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课 喜看稻菽千重浪
心有一团火,温暖众人心
“探界者”钟扬
(
目标导航
)
学习目标 重点难点
1.了解人物通讯的特点 2.能概括地选取典型事例。 3.理解细节描写和运用数据的作用。 4.学习袁隆平为科技献身的精神、张秉贵的敬业精神和工作态度以及钟扬在科学研究方面的卓越奉献。 1. 重点:了解袁隆平、张秉贵、钟杨等杰出人物的创新精神和高尚品质。 2、难点:进一步学习掌握通讯的写法。
(
知识精讲
)
1.作家作品。
(1)沈英甲,吉林辉南人,中共党员。曾任《 》杂志主编。1979年开始发表作品,1993年加入中国作家协会。著有纪实文学《 》《 》等,长篇小说《 》《 》等,人物传记《 》等,作品多次获中国新闻奖、全国征文奖和优秀读物奖等。
袁隆平,中国杂交水稻育种专家,中国工程院院士。2006年4月当选美国科学院外籍院士,被誉为“ ”。
(2)林为民:是 知名的资深记者。《心有一团火,温暖众人心》记叙十年文革动后,营业员张秉贵在平凡的岗位上练就令人称奇的“ ”“ ”技艺和“ ”的服务精神,成为新中国商业战线上的一面旗帜。
(3)叶雨婷: 记者,活跃在教育、科研等领域。2019年首次参与两会报道, 、
、 ,用眼睛记录瞬间,用镜头讲述故事。两会让她的思维和见识得到了拓展,在十三届全国人大一次会议记者会上,她向教育部部长陈宝生提问,获得大家关注。
2.文体知识。
通讯是运用叙述、_ ___、___ _____、议论等多种手法,具体、生动、形象地反映新闻事件或典型人物的一种新闻报道形式,它包括__ ____和__ ______两类。通讯的五大特点:严格的___ _____、报道的__ ______、较弱的时间性(相对新闻消息而言)、描写的形象性、议论色彩较浓。
3.生字注音。
淤泥( ) 籼稻( ) 分蘖( ) 稻菽( )
饥馑( ) 一蔸( ) 拟南芥( ) 戛然而止( )
4.解释词语。
(1)稻菽:
(2)饥馑:
(3)鹤立鸡群:
(4)义无反顾:
(5)屏气静神:
(6)亦步亦趋:
(7)不敢越雷池一步:
(8)雷厉风行:
(9)跌宕起伏:
(10)力排众议:
5.易混辨析。
敏锐:
敏捷:
捍卫:
保卫:
不约而同:
不谋而合:
(
重点梳理
)
1.标题是文章的精华和灵魂所在,“题好一半文”说的就是标题对于文章成功的重要性。结合全文内容,请分析三篇文章标题的妙处。
(1)《喜看稻菽千重浪——记首届国家最高科技奖获得者袁隆平》:正题,引用毛泽东1959年写的《七律·到韶山》中的诗句“喜看稻菽千重浪,遍地英雄下夕烟”,表达了作者对袁隆平研究成果和突出贡献的赞叹;副题,点明所报道的人物。
(2)《心有一团火,温暖众人心》采用比喻,以“一团火”比喻张秉贵对待顾客和工作的态度,他热情服务顾客、努力钻研业务,他发出的光和热让大家感到温暖。题目是对文章主旨的高度概括。
(3)《“探界者”钟扬》:“探界者”本来是一种新型汽车的名字,用在这里喻钟扬努力探索自己生命的边界,追求生命的高度和广度,赞扬钟扬在青藏高原艰难跋涉16年,为国家种质库收集了数千万颗植物种子,在少数民族地区的人才培养、学科建设和科学研究方面作出的重要贡献。
2.人物通讯要深入挖掘典型事件以表现人物精神,并在其中体现作者的立场和态度。阅读三篇人物通讯,以表格的形式梳理其中的具体事件、人物精神和作者立场。
篇目 具体事件 人物精神 作者立场
《喜看稻菽千重浪——记首届国家最高科技奖获得者袁隆平》 雨中在稻田翻看土壤 热爱并献身农科研 赞扬稻田里走出世界级的农业科学家
田埂上发现天然杂交稻 勇于实践,敢于探索 赞扬袁隆平对真理的态度
找到水稻雄性不育植株 破除迷信,敢于创新 赞扬袁隆平具有科学的胆识和眼光
批判贬斥杂交稻的文章,要求慎重推广 坚持真理,实事求是 赞扬袁隆平捍卫事实、捍卫真理的精神
提出并实现了杂交水稻育种的战略思想 矢志为中国和世界人民作贡献 赞扬袁隆平正在引领一场新的“绿色革命”
《心有一团火,温暖众人心》 给抱小孩的妇女哄孩子 让赶火车的人先买 考虑周到,服务细致 赞扬张秉贵的服务态度
