绝密★考试结束前
2022届浙江省普通高中学业水平考试
语文仿真模拟试卷05
(满分100分)
一、选择题(本大题共16小题,每小题3分,共48分。每个小题列出的四个备选项中只有一个是符合题目要求的,不选、多选、错选均不给分)
1.下列加点字的读音全部正确的一项是( )
A.百舸(gě)毛坯(pēi)慰藉(jiè)东船西舫(fǎng)
B.罅隙(xià)荫蔽(yìn)屏气(bǐng)跌宕起伏(dàng)
C.忸怩(ní)褶皱(zhé)籼稻(xiān)戛然而止(jiá)
D.包扎(zā)寥廓(uò)挟带(xié)灭此朝食(zhāo)
2.下列各句没有错别字的一项是( )
A.大自然是美的源泉:它崇高而又优雅,雄浑而又柔和;它时而狂放不羁,时而静谧深远……人们感怀并摩写它亘古如斯的美丽,将身心沉浸其中。
B.譬如在园中最为落寞的时间,一群雨燕便出来高歌,把天地都叫喊得沧凉。
C.凝神一看,貌似平静的海面却有海浪拍打着礁石,溅起几尺高的洁白晶莹的水花。
D.杨师傅微微地喘息着,面颊腊黄,嘴唇苍白干燥,唯有那深沉的眸子依然光亮。
3.下列各句中,加点的成语使用正确的一项是( )
A.世界首个以“戈壁地貌”作为赛道的酒泉国际戈壁超级马拉松,全长50公里的赛道以戈壁为主(50%),累计爬升及下降幅度为80米,堪称世界独一无二的赛道。
B.人们已不足为奇行人那种“成群结队无视红灯”“赶着上班横穿马路”“凑齐一小撮后过马路”等现象。
C.俄土两国,历史上曾发生多次战争,前段时间又因俄战机被击落一事,两国关系又蒙上了巨大的阴影,要想把新的恩怨一笔抹杀恐怕不是一件容易的事。
D.钱塘江大潮号称“天下第一潮”,在钱塘江边,滔天巨浪,迎面扑来,瓦釜雷鸣般的巨响,让岸边观潮的游客惊骇不已。
4.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
A.3月20
日,“考古中国”重大项目工作进展会在四川召开,通报了三星堆遗址重要考古发现和研究成果,三星堆出土了文物瞬间刷屏。
B.烫样,也称“烫胎合牌样”,就是指古建筑的立体模型,之所以被称为“烫样”,其主要原因是有的部位在制作时需要熨烫成型造成的。
C.经过多年的艰苦奋斗而终有所成的他在登顶泰山之际,忽然想起了《劝学》中关于高山与风雨的论述,顿悟了它所描绘的不仅是一种人生境界,更是一种自然现象。
D.毛相林43年不改初心使命,坚守偏远山村,坚持苦干实干,带领村民用最原始的方式在悬崖峭壁上凿石修道,历时7年铺就一条8公里的“绝壁天路”。
5.依次填入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的语句,衔接最恰当的一组是( )
我发现,山上之松与山下之松绝不一样。 。 。 。 。 。为此,它们才有着如此非凡的性格与精神。
①而这些山顶上的绝壁松却是枝干瘦硬,树叶黑绿,矫健又强悍
②这一代代艰辛的生存记忆,已经化为基因潜入绝壁松的骨头里
③它虬劲和富于弹性的树干,是长期与风雨搏斗的结果
④那些密密实实地拥挤在温暖的山谷中的松树,枝月叶鲜,懒而富态
⑤它远远地伸出的枝叶是为了更多地吸取阳光
⑥这绝壁之松是被恶劣凶险的环境强化出来的
A.④①⑥③⑤② B.④⑤①②③⑥ C.⑥②③⑤④① D.⑥⑤③④①②
6.下列句子没有运用借代手法的一项是( )
A.五十年间万事空,懒将白发对青铜
B.田园寥落干戈后,骨肉流离道路中。
C.射虎何年随李广,闻鸡中夜舞刘琨。
D.两岸青山相对出,孤帆一片日边来。
7.下列对文化常识的解说,有误的一项是( )
A.徘徊于斗牛之间 斗牛:星宿名, 指斗宿(南斗)、牛宿。
B.六艺经传皆通习之 传:传记,与“经”相对的著作。
C.羽化而登仙 羽化:道教称飞升成仙为“羽化”。
D.君子曰:学不可以已 君子曰:先秦儒家著作中引述古代贤人的言论。
8.下列各句加点词的词类活用,与例句相同的一项是( )
例句:庭有枇杷树,吾妻死之年所手植也
A.而后乃今将图南 B.齐彭殇为妄作
C.臣不胜犬马怖惧之情,谨拜表以闻 D.固主上所戏弄,倡优所畜
9.下列句子翻译正确的一项是( )
A.是造物者之无尽藏也,而吾与子之所共适。——这是大自然无穷无尽的宝藏,是我和你共同食用的东西。
B.情随事迁,感慨系之矣。——情绪随着事物或环境的变化而改变,感慨随之产生了。
C.后秦击赵者再,李牧连却之。——后来秦国再次攻打赵国,李牧连续击溃秦军。
D.激昂大义,蹈死不顾,亦曷故哉?——激愤大义,即使面对死亡也毫不惧怕,这是什么缘故呢?
