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课 百合花 哦,香雪
(
目标导航
)
学习目标 重点难点
1.了解小说的写作背景,着重把握小说对于人性美的赞美这一主旨。 2.学习运营细节描写刻画人物形象的手法,并体会其效果。 1.咀嚼本小说的语言,分析人物描写方法,把握人物形象,感知人物身上洋溢的人性美、青春美。 2.理解小说主旨,理解小说历史文化内涵。
(
知识精讲
)
1.作家作品。
(1)茹志鹃,浙江杭州人,当代著名女作家。她的创作以 短篇小说 见长,笔调清新、俊逸,情节单纯明快,细节丰富传神。善于从较小的角度去反映时代本质。作品集有:《 百合花 》《 剪辑错了的故事 》《 高高的白杨树 》等。她的女儿 王安忆 也是当代著名女作家。
(2)铁凝,祖籍河北赵县,1957年9月出生于北京,当代作家,现为 中国作家协会 主席。主要著作有:长篇小说《 玫瑰门 》《 无雨之城 》等;中篇小说《麦秸垛 》《 永远有多远 》等;短篇小说《 孕妇和牛 》《 安德烈的晚上 》等以及散文、电影文学剧本等百余篇。其小说多次获得国家级文学奖,散文集《 女人的白夜 》获中国首届鲁迅文学奖,《 永远有多远 》获第二届鲁迅文学奖。根据她的小说改编的电影《 哦,香雪 》获第41届柏林国际电影节青春片最高奖;电影《 红衣少女 》获1985年中国电影“金鸡奖”“百花奖”优秀故事片奖。部分作品译成英、法、德、日、俄、丹麦、西班牙等文字,亦有小说在香港和台湾出版。
2.文体知识。
(1)小说的三要素是:___人物_____、____环境____、___情节_____。
(2)小说中描写人物常用的方法有:___语言_____描写、__动作____描写、___心理___描写、___外貌_____描写等,从描写角度看,既有正面描写,又有__侧面描写______。
3.生字注音。
包扎(zā) 撂下(liào) 着恼(zháo ) 讷讷(nè) 踌躇(choúchú)讪讪(shàn) 忸怩(niǔ ní) 皱褶((zhě) 娇嗔(chēn) 虔诚(qián) 搡(sǎng) 窸窣(xī sū) 震颤(chàn)
4.解释词语。
着恼:生气。 讷讷:说话迟钝、不连贯。
张皇:惊慌不安的样子。 讪讪:形容不好意思、难为情的样子。
忸怩不安:形容不大方、羞惭、不好意思的样子,心里慌乱。
昂首阔步:抬起头迈开大步向前。形容精神抖擞,意气风发。
5.易混辨析。
本事:只指一般的技能,多用于口语。
本领:既指一般的技能,还指需要经过专门训练才能具备的技能或者比较复杂的技能,多用于书面语。
放纵:纵容,不加约束;不守规矩,没有礼貌。
放肆:指(言行)轻率任意,毫无顾忌。
默默:指不说话,不出声,一般侧重于动作。
脉脉:指默默地用眼神或行动表达情意,一般侧重于感情。
(
重点梳理
)
一、请结合全文,简要分析小说中的人物形象。
1.《百合花》
(1)新媳妇:这是一个年轻俏皮、善良质朴的普通农妇,是一个有着纯洁心灵的活泼女性。在人物出场时,作者直白使用“脸扭向里面”“尽咬着嘴唇”“一肚子的笑料没笑玩”等青涩而富蕴女性气息的神态,侧面烘托这个青年新媳妇捉弄小通讯员的玩味心态,突出了她性格中的纯美天真。在描述妇女支援包扎所的剧情安排中,又通过她“东张西望”着关怀小同志弟和她将自己无私借出的新被褥“铺在外面屋檐下”等动作,进一步表明新媳妇善解人意的高洁品质。善良的新媳妇也是一个对部队心怀热情的普通农村妇女,始终对部队抱有亲切而又炽热的心。新媳妇是一个娴静、淳朴、善良、高洁的女人。无论是她借被帮助部队渡过难关的行为,还是当她在文章结尾义无反顾用嫁妆“新被褥”为通讯员送葬的真情举止,都可以看出农村人的真善朴质。
(2)通讯员:这是一个涉世不深、纯真憨厚、有点害羞的小伙子。从他总和“我”保持着一定的距离,看出他细心地关怀同志;从他的腼腆羞涩,看出他的朴实、纯洁;从他借被子而又想送回去的举动,看出他勇于改正错误的精神;从他掩护群众和伤员渡河,看出他舍己救人的高尚品德。
(3)“我”:年轻的女文工团员,大战前夕,被派到前线包扎所帮忙。热情开朗,善于做群众工作。在与通讯员同行和借被子的过程中,对这个憨厚质朴的小同乡产生了一种比同志、比同乡更为亲切的感情。在包扎所帮助照顾伤员时,她心中还时不时想到通讯员,担心他在战场上会不会受伤,受了伤会不会被落下。对通讯员和新媳妇充满圣洁崇敬之情。
2.《哦,香雪》
(1)香雪:一个腼腆、纯朴、诚实、自尊、执着、向往现代文明、热爱家乡、想改变家乡面貌的姑娘。她身上有未经世俗污染的清纯之美、健康之美。火车在台儿沟停下时,众多姑娘七嘴八舌问“北京话”问题时,香雪跟在众多姑娘后小声问了句:“你们城里人一天吃几顿饭?”在回家的路上,众多姑娘和凤娇开玩笑,凤娇让她帮腔时,而香雪却不说话,并且慌得脸红,显出她的腼腆、羞涩。香雪关注精神层面的
追求,她想换的只是一只铅笔盒,是要换回自己的尊严,为此甚至付出了比别人更大的代价。在她一个人沿着铁路走回家乡的时候,对养育她的大山说:“台儿沟一定会是‘这样的!’台儿沟的姑娘不再央求别人……”从这可以看出香雪对未来的憧憬,对于家乡目前的贫穷和落后,香雪有着一种无比的乐观。在回家的路上她深深地为那篮母亲甚为珍惜的鸡蛋而自责,也体现了她的善良和淳朴。
(2)凤娇:大胆直率、性格泼辣,带着山里人独有的质朴,又有点虚荣。面对伙伴的讥笑嘲讽,她敢笑敢骂;面对列车的质疑,她大胆回敬,表现了她的直言不讳。她关注物质生活的改变,羡慕城里人的头饰和手表,背着家人用鸡蛋换了银圈圈、手表等奢侈品回来,她们盲目地羡慕和追随,就像城市里的姑娘盲目追随潮流一样。在贪图享受的诱惑面前,对贫穷父母的体谅和爱也不再重要了,具有爱慕虚荣与追求享乐思想之嫌。
二、在两篇小说中找到作者的细节描写,分析其在文中的魅力。
1.《百合花》
(1)树枝、野菊花
“他肩上的步枪筒里,稀疏地插了几根树枝,这要说是伪装,倒不如算作装饰。”硝烟弥漫的战场和美好的大自然形成强烈的对比。这些树枝和野菊花插在枪杆里与拿在手上或者开在山上不同,它表现了小通讯员热爱生活、热爱和平、热爱自然,但是,为了人民的和平与幸福,他毅然背上了枪杆,他们对敌人有无比的恨,同时,对生活无限热爱的优美情操跃然纸上,令人肃然起敬。
(2)衣服上的破洞
衣服上破洞的描写,文中有四处,如“不想他一步还没有走出去,就听见‘嘶’的一声,衣服挂住了门钩。”“他已走远了,但还见他肩上撕挂下来的布片,在风中一飘一飘。”“他安详地合着眼,军装的肩头上,露着那个大洞,一片布还挂在那里。”“她低着头,正一针一针地在缝他衣肩上那个破洞。”这几处细节描写,通篇一气贯穿,首尾灵活,对小通讯员的印象一次比一次加深。
(3)百合花被
文中有三处描写,如“这原来是一条里外全新的新花被子,被面是假洋缎的,枣红底,上面撒满白色百合花”“我看见她把自己那条白百合花的新被,铺在外面屋檐下的一块门板上。”“在月光下,我看见她眼里晶莹发亮,我也看见那条枣红底色上撒满白色百合花的被子,这象征纯洁与感情的花,盖上了这位平常的、拖毛竹的青年人的脸。”百合花被的细节描写是文章的灵魂,象征着军民情意的百合被,象征着纯洁与感情的百合花,也倾注了美丽善良的新媳妇的情感。
2.《哦,香雪》
这部作品人物少,情节也不复杂,它的主要魅力就在于用诗一样的语言、散文化的笔法、精彩的生活细节写活了山村女孩纯真、率直、清丽的情怀。如,香雪的同村姐妹凤娇,认识了火车上白白净净的年轻乘务员“北京话”,并从与他的接触中产生了朦胧的情愫。凤娇与“北京话”做买卖,故意磨蹭,车开动时才把整篮的鸡蛋塞给他,是故意不让他有付钱的机会。而凤娇却很开心满足,因为她心甘情愿的为她爱
着的人付出,这种爱毫不张扬,默默地,似乎还是很合情理的巧合。这些细节充分体现了山村女孩对可望不可及的爱情特有的含蓄与执着,而这种特有的情怀不论在哪个时代都具有很强的代表性。
还有一处细节:香雪下火车之前,“北京话”无意中提到他的爱人,这让香雪感到委屈——替凤娇委屈,也替台儿沟委屈。如此的妙笔,写到山村少女的心里去了,因为这儿的姑娘只能梦想幸福,却很难真正的得到幸福。
三、分别找出两篇小说中的环境描写,结合全文,分析其作用。
1.《百合花》中的景物描写
(1)早上下过一阵小雨,现在虽放了晴,路上还是滑得很。两边地里的秋庄稼,却给雨水冲洗得青翠水绿,珠烁晶莹,空气里也带有一股清鲜湿润的香味。要不是敌人的冷炮在间歇地盲目地轰响着,我真以为我们是去赶集的呢!