热心对待有情绪的顾客 耐心做工作,能换位思考 赞扬张秉贵以心中一团火,温暖人民群众
帮顾客挑选合适的点心 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
刻苦钻研商品知识 全力以赴投入工作 主动、热情、诚恳、耐心、周到 点明平凡工作、光荣岗位值得人民尊敬
《“探界者”钟扬》 考入科大少年班,不断丰富知识储备 聪明智慧,雷厉风行 赞扬不断追求进步的不安分的人生
十几年收集上千种植物的种子 挑战生命极限,勇于拼搏进取 赞扬钟扬为人类建种子宝库,造福万千苍生
为上海博物馆写图文展板,义务做科普工作 重视科学教育,有无私奉献精神 赞扬钟扬引领、普及科学的精神
接盘学生,真诚关爱和培养 关爱学生,有责任和担当 赞扬钟扬是有责任、有担当的人
脑出血后继续进藏工作 超负荷工作,永不停止科学探索的脚步 在探寻生命的边界时,钟扬是先锋者
3.《喜看稻菽千重浪——记首届国家最高科技奖获得者袁隆平》有大量的数字,请找出来,说说这些数字的作用。
文章第三部分“事实是科学家的空气”大量运用数字,如:我国是世界上第一个在生产上利用水稻杂种优势的国家,杂交稻比一般水稻每亩增产100千克左右。1976年~1991年全国累计种植杂交稻19
亿多亩,增产粮食近2000亿千克。由此可见,杂交水稻的推广,对解决我国11亿人口的温饱问题发挥了极其重要的作用。目前,全国种植面积最大、产量最高的一个水稻良种“汕优63”是杂交稻。近几年的年种植面积都超过一亿亩,平均亩产稳定在500千克左右,不仅产量高而且品质好,被评为全国优质籼稻米。这几组数字记录杂交水稻的种植面积、亩产量、增产情况等,并与一般水稻做对比,有力地说明了杂交水稻的优越性,突出了袁隆平的卓越贡献,也体现了通讯报道的真实性。
4.劳动推动着社会的发展、时代的进步,也塑造着人的思想性格。袁隆平、张秉贵、钟扬等杰出劳动者的模范事迹,彰显了劳动的崇高与美丽。请结合课文内容,谈谈你的认识。
袁隆平致力于杂交水稻研究,从发现天然杂交稻,到发明杂交水稻,再到创建超级杂交稻技术体系,使我国杂交水稻研究始终居世界领先水平,为确保我国粮食安全和世界粮食供给作出了卓越贡献。他深入田间地头的身影是美丽的,他投身实验、反复研究探讨的身影也是美丽的,而他热爱劳动,用劳动收获粮食、消除饥饿的举动是崇高的,值得我们尊敬和爱戴。售货员张秉贵在平凡的岗位上热心服务顾客,急顾客所急,想顾客所想,千方百计丰富商品知识,全力以赴投入工作,他的辛勤劳动和无私奉献精神都令我们感动。复旦大学研究生院院长、生命科学学院教授钟扬敢为先锋,不懈攀登生命高度,把科学研究的种子播撒在雪域高原,为国家与社会的生态文明和绿色发展作出了巨大贡献。责任和担当,奉献与爱心,在钟扬忍受高原反应、忍受病痛折磨的艰辛劳动中彰显出来,一个大写的人物形象挺立在天地之间,令无数国人仰望。袁隆平、张秉贵、钟扬等人,为了人民的利益,为了国家的利益,多年如一日,无私无畏地贡献出他们的汗水和聪明才智,他们是鲁迅所说的“中国的脊梁”。正因为有这些“脊梁”,中华民族才能屹立五千年而不倒,光辉灿烂数千年而不绝。
(
分层提分
)
题组A 基础过关练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从20世纪60年代开始投入杂交水稻的研究,“90后”袁隆平让中国人的饭碗牢牢地端在了自己的手中。“与大地贴得更近,看天空才会更远。”这是袁隆平的名言。半个世纪以来,袁隆平一身泥、一身水,奋斗在田间,被称为“中国最著名的农民”。他发明了“三系法”籼型杂交水稻,成功研究出“二系法”杂交水稻,创建了超级杂交稻技术体系,使我国杂交水稻研究始终居于世界领先地位。他也曾多次赴印度、越南等国,传授的杂交水稻技术以帮助这些国家克服粮食短缺和饥饿问题。他为确保我国粮食安全和世界粮食供给做出了卓越贡献,荣获“国家最高科技奖”等多项荣誉。
袁隆平表示,水稻是①,世界上一半以上的人口以稻米为主食,因此,②对保证粮食安全具有举足轻重的意义。
