姓名: 班级
第5课 《老子》四章 *五石之瓠
本课重点 准确把握《老子》善于汲取世俗经验展开哲理思辨并直接论说道理的特点。
本课难点 准确把握《庄子》长于借助寓言,婉曲达意的艺术效果。
多维达标训练
基础知识+文言文阅读+链接高考
一、基础知识
(2020·河南师大附中高二期中)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儒家人格,______。一个人,不是君子,就是小人;不是清,就是浊,其间容不得一丝儿苟且。说白了,“喻于义”的君子,就是清;“喻于利”的小人,就是浊。道家人格与此不同。老子言:“大白若辱。”这明显表明,道家不是“非清即浊”的二元论。在道家看来,纯粹的清是不存在的,清中自然含藏着浊。且只有含藏着浊的清,才可保持长久。也就是在这个意义上,老子言:“察见渊鱼者不祥。”( )。含藏,包容,才是人生正义。
自然,我们肯定道家生存的智慧,肯定做事要符合实际,不能一味______,标榜清高,也不能将儒家的道德论完全推倒。儒家清浊分明的人格,也有至大至刚的一面,充满一种洒落的 ,儒家“舍生取义”的人格风标,令人______。但历史是复杂的,人性也是复杂的,有时不是简单的“清浊”二字所能概括。
1.依次填入文中横线上词语,全都恰当的一项是( )
A.爱憎分明 食古不化 凛然正气 登高自卑
B.泾渭分明 胶柱鼓瑟 浩然之气 高山仰止
C.爱憎分明 胶柱鼓瑟 凛然正气 登高自卑
D.泾渭分明 食古不化 浩然之气 高山仰止
2.下列填入括号中的句子,最恰当的一项是( )
A.老子只是强调,不是每一件事,都必须争出个子丑寅卯的,他叫人万事睁只眼闭只眼
B.老子不是叫人万事睁只眼闭只眼,老子只是强调,每一件事都必须争出个子丑寅卯的
C.老子只是强调,万事睁只眼闭只眼,不是每一件事,都必须争出个子丑寅卯的
D.老子不是叫人万事睁只眼闭只眼,他只是强调,不是每一件事,都必须争出个子丑寅卯的
3.下列各句中的引号和文中“清浊”的引号,作用相同的一项是( )
A.我是孩子的时候,在斜对门的豆腐店确乎终日坐着一个杨二嫂,人们都叫她“豆腐西施”。
B.在外国的地摊上卖的书,到了国内摇身一变被摔成了“传世经典”,读者一再受愚弄。
C.古人对于写文章有个基本要求,叫做“有物有序”。“有物”就是要有内容,“有序”就是要有条理。
D.“五四”至今已有二十年,今年才在全国定为青年节,这件事包含着一个重要的意义。
(2020·浙江省东阳中学)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对于中国儒学,我们不能说因为孔子是儒学的创始人,所以就只从孔子开始讲起。(甲)孔子、孟子、老子、庄子这些春秋战国先哲的出现,所代表的已经不是我们文明的发轫,而是我们文明的繁盛和成熟。在很大程度上,孔子是处在中华五千年的中间位置。(乙)孔子学术的特点是“述而不作,信而好古”,述就是传述、就是继承、就是发扬光大。这一点对我们认识孔子非常重要。
(丙)梁漱溟先生在他的《东西文化及其哲学》里说,孔子以前的中国文化差不多都收在孔子的手里,孔子以后的中国文化又差不多都从孔子那里出来,这就是说孔子承上启下的特殊地位。类似的说法还有很多,他们都不期而遇地说到,在孔子以前,中国文化有过一个漫长的形成过程。正因如此,才成就了孔子,才成就了儒学的全体大用,成就了中华民族的文化底色。
4.文段中的加点词,运用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对于 B.发轫 C.承上启下 D.不期而遇
5.文段中画线的甲、乙、丙句中,标点使用错误的一项是( )
A.甲 B.乙 C.丙
6.在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0个字。
真水无香,大音希声。老子《道德经》中所说“不言之教,无为而治,不争之争,知足之足”等,都告诫我们,不要刻意去获取功德, ① ,刻意地去树碑立言。人生在世,岁月短暂,如果整天满脑子想着去立大德、建伟功、撰巨言, ② ,或者总是感叹命运不济,怨天尤人, ③ 。
答:① ② ③
7.(2021·宁夏大学附属中学高二期末)阅读下面的《老子》语录,说一说这些语录传达了哪些做事的道理。
天下难事必作于易,天下大事必作于细。
其安易持,其未兆易谋,其脆易泮,其微易散。
8.(2020·天津高二期中)阅读下面材料,任选一则,结合内容理解并联系生活实际谈谈自己的认识。
(1)致知在格物。(《礼记·大学之道》)
(2)知人者智,自知者明。(《老子》33章)
9.(2020·山东高二月考)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中国有一句古话,叫“人贵有自知之明”。这句话的最早表述者,就是老子。《〈老子〉四章》中写道“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论语〉十二章》中,指出“质”与“文”的辩证关系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
(3)《五石之瓠》中,惠子描述大葫芦装上水后状态的句子是“____________”,描述大葫芦剖成瓢后状态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
(4)孔子认为可以终身奉行的一个字是“恕”,并阐述为:___________, __________。
(5)《大学之道》中,提出普天之下,不论身份高低,都应加强个人品行修养作为根本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二、文言文阅读
(2020·陕西高二期末)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小题。
老子者,楚苦县厉乡曲仁里人也。姓李氏,名耳,字聃,周守藏室之史也。
孔子适周,将问礼于老子。老子曰:“子所言者,其人与骨皆已朽矣,独其言在耳。且君子得其时则驾,不得其时则蓬累而行。吾闻之,良贾深藏若虚,君子盛德,容貌若愚。去子之骄气与多欲,态色与淫志,是皆无益于子之身。吾所以告子,若是而已。”孔子去,谓弟子曰:“鸟吾知其能飞鱼吾知其能游兽吾知其能走走者可以为罔游者可以为纶飞者可以为矰。至于龙,吾不能知其乘风云而上天。吾今日见老子,其犹龙邪!”
