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届浙江省普通高中学业水平考试语文仿真模拟试卷03(含答案)

文档属性

名称 2022届浙江省普通高中学业水平考试语文仿真模拟试卷03(含答案)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36.0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通用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2-04-20 16:31:06

文档简介

绝密★考试结束前
2022届浙江省普通高中学业水平考试
语文仿真模拟试卷03
(满分100分)
一、选择题(本大题共16小题,每小题3分,共48分。每个小题列出的四个备选项中只有一个是符合题目要求的,不选、多选、错选均不给分)
1.下列加点字的读音全部正确的一项是( )
A.曩者(nǎng) 偃(yǎn) 仰 保揣(chuài) 针砭时弊(biān)
B.倜傥(tǎng) 巉岩(chuán) 修禊(xì) 日薄西山(bó)
C.扃牖(yōu) 愠色(yùn) 愆(yán) 期 抑参历井(shēn)
D.盘桓(huán) 采撷(xié) 会稽(uài) 如丧考妣(bǐ)
【答案】D
【解析】本题考查识记字音的能力。A项,保揣(chuài) -chuāi;B项,巉岩(chuán) -chán;C项,扃牖(yōu) -yǒu;愆(yán) 期-qiān。故选D。
2.下列句子中没有错别字的一项是 ( )
A.那遥远而浓烈的年味,隔着万水千山,纷至沓来。春节,如同金色大厅里飞旋的圆舞曲,在人们心头鼓涨、发酵,日日逼近。
B.面对全球新冠肺炎疫情导致的多重危机,我们亟须弘扬人类命运共同体所秉持的互利共嬴理念,警惕单打独斗、零和思维。
C.拂去历史的云烟,掸落鏖战的尘埃,历代文人仕子朝诵夜吟的巨擘——屈原,从遥远的两千多年前渐行渐近。
D.昨夜,一位老者躬身幽黄的店灯下,就着一盘堆尖的湖蟹,蘸着比酒还纯的夜风,和着比夜还香的老酒,专心而安详。
【答案】C
【解析】本题考查识记汉字字形的能力。A项,“鼓涨”的“涨”应写作“胀”;B项,“共嬴”的“嬴”应写作“赢”;D项,“着比酒还纯的夜风”的“纯”应写作“醇”。故选C。
3.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语运用不恰当的一项是( )
A.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金融工作会议上的重要讲话,对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的金融工作做出了全面
部署。
B.在当前形势下,以正确的理论、正确的思路、正确的规划来引领资本市场改革,尤为重要。
C.在“互联+”大潮奔涌而至的今天,教育工作者不能隔岸观火,而应切实培养下一代国民的信息技术应用能力。
D.用一贤人则群贤毕至,见贤思齐就蔚然成风;选什么人就是风向标,就有什么样的干部作风,乃至就有什么样的党风。
【答案】C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正确使用词语(包括成语)的能力。A.部署:指安排,布置;处理;料理。由语境“金融工作”可知,“部署”使用恰当。B.形势:指人事上的强弱盛衰之势;事物的发展状况。根据语境,可知此处表达的是当前事物发展状况,故“形势”使用恰当。C.隔岸观火:比喻置身事外,对别人的危难不去救助,采取袖手旁观的态度。根据语境,表达的是在当前形势下不可袖手旁观,但下一代并非出于危难中,故“隔岸观火”使用不恰当。D.蔚然成风:事物盛极一时,成为风气。由语境“选什么人就是风向标,就有什么样的干部作风,乃至就有什么样的党风”可知选什么人就会形成什么风气,故“蔚然成风”使用恰当。故选C。
4.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句是( )
A.共建“一带一路”,符合国际社会的根本利益,是国际合作以及全球治理新模式的积极探索,将为世界和平发展增添新的正能量。
B.络流行语是语言系统对现实社会迅速、直接的反映,不仅一定程度上反映着社会文化环境的变化,而且代表着当下人们的生活状态与精神面貌。
C.随着机动车保有量不断增长,一些城市的交通治理面临很多挑战,出现车辆管理任务重、违法违规行为多、交警警力不足等。
D.我国的高速磁悬浮列车没有轮子和传动机构,运行时与轨道不完全接触,列车的悬浮、驱动、导向和制动都靠的是电磁力来实现的。
【答案】A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辨析并修改病句的能力。B.“不仅……而且……”语序不当,“不仅……而且”表递进关系,二者后面的内容应互换,改为“不仅代表着当下人们的生活状态与精神面貌,而且一定程度上反映着社会文化环境的变化”。C.“出现……等”成分残缺,缺少宾语中心词,在“等”后添加“情况”。D. “都靠的是电磁力来实现的”句式杂糅,改为“都靠的是电磁力”或“都是靠电磁力来实现的”。故选A。
5.依次填入下面横线处的句子,恰当的一项是( )
面向着积水潭,背后是城墙,坐在石上看水中的小蝌蚪或苇叶上的嫩蜻蜓, , , , 。是的,北平也有热闹的地方,但是它和太极拳相似,动中有静。巴黎有许多地方使人疲乏,所以咖啡与酒是必要的,以便刺激;在北平,有温和的香片茶就够了。
①像小儿安睡在摇篮里②心中完全安适③无所求也无所怕④我可以快乐地坐一天
A.④②③① B.①②③④ C.④③①② D.③②①④