每一次挑战,都是对初心的坚守;每一次攀登,都是对意志的考验;每一次前行,都是对目标的追赶。多年坚持下田的袁隆平,早早披上了“下田黑”,那是紫外线照射后的作品。有人感叹:袁隆平长得比农民还农民。如今,袁隆平虽已功成名就,但依然奔走在田间,为他的“禾下乘凉梦”和“杂交水稻覆盖全球梦”而努力。他的团队在内蒙古兴安盟1000亩盐碱地水稻基地完成试种测产。该基地pH接近9,盐度高于0.6%,属于不毛之地。现在,这里不仅长出了水稻,试种结果还远远超过了预期。
1.下列语句中的引号,标示特殊含义的一项是( )
A.“90后”袁隆平让中国人的饭碗牢牢地端在了自己的手中。
B.“与大地贴得更近,看天空才会更远。”这是袁隆平的名言。
C.他发明了“三系法”籼型杂交水稻。
D.他为确保我国粮食安全和世界粮食供给做出了卓越贡献,荣获“国家最高科技奖”等多项荣誉。
2.文中使用了哪些修辞手法( )
A.反复 比拟 借代 B.引用 排比 比拟
C.排比 夸张 顶真 D.引用 顶真 夸张
3.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有语病,下列修改最恰当的一项是( )
A.他也曾多次赴印度、越南等国,传授的杂交水稻技术以帮助这些国家解决粮食短缺和饥饿问题。
B.他也曾多次赴印度、越南等国,传授杂交水稻技术以帮助这些国家克服粮食短缺和饥饿问题。
C.他也曾多次赴印度、越南等国,传授杂交水稻技术以帮助这些国家解决粮食短缺和饥饿问题。
D.他也曾多次赴印度、越南等国,传授的杂交水稻技术以帮助这些国家攻克粮食短缺和饥饿问题。
4.请在文中画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0个字。
5
.当记者询问袁隆平的“禾下乘凉梦”具体是怎样的时,他激动地说:“我做过一个梦,梦见杂交水稻的茎秆像高粱一样高,穗子像扫帚一样大,稻谷像葡萄一样结得一串串。”请以袁隆平的话为参照,以“我做过一个梦”开头,另选对象,再仿写一组句子。
6.下面是一幅赞美袁隆平的对联的下联,请根据材料的具体内容,拟写出上联。
上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下联:造福亿万众,充盈口粮之仓
7.请结合材料内容,为袁隆平拟写一则颁奖词。要求:不少于60字。
题组B 能力提升练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20世纪60年代,在中国“绿色革命”的大潮中,涌现出了一位攻下“杂交水稻”难题的科技新星,他就是被外国人誉为“杂交水稻之父”的袁隆平。
袁隆平,1930年9月7日出生于北平(今北京)。幼年正值九一八事变,日本侵华,在童年袁隆平的心底留下了深深的民族创伤。面对国破家亡的严酷现实,袁隆平从小就立志:做一个使中国富强、不受外国强盗欺侮的人。
袁隆平在学习中不愿死记硬背,喜欢思考,善于提问,从思考中加深对基本原理的理解。
袁隆平高中毕业后,考什么大学,学什么专业,成了全家议论的焦点。父亲希望他通过上大学能升官发财,光宗耀祖。袁隆平自己却在中学阶段就对大自然的蓬勃生机、春华秋实的自然规律产生了极大的兴趣。母亲尊重袁隆平的选择,经过协商最后决定让他自己做主,于是袁隆平义无反顾地报考了重庆一所学院的农学系,高高兴兴地跳进了“农门。”
1953年夏,大学生活结束后,袁隆平到湖南省偏僻的安江农校任教。
袁隆平教学十分认真,教一门,钻一门,爱一门。他教外语,效果良好。教学期间,他还刻苦自学,不断提高自己听、写、阅读外文的水平,可以不带字典阅读英、俄文资料。进校第二年,他被调到遗传育种教研组,教授植物学、作物栽培、遗传育种的农业基础课和专业课。
在教普通植物学时,他下苦功夫,从构成植物体的最小单位——细胞的构造开始,到根、茎、叶、花、果的外部形态,再到植物的生物学特性及其遗传特性,等等,都进行了系统的学习研究。为了能在显微镜下观察细胞壁、细胞质、细胞核的微观构造,他刻苦磨练徒手切片技术。
几百次,上千次……直到能在显微镜下得到满意的观察结果为止。
在备课中,他经常提出各种问题自考自答。他走出课堂,来到田间地头,从实践中找答案。他深有体会地说:“即使浅显的问题,如果教师本身钻得不深不透,也不可能把课讲好!”