老子修道德,其学以自隐无名为务。居周久之,见周之衰,乃遂去。至关,关令尹喜曰:“子将隐矣,强为我著书。”于是老子乃著书上下篇,言道德之意五千余言而去,莫知其所终。
或曰:老莱子亦楚人也,著书十五篇,言道家之用,与孔子同时云。
盖老子百有六十余岁,或言二百余岁,以其修道而养寿也。
自孔子死之后百二十九年,而史记周太史儋见秦献公曰:“始秦与周合,合五百岁而离,离七十岁而霸王者出焉。”或曰儋即老子,或曰非也,世莫知其然否。老子,隐君子也。
老子之子名宗,宗为魏将,封于段干。宗子注,注子宫,宫玄孙假,假仕于汉孝文帝。而假之子解为胶西王卬太傅,因家于齐焉。
世之学老子者则绌儒学,儒学亦绌老子。“道不同不相为谋”,岂谓是邪?李耳无为自化,清静自正。
(《史记·老庄申韩列传》节选)
10.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鸟吾知/其能飞/鱼吾知/其能游/兽吾知/其能走/走者可以为罔/游者可以为纶/飞者可以为矰/
B.鸟/吾知其能飞/鱼/吾知其能游/兽/吾知其能走/走者可以为罔/游者可以为纶/飞者可以为矰/
C.鸟吾知/其能飞/鱼吾知/其能游/兽吾知/其能走/走者可以为罔游者/可以为纶飞者/可以为矰/
D.鸟/吾知其能飞/鱼/吾知其能游/兽/吾知其能走/走者可以为罔游者/可以为纶飞者/可以为矰/
11.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守藏室之史:“藏室”是藏书之所。“守藏室史”亦称“征藏史”。征是典掌之意,与“守”相同,就是管理周王朝皇家图书的史官。
B.矰,是古代用来射鸟的拴着丝绳的短箭,因拴着丝绳而能收回再次利用。后来也泛指短箭。
C.太傅,为朝廷的辅佐大臣与帝王老师,掌管礼法的制定和颁行,古代三公之一,位高于太师。
D.孝文,是谥号。汉孝文帝是刘恒,是《二十四孝》中亲尝汤药的主角。
1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老子认为,品德高尚的君子时运来了就要出去做官,时运不济就和蓬草一样随风飘转。这跟儒家“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善天下”的思想完全相同。
B.孔子在告别老子后,对弟子们说的一番话,彰显了圣人虚怀若谷、温良恭俭的品格,同时也侧面烘托了老子见识远过于常人。
C.老子写了5000多字《道德经》,分上下两篇,阐述了道德的本意,然后潇洒离去,没有人知道他的下落。
D.世上信奉老子的人贬斥儒学,信奉儒学的贬斥老子。作为严肃的历史学家,司马迁对老子的学说只作客观描述,并没有尊老贬孔。
13.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吾闻之,良贾深藏若虚,君子盛德,容貌若愚。
(2)始秦与周合,合五百岁而离,离七十岁而霸王者出焉。
(2020·天津市滨海新区汉沽第六中学高二月考)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文后题目
五十之瓠
惠子谓庄子曰:“魏王贻我大瓠之种,我树之成而实五石。以盛水浆,其坚不能自举也。剖之以为瓢,则瓠落无所容。非不呺然大也,吾为其无用而掊之。”庄子曰:“夫子固拙于用大矣!宋人有善为不龟手之药者,世世以洴澼絖为事。客闻之,请买其方百金。聚族而谋之曰:‘我世世为洴澼絖,不过数金。今一朝而鬻技百金,请与之。’客得之,以说吴王。越有难,吴王使之将,冬,与越人水战,大败越人,裂地而封之。能不龟手一也,或以封,或不免于洴澼絖,则所用之异也。今子有五石之瓠,何不虑以为大樽而浮于江湖,而忧其瓠落无所容?则夫子犹有蓬之心也夫!”
14.对下列各句中重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魏王贻我大瓠之种 贻:赠送
B.吾为其无用而掊之 掊:陪护
C.今一朝而鬻技百金 鬻:卖
D.则瓠落无所容 瓠落:空大宽阔的样子
15.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的虚词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
A.以盛水浆 剖之以为瓢
B.吴王使之将 则所用之异也
C.吾为其无用而掊之 宋人有善为不龟手之药者
D.则瓠落无所容 则所用之异也
16.下面句子句式和其它三项不同的是( )
A.千里之行,始于足下 B.敏于事而慎于言
C.克己复礼为仁 D.非所以内交于孺子父母也
17.下列各项中对原文的分析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五十之瓠》节选自《庄子逍遥游》。庄子是先秦道家学派的代表人物。
B.惠子,即惠施,战国时期哲学家,名家学派代表人物,跟庄子是好朋友。本篇及《庄子》其他许多篇章中所写惠施与庄子的故事,多为真实故事记载,反映惠施真正的思想境界。
C.“石”,计算容积的单位,十斗为一石。“实五石”意为能容下五石的东西。
D.“则夫子犹有蓬之心也夫“其中”蓬之心“比喻不通达的见识。
18.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的划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客得之,以说吴王。
(2)宋人有善为不龟手之药者,世世以洴澼絖为事。
三、链接高考
(2018·北京高考真题)阅读下面两则文言文,完成下面5题。
(1)积微,月不胜(1)日,时不胜月,岁不胜时。凡人好傲慢小事,大事至然后兴之务之,如是则常不胜夫敦比(2)于小事者矣。是何也?则小事之至也数,其悬(3)日也博,其为积也大。大事之至也稀,其悬日也浅,其为积也小。故善日者王,善时者霸,补漏者危,大荒者亡。故王者敬日,霸者敬时,仅存之国危而后戚之,亡国至亡而后知亡,至死而后知死,亡国之祸败不可胜悔也。霸者之善著焉,可以时记也,王者之功名,不可胜日志也。财物资宝以大为重,政教功名反是,能积微者速成。《诗》曰:“德輶(4)如毛,民鲜克举之。”此之谓也。
(取材于《荀子》)
注释:(1)胜,超过。本句意思是,月不如日重要。(2)敦比:注重从事。本句意思是,像这样,那么只顾处理大事的就不如注重从事小事的。(3)悬:悬挂,此处意思是存在。(4)輶:分量轻。
(2)使治乱存亡若高山之与深谿,若白垩之与黑漆,则无所用智,虽愚犹可矣。且(1)治乱存亡则不然。如可知,如可不知;如可见、如可不见。故智士贤者相与积心愁虑以求之,犹尚有管叔、蔡叔之事(2)与东夷八国不听之谋。故治乱存亡,其始若秋毫。察其秋毫,则大物不过矣。
