又冷。但在这间渔家的小屋里,却暖和而舒适。土铺的地面扫得干干净净,炉子里还燃着余烬,搁板上的碗碟被映得闪闪发光。在挂着白色帆子的床上,五个孩子正在大海风暴的呼啸声中安静地睡着。打鱼的丈夫一早就驾着船出海了,到现在还没有回来。听着海浪的轰鸣和风的呼啸,冉娜真感到害怕。
老旧的木钟嘶哑地敲过了十点,十一点……丈夫仍然没有回来。丈夫是不顾惜自己的,冒着寒冷和风暴还去打鱼。她自己也是从早到晚地干活。可结果呢,不过是勉勉强强地维持生活。孩子们仍旧没有鞋穿,无论冬夏都光着脚跑来跑去。吃的也不是白面包——黑麦面包够吃就不错了,下饭的菜也只有鱼。“不过,感谢上帝,孩子们倒都健康,没有什么可抱怨的。”冉娜想着,又倾听起风暴声来。“他现在在哪儿呢?保佑他吧,上帝啊,发发慈悲吧!”她一边说一边划着十字。
睡觉还早。冉娜站起来,往头上披了一条厚围巾,点上提灯就到外面去了,她想看看大海是不是平静些了,天是不是快亮了,灯塔上的灯还亮着吗,能看见丈夫的渔船吗?可是,海面上什么也看不见。风掀起了她的头巾,卷着被刮断的什么东西拍打着邻居小屋的门。于是冉娜想起来,打今天傍晚起她就想去看看生病的女邻居。没人照顾她啊!冉娜想,接着便去敲门。听了听,没人回答。
“寡妇的日子多困难啊!”冉娜站在门前想,“虽然孩子不算多,两个,可是什么事都只有她一个人操心。何况又病着!唉,寡妇的日子困难啊!进去看看吧!”
冉娜一次又一次地敲门,还是没人回答。
“喂,大嫂子!”冉娜喊了一声,心想,别是出了什么事吧,便推开了房门。
破屋子又潮又冷。冉娜把灯举起来,想看看病人在哪儿。头一眼就看见一张床,正对着房门,女邻居静静地,一动不动地仰面躺在床上——只有死了的人才是这个样子。冉娜把灯举得更近一些。不错,就是她。头往后仰着,那冰冷、发青的脸上呈现着死亡的安静。就在离死了的母亲不远的地方,睡着两个卷发、胖脸蛋的孩子,他们盖着一件破衣服,蜷曲着身子,两个淡黄色的头紧紧靠在一起。显然,母亲在临死前,还来得及用旧头巾裹住孩子们的脚,又把自己的衣服给他们盖上。孩子们睡得又甜又香,呼吸均匀而平静。
冉娜抱起睡着的孩子们的小摇篮,用头巾围上,带回了家里。她的心跳得很厉害。她自己也不知道是怎样把孩子带回家的,为什么要这样做。但是她知道,她不可能不这样做。
回到家,她把熟睡的孩子放在床上,同自己的孩子睡在一起,又急忙把帐子撂下来。她很激动,脸都变白了,好像做了什么亏心事似的。“丈夫会说什么呢?”她独自默默地想,“自己五个孩子了,闹着玩的吗?……他会揍我一顿的。那也活该,我自作自受。他会这样?不会!嗳,这样倒更好!……上帝啊,我干嘛做这件事呢?……现在,我怎么当面对他说呢?……”冉娜沉思着,久久地默坐在床前。
突然屋门大开,一股清新的海风冲进屋里。“冉娜,我回来了!”一个身材高大、面孔黝黑的渔夫,身后拖着一张湿漉漉的撕破了的渔网,边说边进了屋。
“啊,是你!”冉娜说了一句话就停住了,不敢抬头看丈夫。
“瞧这一个晚上,真可怕!”21世纪教育网
“是呀,天气真坏!鱼打得怎样?”
“糟透了,简直糟透了!什么也没打着,还把网给撕破了。嗨,真倒霉!告诉你说,像这样的夜晚我大概从来没有碰到过。还打鱼呢,活着回来就谢天谢地了!……天气真够呛,可有什么办法呢!”
夫妇俩都不做声了。
“你知道吗,”冉娜说,“女邻居西蒙死了。”
“是吗?”
