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31张PPT)
乐天初举,名未振,以歌诗投顾况。况戏之曰:“长安物贵,居大不易。”及读至《原上草》,云:“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曰:“有句如此,居亦何难?老夫前言戏之耳。”
顾况戏白居易
智趣导入
白居易(772-846), 字乐天,自号香山居士,是杜甫之后,唐朝的又一杰出的现实主义诗人,是唐代诗人中作品最多的一个。
作家介绍
他主张“文章合为时而著,诗歌合为事而作。”倡导了
“新乐府运动”,强调继承
《诗经》的优良传统和杜甫的创作精神。他曾将自己的诗分为四类:讽喻、闲适、感伤、杂律。他本人最得意,价值也最
高的是他的讽喻诗,《卖炭翁》 就是其一。
作家介绍
这首诗是白居易《新乐府》五十首中的第三十二首。题下自注:“苦宫市也” ,说
明了诗的主旨:一是指百姓苦于宫市的巧取豪夺;二是指宦官的恶行,败坏了宫市之名,毁了皇家的声誉。既为民生叫屈,又为皇上担忧。
乐府诗
叙事性
写作背景
“宫” 指皇宫,“市” 是买的意思。自唐德宗贞元末年起,宫中日用所需,不再经官府承办,由太监直接向民间“采购”,谓之“宫市”,又称“白望”。太监常率爪牙在长安东市、西市和热闹街坊,以低价强购货物,甚至不给分文,还勒索进奉的“门户钱”及“脚价钱”,百姓深受其害。韩愈《顺宗实录》一语道破:“名为宫市,其实夺之。 ”
宫市
知识链接
卖炭翁
白居易
卖炭翁,伐薪烧炭南山中。 满面尘灰烟火色,两鬓bìn苍苍十指黑。 卖炭得钱何所营?身上衣裳口中食。 可怜身上衣正单,心忧炭贱愿天寒。 夜来城外一尺雪,晓驾炭车辗niǎn冰辙zhé。 牛困人饥日已高,市南门外泥中歇。 翩piān翩两骑jì来是谁?黄衣使者白衫儿。
手把文书口称敕chì,回车叱chì牛牵向北。 一车炭,千余斤,宫使驱将惜不得。 半匹红纱一丈绫,系jì向牛头充炭直。
朗读诗歌
卖炭翁,伐薪/烧炭/南山中。满面/尘灰/烟火色,两鬓/苍苍/十指黑。卖炭/得钱/何所营?身上/衣裳/口中
食。可怜/身上/衣正单,心忧/炭贱/愿天寒。夜来/城外/一尺雪,晓驾/炭车/辗冰辙。牛困/人饥/日已高,市南/门外/泥中歇。 翩翩/两骑/来是谁?黄衣/使者/白衫儿。手把/文书/口称敕,回车/叱牛/牵向北。一车炭,千余斤,宫使/驱将/惜不得。半匹/红纱/一丈绫,系向/牛头/充炭直。
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注意节奏和停顿。
朗读诗歌
合作探究:
1.同桌合作理解诗歌的含义。
2.思考这首诗围绕“炭”写了哪几件事?
