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I卷(选择题)
一、选择题
1.下列词语中划线字读音全部正确的一组是( )(3分)
A.崔嵬(wéi) 敛声屏气(bǐnɡ) 饿莩(piǎo) 间或一轮(jiān)
B.黏液(nián) 人烟阜盛(fù) 形骸(hái) 群山万壑(hè)
C.脊背 (jí) 瓮牖绳枢(yǒu) 湮没(yān) 扪参历井(mén)
D.商贾(jiǎ) 谪居卧病(zhé) 朱拓(tuò) 锲而不舍(qiè)
2.下列词语中没有错别字的一组是( )(3分)
A.寒暄 残羹冷灸 走头无路 不测之渊
B.坚难 迫不急待 放诞无礼 明修栈道
C.溯漠 礼上往来 沸反盈天 汗流浃背
D.烟霭 约从离衡 磨牙吮血 峨眉巅
3.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句是( )(3分)
A.岁末,一个全身水肿,身上有多处淤伤、烫伤的10岁女孩在深圳武警医院抢救无效死亡。女孩父母承认打过女儿,就因为不仅女儿经常尿床,而且会在阳台上随意大小便。
B.品味小说语言,要注意把握叙述语言的不同特点和人物语言,体会不同作者的不同创作风格。
C.地铁公司近期在全体员工中开展安全教育,要求员工牢固树立“地铁安全,责任重于泰山”,保障地铁网络运营安全。
D.目前这场席卷全球的金融和经济危机,正在使世界经济形势发生逆转,种种迹象表明,这是一场在规模、深度和复杂性等方面都史无前例的大危机。
第II卷(非选择题)
二、现代文阅读
阅读下文,完成文后各题。
去年,持续了一年多的“厄尔尼诺”现象迅速消失后,“拉尼娜”随即粉墨登场了。那么什么是拉尼娜?
拉尼娜是指赤道太平洋东部和中部海面温度持续异常偏冷的现象(与厄尔尼诺现象正好相反)。是气象和海洋界使用的一个新名词。意为“小女孩”,正好与意为“圣婴”的厄尔尼诺相反,也称为“反厄尔尼诺”或“冷事件”。
厄尔尼诺和拉尼娜是赤道中、东太平洋海温冷暖交替变化的异常表现,这种海温的冷暖变化过程构成一种循环,在厄尔尼诺之后接着发生拉尼娜并非稀罕之事。同样拉尼娜后也会接着发生厄尔尼诺。但从1950年以来的记录来看,厄尔尼诺发生频率要高于拉尼娜。拉尼娜现象在当前全球气候变暖背景下频率趋缓,强度趋于变弱。特别是在90年代,1991年到1995年曾连续发生了三次厄尔尼诺,但中间没有发生拉尼娜。
那么,拉尼娜究竟是怎样形成的?厄尔尼诺与赤道中、东太平洋海温的增暖、信风的减弱相联系,而拉尼娜却与赤道中、东太平洋海温度变冷、信风的增强相关联。因此,实际上拉尼娜是热带海洋和大气共同作用的产物。信风,是指赤道两边热带地区的低层大气刮向赤道地区的行风,在北半球被称为“东北信风”,南半球被称为“东南信风”,很久很久以前住在南美洲的西班牙人,利用这恒定的偏东风航行到东南亚开展商务活动。因此,信风又名贸易风。
海洋表层的运动主要受海表面风的牵制。信风的存在使得大量暖水被吹送到赤道西太平洋地区,在赤道东太平洋地区暖水被刮走,主要靠海面以下的冷水进行补充,赤道东太平洋海温比西太平洋明显偏低。当信风加强时,赤道东太平洋深层海水上翻现象更加剧烈,导致海表温度异常偏低,使得气流在赤道太平洋东部下沉,而气流在西部的上升运动更为加剧,有利于信风加强,这进一步加剧赤道东太平洋冷水发展,引发所谓的拉尼娜现象。
