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课 《论语》十二章
学习目标 重点难点
1.巩固有关《论语》和孔子的基本文学常识。 2.积累重点文言词语,提升文言文阅读能力。 3.理解君子、仁、义、礼、恕等核心概念。 4.不同程度地感受《论语》的思想、艺术魅力。 1.理解君子、仁、义、礼、恕等核心概念。 2.不同程度地感受《论语》的思想、艺术魅力。
【作者简介】
孔子(前551-前479),名丘,字仲尼,春秋后期鲁国陬邑(今山东曲阜)人,中国古代思想家、教育家,儒家学派创始人。
孔子开创私人讲学之风,倡导仁义礼智信,一生富有政治理想,推行礼治德政,其学说核心为“仁”。为实现抱负,曾经仕鲁,并从五十五岁起周游列国,历经十四年,但终不见用,晚年致力于整理文献和从事教育。
《论语》,语录体散文集,主要记载孔子及其弟子的言行,因此被称为“语”.
【文体知识】
《论语》是孔子弟子及其再传弟子关于孔子言行的记录,共二十篇,是一部儒家学派的经典著作,是研究孔子思想的主要依据。
体式归纳起来有:
(1)语录体(也可称格言体):仅指明是孔子的话,不写出说话的环境(包括说话的对象),内容大多是关
于学习、道德修养、为人处事的一般原则;
(2)对话体:记录孔子对弟子(或其他人)的问题所作的回答,它写出了提问者的原话,但没有写谈话的背景;
(3)叙事体:其中多少有一点情节,但也往往是以记录孔子的话为主。
【基础知识】
1.读准字音。
八佾( )文质彬彬( ) 迩之事父( )
譬如( ) 子罕( ) 未成一篑( )
2.参考译文
第一章:孔子说:“君子吃东西不追求饱足;居住不追求安逸;对工作勤奋敏捷,说话却谨慎;接近有道德有学问的人并向他学习,纠正自己的缺点,就可以称得上是好学了。”
第二章:孔子说:“做人如果没有仁德,怎么对待礼仪制度呢?做人如果没有仁德,怎么对待音乐呢?”
第三章:孔子说:“早晨能够得知真理,即使当晚死去,也没有遗憾。”
第四章:孔子说:“君子明白大义,小人只懂得小利。”
第五章:孔子说:“看见贤人就应该想着向他看齐;见到不贤的人,就要反省自己有没有类似的毛病。”
第六章:孔子说:“质朴多于文采就难免显得粗野,文采超过了质朴又难免流于虚浮,文采和质朴完美地结合在一起,这才能成为君子。”
第七章:曾子说:“士人不可以不弘大刚毅,因为他肩负的任务重大而路程遥远。把实现仁德作为自己的任务,难道不是重大吗?到死方才停止下来,难道不是遥远吗?”
第八章:孔子说:“好比堆土成山,只差一筐土就完成了,这时停下来,是我自己要停下来的。又好比平整土地,虽然只倒下一筐土,如果决心继续,还是要自己去干的。”
第九章:孔子说:“智慧的人不疑惑,仁德的人不忧愁,勇敢的人不畏惧。”
第十章:颜渊问什么是仁。孔子说:“抑制自己,使言语和行动都走到礼上来,就是仁。一旦做到了这些,天下的人都会称许你有仁德。实行仁德要靠自己,难道是靠别人吗?”颜渊说:“请问实行仁德的具体途径。”孔子说:“不合礼的事不看,不合礼的事不听,不合礼的事不言,不合礼的事不做。” 颜渊说:“我虽然不聪敏,请让我照这些话去做。”
第十一章:子贡问道:“有一个可以终身奉行的字吗?”孔子说.“大概是‘恕’吧!自己不想要的,不要施加给别人。”
第十二章:孔子说:“学生们为什么没有人学诗呢?诗可以激发心志,可以提高观察力,可以培养群体观念,可以学得讽刺方法。近则可以用其中的道理来侍奉父母;远可以用来侍奉君主,还可以多认识鸟兽草木的名称。”
重点梳理
【重点01】请概括各章所蕴涵的道理。
一、孔子认为,作为一个君子,为学要修身养性,安贫乐道,要善于抵制物欲,不断向有道之人学习,做事要勤勉,要尽可能地把精力用于追求理想和真理上。本章议论“什么是好学”,四句话,前两个方面说不要做什么,后两个方面说要做什么,做到这四点就是好学。凸显了古人以完善道德品质为基点的教育思想。
二、孔子讲了仁与礼、乐的关系,指出礼、乐的核心与根本是仁,没有仁德的人,根本谈不上什么礼、乐的问题。人而不仁,礼对他有什么用?人而不仁,乐对他有什么用?这里即是说不仁之人,是用不了礼乐的。
三、阐述了孔子执着追求真理的精神,以及为追求真理而献身的牺牲精神。真理,是每个仁人志士矢志不渝的追求目标,哪怕要付出生命的代价。
四、阐明了孔子关于君子与小人不同的义利观。小人追求个人利益,而君子亦会追求个人利益,但会先考虑所得是否合于道义,以义为原则来规范自己的行为。
五、自我反省是道德修养的一种方法,经常反省自己,可以去除心中的杂念,理性地看待自己,快速地改掉自己的缺点,完善自己的道德境界。说明在一个人完善自己的人格和学问,提高道德修养的过程中,自省的重要作用。
六、它高度概括了文与质的合理互补关系和君子的人格模式。文与质是对立统一、相辅相成的。只有文、质双修,才能成为合格的君子。
七、曾子认为读书人应该具备刚毅的品格,因为只有具备了这种品格才可以接受重任,才可以不半途而废,才可以实现自己的理想的愿望。
八、
孔子运用“堆土成山”与“填土平地”这两比喻,说明了功亏一篑与持之以恒的深刻道理。鼓励自己和学生们,无论是做学问,还是为人处世,都应自觉自愿地坚持下去。如若半途而废,只会前功尽弃,留下终身遗憾。