10.下列对《登高》的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
风急天高猿啸哀,渚清沙白鸟飞回。
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
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
艰难苦恨繁霜鬓,潦倒新停浊酒杯。
A.登高在中国文化中是一个极富象征性的意象,杜甫的这首作品将古代风俗中的登高祈寿与士大夫的登高言志糅合在了一起,别具匠心。
B.首联一个“哀”字奠定了全诗的情感基调,也为首联营造的画面增加了不尽的悲怆意味。
C.颈联中的“悲”和“独登台”不仅暗合首联的“哀”,而且表明了诗人是在高处远眺,这就把眼前之景和心中之情紧密地联系在一起。
D.《登高》全诗通过登高所见秋江景色,倾诉了诗人长年漂泊、老病孤愁的复杂情感和抱负无成的怅恨,哀婉缠绵,动人心弦。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晋侯、秦伯围郑,以其无礼于晋,且贰于楚也。晋军函陵,秦军氾南。佚之狐言于郑伯曰:“国危矣,若使烛之武见秦君,师必退。”公从之。辞曰:“臣之壮也,犹不如人;今老矣,无能为也已。”公曰:“吾不能早用子,今急而求子,是寡人之过也。然郑亡,子亦有不利焉!”许之。
夜缒而出。见秦伯曰:“秦、晋围郑,郑既知亡矣。若亡郑而有益于君,敢以烦执事。越国以鄙远,君知其难也。焉用亡郑以陪邻?邻之厚,君之薄也。若舍郑以为东道主,行李之往来,共其乏困,君亦无所害。且君尝为晋君赐矣;许君焦、瑕,朝济而夕设版焉,君之所知也。夫晋,何厌之有?既东封郑、又欲肆其西封,若不阙秦,将焉取之?阙秦以利晋,唯君图之。”秦伯说,与郑人盟。使杞子、逢孙、杨孙戍之,乃还。
子犯请击之。公曰:“不可。微夫人之力不及此。因人之力而敝之,不仁;失其所与,不知;以乱易整,不武。吾其还也。”亦去之。
(《烛之武退秦师》)
11.下列各句中加点词的解释,错误的一项是( )
A.夜缒而出 缒:用绳子拴着从城墙上往下吊
B.因人之力而敝之 因:依靠
C.焉用亡郑以陪邻 邻:邻国,指秦国
D.阙秦以利晋,惟君图之 阙:使……亏损,侵损
12.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 )
A.越国以鄙远 敢以烦执事
B.失其所与,不知 吾其还也
C.行李之往来 是寡人之过也
D.若亡郑而有利于君 今急而求子
13.下列对原文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根据课文意思,秦在西,晋在东,郑在秦、晋之间。
B.佚之狐的话“师必退”,表现了佚之狐对烛之武的了解与信任,使读者未见其人,先知其才,从反面表现了烛之武的才能。
C.烛之武见秦伯,说“秦、晋围郑,郑既知亡矣”的目的是坦言知道郑国必然灭亡,从而避其锐气。
D.烛之武围绕着“阙秦”、“利晋”这个中心,说服秦伯,终于使秦伯“与郑人盟”,秦伯留下杞子、逢孙、杨孙代郑设防,撤军而去。
14.下列选项不属于“我并没有轻率地下结论”的理由的是
当我在比格尔号皇家军舰上充当自然学者的时候,我曾深深地被栖息在南美洲的生物分布的一些事实以及该洲现存生物和古生物在地质上的关系的一些事实所打动。本书以后几章将要叙述这些事实。归国以后,在1837年我就想到,如果耐心地搜集和思索可能与这个问题有任何关联的各种事实,也许能够对于这个问题得到一些了解。经过了五年的工作之后,我曾专心思索这个问题,并且写出若干简短笔记。1844年,我把这些简短笔记扩大为结论的纲要,这些结论我当时认为是正确的。从那时候起直到现在,我曾不间断地专心于同一事物的研究。我希望读者能够原谅我讲这些私事,我之所以说明这些事情,是为了要表明我并没有轻率地下结论。
(《<物种起源>绪论》节选)
A.我曾耐心地搜集和思索可能与这个问题有任何关联的各种事实。
B.经过五年的工作之后,我专心思索问题并写出了若干简短笔记。
C.1844年,我把简短笔记扩大为当时认为是正确的结论的纲要。
D.纲要完成之后直到现在,我不间断地专心于同一事物的研究。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新文科是在一定程度上能反映、呈现和包含中国经验、中国材料、中国数据的文科。中国历史上本没有现代意义上的学科分类,经史子集原为图书分类,虽然也具有稀薄的学科分类意味,但毕竟和现代学科分类有巨大距离。
从“五四”前后至今,我们先后三次向欧美苏大规模地移植了人文社会科学体系。这对中国传统学术而言,毫无疑问是一场深刻的学术革命,填补了现代学术空白,但“言必称希腊”的弊端也使其具有了浓厚的西方气质。中国文科各领域都面临着从西方化的学科体系向中国特色的学科体系转型这一挑战或任务。
从分科治学走向学科交叉或科际融合,甚至走向一些新生的文科门类,这是学科发展下一步要解决的一个方向性问题。分科治学是现在所有学科的基本存在方式,这个方式本身没问题。不分科,我们没办法实现专业化、专门化;而没有专业化和专门化,研究根本无法深入。但现在这个信息化时代,更强调学科联合、学科融合、科际融合,乃至现在的新趋势不是“联合”“融合”“整合”的问题,而是出现了一些全新的带有交叉性质的学科,如物理化学、生物化学、生物物理等等。伴随着信息时代的深刻变迁,跨学科的团队将是未来文科科研的主要组织形式,如同分工单干曾是以往文科科研的基本形式一样。