【答案】A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语言表达之句子衔接排序的能力。由前文“……坐在石上看水中的小蝌蚪或苇叶上的嫩蜻蜓”可知,这是说人的行为,结合所给的四个句子可知,是说“我”的行为,④“我可以快乐地坐一天”与前面的“坐在……”衔接,故放在第一处,排除BD;②“心中完全安适”是对④“快乐地坐一天”的具体解说,所以放在④后,而①“像小儿安睡在摇篮里”是形容前面“我”的状态,所以放在最后,排除C。故选A。
6.对下列诗句运用的修辞手法判断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千古长如白练飞,一条界破青山色。(比喻)
B.霜皮溜雨四十围,黛色参天二千尺。(夸张)
C.霜禽欲下先偷眼,粉蝶如知合断魂。(借代)
D.东边日出西边雨,道是无晴却有晴。(双关)
【答案】C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正确使用常见的修辞手法的能力。A.千古长如白练飞,一条界破青山色:化动为静,把瀑布比成白练,镶在青青的山色中间,从色彩和视觉上又写出了新奇和柔和。运用比喻修辞。B.霜皮溜雨四十围,黛色参天二千尺: 那古柏白色的树皮既润泽又光滑,有四十围那么粗; 枝叶茂密,一色青黑,有两千尺那么高! “二千尺”运用夸张手法。C.“借代”错误。霜禽欲下先偷眼,粉蝶如知合断魂:寒雀想飞落下来时,先偷看梅花一眼;蝴蝶如果知道梅花的妍美,定会消魂失魄。应该是运用比拟手法。D.东边日出西边雨,道是无晴却有晴:东边出着太阳,西边却下着雨,说不是天晴又还有晴朗的日光。字面上是说天气,但作者在这里巧用双关“晴——情”,既写天气,又写爱情。故选C。
7.下列对文化常识的解说,有误的一项是( )
A.帝高阳之苗裔兮,朕皇考曰伯庸 朕:古代皇帝的自称。
B.吾妻归宁 归宁:出嫁女子回娘家探望父母。
C.总角之宴,言笑晏晏 总角:指古代男女未成年时将头发扎成角状。
D.见夫人科 科:元杂剧中指示人物动作和表情的术语,也叫“介”。
【答案】A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了解并掌握古代文化常识的能力。A.“朕:古代皇帝的自称”错误。朕,我。 古时不论贵贱都可自称朕,至秦始皇始定为皇帝的自称。故选A。
8.选出下列加点字的意义、用法与例句相同的一项( )
例句:食夫稻,衣夫锦,于女安乎?
A.子生三年,然后免于父母之怀 B.齐景公问政于孔子
C.君子于其言,无所苟而已矣 D.周监于二代
【答案】C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言虚词在文中的意义和用法的能力。例句“于”,介词,对,对于。C.“于”,介词,对,对于。A.介词,从。B.介词,向。D.介词,从。故选C。
9.选出下列各句翻译正确的一项( )
A.是知其不可而为之者与?(就是那个明知做不到却还要去做的人吗?)
B.莫己知也,斯己而已矣。(没有人了解自己,那就自己停止了吧。)
C.果哉!末之难矣。(好坚决啊,没有办法诘难他了。)
D.道之不行,已知之矣。(道路走不通,早就知道了。)
【答案】C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并翻译文言文句子的能力。A.正确译文:此人就是那个明知做不到却还要去做的人吗?其中,“是”,指示代词,此人。B.正确译文:没有人了解自己,那就洁身自好算了吧。其中,“已”,罢了、算了。D.正确译文:至于自己的主张行不通,也早就知道了。其中,“道”,道义、主张。故选C。
10.下列对《虞美人》的理解和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
虞美人
李 煜
春花秋月何时了?往事知多少。小楼昨夜又东风,故国不堪回首月明中。
雕阑玉砌应犹在,只是朱颜改。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
A.“春花”“秋月”都是美好的事物,可已经沦为阶下囚的李煜见了尤其心烦。
B.“又东风”,一个“又”字表现出李后主在年复一年消逝的时光面前的慨叹,加深了悲凉之感。
C.下片开头写作者想象中的故国,把“雕阑玉砌”和“朱颜”对照着写,有物是人非之感。
D.最后两句词人将心中万千感慨凝结为一个“愁” 字,运用反问和比喻的手法,以“春水” 喻愁,写出了“愁”无穷无尽。
【答案】D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对诗词综合赏析能力。此类题综合考查诗词的形象、语言、表达技巧和思想情感等,每个选项一个考点,几乎涵盖诗词的所有内容,注意结合全诗进行分析,主要的错误是意象的含义不对,手法不准确,手法的解说和艺术效果的分析不对,语言方面主要是风格不正确,内容一般为曲解诗词意思,答题时注意仔细辨析。本题要求选出“对《虞美人》的理解和赏析,不恰当的一项”。
D项,“运用反问和比喻的手法”错误,“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不是反问,而是设问,自问自答,作者先用发人深思的设问,点明抽象的本体“愁”,接着用生动的喻体奔流的江“水”作答,用满江的春水来比喻满腹的愁恨,显示了愁恨的悠长深远和汹涌翻腾。
故选D。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永和九年,岁在癸丑,暮春之初,会于会稽山阴之兰亭,修禊事也。群贤毕至,少长咸集。此地有崇山峻岭,茂林修竹;又有清流激湍,映带左右,引以为流觞曲水,列坐其次。虽无丝竹管弦之盛,一觞一咏,亦足以畅叙幽情。是日也,天朗气清,惠风和畅,仰观宇宙之大,俯察品类之盛,所以游目骋怀,足以极视听之娱,信可乐也。
夫人之相与,俯仰一世。或取诸怀抱,悟言一室之内;或因寄所托,放浪形骸之外。虽趣舍万殊,静躁不同,当其欣于所遇,暂得于己,快然自足,不知老之将至。及其所之既倦,情随事迁,感慨系之矣。向之所欣,俯仰之间,已为陈迹,犹不能不以之兴怀。况修短随化,终期于尽。古人云:“死生亦大矣。”岂不痛哉!