拉尼娜同样对气候有影响。拉尼娜与厄尔尼诺性格相反,随着厄尔尼诺的消失,拉尼娜的到来,全球许多地区的天气与气候灾害也将发生转变。总体说来,拉尼娜并非性情十分温和,它也将可能给全球许多地区带来灾害,其气候影响与厄尔尼诺大致相反,但其强度和影响程度不如厄尔尼诺。
4.下列对“拉尼娜”的理解,不恰当的一项是
A.拉尼娜是指赤道太平洋东部和中部海面温度持续异常偏冷的现象。
B.拉尼娜是气象和海洋界使用的一个名词,中文意思是“小女孩”。
C.拉尼娜的现象和语意均与“厄尔尼诺”相反,是反厄尔尼诺现象。
D.拉尼娜和厄尔尼诺是交替出现的,在厄尔尼诺之后必然发生拉尼娜。
5.根据文意,下列对“拉尼娜”形成的原因理解,不准确的一项是
A.拉尼娜与赤道两边热带地区的低层大气刮向赤道地区的信风相关联。
B.信风使得赤道东太平洋地区大量暖水被吹送到赤道西太平洋地区,赤道中、东太平洋海温度变冷,因而导致拉尼娜现象。
C.拉尼娜与赤道东太平洋深层海水上翻现象更加剧烈,导致海表温度异常偏低相关联。
D.海表温度偏低,使得气流东沉西升运动加剧,信风不断加强,持续加剧了赤道中、东太平洋海水温度异常偏冷,形成所谓的拉尼娜现象。
6.根据原文,下列推断与作者观点吻合的一项是
A.受全球气候变暖的影响,将来拉尼娜现象频率趋缓,强度趋于变弱。
B.信风又名贸易风,很久以前人们就利用它开展商务活动。因此它对人类有益无害。
C.拉尼娜与厄尔尼诺性格相反,拉尼娜与厄尔尼诺对全球许多地区的天气与气候灾害也将有明显的区别。
D.拉尼娜并非性情十分温和,它也将可能给全球许多地区带来灾害,但其强度和程度不如厄尔尼诺。
三、文言文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系列各题。
王珪,字叔玠。性沉澹,为人雅正,恬于所遇,交不苟合。时太宗召为谏议大夫。帝尝曰:“君臣同德,则海内安。朕虽不明,幸诸公数相谏正,庶致天下于平。”珪进:“古者,天子有争臣七人,谏不用,则相继而死。今陛下开圣德,收刍言①,臣愿竭狂瞽②,佐万分一。”珪推诚进善,每存规益,帝益任之。
它日进见,有美人侍帝侧。帝指之曰:“庐江不道,贼其夫而纳其室,何有不亡乎?”珪避席曰:“陛下以庐江为是邪?非邪?”帝曰:“杀人而取妻,乃问朕是非,何也?”对曰:“臣闻齐桓公之郭,问父老曰:‘郭何故亡?’曰:‘以其善善而恶恶也。’公曰:‘若子之言,乃贤君也,何至于亡?’父老曰:‘不然。郭君善善不能用,恶恶不能去,所以亡。’今陛下知庐江之亡,其姬尚在,窃谓陛下以为是。审知其非,所谓知恶而不去也。”帝嗟美其言。
帝使太常少卿祖孝孙以乐律授宫中音家,伎③不进,数被让。珪与温彦博同进曰:“孝孙,修谨士,陛下使教女乐,又责谯之,天下其以士为轻乎!”帝怒曰:“卿皆我腹心,乃附下罔上,为人游说邪?”彦博惧,谢罪,珪不谢,曰:“臣本事前宫,罪当死,陛下矜其性命,引置枢密,责以忠效。今疑臣以私,是陛下负臣,臣不负陛下。”帝默然惭,遂罢。
时珪与玄龄等同辅政。帝谓曰:“卿为朕言玄龄等材,且自谓孰与诸子贤?”对曰:“孜孜奉国,知无不为,臣不如玄龄;兼资文武,出将入相,臣不如靖;敷奏详明,出纳惟允,臣不如彦博;济繁治剧,众务必举,臣不如胄;以谏诤为心,耻君不及尧舜,臣不如征。至激浊扬清,疾恶好善,臣于数子有一日之长。”帝称善。 (选自《新唐书列传第二十三》)
注:①刍言:草野之人的言谈。常用作谦词。 ②狂瞽:愚钝之力。谦词。 ③伎:古代的歌舞艺人。
7.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语在文中的意思,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