这里描写了雨后初晴的清晨,空气清新,有着淡淡的香味,庄稼青绿欲滴。这一段环境描写与前线的战斗环境气氛形成对比,轰响的炮火和优美的自然风景非常不协调,在这种不协调中突出了“我”对战争的厌恶。
(2)天黑了,天边涌起一轮满月。我们的总攻还没发起。敌人照例是忌怕夜晚的,在地上烧起一堆堆的野火,又盲目地轰炸,照明弹也一个接一个地升起,好像在月亮下面点了无数盏的汽油灯,把地面的一切都赤裸裸地暴露出来了。在这样一个“白夜”里来攻击,有多困难,要付出多人的代价啊!我连那一轮皎洁的月亮,也憎恶起来了。
这里是自然景物描写和社会环境描写相结合。自然环境是满月中天,社会环境是战火连连。于是,在这冷酷的社会环境里,连满月也遭到了“我”的憎恶。
(3)前面的枪声,已响得稀落了。感觉上似乎天快亮了,其实还只是半夜。外边月亮很明,也比平日悬得高。
这里写枪声的稀落,表明战斗已接近尾声。月亮很明、很亮,给人错觉疑是快到黎明了。
2.《哦,香雪》中的景物描写
(1)“现在她害怕这陌生的西山口,害怕四周黑幽幽的大山,害怕叫人心跳的寂静,当风吹响近处的小树林时,她又害怕小树林发出的窸窸窣窣的声音。”——怕
(2)“她站了起来,忽然感到心里很满意,风也柔和了许多。她发现月亮是这样明净。群山被月光笼罩着,像母亲庄严、神圣的胸脯;那秋风吹干的一树树核桃叶,卷起来像一树树金铃铛,她第一次听清它们在夜晚,在风的怂恿下“豁啷啷”地歌唱。”——不怕
(3)“她环视群山,群山沉默着;她又朝着近处的杨树林张望,杨树林窸窸窣窣地响着,并不真心告诉她应该怎么做。”——犹豫
(4)“小溪的歌唱高昂起来了,它欢腾着向前奔跑,撞击着水中的石块,不时溅起一朵小小的浪花。”——坚定
以上几处景物描写给读者展现了一幅幅月夜山景的图画,它在为人物的活动提供了一个很好的背景的同时,也有效地烘托了人物的内心活动,惟妙惟肖地表现了人物的心理变化过程。(我们想一想:每个人在做出选择时,都会经历一番心理斗争)害怕——不再害怕——犹豫——坚定,这一变化虽然是在30里的山路上完成的,但香雪却跨越了由自卑、封闭、落后到自信、开放、进步的巨大心理障碍,这一障碍的跨越正是小说要着力表现的内容——自强。
四、 仔细阅读这两篇小说,比较不同叙述视点的表达效果。
1.《百合花》以“我”为视点,娓娓动听地叙述故事,栩栩如生地描绘人物,并从“我”的感情变化中逐步完成人物性格的塑造。“我”是本文的线索人物,也是叙事者,还是一个充满情感、具有性格的人物。“我”与通讯员由生气、好奇、捉弄到亲热、牵肠挂肚地关爱的情感变化贯穿始终。但“我”更见证了通讯员和新媳妇的美好心灵,感受到两颗火热的心。作品不仅通过“我”带有女性特征的细微观察,使小通讯员和新媳妇的形象跃然纸上,而且,通过富于浪漫气质的想象,使作品充满抒情的色彩。
2.《哦,香雪》采用了全知全能的第三人称叙述角度,既居高临下俯瞰远观,又探幽入微细品细察,一切景象都自然顺畅而灵巧地摆在读者面前。这样的叙述方式既表现出自由性,又表现出精致性,如“扇面展开”情节,先整体扫描,后集中叙述主要人物和主要事件,一些远离叙述主体目标的东西粗略叙述,有如远景,可远观而不可细察;一些与叙述主体目标相关的东西正面叙述,有如中景,描写在于精与粗之间;而叙述的主要目标或对象(香雪其人物形象和她的铅笔盒故事)则精描细绘,有如近景,必须以特写手段处理。因此小说不断调整观察和描写的焦距,有点有面、由面到点地表现台儿沟山村、台儿沟姑娘、台儿沟的香雪和香雪的铅笔盒的既多重又单一的形象。从台儿沟人的眼光看外面的世界,从外人的眼光看台儿沟,这两种视界或两种叙述角度给小说增添了意趣,给读者创造了更广阔的审美空间。
(
分层提分
)
题组A 基础过关练
积累与运用
(2021·河北邯郸市·高一期末)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新媳妇又短促地“啊”了一声。我强忍着眼泪,给那些担架员说了些话,打发他们走了。我回转身看见新媳妇已轻轻移过一盏油灯,解开他的衣服,她刚才那种忸怩羞涩已经完全消失,只是庄严而虔诚地给他拭着身子,这位高大而又年轻的小通讯员无声地躺在那里……我猛然醒悟地跳起身,磕磕绊绊地跑去找医生,等我和医生拿了针药赶来,新媳妇正侧着身子坐在他旁边。
她低着头,正一针一针地在缝他衣肩上那个破洞。医生听了听通讯员的心脏,默默地站起身说:“不用打针了。”我过去一摸,果然手都冰冷了。新媳妇却像什么也没看见,什么也没听到,依然拿着针,细细地、密密地缝着那个破洞。我实在看不下去了,低声地说:“不要缝了。”她却对我异样地瞟了一眼,
低下头,还是一针一针地缝。我想拉开她,我想推开这沉熏的氛围,我想看见他坐起来,看见他羞涩地笑。
卫生员让人抬了一口棺材来,动手揭掉他身上的被子,要把他放进棺材去。新媳妇这时脸发白,劈手夺过被子,狠狠地瞪了他们一眼。自己动手把半条被子平展展地铺在棺材底,半条盖在他身上。
1.文中省略号的作用是( )
A.引文省略 B.语意未尽 C.含糊其辞 D.列举省略
2.文中画横线的句子动词使用精炼传神,请举例分析。
3.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可以改写成:“我想拉开她以推开这沉重的氛围,我想看见他坐起来羞涩地笑。”从语义上看二者基本相同,为什么说原文表达效果更好?
【答案】
1.B
2.①“夺”写新媳妇抢被子的动作异常迅速,使人来不及防备,表现出她愿把自己的新被子献出来盖在小通讯员身上的坚定决心;②“瞪”是对新媳妇眼神的刻画,表面写她对卫生员的不满,实则是她对小通讯员牺牲的痛心。
3.①原文的表达形成排比,增加了语言的节奏感,增强了文章的表达效果。②四个结构相似的短句相连,强调了“我想”的内容,写出了情感的层次。小通讯员已经牺牲,不可能再坐起来,不可能再羞涩地笑,原句的表达加重了“我”对小通讯员牺牲的悲痛、不舍之情。
【分析】
1.本题考查学生正确使用标点符号的能力。
“我回转身看见新媳妇已轻轻移过一盏油灯,解开他的衣服,她刚才那种忸怩羞涩已经完全消失,只是庄严而虔诚地给他拭着身子,这位高大而又年轻的小通讯员无声地躺在那里……我猛然醒悟地跳起身”,由后面“我猛然醒悟地跳起身”可知,前面“我”所见的情形并未描述完整,这就给读者留下无尽的想象,所以属于语意未尽。故选B。
2.本题考查学生体会重要语句的丰富含意,品味精彩的语言表达艺术的能力。题干要求分析画横线句子中使用精炼传神的动词。
首先找出画横线句子中的动词,如“夺”“瞪”,前者是刻画动作,后者是刻画眼神,这是对新媳妇的刻画。然后结合具体的情境分析这些动作的效果。如“夺”,作者说新媳妇“劈手夺过被子”,“夺”凸显力度和速度,“劈手”更是给人迅雷不及之势,结合上下文新媳妇要把自己的被子盖在小通讯员的身上这件事来看,“夺”这一动作可以看出新媳妇的决心之坚定。如“瞪”是描绘新媳妇的眼神,结合前面“卫生员让人抬了一口棺材来,动手揭掉他身上的被子,要把他放进棺材去”和后面“自己动手把半条被子平
展展地铺在棺材底,半条盖在他身上”可知,新媳妇决心把被子送给通讯员,而卫生员却要把被子揭掉,所以新媳妇“瞪”这一眼神可以看出她对卫生员做法的不满,更是对小通信员牺牲的痛心。
3.本题考查学生体会重要语句的丰富含意,品味精彩的语言表达艺术的能力。由“从语义上看二者基本相同”可知,考生可以结合题干中的改句把握句子的意思。“我想拉开她以推开这沉重的氛围,我想看见他坐起来羞涩地笑”是说“我”想要拉开新媳妇,想要看到小通信员坐起来。
然后分析原句,主要从原句的手法、句式、用词以及情感方面分析。如“我想……我想……我想……”使用相似的句式,语意连贯,语气一致,使用排比的修辞手法,情感表达更为感人;如“我想拉开她,我想推开这沉熏的氛围,我想看见他坐起来,看见他羞涩地笑”虽然都使用“我想”,但“我想”的内容展现了情感的层次,前面想要拉开新媳妇,不想让新媳妇做无用功,后面想要看见小通信员做起来,想要看见他笑,而这些显然是不可能的,这就加重了“我”对小通信员牺牲的悲痛和不舍。
4.(2020·乌苏市第一中学)阅读下面这则新闻,用一句话概括“铁凝”的文学观点。不超过10个字。
12月15日下午,中国作家协会主席铁凝出席“《十月》创刊35周年最具影响力作品奖”颁奖典礼。在此次“最具影响力作品奖”中,铁凝共有两篇作品获奖,分别为《没有纽扣的红衬衫》与《永远有多远》。
在谈及文学创作问题时,她表示,文学尽可以表现生活中的各种表演,作家却应该避免表演生活。一旦想急切表演生活,那必是一个作家失败的时刻,“‘生活不是用来表演,而是用来生活的’,我同意这样的说法。尽管‘永远’这个词在新世纪多种声音的喧哗中显得时而嘹亮时而衰弱,但是我仍然要说,什么都不能阻挡一个写作者相信生活相信爱。”铁凝坚定地表示。
答:
【答案】作家应避免表演生活。
【详解】本题考查压缩语段的能力。解答此题要看清题干要求,即“概括……文学观点”。“铁凝”的文学观点的答题区间在第2段,根据铁凝所表述的内容,抓住关键词句“文学尽可以表现生活中的各种表演,作家却应该避免表演生活”,用一句话提炼观点即可。
5.新媳妇将自己的新被子盖在牺牲的通讯员身上时,没有说话,但她的内心是不平静的。试揣度其心理,写一段话,写出此时她的心里所想。(50字左右)
答:
【答案】多好的同志弟,为了救别人舍了自己的命,我献出一个被子算什么。同志弟,我把你肩上的破洞缝好了,你就放心地去吧。
【解析】要把人物的心理放在特定的语境中,心里所想要符合此时情景。
题组B 能力提升练
(一)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6~8题。
(2020·南京市大厂高级中学高一月考)阅读《百合花》节选部分,完成下面小题。
“怎么,没借到?”我觉得这里老百姓觉悟高,又很开通,怎么会没有借到呢?我有点惊奇地问。
“女同志,你去借吧!……老百姓死封建。……”
“哪一家?你带我去。”我估计一定是他说话不对,说崩了。借不到被子事小,得罪了老百姓影响可不好。我叫他带我去看看。但他执拗地低着头,像钉在地上似的,不肯挪步,我走近他,低声地把群众影响的话对他说了。他听了,果然就松松爽爽地带我走了。
……
我手里已捧满了被子,就一努嘴,叫通讯员来拿,没想到他竟扬起脸,装作没看见。我只好开口叫他,他这才绷了脸,垂着眼皮,上去接过被子,慌慌张张地转身就走。不想他一步还没有走出去,就听见“嘶”的一声,衣服挂住了门钩,在肩膀处,挂下一片布来,口子撕得不小。①那媳妇一面笑着,一面赶忙找针拿线,要给他缝上。通讯员却高低不肯,挟了被子就走。
……
只见新媳妇端着水站在床前,短促地“啊”了一声。我急拨开他们上前一看,一张熟悉的年轻稚气的圆脸,原来棕红的脸色,现已变得灰黄。他安详地合着眼,军装的肩头上,露着那个大洞,一片布还挂在那里。我强忍着眼泪,回转身看见新媳妇已轻轻移过一盏油灯,解开他的衣服,庄严而虔诚地给他拭着身子。等我和医生拿了针药赶来,新媳妇正侧着身子坐在他旁边,一针一针地在缝他衣肩上那个破洞。医生听了听通讯员的心脏,默默地站起身说“不用打针了。”我过去一摸,果然手都冰冷了。②新媳妇却像什么也没看见,什么也没听到,依然拿着针,细细地、密密地缝着那个破洞。
卫生员让人抬了一口棺材来,动手揭掉他身上的被子,要把他放进棺材去。新媳妇这时脸发白,劈手夺过被子,狠狠地瞪了他们一眼。自己动手把半条被子平展展地铺在棺材底,半条盖在他身上。卫生员为难地说:“被子……是借老百姓的。”
“是我的——”她气汹汹地嚷了半句,就扭过脸去。在月光下,我看见她眼里晶莹发亮,我也看见那条枣红底色上撒满白色百合花的被子,这象征纯洁与感情的花,盖上了这位平常的、拖毛竹的青年人的脸。
6.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这篇小说选材颇具匠心。它是战争小说,却没有正面描写战争的残酷和激烈,而是讲述了一个发生在前沿包扎所里的故事。
B.