“不知道是什么时候死的,可能昨天就死了。唉,死得真痛苦。一定放心不下孩子;不知心里多难受啊!两个孩子,都还是小不点儿,一个还不会说话,一个刚会爬……”冉娜不做声了。渔夫皱起了眉头,神情变得认真而忧虑。
“嗯,是个问题!”渔夫说着搔了搔后脑勺。“你看怎么办?我看抱过来吧,要不然孩子醒来看到死去的母亲会是什么情景?对,就这样,想个法子抱过来!快点去呀!”
可是,冉娜一动也不动。
“你怎么,不愿意吗?你怎么啦,冉娜?”
“他们已经在这儿了!”冉娜说着掀开了帐子。
10.简要分析小说主人公冉娜的形象。
11.对自然环境的描写在这篇小说中起着怎样的作用?请作具体分析。
12.结合你对小说的理解,分析作者以“穷人”作为小说题目的用意。
13.下列对这篇小说的赏析,不正确的两项是( )
A.这是大作家的小作品,是不可多得的短篇佳作,它以生动感人的故事情节、鲜明可感的人物形象,打动着读者的心。
B.小说以女邻居西蒙的死为中心展开故事情节,既赞颂了人世间美好的品质和行为,更控诉了社会的不平和罪恶。
C.小说十分讲究情节构思,开头以平常的生活场景起笔,结尾则陡起波澜,出人意料,收到了很好的艺术效果。
D.小说通过细腻的心理刻画,写女主人公将孩子抱来家中后激烈的内心活动,使人物形象更加丰满和真实。
E.渔夫也是小说中的一个重要的人物形象,在收养邻居孩子问题上他跟妻子不谋而合,这一情节强化了小说的主旨。21世纪教育网
10.提示:此题考查学生分析和评价的能力。从扫得干干净净的土铺的地面、搁板上的闪闪发光的碗碟可以看出她的勤快;她的祈祷显示出她对丈夫的关心;冒雨去看望女邻居,发现她死了,尽管自己也很贫穷,生活拮据,依然抱回来寡妇的孩子并抚养,这些行动都表现了她的善良和可敬。21世纪教育网
参考答案:冉娜是一个穷苦的渔妇。她勤劳质朴,热爱家庭,关心丈夫和孩子;她心地善良,在自家生活已十分艰难的情况下,毅然收养了女邻居遗留下的两个孩子,表现出崇高伟大的爱心。
11.提示:回答此题首先要明确环境描写在小说中的作用。一是渲染气氛,二是推动故事情节的发展,三是烘托人物形象。明确了这些以后,再结合具体的故事情节来分析就不难得出准确的答案了。
参考答案:①铺设背景,渲染气氛。故事发生在一个风暴肆虐、又黑又冷的夜晚。②推动情节的发展。渔夫打鱼迟迟不归和最后一无所获,冉娜担心外出察看天气,女邻居悲惨死去,都与风暴有关。③衬托人物形象。恶劣的天气加剧了渔民夫妇生活的艰难,却没有改变他们善良的心灵、美好的行为。
12.提示:题目之于文章就好比眼睛之于人,是非常重要的。好的题目不外乎以下几点:(1)揭示小说内容;(2)暗示行文线索;(3)形成心理上的巨大反差,达到审美的效果等。就本文来说,小说写的就是发生在穷人之间的事情,名副其实。但这篇小说又不仅仅局限于此,穷人的穷只是表现在物质上,他们的精神和品质却十分高贵和富有,这就形成了鲜明的对比。
参考答案:①小说写的是发生在穷人之间的故事,渔民夫妇和女邻居都是穷人,以“穷人”为题切合人物身份。②与经济上的贫穷形成鲜明对照的是,小说主人公精神上十分富有,心地无比美好,以“穷人”为题突出了人物形象。
13.提示:B项中“以女邻居西蒙的死为中心展开故事情节”错误,C项中“结尾则陡起波澜,出人意料”错误。
答案:BC
二、语言运用
14.毕业前夕,少不了留言赠别。请你参照例句,分别以语文、数学、物理、化学、历史、地理老师的身份,给同学写一则赠言。
例句:英语老师——人生可以有一般现在时、现在进行时,但绝不能有一般过去时和将来时。
提示:临别赠言,即分别时说的或写的勉励的话,往往片言居要,三言两语中饱含着对世界、对社会、对人生的自我体验。写作时要切合人物身份,契合特定的情境。
答案示例:语文老师——人生可以有逗号、感叹号、省略号,但不能有句号。
数学老师——人生有曲线、抛物线,但绝对没有直线。
物理老师——人生的痛苦有裂变、聚变、衰变,但绝对没有永恒的不变。
化学老师——人生的方程也需配平,痛苦和欢乐共存,既要感谢欢乐,也要感谢痛苦。
历史老师——曾经的辉煌,只能说明过去,一切都已经成为历史。历史的改写,依然要靠我们自己。
地理老师——人生和地质勘探不一样,可以向上看、向下看、向左看、向右看,但绝对不能向后看、向下看。
三、写作训练
15.《家庭女教师》这篇小说的心理描写十分细腻、逼真,请模仿其中的某一章节,在下面的几个题目当中,任选一个来写一段心理活动方面的文字。
