绝密★考试结束前
2022届浙江省普通高中学业水平考试
语文仿真模拟试卷01
(满分100分)
一、选择题(本大题共16小题,每小题3分,共48分。每个小题列出的四个备选项中只有一个是符合题目要求的,不选、多选、错选均不给分)
1.下列词语中加点字的读音,全都正确的一项是( )
A.骨髓(suǐ) 挫(cuò)折 槲(hú)寄生 泠(líng)然
B.胡同(tóng) 浸渍(zì) 缂(è)丝 亘(gèn)古
C.棱(líng)角 攒(cuán)射 峭楞楞(lèng) 舂(chōng)粮
D.纤(xiān)腰 老妪(y ) 呱呱而泣(gū) 逋(bū)慢
2.下列各句中,没有错别字的一项是( )
A.我极报歉的是,由于篇幅的限制,我不能对于那些慷慨帮助我的自然学者一一表示感谢。
B.辟如在园中最为落寞的时间,一群雨燕便出来高歌,把天地都叫喊得沧凉。
C.东君小说中作壁上观的徐三白、附庸风雅的唐老板父子,都不难找到广泛的生活原型。
D.杭州至黄山的高铁线经过众多游览圣地,是一条穿梭于山水画廊间的黄金旅游线。
3.下列各句中,加点的词语运用不恰当的一项是( )
A.世界文学的辉煌殿堂对每一位有志者都敞开着,谁也不必对它收藏之丰富望洋兴叹。
B.对国家而言,只有借助法律及法律文化,分析和解决一切问题,才能保障物质生活的公平公正,进而保障物质文化的兴隆有序。
C.后悔是一种耗费精神的情绪,后悔是比损失更大的损失,比错误更大的错误,所以我们不必为曾经犯过的错误而在心里一直耿耿于怀。
D.当初,慈禧太后的陵寝造得多么坚固,曾几何时,还是禁不住军阀孙殿英的火药爆破,落了个一片狼藉。
4.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
A.2017年诺贝尔文学奖得主石黑一雄轻松自如地驾驭不同的地域文化,试图让作品放在任何文化背景下都有意义。他在自由的王国里畅游,像一个喜新厌旧的孩子。
B.
冬日,“九眼贡莲”已进入双节前的黄金采摘期,数名采藕人正穿着防护衣在地里忙着采摘莲藕,将销往四川、陕西、甘肃等地。
C.考古学家对两千多年前在长沙马王堆一号墓新出土的文物进行了多方面的研究,对墓主所处时代有了进一步的了解。
D.国土资源部日前公布稀土采矿证最新名单,全国稀土采矿证数量由此前的113个削减到67个。这一决定完全是出于保护环境和资源合理开发的考量为目的。
5.在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填入语句,衔接最恰当的一项是( )
饶宗颐先生曾指出,中国文明能历数千年而延续至今,与汉字的特点有关。欧洲的拼音文字迁就语言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但汉字却拉近了不同地域、不同时代的中国人的距离。
①便产生了不同的文字系统
②现代汉语与上古汉语的语音也相差甚远
③而汉字是形、音、义的结合
④虽然中国境内方音各异
⑤具有更强的稳定性
⑥随着语言的分化,方言的出现
A.③⑤①④②⑥ B.③①⑥⑤④② C.⑥①③⑤④② D.⑥①②⑤③④
6.下列对诗句所用修辞手法的判断,有误的一项是( )
A.瀚海阑干百丈冰,愁云惨淡万里凝。(夸张)
B.粉身碎骨浑不怕,要留清白在人间。(拟人)
C.门前流水尚能西!休将白发唱黄鸡。(对比)
D.五更醒梦香封屋,千里怀人月在峰。(对偶)
7.下列有关文学常识的表述,正确的一项是( )
A.海明威,美国小说家,美国“迷惘的一代”的代表作家。1954年获诺贝尔文学奖。获奖理由:“他的充满激情的叙事艺术,既扎根于美国的文化传统,又反映了人类的普遍处境。”
B.“意识流”是西方现代文学艺术中,特别是小说和电影中广为应用的写作技巧,创作上侧重于描绘人类意识流动,揭示人类精神存在;“浪漫主义”作为一种文艺思潮,在表现现实上,强调客观与个体性,侧重表现理想世界。
C.托尔斯泰是19世纪俄国最伟大的现实主义作家。列宁称他为“俄国革命的镜子”。主要作品有自传体三部曲《幼年》《在人间》《青年》,长篇有《战争与和平》《安娜·卡列尼娜》《复活》等。
D.