1959年是袁隆平走上教学岗位的第七个年头。国庆前夕,他以“我的十年”为题,用辩证唯物主义观点,从思想与业务两个方面对自己进行了回顾与总结:“党的10年教育,使我明确了人生真谛。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确是人生最大的光荣和义务。”同时,他还向党和人民立下誓言:“要做到政治挂帅,红专并进。”
在教学当中,袁隆平不满足于仅当一名合格的中专老师,还想在农业科研上搞出点名堂来。十多年来,他始终坚持一边教学,一边科研,教学与科研、生产紧密结合。
50年代,生物教学中主要向学生讲米丘林、李森科的遗传学说,袁隆平就按照其理论进行无性杂交、嫁接培养、环境影响等方面的试验,把月光花嫁接在红薯上、西红柿嫁接在马铃薯上、西瓜嫁接在南瓜上,得到一些奇花异果,但并没有得到经济性状优良的无性杂交种。这引起他的沉思,并决心扩大视野,另辟蹊径。
60年代,他从外文杂志中获悉,欧美的孟德尔、摩尔根创立的染色体、基因遗传学说,对良种繁育有重大指导作用。他就开始大胆地向学生传授染色体基因遗传学说知识,讲杂种优势利用在作物育种中的广阔前景,而他自己也开始向水稻的杂种优势利用方面探索。1960年,受到天然杂交稻株启示后,他在育种方法上由采用系统选育法,转变到水稻雄性不育研究课题上来。从1964年在稻田中发现天然雄性不育株,到1966年在《科学通报》上发表第一篇重要论文《水稻的雄性不孕性》,就是他坚持一边教学,一边从事科研的丰硕成果。
“文化大革命”中袁隆平利用被批斗的空隙,专心研究水稻雄性不育,在不利条件中争得了从事科研活动的机会。
1970年11月,袁隆平带领助手在海南岛的普通野生稻群落中,发现了一株雄花败育株。
是将“野败”这一珍贵材料封闭起来,自己关起门来研究,还是发动更多的科技人员协作攻关呢?在这个重大的原则问题上,袁隆平毫不含糊、毫无保留地及时向全国育种专家和技术人员通报了他们的最新发现,并慷慨地把历尽艰辛才发现的珍贵材料奉献出来,分送给有关单位进行研究,协作攻克“三系”配套关。
在19年的漫长教学生涯中,袁隆平一边在教学中积累知识和农业生产实践经验,一边又通过科研促进教学和生产。教学、生产、科研相结合,使他创造了不平凡的农业科技成果。
(摘编自祁淑英、魏晓雯《袁隆平传》,略有删改)
材料二:
①要研究杂交水稻,首先必须在自然界中找到水稻的天然雄性不育株。雄性不育株究竟是个什么样子?当时不仅没有实物可利用,而且连中外的科研资料上也没有记栽。“杂交水稻之父”袁隆平认为,既然自然界存在天然杂交稻,那么,( )。在水稻吐穗扬花时节的稻田里寻找雄性不育株不啻大海捞针。盛夏时节,稻田里气温通常高达40℃,袁隆平和妻子邓哲踏遍了安江农校实习农场和附近生产队的稻田,终于找到了6株雄性不育株!袁隆平欣喜若狂,视为珍宝,细心地繁殖栽培,亲自播种、浇水、施肥,仔細观察它们细微的在每个生长发育阶段的变化,并作出详尽的记录,经过两年的艰苦试验,获得了珍贵的科研数据,写出了杂交水稻研究的第一篇重要论文,引起了国家科委领导的高度重视。1974年,袁隆平的杂交水稻研究基本成功,1975年国务院决定迅速扩大试种和推广的范围,此后的十年里,杂交水稻获得了巨大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袁隆平成功之后,国内国际各种令人眩目的荣誉、大奖也纷至沓来,但他并来陶醉于此,改变初心,而是一如既往地潜心农业科研,继续头顶烈日,脚踩泥泞,奔波在绿色的田野中。
②1999年10月,经国际小天体命名委员会批准,中国科学院北京天文台施密特CCD小行星项目组发现的一颗小行星(8117)被命名为“袁隆平星。
③袁隆平(开场白):我现在还有两个愿望,一是第三期杂交水稻能够在2010年实现大面积亩产900公斤;二是把杂交水稻推向国外,造福世界人民。
主特人:您对学农的大学生有什么建议?
袁隆平:我建议,学农的大学生要到实验田里去,电脑等先进设备很重要,但在电脑和书本里是种不出水稻的。希望他们联系实际,多到实验田里走一走、看一看。
(电视片《袁隆平畅谈事业与人生》)
8.下列对文本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袁隆平将历尽艰辛才发现的珍贵材料分送给有关单位进行研究,协作攻克“三系”配套关,充分表现出他不计名利、甘为人梯的品格。
B.袁隆平身体力行,在教学中,他经常走出课堂,到田间地头,从实践中找答案。他认为教师只有把问题钻得又深又透,才能把课讲好。
C.年轻时的袁隆平对大自然的蓬勃生机、春华秋实的自然规律产生了极大的兴趣。在家人的大力支持下,他义无反顾地跳进了“农门”。
D.袁隆平在教学中积累知识和农业生产实践经验,又通过科研促进教学和生产。科技成果的创造,得益于教学、生产、科研的紧密结合。
9.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分析概括,最恰当的一项是( )
A.袁隆平凭借杂交水稻技术及其名字命名的小行星(8117),成为国际上广为人知的科学家。
B.袁隆平最终能够成为著名的科学家,与他从小就有的远大志向,喜欢思考,善于提问,中学阶段就对大自然的蓬勃生机和春华秋实的自然规律产生了极大的兴趣密不可分。
C.袁隆平教学认真,他教各种学科都肯下苦功夫;他广泛阅读古今中外杂志,大胆探索;他走出课堂,从实践中找答案。这些均为他后来攻克“杂交水稻”难题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D.袁隆平不满足于仅当一名合格的中专老师,还想在农业科研上搞出点名堂来,但由于“文化大革命”的影响,他没有大作为。
10.下列填入材料二的第①文段中括号内补写的语句,最恰当的一项是( )
A.肯定就存在天然雄性不育株