(王羲之《兰亭集序》)
11.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引以为流觞曲水 觞:酒杯
B.信可乐也 信:相信
C.虽趣舍万殊 趣:同“取”
D.向之所欣 向:过去
12.下列句子中加点的“之”的意义和用法,与其他三项不同的一项是( )
A.会于会稽山阴之兰亭
B.悟言一室之内
C.及其所之既倦
D.俯仰之间,已为陈迹
13.下列对选文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第一段从良辰、美景、贤人、雅事等方面描述兰亭聚会的盛况。
B.第二段主要辨析“生”与“死”的关系,主张珍惜生命,及时行乐。
C.选文以聚会欢愉,叹人生短暂、造化无情,“乐”与“痛”对比鲜明。
D.选文语言骈散结合而以散句为主,顿挫有致,音韵和谐,富于感染力。
【答案】
11.B
12.C
13.B
【解析】
11.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言实词在文中的意义和用法的能力。B.信:实在。句意翻译为:实在快乐啊。故选B。
12.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言虚词在文中的意义和用法的能力。A.之:结构助词,的。B.之:结构助词,的。C.之:动词,往,去。引申为“达到,得到”。D.之:结构助词,的。故选C。
13.本题考查学生对文言文内容的理解分析能力。B. “主张珍惜生命,及时行乐”错,选文第二段作者触景生情,心头郁结着挥之不去的生命悲痛之情。重在抒发人生无常,情随事迁的感慨。故选B。
【参考译文】
永和九年,岁星在癸丑,三月初三日,我们在会稽郡山阴县的兰亭集会,举行祓禊活动。许多著名人士统统来了,年轻的和年长的都聚集在一起。这专访有高峻的山岭主,茂盛的树林,外长的竹子。还有澄清的急流,在左右映衬环绕,引来作为流觞的曲水。大家依次坐在水边,虽然没有琴、瑟、箫、笛演奏的盛况,但边喝酒边赋诗,也足够畅叙衷情。这一天,天色晴朗,空气清新,和风温暖。抬头看到天空的广阔,低头看到万物的众多,藉此放眼观赏,开畅胸怀,可以尽情享受耳目的乐趣,确实是欢乐的。
人与人的相处,时间很短暂。有的把自己的抱负倾吐出来,和朋友在一间房屋里谈论;有的凭借爱好的事物寄托志趣,过着放纵性情的生活。虽然各人谋求的和抛弃的千差万别,性格的安静和浮躁也不一样,可是当他们对接触到的事物感到高兴,被自己暂取得,就愉快地自满起来,不知道衰老即将来到。等到他们对谋求或者取得的事物已经厌倦了,尽情就随着事物的改变而改变,感慨也随之而来了。从前所喜欢的,在极短的时间内已经变为陈旧的事物,还不能不因此而产生感慨。何况寿命长短,跟着自然界变化,终究要走向结束。古人说:“死生也是一件大事啊。”难道不令人悲痛吗!
14.潜台词即言中有言,意中有意,弦外有音,通过它可以窥见人物丰富的内心世界。对下列潜台词分析错误的一项是( )
鲁侍萍 老爷问这些闲事干什么?①
周朴园 这个人跟我们有点亲戚。
鲁侍萍 亲戚?②
周朴园 嗯,——我们想把她的坟墓修一修。
鲁侍萍 哦——那用不着了。③
周朴园 怎么?