学科存在的终极根据是为了解决问题。但现在我们的学科建设如同一个外科大夫一样,他成天打磨自己的手术刀,你看我这手术刀多好,多漂亮多精致多豪华多锋利,但他忘了手术刀的存在是为了救死扶伤。最近几十年来,我们过于强调了学科自身的存在,而忽视了对问题的解决。未来新文科建设的重心就是弱化学科,突出问题。以问题为平台整合学科,而不是以学科为平台切割问题。譬如说研究乡村社会的转型,既是经济学问题,也是政治学问题、法学问题、人类学问题、历史学问题,甚至还是农学问题、气象学问题等等,任何一个重大问题的解决都需要多学科的协同。
更加强调学以致用,可能将会成为未来新文科的突出特征。近40年来,几乎每个学科都在追求“学术独立”,主张“为学术而学术”,以致放逐了现实和时代,最后则整体遁入象牙塔中。许多人可能不知道,没有“现实”就没有任何“学术”,“学术史”演变的最大动力、最活跃最主动的因素不是学术自身而是“外部现实”。随着“新时代”的来临,“为学术而学术”的时代看来已趋向终结,与现实、社会、政治、意识形态重新缔结更加紧密的新关系,似乎将攸关每个学科的新生命,构成“新文科”的最鲜明特征。
(摘编自王学典《何谓“新文科”?》)
15.下列语句中,对“新文科”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新文科有别于传统经史子集的分类,是在一定程度上能反映、呈现和包含中国经验、中国材料、中国数据的文科。
B.信息时代要求新文科从分科治学走向学科交叉或科际融合等,跨学科的团队将成为未来文科科研的主要组织形式。
C.未来新文科建设将以问题为平台整合学科,以多学科的协同来推动问题的解决,传统的分科治学将会逐渐被取代。
D.学术独立的时代趋向终结,或许未来新文科最鲜明特征是走出象牙塔,与“外部现实”重新缔结更紧密的新关系。
16.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
A.我国历史上本没有现代意义上的学科分类,“五四”前后三次移植西方人文社会科学体系,填补了现代学术空白。
B.从当下趋势来看,学科发展的方向是从“联合”走向深度“融合”,乃至最终形成全新的带有交叉性质的学科。
C.选文运用外科大夫的例子,批判了学科建设过分强调自身存在的错误做法,指出了多学科协同作战的重要意义。
D.近40年来,或由于未清醒认识“学术”与“现实”之间的关系,大多数学科在追求“学术独立”时与现实脱节。
二、填空题(本大题3分)
17.补写出下列名句中的空缺部分。(每题1分,共3分。任选3题,如全选,则取前3题评分)
(1)问君能有几多愁?________。(李煜《虞美人》)
(2)外无期功强近之亲,________。(李密《陈情表》)
(3)________,相逢何必曾相识。(白居易《琵琶行》)
(4)________,非常之谋难于猝发。(张溥《五人墓碑记》)
三、简答题(本大题共2小题,第18题4分,第19题5分,共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甲绝密★考试结束前
2022届浙江省普通高中学业水平考试
语文仿真模拟试卷05
(满分100分)
一、选择题(本大题共16小题,每小题3分,共48分。每个小题列出的四个备选项中只有一个是符合题目要求的,不选、多选、错选均不给分)
1.下列加点字的读音全部正确的一项是( )
A.百舸(gě)毛坯(pēi)慰藉(jiè)东船西舫(fǎng)
B.罅隙(xià)荫蔽(yìn)屏气(bǐng)跌宕起伏(dàng)
C.忸怩(ní)褶皱(zhé)籼稻(xiān)戛然而止(jiá)
D.包扎(zā)寥廓(uò)挟带(xié)灭此朝食(zhāo)
【答案】D
【解析】本题考查识记现代汉语常见字音的能力。A项,“毛坯(pēi)”,应该读作“pī”。B项,“荫蔽(yìn)”,应该读作“yīn”。C项,“褶皱(zhé)”,应该读作“zhě”。故选D。
2.下列各句没有错别字的一项是( )
A.大自然是美的源泉:它崇高而又优雅,雄浑而又柔和;它时而狂放不羁,时而静谧深远……人们感怀并摩写它亘古如斯的美丽,将身心沉浸其中。
B.譬如在园中最为落寞的时间,一群雨燕便出来高歌,把天地都叫喊得沧凉。
C.凝神一看,貌似平静的海面却有海浪拍打着礁石,溅起几尺高的洁白晶莹的水花。
D.杨师傅微微地喘息着,面颊腊黄,嘴唇苍白干燥,唯有那深沉的眸子依然光亮。
【答案】C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识记汉字字形的能力。A.“摩写”的“摩”应写作“摹”;B.“沧凉”的“沧”应写作“苍”;D.“腊黄”的“腊”应写作“蜡”。故选C。
3.下列各句中,加点的成语使用正确的一项是( )
A.世界首个以“戈壁地貌”作为赛道的酒泉国际戈壁超级马拉松,全长50公里的赛道以戈壁为主(50%),累计爬升及下降幅度为80米,堪称世界独一无二的赛道。
B.人们已不足为奇行人那种“成群结队无视红灯”“赶着上班横穿马路”“凑齐一小撮后过马路”等现象。
C.俄土两国,历史上曾发生多次战争,前段时间又因俄战机被击落一事,两国关系又蒙上了巨大的阴影,要想把新的恩怨一笔抹杀恐怕不是一件容易的事。