鲁国之法,鲁人为人臣妾于诸侯,有能赎之者,取其金于府。子贡赎鲁人于诸侯,来而让,不取其金。孔子曰:“赐失之矣。自今以往,鲁人不赎人矣。”取其金,则无损于行;不取其金,则不复赎人矣。子路拯溺者,其人拜之以牛,子路受之。孔子曰:“鲁人必拯溺者矣。”孔子见之以细,观化远也。
(取材于《吕氏春秋》)
注释:(1)且:连词,表示转折。(2)管叔、蔡叔之事:指叛逆之事。
19.下列对句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时不胜月 时间:季节
B.仅存之国危而后戚之 戚:为……悲伤
C.智士贤者相与积心愁虑以求之 相与:一同、都
D.取其金,则无损于行 行:行为
20.下列各组句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不同的一项是
A.故善日者王 王者敬日
B.亡国之祸败不可胜悔也 不可胜日志也
C.此之谓也 若白垩之与黑漆
D.察其秋毫 其人拜之以牛
21.下列对文中语句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小事之至也数
小事出现得很频繁
B.大荒者亡
政事很荒疏的国家就会灭亡
C.霸者之善著焉
霸主的功业很显赫
D.赐失之矣
赐,你丢失了机会啊
22.将下面句子译为现代汉语。
①德輶如毛,民鲜克举之
②不取其金,则不复赎人矣
23.以上两则短文都讲到要重视微小的事物。请根据要求作答。
①分别写出两则短文中能作为中心论点的一个句子。
②分别为两则短文拟定标题,并简要说明理由。(标题字数限定2—5字)姓名: 班级
第5课 《老子》四章 *五石之瓠
本课重点 准确把握《老子》善于汲取世俗经验展开哲理思辨并直接论说道理的特点。
本课难点 准确把握《庄子》长于借助寓言,婉曲达意的艺术效果。
多维达标训练
基础知识+文言文阅读+链接高考
一、基础知识
(2020·河南师大附中高二期中)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儒家人格,______。一个人,不是君子,就是小人;不是清,就是浊,其间容不得一丝儿苟且。说白了,“喻于义”的君子,就是清;“喻于利”的小人,就是浊。道家人格与此不同。老子言:“大白若辱。”这明显表明,道家不是“非清即浊”的二元论。在道家看来,纯粹的清是不存在的,清中自然含藏着浊。且只有含藏着浊的清,才可保持长久。也就是在这个意义上,老子言:“察见渊鱼者不祥。”( )。含藏,包容,才是人生正义。
自然,我们肯定道家生存的智慧,肯定做事要符合实际,不能一味______,标榜清高,也不能将儒家的道德论完全推倒。儒家清浊分明的人格,也有至大至刚的一面,充满一种洒落的 ,儒家“舍生取义”的人格风标,令人______。但历史是复杂的,人性也是复杂的,有时不是简单的“清浊”二字所能概括。
1.依次填入文中横线上词语,全都恰当的一项是( )
A.爱憎分明 食古不化 凛然正气 登高自卑
B.泾渭分明 胶柱鼓瑟 浩然之气 高山仰止
C.爱憎分明 胶柱鼓瑟 凛然正气 登高自卑
D.泾渭分明 食古不化 浩然之气 高山仰止
2.下列填入括号中的句子,最恰当的一项是( )
A.老子只是强调,不是每一件事,都必须争出个子丑寅卯的,他叫人万事睁只眼闭只眼
B.老子不是叫人万事睁只眼闭只眼,老子只是强调,每一件事都必须争出个子丑寅卯的
C.老子只是强调,万事睁只眼闭只眼,不是每一件事,都必须争出个子丑寅卯的
D.老子不是叫人万事睁只眼闭只眼,他只是强调,不是每一件事,都必须争出个子丑寅卯的
3.下列各句中的引号和文中“清浊”的引号,作用相同的一项是( )
A.我是孩子的时候,在斜对门的豆腐店确乎终日坐着一个杨二嫂,人们都叫她“豆腐西施”。
B.在外国的地摊上卖的书,到了国内摇身一变被摔成了“传世经典”,读者一再受愚弄。
C.古人对于写文章有个基本要求,叫做“有物有序”。“有物”就是要有内容,“有序”就是要有条理。
D.“五四”至今已有二十年,今年才在全国定为青年节,这件事包含着一个重要的意义。
【答案】
1.B
2.D
3.C
【分析】
1.本题考查正确辨析和使用成语的能力。“爱憎分明”,爱和恨的立场和态度十分鲜明。“泾渭分明”,比喻界限清楚或是非分明。根据语境“一个人,不是君子,就是小人;不是清,就是浊,其间容不得一丝儿苟且”,应用“泾渭分明”,排除A项、C项。
“食古不化”,指对所学的古代知识理解得不深、不透,不善于按现在的情况来运用,跟吃东西不消化一样。“胶柱鼓瑟”,指不能灵活变通,现含贬义色彩。根据语境“做事要符合实际”,要灵活变通,不能“胶柱鼓瑟”,排除D项。“凛然正气”,形容正气威严不可侵犯。“浩然之气”,指浩大刚正的精神。根据语境“至大至刚”,应用“浩然之气”。“登高自卑”,比喻事情必须循序渐进。“高山仰止”,高山,比喻高尚的品德;比喻对高尚的品德的仰慕。根据语境“儒家‘舍生取义’的人格风标”两人仰慕,应用“高山仰止”。故选B。
2.本题考查语言表达连贯的能力。根据“在道家看来,纯粹的清是不存在的,清中自然含藏着浊”这句可知,老子不是混淆清浊,承认两者有区别,只是要求,有时不要截然分清,因为“只有含藏着浊的清,才可保持长久”。据此,可以排除ABC三项。故选D。
3.本题考查正确使用和理解标点符号的能力。题干中的引号和C项,都表示对需要着重论述的对象或重要的、特定的词语作强调。A项,表示特殊称谓——绰号。B项,表示否定、反义、讽刺的作用。D项,表示特定节日、纪念日。故选C。
(2020·浙江省东阳中学)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对于中国儒学,我们不能说因为孔子是儒学的创始人,所以就只从孔子开始讲起。(甲)孔子、孟子、老子、庄子这些春秋战国先哲的出现,所代表的已经不是我们文明的发轫,而是我们文明的繁盛和成熟。在很大程度上,孔子是处在中华五千年的中间位置。(乙)孔子学术的特点是“述而不作,信而好古”,述就是传述、就是继承、就是发扬光大。这一点对我们认识孔子非常重要。
(丙)
梁漱溟先生在他的《东西文化及其哲学》里说,孔子以前的中国文化差不多都收在孔子的手里,孔子以后的中国文化又差不多都从孔子那里出来,这就是说孔子承上启下的特殊地位。类似的说法还有很多,他们都不期而遇地说到,在孔子以前,中国文化有过一个漫长的形成过程。正因如此,才成就了孔子,才成就了儒学的全体大用,成就了中华民族的文化底色。
4.文段中的加点词,运用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对于 B.发轫 C.承上启下 D.不期而遇