鲁侍萍 这个人现在还活着。④
A.①你这样狠毒,哪管我们母子死活。
B.②根本就无所谓什么亲戚。
C.③她没有死,现在就站在你面前。
D.④那次她们母子被人救起了。
【答案】A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中重要句子的含意的能力。需要理解句子的句外意义,即“言外之意”,也就是言在此而意在彼所产生的意义。A.“你这样狠毒,哪管我们母子死活”错误。“闲事”,无关紧要的事,跟自己没有关系的事。用问句,意思是“老爷不要问这些闲事了”,潜台词是“她现在和你没什么关系了”。故选A。
阅读下面选文,完成下面小题。
何以说义气便是克难精神呢?这里便应该先明白“义”字的界说与内涵。要明白义字的界说和内涵,先该明白“义、利”之辨和“义、命”之辨。本来人的本性,全都是希望舍害趋利、舍失趋得、舍危趋安、舍死趋生的。但有时外面环境却不许我们有利、有得、有安、有生,四面八方、满眼满身,所遭所遇,只有害、有失、有危、有死。这一种局面,正是我们之所谓难。最难的在于只见害不见利,只见失不见得,只见危不见安,只见死不见生,使人无可趋避无可抉择。在此环境下,叫你转身不得,无路可走。我们一旦遇此环境,一切利害得失安危死生的计较与打算,全用不上,那时则只有另作计较,再不在利害得失安危死生的抉择上用心,因为在这方面用心也全成白费,于是我们只有另辟一道起,另作别一种的打算,只问我对这事该不该如此做,却再不去问如此做了是利是害是得是失是安是危是生是死。这该不该如此做,便是一个“义”
的问题。我该如何做即如何做,至于做了是利是害是得是失是安是危是生是死,那是外面环境的力量,现在则此种力量压迫得太紧缩太严重了,使我无从努力,无可用心,则只有诿之于命,说这只是一种外在的“命”,根本容不到我去考虑,这里便是所谓义、命之辨。义只是尽其在我,只是反身内求,我究竟该如何做,至于做了后的外面影响,我只有置之不问,说这是命,非人力所预。列子书中曾有一篇题名“力命”。命是外在的,我一时奈他不得,力量在我的,我只问这番力该如何使便如何使。所以中国传统教训,特别看重“知命”。《论语》二十篇的最后一句,便说“不知命无以为君子”。君子知命,便可不顾外面一切利害得失安危死生,把一切打算,一切计较,搁置一旁,专问此事该不该,义不义,如此心归一线,更没有多打算,多计较,自然气壮气足,外面一切困难,也不觉是困难了。困难的在于谋利而不得利,转反得害:喜得而不易得,转反易失;求安而不得安,转反得危;贪生而不见生,转反见死,那才是为难的局面。若我能把这一局面根本推在一边,不去多理会,专一反身来问这刻的我究该如何,这便是所谓义命之辨,内外之辨。人能如此用心,自然只见有我不见有外面,只有我没有外面,自然唯我所欲,更无困难可以阻挡,那外面尽多困难,也自然克服了。
(节选自钱穆《中国民族之克难精神》,有删改)
15.下列对文中“‘义、命’之辨”的理解,最恰当的一项是( )
A.尽其在我,反身内求,至于外面影响,只有置之不问。
B.转身外求,再不在利害得失安危死生的选择上用心。
C.义无反顾,转而不谋利而自得利,不惜死而自有生。
D.外面环境的力量压迫太重,使人无从努力,无可用心。
16.下列诗句内容,不能体现文中“克难精神”的一项是( )
A.路曼曼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屈原《离骚》)
B.风萧萧兮易水寒,壮士一去兮不复还。(荆轲《易水歌》)
C.力拔山兮气盖世,时不利兮骓不逝。(项羽《垓下歌》)
D.或为《出师表》,鬼神泣壮烈。(文天祥《正气歌》)
【答案】
15.A
16.C
【解析】
15.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把握文中重要概念,筛选辨析信息能力。根据文中的提示信息“这便是所谓义命之辨,内外之辨”,再结合此句的前文“义只是尽其在我,只是反身内求,我究竟该如何做,至于做了后的外面影响,我只有置之不问,说这是命,非人力所预”可知,A项表述最合理。故选A.
16.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把握文中重要概念能力。A.“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这句出自屈原的名作《离骚》。意思是说:在追寻真理(真知)方面,前方的道路还很漫长,但我将百折不挠,不遗余力地(上天下地)去追求和探索。B.上句即景写风吹水寒,渲染苍凉悲壮的气氛;下句抒写决死的情怀,明知有去无还,却毅然前往,决不回顾。C.“力拔山兮气盖世”一句,项羽概括了自己叱吒风云的业绩。“时不利兮骓不逝”,天时不利,连乌骓马也不肯前进了。D.诸葛亮出师伐魏之前,上表给蜀后主刘禅,表明自己为统一事业奋斗到底的决心。文中对“克难精神”的描写的相关句子为“人能如此用心,自然只见有我不见有外面,只有我没有外面,自然唯我所欲,更无困难可以阻挡,那外面尽多困难,也自然克服了”,根据对选项句子的解释,可知,C没有涉及克难精神。故选C。
二、填空题(本大题3分)
17.补写出下列名句中的空缺部分。(每题1分,共3分。任选3题,如全选,则取前3题评分)
(1)其身正,_________,其身不正,虽令不从。
(2)______________,来者犹可追,已而!已而!
(3)曾子曰:“________________,任重而道远。”(《诗经·卫风》)
(4)夫子循循然善诱人,___________,约我以礼。
【答案】不令而行 往者不可谏 士不可以不弘毅 博我以文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默写常见的名句名篇的能力。易错字有:谏、弘毅、博。
三、简答题(本大题共2小题,第18题4分,第19题5分,共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这故事倒颇有效,男人听到这里,往往敛起笑容,没趣的走了开去;女人们却不独宽恕了她似的,脸上立刻改换了鄙薄的神气,还要陪出许多眼泪来。有些老女人没有在街头听到她的话,便特意寻来,要听她这一段悲惨的故事。直到她说到呜咽,她们也就一齐流下那停在眼角上的眼泪,叹息一番,满足的去了,一面还纷纷的评论着。
……但不久,大家也都听得纯熟了,便是最慈悲的念佛的老太太们,眼里也再不见有一点泪的痕迹。后来全镇的人们几乎都能背诵她的话,一听到就烦厌得头痛。
(节选自鲁迅《祝福》)

当“公诉”(按照法官们至今沿用的行话)执行完毕,就轮到千万种私人的报复了。在这里就象在大厅里一样,妇女们特别起劲,她们全都对他怀着某种憎恨,有的恨他奸诈,有的恨他丑陋,而以后一种人的憎恨最为厉害。
“邪教的怪物!”一个说。
“骑扫帚把的家伙!”另一个嚷道。
“做个凄惨的怪笑吧,”第三个说,“那样你就能当上愚人王了,要是今天变成了昨天!”“得哪!”一个老妇人说,“那就是刑台上的怪笑了。什么时候他才在绞刑架上做怪笑呢?”