A.朕虽不明,幸诸公数相谏正 相:互相
B.伎不进,数被让 让:责备
C.陛下矜其性命,引置枢密 矜:怜悯
D.济繁治剧,众务必举 举:办妥
8.下列句子分别编为四组,全都表现王珪“为人雅正”的一组是
①???? 臣愿竭狂瞽,佐万分一 ② 珪推诚纳善,每存规益
③ 今陛下知庐江之亡,其姬尚在,窃谓陛下以为是
④ 彦博惧,谢罪,珪不谢 ⑤ 陛下矜其性命,引置枢密,责以忠效
⑥ 时珪与玄龄等同辅政
A.①④⑤ B.②③④ C.①⑤⑥ D.②③⑥
9.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
A.王珪为人正直。任谏议大夫之职以来,无论是引喻规劝,还是直言相谏,抑或是犯颜廷争,他都以诚待上,以理服君,因而深得太宗的赏识与器重。
B.王珪发现太宗有纳庐江王美姬之意,便以郭公因善恶不分而致灭亡的史实作类比,劝谏太宗汲取教训,采纳善言,知恶而去之,终使太宗心悦诚服。
C.王珪与温彦博替祖孝孙辩解,致使太宗大怒。王珪毫不畏惧地直言,自己因报效皇上知遇之恩,且受命尽忠职守才这样做,过错不在自己而在皇上。
D.王珪评论朝中大臣之才时,向太宗坦言自己多方面不如他们,而自己的长处就是能“激浊扬清、疾恶好善”,表现他谨慎谦虚的品格和实事求是的态度。
10.请把上面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
①君臣同德,则海内安。朕虽不明,幸诸公数相谏正,庶致天下于平。
译文: (5分)
②今陛下知庐江之亡,其姬尚在,窃谓陛下以为是。
译文: (5分)
四、默写
补写出下列名篇名句中的空缺部分,任选5句。(5分)
11.复为慷慨羽声,士皆瞋目, 。(《战国策·荆轲刺秦王》)
12.臣所以去亲戚而事君者, 。(《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
13.青青子衿, 。 但为君故,沉吟至今。(曹操《短歌行》)
14. ,两朝开济老臣心。(杜甫《蜀相》)
15. ,此时无声胜有声。(白居易《琵琶行》)
16.青水碧于天, 。(韦庄《菩萨蛮》)
五、诗歌鉴赏
17.阅读下面一首诗,然后回答问题。(6分)
渡桑乾 刘皂
客舍并州已十霜,归心日夜忆咸阳。无端更渡桑乾水,却望并州是故乡。
这是唐代诗人刘皂在客居并州十年后返回家乡咸阳途中所作的一首诗。前人评论诗中“无端更渡”四字乃是关键,“无端更渡”是什么意思?你是否同意“关键”之说 ?为什么?
六、作文
18.
【山东卷】阅读下面材料,按要求作文。(60分)
“让”是活跃在人们口头上的一个常见词:邻里相争讲究谦让;同事矛盾讲忍让:此外还有避让、让步、让贤等。可见,“让”成为中华美德的组成要素:蔺相如以大局为重,避让廉颇,传为美谈;晋文公以信义为先,退避三舍,成为佳话……
请以“让”为话题写一篇800字以上的作文,立意自定,文体自选(诗歌除外),题目自拟。
参考答案
10.(1)君臣同心同德,那么(1分)国家就会安定。我虽不是贤明之君,但幸而(1分)有各大臣常加规劝及纠正我的过失(1分),但愿(1分)这样可以使天下太平吧。
(2)如今陛下知道庐江王灭亡的原因,他的美姬还在你的身边,臣私下认为您认为这样做是对的。
11.发尽上指冠
12.徒慕君之高义也
13.悠悠我心
14.三顾频烦天下计
15.别有幽愁暗恨生
18.
