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二语文课后培优练(统编版选择性必修上册) 第3课 别了,“不列颠尼亚” 县委书记的榜样——焦裕禄

文档属性

名称 高二语文课后培优练(统编版选择性必修上册) 第3课 别了,“不列颠尼亚” 县委书记的榜样——焦裕禄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55.9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2-04-20 16:35:45

文档简介

姓名: 班级
第3课 别了,“不列颠尼亚”
*县委书记的榜样——焦裕禄
本课重点 了解新闻的文体特征,把握将新闻事实和背景材料融为一体的写法。
本课难点 了解人物通讯的特点,掌握人物通讯的写法,学习焦裕禄精神品质的现实意义。
多维达标训练
语言文字运用+现代文阅读+链接高考
1、 语言文字运用
(2021·山东枣庄市·高二期末)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7时45分,广场上( )渐暗,开始了当天港岛上的第二次降旗仪式。156年前,一个叫爱德华 贝尔彻的英国舰长带领士兵占领了港岛,在这里升起了英国国旗;今天,另一名英国海军士兵在“威尔士亲王”军营旁的这个地方降下了米字旗。当然最为世人( )的是子夜时分中英香港政权交接仪式上的易帜。在1997年6月30日的最后一分钟,米字旗在香港最后一次降下,英国对香港长达一个半世纪的殖民统治宣告( )。
在新的一天来临的第一分钟,五星红旗伴着《义勇军进行曲》冉冉升起,中国从此恢复对香港行使主权。与此同时,五星红旗在英军添马舰营区升起,两分钟前,“威尔士亲王”军营移交给中国人民解放军,解放军开始接管香港防务。0时40分,刚刚参加了交接仪的查尔斯王子和第28任港督彭定康登上“不列颠尼亚”号的甲板。在英国军舰“漆咸”号及悬挂中国国旗和香港特别行政区区旗的香港水警汽艇护卫下,将于1997年年底退役的“不列颠尼亚”号很快( )在南海的夜幕中。
1.依次填文中括号处的词语,最恰当的一项是( )
A.灯光 注目 终了 消逝 B.灯火 瞩目 终结 消失
C.灯光 瞩目 终结 消逝 D.灯火 注目 终了 消失
2.下列各句中的引号和文中画横线处的引号作用相同的一项是( )
A.停泊在港湾中的皇家邮轮和邻近大厦上悬挂的幅紫荆花图案,恰好构成这个“日落仪式”的背景。
B.“立其诚”即是坚持真实性。可以说包括三层含义:一是名实一致,二是言行一致,三是表里一致。
C.要制伏“三害”,要把它们从兰考土地上像送瘟神一样驱走,必须进行大量艰苦细致的工作,付出高昂的代价。
D.淘气的孩子们去听窗,学会了这两句话,就给两位神仙加了新外号:三仙姑叫“前世姻缘”,二诸葛叫“命相不对”。
【答案】
1.B
2.C
【分析】
1.本题考查学生正确使用词语的能力。
灯光:指灯的光度。灯火:指燃烧着的灯烛等照明物,亦指照明物的火光。这里指照明物的火光渐渐昏暗,所以选用“灯火”。
瞩目:注视,惹眼的意思。注目:把视线集中在一点上。这里指世人们最为关注的是子夜时分中英香港政权交接仪式上的易帜,所以选用“瞩目”。
终了:终了:指时间结束;完了。终结:最后结束。这里指米字旗在香港最后一次降下,英国对香港长达一个半世纪的殖民统治宣告结束,所以选用“终结”。
消失:是指事物渐渐减少以至没有;事物不复存在。消逝:指慢慢逝去,不再存在;消失。这里指“不列颠尼亚”号很快驶离,所以选用“消失”。
故选B。
2.本题考查学生对引号的把握能力。
题干中引号表示特殊称谓。
A.引号表示特殊含义。
B.引号表示引用。
C.引号表示特殊称谓。
D.引号表示讽刺。
故选C。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焦裕禄同志在兰考工作的475天里,始终把36万兰考人民群众的安危冷暖挂在心头,与群众一道抗风沙,治盐碱,除内涝。“心里装着全体人民、唯独没有他自己”体现他为官一任、立德一方的高尚品格。( )。在焦裕禄同志身患肝病后,仍时刻不忘人民,右脚踩藤椅,右膝顶肝部,为百姓奔小康、期生存、求温饱的热望奔波。最后,积劳成疾的焦裕禄同志因肝病不治不幸逝世,年仅42岁。焦裕禄同志离开我们57年了,但他的崇高精神却跨越时空、历久弥新,像一座永不磨灭的丰碑
,永远是鼓舞我们艰苦奋斗、求真务实、开拓进取的强大思想动力,永远不会过时。作为与新时代共同前进的青年一代,更应学习、传承、弘扬焦裕禄同志亲民爱民、艰苦奋斗、科学求实、迎难而上、无私奉献的伟大精神,争做焦裕禄式青年,担当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使命,谱写新时代实现中国梦的青春篇章。
3.下列填入文中括号内的语句,衔接最恰当的一项是( )
A.他视人民群众为衣食父母、诚心诚意当人民公仆,被誉为县委书记的好榜样、共产党员的光辉典范。
B.他因为视人民群众为衣食父母、诚心诚意当人民公仆,所以被誉为县委书记的好榜样、共产党员的光辉典范。
C.他之所以被誉为县委书记的好榜样、共产党员的光辉典范,根本原因就在于他视人民群众为衣食父母、诚心诚意当人民公仆。
D.他被誉为县委书记的好榜样、共产党员的光辉典范,所以视人民群众为衣食父母、诚心诚意当人民公仆。
4.下列各项中,和画波浪线的句子使用的修辞手法不同的一项是( )
A.野马也,尘埃也,生物之以息相吹也。 B.峰峦如聚,波涛如怒,山河表里潼关路。
C.马作的卢飞快,弓如霹雳弦惊。 D.乱石穿空,惊涛拍岸,卷起千堆雪。
5.文中画横线的语句有两处语病,请修改。
【答案】
3.C
4.B
5.①“在焦裕禄同志身患肝病后”去掉“在”;
②“奔小康、期生存、求温饱”改为“期生存、求温饱、奔小康”
【分析】
3.本题考查学生语言表达之情境补写的能力。“他被誉为县委书记的好榜样、共产党员的光辉典范”的原因是“他视人民群众为衣食父母、诚心诚意当人民公仆”,D项因果倒置,排除D项;B项关联词语位置不当造成中途易辙,排除B项;A和C相比,C项将结果提到前面,加上“之所以,根本原因是”,起到了突出强调作用,比A效果好。故选C。
4.本题考查学生正确使用常见的修辞手法的能力。“像一座永不磨灭的丰碑”是比喻句,把“崇高精神”比作“丰碑”。A.“野马”比喻山林中的雾气,是比喻;B.“怒”是拟人手法;C.“弓如霹雳弦惊”运用比喻写弓弦发出霹雳般的响声,是比喻;
D. 把洁白的浪花比喻成“雪”,是比喻。故选B。
5.本题考查学生辨析并修改病句的能力。“在焦裕禄同志身患肝病后,仍时刻不忘人民”介词开头淹没主语,去掉“在”;“奔小康、期生存、求温饱”语序不当,改为“期生存、求温饱、奔小康”。
6.(2020·山东济南市·高二月考)在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5个字。
不可否认,袁隆平靠着执着的精神和不懈的努力,培育出了高产高效的杂交水稻,功绩不容抹杀。名由实美,古往今来,莫不如此。①__,由李冰父子想到都江堰,由韩愈想到潮州的韩江韩山,由白居易想到白堤。再看当代,由焦裕禄想到兰考,由孔繁森想到阿里,由杨善洲想到大亮山,由沈浩想到小岗村。其人已与为之奋斗的事业交融在一起。或许,②__,然而,在“建立自我、追求忘我”的过程中,他们的名,早已口口相传,③__,镌刻进历史。名由实美,这名终归是由人民群众给予的,也只有人民群众的认可才经得起大浪淘沙的考验。
【答案】回望历史 当初他们并没有想到留名 深深地印在人民心上