(1)我一直认为奶奶偏心眼,偏向小堂弟,而不喜欢我这个孙女。有一天无意当中,我听到了奶奶与爸爸的对话,原来是我误解了奶奶……21世纪教育网
(2)那一天早晨,我迟到了,而第一节课恰恰是最让人害怕的老班的课。走在路上,我想……
(3)爸爸到北京出差,给我带来了一本英语参考书,这可是英语老师一直看好的一本书,可惜我们这小地方没有,今天终于得到了它。同桌看见了,问我不看的时候,能不能借给他看看。他可是我学习上的最有力的竞争对手,况且下周就要参加市英语读写大赛了。我……
(4)晚自习下课的时候,王涛羞羞答答、鬼鬼祟祟地塞给我一张纸条,我有种莫名其妙的感觉,没人处打开看时,果然是约我周末去看电影。我……
提示:这些题目中所给的内容都是中学生常见的问题,学生总能在其中找到一个自己感受比较深的来写。注意心理描写要十分细腻,而不要粗线条地勾勒,或仅仅是用几个形容词概括一下而已。
答案:(略)
回顾·展望
(2005上海高考)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6—20题。
回望昨日的感伤
①茨威格是奥地利犹太人,在很大程度上,他视欧洲为自己的国家。然而,他所亲身经历的第一次、第二次世界大战的那些岁月,实际上却是令他一日日失去祖国乃至失去欧洲的过程。他有一种体无完肤的沧桑之感。他在流亡的日子里怀着伤悲和悲观创作这本回忆录《昨日的世界》,这无疑成了他生命的绝唱。不久,他在远离欧洲大陆的巴西自杀身亡,因为他无法承受时代加在他身上的重负,无法忍受没有祖国、没有文化温馨的现实。21世纪教育网
②茨威格正是以感伤的目光回望着过去的时光,并以这样的笔调为我们撰写了一本值得细细品味的书。
③我读过作者的不少作品,如《人类的群星闪烁时》《一个陌生女人的来信》等,总是为作者对人物心理的透彻描写和细腻的笔触而叹服。记得在一部中篇小说中,他描写过一个赌徒的手。在他的笔下,那只手就仿佛是一个生命,血管、指头的细微变化,被他赋予了强烈的生命动感。从那之后,那只手我再也不可能忘记。
④在《昨日的世界》这样一部回忆录中,茨威格同样显示出他小说家的才华,但同时更增加了他所擅长的思辨性。这本书的副题为“一个欧洲人的回忆”,非常贴切地表明了他的特殊身份和这部作品的特点。他没有把回忆自己的生活作为主要内容,相反,他将对整个欧洲命运的思考,贯穿于对自己所经历的时代故事的描述之中。这样,读他的书,人们所了解的,不是一个享誉世界的作家如何成长、成功的文学生涯,而是作为一个著名文人,他眼中的传统欧洲文化的衰落和传统价值观念的崩溃。
⑤文化,自始至终萦绕在茨威格心中。他留恋生于斯长于斯的维也纳,那是多么令人神往的圣地。它有着博采众长的愿望和接受外来影响的特殊敏感,它把那些最不一致的人才吸引到自己身边,使他们彼此逐渐融洽。对于犹太人来说,他们生活在这样一个宽容的文化环境之中,没有陌生感和排斥感,已经在情感上属于这里。正如茨威格所说:“这座城市的每一个居民都在不知不觉中被培养成为一个超民族主义者,一个世界主义者,一个世界的公民。”在他看来,维也纳文化是西方一切文化的综合,对于一个犹太人来说,更是如此。然而,随着第一次世界大战的爆发,昔日的文化辉煌已不复存在,而希特勒的出现,这个他心目中的文化圣地,从此就陷入了野蛮之中。
⑥茨威格是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业已爆发的时刻被迫远离祖国的。他所离开的,不仅仅是他所熟悉的街道、建筑,不仅仅是小提琴流淌出的旋律,而且是在他看来欧洲赖以存在的文化价值。难怪他会在字里行间,流露出的不只是一个犹太人的民族忧患意识,更是一个文人的深沉忧虑和思考,而浓郁的感伤将这一切笼罩。
⑦写完这部回忆录后不久,茨威格就告别了人间,那是1942年。他未能看见希特勒的覆灭,未能看到他的祖国重又恢复文化的创造。今天,当一年一度的维也纳新年音乐会通过现代化媒体手段向全世界现场直播时,亿万听众沉醉在文化的魅力之中,而他所亲身经历的苦难,似乎已成为遥远的回响。
⑧然而,不管时间流逝如何匆匆,《昨日的世界》对于我们来说有着永恒的价值。它会使我们想得更多,更深。在二十世纪即将过去的时候,我正是以这样一种心情细细阅读茨威格的这部作品。他的忧虑,他的感伤,深深地触动着我。
⑨当下个世纪人类回望这个世纪时,又该说些什么呢?