B.可能就存在天然雄性不育株
C.肯定就有天然雄性不育株存在
D.有天然雄性不育株就是必然的
11.作为著名的科学家,袁隆平不仅深受中国人的爱戴,还被外国人誉为“杂交水稻之父”,那么,你心目中的袁隆平是怎样的形象呢?请结合材料具体分析。
12.《喜看稻菽千重浪》是一篇人物通讯,成功地塑造了杂交水稻之父——袁隆平的形象。两篇文本在选材上有什么异同点?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大楼”的记忆
徐 涵
每个城市的人们都有一段关于繁华的记忆,这样的记忆通常与一条商业街或者一个商店有关。一个偶然的机会,我走进北京一家曾经最熟悉的商场,虽然它一直在我的身边,但我已经近10年没有走进它了。当我再踏进它的大门时,里面的变化竟然让我感到些许的兴奋与震撼。这个商场就是北京市百货大楼,北京人都亲切地称它“大楼”。
北京人熟悉“大楼”。20世纪50年代“大楼”开业时曾经拍了一部纪录片,北京市百货大楼展现着人们对幸福生活的憧憬。北京人喜欢“大楼”,几代人对这里都有着关于时尚的美好回忆。不仅是北京人,在那个年代,外地人到了北京都会尽量挤出时间逛“大楼”。从辽宁一个小城来到北京工作的夏先生生于20世纪60年代,在他小时候,邻居叔叔从北京市百货大楼买回一双皮鞋,每逢有人注意到叔叔的皮鞋,这位叔叔都会大声地告诉别人,这是从北京市百货大楼里买的!如今夏先生已是北京一家房地产公司的高管,全家住到了北京。虽然北京的高档商场很多,但夏先生每年拿到年终奖后,依然会到北京市百货大楼来购物,在他看来,把钱花在“大楼”放心,开心。
如果说北京人对“大楼”有感情,40岁以上的外地人对“大楼”有情结,那么30多岁的年轻人对“大楼”的认识则更加多元。一位在北京工作的青岛“80
后”告诉我,她到北京后第一次逛街就是跑到百货大楼去买糖,她特别想看看张秉贵工作过的地方是什么样子的,她对北京市百货大楼的认识是和这个人联系在一起的。的确,没有哪家商场能像“大楼”和“大楼人”这样有故事。在“大楼”一层有一个很安静的空间,这里是北京市百货大楼的“张秉贵纪念馆”,在城市最中心的地段中的最繁华的商场内为一个售货员建纪念馆,这在全世界可能也是独一份的。当然,这里纪念的不是一名普通的营业员,他曾经在这个商场里工作30多年,接待400万人左右,他不仅是全国劳模,而且做过第五届、第六届全国人大代表,曾经是全中国家喻户晓的名人。
张秉贵和他为人民服务的“一团火”精神已经成为这座大楼的灵魂。20世纪80年代我在这里参加过商业劳动,就是在衣服组站柜台。我的师傅与我同龄,他高中毕业“接班”上岗,也姓张,看上去是个对啥都不在乎的北京小伙儿,刚开始时小张对顾客一直不冷不热,也没个笑脸,人少时还会借口上厕所去和伙伴们聊天儿。然而,有一次,一位外地农村来的顾客千挑万选半天才选中一套毛料女西装,准备去交钱时却问我厕所在哪儿,我有点不耐烦了,让他先去交钱取货。这时边上的小张师傅却白了我一眼,很体贴地给顾客指路,然后甩给我一句话:“人家可能是把钱缝在裤腰上,去厕所拿钱,这样的顾客多着呢。”这次他对顾客的态度让我很意外。这件事给我的印象也很深,原来张秉贵“一团火”精神已经潜移默化在一代代“大楼人”的心里,这也是历届管理层从未放弃努力的结果。百货大楼对营业员的要求的确与众不同,“大楼”非常注重“让顾客满意”。而这种满意,在不同的时代有不同的内涵,事实上,这正是企业文化的传承。
有人说,现在是实体零售行业的严冬时期,企业面对着无数问题与压力,北京市百货大楼也一样。王府井百货集团建立这个“张秉贵纪念馆”,是希望把“大楼”这把“火炬”接力下去,“一团火”精神的传承可以帮助企业度过严冬。今天的北京市百货大楼在“新北京人”中已经有了年轻的“粉丝”,另外,北京市百货大楼还推出了微信支付,并且在做全渠道经营的筹划,“大楼”的创新一直没有停步。
在我们身边有很多像“大楼”这样的商场,和全球的零售企业一样,这些商场也在经历转型。任何一个传统行业都需要在新技术、新环境中进行各种创新与调整,需要与新的时代对接和融入,而传承下来的优秀的企业文化,让企业有了不一样的底蕴,这样的企业才是时代的财富。
(有删改)
13.下列对文中有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文章开头由城市的人们都有一段关于繁华的记忆起笔,使作者对北京市百货大楼的特殊情感有了与读者产生共鸣的基础。
B.文章以北京市百货大楼为中心来描写与之相关的人和事,展现了“大楼”所经历的繁华、问题和转型,表达了作者对传统行业的思考。
C.在文中作者叙述了“我”的师傅的服务态度,与张秉贵的“一团火”精神进行对比,意在突出20世纪80年代年轻人服务意识的缺乏。
D.文章语言平实朴素,如话家常,一个个小故事将“大楼”的顾客、服务员、管理者串联在一起,生活气息浓郁。
14.传统行业如何走出现实的困境?请结合文本概括作者提出的解决方案。
15.请结合文本谈谈你对文章标题含义的理解。
题组C 培优拔尖练
16.(2021·陕西宝鸡市·高一期末)请根据下面文字创设的情境,结合你的感触写一副对联。要求:对仗工整,语言浑成,音韵和谐。
默哀!5月22日下午1点07分,“共和国勋章”获得者、中国工程院院士、“杂交水稻之父”袁隆平在长沙逝世,享年91岁。
袁隆平一生致力于杂交水稻的研究和推广工作。他几十年如一日,不辞辛苦、殚精竭虑,终于实现了杂交水稻技术的历史性突破。杂交水稻大范围的推广,不仅产生了巨大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还为中国乃至全世界人的吃饭问题作出了巨大贡献。袁隆平曾经说过,他有过两个梦想,一个是禾下乘凉的梦,一个是杂交水稻引进到全球各地的梦。这不仅仅是一个科学家的梦,也是中华民族伟大的复兴之梦。
那一片片稻田,那一阵阵稻香,就是他留下的足迹!