D.钱塘江大潮号称“天下第一潮”,在钱塘江边,滔天巨浪,迎面扑来,瓦釜雷鸣般的巨响,让岸边观潮的游客惊骇不已。
【答案】A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正确使用成语的能力。A.“独一无二”,指没有相同的或没有可以相比的,形容十分稀少。结合前面“首个”可知,此处使用正确。B.“不足为奇”,某种事物或现象很平常,没有什么奇怪的,不能带宾语,句中带了宾语,所以错误。C.“一笔抹杀”,比喻轻率地把优点、成绩等全部否定。语境说的是“恩怨”,对象不当。D.“瓦釜雷鸣”,比喻无德无才的人占据高位,威风一时。语境形容“巨响”,望文生义。故选A。
4.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
A.3月20日,“考古中国”重大项目工作进展会在四川召开,通报了三星堆遗址重要考古发现和研究成果,三星堆出土了文物瞬间刷屏。
B.烫样,也称“烫胎合牌样”,就是指古建筑的立体模型,之所以被称为“烫样”,其主要原因是有的部位在制作时需要熨烫成型造成的。
C.经过多年的艰苦奋斗而终有所成的他在登顶泰山之际,忽然想起了《劝学》中关于高山与风雨的论述,顿悟了它所描绘的不仅是一种人生境界,更是一种自然现象。
D.毛相林43年不改初心使命,坚守偏远山村,坚持苦干实干,带领村民用最原始的方式在悬崖峭壁上凿石修道,历时7年铺就一条8公里的“绝壁天路”。
【答案】D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辨析并修改病句的能力。A.结构混乱,搭配不当,“三星堆出土了文物瞬间刷屏”句中的“了”改成“的”;B.“主要原因是因为”句式杂糅,“主要原因”和“因为”两者保留其一;C.语序不当,改成“不仅是一种自然现象,更是人生境界”。故选D。
5.依次填入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的语句,衔接最恰当的一组是( )
我发现,山上之松与山下之松绝不一样。 。 。 。 。 。为此,它们才有着如此非凡的性格与精神。
①而这些山顶上的绝壁松却是枝干瘦硬,树叶黑绿,矫健又强悍
②这一代代艰辛的生存记忆,已经化为基因潜入绝壁松的骨头里
③它虬劲和富于弹性的树干,是长期与风雨搏斗的结果
④那些密密实实地拥挤在温暖的山谷中的松树,枝月叶鲜,懒而富态
⑤它远远地伸出的枝叶是为了更多地吸取阳光
⑥这绝壁之松是被恶劣凶险的环境强化出来的
A.④①⑥③⑤② B.④⑤①②③⑥ C.⑥②③⑤④① D.⑥⑤③④①②
【答案】A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语言表达之句子衔接排序的能力。文段主要是写出黄山绝壁松外形上特点和内在精神品质。④①由“那些……而这些”构成转折关系;⑥“这绝壁之松”紧承①的“绝壁松”,③的“富于弹性”和⑤的“更多地吸取阳光”解说⑥的“被恶劣凶险的环境强化出来”,再据先树干后枝叶的顺序可确定⑥③⑤的顺序;据②的“绝壁松”可知,它与①⑥③⑤语意相连,“化为基因潜入绝壁松的骨头里”与后文“非凡的性格与精神”衔接紧密,应放在最后。故正确排序为:④①⑥③⑤②。故选A。
6.下列句子没有运用借代手法的一项是( )
A.五十年间万事空,懒将白发对青铜
B.田园寥落干戈后,骨肉流离道路中。
C.射虎何年随李广,闻鸡中夜舞刘琨。
D.两岸青山相对出,孤帆一片日边来。
【答案】C
【解析】本题考查考生把握诗歌中修辞手法的能力。A项,用“青铜”代镜子;B项,用“干戈”代战争,用“骨肉”代亲人;D项,用“孤帆”代船;故选C。
7.下列对文化常识的解说,有误的一项是( )
A.徘徊于斗牛之间 斗牛:星宿名, 指斗宿(南斗)、牛宿。
B.六艺经传皆通习之 传:传记,与“经”相对的著作。
C.羽化而登仙 羽化:道教称飞升成仙为“羽化”。
D.君子曰:学不可以已 君子曰:先秦儒家著作中引述古代贤人的言论。
【答案】B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了解并掌握常见的文学文化常识的能力。B.“传记,与‘经’相对的著作”错误。“传”,古称解释经文的著作为传。故选B。
8.下列各句加点词的词类活用,与例句相同的一项是( )
例句:庭有枇杷树,吾妻死之年所手植也
A.而后乃今将图南 B.齐彭殇为妄作
C.臣不胜犬马怖惧之情,谨拜表以闻 D.固主上所戏弄,倡优所畜
【答案】D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对文言实词中的词类活用现象的理解能力。例句,手,名词作状语,亲手。A.南,名词作动词,向南飞。B.齐,形容词作动词,把……看成平等。C.闻,动词使动用法,使……听闻。D.倡优,名词作状语,像……乐师优伶一样。故选D。
9.下列句子翻译正确的一项是( )
A.是造物者之无尽藏也,而吾与子之所共适。——这是大自然无穷无尽的宝藏,是我和你共同食用的东西。
B.情随事迁,感慨系之矣。——情绪随着事物或环境的变化而改变,感慨随之产生了。
C.后秦击赵者再,李牧连却之。——后来秦国再次攻打赵国,李牧连续击溃秦军。
D.激昂大义,蹈死不顾,亦曷故哉?——激愤大义,即使面对死亡也毫不惧怕,这是什么缘故呢?