例文1
让,是美丽的
让,不是懦弱,不是妥协,更不是退却,而是一种宽广的胸襟,一种高贵的姿态,一种曲折的智慧。
(一)
两千多年前,战国。
蔺相如远远看见廉颇的马车,赶紧叫车夫让开。手下的人不解,以为怕廉。他淡淡一笑:“我连秦王都不怕,又怎会怕廉将军呢?不过如果我们不和,赵国就有危险了。”在个人恩怨和国家利益面前,蔺相如心甘情愿的让了,这一让,成就了一段生死之交的友情,换来了赵国多年的辉煌。
适时的忍让,并不意味着软弱可欺。忍让,顾全的是大局,着眼的是未来,以柔克钢,以静制动,展示的是一种宽广的胸襟。
(二)
清朝,桐城。
两个官宦人家挨得很近,争抢土地互不相让。其中一家人立刻写信给远在京城的老爷,老爷来信道:“让他三尺又何妨。”家人一听,顿时恍悟,连忙让出三尺,那家备受感动,也让出三尺,空出
的地方就是流芳千古的“六尺巷”。
文明的谦让,似乎显得憨拙质朴,但你敬我一尺,我敬你一丈,却能给人以阳光般的温暖,雨露般的滋润。这一让,表现了一种高贵的姿态。
(三)
一九四七年初,中原大地。
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华东部队在苏北七战七捷之后主动放弃苏北的根据地,大踏步地向北撤退,一直撤到山东。这种撤退其实隐含了更大的目标,那就是集中优势兵力消灭敌人的主力部队。其结果是加快了解放战争的进程,为夺取全国的胜利奠定了基础。
林语堂曾说:“不争,乃大争。”面对困难,退让几步,不也是迈向成功的另一途径吗?避开强敌,寻找战机,以退为进,折射出了一种曲折的智慧。
让,能叫对手成挚友,能化干戈为玉帛,能使柳暗变花明,它是人类精神世界中一朵美丽的奇葩。
一种向上的姿态
“让”顾名思义,就是“退让”的意思,然而右边这个“上”却告诉我们,“让”,其实也是一种向上的姿态。
一、曲折的智慧
林语堂在《风声鹤唳》中说:“不争,乃大争;不争则天下人与之不争。”诗人流沙河还说,面对困难不要硬拼硬抢,退让几步,找出困难与困难之间的缝隙,然后迎头赶上就容易多了。
不错,“争”不如“让”,“让”不是退让,也非妥协,只是一种迈向成功的另一途径,古有退避三舍,田忌赛马,不都是退让取得成功的典范吗?他们是智慧的,这么一“让”,就让出了思考的时间,让出了回旋的余地,却在一瞬间也让出了抓住敌人劣势的机会,让出了百密一疏的破绽,立刻就看到成功的方向。
“让”,就是一种曲折的智慧,也是一种向上的智慧。有人认为他绕远路,非成功捷径,其实不然,它的目标仍是长远的,不过换了个角度。
二、一片冰心在玉壶
古有孔融让梨的故事,教育了一代又一代人。后来又有这样的故事,两个官宦人家挨得很近,争抢土地互不相让,其中一家多占一点地方,另一家人立刻写信给远在京城的老爷,老爷来信道,不过三尺地啊!家人一听,顿时恍悟,连忙让出三尺,那家备受感动,也让出三尺,空出的地方被人称为“六尺街”。
“让”恰恰是一种美德。古谚有云:你敬我一尺,我敬你一丈。谦让能够让原本相距遥远的心又靠得很近很近。谦让又是一种尊重,给人以阳光般温暖,雨露般滋润。“让”的美德是上了层次的,高尚的。
三、和生命等量奇观
“让”,是一种气度。
法国的两名工人陷入困境,只留有一小块仅容一人站的地方,其中一人对另一人说:“我家里还有母亲和妻儿。”另一个人说:“好的。”然后他松开手,落叶般轻轻飘向地面。