通讯员肩上的步枪筒里先前插了几根树枝,后来又多了一枝野菊花,这些细节描写表现了小战士的天真、乐观、热爱生活。
C.“女同志,你去借吧!……老百姓死封建。……”表达了通讯员因没借到被子而看不起新媳妇,也为他得知真相后自责埋下伏笔。
D.这篇小说结构细致紧密,前后照应,浑然一体;描写紧扣人物,个性鲜明;文字繁简适当,浓淡合度,有节奏感和韵律感。
【答案】C
【分析】本题考查分析鉴赏作品的内容和艺术特色的能力。
C.“表达了通讯员因没借到被子而看不起新媳妇,也为他得知真相后自责埋下伏笔”错误,阅读文本,从“我”和通讯员借被子的过程中可知,并没有表现通讯员看不起新媳妇,“老百姓死封建”是通讯员对借不到被子的不满;从文中“一条里外全新的新花被子……上面撒满白色百合花”“走出门不远,有人告诉我们,刚才那位年轻媳妇,是刚过门三天的新娘子,这条被子是她唯一的嫁妆”分析,在得知不借被子真相后,文本中没有写通讯员的自责。
故选C。
7.文中两处划线句分别表现了新媳妇什么样的心理?请简要分析。
答:
【答案】第①处:“笑着”体现新媳妇对通讯员冒冒失失的行为感到可笑;“赶忙找针拿线”表现她对通讯员的关心。第②处:“没看见”“没听到”表现新媳妇对通讯员牺牲的无限悲痛;“细细地、密密地缝着那个破洞”表现新媳妇为之前没有给通讯员补上破洞感到遗憾、愧疚和对通讯员的崇敬。
【分析】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句子含义和分析人物心理的能力。
(1)新媳妇“笑”是因为“他这才绷了脸,垂着眼皮,上去接过被子,慌慌张张地转身就走。不想他一步还没有走出去,就听见‘嘶’的一声,衣服挂住了门钩,在肩膀处,挂下一片布来,口子撕得不小”,通讯员慌慌张张的冒失行为引发了她的笑;“赶忙找针拿线”是动作描写,写新媳妇关心通讯员,赶紧为他补衣服。“赶忙”动作简单,却包含了军民鱼水情之深以及新媳妇的善解人意。
(2)由“医生听了听通讯员的心脏,默默地站起身说不用打针了。我过去一摸,果然手都冰冷了”可知,此时,通讯员已死,手都冰冷了,但是新媳妇一点也不害怕,“什么也没看见,什么也没听到”写新媳妇仿佛没听到我和医生的对话,只是一味沉浸在痛苦里,“细细地、密密地缝着那个破洞”,细致描写新媳妇的动作,因为前面没有给通讯员补上破洞,如今通讯员却已牺牲,新媳妇内心遗憾愧疚,同时,“细细地”“密密地”也表现了新媳妇补破洞时对通讯员的崇敬之情。
(3)这是一个极普通的农村妇女,开始作者让我们着眼的是新媳妇的娴静、美丽、忸怩、羞涩、善良、纯朴。随着故事情节的发展,我们越来越深刻地了解了她的内心,她对解放军的热爱崇敬,无私的品质。人物性格随着故事情节的展开而越来越鲜明。
8.以“百合花”为题,有什么深刻意蕴?请结合全文简要分析。
答:
【答案】①指被子上的“百合花”图案,寄托百年好合的美好寓意;②百合花白净纯洁,象征小通讯员和新媳妇朴实美丽、纯洁无瑕的心灵;③表现军民之间的感情像百合花一样纯洁美好。④歌颂战争年代里善良而崇高的人性美。
【分析】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标题意蕴的能力。
首先,百合花,色泽淡雅,香气清幽,纯洁美丽。本文题目“百合花”是以借代的手法指小说主人公新媳妇的嫁妆(新被子)上的图案。
表面上看,由“她拿出来的是一条里外全新的新花被子,被面是假洋缎的,枣红底,上面撒满白色百合花”可知,“百合花”指的是被子上“百合花”图案,这是新媳妇结婚时的被子,寄托百年好合的美好寓意。百合花的纯洁清新美好好像只与新媳妇有关;其实,百合花的特点与小说中其它人物的性格,与人和人之间的关系也是紧密关联的。
深层义:由“是我的她气汹汹地嚷了半句,就扭过脸去。在月光下,我看见她眼里晶莹发亮,我也看见那条枣红底色上撒满白色百合花的被子,这象征纯洁与感情的花,盖上了这位小战士的脸”分析可知,百合花,作者赋予了它丰富的象征意义——小通讯员和新媳妇他们都有百合花一样高尚纯洁美好的心灵,军民之间的感情也像百合花一样纯洁高尚美好,战士和战士之间的情感也像百合花一样纯洁高尚美好。一句话,百合花象征着人性美人情美。
从小说主旨看:小说撷取了革命战争时期人民斗争生活中的一朵小小的百合花,刻画了有着百合花一样纯洁美好高尚的小通讯员和新媳妇的形象,表现了纯洁深厚的军民之情和战友之情,传达了高尚的人情美和人性美。
(二)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9~10题。
台儿沟上了列车时刻表。每晚七点钟,由首都方向开往山西的这列火车在这里停留一分钟。
这短暂的一分钟,搅乱了台儿沟以往的宁静。从前,台儿沟人历来是吃过晚饭就钻被窝,他们仿佛是在同一时刻听到大山无声的命令。于是,台儿沟那一小片石头房子在同一时刻忽然完全静止了,静的那样深沉、真切,好像在默默地向大山诉说着自己的虔诚。如今,台儿沟的姑娘们刚把晚饭端上桌就慌了神,她们心不在焉地胡乱吃几口,扔下碗就开始梳妆打扮。她们洗净蒙受了一天的黄土、风尘,露出粗糙、红润的面色,把头发梳得乌亮,然后就比赛着穿出最好的衣裳。有人换上过年时才穿的新鞋,有人还悄悄往脸上涂点胭脂。尽管火车到站时已经天黑,她们还是按照自己的心思,刻意斟酌着服饰和容貌。然后,她们就朝村口,朝火车经过的地方跑去。香雪总是第一个出门,隔壁的凤娇第二个就跟了出来。
七点钟,火车喘息着向台儿沟滑过来,接着一阵空哐乱响,车身震颤一下,才停住不动了。姑娘们心跳着涌上前去,像看电影一样,挨着窗口观望。只有香雪躲在后面,双手紧紧捂着耳朵。看火车,她跑在最前边,火车来了,她却缩到最后去了。她有点害怕它那巨大的车头,车头那么雄壮地吐着白雾,仿佛一口气就能把台儿沟吸进肚里。它那撼天动地的轰鸣也叫她感到恐惧。在它跟前,她简直像一叶没根的小草。
“香雪,过来呀,看!”凤娇拉过香雪向一个妇女头上指,她指的是那个妇女头上别着的那一排金圈圈。
“怎么我看不见?”香雪微微眯着眼睛。
“就是靠里边那个,那个大圆脸。看,还有手表哪,比指甲盖还小哩!”凤娇又有了新发现。
香雪不言不语地点着头,她终于看见了妇女头上的金圈圈和她腕上比指甲盖还要小的手表。但她也很快就发现了别的。“皮书包!”她指着行李架上一个普通的棕色人造革学生书包,就是那种连小城市都随处可见的学生书包。
尽管姑娘们对香雪的发现总是不感兴趣,但她们还是围了上来。
“呦,我的妈呀!你踩着我的脚啦!”凤娇一声尖叫,埋怨着挤上来的一位姑娘。她老是爱一惊一咋的。
“你咋呼什么呀,是想叫那个小白脸和你答话了吧?”被埋怨的姑娘也不示弱。
“我撕了你的嘴!”凤娇骂着,眼睛却不由自主地朝第三节车厢的车门望去。
那个白白净净的年轻乘务员真下车来了。他身材高大,头发乌黑,说一口漂亮的北京话。也许因为这点,姑娘们私下里都叫他“北京话”。“北京话”双手抱住胳膊肘,和她们站得不远不近地说:“喂,我说小姑娘们,别扒窗户,危险!”