【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语言表达的连贯性,具体考查学生补写句子的能力。解答此题,首先要浏览语段,把握语段的主要观点或中心内容,然后重点分析横线前后的句子,根据前后句的句式和句意来拟写答案。本题所给材料的主要观点是“名由实美”,材料提出观点之后按照由古至今的顺序列举事例进行证明。
第一处,前面说“古往今来,莫不如此”,可见后面应该是按照古往今来的顺序列举事例,结合“由李冰父子想到都江堰,由韩愈想到潮州的韩江韩山,由白居易想到白堤”这些可知,这些都是古代的事例,而且后面说“再看当代”,接着列举当代事例,横线处句子的内容、结构应该与“再看当代”一致,故可以填写“回望历史”。
第二处,前面“其人已与为之奋斗的事业交融在一起”表明这些人的“名”和“实”已经结合到一起,“或许”表示猜测,再结合后面“在‘建立自我、追求忘我’的过程中,他们的名,早已口口相传”可知,此处应是猜测这些人当初并没有想到留名。
第三处,前面说“他们的名,早已口口相传”,后面说“镌刻进历史”,由“口口相传”到“镌刻进历史”,这是递进关系,所以横线处填写的内容应该是介于“口口相传”和“镌刻进历史”之间,即“印在人民心上”。
7.阅读下面的文字,请将划线的句子改写成排比句。(要求:不得改变原意。)
焦裕禄是闻名全国、感动全国的“县委书记的好榜样”。他在兰考县忘我奋斗一年零五个月,积劳成疾,英年早逝。焦裕禄是
为人民拼死拼活谋福祉的领导干部的优秀代表;为信仰无怨无悔做奉献,成为共产党人的光辉典范;在为祖国艰苦奋斗创新功的时代里,他是那一代人的精神符号。人民是不会忘记焦裕禄的。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为信仰无怨无悔做奉献的共产党人的光辉典范,为人民拼死拼活谋福祉的领导干部的优秀代表,为祖国艰苦奋斗创新功的一代人的精神符号。
【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语言表达能力。答题时应分析题目要求,并根据所给句子分析中心意思、修辞特点和句式要求,并进行仔细分析要求。本题要求散句变整句的句式转换,此类题目的解题思路一般是先确立其中的一个句子为句式基准句,然后把其它的句子按照此句的句式形式进行改写,最后,有必要的话还要进行合理排序。本题可以选择“是为人民拼死拼活谋福祉的领导干部的优秀代表”为基准句,而把其他的句子按照这个句式的形式改写即可。
8.20世纪60年代初,焦裕禄同志任河南省兰考县委书记,为根治“内涝、风沙、盐碱”三害,集思广益,推广栽种泡桐树,使当地农业生态环境有了明显改善。但因积劳成疾,刚进中年的他不幸患了肝癌,于1964年病逝于兰考。下面是焦裕禄陵园徽标,请介绍徽标的构图要素及寓意。不超过80字。
该徽标下方有黑体“焦裕禄陵园”五字,其上______________。
【答案】采用“焦裕禄”三字汉语拼音首写字母“JYL”进行图形创意。“Y”和上面的四片叶子为泡桐树形,寓意焦裕禄种树,后人乘凉;“Y”上部像书形,寓意其精神永载史册。
【解析】注意“拼音字母”和“树型”“书”的形状的含义分析。
2、 阅读与鉴赏
(2020·天津高二月考)阅读下面文章,完成下列小题
别了,“不列颠尼亚”
周婷 杨兴
在香港飘扬了150多年的英国米字旗最后一次在这里降落后,接载查尔斯王子和离任总督彭定康回国的英国皇家游轮“不列颠尼亚”号驶离维多利亚港湾--这是英国撤离香港的最后时刻。
英国的告别仪式是30日下午在港岛半山上的港督府拉开序幕的。在蒙蒙细雨中,末任港督告别了这个曾居住25任港督的庭院。
4时30分,面色凝重的彭定康注视着港督旗帜在“日落余音”的号角声中降下旗杆。根据传统,每一位港督离任时,都举行降旗仪式。但这一次不同:永远都不会有另一面港督旗帜从这里升起。4时40分,代表英国女王统治了香港5年的彭定康登上带有皇家标记的黑色“劳斯莱斯”,最后一次离开了港督府。
掩映在绿树丛中的港督府于1885年建成,在以后的近一个半世纪中,包括彭定康在内的许多港督曾对其进行大规模改建、扩建和装修。随着末代港督的离去,这座古典风格的白色建筑成为历史陈迹。
晚6时15分,象征英国管制结束的告别仪式在距离驻港英军总部不远的添马舰东面举行。停泊在港湾里的皇家游轮“不列颠尼亚”号和临近大厦上悬挂的巨幅紫荆花图案,恰好构成这个“日落仪式”的背景。
此时,雨越下越大。查尔斯王子在雨中宣读英国女王赠言说,“英国国旗就要降下,中国国旗将飘扬在香港上空。150多年的英国管制即将结束。”
7时45分,广场上灯光渐暗,开始了当天港岛上的第二次降旗仪式。156年前,是一个叫爱德华·贝尔彻的英国舰长带领士兵占领了港岛,在这里升起了英国国旗;今天,另一名英国海军士兵在“威尔士亲王”军营旁的这个地方降下了米字旗。
当然,最为世人瞩目的是子夜时分,中英香港交接仪式上的易帜。在1997年6月30日的最后一分钟,米字旗在香港最后一次降下,英国对香港长达一个半世纪的殖民统治宣告终结。
在新的一天来临的第一分钟,五星红旗伴着《义勇军进行曲》冉冉升起,中国从此恢复对香港行使主权。与此同时,五星红旗在英军添马舰营区升起。两分钟前,“威尔士亲王”军营移交给中国人民解放军,解放军开始接管香港防务。
0点40分,刚刚参加了交接仪式的查尔斯王子和第28任港督彭定康登上“不列颠尼亚”号的甲板。在英国军舰“漆咸”号及悬挂中国国旗和香港特别行政区区旗的香港水警汽艇护卫下,将于1997年年底退役的“不列颠尼亚”号很快消失在南海的夜幕中。
从1841年1月26日英国远征军第一次将米字旗插上港岛,至1997年7月1日五星红旗在香港升起,一共过去了156年5个月零4天,大英帝国从海上来,又从海上去。
9.下列对作品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一项是( )
A.文章以抒情的笔调叙述了香港回归这一重大的历史时刻,字里行间流露出强烈的自豪感,文章中港督府的沧桑巨变暗示了香港的百年变迁,也反映出中国的日益强大。
B.文章中英国的告别仪式之所以被称为“日落仪式”,是因为“象征英国管制结束的告别仪式”发生的时间是在“晚6时15分”。
C.最后一段采用今昔对比的形式,陈述了香港殖民统治开始和结束的时间。“156年5个月零4天”,说明中国人民对香港回归期盼之深,直接抒发了胜利的自豪之情。
D.“‘不列颠尼亚,号很快消失在南海的夜幕中”描写出王子和末任港督乘船驶离香港的情形,暗示这艘船及船上的人永远不能再以征服者的姿态出现在这片土地上。
10.文章中穿插一些写景句子,如“蒙蒙细雨中”“停泊在港湾中的皇家游轮‘不列颠尼亚’号和邻近大厦悬挂的巨幅紫荆花图案,恰好构成这个‘日落仪式’的背景。”“此时,雨越下越大”等,对这些句子作用理解最正确的一项( )
A.渲染环境氛围,展现人物性格 B.烘托人物复杂沉重的心理,并推动交接仪式进程
C.借助现场景物交代人物活动背景,抒发作者苦闷心情。 D.描摹客观现实,体现新闻的真实性
11.下列关于新闻消息的常识介绍,表述有误的一项是( )
A.消息即狭义的新闻,是用明快简洁的语言及时报道新近发生的有价值的实事的一种文体,它是报纸、广播、电视新闻中使用得最广泛的一种新闻体裁。
B.真实性、时效性及文字少、篇幅短是消息的基本特征,行文简洁明了是消息写作的风格。消息写作中允许有较多的直接议论。
C.消息的结构比较固定、简单,大多数消息的结构都是“倒金字塔”式的,即最重要的材料放在开头,次要材料放在后面。消息的结构一般是:标题、导语、主体、结语,并可在文中穿插背景。
D.报道重大历史事件,描述现实场景的同时,兼顾历史的回顾,可以增加历史的厚重感。《别了,不列颠尼亚》在这一方面堪称典范。
【答案】
9.D
10.B
11.B
【分析】
9.