5.文段中画线的甲、乙、丙句中,标点使用错误的一项是( )
A.甲 B.乙 C.丙
【答案】
4.D
5.B
【解析】
4.本题考查正确使用词语的能力。解题思路:1、明确词语的具体位置;2、掌握所考词语的意思、词性、使用对象、感彩等使用方法;3、根据语境,分析句子前后之间的关系,具体辨析所给的词语是否正确。
A项,对于:表示指出动作行为所涉及的对象。此处用于指出所涉及的对象“中国儒学”,“对于”使用正确。B项,发轫:比喻事物的开端。结合“而是我们文明的繁盛和成熟”可知,孔子、孟子、老子、庄子这些春秋战国先哲的出现,所代表的已经不是我们文明的开端,使用,此处用“发轫”正确。C项,承上启下:承接上面,引出下面内容,表示连接上下的意思。句中“孔子以前的中国文化差不多都收在孔子的手里”可理解为承上,“孔子以后的中国文化又差不多都从孔子那里出来”可理解为启下,所以,此处使用“承上启下”正确。D项,不期而遇:没有约定而遇见,指意外碰见。不约而同:事先没有约定而相互一致。结合“类似的说法还有很多”分析,此处是说“在孔子以前,中国文化有过一个漫长的形成过程”这种说法很多人都说到过,而且他们并没有事先约定就说到过。所以,此处应该把“不期而遇”改为“不约而同”。
故选D。
5.本题考查正确使用标点符号的能力。标点符号是高中生必须掌握的内容,也是高考常考考点,复习中要注意熟悉标点符号的种类,了解高考常考题型,掌握各种标点符号的用法、作用、及书写位置,能给现代文、文言文加标点,对错、漏标点能加以改正或补出。
B项,“述就是传述、就是继承、就是发扬光大”中的顿号使用错误。“就是传述”“就是继承”后的顿号应改为逗号。“就是传述”“就是继承”为并列的谓语,这之间不用顿号,要用逗号。
故选B。
6.在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0个字。
真水无香,大音希声。老子《道德经》中所说“不言之教,无为而治,不争之争,知足之足”等,都告诫我们,不要刻意去获取功德, ① ,刻意地去树碑立言。人生在世,岁月短暂,如果整天满脑子想着去立大德、建伟功、撰巨言, ② ,或者总是感叹命运不济,怨天尤人, ③ 。
答:① ② ③
【答案】①刻意地去追求功名 ②而不屑于做小事 ③也许最终一事无成
【解析】这是一道补写式的扩展语句类试题,此类试题一般可以根据上下文的语境和前后语句的句式,补写出一句合适的话即可。语句补写题,解答关键在于把握语段陈述的核心话题,梳理句间逻辑关系,依据相关提示语与相关信息提示,选用恰当的句式来表达。
7.(2021·宁夏大学附属中学高二期末)阅读下面的《老子》语录,说一说这些语录传达了哪些做事的道理。
天下难事必作于易,天下大事必作于细。
其安易持,其未兆易谋,其脆易泮,其微易散。
【答案】做事情从简单处入手从一点一滴做起;在问题出现之前去解决它,这就需要人有未雨绸缪的意识。(意思对即可)
【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对经典名著基本内容、主旨或观点的整体把握能力。
题目要求说说语录传达了哪些做事的道理。考生首先要理解这些句子的含义,然后抓住关键词来分析其要点,再联系实际概括其中蕴含的道理。
第一句,抓住“难”“易”和“大”“细”来理解,启发我们做事不要好高骛远,要从简单的、眼前的小事做起,一步一步积累经验,慢慢就能做难事、大事。
第二句,抓住“未兆”“易谋”,“脆”“易泮”,“微”“易散”来分析,启发我们在问题没有出现之前发现它就容易解决,或者在问题还不大的时候处理它,就能够处理好。也就是要未雨绸缪。
【参考译文】
天下所有的难事都是由简单的小事发展而来的,天下所有的大事都是从细微的小事。
局面安定时容易保持和维护,事变没有出现迹象时容易图谋;事物脆弱时容易消解;事物细微时容易散失。
8.(2020·天津高二期中)阅读下面材料,任选一则,结合内容理解并联系生活实际谈谈自己的认识。
(1)致知在格物。(《礼记·大学之道》)
(2)知人者智,自知者明。(《老子》33章)
【答案】(1)“致知在格物”,意思是探究事物原理,从中获得智慧。认识:中国的传统教育中却并不太重视格物和致知。像国外那些人们,他们无论是什么事,都会格物,然后致知,他们的这种方法是完美的,脑力加手的劳动,从而使思考变得简单。而对于中国传统教育,格物致知的意义就被淹没了。在今天,中国学生大部偏向于理论而轻视实验,偏向于抽象的思维而不愿动手。中国学生往往念功课成绩很好,考试都得近100分,但是面临着需要注意的研究工作时,往往力不能及。
(2)“知人者智,自知者明”,指能了解他人的人聪明,能了解自己的人是智慧。人生在世,从小到大,我们总是在不断的成长,我们总在改变,我们总在与下一个不同的自己相识,要想找到适合自己的天地,我们需要不断的找准方向,认清自己。现实生活中,我们要想找到自我,需不断迎难而上。为人处世不仅要认识环境、人和事物的重要性,更要有自知之明的能力去认识自己。人是万物之灵,灵在于你是否努力,若受一些挫折和失败就气馁的话,那么你就是一个失败的人。知人者智,自知者明。世界在变,我们也在改变,我们总是在与下一个不同的自己相识。认识自我,是对自我的肯定和挖掘。
【详解】
本题是一道综合考查题,在考查语言表达能力的同时,又考查对名著阅读中重要句子的理解能力、探究文本重要问题并提出自己的观点和见解的能力。
解答本题首先要了解所给两句话的意思,然后再结合内容并联系生活实际谈谈我们的认识。
“致知在格物”,意思是归纳或探究事物的本相和彼此关系,从而引导开启自己的智慧,获得更深层的领悟。就是从对事物反反复复地归纳总结、探究其原因和联系中得来的。当一些事物我们真的想通了,想透了,自然就会领悟这个世界的真相,就对这个世界不敢没有敬畏之心了。故此我们可以这样理解:对待真理,要有敬畏精神,要有探索真理的精神,才能最终解决问题。如是像呆若木鸡似的去看任何一件事,我想成果并没有想象中完美,反而,你用大脑带着双手一起上场,用大脑想想,再用双手实践,可能获得的成果会更美好些。格物致知就是从探查物体而获得知识。但是中国的传统教育中却并不太重视格物和致知。像国外那些人们,他们无论是什么事,都会格物,然而致知,他们的这种方法是完美的,脑力加手的劳动,从而使思考亦将是而变得简单。国外的那些人在小时候都会在老师的带领下,用双手来实践获得知识,格物致知的意义并没有被那些爱动手的实践者所淹没,而对于中国传统教育,格物致知的意义就被淹没了。在今天,中国学生大部偏向于理论而轻视实验,偏向于抽象的思维而不愿动手。中国学生往往念功课成绩很好,考试都得近100分,但是面临着需要注意的研究工作时,就常常不知所措了。