九、孔子认为,一个人要达成完美的人格修养,智、仁、勇缺一不可,它们是君子的基本品质。有智慧的人能将事理看得明白透彻,所以不会迷惑。仁者存公心,去私欲,乐天知命,不患得患失,所以不忧虑。有勇气的人不畏惧困难,见义勇为,所以不惧。
十、 孔子阐述了对“仁”的内涵的理解及如何通过自己的行动来实现“仁”。“仁”的关键是克己复礼,具体是要“视、听、言、动”都符合礼。
十一、孔子认为推己及人的恕道是可以终身奉行的原则。“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说的也是思想品德修养,强调“修己”。
十二、孔子重视《诗经》的教化作用。在《论语》中,孔子不仅多次引用《诗经》来说明自己的观点,还多次强调《诗经》在为人处世上的重要作用,教诲弟子要学《诗》。在这里,孔子再次向弟子提出学《诗》的重要意义。学《诗》至少有上面所列举的六种好处,因而孔子特别强调要好好学习。
【重点02】《论语》十二章概括了君子的日常行为规范,尝试加以概括
君子的品质:食无求饱,居无求安、敏于事而慎于言、喻于义、见贤思齐、不惑不忧不惧、克己复礼、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君子”是孔子的理想化的人格。君子以行仁、行义为己任。君子也尚勇,但勇的前提必须是仁义,是事业的正当性。君子处事要恰到好处,要做到中庸。
【重点03】《论语》的当代价值
以个人主义价值观为核心的伦理道德体系确实需要论语的智慧。《论语》中很多精辟的论断对现代价值观的培育有借鉴意义。但是论语的理论体系必须加入科学、民主、法律、公平等等现代文明元素并深入到它的理论内核之中去,才能与健全的商品时代的主流文化相和谐,也才能真正建立一个和谐社会。一言以蔽之,必须“取其精华,去其糟粕”。
宋臣赵普曾经告诉宋太宗(赵匡义)说:“臣有论语一部,以半部佐太祖(赵匡胤)定天下,以半部佐陛下致太平。”的确,我国两千年来,不论立身处世以及政治社会,皆以儒家思想为中心,而论语便是最精粹最可靠的儒书,所谓“半部论语治天下”,便是这个意思。
题组A 基础过关练
1.下列关于古代文化常识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论语》是孔子及其弟子的语录结集,集中体现了孔子的政治主张、伦理思想和教育原则等,与《大学》《诗经》《孟子》合称“四书”。
B.《礼记》据传是孔子弟子及其再传、三传弟子等所作,主要记载了先秦的礼制,体现了儒家的哲学、教育、政治、美学思想。
C.孟子,名轲,战国时期邹国人,有“亚圣”之称。他继承并发扬了孔子的思想,主张“仁政”“民贵君轻”等。
D.“六艺”的说法有两种:一种是西周学校教育内容,包括礼、乐、射、御、书、数;一种是将“六艺”解释为“六经”,即《易经》《尚书》《诗经》《礼记》《乐经》《春秋》。
2.下列文言句式不相同的一项是( )
A.毋吾以也 则小子何述焉 无乃尔是过与
B.绘事后素 子服景伯以告子贡 丘不与易也
C.八佾舞于庭 志于道 其何伤于日月乎
D.久矣吾不复梦见周公 惜乎,夫子之说君子也 贤哉,回也
3.下列加点字的词类活用不相同的一项是( )
A.三子出,曾皙后 君子之德风 觚不觚,觚哉!觚哉
B.友直,友谅 举善而教不能 唯上知与下愚不移
C.足食,足兵,民信之矣 由也兼人,故退之 杀鸡为黍而食之
D.尧舜其犹病诸 敝之而无憾 而耻恶衣恶食者
4.下列加点字的解释全都正确的一项是( )
A.必不得已而去(如果) 吾与点也(赞同) 躬自厚而薄责于人(责备)
B.使民敬、忠以劝(努力) 末由也已(途径) 斯己而已矣(守己)
C.使子路问津焉(渡口) 友便辟(假装善柔) 居则曰(平常)
D.天下归仁焉(回归) 异乎三子者之撰(述) 游于艺(广泛涉猎)
5.(2021·河北辛集中学高二月考)下列句子中与例句句式相同的一项是( )
例句:非夫人之为恸而谁为
A.克己复礼为仁 B.子路宿于石门
C.吾非斯人之徒与而谁与? D.文之以礼乐
6.(2021·深州长江中学高二月考)根据语境默写名句。
(1)孔子提倡“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在《<论语>十二章》中,孔子还有过类似的表述,这两句话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在《<论语>十二章》里,反映了“君子”和“小人”不同的价值追求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我们常引用《<论语>十二章》中“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两句来表达不要把自己的想法或主张强加于别人。
题组B 能力提升练
7.(2021·浙江金华市·高二期末)阅读下面的材料完成小题。
子路问君子,子曰:“修己以敬。”曰:“如斯而已乎?”曰:“修己以安人。”曰:“如斯而已乎?”曰:“修己以安百姓。修己以安百姓,尧、舜其犹病诸!”