本题考查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的能力。这类题目解答时一般要找出文章中相对应的语句,注意将选项转述内容与原文内容逐一比对,寻找细微的差别来确定答案。
A项,本文用类似“特写镜头”的手法来反映事实,侧重“再现”,“抒情的笔调”错误,也没有反映出“中国日益强大”。
B项,“是因为‘象征英国管制结束的告别仪式’发生的时间是在‘晚6时15分’”错误,
“日落仪式”含义是“日不落帝国”的殖民主义太阳在香港永远落下。
C项,“说明中国人民对香港回归期盼之深,直接抒发了胜利的自豪之情。”错误,“156年5个月零4天”,说明中国人民对这段历史刻骨铭心,文章最后一句含蓄地表达了中国人民胜利的自豪之情。
故选D。
10.本题考查理解文中句子作用的能力。
A项,“展现人物性格”错误,是烘托人物心情。
B项,“烘托人物复杂沉重的心理,并推动交接仪式进程”正确。
C项,“抒发作者苦闷心情”与事实不符合。
D项,对“新闻的真实性”理解有误,真实性是指新闻报道中的每一个具体事实必须合乎客观实际。
故选B。
11.本题考查掌握新闻消息常识的能力。
B项,“消息写作中允许有较多的直接议论”说法错误,消息写作中少发或者不发直接议论。
故选B。
阅读下面的文字,回答后面的问题。
材料一:
别了,“不列颠尼亚”
新华社香港1997年7月1日电
在香港飘扬了150多年的英国米字旗最后一次在这里降落后,接载查尔斯王子和离任港督彭定康回国的英国皇家游轮“不列颠尼亚”号驶离维多利亚港湾——这是英国撤离香港的最后时刻。
英国的告别仪式是30日下午在港岛半山上的港督府拉开序幕的。在蒙蒙细雨中,末任港督告别了这个曾居住过25任港督的庭院。
晚6时15分,象征英国管治结束的告别仪式在距离驻港英军总部不远的添马舰东面举行。停泊在港湾中的皇家游轮“不列颠尼亚”号和临近大厦上悬挂的巨幅紫荆花图案,恰好构成这个“日落仪式”的背景。
7点45分,广场上灯火渐暗,开始了当天港岛上的第二次降旗仪式。156年前,一个叫爱德华
贝尔彻的英国舰长带领士兵占领了港岛,在这里升起了英国国旗;今天,另一名英国海军士兵在“威尔士亲王”军营旁的这个地方降下了米字旗。
当然,最为世人瞩目的是子夜时分中英香港政权交接仪式上的易帜。在1997年6月30日的最后一分钟,米字旗在香港最后一次降下,英国对香港长达一个半世纪的殖民统治宣告终结。
在新的一天来临的第一分钟,五星红旗伴着《义勇军进行曲》冉冉升起,中国从此恢复对香港行使主权。与此同时,五星红旗在英军添马舰营区升起,两分钟前,“威尔士亲王”军营移交给中国人民解放军,解放军开始接管香港防务。
0时40分,刚刚参加了交接仪式的查尔斯王子和第28任港督彭定康登上“不列颠尼亚”号的甲板。在英国军舰“漆咸”号及悬挂中国国旗和香港特别行政区区旗的香港水警汽艇护卫下,将于1997年年底退役的“不列颠尼亚”号很快消失在南海的夜幕中。
(有删改)
材料二:
BBC香港1997年7月1日报道
他们在回荡珠江两岸的号角声中离开,用挥手画下悠长告别的句点。这是“不列颠尼亚”号的最后一次航行,大英帝国的最终章。
雨并没有造成太大影响。这位最后的香港总督离开总督府时,现场弥漫着情绪。这一刻他准备已久。当降旗的《最后岗位》号角声最后一次响起时,最后一任总督彭定康勉力维持住情绪。
这位总督是苏格兰风笛的爱好者,这首《高地教堂》是他最喜欢的曲调。他必须离开代表这座城市的住所,象征这位最后总督的国旗也将随他回国。他的女儿们专注地见证这一历史性的一刻。
总督离开时,他遵循传统,坐车绕行总督府三圈。这是中国人的传统,代表着承诺“我会回来”。
英国占领香港,是在维多利亚女王统治之时。今晚,她的后代将把香港交还。
夜空紧接着被点亮,伴随着隆隆的烟花声。帝国主义的最后一程在节庆般的烟花中画下句点。
午夜来到,历史将香港从英国的怀抱中移开。英国国旗降下,一个半世纪的大英帝国统治随之结束。
登上“不列颠尼亚”号,他给女儿温柔的碰触。
看着今晚在我身后航行的“不列颠尼亚”号,很难想象英国人靠着木造船航行过半个世纪的时代。那时候,香港是个荒凉寂寞的地方,英国人的帝国主义冒险最不可能发生于此。当时香港还没有成为大英帝国最有价值的战利品。
(有删改)
材料三:
美联社香港1997年6月30日电
随着午夜国旗的交换,焦虑不安和兴奋的香港今天摆脱了156年的殖民时代,并开始了在欢欣鼓舞的中国共产党主权下捉摸不定的新时代。
香港剪贴簿上此时此刻展示的英国人结束、中国人开始的种种镜头,显示殖民主义逐渐衰落的图像,以其规模和速度使人眼花缭乱。
英国查尔斯王储的游艇驶离香港。红旗取代了蓝旗。当大英帝国的太阳最终沉落时,天上下雨了。
对英国来说,虽然查尔斯王储和彭定康设法把他们的撤退变成尊严和克制的英国爱国主义场面,但是,这个事件已通过使英国感到沮丧的方式提醒英国:英国在世界舞台上的作用已缩小。
全世界通过电视观看的这个简单仪式给19世纪的殖民主义以致命的一击,并洗刷了中国一贯认为是根本的耻辱。
对香港630万人民来说,这是未来的黎明。这一天是一个时代的结束,另一个新纪元的诞生。
(有删改)
12.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停泊在港湾中的皇家游轮“不列颠尼亚”号和临近大厦上悬挂的巨幅紫荆花图案,恰好构成这个“日落仪式”的背景,用对比和双关的手法暗示了英国帝国主义的没落。
B.“他们在回荡珠江两岸的号角声中离开,用挥手画下悠长告别的句点。”这是“不列颠尼亚”号的最后一次航行,大英帝国的最终章。“他们”是指彭定康和查尔斯王子。
C.香港最后一任总督彭定康是苏格兰风笛的爱好者,《高地教堂》是他最喜欢的曲调,当降旗的号角声最后一次响起时,他没有把悲伤表现出来。
D.全世界通过电视观看到了红旗取代蓝旗,虽然查尔斯王储和彭定康设法把他们的撤退变成尊严和克制的英国爱国主义场面,但是,这个事件充分显示了英国在世界舞台上的作用正在缩小。
13.下列说法,符合文意的一项是
A.材料一按照空间顺序报道了香港回归这一历史事件,从不同的视角体现了民族自豪感和爱国热情。
B.材料二认为香港曾是个荒凉寂寞的地方,其能有现在的繁荣富足,和大英帝国的统治是密不可分的。
C.彭定康离开时,坐车绕行总督府三圈,这是中国人的传统,代表着承诺“我会回来”。彭定康也将再次回到香港履行他的使命和职责。
D.材料三从第三方的角度客观真实地报道了香港回归这一历史事件,语言不带有任何感彩。
14.下列对材料一第一段的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本段是这篇新闻的导语部分,概括了新闻的主要内容,即香港末任港督离开香港。
B.
