统编版八年级下册语文 第六单元 课外古诗词诵读《破山寺送友人》+《送友人》课件(共22张PPT)

文档属性

名称 统编版八年级下册语文 第六单元 课外古诗词诵读《破山寺送友人》+《送友人》课件(共22张PPT)
格式 ppt
文件大小 9.6MB
资源类型 试卷
版本资源 统编版(五四学制)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2-04-20 17:54:39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共22张PPT)
题破山寺后禅院
单击此处添加副标题
演讲者:
解 题
题:
写;
佛寺名,又叫兴福寺,在今江苏省常熟市虞山北麓,南北朝时期修建。
指僧人居住的地方。
如苏轼的《题西林壁》。
从形式上表明这是一首题壁诗(题写在墙上的诗)。
破山寺:
后禅院:
从体裁上看,这是一首五言律诗;
从题材(内容)上看,这是一首山水诗;
作 者
常建之像
常建:唐代大诗人,生卒年、字号不详。 开元十五年(727)与王昌龄同科考中进士。天宝年间任盱眙(xū yí)尉。后隐居西山。一生沉沦失意,仕途甚不得志。
他的诗歌往往以山林寺观为描写对象,善于用光和影构成幽静的境界。其诗语言洗炼自然,艺术上有独特造诣。
古寺
初日
高林
曲径
禅房
花木
山光
赏 析
首联:清晨入古寺,初日照高林。
“初日”“高林”:
早上的太阳;高耸的树林。
句意:清晨,我走进这座古老的寺庙,早上的太阳照耀着高耸的树林。
“清晨”和“古寺”分别点明出游的时间和地点。另外,诗人一大早就“入古寺”,可见他对这块佛教圣地的向往之切。
“古寺”、“高林”突出了破山寺环境的幽雅和宁静。
赏 析
颔联:曲径通幽处,禅房花木深。
“幽处” “花木深”:
幽深的地方;花木繁盛。
句意:一条曲折的小路通向幽静的深处,那里是被花木浓阴覆盖着的僧人的居所。
“曲”、“幽”、“深”等字眼,表现了禅院花木繁盛、幽深清静的环境特点,后来简化为成语“曲径通幽”。
本联也隐含哲理,只有经过漫长的、曲折的求索,最终才能发现美好的事物。
赏 析
“悦”“空”“人心”:
使…欢悦;使…空;人的世俗之心。
句意:美丽的山中景色使鸟儿怡然自得,潭中的倒影,使人心中俗念消除净尽。
表现了大自然的美景对人的熏陶作用,这既是诗人宁静的内心感受,也抒发了诗人寄情山水忘却尘俗的隐逸情怀。(仕途上不得志)
颈联:山光悦鸟性,潭影空人心
赏 析
“万籁““但”
各种声音。籁,泛指声音。只。
句意:此时,自然界中的一切声响都悄然静寂,只能听到悠悠的钟磬音。
这里运用了以动衬静(以声衬静)的写作手法,作者用钟磬声来衬托破山寺的宁静。
蝉噪林愈静,鸟鸣山更幽。 ——(南朝 .王籍《入若耶溪》)
尾联:万籁此都寂,但余钟磬声
赏 析
首联:
颔联:
颈联:
尾联:
点出时间地点,对这块佛教圣地的向往之切。
禅院花木繁盛、幽深清静。
表现了大自然的美景对人的熏陶作用,抒发了诗人寄情山水忘却尘俗的隐逸情怀 。
以动衬静,用钟磬声来衬托破山寺的宁静。
这首诗通过题咏佛寺禅院,营造了一个幽深静寂、自然高远的境界。抒发了作者忘却世俗、寄情山水的隐逸胸怀。
主题思想
当堂检测
1.诗的最后两句隐含的一个成语是 ,由这两句,我们很容易想起与此有异曲同工之妙的王籍的诗句 , 。
2.“万籁此俱寂”和“但余钟磬音”中否矛盾,为什么?