“呦,我们小,你就老了吗?”大胆的凤娇回敬了一句。
姑娘们一阵大笑,不知谁还把凤娇往前一搡,弄的她差点撞在他身上。这一来反倒更壮了凤娇的胆:“喂,你们老呆在车上不头晕?”她又问。
“房顶子上那个大刀片似的,那是干什么用的?”又一个姑娘问。她指的是车厢里的电扇。
“烧水在哪儿?”
“开到没路的地方怎么办?”
“你们城里人一天吃几顿饭?”香雪也紧跟在姑娘们后面小声问了一句。
“真没治!”“北京话”陷在姑娘们的包围圈里,不知所措地嘟囔着。
快开车了,她们才让出一条路,放他走。他一边看表,一边朝车门跑去,跑到门口,又扭头对她们说:“下次吧,下次一定告诉你们!”他的两条长腿灵巧地向上一跨就上了车,接着一阵叽哩哐啷,绿色的车门就在姑娘们面前沉重地合上了。列车一头扎进黑暗,把她们撇在冰冷的铁轨旁边。很久,她们还能感觉到它那越来越轻的震颤。
9.第二段描写姑娘们在火车到来之前精心打扮自己,请分析这段文字的作用。
答:
【答案】①侧面表现了姑娘们生活环境的艰苦,反映了台儿沟的贫穷、闭塞。②表现了姑娘们爱美的天性。③衬托出姑娘们对现代文明的渴望。
【解析】本题考查环境描写的作用,应该从环境本身的特点——贫穷、闭塞,对表现人物的作用——姑娘们爱美,反映的主题思想——对现代文明的渴望等三个角度回答。
10.探究“火车”在作品中的作用。
答:
【答案】①火车象征着文明的载体。②火车作为线索贯穿全文,使文章结构紧凑。③火车为作品提供了独特的视角。
【解析】本题考查小说中物象的作用,可从故事情节、线索、主题思想、人物形象等角度考虑,也要根据时代背景,思考其象征意义。
题组C 培优拔尖练
一、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1~13题。
告 别 语
铁 凝
这是二楼闲置的一间客房,窗子朝北,窗外是邻居的前院。朱丽每次来舅舅家,都住这间。
前几次,朱丽没怎么留意这个房间。她常常一大早就出门购物,客房只是她睡觉和存放购物收获之处,每次离开时,壁橱里都堆着一些被她遗弃的装衣服的纸袋子。北京的舅舅对朱丽很疼爱,总是给她一些钱买东西。但在她眼里,舅舅是个趣味狭窄的人,舅舅的房子太大,舅舅的语汇太少。
朱丽留意起客房,是这次为逃婚而来舅舅家之后。携了这样的事情来投亲,朱丽沮丧又难为情,哪儿都不去,关了手机,也不见人,整天在客房躺着。
一日,喧闹的声音从窗外的院子传来,异常清晰。二楼的这间客房,似乎格外便于收集声音。从前她怎么没有发现?
像是主人出来送客,一些男人、女人的寒暄,还有主人对孩子的提醒:“小宝,和叔叔、阿姨说再见!”之后是短促的安静,大人们都在等候这位“小宝”的“再见”,可是,迟迟没有听见孩子发出的告别之声。
一连许多天,邻居的院子总是很热闹。那句她已经熟悉了的提醒句源源不断飘进窗口:“小宝,和叔叔、阿姨说再见!”或者“小宝,和爷爷、奶奶说再见!”然后照例是短暂的安静。她看见的小宝,要么听而不闻地摆弄一辆遥控越野吉普车,要么跑向草坪,爬上那只摇椅摇着自己……
朱丽一边觉得这小宝不懂礼貌,一边感叹做个孩子也挺不容易,非得随着父母对那些他根本不认识的大人说“再见”。她由小宝想到自己,和自己那场没结成的婚。在婚礼上,朱丽突然看见特地打扮一新的母亲下眼眶似有瘀血。她紧盯住母亲,在心里说服自己那不过是岁月累积起来的错觉,父亲和母亲早已离婚,怎会再殴打母亲呢?可她还是不顾一切地跑了,就像逃离一场她以为会到来的如母亲般的命运,连个“再见”也没对大家说,连个招呼也没跟与自己相恋多年、对自己关怀备至的新郎打。
每次想到这里,朱丽就赶紧打断思路,好像若不打断,她已知的各种谴责便立刻潮水般向她涌来。她对付不了这些,如同她不能担当一场婚礼。
初夏过去,暑天袭来。
一个下午,朱丽迷迷糊糊之中,窗外的声音再一次飘进房间。她又听见早已熟悉的提示:“小宝,和叔叔、阿姨说再见!小宝,和露露说再见!”
朱丽继续迷糊,兼听那必然到来的短促的安静。她果然“听”见了那短促的安静,之后是主人、客人寒暄着告别,杂以孩子们稚嫩的嘁嘁喳喳。接着她耳边突然响起一声清脆的童音:“再见!”那童音分明是小宝的。
这是个宝贵的时刻,犹如盲人睁眼,哑人发声。
“再见!”小宝说。
“再见!”另一个童音呼应着。
朱丽迅速从床上爬起来赶往窗口,像是怕错过什么,又以为是听错了什么。她看见门廊下站着小宝和家中大人,另外一对男女,正领着一个身穿印花连衣裙的小女孩往院子门口走。
这前所未有的“再见”之声原来是两个孩子之间的道别,与他人的引导无关。
“再见!”小宝放大了声音,有点扯着嗓子。
“再见!”露露站住不走了,也有点扯着嗓子。
“再——见!”小宝拖着长声跺起脚来,仿佛对“再见”这个词不依不饶。
“再——见!”露露也拖起长声,像是要迈步跑向小宝。两人无休无止地“再见”起来,好似耍贫嘴,逗乐子,“人来疯”。
小宝更激烈地踩着脚,弯下腰,拼尽全力高喊着“再见,再见,……”他顽强地、势不可当地向露露表达着再见的意愿。到后来,憋红了小脸,捯着气,以至于那“再见”声变得哆哆嗦嗦,听上去就像是“再哎哎哎哎见!再哎哎哎哎见!”
这实在不像耍贫嘴,逗乐子,“人来疯”。
那像是欢欣和绝望情绪的一种混合,激烈而壮观。像冰河在春日太阳的照耀下突然融化,“嘎啦啦”地迸裂着自己,撕开着自己。叫人觉着,生活其实是从“再见”开始的,当小宝和露露那么急赤白脸地用“再见”告别时,生活才真正走进他们的生命。朱丽退后一步,让窗帘挡住自己,犹如挡住了某种冲动。
她站在房间的穿衣镜前看自己,脸色苍白,缺少血色的嘴唇含混地嚅动了几下,仿佛在练习一个忘却已久的老词。她发现,自己对“再见”这个词从来都是漠然的,不管对一座房子,还是对一个亲人。一种对自己的陌生的疑惧陡然从心中升腾起来,她环顾这房间,伴着窗外那声声不断的“再哎哎哎哎见”,琢磨着,现在最该做的,是不是应该把关掉了那么多天的手机打开呢?