16.第①段里“体无完肤”在文中的含义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7.茨威格将维也纳视为“他心目中的文化圣地”,原因是什么?
18.以下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
A.茨威格创作的《昨日的世界》是以回忆自己的生活经历为主要内容的文学作品。
B.茨威格怀着伤感创作《昨日的世界》,是因为第二次世界大战使他失去了祖国。
C.本文综合运用记叙、议论和抒情等表达方式,是一篇颇具感染力的人物传记。
D.本文标题与《昨日的世界》具有内在的呼应,寄寓了作者被往事深深触动的情怀。
19.第⑦段提及“今天”的维也纳新年音乐会是为了抒发作者__________________的情感。
20.《昨日的世界》“有着永恒的价值”,主要体现在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6.提示:“体无完肤”的字典意义是“形容浑身受伤或比喻论点被全部驳倒或文章被删改得很多”。从上下文看,“受伤”的意思有,但指的绝不是身体也不是文章,而是心灵。
参考答案:心灵受到严重的创伤。
17.提示:命题点在选文第⑤段。维也纳在茨威格心中成为“圣地”的理由有两个:一是“宽容的文化环境”,是“西方一切文化的综合”;二是宽松的生存空间,使民族间没有感情的隔阂,彼此融洽。
参考答案:(1)宽松的生存空间,主要表现在民族与民族之间没有感情的隔阂,能够和谐共处。
(2)宽容的文化环境,博采众长,综合了西方一切文化。
18.提示:在文章的第④段,作者介绍了《昨日的世界》的副题是“一个欧洲人的回忆”,使人误以为这部作品是以回忆自己生活经历为主要内容的作品,而实际上紧接着文章指出“他没有把回忆自己的生活作为主要内容”,“相反”主要内容是“对整个欧洲的思考”。说明A项概括错误。文章第①段交代了茨威格创作《昨日的世界》的真正动因是两次世界大战让他“无法忍受没有祖国、没有文化温馨的现实”。第④段中说他看到了“传统欧洲文化的衰落和传统价值观的崩溃”。B项仅说是因失去祖国是片面的。C项说本文综合运用了“记叙”等方式,应当说主要是用议论和抒情的方式,是对作家作品作的评价,当然也就不是人物传记了。
答案:D
19.提示:文章第⑦段,作者把茨威格所“经历的苦难”与今天人们在维也纳的文化生活中的“陶醉”对比,并说《昨日的世界》已成了“遥远的回响”,作者的痛苦之情已溢于言表。
参考答案:对茨威格未能看到法西斯的覆灭而痛惜。
20.提示:这个句子出现在文章的结语部分,算是文章的结论,指出《昨日的世界》这部书的意义就在于“使我们想得更多、更深”,并说“他的忧虑,他的感伤,深深地触动了我”,那么茨威格在书中“忧虑”“感伤”的是什么,“会使我们更多、更深地想什么”?这便是试题的答案。
参考答案:字里行间渗透着茨威格对二战时期人类不幸遭遇和欧洲文化衰落的思考与忧虑,警示后人反对战争、远离战争,维护人类和平与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