奥地利作家卡夫卡是西方现代派文学的宗师和探险者。《变形记》是卡夫卡最重要的作品之一。在卡夫卡这里,变形是现代人被异化之后的一种外在表现形式。他的作品揭示出人类普遍的孤立和疏离。
8.下列加点字的解释全都正确的一项是( )
A.必不得已而去(如果) 吾与点也(赞同) 躬自厚而薄责于人(责备)
B.使民敬、忠以劝(努力) 末由也已(途径) 斯己而已矣(守己)
C.使子路问津焉(渡口) 友便辟(假装善柔) 居则曰(平常)
D.天下归仁焉(回归) 异乎三子者之撰(述) 游于艺(广泛涉猎)
9.下列句子翻译正确的一项是( )
A.是故弟子不必不如师,师不必贤于弟子。——因此弟子不必不如老师,老师不必不如弟子贤能。
B.东犬西吠,客逾庖而宴。——东家的狗在西家叫,客人经过厨房去吃饭。
C.女之耽兮,不可说也。——女人沉溺于爱情,不可以解脱。
D.于其身也,则耻师焉,惑矣。——对他们自己却以向老师学习为耻,奇怪啊。
10.下列对《琵琶行》节选部分内容的理解与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
我从去年辞帝京,谪居卧病浔阳城。浔阳地僻无音乐,终岁不闻丝竹声。住近湓江地低湿,黄芦苦竹绕宅生。其间旦暮闻何物?杜鹃啼血猿哀鸣。春江花朝秋月夜,往往取酒还独倾。岂无山歌与村笛?呕哑嘲哳难为听。
A.“辞京”“卧病”“地僻”等词语点出诗人也是“沦落人”。
B.“苦竹”“杜鹃”等意象营造了住地凄清的氛围。
C.两处问答照应“终岁不闻丝竹声”,写出诗人“无音乐”的苦闷。
D.春花秋月的美景让诗人暂时忘却痛苦,自斟自饮中独得其乐。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自余为僇人,居是州,恒惴栗。其隙也,则施施而行,漫漫而游。日与其徒上高山,入深林,穷回溪,幽泉怪石,无远不到。到则披草而坐,倾壶而醉。醉则更相枕以卧,卧而梦。意有所极,梦亦同趣。觉而起,起而归。以为凡是州之山水有异态者,皆我有也,而未始知西山之怪特。
今年九月二十八日,因坐法华西亭,望西山,始指异之。遂命仆人过湘江,缘染溪,斫榛莽,焚茅茷,穷山之高而上。攀援而登,箕踞而遨,则凡数州之土壤,皆在衽席之下。其高下之势,岈然洼然,若垤若穴,尺寸千里,攒蹙累积,莫得遁隐。萦青缭白,外与天际,四望如一。然后知是山之特立,不与培塿为类。悠悠乎与颢气俱,而莫得其涯;洋洋乎与造物者游,而不知其所穷。引觞满酌,颓然就醉,不知日之入。苍然暮色,自远而至,至无所见而犹不欲归。心凝形释,与万化冥合。然后知吾向之未始游,游于是乎始。故为之文以志。是岁,元和四年也。
(选自柳宗元《始得西山宴游记》)
11.下列句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其隙也 隙:闲暇
B.觉而起 觉:睡觉
C.外与天际 际:交会
D.心凝形释 释:解除束缚
12.下列句中,“而”的意义和用法与其他三项不同的一项是( )
A.施施而行 B.攀援而登
C.自远而至 D.卧而梦
13.下列对选文的理解与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作者感受到西山的“特立”,不知不觉与自然融为一体,到了物我两忘的境界。
B.句式多变,整散结合,既有三字句连用,又有四字句铺排,使得文气跌宕酣畅。
C.首段写被贬后为排遣苦闷而寄情山水及游山之感,为下文写西山做铺垫。
D.第二段正面描写西山高低起伏,“岈然洼然”“尺寸千里”,令人心旷神怡。
14.下列对《记念刘和珍君》选段的理解与分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
时间永是流驶,街市依旧太平,有限的几个生命,在中国是不算什么的,至多,不过供无恶意的闲人以饭后的谈资,或者给有恶意的闲人作“流言”的种子。至于此外的深的意义,我总觉得很寥寥,因为这实在不过是徒手的请愿。人类的血战前行的历史,正如煤的形成,当时用大量的木树,结果却只是一小块,但请愿是不在其中的,更何况是徒手。
A.“无恶意的闲人”“有恶意的闲人”本质是不同的,但作者对他们都给予愤恨之倩。
B.“不算什么”写出了反动政府草营人命的凶残本性。
C.“街市依旧太平”,是指街市之上依旧像过去那样平和、安定。
D.“总觉得很寥寥”,是极言意义很少,社会状况没有改变。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制度史是我国史学研究的重要内容,特别是对于政治制度史,历代史学家都十分关注,并取得了许多重要研究成果。但也要看到,制度史研究长期以来存在一些亟待改进的问题,其中一个重要问题就是“见物不见人”。许多历史研究工作者习惯于罗列各种典章制度,忽视了制度背后人的能动作用。作为对这种研究倾向的一种纠偏,一些研究者更为关注制度背后的人,但他们的一些研究又滑向另一个极端——“见人不见物” ,忽视了经济社会发展状况对制度的制定与执行的强大制约作用。