(有删改)
11.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赏析,正确的一项是( )
A.朱丽觉得舅舅趣味狭窄,所以,她对舅舅和他家的客房没有太深印象,也不曾发现二楼的“客房”格外便于收集声音。
B.小宝告别露露时的热情与告别大人时的漠然构成对比,那此起彼伏的“再见”声,是他们对不能相见的绝望的激烈表达。
C.“犹如盲人睁眼,哑人发声”一句生动地写出了小宝那一声“再见”的难得和宝贵,也表现出朱丽听到这声音时的意外。
D.大人要小宝与他不认识的人说“再见”,小宝不愿合作,这说明世故的“大人”和率性的“孩子”之间不可调和的矛盾。
【答案】C
【解析】A项,因果关系不当,对舅舅“没有太深印象”缺乏依据;B项,“不能相见的绝望”理解不准确,文中的“绝望”应主要指小宝因露露要走,挽留不住而感到绝望;D项,“说明世故的‘大人’和率性的‘孩子’之间不可调和的矛盾”理解错误。
12.朱丽这一形象有哪些特点?请简要分析。
答:
【答案】①以自我为中心(不懂事)。对房子、亲人都很少说“再见”,凡事只顾及自身感受,不考虑他人;离开舅舅家时还将一些装衣服的纸袋子遗弃在壁橱里;爱乱花钱,每次到舅舅家后,都大量购物。②消极逃避,不负责任。走不出父母失败的婚姻给自己带来的阴影,害怕遭逢母亲般的命运,拒婚逃婚,关闭手机,对母亲、新郎、亲朋都是极不负责任的。③能自我反省。为逃婚行为而心怀愧疚;能从“小宝”不愿与客人告别到主动与客人告别的偶然变化中自我反省,琢磨着要打开手机。④爱面子。逃婚来到舅舅家后,感到难为情,哪儿也不去。⑤容易冲动,不冷静。婚礼上,没有和任何人打招呼,就不顾一切地逃跑了。
【解析】本题考查小说的形象特点。人物形象特点要从具体的情节去把握,先概括,后结合文本进行分析。
13.小说以“是不是应该把关掉了那么多天的手机打开呢?”结尾,请简要分析这样写的作用。
答:
【答案】①含蓄地写出朱丽的醒悟,完成人物形象的转变,使人物形象更加丰满。②与上文“关了手机”遥相呼应,并照应“朱丽退后一步,让窗帘挡住自己,犹如挡住了某种冲动”,使情节完整、合理。③结尾表明朱丽在两个孩子的启发下,对于怎样对待他人、怎样与人交流有了新的认识,暗示了小说主题。④小说戛然而止,把朱丽将要做什么事,留给读者去想象和思考,言有尽而意无穷。
【解析】本题考查小说结尾的作用,可以从人物、情节、主题以及读者的角度去考虑。
二、(2020·安徽省宿松中学高一月考)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①前面的枪声,已响得稀落了。感觉上似乎天快亮了,其实还只是半夜。外边月亮很明,也比平日悬得高。前面又下来一个重伤员。屋里铺位都满了,我就把这位重伤员安排在屋檐下的那块门板上。担架员把伤员抬上门板,但还围在床边不肯走。一个上了年纪的担架员,大概把我当作医生了,一把抓住我的膀子说:“大夫,你可无论如何要想办法治好这位同志呀!你治好他,我……我们全体担架队员给你挂匾!……”他说话的时候,我发现其他的几个担架员也都睁大了眼盯着我,似乎我点一点头,这伤员就立即会好了似的。我心想给他们解释一下,只见新媳妇端着水站在床前,短促地“啊”了一声。我急拨开他们上前一看,我看见了一张十分年轻稚气的圆脸,原来棕红的脸色,现已变得灰黄。他安详地合着眼,军装的肩头上,露着那个大洞,一片布还挂在那里。
②“这都是为了我们,……”那个担架员负罪地说道,“我们十多副担架挤在一个小巷子里,准备往前运动,这位同志走在我们后面,可谁知道反动派不知从哪个屋顶上撂下颗手榴弹来,手榴弹就在我们人缝里冒着烟乱转,这时这位同志叫我们快趴下,他自己就一下扑在那个东西上了……”
③新媳妇又短促地“啊”了一声。我强忍着眼泪,给那些担架员说了些话,打发他们走了。我回转身看见新媳妇已轻轻移过一盏油灯,解开他的衣服,她刚才那种忸怩羞涩已经完全消失,只是庄严而虔诚地给他拭着身子,这位高大而又年轻的小通讯员无声地躺在那里……我猛然醒悟地跳起身,磕磕绊绊地跑去找医生,等我和医生拿了针药赶来,新媳妇正侧着身子坐在他旁边。
④她低着头,正一针一针地在缝他衣肩上那个破洞。医生听了听通讯员的心脏,默默地站起身说:“不用打针了。”我过去一摸,果然手都冰冷了。新媳妇却像什么也没看见,什么也没听到,依然拿着针,细细地、密密地缝着那个破洞。我实在看不下去了,低声地说:“不要缝了。”
⑤她却对我异样地瞟了一眼,低下头,还是一针一针地缝。我想拉开她,我想推开这沉重的氛围,我想看见他坐起来,看见他羞涩的笑。但我无意中碰到了身边一个什么东西,伸手一摸,是他给我开的饭,两个干硬的馒头……
⑥卫生员让人抬了一口棺材来,动手揭掉他身上的被子,要把他放进棺材去。新媳妇这时脸发白,劈手夺过被子,狠狠地瞪了他们一眼。自己动手把半条被子平展展地铺在棺材底,半条盖在他身上。卫生员为难地说:“被子……是借老百姓的。”
⑦“是我的——”她气汹汹地嚷了半句,就扭过脸去。在月光下,我看见她眼里晶莹发亮,我也看见那条枣红底色上洒满白色百合花的被子,这象征纯洁与感情的花,盖上了这位平常的、拖毛竹的青年人的脸。
(节选自茹志鹃《百合花》)
14.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和艺术特点的理解、分析、概括与鉴赏,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上了年纪的担架员”的话一方面交代了小通讯员壮烈牺牲的情景,另一方面也表现了小通讯员的机智和勇敢。
B.新媳妇两次“短促地‘啊’了一声”,第一次是表明她认出伤员是小通讯员,第二次是表明她发现小通讯员伤势严重,可能已经牺牲。
C.《百合花》中的“我”,不仅起到串连情节的作用,还表明文中的人和事是作者亲眼所见亲身经历的,突出了内容的真实性。
D.“我也看见那条枣红底色上洒满白色百合花的被子”中的“百合花”象征着小通讯员的纯洁与高尚,同时也照应了题目。
【答案】C
【分析】本题考查分析鉴赏作品的内容和艺术特色的能力。
C.“还表明文中的人和事是作者亲眼所见亲身经历的”错误,一般情况下,小说中的“我”都不会是作者本人,只是作者的一种叙事方式,它更便于直接表达作者自己的思想感情。
故选C。
15.晚自习上,周老师安排观看了由小说改编的电影《百合花》,许多同学被电影的主题感动,假如你想借诗句表达自己观影后的心情,在学习小组讨论,你会选择下面的哪一项( )
A.恩疏宠不及,桃李伤春风。
B.晓镜为谁妆未办,沁痕犹有泪胭脂。
C.无情有态缘何事,也倚新妆弄晚晴。
D.今日花自好,兹人已远行。
【答案】D
【分析】本题考查理解文章内容和诗句意思的能力。
《百合花》讴歌了革命战争当中军民鱼水情深,尤其是新媳妇那纯洁善良的心灵就像百合花一样美。这部小说的结尾小战士牺牲了,那绣着百合花的棉被染着鲜血,给人一种人亡物在的感觉。
A.“恩疏宠不及,桃李伤春风”
的意思是:自从失宠之后,恩情渐渐淡了,桃李似乎也在春风中为美人今日的孤寂而伤怀。借美人的失宠表达了对唐明皇巡幸游仙,不关心国家之事,不重用人才的愤懑之情,以及诗人希望能够得到重用,建功立业的情怀和功成身退的思想。与小说的主题不符。
B.“晓镜为谁妆未办,沁痕犹有泪胭脂”描写了在早上女子因伤心而没有化完妆,眼泪和胭脂都混合在了一起。与小说的主题不符。
C.“无情有态缘何事,也倚新妆弄晚晴”描绘了美人蕉的情状,在晚秋,百花零落殆尽,幽静的小院中,美人蕉却妆扮一新,红上其顶,恰似佳丽含情有态,舞动于秋风之中。与小说的主题不符。
D.“今日花自好,兹人已远行”的意思是:如今花儿在独自开放,依旧呈现着往日的芬芳,然而那位共同赏花的美人却已经远行。对花忆人,而花在人不在,只留下一株夹竹桃花在风中默默地诉说着那些宁静而幽远的回忆,正表现了这种人亡物在的意味,与小说的主题相符。
故选D。
16.“依然拿着针,细细地、密密地缝着那个破洞”运用了什么描写手法?表现了新媳妇怎样的心理?请结合文本简要回答。
答:
【答案】(1)运用了细节(动作)描写。(2)为了不让救人牺牲的小通讯员穿着有破洞的衣服遗憾的离开我们,她庄严虔诚的行为,表达了对通讯员19岁青春陨落的崇敬、痛惜、悼念、歉疚的复杂心理。
【分析】本题考查赏析表达技巧和分析人物心理的能力。
句子“依然拿着针,细细地、密密地缝着那个破洞”的主语是“新媳妇”,“她”在那个“通讯员”失去了生命,“手都冰冷了”的情况下,依然为他缝补军装的肩头上露着那个大洞,这里从描写技巧角度看,“依然”“细细地、密密地缝着”运用了动作、细节描写。而人物的动作、细节描写则是为了体现人物的心理情感,此处的动作、细节描写体现了“新媳妇”的心理,即不愿意看着牺牲的小通讯员穿着有破洞的衣服遗憾地离开我们,也表现了她的淳朴、善良,以及对通讯员的崇敬、痛惜、悼念、歉疚等复杂情感。
17.颁奖辞是指在某一主题的颁奖典礼上,对获奖对象的事迹所作的一种陈述评价性的礼仪文稿。假如“通讯员”被《建国七十周年·人物》栏目评选为“感动中国文学人物”,请你为“通讯员”撰写一段颁奖辞。
答:
【答案】第3课 百合花 哦,香雪
(
目标导航
)
学习目标 重点难点
1.了解小说的写作背景,着重把握小说对于人性美的赞美这一主旨。 2.学习运营细节描写刻画人物形象的手法,并体会其效果。 1.咀嚼本小说的语言,分析人物描写方法,把握人物形象,感知人物身上洋溢的人性美、青春美。 2.理解小说主旨,理解小说历史文化内涵。
(
知识精讲
)
1.作家作品。
(1)茹志鹃,浙江杭州人,当代著名女作家。她的创作以 见长,笔调清新、俊逸,情节单纯明快,细节丰富传神。善于从较小的角度去反映时代本质。作品集有:《 》《 》《 》等。她的女儿 也是当代著名女作家。
(2)铁凝,祖籍河北赵县,1957年9月出生于北京,当代作家,现为 主席。主要著作有:长篇小说《 玫瑰门 》《 》等;中篇小说《 》《 》等;短篇小说《 》《 》等以及散文、电影文学剧本等百余篇。其小说多次获得国家级文学奖,散文集《 》获中国首届鲁迅文学奖,《 》获第二届鲁迅文学奖。根据她的小说改编的电影《 》获第41届柏林国际电影节青春片最高奖;电影《 》获1985年中国电影“金鸡奖”“百花奖”优秀故事片奖。部分作品译成英、法、德、日、俄、丹麦、西班牙等文字,亦有小说在香港和台湾出版。
2.文体知识。
(1)小说的三要素是:___ _____、____ ____、___ _____。
(2)小说中描写人物常用的方法有:__ _____描写、______描写、___ ___描写、___ _____描写等,从描写角度看,既有正面描写,又有__ ______。
3.生字注音。
包扎( ) 撂下( ) 着恼( ) 讷讷( ) 踌躇( )讪讪( ) 忸怩( ) 皱褶( ) 娇嗔( ) 虔诚( ) 搡( ) 窸窣( ) 震颤( )
4.解释词语。
着恼: 讷讷:
张皇: 讪讪:
忸怩不安:
昂首阔步:
5.易混辨析。
本事:
本领:
放纵:
放肆:
默默:
脉脉:
(
重点梳理
)
一、请结合全文,简要分析小说中的人物形象。
1.《百合花》
(1)新媳妇:这是一个年轻俏皮、善良质朴的普通农妇,是一个有着纯洁心灵的活泼女性。在人物出场时,作者直白使用“脸扭向里面”“尽咬着嘴唇”“一肚子的笑料没笑玩”等青涩而富蕴女性气息的神态,侧面烘托这个青年新媳妇捉弄小通讯员的玩味心态,突出了她性格中的纯美天真。在描述妇女支援包扎所的剧情安排中,又通过她“东张西望”着关怀小同志弟和她将自己无私借出的新被褥“铺在外面屋檐下”等动作,进一步表明新媳妇善解人意的高洁品质。善良的新媳妇也是一个对部队心怀热情的普通农村妇女,始终对部队抱有亲切而又炽热的心。新媳妇是一个娴静、淳朴、善良、高洁的女人。无论是她借被帮助部队渡过难关的行为,还是当她在文章结尾义无反顾用嫁妆“新被褥”为通讯员送葬的真情举止,都可以看出农村人的真善朴质。
(2)通讯员:这是一个涉世不深、纯真憨厚、有点害羞的小伙子。从他总和“我”保持着一定的距离,看出他细心地关怀同志;从他的腼腆羞涩,看出他的朴实、纯洁;从他借被子而又想送回去的举动,看出他勇于改正错误的精神;从他掩护群众和伤员渡河,看出他舍己救人的高尚品德。
(3)“我”:年轻的女文工团员,大战前夕,被派到前线包扎所帮忙。热情开朗,善于做群众工作。在与通讯员同行和借被子的过程中,对这个憨厚质朴的小同乡产生了一种比同志、比同乡更为亲切的感情。在包扎所帮助照顾伤员时,她心中还时不时想到通讯员,担心他在战场上会不会受伤,受了伤会不会被落下。对通讯员和新媳妇充满圣洁崇敬之情。
2.《哦,香雪》
(1)香雪:一个腼腆、纯朴、诚实、自尊、执着、向往现代文明、热爱家乡、想改变家乡面貌的姑娘。她身上有未经世俗污染的清纯之美、健康之美。火车在台儿沟停下时,众多姑娘七嘴八舌问“北京话”问题时,香雪跟在众多姑娘后小声问了句:“你们城里人一天吃几顿饭?”在回家的路上,众多姑娘和凤娇开玩笑,凤娇让她帮腔时,而香雪却不说话,并且慌得脸红,显出她的腼腆、羞涩。香雪关注精神层面的追求,她想换的只是一只铅笔盒,是要换回自己的尊严,为此甚至付出了比别人更大的代价。在她一个人
沿着铁路走回家乡的时候,对养育她的大山说:“台儿沟一定会是‘这样的!’台儿沟的姑娘不再央求别人……”从这可以看出香雪对未来的憧憬,对于家乡目前的贫穷和落后,香雪有着一种无比的乐观。在回家的路上她深深地为那篮母亲甚为珍惜的鸡蛋而自责,也体现了她的善良和淳朴。
(2)凤娇:大胆直率、性格泼辣,带着山里人独有的质朴,又有点虚荣。面对伙伴的讥笑嘲讽,她敢笑敢骂;面对列车的质疑,她大胆回敬,表现了她的直言不讳。她关注物质生活的改变,羡慕城里人的头饰和手表,背着家人用鸡蛋换了银圈圈、手表等奢侈品回来,她们盲目地羡慕和追随,就像城市里的姑娘盲目追随潮流一样。在贪图享受的诱惑面前,对贫穷父母的体谅和爱也不再重要了,具有爱慕虚荣与追求享乐思想之嫌。
二、在两篇小说中找到作者的细节描写,分析其在文中的魅力。
1.《百合花》
(1)树枝、野菊花
“他肩上的步枪筒里,稀疏地插了几根树枝,这要说是伪装,倒不如算作装饰。”硝烟弥漫的战场和美好的大自然形成强烈的对比。这些树枝和野菊花插在枪杆里与拿在手上或者开在山上不同,它表现了小通讯员热爱生活、热爱和平、热爱自然,但是,为了人民的和平与幸福,他毅然背上了枪杆,他们对敌人有无比的恨,同时,对生活无限热爱的优美情操跃然纸上,令人肃然起敬。
(2)衣服上的破洞
衣服上破洞的描写,文中有四处,如“不想他一步还没有走出去,就听见‘嘶’的一声,衣服挂住了门钩。”“他已走远了,但还见他肩上撕挂下来的布片,在风中一飘一飘。”“他安详地合着眼,军装的肩头上,露着那个大洞,一片布还挂在那里。”“她低着头,正一针一针地在缝他衣肩上那个破洞。”这几处细节描写,通篇一气贯穿,首尾灵活,对小通讯员的印象一次比一次加深。
(3)百合花被
文中有三处描写,如“这原来是一条里外全新的新花被子,被面是假洋缎的,枣红底,上面撒满白色百合花”“我看见她把自己那条白百合花的新被,铺在外面屋檐下的一块门板上。”“在月光下,我看见她眼里晶莹发亮,我也看见那条枣红底色上撒满白色百合花的被子,这象征纯洁与感情的花,盖上了这位平常的、拖毛竹的青年人的脸。”百合花被的细节描写是文章的灵魂,象征着军民情意的百合被,象征着纯洁与感情的百合花,也倾注了美丽善良的新媳妇的情感。
2.《哦,香雪》
这部作品人物少,情节也不复杂,它的主要魅力就在于用诗一样的语言、散文化的笔法、精彩的生活细节写活了山村女孩纯真、率直、清丽的情怀。如,香雪的同村姐妹凤娇,认识了火车上白白净净的年轻乘务员“北京话”,并从与他的接触中产生了朦胧的情愫。凤娇与“北京话”做买卖,故意磨蹭,车开动时才把整篮的鸡蛋塞给他,是故意不让他有付钱的机会。而凤娇却很开心满足,因为她心甘情愿的为她爱着的人付出,这种爱毫不张扬,默默地,似乎还是很合情理的巧合。这些细节充分体现了山村女孩对可望
不可及的爱情特有的含蓄与执着,而这种特有的情怀不论在哪个时代都具有很强的代表性。
还有一处细节:香雪下火车之前,“北京话”无意中提到他的爱人,这让香雪感到委屈——替凤娇委屈,也替台儿沟委屈。如此的妙笔,写到山村少女的心里去了,因为这儿的姑娘只能梦想幸福,却很难真正的得到幸福。
三、分别找出两篇小说中的环境描写,结合全文,分析其作用。
1.《百合花》中的景物描写
(1)早上下过一阵小雨,现在虽放了晴,路上还是滑得很。两边地里的秋庄稼,却给雨水冲洗得青翠水绿,珠烁晶莹,空气里也带有一股清鲜湿润的香味。要不是敌人的冷炮在间歇地盲目地轰响着,我真以为我们是去赶集的呢!
这里描写了雨后初晴的清晨,空气清新,有着淡淡的香味,庄稼青绿欲滴。这一段环境描写与前线的战斗环境气氛形成对比,轰响的炮火和优美的自然风景非常不协调,在这种不协调中突出了“我”对战争的厌恶。
(2)天黑了,天边涌起一轮满月。我们的总攻还没发起。敌人照例是忌怕夜晚的,在地上烧起一堆堆的野火,又盲目地轰炸,照明弹也一个接一个地升起,好像在月亮下面点了无数盏的汽油灯,把地面的一切都赤裸裸地暴露出来了。在这样一个“白夜”里来攻击,有多困难,要付出多人的代价啊!我连那一轮皎洁的月亮,也憎恶起来了。
这里是自然景物描写和社会环境描写相结合。自然环境是满月中天,社会环境是战火连连。于是,在这冷酷的社会环境里,连满月也遭到了“我”的憎恶。
(3)前面的枪声,已响得稀落了。感觉上似乎天快亮了,其实还只是半夜。外边月亮很明,也比平日悬得高。
这里写枪声的稀落,表明战斗已接近尾声。月亮很明、很亮,给人错觉疑是快到黎明了。
2.《哦,香雪》中的景物描写
(1)“现在她害怕这陌生的西山口,害怕四周黑幽幽的大山,害怕叫人心跳的寂静,当风吹响近处的小树林时,她又害怕小树林发出的窸窸窣窣的声音。”——怕
(2)“她站了起来,忽然感到心里很满意,风也柔和了许多。她发现月亮是这样明净。群山被月光笼罩着,像母亲庄严、神圣的胸脯;那秋风吹干的一树树核桃叶,卷起来像一树树金铃铛,她第一次听清它们在夜晚,在风的怂恿下“豁啷啷”地歌唱。”——不怕
(3)“她环视群山,群山沉默着;她又朝着近处的杨树林张望,杨树林窸窸窣窣地响着,并不真心告诉她应该怎么做。”——犹豫
(4)“小溪的歌唱高昂起来了,它欢腾着向前奔跑,撞击着水中的石块,不时溅起一朵小小的浪花。”——坚定
以上几处景物描写给读者展现了一幅幅月夜山景的图画,它在为人物的活动提供了一个很好的背景的
同时,也有效地烘托了人物的内心活动,惟妙惟肖地表现了人物的心理变化过程。(我们想一想:每个人在做出选择时,都会经历一番心理斗争)害怕——不再害怕——犹豫——坚定,这一变化虽然是在30里的山路上完成的,但香雪却跨越了由自卑、封闭、落后到自信、开放、进步的巨大心理障碍,这一障碍的跨越正是小说要着力表现的内容——自强。
四、 仔细阅读这两篇小说,比较不同叙述视点的表达效果。
1.《百合花》以“我”为视点,娓娓动听地叙述故事,栩栩如生地描绘人物,并从“我”的感情变化中逐步完成人物性格的塑造。“我”是本文的线索人物,也是叙事者,还是一个充满情感、具有性格的人物。“我”与通讯员由生气、好奇、捉弄到亲热、牵肠挂肚地关爱的情感变化贯穿始终。但“我”更见证了通讯员和新媳妇的美好心灵,感受到两颗火热的心。作品不仅通过“我”带有女性特征的细微观察,使小通讯员和新媳妇的形象跃然纸上,而且,通过富于浪漫气质的想象,使作品充满抒情的色彩。
2.《哦,香雪》采用了全知全能的第三人称叙述角度,既居高临下俯瞰远观,又探幽入微细品细察,一切景象都自然顺畅而灵巧地摆在读者面前。这样的叙述方式既表现出自由性,又表现出精致性,如“扇面展开”情节,先整体扫描,后集中叙述主要人物和主要事件,一些远离叙述主体目标的东西粗略叙述,有如远景,可远观而不可细察;一些与叙述主体目标相关的东西正面叙述,有如中景,描写在于精与粗之间;而叙述的主要目标或对象(香雪其人物形象和她的铅笔盒故事)则精描细绘,有如近景,必须以特写手段处理。因此小说不断调整观察和描写的焦距,有点有面、由面到点地表现台儿沟山村、台儿沟姑娘、台儿沟的香雪和香雪的铅笔盒的既多重又单一的形象。从台儿沟人的眼光看外面的世界,从外人的眼光看台儿沟,这两种视界或两种叙述角度给小说增添了意趣,给读者创造了更广阔的审美空间。
(
分层提分
)
题组A 基础过关练
积累与运用
(2021·河北邯郸市·高一期末)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新媳妇又短促地“啊”了一声。我强忍着眼泪,给那些担架员说了些话,打发他们走了。我回转身看见新媳妇已轻轻移过一盏油灯,解开他的衣服,她刚才那种忸怩羞涩已经完全消失,只是庄严而虔诚地给他拭着身子,这位高大而又年轻的小通讯员无声地躺在那里……我猛然醒悟地跳起身,磕磕绊绊地跑去找医生,等我和医生拿了针药赶来,新媳妇正侧着身子坐在他旁边。
她低着头,正一针一针地在缝他衣肩上那个破洞。医生听了听通讯员的心脏,默默地站起身说:“不用打针了。”我过去一摸,果然手都冰冷了。新媳妇却像什么也没看见,什么也没听到,依然拿着针,细细地、密密地缝着那个破洞。我实在看不下去了,低声地说:“不要缝了。”她却对我异样地瞟了一眼,低下头,还是一针一针地缝。我想拉开她,我想推开这沉熏的氛围,我想看见他坐起来,看见他羞涩地笑。
卫生员让人抬了一口棺材来,动手揭掉他身上的被子,要把他放进棺材去。新媳妇这时脸发白,劈手夺过被子,狠狠地瞪了他们一眼。自己动手把半条被子平展展地铺在棺材底,半条盖在他身上。
1.文中省略号的作用是( )
A.引文省略 B.语意未尽 C.含糊其辞 D.列举省略
2.文中画横线的句子动词使用精炼传神,请举例分析。
3.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可以改写成:“我想拉开她以推开这沉重的氛围,我想看见他坐起来羞涩地笑。”从语义上看二者基本相同,为什么说原文表达效果更好?