“你什么时候才会在百尺黄泉下把你的大钟顶在头上呢,可恶的敲钟人?”
“敲晚祷钟的就是这个魔鬼呀!”
“啊,聋子!独眼!驼背!怪物!”
“这个丑像比所有的医药还能使孕妇流产呢!”
……
(节选自雨果《一滴眼泪换一滴水》)
18.赏析甲文中划线的句子。
19.甲乙两文刻画了一群怎样的“看客”形象?文章为什么要着重刻画这些人?
【答案】
18.(1)采用对比(对照)的手法,写了鲁镇上男人和女人对待祥林嫂的态度虽有不同,但是都是冷漠无情,表现了祥林嫂生活在一个冷漠无情的环境,揭示了人物命运悲剧的实质。(2)神情描写,“鄙薄的神气”“陪出”等细致地刻画了鲁镇上女人们的刻薄、虚假、无情。(3)用嘲讽的语气描写人物,表现了作者对当时社会的不满。
19.甲:甲文主要刻画了一群冷酷无情、麻木无知的看客形象。反映了封建思想对女人们的毒害,揭示了封建礼教和封建迷信思想“吃人”的本质。
乙:乙文主要刻画了中世纪人们愚昧无知、缺乏怜悯同情的形象。写看台旁人们对加西莫多的诅咒和侮辱,反衬主人公爱斯梅达拉的善良、纯洁、有爱心,同时与后文“拍手叫好”形成对照,更好地表现了文章的主题,“爱”能唤醒人性中的良知,赞颂了美好人性的力量。
【解析】
18.本题考查学生体会重要语句的丰富含意,品味精彩的语言表达艺术的能力。解答此类试题,首先要到文中找到设题的句子,分析句子表述的对象是谁,接着分析使用了什么手法、词语、句式,达到了怎样的效果。
“这故事倒颇有效,男人听到这里,往往敛起笑容,没趣的走了开去;女人们却不独宽恕了她似的,脸上立刻改换了鄙薄的神气,还要陪出许多眼泪来”,这句话表述的主体是鲁镇的男人和女人,讲述了鲁镇男人和女人听到阿毛被狼吃了这一故事时的反应,男人“敛起笑容”“没趣走开”,女人“不独宽恕”“改换鄙薄的神气”“陪出许多眼泪”,男人女人表现截然不同,形成对比,但无论是男人和女人,并非真的是同情祥林嫂,揭示出人们的冷漠无情,而这也是祥林嫂生活的环境,揭示了人物悲惨命运的实质。“改换了鄙薄的神气,还要陪出许多眼泪”属于神态描写,鲁镇女人内心对于祥林嫂是看不起的,是鄙薄的,对于祥林嫂的遭遇也并非真的同情,所以此处的神态描写其实是体现出鲁镇女人的虚假刻薄。“似的”“改换了”“陪出”等词语的运用让语句带有一种嘲讽的语气,体现作者对当时这种凉薄无情社会的不满。
19.本题考查学生鉴赏人物形象,分析形象作用的能力。解答此类试题,首先要审清楚题干的要求,如本题“甲乙两文刻画了一群怎样的‘看客’形象?文章为什么要着重刻画这些人”,这里包含两个问题,一是“看客”的特点,二是刻画这些人的作用,然后要到文中找到描写这些“看客”的内容,结合具体的情境来分析其特点,再从情节、形象以及主题方面分析作用。
先看甲文,文中对这群看客的描写如下,“女人们却不独宽恕了她似的,脸上立刻改换了鄙薄的神气,还要陪出许多眼泪来”“有些老女人没有在街头听到她的话,便特意寻来,要听她这一段悲惨的故事。直到她说到呜咽,她们也就一齐流下那停在眼角上的眼泪,叹息一番,满足的去了,一面还纷纷的评论着”“ 便是最慈悲的念佛的老太太们,眼里也再不见有一点泪的痕迹。后来全镇的人们几乎都能背诵她的话,一听到就烦厌得头痛”,这些女人把祥林嫂的悲惨遭遇当成谈资,这些“慈悲”的女人利用她们的片刻闲暇,“特意”寻来,不断撕开祥林嫂痛苦的疮疤,在“猎奇”之后,不断地享受发自内心的“满足”,把咀嚼鉴赏祥林嫂的悲哀当成空虚生活中的乐趣,殊不知自己其实和祥林嫂一样,同为女人,同样受到封建礼教和封建迷信思想的奴役,展现出这群看客的冷酷无情、麻木无知,通过对这些女人的刻画,可以看出封建思想对她们的毒害之身,揭示了封建礼教封建思想的吃人本质。
再看乙文,文中对看客的描写如下,“妇女们特别起劲,她们全都对他怀着某种憎恨,有的恨他奸诈,有的恨他丑陋,而以后一种人的憎恨最为厉害” “邪教的怪物!”“骑扫帚把的家伙!”“做个凄惨的怪笑吧,”“那样你就能当上愚人王了,要是今天变成了昨天!”“那就是刑台上的怪笑了。什么时候他才在绞刑架上做怪笑呢?”“你什么时候才会在百尺黄泉下把你的大钟顶在头上呢,可恶的敲钟人?”“敲晚祷钟的就是这个魔鬼呀!”“啊,聋子!独眼!驼背!怪物!”“这个丑像比所有的医药还能使孕妇流产呢”,面对敲钟人的受刑,这些看客不但不同情,而是对敲钟人进行辱骂和侮辱,展现出这群看客的愚昧无情。此时的看客对敲钟人是辱骂侮辱的,而后文出现的爱斯梅达拉却是给敲钟人水喝,这与看客的反应截然不同,所以看客的表现其实是对爱斯梅达拉的反衬,突出爱斯梅达拉的善良;后文的看客面对爱斯梅达拉的表现而“拍手叫好”,这与此处的表现形成对照,而这些看客之所以有这样的表现,是受到爱斯梅达拉的感召,这就突出文章的主题——爱”能唤醒人性中的良知。考生可以围绕这些内容分析做答。