这种“让”,在我看来,是面对生死的大无畏。他把生的机会留给了别人,这当然不能说是向上的姿态,这样的奉献是极端的。然而我们的社会需要这样的气度,在自己的位置上让出应有的风采。这样的人生才是积极的。
我们要有向上的积极姿态,因此,“让”给了我们机会。
简评:该考生也来个“说文解字”,将“让”字作了巧妙的解释,然后指出“让”是一种智慧,一种美德,一种气度。文章饶有新意,富含哲理。我看得出该考生“博闻强记”,是个喜爱读书而又善于思考的人,所以语言才这么丰富,思考才这么深邃。
让步,必须把握好度
“让”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历史上“让”的佳话数不胜数。但是,我们在主张“让”的同时,还必须清醒地认识到: “让”也在一定程度上造就了中华民族内敛软弱的性格。因此,让步,必须把握好度。
“融四岁,能让梨”,让出了文明,让出了亲情; 韩信受跨下之辱,让出了风度,让出了明智;晋文公“退避三舍”,让出了诚信,让出了气概……这些“让”都体现了人的魄力和远见,成就了个人或国家,让得有理,让得高尚。
对于这些无伤大雅而又利人利己利国利民的事,我们主张让步;反之,放弃原则和正义,让百姓权益受损,使国家声誉蒙羞,这种让,是可耻可恨的,是万万使不得的。
一箪食,一豆羹,得之则生,弗得则死。呼尔而与之,行道之人弗受;蹴尔而与之,乞人不屑也。为什么?因为这关系到一个人的尊严的问题,所以宁死不让。解放前,大部分共产党员在反动派严刑逼供下咬紧牙关,不肯向反动派作出丝毫退让,因为这关系到
党的安危,关系到革命的成败,当然不能让。 2004年人权大会上, 美国仗势欺人,无端指责我国,我国外交部毫不退让,发表《2004年美国人权记录》以反击美国的污蔑,这关系到中华民族在世界民族之林的名誉,关系到中国在国际上的声誉和地位,当然也不能让!
对于生活中一些鸡毛蒜皮的小事,我们完全不需锱铢必较。该让就让,这样不但不会使我们有所损失,反而会扩大我们的胸襟,何乐而不为?但是,对于那些违背原则和道义的事情,我们千万不能让!
总之,让步,一定要把握好度。
【简评】在众多学生还停留在对“让”肤浅的认识和赞美上时,小作者已敏锐地捕捉到“让步,必须把握好度”这个具有积极现实意义的论点,角度新颖,立意深刻,思辩性强,再加上论据典型,结构合理,语言流畅,不失为一篇佳作。
断翅的蝴蝶
“让,让,让,从小到大,都是我在让她。我到底是不是你们亲生的呀?”顾不上那么多了,火山爆发般一阵咆哮,然后摔门进屋。
忍不住,委屈的泪水又噙满眼眶,轻轻地落在桌上。
桌上,有一只蝴蝶夹。它曾经是多么明艳的蝶呀,可现在却折了一只翅膀。就因为它折了一只翅膀,所以它成了我的,而我的那只又被逼着让给了筱筱。
脊梁上刺骨地冷,这是我一生中最冷的冬日吗? 15年前的冬天,我为什么要比筱筱早来那么几分钟?就因为这几分钟,我从一出生就必须是姐姐,必须凡事让着妹妹。过生日,精美的礼物让给她;一日三餐,美味的佳肴让着她;而现在,居然连“优秀团干”的名额也要让给她……我好喜欢我的那只蝶,那是姑姑带着我和筱筱一起上街买的。它那明亮的黄、深沉的蓝、高贵的紫,承载着姑姑对我的真爱。可现在,它在筱筱的发间扑扇着双翼。难道他们连姑姑给我的爱也要让给筱筱吗?