“见人”,要求在制度史研究中关注制度背后的人、制度与人的关系。制度是用来规范社会关系的,而人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在历史发展中,正是具体的人主导着制度的建构与发展。中国历史上逐步形成了一整套包括朝廷制度、郡县制度、土地制度、赋税制度、科举制度、监察制度、军事制度等在内的国家制度和国家治理体系,其背后都有人的主观能动性在起作用,是人基于对各种社会关系的思考形成的制度选择。需要指出的是,制度史研究要见人,还必须牢牢坚持唯物史观,重视人民群众在制度构建与发展中的作用。一些制度史研究成果并非不关注人,但其关注的焦点主要集中在制定制度、执行制度的少数统治者身上,广大人民群众在制度发展中的作用则常常被忽视。在有的研究者看来,人民群众只能消极被动地接受和适应制度,而统治者在制度制定和执行中则是主动的、决定性的,这种观点显然是片面的。在唯物史观看来,仅仅从统治者的角度考察制度,忽视人民群众的作用,对历史上制度的演化、发展就难以有深刻的认识。
“见物”,就要研究制度构建与发展的经济社会基础,研究制度超越于人的主观意愿所具有的客观性。制度属于上层建筑的范畴,其构建与发展必定受经济基础的影响。从这个意义上说,制度是人的主观能动性与经济社会发展的客观性有机统一的结果。历史上的制度都不是一成不变的,总是处于不断发展演化之中,制度内部是充满矛盾与张力的,这在许多时候体现的就是人的主观意愿和经济社会发展水平的客观制约之间的矛盾与张力。因此,研究制度史需要看到制度构建与发展背后的各种客观制约因素,不能将制度想象为人的任意创造。人们在不断创造自己的历史,但不能随心所欲地创造历史,人的活动是受客观条件制约的,制度的构建与发展也是如此。
既要见物,又要见人。这要求史学家研究制度史时必须拓宽视野,将制度放在更宏阔的历史背景下进行考察。制度史研究中的制度不是孤立、封闭的,需要将其与经济社会发展的各种要素联系起来进行全面考察,与人的各个方面的历史实践结合起来进行考察。这样的全面考察必然要求进行跨学科交叉研究。只有拓宽现野,运用跨学科的研究方法,才能反映制度构建与发展的内在逻辑,为坚持和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提供有益的历史借鉴。
(摘编自周阳《以宏阔视野研究制度史》)
15.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人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人的主观能动性对制度的构建和发展起到了主导性的作用。
B.在进行制度史研究时,必须运用跨学科的方法进行研究,才能发现制度构建与发展的内在逻辑。
C.研究制度史必须坚持唯物史观,把握人民群众的作用,将关注的焦点主要放在人民群众身上。
D.研究制度史既要关注制度的制定者、执行者,也要关注制度的接受者,这是符合唯物史观的。
16.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文章末段指出制度史研究的具体方法,并指出这种方法的现实意义,说服力强。
B.文章第三段的论述体现了辩证思维,既强调了客观条件的重要性,又强调了人的活动的影响。
C.文章论述“见人”时,先论述了人在制度中的作用,又论述了“见人”存在的误区。
D.文章在列举制度史研究中出现的问题前,先肯定了史学家在制度史研究中取得了很多成果。
二、填空题(本大题3分)
17.补写出下列名句的空缺部分。(每题1分,共3分。任选3题,如全选,则取前3题评分)
(1)哀斯墓之徒有其石也,而为之记,__________,_____________。(张溥《五人墓碑记》)
(2)多情应笑我,早生华发。__________,__________。(《念奴娇·赤壁怀古》 )
(3)__________,__________。艰难苦恨繁霜鬓,潦倒新停浊酒杯。(杜甫《登高》)
(4)__________,__________。信誓旦旦,不思其反。(《诗经·氓》)
三、简答题(本大题共2小题,第18题4分,第19题5分,共9分)
阅读下面选文,完成下面小题。
甲
月光如流水一般,静静地泻在这一片叶子和花上。薄薄的青雾浮起在荷塘里。叶子和花仿佛在牛乳中洗过一样;又像笼着轻纱的梦。虽然是满月,天上却有一层淡淡的云,所以不能朗照;但我以为这恰是到了好处——酣眠固不可少,小睡也别有风味的。月光是隔了树照过来的,高处丛生的灌木,落下参差的斑驳的黑影,峭楞楞如鬼一般;弯弯的杨柳的稀疏的倩影,却又像是画在荷叶上。塘中的月色并不均匀;但光与影有着和谐的旋律,如梵婀玲上奏着的名曲。
(节选自朱自清《荷塘月色》)
乙
两条腿残废后的最初几年,我找不到工作,找不到去路,忽然间几乎什么都找不到了,我就摇了轮椅总是到它那儿去,仅为着那儿是可以逃避一个世界的另一个世界绝密★考试结束前
2022届浙江省普通高中学业水平考试
语文仿真模拟试卷01
(满分100分)
一、选择题(本大题共16小题,每小题3分,共48分。每个小题列出的四个备选项中只有一个是符合题目要求的,不选、多选、错选均不给分)
1.下列词语中加点字的读音,全都正确的一项是( )
A.骨髓(suǐ) 挫(cuò)折 槲(hú)寄生 泠(líng)然
B.胡同(tóng) 浸渍(zì) 缂(è)丝 亘(gèn)古
C.棱(líng)角 攒(cuán)射 峭楞楞(lèng) 舂(chōng)粮
D.纤(xiān)腰 老妪(y ) 呱呱而泣(gū) 逋(bū)慢