【答案】B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并翻译文言文句子的能力。A.“共同食用”错误。“吾与子之所共适”,是我和你共同享用的东西。C.“再”,两次,后来秦国两次攻打赵国。D.“激昂大义”,被正义的事业激愤。故选B。
10.下列对《登高》的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
风急天高猿啸哀,渚清沙白鸟飞回。
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
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
艰难苦恨繁霜鬓,潦倒新停浊酒杯。
A.登高在中国文化中是一个极富象征性的意象,杜甫的这首作品将古代风俗中的登高祈寿与士大夫的登高言志糅合在了一起,别具匠心。
B.首联一个“哀”字奠定了全诗的情感基调,也为首联营造的画面增加了不尽的悲怆意味。
C.颈联中的“悲”和“独登台”不仅暗合首联的“哀”,而且表明了诗人是在高处远眺,这就把眼前之景和心中之情紧密地联系在一起。
D.《登高》全诗通过登高所见秋江景色,倾诉了诗人长年漂泊、老病孤愁的复杂情感和抱负无成的怅恨,哀婉缠绵,动人心弦。
【答案】D
【解析】
本题属于综合考查题,考查学生对诗句的分析理解能力,包括对诗句内容的理解、诗句结构的分析、语言特点以及情感的把握,采用了客观选择题的形式。解答此类题目,首先要明确题干的要求,逐句翻译诗句,把握诗歌的意象,分析诗歌营造了什么样的意境,领悟作者表达了怎么样的思想情感,思考诗歌中运用了哪些表现手法,再对照选项一一确认并得出答案。本题D项“《登高》……哀婉缠绵,动人心弦”说法有误,全诗通过登高所见秋江景色,倾诉了诗人长年飘泊、老病孤愁的复杂感情,慷慨激越,动人心弦。故选D。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晋侯、秦伯围郑,以其无礼于晋,且贰于楚也。晋军函陵,秦军氾南。佚之狐言于郑伯曰:“国危矣,若使烛之武见秦君,师必退。”公从之。辞曰:“臣之壮也,犹不如人;今老矣,无能为也已。”公曰:“吾不能早用子,今急而求子,是寡人之过也。然郑亡,子亦有不利焉!”许之。
夜缒而出。见秦伯曰:“秦、晋围郑,郑既知亡矣。若亡郑而有益于君,敢以烦执事。越国以鄙远,君知其难也。焉用亡郑以陪邻?邻之厚,君之薄也。若舍郑以为东道主,行李之往来,共其乏困,君亦无所害。且君尝为晋君赐矣;许君焦、瑕,朝济而夕设版焉,君之所知也。夫晋,何厌之有?既东封郑、又欲肆其西封,若不阙秦,将焉取之?阙秦以利晋,唯君图之。”秦伯说,与郑人盟。使杞子、逢孙、杨孙戍之,乃还。
子犯请击之。公曰:“不可。微夫人之力不及此。因人之力而敝之,不仁;失其所与,不知;以乱易整,不武。吾其还也。”亦去之。
(《烛之武退秦师》)
11.下列各句中加点词的解释,错误的一项是( )
A.夜缒而出 缒:用绳子拴着从城墙上往下吊
B.因人之力而敝之 因:依靠
C.焉用亡郑以陪邻 邻:邻国,指秦国
D.阙秦以利晋,惟君图之 阙:使……亏损,侵损
12.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 )
A.越国以鄙远 敢以烦执事
B.失其所与,不知 吾其还也
C.行李之往来 是寡人之过也
D.若亡郑而有利于君 今急而求子
13.下列对原文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根据课文意思,秦在西,晋在东,郑在秦、晋之间。
B.佚之狐的话“师必退”,表现了佚之狐对烛之武的了解与信任,使读者未见其人,先知其才,从反面表现了烛之武的才能。
C.烛之武见秦伯,说“秦、晋围郑,郑既知亡矣”的目的是坦言知道郑国必然灭亡,从而避其锐气。
D.烛之武围绕着“阙秦”、“利晋”这个中心,说服秦伯,终于使秦伯“与郑人盟”,秦伯留下杞子、逢孙、杨孙代郑设防,撤军而去。
【答案】
11.C
12.D
13.B
【解析】
11.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言实词在文中的意义和用法的能力。C.“焉用亡郑以陪邻”(您)为什么要灭掉郑国而给邻邦晋国增加土地呢?所以“邻”指的是“晋国”,而不是“秦国”。故选C。
12.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言虚词在文中的意义和用法的能力。A.“以”分别是:连词,表目的;介词,用。B.“其”分别是:指示代词,那;语气词,还是。C.“之”分别是:助词,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结构助词,的。D.都是连词,表承接。故选D。
13.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的能力。B.“反面”用错,应该是“侧面”。从侧面表现了烛之武的才能。故选B。
【参考译文】