“知人者智,自知者明”,指能了解他人的人聪明,能了解自己的人是智慧。中国有一句话,叫“人贵有自知之明”,这句话的最早表述者就是老子。“自知者明”,就是说能清醒地认识自己、对待自己,这才是最聪明的、最难能可贵的。故我们可以这样理解:要认清自我,树立正确的人生目标。人生在世,从小到大,我们总是在不断的成长,我们总在改变,我们总在与下一个不同的自己相识,要想找到适合自己的天地,我们需要不断的找准方向,认清自己。我国伟大的文学家和革命家鲁迅先生,血雨腥风,荆棘满地,他昂然前行,义无反顾;时事凶险,志士成人,他高举文学的旗帜与旧势力展开不屈不挠的斗争。他本想着通过学医来拯救中国人,但他用锐利的眼睛看见那些中国人时,才认识到中国人的悲哀不是肉体之痛,而是思想的无知。因此他果断弃医从文,用笔杆敲醒麻木的中国人。这告诫我们要想找到自我,需不断迎难而上。知人者智,自知者明。世界在变,我们也在改变,我们总是在与下一个不同的自己相识。认识自我,是对自我的肯定和挖掘。为人处世不仅要认识环境,人和事物的重要性,更要有自知之明的能力去认识自己。人是万物之灵,灵在于你是否努力,若受一些挫折和失败就气馁的话,那么你就是一个失败的人。
9.(2020·山东高二月考)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中国有一句古话,叫“人贵有自知之明”。这句话的最早表述者,就是老子。《〈老子〉四章》中写道“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论语〉十二章》中,指出“质”与“文”的辩证关系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
(3)《五石之瓠》中,惠子描述大葫芦装上水后状态的句子是“____________”,描述大葫芦剖成瓢后状态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
(4)孔子认为可以终身奉行的一个字是“恕”,并阐述为:___________, __________。
(5)《大学之道》中,提出普天之下,不论身份高低,都应加强个人品行修养作为根本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知人者智 自知者明 质胜文则野 文胜质则史 其坚不能自举也 (则)瓠落无所容 己所不欲 勿施于人 自天子以至于庶人 壹是皆以修身为本
【详解】本题考查学生默写名篇名句的能力。小题1的提示在于“人贵有自知之明”,据此对应原文比较简单,要注意“知人者智”中“知”与“智”不能混淆了,二者不能调换位置;小题2非常简单,但是难点在于“史”和“野”二字的位置,不能互混了,一定要在理解的基础上来记忆;小题3
的提示是“装上水后的状态”“剖成瓢后的状态”,据此对应原文中“不能自举”和“无所容”,要注意难写字“瓠”的写法;小题4可以根据题干中“孔子认为可以终身奉行的一个字是‘恕’”的提示,可回忆原文“有一言而可以终身行之者乎 ”这一句,然后就可以顺利背出下一句了;小题5的提示是“不论身份高低”“加强个人品行修养”,填写较为简单,但要注意不可将“壹”写成“一”,且在写“壹”字时,不要少横缺点;写“以至于庶人”时不要丢掉了介词“于”。
二、文言文阅读
(2020·陕西高二期末)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小题。
老子者,楚苦县厉乡曲仁里人也。姓李氏,名耳,字聃,周守藏室之史也。
孔子适周,将问礼于老子。老子曰:“子所言者,其人与骨皆已朽矣,独其言在耳。且君子得其时则驾,不得其时则蓬累而行。吾闻之,良贾深藏若虚,君子盛德,容貌若愚。去子之骄气与多欲,态色与淫志,是皆无益于子之身。吾所以告子,若是而已。”孔子去,谓弟子曰:“鸟吾知其能飞鱼吾知其能游兽吾知其能走走者可以为罔游者可以为纶飞者可以为矰。至于龙,吾不能知其乘风云而上天。吾今日见老子,其犹龙邪!”
老子修道德,其学以自隐无名为务。居周久之,见周之衰,乃遂去。至关,关令尹喜曰:“子将隐矣,强为我著书。”于是老子乃著书上下篇,言道德之意五千余言而去,莫知其所终。
或曰:老莱子亦楚人也,著书十五篇,言道家之用,与孔子同时云。
盖老子百有六十余岁,或言二百余岁,以其修道而养寿也。
自孔子死之后百二十九年,而史记周太史儋见秦献公曰:“始秦与周合,合五百岁而离,离七十岁而霸王者出焉。”或曰儋即老子,或曰非也,世莫知其然否。老子,隐君子也。
老子之子名宗,宗为魏将,封于段干。宗子注,注子宫,宫玄孙假,假仕于汉孝文帝。而假之子解为胶西王卬太傅,因家于齐焉。
世之学老子者则绌儒学,儒学亦绌老子。“道不同不相为谋”,岂谓是邪?李耳无为自化,清静自正。
(《史记·老庄申韩列传》节选)
10.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鸟吾知/其能飞/鱼吾知/其能游/兽吾知/其能走/走者可以为罔/游者可以为纶/飞者可以为矰/
B.鸟/吾知其能飞/鱼/吾知其能游/兽/吾知其能走/走者可以为罔/游者可以为纶/飞者可以为矰/
C.鸟吾知/其能飞/鱼吾知/其能游/兽吾知/其能走/走者可以为罔游者/可以为纶飞者/可以为矰/
D.鸟/吾知其能飞/鱼/吾知其能游/兽/吾知其能走/走者可以为罔游者/可以为纶飞者/可以为矰/
11.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守藏室之史:“藏室”是藏书之所。“守藏室史”亦称“征藏史”。征是典掌之意,与“守”相同,就是管理周王朝皇家图书的史官。
B.矰,是古代用来射鸟的拴着丝绳的短箭,因拴着丝绳而能收回再次利用。后来也泛指短箭。
C.太傅,为朝廷的辅佐大臣与帝王老师,掌管礼法的制定和颁行,古代三公之一,位高于太师。
D.孝文,是谥号。汉孝文帝是刘恒,是《二十四孝》中亲尝汤药的主角。
1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老子认为,品德高尚的君子时运来了就要出去做官,时运不济就和蓬草一样随风飘转。这跟儒家“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善天下”的思想完全相同。
B.孔子在告别老子后,对弟子们说的一番话,彰显了圣人虚怀若谷、温良恭俭的品格,同时也侧面烘托了老子见识远过于常人。
C.老子写了5000多字《道德经》,分上下两篇,阐述了道德的本意,然后潇洒离去,没有人知道他的下落。