【答案】A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识记现代汉语常见字字音的能力。B.“胡同”的“同”应读“tòng”;C.“棱角”的“棱”应读“léng”,“峭楞楞”的“楞”应读“léng”;D.“老妪”的“妪”应读“yù”。故选A。
2.下列各句中,没有错别字的一项是( )
A.我极报歉的是,由于篇幅的限制,我不能对于那些慷慨帮助我的自然学者一一表示感谢。
B.辟如在园中最为落寞的时间,一群雨燕便出来高歌,把天地都叫喊得沧凉。
C.东君小说中作壁上观的徐三白、附庸风雅的唐老板父子,都不难找到广泛的生活原型。
D.杭州至黄山的高铁线经过众多游览圣地,是一条穿梭于山水画廊间的黄金旅游线。
【答案】C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识记现代汉语常见字字形的能力。A.“报歉”的“报”应为“抱”。B.“辟如”的“辟”应为“譬”,“沧凉”的“沧”应为“苍”。D.“圣地”的“圣”应为“胜”。故选C。
3.下列各句中,加点的词语运用不恰当的一项是( )
A.世界文学的辉煌殿堂对每一位有志者都敞开着,谁也不必对它收藏之丰富望洋兴叹。
B.对国家而言,只有借助法律及法律文化,分析和解决一切问题,才能保障物质生活的公平公正,进而保障物质文化的兴隆有序。
C.后悔是一种耗费精神的情绪,后悔是比损失更大的损失,比错误更大的错误,所以我们不必为曾经犯过的错误而在心里一直耿耿于怀。
D.当初,慈禧太后的陵寝造得多么坚固,曾几何时,还是禁不住军阀孙殿英的火药爆破,落了个一片狼藉。
【答案】C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正确使用词语的能力。A.望洋兴叹:意思是在伟大的事物面前感叹自己的渺小。现多比喻做事时因力量不够或没有条件而感到无可奈何。语境讲对收藏丰富的态度,使用正确。B.进而:继续向前,更进一步。“保障物质生活的公平公正”“保障物质文化的兴隆有序使用”之间为递进关系,使用正确。C.耿耿于怀:形容令人牵挂或不愉快的事在心里难以排解。选项中,“耿耿于怀”与“在心里一直”意思重复,使用错误。D.曾几何时:指才过了没多少时间,即时间没过多久。“慈禧太后的陵寝”造完没多久就被军阀孙殿英的火药爆破,使用正确。故选C。
4.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
A.2017年诺贝尔文学奖得主石黑一雄轻松自如地驾驭不同的地域文化,试图让作品放在任何文化背景下都有意义。他在自由的王国里畅游,像一个喜新厌旧的孩子。
B.冬日,“九眼贡莲”已进入双节前的黄金采摘期,数名采藕人正穿着防护衣在地里忙着采摘莲藕,将销往四川、陕西、甘肃等地。
C.考古学家对两千多年前在长沙马王堆一号墓新出土的文物进行了多方面的研究,对墓主所处时代有了进一步的了解。
D.国土资源部日前公布稀土采矿证最新名单,全国稀土采矿证数量由此前的113个削减到67个。这一决定完全是出于保护环境和资源合理开发的考量为目的。
【答案】A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辨析并修改病句的能力。B.偷换主语,句子“将销往四川、陕西、甘肃等地”的主语应该为“这些莲藕将销往四川、陕西、甘肃等地”;C.语序不当,应该为“考古学家对在长沙马王堆一号墓新出土的两千多年前的文物进行了多方面的研究”;D.句式杂糅,应该为“这一决定完全是以保护环境和资源合理开发的考量为目的”或“这一决定完全是出于保护环境和资源合理开发的考量”。故选A。
5.在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填入语句,衔接最恰当的一项是( )
饶宗颐先生曾指出,中国文明能历数千年而延续至今,与汉字的特点有关。欧洲的拼音文字迁就语言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但汉字却拉近了不同地域、不同时代的中国人的距离。
①便产生了不同的文字系统
②现代汉语与上古汉语的语音也相差甚远
③而汉字是形、音、义的结合
④虽然中国境内方音各异
⑤具有更强的稳定性
⑥随着语言的分化,方言的出现
A.③⑤①④②⑥ B.③①⑥⑤④② C.⑥①③⑤④② D.⑥①②⑤③④
【答案】C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语言表达连贯的能力。题干要求选出“在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填入下列语句,衔接最恰当的一项”,由“虽然……但……”的关联词固定搭配以及横线后“不同地域、不同时代”的内容可确定末两条横线处应为④②,排除A、D两项;由横线前的内容以及第二条横线后的句号提示可知,前两条横线处的内容应是对欧洲拼音文字的特点的进一步说明,③⑤是属于中国汉字的特点,由此可确定前两条横线处应为⑥①,排除B项。故选C。
6.下列对诗句所用修辞手法的判断,有误的一项是( )
A.瀚海阑干百丈冰,愁云惨淡万里凝。(夸张)
B.粉身碎骨浑不怕,要留清白在人间。(拟人)
C.门前流水尚能西!休将白发唱黄鸡。(对比)
D.五更醒梦香封屋,千里怀人月在峰。(对偶)