上联:第4课 喜看稻菽千重浪
心有一团火,温暖众人心
“探界者”钟扬
(
目标导航
)
学习目标 重点难点
1.了解人物通讯的特点 2.能概括地选取典型事例。 3.理解细节描写和运用数据的作用。 4.学习袁隆平为科技献身的精神、张秉贵的敬业精神和工作态度以及钟扬在科学研究方面的卓越奉献。 1. 重点:了解袁隆平、张秉贵、钟杨等杰出人物的创新精神和高尚品质。 2、难点:进一步学习掌握通讯的写法。
(
知识精讲
)
1.作家作品。
(1)沈英甲,吉林辉南人,中共党员。曾任《世界知识》杂志主编。1979年开始发表作品,1993年加入中国作家协会。著有纪实文学《走进神农架》《采访死亡手记》等,长篇小说《前尘》《贼风》等,人物传记《沧桑回眸》等,作品多次获中国新闻奖、全国征文奖和优秀读物奖等。
袁隆平,中国杂交水稻育种专家,中国工程院院士。2006年4月当选美国科学院外籍院士,被誉为“杂交水稻之父”。
(2)林为民:是 台湾 知名的资深记者。《心有一团火,温暖众人心》记叙十年文革动后,营业员张秉贵在平凡的岗位上练就令人称奇的“ 一抓准 ”“ 一口清 ”技艺和“ 一团火 ”的服务精神,成为新中国商业战线上的一面旗帜。
(3)叶雨婷:中青在线 记者,活跃在教育、科研等领域。2019年首次参与两会报道, 一件冲锋衣 、
一个双肩包 、 一套摄像设备 ,用眼睛记录瞬间,用镜头讲述故事。两会让她的思维和见识得到了拓展,在十三届全国人大一次会议记者会上,她向教育部部长陈宝生提问,获得大家关注。
2.文体知识。
通讯是运用叙述、_描写___、___抒情_____、议论等多种手法,具体、生动、形象地反映新闻事件或典型人物的一种新闻报道形式,它包括__人物通讯____和__事件通讯______
两类。通讯的五大特点:严格的___真实性_____、报道的__客观性______、较弱的时间性(相对新闻消息而言)、描写的形象性、议论色彩较浓。
3.生字注音。
淤泥(yū) 籼稻(xiān) 分蘖(niè) 稻菽(shū)
饥馑(jǐn) 一蔸(dōu) 拟南芥(jiè) 戛然而止(jiá)
4.解释词语。
(1)稻菽:稻和菽。菽:豆类的总称。
(2)饥馑:灾荒;指因为粮食歉收等引起的食物严重缺乏的状况。
(3)鹤立鸡群:像鹤站在鸡群中一样。比喻一个人的仪表或才能在周围一群人里显得很突出。
(4)义无反顾:义:道义;反顾:向后看。从道义上只有勇往直前,不能犹豫回顾。
(5)屏气静神:亦写作“屏气凝神”,形容注意力高度集中。
(6)亦步亦趋:比喻由于缺乏主张,或为了讨好,事事模仿或追随别人。
(7)不敢越雷池一步:越:跨过;雷池:湖名,在安徽省望江县南。原指不要越过雷池,后比喻不敢超越一定的范围和界限。
(8)雷厉风行:像雷那样猛烈,像风那样快。比喻执行政策法令严厉迅速,也形容办事声势猛烈,行动迅速。
(9)跌宕起伏:跌宕:富于变化,有顿挫波折。形容事物多变,不稳定,也比喻音乐音调忽高忽低和故事情节的曲折。
(10)力排众议:敢于排除别人的异议,有力坚持自己的观点。
5.易混辨析。
敏锐:敏锐一般形容感官,比如“敏锐的嗅觉”、“敏锐的洞察力”等。
敏捷:敏捷多用来形容人的动作矫健,或者思维灵活等,如“才思敏捷”。
捍卫:“捍卫”只用于主权、领土、真理、尊严等方面。
保卫:但“保卫”适用范围广。
不约而同:多指具体行动相同,“不约而同”一般在句中作状语。
不谋而合:“不谋而合”多指观点和见解相同,“不谋而合”在句子中作定语、宾语和补语。
(
重点梳理
)
1.标题是文章的精华和灵魂所在,“题好一半文”说的就是标题对于文章成功的重要性。结合全文内容,请分析三篇文章标题的妙处。
(1)《喜看稻菽千重浪——记首届国家最高科技奖获得者袁隆平》:正题,引用毛泽东1959年写的《七律·到韶山》中的诗句“喜看稻菽千重浪,遍地英雄下夕烟”,表达了作者对袁隆平研究成果和突出贡献的赞叹;副题,点明所报道的人物。
(2)《心有一团火,温暖众人心》采用比喻,以“一团火”比喻张秉贵对待顾客和工作的态度,他热情服务顾客、努力钻研业务,他发出的光和热让大家感到温暖。题目是对文章主旨的高度概括。