僖公三十年晋文公和秦穆公联合围攻郑国,因为郑国曾对晋文公无礼,并且从属于晋的同时又从属于楚。晋军驻扎在函陵,秦军驻扎在氾水的南面。佚之狐对郑文公说:“国家危险了,假如派烛之武去见秦穆公,秦国的军队一定会撤退。”郑文公同意了。烛之武推辞说:“我壮年的时候,尚且不如别人;现在老了,也不能有什么作为了。”郑文公说:“我没有及早重用您,现在由于情况危急因而求您,这是我的过错。然而郑国灭亡了,对您也不利啊!”烛之武就答应了这件事。
在夜晚有人用绳子将烛之武从城楼放下去,见到秦穆公,烛之武说:“秦、晋两国围攻郑国,郑国已经知道要灭亡了。假如灭掉郑国对您有好处,怎敢冒昧地拿这件事情来麻烦您。然而越过别国把远方的郑国作为秦国的东部边邑,您知道这是困难的,为什么要灭掉郑国而给邻国增加土地呢?邻国的势力雄厚了,您秦国的势力也就相对削弱了。如果您放弃围攻郑国而把它当作东方道路上招待过客的主人,出使的人来来往往,郑国可以随时供给他们缺乏的东西,对您也没有什么害处。而且您曾经给予晋惠公恩惠,惠公曾经答应给您焦、瑕二座城池。然而惠公早上渡过黄河回国,晚上就在那里筑城防御,这是您所知道的。晋国,怎么会有满足的时候呢?现在它已经在东边使郑国成为它的边境,又想要向西扩大边界。如果不使秦国土地亏损,它到哪里去夺取土地?削弱秦国对晋国有利,希望您还是多多考虑这件事!”秦伯非常高兴,就与郑国签订了盟约。派遣杞子、逢孙、杨孙戍守郑国,秦伯就回国了。
晋国大夫子犯请求出兵攻击秦军。晋文公说:“不行!如不是秦国国君的力量,就没有我的今天。依靠别人的力量而又反过来损害他,这是不仁义的;失掉自己的同盟者,这是不明智的;用混乱相攻取代联合一致,是不符合武德的。我们还是回去吧!”晋军也就离开了郑国。
14.下列选项不属于“我并没有轻率地下结论”的理由的是
当我在比格尔号皇家军舰上充当自然学者的时候,我曾深深地被栖息在南美洲的生物分布的一些事实以及该洲现存生物和古生物在地质上的关系的一些事实所打动。本书以后几章将要叙述这些事实。归国以后,在1837年我就想到,如果耐心地搜集和思索可能与这个问题有任何关联的各种事实,也许能够对于这个问题得到一些了解。经过了五年的工作之后,我曾专心思索这个问题,并且写出若干简短笔记。1844年,我把这些简短笔记扩大为结论的纲要,这些结论我当时认为是正确的。从那时候起直到现在,我曾不间断地专心于同一事物的研究。我希望读者能够原谅我讲这些私事,我之所以说明这些事情,是为了要表明我并没有轻率地下结论。
(《<物种起源>绪论》节选)
A.我曾耐心地搜集和思索可能与这个问题有任何关联的各种事实。
B.经过五年的工作之后,我专心思索问题并写出了若干简短笔记。
C.1844年,我把简短笔记扩大为当时认为是正确的结论的纲要。
D.纲要完成之后直到现在,我不间断地专心于同一事物的研究。
【答案】A
【解析】本题考查筛选并整合文中的信息的能力。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类题目的解题方法有这样几点:①根据要求确定提取信息的目标。②通读全文,整体感知。在确定了提取信息的目标之后,要根据目标浏览全文,确定提取信息的区间。③准确寻找,筛选提取。筛选和提取信息类试题的答案均在文中,因此,及时找到选项在原文的位置,顺藤摸瓜,确定筛选范围。④仔细对照,正确判断。找准选项有关内容在原文的位置后,要把原文与选项对照,辨明正误。本题要求选出不属于“我并没有轻率地下结论”的理由,答案在文章的前五句话中寻找,筛选出我具体做了哪些事情,前两句是总说,从第三句开始讲述了“我”回国后具体做的研究,一句话对应一点,分别对应选项的BCD三项内容,所以A项内容不属于“我并没有轻率地下结论”的理由。故选A。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新文科是在一定程度上能反映、呈现和包含中国经验、中国材料、中国数据的文科。中国历史上本没有现代意义上的学科分类,经史子集原为图书分类,虽然也具有稀薄的学科分类意味,但毕竟和现代学科分类有巨大距离。
从“五四”前后至今,我们先后三次向欧美苏大规模地移植了人文社会科学体系。这对中国传统学术而言,毫无疑问是一场深刻的学术革命,填补了现代学术空白,但“言必称希腊”的弊端也使其具有了浓厚的西方气质。中国文科各领域都面临着从西方化的学科体系向中国特色的学科体系转型这一挑战或任务。
从分科治学走向学科交叉或科际融合,甚至走向一些新生的文科门类,这是学科发展下一步要解决的一个方向性问题。分科治学是现在所有学科的基本存在方式,这个方式本身没问题。不分科,我们没办法实现专业化、专门化;而没有专业化和专门化,研究根本无法深入。但现在这个信息化时代,更强调学科联合、学科融合、科际融合,乃至现在的新趋势不是“联合”“融合”“整合”的问题,而是出现了一些全新的带有交叉性质的学科,如物理化学、生物化学、生物物理等等。伴随着信息时代的深刻变迁,跨学科的团队将是未来文科科研的主要组织形式,如同分工单干曾是以往文科科研的基本形式一样。
学科存在的终极根据是为了解决问题。但现在我们的学科建设如同一个外科大夫一样,他成天打磨自己的手术刀,你看我这手术刀多好,多漂亮多精致多豪华多锋利,但他忘了手术刀的存在是为了救死扶伤。最近几十年来,我们过于强调了学科自身的存在,而忽视了对问题的解决。未来新文科建设的重心就是弱化学科,突出问题。以问题为平台整合学科,而不是以学科为平台切割问题。譬如说研究乡村社会的转型,既是经济学问题,也是政治学问题、法学问题、人类学问题、历史学问题,甚至还是农学问题、气象学问题等等,任何一个重大问题的解决都需要多学科的协同。