【答案】C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正确使用常见的修辞手法的能力。C.采用的是借代,“白发”代“老”,“黄鸡”代“光阴”。故选C。
7.下列有关文学常识的表述,正确的一项是( )
A.海明威,美国小说家,美国“迷惘的一代”的代表作家。1954年获诺贝尔文学奖。获奖理由:“他的充满激情的叙事艺术,既扎根于美国的文化传统,又反映了人类的普遍处境。”
B.“意识流”是西方现代文学艺术中,特别是小说和电影中广为应用的写作技巧,创作上侧重于描绘人类意识流动,揭示人类精神存在;“浪漫主义”作为一种文艺思潮,在表现现实上,强调客观与个体性,侧重表现理想世界。
C.托尔斯泰是19世纪俄国最伟大的现实主义作家。列宁称他为“俄国革命的镜子”。主要作品有自传体三部曲《幼年》《在人间》《青年》,长篇有《战争与和平》《安娜·卡列尼娜》《复活》等。
D.奥地利作家卡夫卡是西方现代派文学的宗师和探险者。《变形记》是卡夫卡最重要的作品之一。在卡夫卡这里,变形是现代人被异化之后的一种外在表现形式。他的作品揭示出人类普遍的孤立和疏离。
【答案】D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了解并掌握常见的文学文化常识的能力。A.“充满激情的叙事艺术”不对,海明威的文学理论是冰山理论。他的诺贝尔文学奖获理由是“因为他精通于叙事艺术,突出地表现在其近著《老人与海》之中;同时也因为他对当代文体风格之影响”。B.“‘浪漫主义’作为一种文艺思潮,在表现现实上,强调客观与个体性”错误,浪漫主义文学强调主观与主体性。C.托尔斯泰自传体三部曲《幼年》《童年》《青年》。高尔基自传体三部曲《童年》、《在人间》、《我的大学》。故选D。
8.下列加点字的解释全都正确的一项是( )
A.必不得已而去(如果) 吾与点也(赞同) 躬自厚而薄责于人(责备)
B.使民敬、忠以劝(努力) 末由也已(途径) 斯己而已矣(守己)
C.使子路问津焉(渡口) 友便辟(假装善柔) 居则曰(平常)
D.天下归仁焉(回归) 异乎三子者之撰(述) 游于艺(广泛涉猎)
【答案】A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言实词在文中的意义和用法的能力。B.劝:勉励。句意:要使百姓恭敬、忠诚并互相勉励。C.便辟:阿谀奉承。句意:同阿谀奉承的人交朋友。D.归:归顺、归向。句意:天下的一切就都归于仁了。撰:才能。句意:我和他们三人的才能不一样。故选A。
9.下列句子翻译正确的一项是( )
A.是故弟子不必不如师,师不必贤于弟子。——因此弟子不必不如老师,老师不必不如弟子贤能。
B.东犬西吠,客逾庖而宴。——东家的狗在西家叫,客人经过厨房去吃饭。
C.女之耽兮,不可说也。——女人沉溺于爱情,不可以解脱。
D.于其身也,则耻师焉,惑矣。——对他们自己却以向老师学习为耻,奇怪啊。
【答案】C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翻译文言句子的能力。A.“不必”的意思是“不一定”,“贤于弟子”的意思是“比弟子贤能”。整句话的意思是:因此学生不一定不如老师,老师不一定比学生贤能。B.“东犬西吠”的意思是“东边的狗对着西边叫”,整句话的意思是:东边的狗对着西边叫,客人得越过厨房去赴宴。D.“惑”的意思是“糊涂”,整句话的意思是:对于他自己,却以跟从老师学习为可耻,真是糊涂啊!故选C。
10.下列对《琵琶行》节选部分内容的理解与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
我从去年辞帝京,谪居卧病浔阳城。浔阳地僻无音乐,终岁不闻丝竹声。住近湓江地低湿,黄芦苦竹绕宅生。其间旦暮闻何物?杜鹃啼血猿哀鸣。春江花朝秋月夜,往往取酒还独倾。岂无山歌与村笛?呕哑嘲哳难为听。
A.“辞京”“卧病”“地僻”等词语点出诗人也是“沦落人”。
B.“苦竹”“杜鹃”等意象营造了住地凄清的氛围。
C.两处问答照应“终岁不闻丝竹声”,写出诗人“无音乐”的苦闷。
D.春花秋月的美景让诗人暂时忘却痛苦,自斟自饮中独得其乐。
【答案】D
【解析】本题考查的是对文本内容的理解和分析的能力。作答这类试题时考生要注意认真研读诗歌的文本内容,然后把握选项和文本内容的差距,准确辨析错误。D项,“春花秋月的美景让诗人暂时忘却痛苦”理解有误,从“往往取酒还独倾”来看作者是孤独寂寞的,并没有忘却痛苦。故选D。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自余为僇人,居是州,恒惴栗。其隙也,则施施而行,漫漫而游。日与其徒上高山,入深林,穷回溪,幽泉怪石,无远不到。到则披草而坐,倾壶而醉。醉则更相枕以卧,卧而梦。意有所极,梦亦同趣。觉而起,起而归。以为凡是州之山水有异态者,皆我有也,而未始知西山之怪特。
今年九月二十八日,因坐法华西亭,望西山,始指异之。遂命仆人过湘江,缘染溪,斫榛莽,焚茅茷,穷山之高而上。攀援而登,箕踞而遨,则凡数州之土壤,皆在衽席之下。其高下之势,岈然洼然,若垤若穴,尺寸千里,攒蹙累积,莫得遁隐。萦青缭白,外与天际,四望如一。然后知是山之特立,不与培塿为类。悠悠乎与颢气俱,而莫得其涯;洋洋乎与造物者游,而不知其所穷。引觞满酌,颓然就醉,不知日之入。苍然暮色,自远而至,至无所见而犹不欲归。心凝形释,与万化冥合。然后知吾向之未始游,游于是乎始。故为之文以志。是岁,元和四年也。