(3)《“探界者”钟扬》:“探界者”本来是一种新型汽车的名字,用在这里喻钟扬努力探索自己生命的边界,追求生命的高度和广度,赞扬钟扬在青藏高原艰难跋涉16年,为国家种质库收集了数千万颗植物种子,在少数民族地区的人才培养、学科建设和科学研究方面作出的重要贡献。
2.人物通讯要深入挖掘典型事件以表现人物精神,并在其中体现作者的立场和态度。阅读三篇人物通讯,以表格的形式梳理其中的具体事件、人物精神和作者立场。
篇目 具体事件 人物精神 作者立场
《喜看稻菽千重浪——记首届国家最高科技奖获得者袁隆平》 雨中在稻田翻看土壤 热爱并献身农科研 赞扬稻田里走出世界级的农业科学家
田埂上发现天然杂交稻 勇于实践,敢于探索 赞扬袁隆平对真理的态度
找到水稻雄性不育植株 破除迷信,敢于创新 赞扬袁隆平具有科学的胆识和眼光
批判贬斥杂交稻的文章,要求慎重推广 坚持真理,实事求是 赞扬袁隆平捍卫事实、捍卫真理的精神
提出并实现了杂交水稻育种的战略思想 矢志为中国和世界人民作贡献 赞扬袁隆平正在引领一场新的“绿色革命”
《心有一团火,温暖众人心》 给抱小孩的妇女哄孩子 让赶火车的人先买 考虑周到,服务细致 赞扬张秉贵的服务态度
热心对待有情绪的顾客 耐心做工作,能换位思考 赞扬张秉贵以心中一团火,温暖人民群众
帮顾客挑选合适的点心 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
刻苦钻研商品知识 全力以赴投入工作 主动、热情、诚恳、耐心、周到 点明平凡工作、光荣岗位值得人民尊敬
《“探界者”钟扬》 考入科大少年班,不断丰富知识储备 聪明智慧,雷厉风行 赞扬不断追求进步的不安分的人生
十几年收集上千种植物的种子 挑战生命极限,勇于拼搏进取 赞扬钟扬为人类建种子宝库,造福万千苍生
为上海博物馆写图文展板,义务做科普工作 重视科学教育,有无私奉献精神 赞扬钟扬引领、普及科学的精神
接盘学生,真诚关爱和培养 关爱学生,有责任和担当 赞扬钟扬是有责任、有担当的人
脑出血后继续进藏工作
超负荷工作,永不停止科学探索的脚步 在探寻生命的边界时,钟扬是先锋者
3.《喜看稻菽千重浪——记首届国家最高科技奖获得者袁隆平》有大量的数字,请找出来,说说这些数字的作用。
文章第三部分“事实是科学家的空气”大量运用数字,如:我国是世界上第一个在生产上利用水稻杂种优势的国家,杂交稻比一般水稻每亩增产100千克左右。1976年~1991年全国累计种植杂交稻19亿多亩,增产粮食近2000亿千克。由此可见,杂交水稻的推广,对解决我国11亿人口的温饱问题发挥了极其重要的作用。目前,全国种植面积最大、产量最高的一个水稻良种“汕优63”是杂交稻。近几年的年种植面积都超过一亿亩,平均亩产稳定在500千克左右,不仅产量高而且品质好,被评为全国优质籼稻米。这几组数字记录杂交水稻的种植面积、亩产量、增产情况等,并与一般水稻做对比,有力地说明了杂交水稻的优越性,突出了袁隆平的卓越贡献,也体现了通讯报道的真实性。
4.劳动推动着社会的发展、时代的进步,也塑造着人的思想性格。袁隆平、张秉贵、钟扬等杰出劳动者的模范事迹,彰显了劳动的崇高与美丽。请结合课文内容,谈谈你的认识。
袁隆平致力于杂交水稻研究,从发现天然杂交稻,到发明杂交水稻,再到创建超级杂交稻技术体系,使我国杂交水稻研究始终居世界领先水平,为确保我国粮食安全和世界粮食供给作出了卓越贡献。他深入田间地头的身影是美丽的,他投身实验、反复研究探讨的身影也是美丽的,而他热爱劳动,用劳动收获粮食、消除饥饿的举动是崇高的,值得我们尊敬和爱戴。售货员张秉贵在平凡的岗位上热心服务顾客,急顾客所急,想顾客所想,千方百计丰富商品知识,全力以赴投入工作,他的辛勤劳动和无私奉献精神都令我们感动。复旦大学研究生院院长、生命科学学院教授钟扬敢为先锋,不懈攀登生命高度,把科学研究的种子播撒在雪域高原,为国家与社会的生态文明和绿色发展作出了巨大贡献。责任和担当,奉献与爱心,在钟扬忍受高原反应、忍受病痛折磨的艰辛劳动中彰显出来,一个大写的人物形象挺立在天地之间,令无数国人仰望。袁隆平、张秉贵、钟扬等人,为了人民的利益,为了国家的利益,多年如一日,无私无畏地贡献出他们的汗水和聪明才智,他们是鲁迅所说的“中国的脊梁”。正因为有这些“脊梁”,中华民族才能屹立五千年而不倒,光辉灿烂数千年而不绝。
(
分层提分
)