D.世上信奉老子的人贬斥儒学,信奉儒学的贬斥老子。作为严肃的历史学家,司马迁对老子的学说只作客观描述,并没有尊老贬孔。
13.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吾闻之,良贾深藏若虚,君子盛德,容貌若愚。
(2)始秦与周合,合五百岁而离,离七十岁而霸王者出焉。
【答案】
10.B
11.C
12.A
13.(1)我听说,善于经商的人把货物隐藏起来,好像什么东西也没有,君子具有高尚的品德,他的容貌好像很愚钝。
(2)当初秦国与周朝合并在一起,合了五百年而又分开了,分开七十年之后,就会有称霸称王的人出现。
【分析】
10.本题考查文言文断句的能力。通读全文,首先找出人名、地名、事物名、朝代名等。因为名词常在句中作主语或宾语。注意主语常省略。其次找动词,动词通常作谓语。借助句子成份,关键是抓住动词,以动词为中心,找前后结构关系,确定主干,从而断开句子。此外,文言虚词和特殊句式对文言文句读有很大的辅助作用。断句题还可以抓住一定不能断开的地方,用排除法做题。比如本题,先了解句意为:鸟,我知道它能飞;鱼,我知道它能游;兽,我知道它能跑。会跑的可以织捕获它,会游的可制成丝线去钓它,会飞的可以用箭去射它。然后利用句式对称和语法知识断句。观察本句的句式是对称的,“鸟吾知其能飞”“鱼吾知其能游”“兽吾知其能走”,这三个相同的句式形成排比,所以应在这三个句子之后停顿。且句子的主语分别是“鸟”“鱼”“兽”,谓语分别是“吾知其能飞”“吾知其能游”“吾知其能走”,所以可以在“鸟”“鱼”“兽”三个主语后停顿。排除A、C项。“走者可以为罔”“游者可以为纶”“飞者可以为矰”句式也对称,主语分别是“走者”“游者”“飞者”,所以应在三个主语前停顿。排除D项。故选B。
11.此题考核理解古代文化常识的能力,文化常识的考核主要集中在古代的一些称谓、官职的变迁、建筑的名称、年号、谥号、庙号、一些文书的名称、官场的一些礼节、朝廷的一些机构、典章制度、行政区划、还有一些避讳的说法等。平时注意积累,尤其是课本的注释的相关内容,答题时还要注意集合语境的含义作答。本题C项,错在“位高于太师”。古代三公是太师、太傅、太保。太傅位次于太师。故选C。
12.本考查学生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的能力。解答理解文言文内容的题型要基本了解文言文的大意,然后根据选项,在文中找到相关语句,分析选项是否概括全面,翻译是否正确。本类题型设陷方式一般有故意拔高、信息错位、语句译错等。做题时要回归语境,理解翻译选项涉及的相关句子,然后将原文内容和选项加以对比,即能发现问题。本题A项,错在“跟儒家……的思想完全相同”。儒家“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济天下”的思想是:不得志时就洁身自好修养个人品德,得志显达之时就要造福天下。老子的思想跟儒家“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善天下”的思想不完全相同。相同的是得志时做官,但是不得志时是不同的。儒家主张不得志时要加强个人修养,老子认为不得志时像草一样漂泊。故选A。
13.本题考查文言句子翻译能力。此类题目在翻译时首先要找出关键字或句式进行翻译,一般为直译,除一些带有比喻性的词语然后再整体翻译,并按现代汉语的规范,达到词达句顺。文言文翻译最基本的方法就是替换、组词、保留、省略。注意特殊句式和虚词,把握语境推断。第(1)题得分点:“贾”是商人,补出“深藏”的宾语“货物”,“虚”意思是“什么东西都没有”。“盛德”是“高尚品德”。第(2)题得分点:“合”意为“合并”,“离”意为“分离”,“岁”意为“年”,“霸王者”意为“称王称霸的人”。
【参考译文】
老子是楚国苦县厉乡曲仁里人。姓李,名耳,字聃,做过周朝掌管藏书室的史官。
孔子前往周都,想向老子请教礼的学问。老子说:“你所说的礼,倡导它的人骨头都已经腐烂了,只有他的言论还在。况且君子时运来了就驾着车出去做官,生不逢时,就像蓬草一样随风飘转。我听说,善于经商的人把货物隐藏起来,好像什么东西也没有,君子具有高尚的品德,他的容貌好像很愚钝。抛弃您的骄气和过多的欲望,抛弃您做作的情态神色和过大的志向,这些对于您自身都是没有好处的。我能告诉您的,就这些罢了。”孔子离去以后,对弟子们说:“鸟,我知道它能飞;鱼,我知道它能游;兽,我知道它能跑。会跑的可以织捕获它,会游的可制成丝线去钓它,会飞的可以用箭去射它。至于龙,我就不知道它能驾着风而飞腾升天。我今天见到的老子,大概就像龙一样吧!”
老子研究道德学问,他的学说以隐匿声迹,不求闻达为宗旨。他在周都住了很久,见周朝衰微了,于是就离开周都。到了函谷关,关令尹喜对他说:“您就要隐居了,勉力为我们写一本书吧。”于是老子就撰写了本书,分上下两篇,阐述了道德的本意,共五千多字,然后才离去,没有人知道他的下落。
有的人说:老莱子也是楚国人,著书十五篇,阐述的是道家的作用,和孔子是同一时代的人。
据说老子活了一百六十多岁,也有的人说活了二百多岁,这是因为他能修道养心而长寿的啊。
孔子死后一百二十九年,史书记载周太史儋会见秦献公时,曾预言说:“当初秦国与周朝合并在一起,合了五百年而又分开了,分开七十年之后,就会有称霸称王的人出现。”有的人说太史儋就是老子,也有的人说不是,世上没有人知道哪种说法正确。总之,老子是一位隐君子。
老子的儿子叫李宗,做过魏国的将军,封地在段干。李宗的儿子叫李注,李注的儿子叫李宫,李宫的玄孙叫李假,李假在汉文帝时做过官。而李假的儿子李解担任过胶西王刘昂的太傅,因此,李氏就定居在齐地。
社会上信奉老子学说的人就贬斥儒学,信奉儒家学说的人也贬斥老子学说“主张不同的人,彼此说不到一块去”,难道就是说的这种情况吗?老子认为,无为而治,百姓自然趋于“化”;清静不挠,百姓自然会归于“正”。
(2020·天津市滨海新区汉沽第六中学高二月考)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文后题目
五十之瓠
惠子谓庄子曰:“魏王贻我大瓠之种,我树之成而实五石。以盛水浆,其坚不能自举也。剖之以为瓢,则瓠落无所容。非不呺然大也,吾为其无用而掊之。”庄子曰:“夫子固拙于用大矣!宋人有善为不龟手之药者,世世以洴澼絖为事。客闻之,请买其方百金。聚族而谋之曰:‘我世世为洴澼絖,不过数金。今一朝而鬻技百金,请与之。’客得之,以说吴王。越有难,吴王使之将,冬,与越人水战,大败越人,裂地而封之。能不龟手一也,或以封,或不免于洴澼絖,则所用之
异也。今子有五石之瓠,何不虑以为大樽而浮于江湖,而忧其瓠落无所容?则夫子犹有蓬之心也夫!”
