统编版八年级下册语文 第六单元 24 茅屋为秋风所破歌 教案(word版)

文档属性

名称 统编版八年级下册语文 第六单元 24 茅屋为秋风所破歌 教案(word版)
格式 docx
文件大小 22.2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五四学制)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2-04-20 19:38:23

图片预览

内容文字预览

课 题 茅屋为秋风所破歌
学 习 目 标 反复诵读,把握诗歌内容,感受诗歌所反映的社会现状。 赏析诗中名句,体会诗人的情感。 品味诗歌写法、语言等方面的精彩之处。 培养忧国忧民的优秀品质。
学 习 重 难 点 重点:把握诗歌内容,体会诗人的情感。 难点:品味诗歌写法、语言等方面的精彩之处。
智 趣 引 入 诗史数千言,秋天一鹄先生骨;草堂三五里,春水群鸥野老心。 请大家看看这幅对联所写的诗人是谁? 哪些地方可以看出是写杜甫呢?“诗史”“野老”“草堂”
师生互动 解诗题 你能从诗题中读到什么信息? 为......所:被动句式 歌行体:歌行,中国古代诗歌的一种体裁,是初唐时期在乐府诗的基础上建立起来的,其音节、格律比较自由,形式采用五言、七言、杂言的古体,富于变化,通常用歌行命名。如白居易的《长恨歌》《琵琶行》,杜甫的《茅屋为秋风所破歌》《兵车行》,高适的《燕歌行》。 知内容 从诗题看,这首诗写了什么事?请问大家这首诗的感情基调应该怎样?(悲伤、忧愁) 请大家有感情地朗读诗歌,注意读准字音、节奏,初步感知诗意。 从题目看,茅屋都被秋风吹破了,由此可见风之大,诗歌是如何写风之大的? 八月秋高风怒号,卷我屋上三重茅。茅飞渡江洒江郊,高者挂罥长林梢,下者飘转沉塘坳。 诗人用“怒号”一词描写秋风,将秋风拟人化,写出其声势之盛,其后又用一个“卷”字,突出风之猛烈无情,茅屋破坏之严重。 “飞”“洒”“挂罥”“飘转”“沉”等动词写出了茅草漫天飞舞、无处不在的景象,侧面写出了风之肆虐。 请用一个四字短语概括第一诗节的内容,并体会作者的情感。 秋风破屋——焦灼痛惜 再读第一小节 朗读指导:前两句语气偏重,“怒号”“卷”等应重读,读出风之猛烈;后三句应边读边想象诗人视线紧紧追随茅草远去的情形;最后一句语调低沉婉转,读出诗人的痛心之情。 秋风破屋已很不幸,请看第二小节,诗人还遭遇了什么,请用四字短语概括,并体会作者的情感。 群童抱茅——气愤无奈 你如何看待群童的行为? “群童”如果不是十分困穷,也不会冒着狂风抱那些并不值钱的茅草。 诗人如果不是十分困穷,就不会对大风刮走茅草那么心急如焚。面对顽童的“趁风打劫”,他真的动了肝火。与其说他是在和孩子们生气,不如说他是在和自己生气。他恨自己老迈力衰,生活无依,一事无成,于国于家都没什么用了;也许还深责自己缺乏修养,和小孩子们一般计较。也许他还在生社会的气,恨动乱社会给人民带来的贫困、灾难。 面对这群顽童,诗人只能“归来倚杖自叹息”,他在叹息什么? 一叹自己命运的悲苦,颠沛流离,命运多舛; 二叹下层人民的悲苦,战争连年,民不聊生; 三叹国家命运的悲苦,国事衰微,国都沦陷。 再读第二小节 朗读指导:“欺”“忍能”“呼不得”“自叹息”等词应重读,语速缓慢,要注意体会诗人内心的气愤、无奈之情。 茅屋被吹破之后,最怕的是什么? 请读第三小节,用四字短语概括本节主要内容,并体会作者的情感。 夜雨屋漏——悲凄愁苦 这一小节哪两句描写了秋雨来临之前的景象,起到了怎样的作用? 俄顷风定云墨色,秋天漠漠向昏黑。 渲染出暗淡阴冷氛围,也烘托出诗人愁苦凄凉的心境。 大风过后,黑云涌动,秋雨不请自来。