一种别样的情愫,侵蚀着心底最柔软的那片疼痛,一如夜色不由分说将我包围。
闭上眼睛,刚才的混乱似乎还没有离去。那一刹那,他们的脸上分明是不安和歉疚!
电视上正在讲述一个惊心动魄的故事。素未谋面的姐姐打掉刚刚怀上的孩子为身患白血病的妹妹捐献骨髓。手心手背都是肉,但她最终还是把生的希望让给了妹妹。
眼又模糊了,心似有所动。筱筱是我的妹妹,为什么我不能?
门轻轻地开了,又关上。爸爸坐在了面前,他猛吸一口烟,低低地说:“月月,十五年前,我和一位同事去工地,起降架突然失灵直砸下来,那位同事一把推开了我,可他却……他妻子刚生完孩子,听到这个消息也跟他去了……”爸爸捏烟的手微微颤抖,几尽哽咽。
刹那,我热泪涌流,心底充满万般愧疚和悔恨。我很明白,他们连生命都能让,我还有什么不能让的呢?拿起那残翅的蝶,我微笑着对爸爸说:“爸,帮我戴上。”
【简评】白居易曾说:“感人心者,莫先乎情。”本文的亮点就是在叙事过程中用细腻真实的情感描写拨动读者的心弦,愤怒—心痛—感悟—理解,如行云流水,婉转自如。不足之处是情节稍嫌戏剧化。
让的技巧
如今社会越来越繁杂,我总努力尝试去让开这些繁杂,寻求一片宁静,却常常不能如愿。
可是,一位船夫的话让我豁然开朗,学会了让的技巧。
那次,是在浙西大峡谷中漂流。坐在长长的竹筏上,看着两岸的美景,迎着徐徐吹来的凉风很是惬意。这里美丽的自然风光还未被开发,保持着原有的风貌。一切都是那么寂静,偶尔一声清脆的鸟鸣也令我的心弦为之一颤。我们一行人都默默地观察着周围的一切,从繁华的都市走来,踏进了一片祥和的净土。
江水很是清澈,可以清楚地看见水底的沙石,我忍不住将手伸进水中,鱼儿好奇地亲吻我的手指。忽然,水流急了起来,水中突起的岩石也多了起来。我赶紧收回了手,颇有些紧张。可看那船夫仍是很轻松自在,长长的篙左点一下,右点一下,在湍急的水流中如同在平地上走路一般平稳。看到我盯着他看,他憨厚地一笑:“小心点,水流急着呢,小心掉下水去!”我也冲他一笑,其实心里明白得很,坐他的船哪会有什么危险?每碰到一块岩石,眼看就要撞上了,只见他忽然一让,躲开了危险;每碰到一个漩涡,我们
心惊胆战之时,却又是一让,与漩涡巧妙地擦肩而过。
“大伯,您真有本事,您一定对这里的每一个危险都了如指掌吧!要不您怎么这么灵巧地避让呢?”我佩服地向轻松的船夫说。
“我哪清楚呦,撑了这么多年的筏子,我只知道哪里安全,可以让筏子平稳地通过,要想去避让危险干啥?”船夫还是那么平静。
我却愣住了,我们都错了,我们都想着如何去让开危险,却没想到如何去寻找安全。或许,如果船夫只顾着让开岩石和漩涡,那么许许多多的危险又如何避开?倒不如找一条没有危险的路,平平稳稳地走过去。
我忽然明白了让的技巧,生活的繁杂与我无关,我不必整天想着让开他们,倒不如在心中拾起一片宁静,寻找一条平和的人生之路,平平稳稳地走下去。做一个心灵的隐士,又何必一定要让开世间的繁杂?