不矛盾。用了以动衬静的表达方法。以钟磬的清音袅袅来反衬山寺后禅院的幽静,营造出一个万籁俱寂的世界。
万籁俱寂
蝉噪林逾静 鸟鸣山更幽
送友人
李白
解 题
这首诗是玄宗天宝末(约754)李白在安徽宣城送别友人时所作。
从题材(内容)上看:
这是一首送别诗;
从体裁上看:
这是一首五言律诗。
作 者
李白(701年-762年) ,字太白,号青莲居士,又号“谪仙人”,唐代伟大的浪漫主义诗人,被后人誉为“诗仙”,与杜甫并称为“李杜”,为了与另两位诗人李商隐与杜牧即“小李杜”区别,杜甫与李白又合称“大李杜”。据《新唐书》记载,李白为兴圣皇帝(凉武昭王李暠)九世孙,与李唐诸王同宗。其人爽朗大方,爱饮酒作诗,喜交友。
李白深受黄老列庄思想影响,有《李太白集》传世,诗作中多以醉时写的,代表作有《早发白帝城》《望庐山瀑布》《行路难》《蜀道难》《将进酒》《梦游天姥吟留别》《明堂赋》等多首。
首联:青山横北郭,白水绕东城
“北郭”“白水”:
城郭的北边;明净的河水。
句意:一脉青山横卧在城郭的北边,一泓清水绕着城东潺潺流动。
意象:“青山”“白水”“北郭”“东城”
“青山”对“白水”,“北郭”对“东城”,而且“青”“白”相间,色彩明丽。青山白水动静结合,描绘出一幅寥廓秀丽的送别图景。
赏 析
颔联:此地一为别,孤蓬万里征。
“为别”“孤蓬”:
分别;孤独的蓬草,比喻孤身远行的朋友。
句意:我们即将在此地握手言别,你就像孤独的蓬草将要飘泊万里。
意象:“孤蓬”
此地一别,离人就像蓬草那样随风飞转,漂泊无根,而远行的朋友,也如蓬草,离开了家乡,到万里之外去了。表达了作者对朋友漂泊生涯的关切之情。
赏 析
颈联:浮云游子意,落日故人情。
“浮云”“落日” “故人”:
比喻游子行踪不定;比喻难舍之情;老朋友,这里指诗人自己。
句意:游子像天上飘忽不定的浮云,不忍西沉的落日就像老朋友难舍友情。
意象:浮云,比喻友人行踪飘忽不定,任意东西;落日,自喻,缓缓落下,不肯离开大地。
表达了对朋友的依依惜别之情。
赏 析
尾联:挥手自兹去,萧萧班马鸣。
“自兹去”“班马”:
兹,此;自兹去,从此离去;离群的马。
句意:频频挥手作别从此离去,友人骑的那匹离群的马萧萧长鸣(好像不忍离去)。
诗人和友人马上挥手告别,并未直接表明心情,只写了“萧萧嘶鸣”的动人场景,以写马来衬托,连马临别之时也不禁萧萧长鸣,似有无限深情,马尚且如此,更何况人呢?
暗写了诗人与友人的离别的无限深情。全诗至此悠然而止,意韵深远,令人回味无穷。
赏 析
首联:
颔联:
颈联:
尾联:
点出告别的地点,动静结合,描绘出一幅寥廓秀丽的送别图景。
运用比喻,表达了对朋友飘泊生涯的深切关怀。
运用比喻,抒发诗人对朋友依依惜别的心情。
借用马的萧萧长鸣,暗写诗人与友人之间离别的无限深情。
主题思想
这是一首脍炙人口的送别诗,本诗运用特有的意象,通过描述送别的情景,表达出诗人对友人真挚的惜别之情。
当堂检测
1.诗中交代送别地点及环境的句子:
青山横北郭,白水绕东城。
2.诗中借马的萧萧长鸣,表现友人不忍离去的诗句:
挥手自兹去,萧萧班马鸣。
3.诗中比喻友人离家远游,行踪难定的诗句:
此地一为别,孤蓬万里征。
4.诗中借比喻的修辞手法来表达诗人与友人难舍难分之情的诗句
浮云游子意,落日故人情。
当堂检测
5.对《送友人》这首诗理解赏析错误的一项是( )
A.“送”字统领了诗人在这首诗中的情感。
B.“此地一为别,孤蓬万里征。”中的“孤蓬”比喻诗人眼中离别的友人。
C.“青山横北郭,白水绕东城。”既点出告别的地点,又饱含着绵绵的离情。
D.这首诗将自然美与人情美交织在一块,其感情基调是哀伤情调。
D选项“其感情基调是哀伤情调”改成“其感情基调是浓浓的依恋不舍之情”。
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