《论语·宪问》
子贡曰:“如有博施于民而能济众,何如?可谓仁乎?”子曰:“何事于仁,必也圣乎!尧、舜其犹病诸!夫仁者,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能近取譬,可谓仁之方也已。”
《论语·雍也》
结合以上两则材料,谈谈怎样才能达到“博施济众”的境界。
(2021·浙江高二月考)阅读下面的材料,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点,尔何如?”鼓瑟希,铿尔,舍瑟而作,对曰:“异乎三子者之撰。”子曰:“何伤乎?亦各言其志也!”曰:“莫春者,春服既成,冠者五六人,童子六七人,浴乎沂,风乎舞雩,咏而归。”夫子喟然叹曰:“吾与点也!”
《论语·沂水春风》
材料二:
有子曰:“礼之用,和为贵。先王之道,斯为美。小大由之。有所不行:知和而和,不以礼节之,亦不可行也。”
(《论语·学而》)
8.结合材料一与材料二,孔子认为做到__________才能达到曾点所描绘的和谐盛世图景。
9.结合材料二,简要分析儒家“礼”与“和”的关系。
(2021·浙江宁波市·高二期末)阅读下面的材料,完成下面小题。
颜渊死,子哭之恸。从者曰:“子恸矣。”曰:“有恸乎?非夫人之为恸而谁为?”
颜渊死,颜路请子之车以为之椁。子曰:“才不才,亦各言其子也。鲤也死,有棺而无椁。吾不徒行以为之椁。以吾从大夫之后,不可徒行也。”
(注)①颜路:颜渊的父亲,也是孔子的学生,名无繇(yóu),字路。②椁(guǒ):古代棺材有的有两层,内层叫棺,外层叫椁。
10.“恸”的意思_________,“从大夫之后”的意思___________。第4课 《论语》十二章
学习目标 重点难点
1.巩固有关《论语》和孔子的基本文学常识。 2.积累重点文言词语,提升文言文阅读能力。 3.理解君子、仁、义、礼、恕等核心概念。 4.不同程度地感受《论语》的思想、艺术魅力。 1.理解君子、仁、义、礼、恕等核心概念。 2.不同程度地感受《论语》的思想、艺术魅力。
【作者简介】
孔子(前551-前479),名丘,字仲尼,春秋后期鲁国陬邑(今山东曲阜)人,中国古代思想家、教育家,儒家学派创始人。
孔子开创私人讲学之风,倡导仁义礼智信,一生富有政治理想,推行礼治德政,其学说核心为“仁”。为实现抱负,曾经仕鲁,并从五十五岁起周游列国,历经十四年,但终不见用,晚年致力于整理文献和从事教育。
《论语》,语录体散文集,主要记载孔子及其弟子的言行,因此被称为“语”
【文体知识】
《论语》是孔子弟子及其再传弟子关于孔子言行的记录,共二十篇,是一部儒家学派的经典著作,是研究孔子思想的主要依据。
体式归纳起来有:
(1)语录体(也可称格言体):仅指明是孔子的话,不写出说话的环境(包括说话的对象),内容大多是关
于学习、道德修养、为人处事的一般原则;
(2)对话体:记录孔子对弟子(或其他人)的问题所作的回答,它写出了提问者的原话,但没有写谈话的背景;
(3)叙事体:其中多少有一点情节,但也往往是以记录孔子的话为主。
【基础知识】
1.读准字音。
八佾(yì)文质彬彬(bīn) 迩之事父(ěr)
譬如(pì) 子罕(hǎn) 未成一篑(uì)
2.参考译文
第一章:孔子说:“君子吃东西不追求饱足;居住不追求安逸;对工作勤奋敏捷,说话却谨慎;接近有道德有学问的人并向他学习,纠正自己的缺点,就可以称得上是好学了。”
第二章:孔子说:“做人如果没有仁德,怎么对待礼仪制度呢?做人如果没有仁德,怎么对待音乐呢?”