本段点题,点明英国降国旗后,“不列颠尼亚”号将最后一次完成接载英国查尔斯王子和离任港督撤离的使命,这样该游轮就象征了英国的衰落。
C.本段揭示了全文的主旨,在香港飘扬了150多年的英国米字旗降下,香港终于回归祖国的怀抱。
D.两个“最后”表明米字旗再也不会升起,中国政府将正式恢复对香港行使主权,字里行间洋溢着中国人扬眉吐气的欢快。
15.新闻讲究时效性、真实性,请分析这三则材料是如何体现的。
16.这三则材料的报道侧重点有什么不同?请结合材料加以分析。
【答案】
12.D
13.B
14.B
15.新闻中事件发生的具体时间是6月30日下午到7月1日0时,而这三则材料的发表时间充分体现了新闻的时效性。真实性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是有具体时间、地点,以及具体人物、事件经过;二是材料中穿插的史实都是一些真实的材料;三是材料中提供了许多准确的数据。
16.①材料一是中国官方媒体的报道,按照时间顺序记录了香港回归这一重大历史事件,侧重历史回顾,展现了强烈的民族自豪感。②材料二是英国媒体的报道,从最后一任港督彭定康的角度表现他们经历的这一历史时刻,并表明了英国对香港的贡献。③材料三是美国媒体的报道,从第三方的角度幸灾乐祸地报道了这一历史时刻,语带嘲讽地揭示了英国的没落。
【解析】
12.本题考查对原文内容的理解分析能力。做好这类题,考生除了要审清题目要求,明确所问,还要具备筛选并提取、整合信息的能力,筛选信息时一定要全面迅速,提取对照时一定要敏感、细致、准确。要做好此类型,平时应该积累易错类型及常见问题,比如判断绝对,时态有误,杂糅、遗漏、多余信息,偷换概念等等。
D项,“显示了英国在世界舞台上的作用正在缩小”错误,材料三中说的是“英国在世界舞台上的作用已缩小”。
故选D。
13.本题考查对文中相关内容的概括分析能力。做这种题,通常是先整体把握文意,获取作者的观点或态度;然后对照选项在文中提取相关信息,加以细致比对后判断正误即可。常见错误点和设题类型做到心中有数,表述不一致的未必就是错的,一定要深入细致分析比较,灵活理解变通思考。总之要静下心来耐心地仔细地推敲和琢磨。
A项,材料一是按照时间顺序进行报道的,并非空间顺序。
C项,“彭定康也将再次回到香港履行他的使命和职责”曲解了文意。
D项,“语言不带有任何感彩”错误,材料三中“焦虑不安和兴奋的香港今天摆脱了156 年的殖民时代,并开始了在欢欣鼓舞的中国共产党主权下捉摸不定的新时代”,带有嘲讽的语气。
故选B。
14.本题考查对原文内容的理解分析能力。做好这类题,考生除了要审清题目要求,明确所问,还要具备筛选并提取、整合信息的能力,筛选信息时一定要全面迅速,提取对照时一定要敏感、细致、准确。要做好此类型,平时应该积累易错类型及常见问题,比如判断绝对,时态有误,杂糅、遗漏、多余信息,偷换概念等等。
B项,“该游轮就象征了英国的衰落”错误,应该是“不列颠尼亚”号的离去象征着英国殖民统治在香港的终结。
故选B。
15.本题考查分析文本体裁特征的能力。新闻是对新近已经发生和正在发生或者早已发生却是新近发现的有价值的事实的及时报道。新闻的特点是真实性、时效性、准确性。其中最重要的是真实性。
本题要求是“新闻讲究时效性、真实性,请分析这三则材料是如何体现的”,仔细阅读这几则材料可知,事件发生的具体时间是6月30日下午到7月1日0时,而这三则材料的发表时间“新华社香港1997年7月1日电”“BBC香港1997年7月1日报道”“美联社香港1997年6月30日电”体现了新闻的时效性。新闻的真实性体现在:这三则材料中提到了事件发生的具体时间、地点,以及具体人物、事件经过,如“7点45分,广场上灯火渐暗,开始了当天港岛上的第二次降旗仪式”“总督离开时,他遵循传统,坐车绕行总督府三圈……”“英国查尔斯王储的游艇驶离香港。红旗取代了蓝旗。当大英帝国的太阳最终沉落时,天上下雨了”;三则材料中穿插了真实的史料,如“156年前,一个叫爱德华 贝尔彻的英国舰长带领士兵占领了港岛,在这里升起了英国国旗;今天,另一名英国海军士兵在‘威尔士亲王’军营旁的这个地方降下了米字旗”“随着午夜国旗的交换,焦虑不安和兴奋的香港今天摆脱了156年的殖民时代,并开始了在欢欣鼓舞的中国共产党主权下捉摸不定的新时代”;三则材料中提供了许多准确的数据,如“晚6时15分,象征英国管治结束的告别仪式在距离驻港英军总部不远的添马舰东面举行”“午夜来到,历史将香港从英国的怀抱中移开。英国国旗降下,一个半世纪的大英帝国统治随之结束”“对香港630万人民来说,这是未来的黎明。这一天是一个时代的结束,另一个新纪元的诞生”。
16.本题考查提取、筛选、整合信息的能力。信息筛选类题目解答时一定要善于追本溯源寻依据,抓因求果找理由,此类题目的有效信息往往是隐蔽的、分散的。根据要求非常谨慎地从原文中寻找辨识有效信息,并将有效信息进行剪辑组合,形成全面的符合要求的答案。
三则新闻的报道者分别是中国官方媒体、英国媒体、美国媒体,由材料一中的“156年前……降下了米字旗”等可以看出,中方按照时间顺序报道了这一重大历史事件,侧重历史回顾,带有强烈的民族自豪感;从材料二中的“看着今晚在我身后航行的‘不列颠尼亚’号……当时香港还没有成为大英帝国最有价值的战利品”可知,英国媒体在报道这一事件时强调英国对香港的贡献;从材料三中的“随着午夜国旗的交换……捉摸不定的新时代”“这个事件已通过使英国感到沮丧的方式提醒英国:英国在世界舞台上的作用已缩小”等可知,美国作为与该事件无关的第三方,在报道这一历史性时刻时,既对共产党领导下的中国开始对香港行使主权充满了不信任,也对交还香港主权的英国充满嘲讽。
阅读下面的文字,回答有关问题。
(一)
新华北京3月17日电 据新华社“新华视点”微博报道,春暖花开时节,中原大地充满生机。习近平17日来到他在第二批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中的联系点——河南兰考县。兰考是“县委书记的榜样”焦裕禄工作过的地方。一下车,他就直接来到焦裕禄同志纪念馆。2009年4月,习近平曾来兰考参观焦裕禄事迹展,并种下一棵泡桐。
参观过程中,总书记认真听取讲解。在焦裕禄半身铜像、“十条工作方法”电子屏、“干部十不准”图示、办公桌和旧藤椅等展品前,他仔细察看。遇到前来参观学习的河南省中牟县的党员、干部,总书记说:“我们来是同一个目的,我也是来学习的。”
总书记说,虽然焦裕禄离开我们50年了,但焦裕禄精神是永恒的。焦裕禄精神和井冈山精神、延安精神一样,体现了共产党人精神和党的宗旨,要大力弘扬。只要我们搞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只要我们还是共产党,这种精神就要传递下去。党中央号召全党继续学习焦裕禄精神。
(二)念奴娇·追思焦裕禄
习近平
魂飞万里,盼归来,此水此山此地。百姓谁不爱好官?把泪焦桐成雨①。生也沙丘,死也沙丘,父老生死系②。暮雪朝霜,毋改英雄意气!
依然月明如昔,思君夜夜,肝胆长如洗。路漫漫其修远矣,两袖清风来去。为官一任,造福一方,遂了平生意。绿我涓滴,会它千顷澄碧。
(注)①焦裕禄当年为了防风固沙,帮助农民摆脱贫困,提倡种植泡桐。如今,兰考泡桐如海,焦裕禄当年亲手栽下的幼桐已长成合抱大树,人们亲切地叫它“焦桐”。②焦裕禄临终前说:“我死后只有一个要求,要求党组织把我运回兰考,埋在沙丘上。活着我没有治好沙丘,死了也要看着你们把沙丘治好!”
17.两段文字,所写的共同话题是什么?从体裁和表达方式看,有何不同?