四、写作题(本大题40分)
20.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作文。
即使身处的文化各有不同,但一提到北京的胡同、杭州的西湖、苏州的园林、成都的茶馆、台北的便利店、巴黎的咖啡屋、巴塞罗那的小广场,都能让人心生好感。
在经济高速发展的过程中,中国却出现了千镇一面、千城一面的现象,让人难以找到独属于某个地域的特点。
对此,你有怎样的体验与思考?写一篇议论文,谈谈自己的看法。
(要求)①角度自选,立意自定,题目自拟。②不得少于800字。③不得抄袭、套作。
【写作指导】
本题考查学生的写作能力。
【审题】
这是一则材料作文。
1.分析材料。
材料共有两段文字。第一段是说个性的文化让人心生好感,列举了一系列能体现个性文化特点的对象,如北京的胡同、杭州的西湖、苏州的园林、成都的茶馆、台北的便利店、巴黎的咖啡屋等,这些地方都呈现出各自的文化特点。
第二段是说中国出现千镇一面、千城一面的现象,难以找到独属于某个地域的特点。
两则材料形成对立。由此可知,本次作文要强调的重点在于“地域文化”“个性特点”。
2.分析文体。
要求写作议论文,这就需要有明确的观点,有清晰的思路,有充足的论据。行文时可以按照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结构构思。
【立意】
1.“千城一面”是城市之悲;
2. 避免千城一面要靠文化灵魂;
3.“千城一面”与“自主文化”;
4.保持个性方为发展之道。
【素材】
1. 毋庸置疑,社会的发展推动着城市的更新,但城市究竟该以什么样的面目展示给世人?绝密★考试结束前
2022届浙江省普通高中学业水平考试
语文仿真模拟试卷03
(满分100分)
一、选择题(本大题共16小题,每小题3分,共48分。每个小题列出的四个备选项中只有一个是符合题目要求的,不选、多选、错选均不给分)
1.下列加点字的读音全部正确的一项是( )
A.曩者(nǎng) 偃(yǎn) 仰 保揣(chuài) 针砭时弊(biān)
B.倜傥(tǎng) 巉岩(chuán) 修禊(xì) 日薄西山(bó)
C.扃牖(yōu) 愠色(yùn) 愆(yán) 期 抑参历井(shēn)
D.盘桓(huán) 采撷(xié) 会稽(uài) 如丧考妣(bǐ)
2.下列句子中没有错别字的一项是 ( )
A.那遥远而浓烈的年味,隔着万水千山,纷至沓来。春节,如同金色大厅里飞旋的圆舞曲,在人们心头鼓涨、发酵,日日逼近。
B.面对全球新冠肺炎疫情导致的多重危机,我们亟须弘扬人类命运共同体所秉持的互利共嬴理念,警惕单打独斗、零和思维。
C.拂去历史的云烟,掸落鏖战的尘埃,历代文人仕子朝诵夜吟的巨擘——屈原,从遥远的两千多年前渐行渐近。
D.昨夜,一位老者躬身幽黄的店灯下,就着一盘堆尖的湖蟹,蘸着比酒还纯的夜风,和着比夜还香的老酒,专心而安详。
3.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语运用不恰当的一项是( )
A.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金融工作会议上的重要讲话,对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的金融工作做出了全面部署。
B.在当前形势下,以正确的理论、正确的思路、正确的规划来引领资本市场改革,尤为重要。
C.在“互联+”大潮奔涌而至的今天,教育工作者不能隔岸观火,而应切实培养下一代国民的信息技术应用能力。
D.用一贤人则群贤毕至,见贤思齐就蔚然成风;选什么人就是风向标,就有什么样的干部作风,乃至就有什么样的党风。
4.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句是( )
A.共建“一带一路”,符合国际社会的根本利益,是国际合作以及全球治理新模式的积极探索,将为世界和平发展增添新的正能量。
B.络流行语是语言系统对现实社会迅速、直接的反映,不仅一定程度上反映着社会文化环境的变化,而且代表着当下人们的生活状态与精神面貌。
C.随着机动车保有量不断增长,一些城市的交通治理面临很多挑战,出现车辆管理任务重、违法违规行为多、交警警力不足等。
D.我国的高速磁悬浮列车没有轮子和传动机构,运行时与轨道不完全接触,列车的悬浮、驱动、导向和制动都靠的是电磁力来实现的。