卖炭翁,伐薪烧炭南山中。
满面尘灰烟火色,两鬓苍苍十指黑。
木柴。
终南山,属秦岭山脉,在长安城南。
灰白。
有位卖炭的老翁,整年在南山里砍柴烧炭。
他满脸灰尘,显出被烟熏火燎的颜色,两鬓斑白十指漆黑。
状语后置的倒装句。
翻译诗歌
卖炭得钱何所营?身上衣裳口中食。
可怜身上衣正单,心忧炭贱愿天寒。
夜来城外一尺雪,晓驾炭车辗冰辙。
牛困人饥日已高,市南门外泥中歇。
天亮。
同“碾”,碾压。
车轮滚过地面碾出的痕迹。
城市中划定的集中进行交易的场所。
唐代长安有东、西两市,各有东、西、南、北四门。
营,谋求。做什么用。
卖炭得钱何所营?身上衣裳口中食。
可怜身上衣正单,心忧炭贱愿天寒。
夜来城外一尺雪,晓驾炭车辗冰辙。
牛困人饥日已高,市南门外泥中歇。
卖炭得到的钱用来干什么?买身上的衣服和嘴里吃的食物。
可怜他身上只穿着单薄的衣服,心里却担心炭卖不出好价钱,还希望天更冷些。
夜里城外下了一尺厚的大雪,清晨,老翁驾着炭车碾轧冰冻的车轮印往集市赶去。
牛累了,人饿了,但太阳已经升得很高了,他就在集市南门外泥泞的道路上歇息。
翩翩两骑来是谁?黄衣使者白衫儿。
手把文书口称敕,回车叱牛牵向北。
一车炭,千余斤,宫使驱将惜不得。
半匹红纱一丈绫,系向牛头充炭直。
轻快的样子。
骑马的人。
黄衣使者,指太监。
白衫儿,指太监手下的爪牙。
指皇帝的命令。
吆喝。
长安城宫廷在北面,集市在南面。
公文。
掉转。
助词,用于动词之后。
吝惜不得。
唐代商品交易,钱帛并用,但“半匹红纱一丈绫”远远低于一车炭的价值。
挂。
同“值”,价钱。
翩翩两骑来是谁?黄衣使者白衫儿。
手把文书口称敕,回车叱牛牵向北。
一车炭,千余斤,宫使驱将惜不得。
半匹红纱一丈绫,系向牛头充炭直。
那两个得意忘形的骑马人是谁啊?是皇宫内的太监和太监的手下。
他们手里拿着公文,嘴里说是皇帝的命令,便拉转车头吆喝着牛,朝皇宫赶去。
一车的炭,一千多斤,太监差役们硬是要赶着走,老翁百般不舍,却又无可奈何。
那些人把半匹红纱和一丈绫,朝牛头上一挂,就充当买炭的钱了。
1.本诗从不同角度分类,分别属于什么诗?
表述一:记述了一位卖炭老人烧炭、运炭和卖炭未成、被宫使掠夺的全部过程。
表述二:一个卖炭翁辛苦烧了一车炭,最终被宫使用半匹红纱一丈绫掠夺一空。
表述三:讲述了卖炭翁以伐薪烧炭艰难维持生计却横遭掠夺的故事。
人+事+结果
4.请用一句话概括诗歌内容。
2.本诗出现了哪些人物?
体裁形式:乐府诗; 题材内容:讽喻诗; 表达方式:叙事诗
卖炭翁,黄衣使者、白衫儿(宫使)
3.诗歌围绕“炭”讲了哪几件事?
伐薪烧炭——辗冰运炭——宫使夺炭
解读诗歌
角度一:人物形象
角度二:名句赏析
角度三:写作手法
角度四:情感主旨
赏析诗歌
1.诗中刻画了卖炭翁和宫使两组人物形象,分别用一个字概括其特点。
卖炭翁:苦; 宫使:霸
2.卖炭翁的“苦”具体表现在哪些事件上?
烧炭苦,运炭苦,被抢苦。
3.结合句子分析,作者是通过哪些描写方法来体现卖炭翁的“苦”呢?
肖像描写:
年岁已高,烧炭辛苦。
满面尘灰烟火色,两鬓苍苍十指黑。
心理描写:
卖炭得钱何所营?身上衣裳口中食。
可怜身上衣正单,心忧炭贱愿天寒。
矛盾的心理,生活困苦、艰辛
动作描写:
夜来城外一尺雪,晓驾炭车辗冰辙。 牛困人饥日已高,市南门外泥中歇 。
雪厚、路远、车重、饥困,运炭艰苦。
一车炭,千余斤,宫使驱将惜不得。
炭被掠夺,舍不得但无可奈何,充满无奈、悲愤、痛苦、绝望。
1.结合句子分析,作者是通过哪些描写方法来体现宫使的“霸”呢?