4.(2020·乌苏市第一中学)阅读下面这则新闻,用一句话概括“铁凝”的文学观点。不超过10个字。
12月15日下午,中国作家协会主席铁凝出席“《十月》创刊35周年最具影响力作品奖”颁奖典礼。在此次“最具影响力作品奖”中,铁凝共有两篇作品获奖,分别为《没有纽扣的红衬衫》与《永远有多远》。
在谈及文学创作问题时,她表示,文学尽可以表现生活中的各种表演,作家却应该避免表演生活。一旦想急切表演生活,那必是一个作家失败的时刻,“‘生活不是用来表演,而是用来生活的’,我同意这样的说法。尽管‘永远’这个词在新世纪多种声音的喧哗中显得时而嘹亮时而衰弱,但是我仍然要说,什么都不能阻挡一个写作者相信生活相信爱。”铁凝坚定地表示。
答:
5.新媳妇将自己的新被子盖在牺牲的通讯员身上时,没有说话,但她的内心是不平静的。试揣度其心理,写一段话,写出此时她的心里所想。(50字左右)
答:
题组B 能力提升练
(一)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6~8题。
(2020·南京市大厂高级中学高一月考)阅读《百合花》节选部分,完成下面小题。
“怎么,没借到?”我觉得这里老百姓觉悟高,又很开通,怎么会没有借到呢?我有点惊奇地问。
“女同志,你去借吧!……老百姓死封建。……”
“哪一家?你带我去。”我估计一定是他说话不对,说崩了。借不到被子事小,得罪了老百姓影响可不好。我叫他带我去看看。但他执拗地低着头,像钉在地上似的,不肯挪步,我走近他,低声地把群众影响的话对他说了。他听了,果然就松松爽爽地带我走了。
……
我手里已捧满了被子,就一
努嘴,叫通讯员来拿,没想到他竟扬起脸,装作没看见。我只好开口叫他,他这才绷了脸,垂着眼皮,上去接过被子,慌慌张张地转身就走。不想他一步还没有走出去,就听见“嘶”的一声,衣服挂住了门钩,在肩膀处,挂下一片布来,口子撕得不小。①那媳妇一面笑着,一面赶忙找针拿线,要给他缝上。通讯员却高低不肯,挟了被子就走。
……
只见新媳妇端着水站在床前,短促地“啊”了一声。我急拨开他们上前一看,一张熟悉的年轻稚气的圆脸,原来棕红的脸色,现已变得灰黄。他安详地合着眼,军装的肩头上,露着那个大洞,一片布还挂在那里。我强忍着眼泪,回转身看见新媳妇已轻轻移过一盏油灯,解开他的衣服,庄严而虔诚地给他拭着身子。等我和医生拿了针药赶来,新媳妇正侧着身子坐在他旁边,一针一针地在缝他衣肩上那个破洞。医生听了听通讯员的心脏,默默地站起身说“不用打针了。”我过去一摸,果然手都冰冷了。②新媳妇却像什么也没看见,什么也没听到,依然拿着针,细细地、密密地缝着那个破洞。
卫生员让人抬了一口棺材来,动手揭掉他身上的被子,要把他放进棺材去。新媳妇这时脸发白,劈手夺过被子,狠狠地瞪了他们一眼。自己动手把半条被子平展展地铺在棺材底,半条盖在他身上。卫生员为难地说:“被子……是借老百姓的。”
“是我的——”她气汹汹地嚷了半句,就扭过脸去。在月光下,我看见她眼里晶莹发亮,我也看见那条枣红底色上撒满白色百合花的被子,这象征纯洁与感情的花,盖上了这位平常的、拖毛竹的青年人的脸。
6.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这篇小说选材颇具匠心。它是战争小说,却没有正面描写战争的残酷和激烈,而是讲述了一个发生在前沿包扎所里的故事。
B.通讯员肩上的步枪筒里先前插了几根树枝,后来又多了一枝野菊花,这些细节描写表现了小战士的天真、乐观、热爱生活。
C.“女同志,你去借吧!……老百姓死封建。……”表达了通讯员因没借到被子而看不起新媳妇,也为他得知真相后自责埋下伏笔。
D.这篇小说结构细致紧密,前后照应,浑然一体;描写紧扣人物,个性鲜明;文字繁简适当,浓淡合度,有节奏感和韵律感。
7.文中两处划线句分别表现了新媳妇什么样的心理?请简要分析。
答:
8.以“百合花”为题,有什么深刻意蕴?请结合全文简要分析。
答:
(二)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9~10题。
台儿沟上了列车时刻表。每晚七点钟,由首都方向开往山西的这列火车在这里停留一分钟。
这短暂的一分钟,搅乱了台儿沟以往的宁静。从前,台儿沟人历来是吃过晚饭就钻被窝,他们仿佛是在同一时刻听到大山无声的命令。于是,台儿沟那一小片石头房子在同一时刻忽然完全静止了,静的那样深沉、真切,好像在默默地向大山诉说着自己的虔诚。如今,台儿沟的姑娘们刚把晚饭端上桌就慌了神,她们心不在焉地胡乱吃几口,扔下碗就开始梳妆打扮。她们洗净蒙受了一天的黄土、风尘,露出粗糙、红润的面色,把头发梳得乌亮,然后就比赛着穿出最好的衣裳。有人换上过年时才穿的新鞋,有人还悄悄往脸上涂点胭脂。尽管火车到站时已经天黑,她们还是按照自己的心思,刻意斟酌着服饰和容貌。然后,她们就朝村口,朝火车经过的地方跑去。香雪总是第一个出门,隔壁的凤娇第二个就跟了出来。
七点钟,火车喘息着向台儿沟滑过来,接着一阵空哐乱响,车身震颤一下,才停住不动了。姑娘们心跳着涌上前去,像看电影一样,挨着窗口观望。只有香雪躲在后面,双手紧紧捂着耳朵。看火车,她跑在最前边,火车来了,她却缩到最后去了。她有点害怕它那巨大的车头,车头那么雄壮地吐着白雾,仿佛一口气就能把台儿沟吸进肚里。它那撼天动地的轰鸣也叫她感到恐惧。在它跟前,她简直像一叶没根的小草。
“香雪,过来呀,看!”凤娇拉过香雪向一个妇女头上指,她指的是那个妇女头上别着的那一排金圈圈。
“怎么我看不见?”香雪微微眯着眼睛。
“就是靠里边那个,那个大圆脸。看,还有手表哪,比指甲盖还小哩!”凤娇又有了新发现。
香雪不言不语地点着头,她终于看见了妇女头上的金圈圈和她腕上比指甲盖还要小的手表。但她也很快就发现了别的。“皮书包!”她指着行李架上一个普通的棕色人造革学生书包,就是那种连小城市都随处可见的学生书包。
尽管姑娘们对香雪的发现总是不感兴趣,但她们还是围了上来。
“呦,我的妈呀!你踩着我的脚啦!”凤娇一声尖叫,埋怨着挤上来的一位姑娘。她老是爱一惊一咋的。
“你咋呼什么呀,是想叫那个小白脸和你答话了吧?”被埋怨的姑娘也不示弱。
“我撕了你的嘴!”凤娇骂着,眼睛却不由自主地朝第三节车厢的车门望去。
那个白白净净的年轻乘务员真下车来了。他身材高大,头发乌黑,说一口漂亮的北京话。也许因为这点,姑娘们私下里都叫他“北京话”。“北京话”双手抱住胳膊肘,和她们站得不远不近地说:“喂,我说小姑娘们,别扒窗户,危险!”
“呦,我们小,你就老了吗?”大胆的凤娇回敬了一句。
姑娘们一阵大笑,不知谁还把凤娇往前一搡,弄的她差点撞在他身上。这一来反倒更壮了凤娇的胆:“喂,你们老呆在车上不头晕?”她又问。
“房顶子上那个大刀片似的,那是干什么用的?”又一个姑娘问。她指的是车厢里的电扇。
“烧水在哪儿?”
“开到没路的地方怎么办?”