更加强调学以致用,可能将会成为未来新文科的突出特征。近40年来,几乎每个学科都在追求“学术独立”,主张“为学术而学术”,以致放逐了现实和时代,最后则整体遁入象牙塔中。许多人可能不知道,没有“现实”就没有任何“学术”,“学术史”演变的最大动力、最活跃最主动的因素不是学术自身而是“外部现实”。随着“新时代”的来临,“为学术而学术”的时代看来已趋向终结,与现实、社会、政治、意识形态重新缔结更加紧密的新关系,似乎将攸关每个学科的新生命,构成“新文科”的最鲜明特征。
(摘编自王学典《何谓“新文科”?》)
15.下列语句中,对“新文科”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新文科有别于传统经史子集的分类,是在一定程度上能反映、呈现和包含中国经验、中国材料、中国数据的文科。
B.信息时代要求新文科从分科治学走向学科交叉或科际融合等,跨学科的团队将成为未来文科科研的主要组织形式。
C.未来新文科建设将以问题为平台整合学科,以多学科的协同来推动问题的解决,传统的分科治学将会逐渐被取代。
D.学术独立的时代趋向终结,或许未来新文科最鲜明特征是走出象牙塔,与“外部现实”重新缔结更紧密的新关系。
16.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
A.我国历史上本没有现代意义上的学科分类,“五四”前后三次移植西方人文社会科学体系,填补了现代学术空白。
B.从当下趋势来看,学科发展的方向是从“联合”走向深度“融合”,乃至最终形成全新的带有交叉性质的学科。
C.选文运用外科大夫的例子,批判了学科建设过分强调自身存在的错误做法,指出了多学科协同作战的重要意义。
D.近40年来,或由于未清醒认识“学术”与“现实”之间的关系,大多数学科在追求“学术独立”时与现实脱节。
【答案】
15.C
16.D
【解析】
15.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中重要概念的含义的能力。C.推断不当,“传统的分科治学将会逐渐被取代”错,因为“跨学科的团队将是未来文科科研的主要组织形式”,应该还有其他形式。故选C。
16.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的能力。A.混淆时间,“‘五四’前后”应为“‘五四’前后至今”。B.范围扩大。“乃至最终形成全新的带有交叉性质的学科”有误,原文是“出现了一些全新的带有交叉性质的学科”。C.作用分析有误,“指出了多学科协同作战的重要意义”有误,应改为“指出了学科存在的终极根据是为了解决问题”。故选D。
二、填空题(本大题3分)
17.补写出下列名句中的空缺部分。(每题1分,共3分。任选3题,如全选,则取前3题评分)
(1)问君能有几多愁?________。(李煜《虞美人》)
(2)外无期功强近之亲,________。(李密《陈情表》)
(3)________,相逢何必曾相识。(白居易《琵琶行》)
(4)________,非常之谋难于猝发。(张溥《五人墓碑记》)
【答案】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 内无应门五尺之僮 同是天涯沦落人 大阉亦逡巡畏义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默写常见的名句名篇的能力。本题默写需要注意以下字词书写:恰、僮、涯、沦、阉、逡巡。
三、简答题(本大题共2小题,第18题4分,第19题5分,共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甲
老贝尔曼是住在楼下底层的一个画家,年纪六十开外,有一把像米开朗琪罗的摩西雕像上的胡子,从萨蒂尔似的脑袋上顺着小鬼般的身体卷垂下来。贝尔曼在艺术界是个失意的人。他耍了四十年画笔,仍同艺术女神隔有相当距离,连她的长袍的边缘都没有摸到。他老是说要画一幅杰作,可是始终没有动手。除了偶尔涂抹一些商业画或广告画以外,几年来没有什么创作。他替“艺术区”一些雇不起职业模特儿的青年艺术家充当模特儿,挣几个小钱。他喝杜松子酒总是过量,老是唠唠叨叨地谈着他未来的杰作。此外,他还是个暴躁的小老头儿,极端瞧不起别人的温情,却认为自己是保护楼上两个青年艺术家的看家恶狗。
乙
他本人有点儿像皮革制成的人:脸庞黄皱皱的,头发和胡子是微红和鬈曲的,双颊和嘴角间斜挂着一些整齐的皱纹,话音很单调,喉音很重;因为皮革是一种死板板的物品,本来就有点僵硬和迟钝。这正是他的面孔的特征,只有他的蓝灰眼睛含蓄着朴实严肃的风度,好像在迷恋着理想。他哥哥虽然由于勤苦在各方面都显得更瘦弱、更苍白,但是他们两兄弟却很相像,所以我在早年有时候要等到跟他们定好靴子的时候,才能确定他们到底谁是谁。后来我搞清楚了:如果没有说“我要问问我的兄弟”,那就是他本人;如果说了这句话,那就是他哥哥了。
18.两段选文的叙述角度和叙述者的情感态度各有怎样的不同。