18.结合两段文字,任选一个角度,写一篇评论。(150字左右)
【答案】
17.共同话题是学习焦裕禄。前者为消息,后者为词;前者是实用文体(新闻文体),后者是文学体裁;前者重记叙,后者重抒情(直抒胸臆)。
18.一、优秀的民族产生优秀的民族文化,优秀的民族文化培育永恒的民族精神。这种优秀的民族文化与民族精神,一经产生与出现,就超越时空,为全人类所吸收,成为人类共同的文化瑰宝和精神财富。而同时,世界也会向她送出感激的目光,并报以深情的微笑。
无疑,焦裕禄这个人,已经成为一个时代的民族记忆。焦裕禄精神,也成为中华民族艰苦奋斗、自强自立、坚忍不拔的精神符号,在人民心中巍然屹立起永恒不倒的民族精神长城。
二、习总书记《念奴娇 追思焦裕禄》的词从艺术特色上讲做到了以情胜、以意胜、以气胜。
发自肺腑,饱含深情。是对焦裕禄的深情怀念,默默地表达了对祖国前途、民族命运的深切关怀与忧虑。中国共产党人坦荡无私的家国情怀,赤子之情,可谓跃然纸上。
意境开阔,通体透明。立意点全在国家、民族和执政党。作者和盘托出一个共产党人的心境。这样的胸襟与心境足可以温暖人心、温暖社会,引起读者的心灵回响。
正气流贯,天地动容。20世纪90年代来追思焦裕禄,体现了习总书记的不同凡响,目光远大,大处着墨,升腾起一种安排山河、指点时令的天地浩然之气。
【分析】
17.本题考查学生筛选概括信息,辨析文本体裁的能力。
第一则材料,结合第二段“遇到前来参观学习的河南省中牟县的党员、干部,总书记说:‘我们来是同一个目的,我也是来学习的。’”,以及第三段“党中央号召全党继续学习焦裕禄精神”可知,话题是“学习焦裕禄”;第二则材料,从题目“念奴娇·追思焦裕禄”及词的内容可知,话题是“学习焦裕禄”;
第一则材料,结合“新华北京3月17日电 据新华社‘新华视点’微博报道”可知是实用文体(新闻文体);结合“习近平17日来到他在第二批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中的联系点——河南兰考县”“一下车,他就直接来到焦裕禄同志纪念馆”“参观过程中,总书记认真听取讲解。在焦裕禄半身铜像、‘十条工作方法’电子屏、‘干部十不准’图示、办公桌和旧藤椅等展品前,他仔细察看”可知,主要表达方式是记叙;第二则材料,从“念奴娇”可知,体裁是词,结合“魂飞万里,盼归来,此水此山此地”“暮雪朝霜,毋改英雄意气”“依然月明如昔,思君夜夜,肝胆长如洗。路漫漫其修远矣,两袖清风来去”等可知,主要表达方式是抒情。
18.本题考查学生语言表达准确、鲜明、生动的能力。
写评论,可以是习近平的角度,可以是焦裕禄的角度,还可以是读者的角度。甚至可以是新闻评论或者词的点评。
比如从焦裕禄的角度写评论,可从焦裕禄精神写起,写焦裕禄精神的内涵,总书记的评价,国家的号召等。“焦裕禄精神”概括为——“亲民爱民、艰苦奋斗、科学求实、迎难而上、无私奉献”。裕禄精神犹如一座丰碑巍巍矗立。总书记说:“我们这一代人都深受焦裕禄精神的影响,是在焦裕禄事迹教育下成长的。我后来无论是上山下乡、上大学、参军入伍,还是做领导工作,焦裕禄同志的形象一直在我心中。” 焦裕禄精神和井冈山精神、延安精神一样,体现了共产党人精神和党的宗旨,要大力弘扬。
比如从习近平主席的角度写,可以评价习主席的《念奴娇·追思焦裕禄》,从立意点,情感抒发,词的境界,所体现的作者的情怀等角度评价。
3、 链接高考
(2021·全国高考甲卷)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当痛苦大于力量的时候
王小鹰
我认识他是在我们家附近的街心花园里,那时还没上小学。奶奶每星期从保育园接我回家,路过那小小的三角花园,我指着他的雕像问:“他叫什么名字?”奶奶摇摇头,奶奶知道秦香莲和王宝钏,但不知道这个有着卷曲鬓角的男人是谁。后来读书了,老师讲了老渔夫和小金鱼的故事,并带我们到那三角花园,指着他说:“那个美丽的故事就是他写的,他叫普希金。”
汽车愈来愈靠近米哈伊洛夫斯克村,我的心情从焦虑逐渐趋于宁静。刚到普斯科夫的时候,听导游小姐说普希金父母的庄园不开放,我们全都急了起来,导游小姐多方努力,终于遂了我们的夙愿。
穿过五彩斑斓的矮树林,满地的落叶在脚下咔嚓咔嚓作响,像是大地絮絮地向我们诉说一个古老的故事。没有其他参观的人,雨雾横亘处传出间歇的啁啾鸟鸣。大家无意言谈,都静静地品尝着悠远的诗意。我仿佛看见一个忧郁的白衣少女,正沿着落叶铺满的小路缓缓地走来,她就是达吉雅娜,我最钟爱的女性。1824年普希金遭受当局的迫害,被押解到米哈伊洛夫斯克村流放,他在这里完成了《叶甫盖尼·奥涅金》的重要章节。记得在大学中文系读书的时候,曾经为了书中的女主人公达吉雅娜与同学们争论。有的同学不喜欢她,认为她拒绝奥涅金的求爱,是为了维护地贵妇人的名声与地位而压种本性;我却以为她拒绝奥涅金,是因为她看透了奥涅金只是在追求围绕她贵妇人身份的显赫与虚荣,而那些正是达吉雅娜所厌恶的。她的感情真挚、道德纯洁、性格坚忍,虽不合时宜却具有永久的魅力。
一位年轻女子款款地走来,短发,着呢裙,碧蓝的大眼。不是幻觉,也不是达吉雅娜,她是米哈伊洛夫斯克村的讲解员,毕业于列宁格勒大学的高才生。她的气度与庄园的气氛很相配,她讲话很有条理,娓娓动听,向我们介绍普希金在流放中的生活。
普希金是一位伟大的俄罗斯民族诗人。在普斯科夫,我们与两位当地作家交谈时探讨过普希金的性格发展,他出身贵族却具有火般的爱国热情与进步的自由思想,因此屡遭沙皇迫害。他的思想转变是曲折而复杂的,他曾经写过几首支持沙皇进攻波兰的诗,作品中也一度出现怀疑和悲观,然而如今世界上恐怕没有人会怀疑普希金的伟大了。普斯科夫的作家说,他们出了普希金的选集三卷本,收集了普希金的最优秀的作品。而我以为应该为普希金出全集,让后人了解一个完整的、复杂的、真正的普希金。
到米哈伊洛夫斯克村前我们先去圣山寺院拜谒普希金之墓,他与他的父母葬在一起,竖着一尊简朴的锥形石碑,在小小纪念堂里,鲜花丛中有普希金的石膏面模,是从普希金的遗体上合下来的。四壁挂着巨幅油画,描绘了风雪天他与丹特士决斗的情景以及临终前他不可名状的痛苦。普希金的死因从来众说纷纭,有人说他仅为爱情而死,亦有人说丹特士其实是沙皇派的杀手。普希金的妻子是莫斯科公认的第一美人,经常出入于上流社交场合。当他收到那些有关他妻子的匿名信时,他感到的不是妒忌,而是人格上的侮辱。几年前沙皇为了让普希金的妻子能出入宫廷舞会,赠给普希金“宫延近待”的职务,他说:“我宁愿做奴隶,却永远不愿做弄臣!”普希金是为了维护人格的尊严而向丹特士挑战的。监视、流放,政治上的迫害都没有像人格受侮辱这样不可忍受,于是他奋起反抗社会的舆论。他并不是去寻找死亡,他是如战士那样视死如归。纪念堂里那幅描绘普希金临终情景的油画下面,写着普希金的遗言:“我的痛苦已经大于我的力量了!”这样巨大的痛苦显然不仅仅是来自妻子的不贞,还有人格上的、事业上的种种,与其说诗人死于丹特士的子弹,不如说他是被当时沙皇统治下的压抑和黑暗窒息而死的。普希金是被来自社会的巨大痛苦吞噬的,因此他的死也不是属于个人的。
细蒙蒙的雨一直似有似无地飘着,我们在米哈伊洛夫斯克村寻觅诗人的踪迹,心里沉淀着怀念、景仰与惆怅。我想起古人有一句话:峣峣者易缺,皎皎者易污。天才能感受到庸人感觉不到的痛苦,故而他们往往比庸人承担多得多的痛苦,故而他们的生命往往是那样的短暂而璀璨。人们是喜欢天才的命运还是庸人的生活呢?彩色的落叶铺满的林荫道在雨雾中静悄悄地延伸,就像我遏止不住的思绪……
(有删改)
19.下列对本文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文章以童年时代的一段记忆开头,既点出了作者与普希金结缘之早,也自然地引出下文对访问普希金流放地的期待。
B.当地出版的普希金选集虽然收集了他最优秀的作品,但作者并不满足,认为这无助于人们了解完整、复杂、真正的普希金。
C.满地密叶的林荫道,秀美静谧的庄园,若有若无的细雨,这些环境描写,将寻访者的怀念、景仰与惆怅渲染得更加深切。
D.文章结尾,作者由普希金的痛苦和命运生发开去,将“喜欢天才的命运还是庸人的生活”这一问题置于读者面前,启人深思。
20.作者访问米哈伊洛夫斯克村,为什么会联想到达吉雅娜?请谈谈你的看法。
21.普希金的临终遗言是理解本文的钥匙,请简要分析。
【答案】
19.B
20.①米哈伊洛夫斯克村是《叶甫盖尼·奥涅金》的创作地点,参观此地,想到这部作品及其主人公是自然的;②达吉雅娜是本文作者最钟爱的女性,她的个性虽不合时宜却具有永久的魅力;③达吉雅娜跟本文作者的青春记忆有关,大学读书期间,因为她本文作者还曾与同学争论。
21.①临终遗言是理解普希全人生悲剧的线索,它将普希金个人不幸与时代痛苦联系起来,揭示出他人生悲剧的深层原因;②临终遗言是统摄全篇的“文眼”,文章的标题由此而来;作者的情感抒发、思想表达也都与遗言有密切关系。
【分析】姓名: 班级