(选自柳宗元《始得西山宴游记》)
11.下列句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其隙也 隙:闲暇
B.觉而起 觉:睡觉
C.外与天际 际:交会
D.心凝形释 释:解除束缚
12.下列句中,“而”的意义和用法与其他三项不同的一项是( )
A.施施而行 B.攀援而登
C.自远而至 D.卧而梦
13.下列对选文的理解与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作者感受到西山的“特立”,不知不觉与自然融为一体,到了物我两忘的境界。
B.句式多变,整散结合,既有三字句连用,又有四字句铺排,使得文气跌宕酣畅。
C.首段写被贬后为排遣苦闷而寄情山水及游山之感,为下文写西山做铺垫。
D.第二段正面描写西山高低起伏,“岈然洼然”“尺寸千里”,令人心旷神怡。
【答案】
11.B
12.D
13.D
【解析】
11.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言实词在句中含义的能力。B.觉而起:睡醒了就起来。觉,醒来。故选B。
12.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言虚词意义和用法的能力。D项表承接;ABC三项表修饰。故选D。
13.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分析文章内容的能力。D.“正面描写”错误,借助西山周围的山来凸显西山之高耸,应是侧面描写。故选D。
【参考译文】
我自从成为有罪的人,住在这个州里,就常常恐惧不安。如有空闲时间,就慢慢地行走,无拘束地游玩。每日和那些同伴,上高山,入深林,走到曲折溪流的尽头。幽僻的泉水,奇异的山石,没有一处僻远的地方不曾到过。到了目的地就分开草坐下,倒尽壶中酒,一醉方休。醉了就互相枕着睡觉,睡觉了就做梦。心里有向往的好境界,梦里也就有(在这种境界中获得的)相同的乐趣。睡醒了就起来,起来了就回家。我以为凡是这个州的山有奇特形状的,我都游过了;可是我还未曾知道西山的奇异特别。
今年九月二十八日,我因坐在法华寺西亭,眺望西山,才指点着觉得它奇特。于是命令仆人渡过湘江,沿着染溪,砍伐荆棘,焚烧乱草,一直到山顶才停下。(我们随后)攀援登上山顶,随意坐下观赏,附近几个州的土地,就全在我们的坐席之下了。这几州的地势高低不平,高处是深山,低处是洼地,像蚁封,像洞穴,(看上去)只有尺寸之远,实际上有千里之遥。(这为千里之内的景物)聚集、紧缩、累积在眼下,没有什么能够隐藏。青山萦回,白水缭绕,外与天边相接。向四面望去都是一样的景象。(登上山顶)然后才知这座山的特别突出,与小土丘不一样。辽阔浩渺啊与天地间的大气合一而不能得到它的边际,悠然自得啊和大自然交游而不知它的尽期。(于是我们)拿起酒杯斟满酒,喝得东倒西歪地进入醉态,不知太阳下了山。灰暗的暮色,由远而至,直到看不见什么了还不想返回。(我只觉得)思想停止了,形体消散了,与自然界万物不知不觉地融为一体了。(游过西山)然后才知我以前不曾真正游赏过,真正的游赏是从这里开始的。所以我把这次西山之游写成文章以记载下来。这一年是元和四年。
14.下列对《记念刘和珍君》选段的理解与分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
时间永是流驶,街市依旧太平,有限的几个生命,在中国是不算什么的,至多,不过供无恶意的闲人以饭后的谈资,或者给有恶意的闲人作“流言”的种子。至于此外的深的意义,我总觉得很寥寥,因为这实在不过是徒手的请愿。人类的血战前行的历史,正如煤的形成,当时用大量的木树,结果却只是一小块,但请愿是不在其中的,更何况是徒手。
A.“无恶意的闲人”“有恶意的闲人”本质是不同的,但作者对他们都给予愤恨之倩。
B.“不算什么”写出了反动政府草营人命的凶残本性。
C.“街市依旧太平”,是指街市之上依旧像过去那样平和、安定。
D.“总觉得很寥寥”,是极言意义很少,社会状况没有改变。
【答案】C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体会重要语句的丰富含意的能力。C.“街市依旧太平”此处运用反语,指在反动派的高压政策下所造成的“万马齐喑”的可恶局面。故选C。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制度史是我国史学研究的重要内容,特别是对于政治制度史,历代史学家都十分关注,并取得了许多重要研究成果。但也要看到,制度史研究长期以来存在一些亟待改进的问题,其中一个重要问题就是“见物不见人”。许多历史研究工作者习惯于罗列各种典章制度,忽视了制度背后人的能动作用。作为对这种研究倾向的一种纠偏,一些研究者更为关注制度背后的人,但他们的一些研究又滑向另一个极端——“见人不见物” ,忽视了经济社会发展状况对制度的制定与执行的强大制约作用。