神态、动作、肖像描写:
趾高气扬,得意忘形
翩翩两骑来是谁?黄衣使者白衫儿。
动作描写:
手把文书口称敕,回车叱牛牵向北。
仗势凌人,蛮不讲理,
霸道凶残
半匹红纱一丈绫,系向牛头充炭直。
交易不公,残酷掠夺
2.面对卖炭翁的遭遇和宫使的行径,作者是怎样的情感态度?
同情、怜惜; 憎恨、鞭挞、抨击
赏析:可怜身上衣正单,心忧炭贱愿天寒。
切入点:修辞手法,描写方法,炼字,写作手法,句式等。
方法:手法+具体化+生动形象地写出了对象怎样的特点(情形)+情感
本句运用了心理描写,
“忧”和“愿”两个词语,写出了卖炭翁因衣服单薄盼望天气暖和,却为了炭价高一点而“愿天寒”的极度反常的矛盾心理,
生动形象地写出卖炭翁艰难、悲惨的境遇,表现了劳动人民生活的艰辛。
“可怜”一词表达了作者对其无限的同情。
1.本文最主要的写作手法是什么?
2.文中多处运用了对比,请分别找出,并说说各自的作用。
对比,衬托
“衣正单”与“愿天寒”:
“牛困人饥”与“翩翩两骑”:
“一车炭,千余斤”与“半匹红纱一丈绫” :
写出卖炭翁的矛盾心理,表现其处境艰难。
反衬出劳动者与统治者境遇的悬殊:劳动者的艰辛,宫使的趾高气扬,得意忘形。
反衬出了宫使“宫市”掠夺的残酷。
对比,是把具有明显差异、矛盾和对立的双方安排在一起,进行对照比较的表现手法。
衬托,是指为了突出主要事物,用类似的事物或反面的、有差别的事物作陪衬,“烘云托月”的表现手法。分为正衬与反衬。
1.通过外貌、动作、心理等描写方法刻画人物形象。
2.运用对比手法。
写作特色
试概括诗歌的主题思想。
本诗是一首乐府诗,也是叙事讽喻诗,通过记叙了( )的遭遇,深刻揭露了( )的腐败本质和( )的残暴,对统治者掠夺人民的行径进行了有力的( ),同时也表达了作者对下层劳动人民的( )。
一个卖炭老翁辛苦劳动所得最终被宫使掠夺一空
宫市
统治阶级
深切同情
鞭挞与抨击
比较阅读《茅屋为秋风所破歌》和《卖炭翁》,体会两首诗的不同。
合作探究
1.形式上的异同。
同:古体诗,句数没有限制,可多可少,可奇可偶,各句字数也没有严格限制,如《茅屋为秋风所破歌》有二言、七言、九言句,《卖炭翁》有三言、七言句;用韵灵活,可以押平声韵,也可以押仄声韵,还可以中途换韵;不讲究平仄、对仗;等等。
异:《茅屋为秋风所破歌》属于歌行体,《卖炭翁》属于乐府体。
合作探究
2.思想情感上的异同。
两首诗都表现了诗人对民生疾苦的关注,
但《茅屋为秋风所破歌》侧重于表达自己渴望广济苍生的博大胸怀,而《卖炭翁》更多是对底层劳动人民悲惨遭遇的深切同情。
合作探究
3.写法上的异同。
两首诗都有较强的叙事性,也都有比较精彩的描写。
不同点在于《茅屋为秋风所破歌》末节还有作者的内心独白,是直接抒情;《卖炭翁》则只是记叙和描写,并没有观点和情感的直接表达。
合作探究
1.《卖炭翁》中对老翁的肖像进行描写的诗句是
, 。最能体现卖炭翁的悲惨遭遇和矛盾心情的诗句是 , 。
两鬓苍苍十指黑
满面尘灰烟火色
心忧炭贱愿天寒
可怜身上衣正单
课堂检测
2.下列对诗歌理解有误的一项是( )
A.“满面尘灰烟火色,两鬓苍苍十指黑”以外貌描写表现卖炭翁的辛酸劳作。
B.“可怜身上衣正单,心忧炭贱愿天寒”以心理描写反映卖炭翁悲惨的生活境遇。
C.“一车炭,千余斤,宫使驱将惜不得”以神态描写表现卖炭翁的勇敢反抗。