第三章:孔子说:“早晨能够得知真理,即使当晚死去,也没有遗憾。”
第四章:孔子说:“君子明白大义,小人只懂得小利。”
第五章:孔子说:“看见贤人就应该想着向他看齐;见到不贤的人,就要反省自己有没有类似的毛病。”
第六章:孔子说:“质朴多于文采就难免显得粗野,文采超过了质朴又难免流于虚浮,文采和质朴完美地结合在一起,这才能成为君子。”
第七章:曾子说:“士人不可以不弘大刚毅,因为他肩负的任务重大而路程遥远。把实现仁德作为自己的任务,难道不是重大吗?到死方才停止下来,难道不是遥远吗?”
第八章:孔子说:“好比堆土成山,只差一筐土就完成了,这时停下来,是我自己要停下来的。又好比平整土地,虽然只倒下一筐土,如果决心继续,还是要自己去干的。”
第九章:孔子说:“智慧的人不疑惑,仁德的人不忧愁,勇敢的人不畏惧。”
第十章:颜渊问什么是仁。孔子说:“抑制自己,使言语和行动都走到礼上来,就是仁。一旦做到了这些,天下的人都会称许你有仁德。实行仁德要靠自己,难道是靠别人吗?”颜渊说:“请问实行仁德的具体途径。”孔子说:“不合礼的事不看,不合礼的事不听,不合礼的事不言,不合礼的事不做。” 颜渊说:“我虽然不聪敏,请让我照这些话去做。”
第十一章:子贡问道:“有一个可以终身奉行的字吗?”孔子说.“大概是‘恕’吧!自己不想要的,不要施加给别人。”
第十二章:孔子说:“学生们为什么没有人学诗呢?诗可以激发心志,可以提高观察力,可以培养群体观念,可以学得讽刺方法。近则可以用其中的道理来侍奉父母;远可以用来侍奉君主,还可以多认识鸟兽草木的名称。”
重点梳理
【重点01】请概括各章所蕴涵的道理。
一、孔子认为,作为一个君子,为学要修身养性,安贫乐道,要善于抵制物欲,不断向有道之人学习,做事要勤勉,要尽可能地把精力用于追求理想和真理上。本章议论“什么是好学”,四句话,前两个方面说不要做什么,后两个方面说要做什么,做到这四点就是好学。凸显了古人以完善道德品质为基点的教育思想。
二、孔子讲了仁与礼、乐的关系,指出礼、乐的核心与根本是仁,没有仁德的人,根本谈不上什么礼、乐的问题。人而不仁,礼对他有什么用?人而不仁,乐对他有什么用?这里即是说不仁之人,是用不了礼乐的。
三、阐述了孔子执着追求真理的精神,以及为追求真理而献身的牺牲精神。真理,是每个仁人志士矢志不渝的追求目标,哪怕要付出生命的代价。
四、阐明了孔子关于君子与小人不同的义利观。小人追求个人利益,而君子亦会追求个人利益,但会先考虑所得是否合于道义,以义为原则来规范自己的行为。
五、自我反省是道德修养的一种方法,经常反省自己,可以去除心中的杂念,理性地看待自己,快速地改掉自己的缺点,完善自己的道德境界。说明在一个人完善自己的人格和学问,提高道德修养的过程中,自省的重要作用。
六、它高度概括了文与质的合理互补关系和君子的人格模式。文与质是对立统一、相辅相成的。只有文、质双修,才能成为合格的君子。
七、曾子认为读书人应该具备刚毅的品格,因为只有具备了这种品格才可以接受重任,才可以不半途而废,才可以实现自己的理想的愿望。
八、
孔子运用“堆土成山”与“填土平地”这两比喻,说明了功亏一篑与持之以恒的深刻道理。鼓励自己和学生们,无论是做学问,还是为人处世,都应自觉自愿地坚持下去。如若半途而废,只会前功尽弃,留下终身遗憾。
九、孔子认为,一个人要达成完美的人格修养,智、仁、勇缺一不可,它们是君子的基本品质。有智慧的人能将事理看得明白透彻,所以不会迷惑。仁者存公心,去私欲,乐天知命,不患得患失,所以不忧虑。有勇气的人不畏惧困难,见义勇为,所以不惧。
十、 孔子阐述了对“仁”的内涵的理解及如何通过自己的行动来实现“仁”。“仁”的关键是克己复礼,具体是要“视、听、言、动”都符合礼。
十一、孔子认为推己及人的恕道是可以终身奉行的原则。“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说的也是思想品德修养,强调“修己”。
十二、孔子重视《诗经》的教化作用。在《论语》中,孔子不仅多次引用《诗经》来说明自己的观点,还多次强调《诗经》在为人处世上的重要作用,教诲弟子要学《诗》。在这里,孔子再次向弟子提出学《诗》的重要意义。学《诗》至少有上面所列举的六种好处,因而孔子特别强调要好好学习。
【重点02】《论语》十二章概括了君子的日常行为规范,尝试加以概括
君子的品质:食无求饱,居无求安、敏于事而慎于言、喻于义、见贤思齐、不惑不忧不惧、克己复礼、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君子”是孔子的理想化的人格。君子以行仁、行义为己任。君子也尚勇,但勇的前提必须是仁义,是事业的正当性。君子处事要恰到好处,要做到中庸。
【重点03】《论语》的当代价值
以个人主义价值观为核心的伦理道德体系确实需要论语的智慧。《论语》中很多精辟的论断对现代价值观的培育有借鉴意义。但是论语的理论体系必须加入科学、民主、法律、公平等等现代文明元素并深入到它的理论内核之中去,才能与健全的商品时代的主流文化相和谐,也才能真正建立一个和谐社会。一言以蔽之,必须“取其精华,去其糟粕”。
宋臣赵普曾经告诉宋太宗(赵匡义)说:“臣有论语一部,以半部佐太祖(赵匡胤)定天下,以半部佐陛下致太平。”的确,我国两千年来,不论立身处世以及政治社会,皆以儒家思想为中心,而论语便是最精粹最可靠的儒书,所谓“半部论语治天下”,便是这个意思。
题组A 基础过关练