“见人”,要求在制度史研究中关注制度背后的人、制度与人的关系。制度是用来规范社会关系的,而人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在历史发展中,正是具体的人主导着制度的建构与发展。中国历史上逐步形成了一整套包括朝廷制度、郡县制度、土地制度、赋税制度、科举制度、监察制度、军事制度等在内的国家制度和国家治理体系,其背后都有人的主观能动性在起作用,是人基于对各种社会关系的思考形成的制度选择。需要指出的是,制度史研究要见人,还必须牢牢坚持唯物史观,重视人民群众在制度构建与发展中的作用。一些制度史研究成果并非不关注人,但其关注的焦点主要集中在制定制度、执行制度的少数统治者身上,广大人民群众在制度发展中的作用则常常被忽视。在有的研究者看来,人民群众只能消极被动地接受和适应制度,而统治者在制度制定和执行中则是主动的、决定性的,这种观点显然是片面的。在唯物史观看来,仅仅从统治者的角度考察制度,忽视人民群众的作用,对历史上制度的演化、发展就难以有深刻的认识。
“见物”
,就要研究制度构建与发展的经济社会基础,研究制度超越于人的主观意愿所具有的客观性。制度属于上层建筑的范畴,其构建与发展必定受经济基础的影响。从这个意义上说,制度是人的主观能动性与经济社会发展的客观性有机统一的结果。历史上的制度都不是一成不变的,总是处于不断发展演化之中,制度内部是充满矛盾与张力的,这在许多时候体现的就是人的主观意愿和经济社会发展水平的客观制约之间的矛盾与张力。因此,研究制度史需要看到制度构建与发展背后的各种客观制约因素,不能将制度想象为人的任意创造。人们在不断创造自己的历史,但不能随心所欲地创造历史,人的活动是受客观条件制约的,制度的构建与发展也是如此。
既要见物,又要见人。这要求史学家研究制度史时必须拓宽视野,将制度放在更宏阔的历史背景下进行考察。制度史研究中的制度不是孤立、封闭的,需要将其与经济社会发展的各种要素联系起来进行全面考察,与人的各个方面的历史实践结合起来进行考察。这样的全面考察必然要求进行跨学科交叉研究。只有拓宽现野,运用跨学科的研究方法,才能反映制度构建与发展的内在逻辑,为坚持和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提供有益的历史借鉴。
(摘编自周阳《以宏阔视野研究制度史》)
15.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人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人的主观能动性对制度的构建和发展起到了主导性的作用。
B.在进行制度史研究时,必须运用跨学科的方法进行研究,才能发现制度构建与发展的内在逻辑。
C.研究制度史必须坚持唯物史观,把握人民群众的作用,将关注的焦点主要放在人民群众身上。
D.研究制度史既要关注制度的制定者、执行者,也要关注制度的接受者,这是符合唯物史观的。
16.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文章末段指出制度史研究的具体方法,并指出这种方法的现实意义,说服力强。
B.文章第三段的论述体现了辩证思维,既强调了客观条件的重要性,又强调了人的活动的影响。
C.文章论述“见人”时,先论述了人在制度中的作用,又论述了“见人”存在的误区。
D.文章在列举制度史研究中出现的问题前,先肯定了史学家在制度史研究中取得了很多成果。
【答案】
15.C
16.B
【解析】
15.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的能力。C.“将关注的焦点主要放在人民群众身上”错,原文“其关注的焦点主要集中在制定制度、执行制度的少数统治者身上,广大人民群众在制度发展中的作用则常常被忽视”“忽视人民群众的作用,对历史上制度的演化、发展就难以有深刻的认识”强调的是不能忽视人民群众的作用,而不是把焦点主要放在人民群众身上。故选C。
16.本题考查学生分析论点、论据和论证方法的能力。B.
“又强调了人的活动的影响”分析错误,此段只强调了“客观条件的重要性”,强调人的活动是受客观条件制约的。故选B。
二、填空题(本大题3分)
17.补写出下列名句的空缺部分。(每题1分,共3分。任选3题,如全选,则取前3题评分)
(1)哀斯墓之徒有其石也,而为之记,__________,_____________。(张溥《五人墓碑记》)
(2)多情应笑我,早生华发。__________,__________。(《念奴娇·赤壁怀古》 )
(3)__________,__________。艰难苦恨繁霜鬓,潦倒新停浊酒杯。(杜甫《登高》)
(4)__________,__________。信誓旦旦,不思其反。(《诗经·氓》)
【答案】亦以明死生之大 匹夫之有重于社稷也 人间如梦 一尊还酹江月 万里悲秋常作客 百年多病独登台 总角之宴 言笑晏晏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默写常见的名句名篇的能力。注意以下字词的书写:社稷、尊、酹、作、宴、晏。
三、简答题(本大题共2小题,第18题4分,第19题5分,共9分)
阅读下面选文,完成下面小题。
甲