第3课 别了,“不列颠尼亚”
*县委书记的榜样——焦裕禄
本课重点 了解新闻的文体特征,把握将新闻事实和背景材料融为一体的写法。
本课难点 了解人物通讯的特点,掌握人物通讯的写法,学习焦裕禄精神品质的现实意义。
多维达标训练
语言文字运用+现代文阅读+链接高考
1、 语言文字运用
(2021·山东枣庄市·高二期末)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7时45分,广场上( )渐暗,开始了当天港岛上的第二次降旗仪式。156年前,一个叫爱德华 贝尔彻的英国舰长带领士兵占领了港岛,在这里升起了英国国旗;今天,另一名英国海军士兵在“威尔士亲王”军营旁的这个地方降下了米字旗。当然最为世人( )的是子夜时分中英香港政权交接仪式上的易帜。在1997年6月30日的最后一分钟,米字旗在香港最后一次降下,英国对香港长达一个半世纪的殖民统治宣告( )。
在新的一天来临的第一分钟,五星红旗伴着《义勇军进行曲》冉冉升起,中国从此恢复对香港行使主权。与此同时,五星红旗在英军添马舰营区升起,两分钟前,“威尔士亲王”军营移交给中国人民解放军,解放军开始接管香港防务。0时40分,刚刚参加了交接仪的查尔斯王子和第28任港督彭定康登上“不列颠尼亚”号的甲板。在英国军舰“漆咸”号及悬挂中国国旗和香港特别行政区区旗的香港水警汽艇护卫下,将于1997年年底退役的“不列颠尼亚”号很快( )在南海的夜幕中。
1.依次填文中括号处的词语,最恰当的一项是( )
A.灯光 注目 终了 消逝 B.灯火 瞩目 终结 消失
C.灯光 瞩目 终结 消逝 D.灯火 注目 终了 消失
2.下列各句中的引号和文中画横线处的引号作用相同的一项是( )
A.停泊在港湾中的皇家邮轮和邻近大厦上悬挂的幅紫荆花图案,恰好构成这个“日落仪式”的背景。
B.“立其诚”即是坚持真实性。可以说包括三层含义:一是名实一致,二是言行一致,三是表里一致。
C.要制伏“三害”,要把它们从兰考土地上像送瘟神一样驱走,必须进行大量艰苦细致的工作,付出高昂的代价。
D.淘气的孩子们去听窗,学会了这两句话,就给两位神仙加了新外号:三仙姑叫“前世姻缘”,二诸葛叫“命相不对”。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焦裕禄同志在兰考工作的475天里,始终把36万兰考人民群众的安危冷暖挂在心头,与群众一道抗风沙,治盐碱,除内涝。“心里装着全体人民、唯独没有他自己”体现他为官一任、立德一方的高尚品格。( )。在焦裕禄同志身患肝病后,仍时刻不忘人民,右脚踩藤椅,右膝顶肝部,为百姓奔小康、期生存、求温饱的热望奔波。最后,积劳成疾的焦裕禄同志因肝病不治不幸逝世,年仅42岁。焦裕禄同志离开我们57年了,但他的崇高精神却跨越时空、历久弥新,像一座永不磨灭的丰碑,永远是鼓舞我们艰苦奋斗、求真务实、开拓进取的强大思想动力,永远不会过时。作为与新时代共同前进的青年一代,更应学习、传承、弘扬焦裕禄同志亲民爱民、艰苦奋斗、科学求实、迎难而上、无私奉献的伟大精神,争做焦裕禄式青年,担当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使命,谱写新时代实现中国梦的青春篇章。
3.下列填入文中括号内的语句,衔接最恰当的一项是( )
A.他视人民群众为衣食父母、诚心诚意当人民公仆,被誉为县委书记的好榜样、共产党员的光辉典范。
B.他因为视人民群众为衣食父母、诚心诚意当人民公仆,所以被誉为县委书记的好榜样、共产党员的光辉典范。
C.他之所以被誉为县委书记的好榜样、共产党员的光辉典范,根本原因就在于他视人民群众为衣食父母、诚心诚意当人民公仆。
D.他被誉为县委书记的好榜样、共产党员的光辉典范,所以视人民群众为衣食父母、诚心诚意当人民公仆。
4.下列各项中,和画波浪线的句子使用的修辞手法不同的一项是( )
A.野马也,尘埃也,生物之以息相吹也。 B.峰峦如聚,波涛如怒,山河表里潼关路。
C.马作的卢飞快,弓如霹雳弦惊。 D.乱石穿空,惊涛拍岸,卷起千堆雪。
5.文中画横线的语句有两处语病,请修改。
6.(2020·山东济南市·高二月考)在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5个字。
不可否认,袁隆平靠着执着的精神和不懈的努力,培育出了高产高效的杂交水稻,功绩不容抹杀。名由实美,古往今来,莫不如此。①__
,由李冰父子想到都江堰,由韩愈想到潮州的韩江韩山,由白居易想到白堤。再看当代,由焦裕禄想到兰考,由孔繁森想到阿里,由杨善洲想到大亮山,由沈浩想到小岗村。其人已与为之奋斗的事业交融在一起。或许,②__,然而,在“建立自我、追求忘我”的过程中,他们的名,早已口口相传,③__,镌刻进历史。名由实美,这名终归是由人民群众给予的,也只有人民群众的认可才经得起大浪淘沙的考验。
7.阅读下面的文字,请将划线的句子改写成排比句。(要求:不得改变原意。)
焦裕禄是闻名全国、感动全国的“县委书记的好榜样”。他在兰考县忘我奋斗一年零五个月,积劳成疾,英年早逝。焦裕禄是为人民拼死拼活谋福祉的领导干部的优秀代表;为信仰无怨无悔做奉献,成为共产党人的光辉典范;在为祖国艰苦奋斗创新功的时代里,他是那一代人的精神符号。人民是不会忘记焦裕禄的。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8.20世纪60年代初,焦裕禄同志任河南省兰考县委书记,为根治“内涝、风沙、盐碱”三害,集思广益,推广栽种泡桐树,使当地农业生态环境有了明显改善。但因积劳成疾,刚进中年的他不幸患了肝癌,于1964年病逝于兰考。下面是焦裕禄陵园徽标,请介绍徽标的构图要素及寓意。不超过80字。
该徽标下方有黑体“焦裕禄陵园”五字,其上______________。
2、 阅读与鉴赏
(2020·天津高二月考)阅读下面文章,完成下列小题
别了,“不列颠尼亚”
周婷 杨兴
在香港飘扬了150多年的英国米字旗最后一次在这里降落后,接载查尔斯王子和离任总督彭定康回国的英国皇家游轮“不列颠尼亚”号驶离维多利亚港湾--这是英国撤离香港的最后时刻。
英国的告别仪式是30日下午在港岛半山上的港督府拉开序幕的。在蒙蒙细雨中,末任港督告别了这个曾居住25任港督的庭院。
4时30分,面色凝重的彭定康注视着港督旗帜在“日落余音”的号角声中降下旗杆。根据传统,每一位港督离任时,都举行降旗仪式。但这一次不同:永远都不会有另一面港督旗帜从这里升起。4时40分,代表英国女王统治了香港5年的彭定康登上带有皇家标记的黑色“劳斯莱斯”,最后一次离开了港督府。
掩映在绿树丛中的港督府于1885年建成,在以后的近一个半世纪中,包括彭定康在内的许多港督曾对其进行大规模改建、扩建和装修。随着末代港督的离去,这座古典风格的白色建筑成为历史陈迹。
晚6时15分,象征英国管制结束的告别仪式在距离驻港英军总部不远的添马舰东面举行。停泊在港湾里的皇家游轮“不列颠尼亚”号和临近大厦上悬挂的巨幅紫荆花图案,恰好构成这个“日落仪式”的背景。
此时,雨越下越大。查尔斯王子在雨中宣读英国女王赠言说,“英国国旗就要降下,中国国旗将飘扬在香港上空。150多年的英国管制即将结束。”
7时45分,广场上灯光渐暗,开始了当天港岛上的第二次降旗仪式。156年前,是一个叫爱德华·贝尔彻的英国舰长带领士兵占领了港岛,在这里升起了英国国旗;今天,另一名英国海军士兵在“威尔士亲王”军营旁的这个地方降下了米字旗。
当然,最为世人瞩目的是子夜时分,中英香港交接仪式上的易帜。在1997年6月30日的最后一分钟,米字旗在香港最后一次降下,英国对香港长达一个半世纪的殖民统治宣告终结。
在新的一天来临的第一分钟,五星红旗伴着《义勇军进行曲》冉冉升起,中国从此恢复对香港行使主权。与此同时,五星红旗在英军添马舰营区升起。两分钟前,“威尔士亲王”军营移交给中国人民解放军,解放军开始接管香港防务。
0点40分,刚刚参加了交接仪式的查尔斯王子和第28任港督彭定康登上“不列颠尼亚”号的甲板。在英国军舰“漆咸”号及悬挂中国国旗和香港特别行政区区旗的香港水警汽艇护卫下,将于1997年年底退役的“不列颠尼亚”号很快消失在南海的夜幕中。
从1841年1月26日英国远征军第一次将米字旗插上港岛,至1997年7月1日五星红旗在香港升起,一共过去了156年5个月零4天,大英帝国从海上来,又从海上去。
9.下列对作品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一项是( )
A.文章以抒情的笔调叙述了香港回归这一重大的历史时刻,字里行间流露出强烈的自豪感,文章中港督府的沧桑巨变暗示了香港的百年变迁,也反映出中国的日益强大。
B.文章中英国的告别仪式之所以被称为“日落仪式”,是因为“象征英国管制结束的告别仪式”发生的时间是在“晚6时15分”。
C.