14.对下列各句中重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魏王贻我大瓠之种 贻:赠送
B.吾为其无用而掊之 掊:陪护
C.今一朝而鬻技百金 鬻:卖
D.则瓠落无所容 瓠落:空大宽阔的样子
15.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的虚词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
A.以盛水浆 剖之以为瓢
B.吴王使之将 则所用之异也
C.吾为其无用而掊之 宋人有善为不龟手之药者
D.则瓠落无所容 则所用之异也
16.下面句子句式和其它三项不同的是( )
A.千里之行,始于足下 B.敏于事而慎于言
C.克己复礼为仁 D.非所以内交于孺子父母也
17.下列各项中对原文的分析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五十之瓠》节选自《庄子逍遥游》。庄子是先秦道家学派的代表人物。
B.惠子,即惠施,战国时期哲学家,名家学派代表人物,跟庄子是好朋友。本篇及《庄子》其他许多篇章中所写惠施与庄子的故事,多为真实故事记载,反映惠施真正的思想境界。
C.“石”,计算容积的单位,十斗为一石。“实五石”意为能容下五石的东西。
D.“则夫子犹有蓬之心也夫“其中”蓬之心“比喻不通达的见识。
18.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的划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客得之,以说吴王。
(2)宋人有善为不龟手之药者,世世以洴澼絖为事。
【答案】
14.B
15.D
16.C
17.B
18.(1)游客得到药方,来游说吴王。(2)宋国有一善于调制不皲手药物的人家,世世代代以漂洗丝絮为职业。
【分析】
14.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言实词意思和用法的能力。B项,结合“无用”可知,“掊”意思是砸破。故选B。
15.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言虚词意思和用法的能力。A项,第一个“以”,介词,用;第二个“以”,介词,把;B项,第一个“之”,代词,他;第二个“之”,助词,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C项,第一个“为”,介词,因为;第二个“为”,动词,调制。D项,两个“所”都是助词,和后面词语构成所字结构。故选D。
16.本题考查学生把握文言句式的能力。A项,状语后置句,应为“于足下始”;B项,状语后置句,应为“于事敏而于言慎”;C项,判断句,“为”表判断,是;D项,状语后置句,应为“非所以内于孺子父母交”。故选C。
17.本题考查学生识记文学文化常识的能力。B项,“本篇及《庄子》其他许多篇章中……多为真实故事记载,反映惠施真正的思想境界”错误,本篇及以下许多篇章中所写惠施与庄子的故事,多为寓言性质,并不真正反映惠施的思想。故选B。
18.本题考查学生翻译文言句子的能力。(1)中,“之”,代词,代药方;“以”,目的连词,来;“说”,游说。(2)中,“善”,善于;第一个“为”,动词,调制;“龟”通作“皲”,皮肤受冻开裂;“以……为”,把……作为。
【参考译文】
惠子对庄子说:“魏王赠送我大葫芦的种子,我将它培植起来后,结出的果实有五石容积。用大葫芦去盛水浆,可是它不够坚固,无法拿起来。把它剖开做瓢,却因太大而没有适于它容纳的东西。这个葫芦不是不大呀,我因为它没有什么用处而砸烂了它。”庄子说:“先生实在是不善于使用大东西啊!宋国有一善于调制不皲手药物的人家,世世代代以漂洗丝絮为职业。有个游客听说了这件事,愿意用百金的高价收买他的药方。全家人聚集在一起商量:‘我们世世代代在河水里漂洗丝絮,所得不过数金,如今一下子就可卖得百金。还是把药方卖给他吧。’游客得到药方,来游说吴王。正巧越国发难,吴王派他统率部队,冬天跟越军在水上交战,大败越军,吴王划割土地封赏他。能使手不皲裂,药方是同样的,有的人用它来获得封赏,有的人却只能靠它在水中漂洗丝絮,这是使用的方法不同。现在你有可容五石东西的大葫芦,为什么不把它系在身上作为腰舟而浮游于江湖呢?却担忧它大而无处可容纳,看来先生你还是心窍不通啊!”
三、链接高考
(2018·北京高考真题)阅读下面两则文言文,完成下面5题。
(1)积微,月不胜(1)日,时不胜月,岁不胜时。凡人好傲慢小事,大事至然后兴之务之,如是则常不胜夫敦比(2)于小事者矣。是何也?则小事之至也数,其悬(3)日也博,其为积也大。大事之至也稀,其悬日也浅,其为积也小。故善日者王,善时者霸,补漏者危,大荒者亡。故王者敬日,霸者敬时,仅存之国危而后戚之,亡国至亡而后知亡,至死而后知死,亡国之祸败不可胜悔也。霸者之善著焉,可以时记也,王者之功名,不可胜日志也。财物资宝以大为重,政教功名反是,能积微者速成。《诗》曰:“德輶(4)如毛,民鲜克举之。”此之谓也。
(取材于《荀子》)
注释:(1)胜,超过。本句意思是,月不如日重要。(2)敦比:注重从事。本句意思是,像这样,那么只顾处理大事的就不如注重从事小事的。(3)悬:悬挂,此处意思是存在。(4)輶:分量轻。
(2)使治乱存亡若高山之与深谿,若白垩之与黑漆,则无所用智,虽愚犹可矣。且(1)治乱存亡则不然。如可知,如可不知;如可见、如可不见。故智士贤者相与积心愁虑以求之,犹尚有管叔、蔡叔之事(2)与东夷八国不听之谋。故治乱存亡,其始若秋毫。察其秋毫,则大物不过矣。
鲁国之法,鲁人为人臣妾于诸侯,有能赎之者,取其金于府。子贡赎鲁人于诸侯,来而让,不取其金。孔子曰:“赐失之矣。自今以往,鲁人不赎人矣。”取其金,则无损于行;不取其金,则不复赎人矣。子路拯溺者,其人拜之以牛,子路受之。孔子曰:“鲁人必拯溺者矣。”孔子见之以细,观化远也。
(取材于《吕氏春秋》)
注释:(1)且:连词,表示转折。(2)管叔、蔡叔之事:指叛逆之事。
19.下列对句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时不胜月 时间:季节
B.仅存之国危而后戚之 戚:为……悲伤
C.智士贤者相与积心愁虑以求之 相与:一同、都
D.取其金,则无损于行 行:行为
20.下列各组句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不同的一项是
A.故善日者王 王者敬日
B.亡国之祸败不可胜悔也 不可胜日志也
C.此之谓也 若白垩之与黑漆
D.察其秋毫 其人拜之以牛