哪两句写出了秋雨之大? “床头屋漏无干处,雨脚如麻未断绝。” “无干处”写室内漏雨之严重,“雨脚如麻”运用比喻的修辞手法,形象地写出秋雨的细密、连绵,侧面表现了诗人生活的凄苦。 12.一场秋风秋雨,本来是很普通的自然现象,可诗人却陷入如此窘迫的处境,如此无助,忧愁!诗人的窘境真的只是这场风雨所致吗? 文中哪句诗揭示了更深的社会因素在深刻影响着诗人的生活? 自经丧乱少睡眠。 背景简介:(见PPT) 13.所以诗人是“自经丧乱少睡眠,长夜沾湿何由彻!” 漫漫长夜,根本睡不着啊!请给这句诗加一个叹词。 尝试朗读 (唉……)自经丧乱少睡眠,长夜沾湿何由彻! 自经丧乱少睡眠,(唉……)长夜沾湿何由彻! (唉……)自经丧乱少睡眠,(唉……)长夜沾湿何由彻! 三、品情怀 1.在凄风苦雨、辗转难眠的漫漫长夜,诗人期盼的是什么? 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风雨不动安如山。呜呼!何时眼前突兀见此屋,吾庐独破受冻死亦足! 请用一个四字词语概括本节内容,并体会作者的情感。 祈求广厦——忧国忧民 2.诗人期盼广厦,不是为自己,是希望能温暖天下的寒士,他宁可独守茅屋,受冻而死,由此可见他是怎样的一个人? 推己及人 舍己为人 悲天悯人 3.身处破败之境的杜甫,用自己的人格光芒照耀了整个人世间,正如著名文学评论家别林斯基所说: 任何伟大的诗人之所以伟大,是因为他的痛苦和幸福深深植根于社会和历史的土壤里,他从而成为社会、时代以及人类的代表和喉舌。
课 堂 小 结 天地间的风雨,人生的风雨,时代的风雨,向杜甫席卷而来,但他从未屈服。在这个无情的秋夜,诗人推己及人,忧国忧民的思想跃然纸上,深深地打动了一代又一代的读者。 其实,具有这种伟大思想的又何止杜甫一人呢?从“哀民生之多艰”的屈原,到“愿天下无饥寒”的白居易;从“先忧后乐”的范仲淹,到“位卑未敢忘忧国”的陆游;从“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顾炎武,到“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的周恩来……中国千千万万的知识分子,一直秉承了这样一个优良传统。他们以天下人为念,执著追求着最高尚最完美的理想,正是这种思想,这种传统,使我们看到人性的光芒,看到了民族的未来。 让我们再次吟诵最后一小节,向“诗圣”致敬,向每一个“心忧天下”的仁人志士致敬! 二 次 备 课
当 堂 检 测 (1)《茅屋为秋风所破歌》中表现诗人崇高理想和美好心愿以及作者忧国忧民的情怀的诗句: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 (2)《茅屋为秋风所破歌》中渲染出阴沉黑暗的雨前景象的句子是:俄顷风定云墨色,秋天漠漠向昏黑。 (3)下列对《茅屋为秋风所破歌》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D ) A.这首诗是杜甫因所住茅屋被秋风吹破引发感慨而写下的脍炙人口的不朽诗篇。 B.诗人对南村群童公然抱茅逃进竹林的行为无可奈何,只好拄杖归来,独自叹息。 C.布衾如铁,屋漏床湿,雨脚如麻,长夜难眠,表现出诗人穷困苦痛的生活状况。 D.这首诗最后一段运用叙述、抒情的表达方式,表现了诗人忧国忧民的济世情怀。 板 书 设 计 秋风破屋——焦灼痛惜 群童抱茅——气愤无奈 夜雨屋漏——悲凄愁苦 祈求广厦——忧国忧民 推己及人 舍己为人 悲天悯人
教 学 反 思 检 测 反 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