D.“半匹红纱一丈绫,系向牛头充炭直”以动作描写揭露宫使凶残掠夺的面目。
C
课堂检测
旧事① :宫中有要市②外物,令官吏主之,与人为市,随给其直③。贞元末,以宦者为使,抑买人物④,稍不如本估⑤。末年不复行文书⑥,置“白望”数百人于两市⑦,并要闹坊⑧,阅人所卖物,但称“宫市”,即敛手付与,真伪不复可辨,无敢问所从来。其论价之高下者,率用百钱物买人直数千钱物,仍索进奉门户并脚价钱⑨。将物诣市,至有空手而归者。名为“宫市”,而实夺之。
①旧事:以前的惯例。②市:买,置办。③直:通“值”。④抑买:压低价钱购买。⑤本估:原本的价钱。⑥行文书:出示文书证明。⑦两市:长安东、西两市。⑧要闹坊:指繁华地带。
⑨进奉门户:指卖主将货物送入宫中的时候,每过一道宫门都向守门人交纳的钱。
依照以前的习惯:如果宫中需要出去买外面市场上的东西,就让相关的官员负责这些事情,派人向摆摊的老百姓买宫中需要的物品,随便给点钱就行了。贞元末年,皇上命令宦官负责出外买东西,这些宦官趁机用很低的价格来买市场上的物品,给的钱要远远低于货品的价值。贞元末年的时候,这些宦官买东西时甚至不出示公文,皇上设立了一个叫做“白望”的组织,大约有几百人。这些人在京城的东西两市和繁华的闹市区,一旦相中了某件货品,就说自己是负责“宫市”(即皇上派出来买东西的人),马上就要掏钱买东西。这些人身份真假没有人知道,但没有人敢问他们到底是什么身份。他们跟卖东西的人讨价还价时,价值几千文的东西,用差不多百文钱就买走了,甚至还要被索要进宫门的钱和运费。有的老百姓来集市上卖点东西,甚至有空手而归的。虽然宦官的这种行为名为“宫市”,其实就是强取豪夺。
课堂检测
尝有农夫,以驴负柴至城卖,遇宦者称“宫市”取之,才与绢数尺,又就索门户,仍邀以驴送至内⑩。农夫涕泣,以所得绢付之,不肯受,曰:“须汝驴送柴至内。”农夫曰:“我有父母妻子,待此然后食。今以柴与汝,不取直而归,汝尚不肯,我有死已!”遂殴宦者。街吏擒以闻,诏黜此宦者,而赐农夫绢十匹。然“宫市”亦不为之改易。谏官、御史数奏疏谏,不听。上初登位,禁之。至大赦,又明禁。
邀:请,要求。
待此:指全都依靠这头驴。
诏黜:下诏罢免。
上初登位:皇上初登皇位。
曾经有个农民,用毛驴拉了几捆木柴到城里的集市卖,遇到了几个宦官,自称是“宫市”,拿走了他所有的木柴,一共才给了几尺绢,还要向农民索取给守门人的进门费,并且让农民用驴把木柴送到皇宫里去。这个农民哭了出来,把刚刚得到的几尺绢都给了这些宦官,没想到他们不愿意要,说:“你必须用毛驴把木柴送到皇宫里面。”这个农民说:“我家里还有父母双亲妻儿老小,都在等着我用毛驴拉一点东西赚几个钱,才能去买点粮食吃饭。如今我把木柴全都给了你们,一分钱都不要只想回家,你们这还不愿意,分明是想把我逼上死路啊!”于是就上前去打那几个宦官。街上巡逻的士兵抓住他,然后把这个农民的事禀告了皇上。皇上颁下诏书罢免了那个强买的宦官,并且赏赐给农民十匹绢。但是“宫市”这种现象并没有因为这件事情而减少。谏官和监察御史们多次上书向皇上提意见,但皇上并没有采纳。顺宗皇帝刚刚即位就废止了这种做法。后来大赦天下的时候,又明令禁止了所谓“宫市”的行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