21.下列对文中语句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小事之至也数
小事出现得很频繁
B.大荒者亡
政事很荒疏的国家就会灭亡
C.霸者之善著焉
霸主的功业很显赫
D.赐失之矣
赐,你丢失了机会啊
22.将下面句子译为现代汉语。
①德輶如毛,民鲜克举之
②不取其金,则不复赎人矣
23.以上两则短文都讲到要重视微小的事物。请根据要求作答。
①分别写出两则短文中能作为中心论点的一个句子。
②分别为两则短文拟定标题,并简要说明理由。(标题字数限定2—5字)
【答案】
19.D
20.C
21.D
22.(1)道德的分量轻得像毛发,民众(却)很少能举动它;
(2)你不肯拿回赎金,(从今以后)鲁国人就不肯再替(沦为奴隶的)同胞赎身了。
23.(1)财物资宝以大为重,政教功名反是,能积微者速成。故治乱存亡,其始若秋毫。察其秋毫,则大物不过矣。
(2)《积微》短文围绕重视积累微小事物,月不胜日,时不胜月,岁不胜时,最后得出珍惜每一天的君主就能称王天下的结论。
《察微》短文论证了只有明察秋毫,大事才不会出现过失,作为论据的两个故事,通过“孔子见之以细”,得出“观化远也”的结论。
【分析】
19.本题考查学生对文言实词意思和用法的把握。考生应把选项中的句子代入文中,结合上下文的语境推测意思和用法的正误。D项,行:品行,德行。
20.本题考查理解常见文言实词和虚词的意义和用法。在答题时把实词和虚词含义放回到原文中,结合具体语境和上下文来理解,是辨析虚词意义和用法的方法。A项,“日”:作名词,每天的日常事情;B项,“胜”:作副词,完,全都。D项,“其”,作代词,那。C项,“之”:结构助词,宾语前置的标志,可以不译;助词,表停顿,不译。
点睛:虚词的辨析方法如下:一、关注词性差异。二、把握位置不同。很多虚词的用法和意义都会随其在句中位置的改变而改变,明确这一点,不仅能在学习的时候做到纲举目张,事半功倍,答题时也能给我们提供一个更为清晰而高效的思路。三、理解用法本质。应该说大多数虚词的用法都是比较容易理解的,只要多积累,多总结,熟练掌握并不难,但对其中一些虚词的重要用法,如果没有准确、深刻的认识,只看表象而抓不住其本质特征,便很容易在做题时丢分。四、结合具体语境。考试答题时,面对试卷中陌生的语段,我们一定要根据“词不离句、句不离段”的原则,结合具体语境,在准确理解句意的基础上判断相应虚词的用法和意义,切不可机械、盲目。
21.本题考查翻译文言句子的能力。本题考查翻译文言句子的能力。首先要找出关键的采分点再进行翻译,一般为直译。文言文翻译最基本的方法就是替换、组词、保留、省略、调换、删除。注意实词、虚词、特殊句式、语气,修辞手法等,把握语境进行推断。D项,应为“赐(端木赐,即子贡),这就是你的不对了”。
22.
题干是“将下面句子译为现代汉语。”本题考查翻译文言句子的能力。本题考查翻译文言句子的能力。首先要找出关键的采分点再进行翻译,一般为直译。文言文翻译最基本的方法就是替换、组词、保留、省略、调换、删除。注意实词、虚词、特殊句式、语气,修辞手法等,把握语境进行推断。①第句的得分点是:“輶”:“轻”;“如毛”:“像鸿毛一样”;“鲜”:“少”;“克”:“能够”。第②句的得分点是:“取”:“领取”;“其”:“那”;“金”:“赎金”;“复”:“再”。
23.第①题题干是“分别写出两则短文中能作为中心论点的一个句子”。本题考查分析和提取短文中揭示中心论点的句子。这是一道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的题目,注意筛选文中的句子,先提取短文中的中心论点句,再概括文中的要点,为短文拟定标题并简要说明理由的能力。通读两则短文,了解短文都讲到要重视微小的事情,做事要从小处着眼,善于从小的地方发现问题。由此可知第一则短文采用的是先举例分析论证在得出结论的结构方式,故其中心论点在文后,即“财物资宝以大为重,政教功名反是,能积微者速成”。第二则短文采用的是先提出论点,在举例分析论证的结构,故其中心论点在短文的开头:“故治乱存亡,其始若秋毫,察其秋毫,则大物不过矣。”注意字数有限制。第题题干是“分别写出两则短文中能作为中心论点的一个句子”。本题考查分析和提取短文中揭示中心论点的句子。第②题题干是“分别为两则短文拟定标题,并简要说明理由。”本题考查给短文拟写标题的能力。标题是文章的眼睛,能够透过标题知道短文的内容。两则短文的中心论点分别是:财“物资宝以大为重,政教功名反是,能积微者速成”和“故治乱存亡,其始若秋毫,察其秋毫,则大物不过矣。”故标题可以从中提取:第一篇的题目是《察微》;等二篇《明察秋毫》。理由:第一篇通过分析三种人对比论证。对比论证证明关注日常小事的重要性;等二篇开篇通过比喻说明世间万物区别非常细微。
【参考译文】
(1)积少成多之道:一月一记不如一日一记,一季一记不如一月一记,一年一记不如一季一记。人之情往往不在意小事,大事到来的时候奋起振作。于是常常干不过那些专事小事的人们。为什么?因为小事情经常发生,其每天发生的概率大,所以日积月累效果很大;大事情不常发生,其每天发生的概率很低,所以累计的效果并不大。所以善于从每天的日常事务做起的人可以称王,善于每季统计工作成效的人可以称霸,只会亡羊补牢的人很危险,荒淫无度不务正业的人必然灭亡。所以王者注重每天每日的事情,霸者注重每个季书发生的事情,勉强维持的邦国往往是危殆之后才想到难受。而亡国之君直到灭亡的那一天才知道国破家亡,死到临头才知道自己要掉脑袋。亡国之祸往往是悔不胜悔。霸者之显赫可以以时记载;王者之功名,每天都记也记不完。财物货宝以大为重,政教功名与之相反一-能积微者则速成。《诗经 大雅 蒸民》上说: “懿德就像鸿毛,人们却举不动它。”说的就是这的道理。
(2)假使治乱存亡如同高山与深溪,如同白垩与黑漆,则用不着智慧了,虽愚蠢也可以了,而治乱存亡则不然,似乎可知,似乎不可知;似乎可见,似乎不可见。所以智士贤者共同积心处虑来求得,尚且有管叔、蔡叔之事与东夷八国不听之谋,所以治乱存亡,其开始时如秋毫,
察其秋毫,则大事就不会有过错了。鲁国有一道法律,如果鲁国人在外国见到同胞(遭遇不幸),沦落为奴隶,只要能够把这些人赎回来(帮助他们恢复自由),就可以从国家获得金钱(的补偿和奖励)。(孔子的学生) 子贡,把鲁国人从外国赎回来,但不(向国家)领取金钱。孔子说:赐(端木赐,即子贡),这就是你的不对了,从此以后,鲁国(就没有)人再去赎回自己(遇难)的同胞了。(向国家)领取补偿金,(对你)没有任何损失;但不领取补偿金,鲁国(就没有)人再去赎回自己的同胞了。子路救起一名落水者,那人感谢他,送了一头牛,子路收下了。孔子说:"这下子鲁国人一定会勇于救落水者了。” 孔子能从细小的事情上看到结果,他对事物的发展变化看得多远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