1.下列关于古代文化常识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论语》是孔子及其弟子的语录结集,集中体现了孔子的政治主张、伦理思想和教育原则等,与《大学》《诗经》《孟子》合称“四书”。
B.《礼记》据传是孔子弟子及其再传、三传弟子等所作,主要记载了先秦的礼制,体现了儒家的哲学、教育、政治、美学思想。
C.孟子,名轲,战国时期邹国人,有“亚圣”之称。他继承并发扬了孔子的思想,主张“仁政”“民贵君轻”等。
D.“六艺”的说法有两种:一种是西周学校教育内容,包括礼、乐、射、御、书、数;一种是将“六艺”解释为“六经”,即《易经》《尚书》《诗经》《礼记》《乐经》《春秋》。
1.A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对古代文化常识的掌握能力。考生平时要注重文化常识的积累,尤其是课本注释的相关内容,需要分门别类,进行归纳识记。对于考题中出现的比较生僻的古文化常识,根据文意仔细甄别正误。
A项,“与《大学》《诗经》《孟子》合称‘四书’”错。《论语》与《大学》《中庸》《孟子》合称“四书”。
故选A。
2.下列文言句式不相同的一项是( )
A.毋吾以也 则小子何述焉 无乃尔是过与
B.绘事后素 子服景伯以告子贡 丘不与易也
C.八佾舞于庭 志于道 其何伤于日月乎
D.久矣吾不复梦见周公 惜乎,夫子之说君子也 贤哉,回也
【答案】C
【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言特殊句式的能力。
A.均为宾语前置句,正常语序分别为:毋以吾也/则小子述何焉/ 无乃过尔与。
B.均为省略句,完整的句子分别为:绘事后(于)素/子服景伯以(之)告子贡/丘不与(之)易也。
C.三句的句式分别为:状语后置句,八佾于庭舞/ 非特殊句式/状语后置句,其于日月何伤乎。
D.均为主谓倒装句,正常语序分别为:吾不复梦见周公久矣/夫子之说君子也,惜乎/ 回也,贤哉。
故选C。
3.下列加点字的词类活用不相同的一项是( )
A.三子出,曾皙后 君子之德风 觚不觚,觚哉!觚哉
B.友直,友谅 举善而教不能 唯上知与下愚不移
C.足食,足兵,民信之矣 由也兼人,故退之 杀鸡为黍而食之
D.尧舜其犹病诸 敝之而无憾 而耻恶衣恶食者
【答案】D
【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对文言实词中的词类活用现象的理解能力。
A.后,名词作动词,走在后面;风,名词作动词,像风。觚,名词作动词,像觚。
B.直,形容词作名词,正直的人;善,形容词作名词,善良优秀的人;愚,形容词作名词,愚人。
C.足,使动,使……充足;退,使动,使……退;食,使动,使……吃。
D.病,意动,对……感到为难;敝,使动,使……破旧;意动,耻,意动,以……为耻。
故选D。
4.下列加点字的解释全都正确的一项是( )
A.必不得已而去(如果) 吾与点也(赞同) 躬自厚而薄责于人(责备)
B.使民敬、忠以劝(努力) 末由也已(途径) 斯己而已矣(守己)
C.使子路问津焉(渡口) 友便辟(假装善柔) 居则曰(平常)
D.天下归仁焉(回归) 异乎三子者之撰(述) 游于艺(广泛涉猎)
【答案】A
【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言实词在文中的意义和用法的能力。B.劝:勉励。句意:要使百姓恭敬、忠诚并互相勉励。
C.便辟:阿谀奉承。句意:同阿谀奉承的人交朋友。D.归:归顺、归向。句意:天下的一切就都归于仁了。撰:才能。句意:我和他们三人的才能不一样。故选A。
5.(2021·河北辛集中学高二月考)下列句子中与例句句式相同的一项是( )
例句:非夫人之为恸而谁为
A.克己复礼为仁 B.子路宿于石门
C.吾非斯人之徒与而谁与? D.文之以礼乐
【答案】C
【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理解与现代汉语不同的句式和用法的能力。例句,宾语前置句,正常语序是:非夫人之为恸而为谁。
A.判断句,“为”表判断。B.状语后置句,正常语序是:子路于石门宿。C.宾语前置句,正常语序是:吾非斯人之徒与而与谁。
D.状语后置句,正常语序是:以礼乐文之。故选C。
6.(2021·深州长江中学高二月考)根据语境默写名句。
(1)孔子提倡“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在《<论语>十二章》中,孔子还有过类似的表述,这两句话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在《<论语>十二章》里,反映了“君子”和“小人”不同的价值追求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我们常引用《<论语>十二章》中“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两句来表达不要把自己的想法或主张强加于别人。
【答案】见贤思齐焉 见不贤而内自省也 君子喻于义 小人喻于利 己所不欲 勿施于人
【详解】本题考查学生默写常见的名句名篇的能力。注意重点字的写法,“焉”“贤”“利”“己”“勿”。
题组B 能力提升练
7.(2021·浙江金华市·高二期末)阅读下面的材料完成小题。
子路问君子,子曰:“修己以敬。”曰:“如斯而已乎?”曰:“修己以安人。”曰:“如斯而已乎?”曰:“修己以安百姓。修己以安百姓,尧、舜其犹病诸!”