5.依次填入下面横线处的句子,恰当的一项是( )
面向着积水潭,背后是城墙,坐在石上看水中的小蝌蚪或苇叶上的嫩蜻蜓, , , , 。是的,北平也有热闹的地方,但是它和太极拳相似,动中有静。巴黎有许多地方使人疲乏,所以咖啡与酒是必要的,以便刺激;在北平,有温和的香片茶就够了。
①像小儿安睡在摇篮里②心中完全安适③无所求也无所怕④我可以快乐地坐一天
A.④②③① B.①②③④ C.④③①② D.③②①④
6.对下列诗句运用的修辞手法判断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千古长如白练飞,一条界破青山色。(比喻)
B.霜皮溜雨四十围,黛色参天二千尺。(夸张)
C.霜禽欲下先偷眼,粉蝶如知合断魂。(借代)
D.东边日出西边雨,道是无晴却有晴。(双关)
7.下列对文化常识的解说,有误的一项是( )
A.帝高阳之苗裔兮,朕皇考曰伯庸 朕:古代皇帝的自称。
B.吾妻归宁 归宁:出嫁女子回娘家探望父母。
C.总角之宴,言笑晏晏 总角:指古代男女未成年时将头发扎成角状。
D.见夫人科 科:元杂剧中指示人物动作和表情的术语,也叫“介”。
8.选出下列加点字的意义、用法与例句相同的一项( )
例句:食夫稻,衣夫锦,于女安乎?
A.子生三年,然后免于父母之怀 B.齐景公问政于孔子
C.君子于其言,无所苟而已矣 D.周监于二代
9.选出下列各句翻译正确的一项( )
A.是知其不可而为之者与?(就是那个明知做不到却还要去做的人吗?)
B.莫己知也,斯己而已矣。(没有人了解自己,那就自己停止了吧。)
C.果哉!末之难矣。(好坚决啊,没有办法诘难他了。)
D.道之不行,已知之矣。(道路走不通,早就知道了。)
10.下列对《虞美人》的理解和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
虞美人
李 煜
春花秋月何时了?往事知多少。小楼昨夜又东风,故国不堪回首月明中。
雕阑玉砌应犹在,只是朱颜改。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
A.“春花”“秋月”都是美好的事物,可已经沦为阶下囚的李煜见了尤其心烦。
B.“又东风”,一个“又”字表现出李后主在年复一年消逝的时光面前的慨叹,加深了悲凉之感。
C.下片开头写作者想象中的故国,把“雕阑玉砌”和“朱颜”对照着写,有物是人非之感。
D.最后两句词人将心中万千感慨凝结为一个“愁” 字,运用反问和比喻的手法,以“春水” 喻愁,写出了“愁”无穷无尽。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永和九年,岁在癸丑,暮春之初,会于会稽山阴之兰亭,修禊事也。群贤毕至,少长咸集。此地有崇山峻岭,茂林修竹;又有清流激湍,映带左右,引以为流觞曲水,列坐其次。虽无丝竹管弦之盛,一觞一咏,亦足以畅叙幽情。是日也,天朗气清,惠风和畅,仰观宇宙之大,俯察品类之盛,所以游目骋怀,足以极视听之娱,信可乐也。
夫人之相与,俯仰一世。或取诸怀抱,悟言一室之内;或因寄所托,放浪形骸之外。虽趣舍万殊,静躁不同,当其欣于所遇,暂得于己,快然自足,不知老之将至。及其所之既倦,情随事迁,感慨系之矣。向之所欣,俯仰之间,已为陈迹,犹不能不以之兴怀。况修短随化,终期于尽。古人云:“死生亦大矣。”岂不痛哉!
(王羲之《兰亭集序》)
11.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引以为流觞曲水 觞:酒杯
B.信可乐也 信:相信
C.虽趣舍万殊 趣:同“取”
D.向之所欣 向:过去
12.下列句子中加点的“之”的意义和用法,与其他三项不同的一项是( )
A.会于会稽山阴之兰亭
B.悟言一室之内
C.及其所之既倦
D.俯仰之间,已为陈迹
13.下列对选文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第一段从良辰、美景、贤人、雅事等方面描述兰亭聚会的盛况。
B.第二段主要辨析“生”与“死”的关系,主张珍惜生命,及时行乐。
C.选文以聚会欢愉,叹人生短暂、造化无情,“乐”与“痛”对比鲜明。
D.选文语言骈散结合而以散句为主,顿挫有致,音韵和谐,富于感染力。
14.潜台词即言中有言,意中有意,弦外有音,通过它可以窥见人物丰富的内心世界。对下列潜台词分析错误的一项是( )
鲁侍萍 老爷问这些闲事干什么?①
周朴园 这个人跟我们有点亲戚。
鲁侍萍 亲戚?②
周朴园 嗯,——我们想把她的坟墓修一修。
鲁侍萍 哦——那用不着了。③
周朴园 怎么?