简评:该考生视角独特,从船夫驾驭竹筏的技巧,悟出人生一个重要哲理。意蕴深厚,语言通达,可谓文质兼美。
自行车上的空间
爸爸的自行车上,有一个怎么也填不满的空间,那是我让出的,同样是爸爸让出的。可是那空间又是满满的,它填满了我对爸爸的爱,同样有爸爸深沉的父爱。
小时候,爸爸的自行车载着我风里来,雨里去。那时的我很稚嫩,爸爸很胖。我坐在后面,总爱与爸爸争夺座垫与后座之间的空间。我叫着嚷着,爸爸憨憨地笑着,不时发出好像很吃力的声音。最后,赢的总是我。我总把头高高昂起,常胜将军一般威风凛凛。还不忘“守住阵地”,用手抓着本属于爸爸的座垫后端。殊不知,爸爸肥胖的身躯占有的空间却是那么那么少。
幼稚的我不知是爸爸让着我,总以为爸爸不如自己。于是我更加过分了,爸爸有时甚至站着骑车……
后来,爸爸病了,那么虚弱,那么瘦!站在他的病床边,我忽地似乎懂了什么。往日的碎片冲撞着我的思想。我看到了,看到一位胖爸爸努力让给车后的小女儿更多空间。
爸爸终于康复了。我,那个曾经不懂事的女儿再次坐在他的自行车上,我看见他的背,那么瘦。他的身体习惯性地朝前坐着。爸爸,你还在让给女儿更多的空间吗?
晚风吹来,吹湿了我的眼眸。我好想,给爸爸让出地方。可是他早已不需要了——他那么瘦。我的想法,太迟太迟了!
但是,我还是轻轻对爸爸说了一句:“爸,后面位置大,朝后坐点吧。”我看见爸爸笑了,也许在这一刻,他明白了:女儿正在用一颗读懂父爱的心为他让出空间。
小时候,爸爸用“让”装点女儿上学的路;后来,女儿悄悄读懂爸爸“让”的爱;而现在,女儿和爸爸共同用爱让出自行车上那美妙的空间。那空间,注定永远填不满。然而充满它的,是爸爸“让”出的爱。
爸爸,再向后坐一点吧……
简评:此文角度独特,着眼于自行车“座垫和后座之间的空间”,通过前后比照,极其细腻也极其生动地描写了父女之间互让的爱。小中见大,构思奇巧,读之令人击节者再。
让座其实很难
客车停后,上来一位老人。他蹒跚地挪动脚步,开始扫视周围,寻找座位……
车上的大明看到后,向四周看了看,发现已没有座位给老人坐了,心理想:让我的座位给他吧.于是起身准备开口叫他来这里坐,可是转念一想:要是别人见我让位给他(指老人),认为我是扮英雄,装伟大,又或者认为我有什么不良企图,碰巧生成事端来,那我不是自寻麻烦吗?,抑或是恰好有记者在这车上,并且看到我给老人让座后,心血来潮,写了一篇关于我让座的事发表在报纸上,引起轰动,那……那么我不就成了名人了?以后要是碰到同事.朋友……他们问起这件事来,我该怎么说才好,这不就是一件小小的事吗,每个人都可以做到的,有什么好说的.要是公司为这件事开个我让座的表彰大会,那就更糟糕了.噢,后果难一想象……可是不让,这很难说得过去:他年老,体弱多病,而自己年轻,生龙活虎.让吧,但是一想到刚才那些,他又退缩了。让还是不让,使在车上的大明的思想产生了激烈的斗争。他如坐针毡,他好矛盾,也很痛苦。两种思想困扰着他,只有他做出了决定,才可能得以解除。
话说那老人,他边看边走边想:哎,又没有位置了。我真可怜。看来我又得站了。他不由得联想到以前的经历。但老人似乎不愿意一直地站着,于是开始搜索和善的面孔的人,因为那种人最有可能让位给他。不一会儿他的目光就落在了大明的身上。他(指大明)应该会让座给我吧,即使不看在我
的面上,也要看在“尊老爱幼”的面子上吧。老人想。忽然间老人想起了女儿前不久对他说的话“在车上不要随便相信别人,特别是那些看起来像个好人。比如说那着报纸看的人,他们就是经常利用这点来欺骗人。xx报纸曾经不就报道一个像这样的人给一个老人让座的例子吗?本来这种行为是非常值得表扬的,可谁想到这个人正是利用这点让老人放松了警惕,假如偷走了老人的钱。虽然最终钱是要了回来,可是哪能每次都这么好运能把钱要回来......”老人犹豫了:那人(指大明)虽说没有那报纸,但是难保得准他不是那样的人。老人再看看其他的人——不是“看”窗外的风景,就是听耳机,又或者睡觉……总之看那样子,想叫他们让座简直比登天还难。
“我豁出去了’大明横下了心,走向那位老人,说“坐我的……”话未说完,真不巧——车已到站了。这回大明让座都没有人坐了。
看来,不单做人难,其实让座也很难。
后记:这是我的一个真实经历,不过幸运的是,我最终能够有机会让位给那位老人。在她上来到我让座的这段时间里,我其实真的想了很多,大多是关于“面子”的问题,我也不知道多少我为什么会有这样的想法。以前我认为让座是很容易的,根本不用“三思”,可是没想到现在.....