《论语·宪问》
子贡曰:“如有博施于民而能济众,何如?可谓仁乎?”子曰:“何事于仁,必也圣乎!尧、舜其犹病诸!夫仁者,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能近取譬,可谓仁之方也已。”
《论语·雍也》
结合以上两则材料,谈谈怎样才能达到“博施济众”的境界。
【答案】①先要“修己”,孔子十分强调个人修养的重要,必须自己过硬;②然后“安人”(安百姓),这是从个人做起到为其他人服务,做到“已欲立而立人,已欲达而达人”;③在“修己”“安人”的基础上逐层推进,为大众服务,为国为民,最终才能达到“博施济众”的境界。
【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对经典名著思想观点的理解分析能力。
《论语·宪问》篇里孔子谈的仍是君子要注重修身的道理。从自己做起,自己心诚,对人尊敬,这是立身处世和管理政事的根本。修养自己是君子立身处世和管理政事的关键所在,只有这样做,才可以使上层人物和老百姓都得到安乐,所以孔子的修身,更重要的在于治国平天下。孔子回答子路问君子的三句话,既是自己一生的追求,也是对上古、三代以来圣贤“以天下为己任”精神的精辟概括。“修己以敬”,是君子立身处世的根本。一己不修,岂能安人、安天下 “修己以安人是君子修己的目的。孔子认为,修己不是目的,通过修己以安百姓,通过修己获得人生境界的提升,从而更好地造福于他人,造福于百姓,造福于社会,这才是目的。孔子说,“博施于民而能济众”,不仅是仁人情怀,而且是圣人境界,可见在孔子的心目中,“博施于民而能济众”与“修己以安百姓”是君子的最高理想追求。孔子的这个理想,为后世仁人志士所继承和发扬,“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就是儒家为建立理想社会而努力的人生境界,这已成为中华民族价值观的核心内容,千百年来一直激励着中华民族奋力向前。
《论语·雍也》重点谈的是“仁”与博施济众。子贡说:“如果有人能够博施济众,是不是就是仁者呢?”对于这个问题,孔子给予了极高的评价,他还告诉子贡,博施济众就连尧、舜这样的先圣都很难做到,如果能有人做到博施济众的话,那就不仅仅是仁人那么简单了,简直就是圣人。博施济众的意思很简单,就是广施恩惠,拯救民众。真正能够做到这一步的人,几乎是不存在的。当时的尧、舜虽然也有这方面的心思,可他们却没有这样的实力去做到“博施于民而能济众”。当然,在这个世界上几乎没有一人可以做到这一点。子贡虽然比较富有,也具备了一定的实力,但是想要做到这一点还是很困难的。也就是说,博施济众是没有人能够做到的,无论是过去、现在还是将来。历史上追求博施济众的仁者很多,以自己最大的努力行仁,即便是没有造福于天下的能力,也可造福于一方,名垂青史。另外,孔子告诉子贡,若想实现博施济众的理想,首先应该成为一个“仁者”,而仁者的标准是“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这个标准很高,要求一个人具有卓越的才能去“立”别人,并且有愿意“立人”的高尚品格,“己欲达而达人”也是如此。能做到这一点,便是仁者。仁者再进一步,就是追求博施济众的圣境。将“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的做法推己及人,在普天之下推行仁义,就有可能实现博施济众的终极目的。
参考译文:
子路问怎样做才是君子。孔子说:“修养自己以做到恭敬认真。”子路说:“像这样就可以了吗?”孔子说:“修养自己并且使别人安乐。”子路又问:“像这样就可以了吗?”孔子说:“修养自己并且使百姓安乐。修养自己,使百姓都安乐,尧、舜大概都担心很难完全做到吧!”