鲁侍萍 这个人现在还活着。④
A.①你这样狠毒,哪管我们母子死活。
B.②根本就无所谓什么亲戚。
C.③她没有死,现在就站在你面前。
D.④那次她们母子被人救起了。
阅读下面选文,完成下面小题。
何以说义气便是克难精神呢?这里便应该先明白“义”字的界说与内涵。要明白义字的界说和内涵,先该明白“义、利”之辨和“义、命”
之辨。本来人的本性,全都是希望舍害趋利、舍失趋得、舍危趋安、舍死趋生的。但有时外面环境却不许我们有利、有得、有安、有生,四面八方、满眼满身,所遭所遇,只有害、有失、有危、有死。这一种局面,正是我们之所谓难。最难的在于只见害不见利,只见失不见得,只见危不见安,只见死不见生,使人无可趋避无可抉择。在此环境下,叫你转身不得,无路可走。我们一旦遇此环境,一切利害得失安危死生的计较与打算,全用不上,那时则只有另作计较,再不在利害得失安危死生的抉择上用心,因为在这方面用心也全成白费,于是我们只有另辟一道起,另作别一种的打算,只问我对这事该不该如此做,却再不去问如此做了是利是害是得是失是安是危是生是死。这该不该如此做,便是一个“义”的问题。我该如何做即如何做,至于做了是利是害是得是失是安是危是生是死,那是外面环境的力量,现在则此种力量压迫得太紧缩太严重了,使我无从努力,无可用心,则只有诿之于命,说这只是一种外在的“命”,根本容不到我去考虑,这里便是所谓义、命之辨。义只是尽其在我,只是反身内求,我究竟该如何做,至于做了后的外面影响,我只有置之不问,说这是命,非人力所预。列子书中曾有一篇题名“力命”。命是外在的,我一时奈他不得,力量在我的,我只问这番力该如何使便如何使。所以中国传统教训,特别看重“知命”。《论语》二十篇的最后一句,便说“不知命无以为君子”。君子知命,便可不顾外面一切利害得失安危死生,把一切打算,一切计较,搁置一旁,专问此事该不该,义不义,如此心归一线,更没有多打算,多计较,自然气壮气足,外面一切困难,也不觉是困难了。困难的在于谋利而不得利,转反得害:喜得而不易得,转反易失;求安而不得安,转反得危;贪生而不见生,转反见死,那才是为难的局面。若我能把这一局面根本推在一边,不去多理会,专一反身来问这刻的我究该如何,这便是所谓义命之辨,内外之辨。人能如此用心,自然只见有我不见有外面,只有我没有外面,自然唯我所欲,更无困难可以阻挡,那外面尽多困难,也自然克服了。
(节选自钱穆《中国民族之克难精神》,有删改)
15.下列对文中“‘义、命’之辨”的理解,最恰当的一项是( )
A.尽其在我,反身内求,至于外面影响,只有置之不问。
B.转身外求,再不在利害得失安危死生的选择上用心。
C.义无反顾,转而不谋利而自得利,不惜死而自有生。
D.外面环境的力量压迫太重,使人无从努力,无可用心。
16.下列诗句内容,不能体现文中“克难精神”的一项是( )
A.路曼曼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屈原《离骚》)
B.风萧萧兮易水寒,壮士一去兮不复还。(荆轲《易水歌》)
C.力拔山兮气盖世,时不利兮骓不逝。(项羽《垓下歌》)
D.或为《出师表》,鬼神泣壮烈。(文天祥《正气歌》)
二、填空题(本大题3分)
17.补写出下列名句中的空缺部分。(每题1分,共3分。任选3题,如全选,则取前3题评分)
(1)其身正,_________,其身不正,虽令不从。
(2)______________,来者犹可追,已而!已而!
(3)曾子曰:“________________,任重而道远。”(《诗经·卫风》)
(4)夫子循循然善诱人,___________,约我以礼。
三、简答题(本大题共2小题,第18题4分,第19题5分,共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这故事倒颇有效,男人听到这里,往往敛起笑容,没趣的走了开去;女人们却不独宽恕了她似的,脸上立刻改换了鄙薄的神气,还要陪出许多眼泪来。有些老女人没有在街头听到她的话,便特意寻来,要听她这一段悲惨的故事。直到她说到呜咽,她们也就一齐流下那停在眼角上的眼泪,叹息一番,满足的去了,一面还纷纷的评论着。
……但不久,大家也都听得纯熟了,便是最慈悲的念佛的老太太们,眼里也再不见有一点泪的痕迹。后来全镇的人们几乎都能背诵她的话,一听到就烦厌得头痛。
(节选自鲁迅《祝福》)

当“公诉”(按照法官们至今沿用的行话)执行完毕,就轮到千万种私人的报复了。在这里就象在大厅里一样,妇女们特别起劲,她们全都对他怀着某种憎恨,有的恨他奸诈,有的恨他丑陋,而以后一种人的憎恨最为厉害。
“邪教的怪物!”一个说。
“骑扫帚把的家伙!”另一个嚷道。
“做个凄惨的怪笑吧,”第三个说,“那样你就能当上愚人王了,要是今天变成了昨天!”“得哪!”一个老妇人说,“那就是刑台上的怪笑了。什么时候他才在绞刑架上做怪笑呢?”
“你什么时候才会在百尺黄泉下把你的大钟顶在头上呢,可恶的敲钟人?”
“敲晚祷钟的就是这个魔鬼呀!”
“啊,聋子!独眼!驼背!怪物!”
“这个丑像比所有的医药还能使孕妇流产呢!”
……
(节选自雨果《一滴眼泪换一滴水》)
同课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