就这样,突然间,我想到在现实生活中,或许也有这样的“故事”上演,故嘱作文一记之,使后人鉴之。
【名人言论】
1谅解也是一种勉励、启迪、指引,它能催人弃恶从善,使歧路人走人正轨,发挥他们的潜力。 ——穆尼尔?纳素夫
【最新素材】
1.辱垓下会战彻底打败了项羽后,刘邦封韩信为楚王。韩信到达封地,找到当年曾分给他饭吃的那位老大娘,赏给黄金一千两作为报答。他召来那位曾让他受到胯下之辱的屠户,不但不杀他,反而还任命他为楚国中尉,并对将领们说:
“他是一个壮士。当时他侮辱我时,我难道真的不敢杀他吗?不是的。
但我杀了他就不能成名,不能实现自己的抱负了,所以我忍辱而达到了现在的境地。我真该谢谢他啊,他磨练了我的意志!”
2.廉颇负荆请罪
蔺相如远远看见廉颇的马车,赶紧叫车夫让开。手下的人不解,以为怕廉。他淡淡一笑:“我连秦王都不怕,又怎会怕廉将军呢?不过如果我们不和,赵国就有危险了。”在个人恩怨和国家利益面前,蔺相如心甘情愿的让了,这一让,成就了一段生死之交的友情,换来了赵国多年的辉煌。
3孔融小时候聪明好学,才思敏捷,巧言妙答,大家都夸他是奇童。4岁时,他已能背诵许多诗赋,并且懂得礼节,父母亲非常喜爱他。
一日,父亲买了一些梨子,特地拣了一个最大的梨子给孔融,孔融摇摇头,却另拣了一个最小的梨子说疲乏:“我年纪最小,应该吃小的梨,你那个梨就给哥哥吧。”父亲听后十分惊喜。孔融让梨的故事,很快传遍了曲阜,并且一直流传下来,成了许多父母教育子女的好例子。
4唐玄奘25岁离开长安西游。进入沙漠后不幸迷了路,随身携带的一罐水也不慎掉了。四五天中曾多次昏倒在地,可是只要他一醒过来就继续前进,终于走出了沙漠。他一路越戈壁、翻峻岭,经碎叶城,登帕米尔高原,闯铁门关天险,经历了近一年多的时间,终于到达天竺国,成为第一个周游古印度的中国旅行家。
5尼可洛?帕格尼尼是意大利小提琴家、作曲家,被人称为“独弦琴上练出来的小提琴家”。他的艺术道路坎坷不平。他生于一小商人家庭,据说,曾因为政治犯罪坐了20年牢。但即使是身陷囹圄,他也不曾灰心,而是坚持狱中学习。他在狱窗边,用一把只剩下一根弦的提琴,坚持苦练,几十年如一日,终于在演奏技巧方面达到了出神入化的境地。他的创作和演奏,奔放不羁,富于激情,对同时代的浪漫派作曲家有较大的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