《论语·宪问》
子贡说:“如果一个人能广泛地给民众以好处,而且能够帮助众人生活得很好,这人怎么样?可以说他有仁德了吗?”孔子说:“哪里仅仅是仁德呢,那一定是圣德了!尧和舜大概都难以做到!一个有仁德的人,自己想树立的,同时也帮助别人树立;自己要事事通达顺畅,同时也使别人事事通达顺畅。凡事能够推己及人,可以说是实行仁道的方法了。”
《论语·雍也》
(2021·浙江高二月考)阅读下面的材料,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点,尔何如?”鼓瑟希,铿尔,舍瑟而作,对曰:“异乎三子者之撰。”子曰:“何伤乎?亦各言其志也!”曰:“莫春者,春服既成,冠者五六人,童子六七人,浴乎沂,风乎舞雩,咏而归。”夫子喟然叹曰:“吾与点也!”
《论语·沂水春风》
材料二:
有子曰:“礼之用,和为贵。先王之道,斯为美。小大由之。有所不行:知和而和,不以礼节之,亦不可行也。”
(《论语·学而》)
8.结合材料一与材料二,孔子认为做到__________才能达到曾点所描绘的和谐盛世图景。
9.结合材料二,简要分析儒家“礼”与“和”的关系。
【答案】
8.礼乐治国。(礼乐教化)
9.礼的作用是以和为贵,在维护奴隶社会和封建社会的等级制度,强调人与人之间的差别的同时,也要调节人与人之间的关系,使人们各安其分,以保持社会安定。另外,又不能“为和而和”,要以礼节之。
可见,孔子提倡的“和”不是无原则地调和,而是在一定的原则下,寻求矛盾各方的协调与和谐。礼与和的关系符合儒家的中庸之道,即做事适度,在矛盾中求统一。
【解析】
8.本题考查学生名著阅读之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的能力。根据
“浴乎沂,风乎舞雩,咏而归”“不以礼节之,亦不可行也”可知,孔子认为礼乐治国才能达到和谐盛世。
9.本题考查学生名著阅读之评价文章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的能力。根据“礼之用,和为贵”可品味出“礼”的重要性,强调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和谐,才能保持社会安定;再根据“知和而和,不以礼节之,亦不可行也”可品味出不是无原则的调和,而是要坚持一定的原则。
参考译文:
材料一:
“曾皙,你怎么样?”(曾皙)弹瑟的声音逐渐稀疏了,接着铿的一声,放下瑟直起身子回答说:“我和他们三人的才能不一样。”孔子说:“那有什么关系呢?不过是各自谈谈自己的志向罢了。”曾皙说:“暮春时节,春天的衣服已经穿上了。和几个成年人、几个孩童到沂水里游泳,在舞雩台上吹吹风,一路唱着歌儿回来。”孔子长叹一声说:“我赞同曾皙的想法呀!”
材料二:
有子说:“礼的作用,以恰到好处为可贵。古代圣贤君王治国之道,可贵的地方就在这里。不管大事小事,都要做得恰当,但也有行不通的时候。如果只为恰当而求恰当,不用一定的规矩制度(礼)来加以节制,也是不可行的”。
(2021·浙江宁波市·高二期末)阅读下面的材料,完成下面小题。
颜渊死,子哭之恸。从者曰:“子恸矣。”曰:“有恸乎?非夫人之为恸而谁为?”
颜渊死,颜路请子之车以为之椁。子曰:“才不才,亦各言其子也。鲤也死,有棺而无椁。吾不徒行以为之椁。以吾从大夫之后,不可徒行也。”
(注)①颜路:颜渊的父亲,也是孔子的学生,名无繇(yóu),字路。②椁(guǒ):古代棺材有的有两层,内层叫棺,外层叫椁。
10.“恸”的意思_________,“从大夫之后”的意思___________。
11.颜渊死,孔子“哭之恸”;但当颜路请求孔子卖掉车子来替颜渊置办外椁时,孔子却拒绝了颜路的请求,请结合上述材料分析孔子这样做的原因。
【答案】
10.过分哀痛 身为大夫/对去职大夫谦虚委婉的说法
11.原因有二:一是孔子的儿子孔鲤死的时候只有棺,没有椁,尽管孔鲤的才德比不上颜回,但他们的身份却相似;二是孔子曾做过鲁国的大夫(大夫出行皆有车),尽管此时他已去位多年,他仍不能不顾身份,徒步而行,否则就违背了礼的规定。(或从情与理的角度作答:对颜回的死,于情,孔子感到非常悲痛;于理,他要处处以礼行事,克己复礼,随顺礼法。)
【分析】
10.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言实词及文言句子含义的能力。“恸”,指极度悲哀;大哭。此处指过分哀痛。
“从大夫之后”:曾经做过大夫。这是对去职大夫谦虚委婉的说法。
11.本题考查学生分析作者观点态度的能力。根据孔子的话“才不才,亦各言其子也。鲤也死,有棺而无椁”,可见,他认为无论有才无才,都是自己的子辈,按照礼制,只能“有棺而无椁”。
“吾不徒行以为之椁。以吾从大夫之后,不可徒行也”,另外,他不能不顾身份,卖掉车给颜渊置办棺椁,因为必须遵守“礼”。从中可看出孔子尽管重情重义,为颜渊的死而悲痛不已,但在处事上仍旧以礼为准,体现出他坚守周礼,克己复礼的信念。
参考译文:
颜渊死了,孔子哭得极其悲痛。跟随孔子的人说.“您悲痛太过了!”孔子说:“有悲痛太过了吗?不为这样的人悲痛还为谁悲痛呢?”