最后一段采用今昔对比的形式,陈述了香港殖民统治开始和结束的时间。“156年5个月零4天”,说明中国人民对香港回归期盼之深,直接抒发了胜利的自豪之情。
D.“‘不列颠尼亚,号很快消失在南海的夜幕中”描写出王子和末任港督乘船驶离香港的情形,暗示这艘船及船上的人永远不能再以征服者的姿态出现在这片土地上。
10.文章中穿插一些写景句子,如“蒙蒙细雨中”“停泊在港湾中的皇家游轮‘不列颠尼亚’号和邻近大厦悬挂的巨幅紫荆花图案,恰好构成这个‘日落仪式’的背景。”“此时,雨越下越大”等,对这些句子作用理解最正确的一项( )
A.渲染环境氛围,展现人物性格 B.烘托人物复杂沉重的心理,并推动交接仪式进程
C.借助现场景物交代人物活动背景,抒发作者苦闷心情。 D.描摹客观现实,体现新闻的真实性
11.下列关于新闻消息的常识介绍,表述有误的一项是( )
A.消息即狭义的新闻,是用明快简洁的语言及时报道新近发生的有价值的实事的一种文体,它是报纸、广播、电视新闻中使用得最广泛的一种新闻体裁。
B.真实性、时效性及文字少、篇幅短是消息的基本特征,行文简洁明了是消息写作的风格。消息写作中允许有较多的直接议论。
C.消息的结构比较固定、简单,大多数消息的结构都是“倒金字塔”式的,即最重要的材料放在开头,次要材料放在后面。消息的结构一般是:标题、导语、主体、结语,并可在文中穿插背景。
D.报道重大历史事件,描述现实场景的同时,兼顾历史的回顾,可以增加历史的厚重感。《别了,不列颠尼亚》在这一方面堪称典范。
阅读下面的文字,回答后面的问题。
材料一:
别了,“不列颠尼亚”
新华社香港1997年7月1日电
在香港飘扬了150多年的英国米字旗最后一次在这里降落后,接载查尔斯王子和离任港督彭定康回国的英国皇家游轮“不列颠尼亚”号驶离维多利亚港湾——这是英国撤离香港的最后时刻。
英国的告别仪式是30日下午在港岛半山上的港督府拉开序幕的。在蒙蒙细雨中,末任港督告别了这个曾居住过25任港督的庭院。
晚6时15分,象征英国管治结束的告别仪式在距离驻港英军总部不远的添马舰东面举行。停泊在港湾中的皇家游轮“不列颠尼亚”号和临近大厦上悬挂的巨幅紫荆花图案,恰好构成这个“日落仪式”的背景。
7点45分,广场上灯火渐暗,开始了当天港岛上的第二次降旗仪式。156年前,一个叫爱德华
贝尔彻的英国舰长带领士兵占领了港岛,在这里升起了英国国旗;今天,另一名英国海军士兵在“威尔士亲王”军营旁的这个地方降下了米字旗。
当然,最为世人瞩目的是子夜时分中英香港政权交接仪式上的易帜。在1997年6月30日的最后一分钟,米字旗在香港最后一次降下,英国对香港长达一个半世纪的殖民统治宣告终结。
在新的一天来临的第一分钟,五星红旗伴着《义勇军进行曲》冉冉升起,中国从此恢复对香港行使主权。与此同时,五星红旗在英军添马舰营区升起,两分钟前,“威尔士亲王”军营移交给中国人民解放军,解放军开始接管香港防务。
0时40分,刚刚参加了交接仪式的查尔斯王子和第28任港督彭定康登上“不列颠尼亚”号的甲板。在英国军舰“漆咸”号及悬挂中国国旗和香港特别行政区区旗的香港水警汽艇护卫下,将于1997年年底退役的“不列颠尼亚”号很快消失在南海的夜幕中。
(有删改)
材料二:
BBC香港1997年7月1日报道
他们在回荡珠江两岸的号角声中离开,用挥手画下悠长告别的句点。这是“不列颠尼亚”号的最后一次航行,大英帝国的最终章。
雨并没有造成太大影响。这位最后的香港总督离开总督府时,现场弥漫着情绪。这一刻他准备已久。当降旗的《最后岗位》号角声最后一次响起时,最后一任总督彭定康勉力维持住情绪。
这位总督是苏格兰风笛的爱好者,这首《高地教堂》是他最喜欢的曲调。他必须离开代表这座城市的住所,象征这位最后总督的国旗也将随他回国。他的女儿们专注地见证这一历史性的一刻。
总督离开时,他遵循传统,坐车绕行总督府三圈。这是中国人的传统,代表着承诺“我会回来”。
英国占领香港,是在维多利亚女王统治之时。今晚,她的后代将把香港交还。
夜空紧接着被点亮,伴随着隆隆的烟花声。帝国主义的最后一程在节庆般的烟花中画下句点。
午夜来到,历史将香港从英国的怀抱中移开。英国国旗降下,一个半世纪的大英帝国统治随之结束。
登上“不列颠尼亚”号,他给女儿温柔的碰触。
看着今晚在我身后航行的“不列颠尼亚”号,很难想象英国人靠着木造船航行过半个世纪的时代。那时候,香港是个荒凉寂寞的地方,英国人的帝国主义冒险最不可能发生于此。当时香港还没有成为大英帝国最有价值的战利品。
(有删改)
材料三:
美联社香港1997年6月30日电
随着午夜国旗的交换,焦虑不安和兴奋的香港今天摆脱了156年的殖民时代,并开始了在欢欣鼓舞的中国共产党主权下捉摸不定的新时代。
香港剪贴簿上此时此刻展示的英国人结束、中国人开始的种种镜头,显示殖民主义逐渐衰落的图像,以其规模和速度使人眼花缭乱。
英国查尔斯王储的游艇驶离香港。红旗取代了蓝旗。当大英帝国的太阳最终沉落时,天上下雨了。
对英国来说,虽然查尔斯王储和彭定康设法把他们的撤退变成尊严和克制的英国爱国主义场面,但是,这个事件已通过使英国感到沮丧的方式提醒英国:英国在世界舞台上的作用已缩小。
全世界通过电视观看的这个简单仪式给19世纪的殖民主义以致命的一击,并洗刷了中国一贯认为是根本的耻辱。
对香港630万人民来说,这是未来的黎明。这一天是一个时代的结束,另一个新纪元的诞生。
(有删改)
12.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停泊在港湾中的皇家游轮“不列颠尼亚”号和临近大厦上悬挂的巨幅紫荆花图案,恰好构成这个“日落仪式”的背景,用对比和双关的手法暗示了英国帝国主义的没落。
B.“他们在回荡珠江两岸的号角声中离开,用挥手画下悠长告别的句点。”这是“不列颠尼亚”号的最后一次航行,大英帝国的最终章。“他们”是指彭定康和查尔斯王子。
C.香港最后一任总督彭定康是苏格兰风笛的爱好者,《高地教堂》是他最喜欢的曲调,当降旗的号角声最后一次响起时,他没有把悲伤表现出来。
D.全世界通过电视观看到了红旗取代蓝旗,虽然查尔斯王储和彭定康设法把他们的撤退变成尊严和克制的英国爱国主义场面,但是,这个事件充分显示了英国在世界舞台上的作用正在缩小。
13.下列说法,符合文意的一项是
A.材料一按照空间顺序报道了香港回归这一历史事件,从不同的视角体现了民族自豪感和爱国热情。
B.材料二认为香港曾是个荒凉寂寞的地方,其能有现在的繁荣富足,和大英帝国的统治是密不可分的。
C.彭定康离开时,坐车绕行总督府三圈,这是中国人的传统,代表着承诺“我会回来”。彭定康也将再次回到香港履行他的使命和职责。
D.材料三从第三方的角度客观真实地报道了香港回归这一历史事件,语言不带有任何感彩。
14.下列对材料一第一段的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本段是这篇新闻的导语部分,概括了新闻的主要内容,即香港末任港督离开香港。
B.