19.两段选文都运用了什么手法来刻画不同的人物形象?请简要分析。
【答案】
18.甲文采用的是第三人称的叙述角度,叙述者对人物老贝尔曼的态度是厌恶,鄙视的。
乙文采用的第一人称的叙述角度,这一选段是在“我”初识格斯拉时的描写。叙述者对人物的态度是看似贬低,实则赞扬。
19.肖像描写(外貌描写)。如“有一把像米开朗琪罗的摩西雕像上的胡子”“脸庞黄皱皱的,头发和胡子是微红和鬈曲的,双颊和嘴角间斜挂着一些整齐的皱纹”等。
【解析】
18.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小说中写作手法及分析作者的情感态度的能力。解答此题,首先要了解叙述角度,叙述角度有第一人称、第二人称、第三人称,前两个属于有限视角,如使用第一人称“我”,亲切、真实,作为事件的参与者、见证者,使故事更具真实性。使用第二人称“你”,作为事件的感受者,对事件、人物进行评价更具说服力。第三个属于全知视角,以第三人称进行叙述,作为事件的旁观者、讲述者,更容易对事件客观公正的评价。甲文采用的是第三人称的叙述角度,从对人物的描写内容,如“他喝杜松子酒总是过量,老是唠唠叨叨地谈着他未来的杰作。此外,他还是个暴躁的小老头儿”可看出小说描写了一个性格暴躁、酗酒成性、牢骚满腹、郁郁不得志的老画家形象,而再结合“看家恶狗”“从萨蒂尔似的脑袋上顺着小鬼般的身体卷垂下来”等可判断出叙述者对他的态度是厌恶,鄙视的。乙文从“所以我在早年有时候要等到跟他们定好靴子的时候”这句话可判断出叙述角度是第一人称,“有点儿像皮革制成的人”描写形神兼备,主要是为表现人物的品格精神作铺垫。写格斯拉,由靴匠职业兼及皮革,用皮革喻示诚实、执着的性格,而“这正是他的面孔的特征,只有他的蓝灰眼睛含蓄着朴实严肃的风度,好像在迷恋着理想”,这种平凡的外貌和执着、专注的特征,才是作者要读者注意的。描写出了一个老实执着、严肃认真、不擅交际性格特征,这些描写看似贬低,实则赞扬。
19.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刻画人物形象的手法的能力。两段选文都用到的是肖像描写(外貌描写)的手法来展现人物形象。甲文重点在描写人物的“胡子”,“有一把像米开朗琪罗的摩西雕像上的胡子,从萨蒂尔似的脑袋上顺着小鬼般的身体卷垂下来”。乙文则通过“脸庞黄皱皱的,头发和胡子是微红和鬈曲的,双颊和嘴角间斜挂着一些整齐的皱纹,话音很单调,喉音很重”“他哥哥虽然由于勤苦在各方面都显得更瘦弱、更苍白”的描写展现了人物形象。此处乙文还用到了比喻的修辞,用皮革比喻格斯拉(小说中的人物名字),这是因为皮革制品的“僵硬和迟钝”很像格斯拉不肯变通的性格。人物形象描写的作用主要是突出人物性格特征。
四、写作题(本大题40分)
20.阅读下面文字,根据要求作文。
在华南理工大学校区的校园里,一群热爱种植的大学生想做有文化的“花农”,在田野中引入《诗经》文化,种植了近百种花卉。
对于这群学生“自由成长”的行为,有人认为,大学时光那么宝贵,理应花在汲取知识营养、增加实践阅历上,而不是浪费在花花草草上。相反,有人认为大学生活本该多姿多彩,自由成长,才能让学生发现一个更好的自己。
该如何看待这些多姿多彩的“自由成长”行为?你有何感想和思考?请写一篇文章,谈谈你的观点和看法。
要求:确定立意,明确文体;不得套作,不得抄袭;字数不少于800字。
【写作指导】
本题考查学生写作的能力。
【审题】
本题是任务驱动型材料作文。
1.分析材料。
本则材料,讲述了大学生在校园里栽花种草、体验成长的故事。在这则作文素材中,我们要关注的词是“成长”。“成长”是指个体的人不断变得成熟的过程,既是自我对外在世界的深入思考,也是自我对内心精神的真实关照;既是对理想信念坚韧不拔的成功追求,也是敢于面对失败残酷但不失内心温热的不凡境界;既包含对人生经验的种种获得,更包含难以掌控的一次次失去后的扬帆起航。通过分析,我们可以作如下思考。
①从学生的角度来说,在小小的田地上种植,注重实践知识是成长;以《诗经》之名,把时间花在土地上,传承传统文化是成长;种植是兴趣爱好中的一种,坚持了数年并还将坚持下去,尊重自己的内心追求是成长;也许在种植花草的过程中,学习成绩跌落,从中进行反思,这也是成长。
②从学校、教师角度来说,在大学中开垦荒地进行种植能让学生明白劳作的艰辛,品味收获的喜悦,这是一种成长;保护学生的理想,给予学生一份自我成长的空间,这是学校教育体现出的成长。
③从社会角度来说,应当对学生的“自由成长”宽容一点,那正是他们在学校教育和家庭教育之外,自由成长的一种重要方式;“有自己的想法”值得珍视,追寻理想值得尊重;适度耕作,兼顾兴趣和成绩,也是学生进入社会之后的重要生存能力。
2.分析任务。
该如何看待这些多姿多彩的“自由成长”行为?你有何感想和思考?请写一篇文章,谈谈你的观点和看法。
考生要结合材料对这些“自由成长”的行为做出自己的评价,谈自己的感谢和思考。
【立意】
1.无用之用,方为大用。
2.业余爱好,能为专业学习提供智力支持和精神动力。
3.教育少一点功利,要有长远眼光。
4.专业学习与业余爱好两不误,让生命既有深度也有宽度。
5.在专注中丰富自我。
【素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