“你们城里人一天吃几顿饭?”香雪也紧跟在姑娘们后面小声问了一句。
“真没治!”“北京话”陷在姑娘们的包围圈里,不知所措地嘟囔着。
快开车了,她们才让出一条路,放他走。他一边看表,一边朝车门跑去,跑到门口,又扭头对她们说:“下次吧,下次一定告诉你们!”他的两条长腿灵巧地向上一跨就上了车,接着一阵叽哩哐啷,绿色的车门就在姑娘们面前沉重地合上了。列车一头扎进黑暗,把她们撇在冰冷的铁轨旁边。很久,她们还能感觉到它那越来越轻的震颤。
9.第二段描写姑娘们在火车到来之前精心打扮自己,请分析这段文字的作用。
答:
10.探究“火车”在作品中的作用。
答:
题组C 培优拔尖练
一、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1~13题。
告 别 语
铁 凝
这是二楼闲置的一间客房,窗子朝北,窗外是邻居的前院。朱丽每次来舅舅家,都住这间。
前几次,朱丽没怎么留意这个房间。她常常一大早就出门购物,客房只是她睡觉和存放购物收获之处,每次离开时,壁橱里都堆着一些被她遗弃的装衣服的纸袋子。北京的舅舅对朱丽很疼爱,总是给她一些钱买东西。但在她眼里,舅舅是个趣味狭窄的人,舅舅的房子太大,舅舅的语汇太少。
朱丽留意起客房,是这次为逃婚而来舅舅家之后。携了这样的事情来投亲,朱丽沮丧又难为情,哪儿都不去,关了手机,也不见人,整天在客房躺着。
一日,喧闹的声音从窗外的院子传来,异常清晰。二楼的这间客房,似乎格外便于收集声音。从前她怎么没有发现?
像是主人出来送客,一些男人、女人的寒暄,还有主人对孩子的提醒:“小宝,和叔叔、阿姨说再见!”之后是短促的安静,大人们都在等候这位“小宝”的“再见”,可是,迟迟没有听见孩子发出的告别之声。
一连许多天,邻居的院子总是很热闹。那句她已经熟悉了的提醒句源源不断飘进窗口:“小宝,和叔叔、阿姨说再见!”或者“小宝,和爷爷、奶奶说再见!”然后照例是短暂的安静。她看见的小宝,要么听而不闻地摆弄一辆遥控越野吉普车,要么跑向草坪,爬上那只摇椅摇着自己……
朱丽一边觉得这小宝不懂礼貌,一边感叹做个孩子也挺不容易,非得随着父母对那些他根本不认识的大人说“再见”。她由小宝想到自己,和自己那场没结成的婚。在婚礼上,朱丽突然看见特地打扮一新的母亲下眼眶似有瘀血。她紧盯住母亲,在心里说服自己那不过是岁月累积起来的错觉,父亲和母亲早已离婚,怎会再殴打母亲呢?可她还是不顾一切地跑了,就像逃离一场她以为会到来的如母亲般的命运,连个“再见”也没对大家说,连个招呼也没跟与自己相恋多年、对自己关怀备至的新郎打。
每次想到这里,朱丽就赶紧打断思路,好像若不打断,她已知的各种谴责便立刻潮水般向她涌来。她对付不了这些,如同她不能担当一场婚礼。
初夏过去,暑天袭来。
一个下午,朱丽迷迷糊糊之中,窗外的声音再一次飘进房间。她又听见早已熟悉的提示:“小宝,和叔叔、阿姨说再见!小宝,和露露说再见!”
朱丽继续迷糊,兼听那必然到来的短促的安静。她果然“听”见了那短促的安静,之后是主人、客人寒暄着告别,杂以孩子们稚嫩的嘁嘁喳喳。接着她耳边突然响起一声清脆的童音:“再见!”那童音分明是小宝的。
这是个宝贵的时刻,犹如盲人睁眼,哑人发声。
“再见!”小宝说。
“再见!”另一个童音呼应着。
朱丽迅速从床上爬起来赶往窗口,像是怕错过什么,又以为是听错了什么。她看见门廊下站着小宝和家中大人,另外一对男女,正领着一个身穿印花连衣裙的小女孩往院子门口走。
这前所未有的“再见”之声原来是两个孩子之间的道别,与他人的引导无关。
“再见!”小宝放大了声音,有点扯着嗓子。
“再见!”露露站住不走了,也有点扯着嗓子。
“再——见!”小宝拖着长声跺起脚来,仿佛对“再见”这个词不依不饶。
“再——见!”露露也拖起长声,像是要迈步跑向小宝。两人无休无止地“再见”起来,好似耍贫嘴,逗乐子,“人来疯”。
小宝更激烈地踩着脚,弯下腰,拼尽全力高喊着“再见,再见,……”他顽强地、势不可当地向露露表达着再见的意愿。到后来,憋红了小脸,捯着气,以至于那“再见”声变得哆哆嗦嗦,听上去就像是“再哎哎哎哎见!再哎哎哎哎见!”
这实在不像耍贫嘴,逗乐子,“人来疯”。
那像是欢欣和绝望情绪的一种混合,激烈而壮观。像冰河在春日太阳的照耀下突然融化,“嘎啦啦”地迸裂着自己,撕开着自己。叫人觉着,生活其实是从“再见”开始的,当小宝和露露那么急赤白脸地用“再见”告别时,生活才真正走进他们的生命。朱丽退后一步,让窗帘挡住自己,犹如挡住了某种冲动。
她站在房间的穿衣镜前看自己,脸色苍白,缺少血色的嘴唇含混地嚅动了几下,仿佛在练习一个忘却已久的老词。她发现,自己对“再见”这个词从来都是漠然的,不管对一座房子,还是对一个亲人。一种对自己的陌生的疑惧陡然从心中升腾起来,她环顾这房间,伴着窗外那声声不断的“再哎哎哎哎见”,琢磨着,现在最该做的,是不是应该把关掉了那么多天的手机打开呢?
(有删改)
11.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赏析,正确的一项是( )
A.朱丽觉得舅舅趣味狭窄,所以,她对舅舅和他家的客房没有太深印象,也不曾发现二楼的“客房”格外便于收集声音。
B.小宝告别露露时的热情与告别大人时的漠然构成对比,那此起彼伏的“再见”声,是他们对不能相见的绝望的激烈表达。
C.“犹如盲人睁眼,哑人发声”一句生动地写出了小宝那一声“再见”的难得和宝贵,也表现出朱丽听到这声音时的意外。
D.大人要小宝与他不认识的人说“再见”,小宝不愿合作,这说明世故的“大人”和率性的“孩子”之间不可调和的矛盾。
12.朱丽这一形象有哪些特点?请简要分析。
答:
13.小说以“是不是应该把关掉了那么多天的手机打开呢?”结尾,请简要分析这样写的作用。
答:
二、(2020·安徽省宿松中学高一月考)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①前面的枪声,已响得稀落了。感觉上似乎天快亮了,其实还只是半夜。外边月亮很明,也比平日悬得高。前面又下来一个重伤员。屋里铺位都满了,我就把这位重伤员安排在屋檐下的那块门板上。担架员把伤员抬上门板,但还围在床边不肯走。一个上了年纪的担架员,大概把我当作医生了,一把抓住我的膀子说:“大夫,你可无论如何要想办法治好这位同志呀!你治好他,我……我们全体担架队员给你挂匾!……”他说话的时候,我发现其他的几个担架员也都睁大了眼盯着我,似乎我点一点头,这伤员就立即会好了似的。我心想给他们解释一下,只见新媳妇端着水站在床前,短促地“啊”了一声。我急拨开他们上前一看,我看见了一张十分年轻稚气的圆脸,原来棕红的脸色,现已变得灰黄。他安详地合着眼,军装的肩头上,露着那个大洞,一片布还挂在那里。
②“这都是为了我们,……”那个担架员负罪地说道,“我们十多副担架挤在一个小巷子里,准备往前运动,这位同志走在我们后面,可谁知道反动派不知从哪个屋顶上撂下颗手榴弹来,手榴弹就在我们人缝里冒着烟乱转,这时这位同志叫我们快趴下,他自己就一下扑在那个东西上了……”
③新媳妇又短促地“啊”了一声。我强忍着眼泪,给那些担架员说了些话,打发他们走了。我回转身看见新媳妇已轻轻移过一盏油灯,解开他的衣服,她刚才那种忸怩羞涩已经完全消失,只是庄严而虔诚地给他拭着身子,这位高大而又年轻的小通讯员无声地躺在那里……我猛然醒悟地跳起身,磕磕绊绊地跑去找医生,等我和医生拿了针药赶来,新媳妇正侧着身子坐在他旁边。
④她低着头,正一针一针地在缝他衣肩上那个破洞。医生听了听通讯员的心脏,默默地站起身说:“不用打针了。”我过去一摸,果然手都冰冷了。新媳妇却像什么也没看见,什么也没听到,依然拿着针,细细地、密密地缝着那个破洞。我实在看不下去了,低声地说:“不要缝了。”
⑤她却对我异样地瞟了一眼,低下头,还是一针一针地缝。我想拉开她,我想推开这沉重的氛围,我想看见他坐起来,看见他羞涩的笑。但我无意中碰到了身边一个什么东西,伸手一摸,是他给我开的饭,两个干硬的馒头……
⑥卫生员让人抬了一口棺材来,动手揭掉他身上的被子,要把他放进棺材去。新媳妇这时脸发白,劈手夺过被子,狠狠地瞪了他们一眼。自己动手把半条被子平展展地铺在棺材底,半条盖在他身上。卫生员为难地说:“被子……是借老百姓的。”
⑦“是我的——”她气汹汹地嚷了半句,就扭过脸去。在月光下,我看见她眼里晶莹发亮,我也看见那条枣红底色上洒满白色百合花的被子,这象征纯洁与感情的花,盖上了这位平常的、拖毛竹的青年人的脸。
(节选自茹志鹃《百合花》)
14.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和艺术特点的理解、分析、概括与鉴赏,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上了年纪的担架员”的话一方面交代了小通讯员壮烈牺牲的情景,另一方面也表现了小通讯员的机智和勇敢。
B.新媳妇两次“短促地‘啊’了一声”,第一次是表明她认出伤员是小通讯员,第二次是表明她发现小通讯员伤势严重,可能已经牺牲。
C.《百合花》中的“我”,不仅起到串连情节的作用,还表明文中的人和事是作者亲眼所见亲身经历的,突出了内容的真实性。
D.“我也看见那条枣红底色上洒满白色百合花的被子”中的“百合花”象征着小通讯员的纯洁与高尚,同时也照应了题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