颜渊死了,他的父亲颜路请求孔子把车卖了给颜渊做一个外椁。孔子说:“不管有才能还是没才能,说来也都是各自的儿子。孔鲤死了,也只有棺,没有椁。我不能卖掉车子步行来给他置办椁。因为我曾经做过大夫,是不可以徒步出行的。”
(2021·绍兴市教育教学研究院高二期末)阅读下面的材料,完成各题。
子路曰:“不仕无义。长幼之节,不可废也;君臣之义,如之何其废之 欲洁其身,而乱大伦。君子之仕也,行其义也。道之不行,已知之矣。”
(选自《论语 荷蓧丈人》)
12.“不仕无义”的“仕”意思是 ,“义”指 。
13.子路所说的“道”的含义是什么 子路认为“道之不行”的原因是什么
【答案】
12.做官;合乎道义
13.子路所说的“道”,就是孔子所提倡的“克已复礼”的社会主张。随着社会的发展,周朝的社会制度处于礼崩乐坏的境地,这时孔子及其门人坚持“克己复礼”的主张,想走周朝的老路,这不符合历史潮流,所以子路说了这句话。
【解析】
12.本题考查学生对文言实词含义的理解、分析能力。不仕无义:不做官则丢失君臣之义。仕:做官。义:合乎道义。
13.本题考查学生对经典名著的思想内涵的理解、分析能力。结合“欲洁其身,而乱大伦”可知,子路所说的“道”,即儒家指约束自己,使每件事都归于“礼”。也就是孔子所提倡的“克已复礼”的社会主张。
子路的话开章明义:具有士的修养却不从政救世,也就谈不到道义。然后分别加以说明:明白家庭的伦理不可废,不能不明白君臣的伦理更不可废;只知保持自身的清洁,却眼看着国家混乱而旁观不顾,反而是破坏了更大的伦理原则。接着说出了具有原则性的话:君子从政,是为了践行道义,而不是为了功名利禄,为了功名利禄而做官,不是君子所当为。子路认为有才能应该出仕以推行自己的道义,如今,有才能的人却只想保持自己的高洁,而不愿意出仕辅佐君王来推行道义。这里的“道”指儒家的政治主张,如施行仁义,恢复周礼等。 子路认为“道之不行”的原因是周朝的社会制度处于礼崩乐坏的境地,这时坚持“克己复礼”的主张就不符合社会的发展了,这样的政治理想就难以实现。
参考译文:
子路说:“不做官则丢失君臣之义。长幼间的关系是不可能废弃的;君臣间的关系怎么能废弃呢?想要自身清白,却破坏了根本的君臣伦理关系。君子做官,只是为了实行君臣之义的。至于自己的政治理想难以实现,我早就知道了。”
题组C 培优拔尖练
读下面《论语》的文字,回答问题。
(樊迟)见子夏曰:“乡也吾见于夫子而问知,子曰:‘举直错诸枉,能使枉者直。’何谓也 ”子夏日:“富哉言乎!舜有天下,选于众,举皋陶,不仁者远矣。汤有天下,选于众,举伊尹,不仁者远矣。”
(《论语·颜渊》)
哀公问曰:“何为则民服 ”孔子对曰:“举直错诸枉,则民服;举枉错诸直,则民不服。”
(《论语·为政》)
注释:①皋陶:舜时的贤臣,以正直闻名天下。②伊尹:商汤时的贤能辅相,为商朝的建立和富强做出了伟大贡献。
14.请结合第一则语段相关内容分析“举直”的含义(请简要写出分析过程)。
15.请根据上述两则语段的内容指出,“举直错诸枉”有哪些意义?
14.从子夏回答樊迟之问时谈到的舜举正直的皋陶、汤举贤能的伊尹来推断,“举直”应是“选拔、任用正直、贤能之人”的意思。
15.可以使邪枉之人受正直之人的影响与感化而变为正直之人[或:可以使“不仁者”远离(消失)]。可以使百姓信服君主。
【解析】
14.本题考查理解重要词语的能力。联系词语所在的句子的内容及前后句。理解词语必须联系语境,做到“词不离句”,一般有临时性词义的词语、有特殊用法的词语等要这样来理解。联系文章的主题或作者的情感态度揣摩词语的含义。题干要求“请结合第一则语段相关内容分析‘举直’的含义(请简要写出分析过程)”,“举”推荐,举荐;“直”,正直的人,“举直”就是要任用正直的人。樊迟问子夏“举直错诸枉,能使枉者直。何谓也”,子夏回答“舜有天下,选于众,举皋陶,不仁者远矣。汤有天下,选于众,举伊尹,不仁者远矣”。从子夏的回答中舜、皋陶、汤都是贤能的人,据此可以推断,“举直”的意思是选拔、任用正直、贤能之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