本段点题,点明英国降国旗后,“不列颠尼亚”号将最后一次完成接载英国查尔斯王子和离任港督撤离的使命,这样该游轮就象征了英国的衰落。
C.本段揭示了全文的主旨,在香港飘扬了150多年的英国米字旗降下,香港终于回归祖国的怀抱。
D.两个“最后”表明米字旗再也不会升起,中国政府将正式恢复对香港行使主权,字里行间洋溢着中国人扬眉吐气的欢快。
15.新闻讲究时效性、真实性,请分析这三则材料是如何体现的。
16.这三则材料的报道侧重点有什么不同?请结合材料加以分析。
阅读下面的文字,回答有关问题。
(一)
新华北京3月17日电 据新华社“新华视点”微博报道,春暖花开时节,中原大地充满生机。习近平17日来到他在第二批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中的联系点——河南兰考县。兰考是“县委书记的榜样”焦裕禄工作过的地方。一下车,他就直接来到焦裕禄同志纪念馆。2009年4月,习近平曾来兰考参观焦裕禄事迹展,并种下一棵泡桐。
参观过程中,总书记认真听取讲解。在焦裕禄半身铜像、“十条工作方法”电子屏、“干部十不准”图示、办公桌和旧藤椅等展品前,他仔细察看。遇到前来参观学习的河南省中牟县的党员、干部,总书记说:“我们来是同一个目的,我也是来学习的。”
总书记说,虽然焦裕禄离开我们50年了,但焦裕禄精神是永恒的。焦裕禄精神和井冈山精神、延安精神一样,体现了共产党人精神和党的宗旨,要大力弘扬。只要我们搞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只要我们还是共产党,这种精神就要传递下去。党中央号召全党继续学习焦裕禄精神。
(二)念奴娇·追思焦裕禄
习近平
魂飞万里,盼归来,此水此山此地。百姓谁不爱好官?把泪焦桐成雨①。生也沙丘,死也沙丘,父老生死系②。暮雪朝霜,毋改英雄意气!
依然月明如昔,思君夜夜,肝胆长如洗。路漫漫其修远矣,两袖清风来去。为官一任,造福一方,遂了平生意。绿我涓滴,会它千顷澄碧。
(注)①焦裕禄当年为了防风固沙,帮助农民摆脱贫困,提倡种植泡桐。如今,兰考泡桐如海,焦裕禄当年亲手栽下的幼桐已长成合抱大树,人们亲切地叫它“焦桐”。②焦裕禄临终前说:“我死后只有一个要求,要求党组织把我运回兰考,埋在沙丘上。活着我没有治好沙丘,死了也要看着你们把沙丘治好!”
17.两段文字,所写的共同话题是什么?从体裁和表达方式看,有何不同?
18.结合两段文字,任选一个角度,写一篇评论。(150字左右)
3、 链接高考
(2021·全国高考甲卷)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当痛苦大于力量的时候
王小鹰
我认识他是在我们家附近的街心花园里,那时还没上小学。奶奶每星期从保育园接我回家,路过那小小的三角花园,我指着他的雕像问:“他叫什么名字?”奶奶摇摇头,奶奶知道秦香莲和王宝钏,但不知道这个有着卷曲鬓角的男人是谁。后来读书了,老师讲了老渔夫和小金鱼的故事,并带我们到那三角花园,指着他说:“那个美丽的故事就是他写的,他叫普希金。”
汽车愈来愈靠近米哈伊洛夫斯克村,我的心情从焦虑逐渐趋于宁静。刚到普斯科夫的时候,听导游小姐说普希金父母的庄园不开放,我们全都急了起来,导游小姐多方努力,终于遂了我们的夙愿。
穿过五彩斑斓的矮树林,满地的落叶在脚下咔嚓咔嚓作响,像是大地絮絮地向我们诉说一个古老的故事。没有其他参观的人,雨雾横亘处传出间歇的啁啾鸟鸣。大家无意言谈,都静静地品尝着悠远的诗意。我仿佛看见一个忧郁的白衣少女,正沿着落叶铺满的小路缓缓地走来,她就是达吉雅娜,我最钟爱的女性。1824年普希金遭受当局的迫害,被押解到米哈伊洛夫斯克村流放,他在这里完成了《叶甫盖尼·奥涅金》的重要章节。记得在大学中文系读书的时候,曾经为了书中的女主人公达吉雅娜与同学们争论。有的同学不喜欢她,认为她拒绝奥涅金的求爱,是为了维护地贵妇人的名声与地位而压种本性;我却以为她拒绝奥涅金,是因为她看透了奥涅金只是在追求围绕她贵妇人身份的显赫与虚荣,而那些正是达吉雅娜所厌恶的。她的感情真挚、道德纯洁、性格坚忍,虽不合时宜却具有永久的魅力。
一位年轻女子款款地走来,短发,着呢裙,碧蓝的大眼。不是幻觉,也不是达吉雅娜,她是米哈伊洛夫斯克村的讲解员,毕业于列宁格勒大学的高才生。她的气度与庄园的气氛很相配,她讲话很有条理,娓娓动听,向我们介绍普希金在流放中的生活。
普希金是一位伟大的俄罗斯民族诗人。在普斯科夫,我们与两位当地作家交谈时探讨过普希金的性格发展,他出身贵族却具有火般的爱国热情与进步的自由思想,因此屡遭沙皇迫害。他的思想转变是曲折而复杂的,他曾经写过几首支持沙皇进攻波兰的诗,作品中也一度出现怀疑和悲观,然而如今世界上恐怕没有人会怀疑普希金的伟大了。普斯科夫的作家说,他们出了普希金的选集三卷本,收集了普希金的最优秀的作品。而我以为应该为普希金出全集,让后人了解一个完整的、复杂的、真正的普希金。
到米哈伊洛夫斯克村前我们先去圣山寺院拜谒普希金之墓,他与他的父母葬在一起,竖着一尊简朴的锥形石碑,在小小纪念堂里,鲜花丛中有普希金的石膏面模,是从普希金的遗体上合下来的。四壁挂着巨幅油画,描绘了风雪天他与丹特士决斗的情景以及临终前他不可名状的痛苦。普希金的死因从来众说纷纭,有人说他仅为爱情而死,亦有人说丹特士其实是沙皇派的杀手。普希金的妻子是莫斯科公认的第一美人,经常出入于上流社交场合。当他收到那些有关他妻子的匿名信时,他感到的不是妒忌,而是人格上的侮辱。几年前沙皇为了让普希金的妻子能出入宫廷舞会,赠给普希金“宫延近待”的职务,他说:“我宁愿做奴隶,却永远不愿做弄臣!”普希金是为了维护人格的尊严而向丹特士挑战的。监视、流放,政治上的迫害都没有像人格受侮辱这样不可忍受,于是他奋起反抗社会的舆论。他并不是去寻找死亡,他是如战士那样视死如归。纪念堂里那幅描绘普希金临终情景的油画下面,写着普希金的遗言:“我的痛苦已经大于我的力量了!”这样巨大的痛苦显然不仅仅是来自妻子的不贞,还有人格上的、事业上的种种,与其说诗人死于丹特士的子弹,不如说他是被当时沙皇统治下的压抑和黑暗窒息而死的。普希金是被来自社会的巨大痛苦吞噬的,因此他的死也不是属于个人的。
细蒙蒙的雨一直似有似无地飘着,我们在米哈伊洛夫斯克村寻觅诗人的踪迹,心里沉淀着怀念、景仰与惆怅。我想起古人有一句话:峣峣者易缺,皎皎者易污。天才能感受到庸人感觉不到的痛苦,故而他们往往比庸人承担多得多的痛苦,故而他们的生命往往是那样的短暂而璀璨。人们是喜欢天才的命运还是庸人的生活呢?彩色的落叶铺满的林荫道在雨雾中静悄悄地延伸,就像我遏止不住的思绪……
(有删改)
19.下列对本文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文章以童年时代的一段记忆开头,既点出了作者与普希金结缘之早,也自然地引出下文对访问普希金流放地的期待。
B.当地出版的普希金选集虽然收集了他最优秀的作品,但作者并不满足,认为这无助于人们了解完整、复杂、真正的普希金。
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