月光如流水一般,静静地泻在这一片叶子和花上。薄薄的青雾浮起在荷塘里。叶子和花仿佛在牛乳中洗过一样;又像笼着轻纱的梦。虽然是满月,天上却有一层淡淡的云,所以不能朗照;但我以为这恰是到了好处——酣眠固不可少,小睡也别有风味的。月光是隔了树照过来的,高处丛生的灌木,落下参差的斑驳的黑影,峭楞楞如鬼一般;弯弯的杨柳的稀疏的倩影,却又像是画在荷叶上。塘中的月色并不均匀;但光与影有着和谐的旋律,如梵婀玲上奏着的名曲。
(节选自朱自清《荷塘月色》)
乙
两条腿残废后的最初几年,我找不到工作,找不到去路,忽然间几乎什么都找不到了,我就摇了轮椅总是到它那儿去,仅为着那儿是可以逃避一个世界的另一个世界
。我在那篇小说中写道:“没处可去我便一天到晚耗在这园子里。跟上班下班一样,别人去上班我就摇了轮椅到这儿来。”“园子无人看管,上下班时间有些抄近路的人们从园中穿过,园子里活跃一阵,过后便沉寂下来。”“园墙在金晃晃的空气中斜切下一溜阴凉,我把轮椅开进去,把椅背放倒,坐着或是躺着,看书或者想事,撅一杈树枝左右拍打,驱赶那些和我一样不明白为什么要来这世上的小昆虫。”“蜂儿如一朵小雾稳稳地停在半空;蚂蚁摇头晃脑捋着触须,猛然间想透了什么,转身疾行而去;瓢虫爬得不耐烦了,累了,祈祷一会儿便支开翅膀,忽悠一下升空了;树干上留着一只蝉蜕,寂寞如一间空屋;露水在草叶上滚动,聚集,压弯了草叶,轰然坠地,摔开万道金光。”“满园子都是草木竞相生长弄出的响动,窸窸窣窣窸窸窣窣片刻不息。”这都是真实的记录,园子荒芜但并不衰败。
(节选自史铁生《我与地坛》)
18.指出甲、乙两文都运用的修辞方法。
19.结合选文,分析两段在抒发的感情上有什么不同。
甲文:___________________
乙文:________________
【答案】
18.比喻。
19.抒发了作者心中淡淡的喜悦与淡淡的哀愁。 抒发了作者虽然残疾,但是依然对生活充满着热爱,以及对生命深深的思考。
【解析】
18.本题考查学生正确使用常见的修辞手法的能力。甲文:“月光如流水一般,静静地泻在这一片叶子和花上”运用比喻的修辞手法,把“月光”比喻成“流水”。乙文:“蜂儿如一朵小雾稳稳地停在半空”运用比喻的修辞手法,把“峰”比喻成“一朵小雾”。
19.本题考查学生品味精彩的语言表达艺术,赏析思想情感的能力。甲文:句子“薄薄的青雾浮起在荷塘里。叶子和花仿佛在牛乳中洗过一样;又像笼着轻纱的梦。虽然是满月,天上却有一层淡淡的云,所以不能朗照;但我以为这恰是到了好处——酣眠固不可少,小睡也别有风味的”写出了月光的朦胧;“月光是隔了树照过来的,高处丛生的灌木,落下参差的斑驳的黑影,峭楞楞如鬼一般;弯弯的杨柳的稀疏的倩影,却又像是画在荷叶上。塘中的月色并不均匀;但光与影有着和谐的旋律,如梵婀玲上奏着的名曲”写出了月光的美妙;通过写荷塘上朦胧、美妙的月色,抒发了作者心中淡淡的喜悦与淡淡的哀愁。
乙文:由句子“‘满园子都是草木竞相生长弄出的响动,窸窸窣窣窸窸窣窣片刻不息。’这都是真实的记录,园子荒芜但并不衰败”中的“竞相生长”和“荒芜但并不衰败”可以看出,作者并不消极悲观,对生活依然充满希望,抒发了作者虽然残疾,但是依然对生活充满着热爱,以及对生命深深的思考。
四、写作题(本大题40分)
20.阅读下面文字,根据要求作文。
近期,《感动中国》节目为叶嘉莹写了一段颁奖词——“你是诗词的女儿,你是风雅的先生”在互联上引起一些争议。有友认为,在当代,杰出的女性人物被称作“先生”已不妥当;但也有友认为,“先生”一词表达的是尊敬、赞许之意,并无不妥。
对此你怎么看?请写一篇文章,说说你的看法。
(注意)①角度自选,立意自定,题目自拟。②明确文体,不得写成诗歌。③不得少于800字。④不得抄袭、套作。
【写作指导】
本题考查学生材料作文的写作能力。
【审题】
这是一道材料作文。
材料所讲的是《感动中国》中关于叶嘉莹颁奖词引发的争论,《感动中国》颁奖词中称叶嘉莹为“先生”,引发了争论,一部分人认为,在当代,杰出的女性人物,被称作“先生”已不妥当;但有人认为,“先生”一词表达的是尊敬、赞许之意,并无不妥。反对或赞成者,均有自己的理由,鉴于此,考生可以根据自己对这个问题的理解,然后选择自己支持的观点,然后加以阐发。
【立意】
1.“先生”只是表达对有成就或德高望得的女性的尊敬和赞许;
2.“先生”不关乎性别;
3.时代在发展,有些称呼应该改变。
【素材】
1. 民国时期,西方的思想和文化大量传入中国,在中国的革命中女性地位也逐渐上升,西方的女权思想影响着中国女性思维的改变。一些女性开始寻求自己的人生价值和女性的自由,包括女学者、女大学生,这些受过现代教拥有独立的文化艺术思维的女人被称为“先生”。
但“先生”也不是乱用的,这是一种对女性的尊称,对她们个人贡献和影响力的肯定。最先获得“先生”称号的就是女权思想的提出者秋瑾,她因革命牺牲,提出的妇女解放运动为中国女性的自由和独立做出了巨大贡献。
2. “先生”这个称呼由来已久。不过历史上各个时期,对“先生”这个称呼是针对不同对象的。《论语·为政》:“有酒食,先生馔。”注解说:“先生,父兄也。”意思是有酒肴,就孝敬了父兄。《孟子》:“先生何为出此言也。”这一“先生”是指长辈而有学问的人。 到了战国时代,《国策》:“先生坐,何至于此”均是称呼有德行的长辈。 第一个用"先生"称呼老师的,始见于《曲礼》:“从于先生,不越礼而与人言。”注:“先生,老人教学者。”今称教师为“先生”,本此。应该说, 有学问的人都被统称为"先生",与性别无关!
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