题组A 基础过关练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从20世纪60年代开始投入杂交水稻的研究,“90
后”袁隆平让中国人的饭碗牢牢地端在了自己的手中。“与大地贴得更近,看天空才会更远。”这是袁隆平的名言。半个世纪以来,袁隆平一身泥、一身水,奋斗在田间,被称为“中国最著名的农民”。他发明了“三系法”籼型杂交水稻,成功研究出“二系法”杂交水稻,创建了超级杂交稻技术体系,使我国杂交水稻研究始终居于世界领先地位。他也曾多次赴印度、越南等国,传授的杂交水稻技术以帮助这些国家克服粮食短缺和饥饿问题。他为确保我国粮食安全和世界粮食供给做出了卓越贡献,荣获“国家最高科技奖”等多项荣誉。
袁隆平表示,水稻是①,世界上一半以上的人口以稻米为主食,因此,②对保证粮食安全具有举足轻重的意义。
每一次挑战,都是对初心的坚守;每一次攀登,都是对意志的考验;每一次前行,都是对目标的追赶。多年坚持下田的袁隆平,早早披上了“下田黑”,那是紫外线照射后的作品。有人感叹:袁隆平长得比农民还农民。如今,袁隆平虽已功成名就,但依然奔走在田间,为他的“禾下乘凉梦”和“杂交水稻覆盖全球梦”而努力。他的团队在内蒙古兴安盟1000亩盐碱地水稻基地完成试种测产。该基地pH接近9,盐度高于0.6%,属于不毛之地。现在,这里不仅长出了水稻,试种结果还远远超过了预期。
1.下列语句中的引号,标示特殊含义的一项是( )
A.“90后”袁隆平让中国人的饭碗牢牢地端在了自己的手中。
B.“与大地贴得更近,看天空才会更远。”这是袁隆平的名言。
C.他发明了“三系法”籼型杂交水稻。
D.他为确保我国粮食安全和世界粮食供给做出了卓越贡献,荣获“国家最高科技奖”等多项荣誉。
2.文中使用了哪些修辞手法( )
A.反复 比拟 借代 B.引用 排比 比拟
C.排比 夸张 顶真 D.引用 顶真 夸张
3.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有语病,下列修改最恰当的一项是( )
A.他也曾多次赴印度、越南等国,传授的杂交水稻技术以帮助这些国家解决粮食短缺和饥饿问题。
B.他也曾多次赴印度、越南等国,传授杂交水稻技术以帮助这些国家克服粮食短缺和饥饿问题。
C.他也曾多次赴印度、越南等国,传授杂交水稻技术以帮助这些国家解决粮食短缺和饥饿问题。
D.他也曾多次赴印度、越南等国,传授的杂交水稻技术以帮助这些国家攻克粮食短缺和饥饿问题。
4.请在文中画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0个字。
5.当记者询问袁隆平的“禾下乘凉梦”具体是怎样的时,他激动地说:“我做过一个梦,梦见杂交水稻的茎秆像高粱一样高,穗子像扫帚一样大,稻谷像葡萄一样结得一串串。”请以袁隆平的话为参照,以“我做过一个梦”开头,另选对象,再仿写一组句子。
6.下面是一幅赞美袁隆平的对联的下联,请根据材料的具体内容,拟写出上联。
上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下联:造福亿万众,充盈口粮之仓
7.请结合材料内容,为袁隆平拟写一则颁奖词。要求:不少于60字。
【答案】
1.A
2.B
3.C
4.①最主要的粮食作物;②提高水稻产量。
5.我做过一个梦,梦见故乡的城市像花园一样美,居民像鸟儿一样自由,楼房像森林一样错落有致。
6.埋头几十年,成就杂稻之父
7.他潜心研究数十年,被誉为“杂交水稻之父”;他名满天下万人赞,却仍只专注于田畴,淡泊名利,播撒智慧,收获富足,他毕生的梦想,就是让所有的人远离饥饿。喜看稻菽千重浪,最是风流袁隆平。
【分析】
1.本题考查引号的用法。A项,引号的作用是标示特殊含义,这里是指90岁以上。B
项,引号的作用是标示直接引用。
C项,引号的作用是标示特定称谓。D项,引号的作用是标示强调。故选A。
2.本题考查修辞手法。“与大地贴得更近,看天空才会更远”等运用了引用的修辞手法;“每一次挑战,都是对初心的坚守;每一次攀登,都是对意志的考验;每一次前行,都是对目标的追赶”等运用了排比的修辞手法;“早早披上了‘下田黑’,那是紫外线照射后的作品”等运用了比拟的修辞手法。文中没有使用夸张、反复、借代、顶真的修辞手法。故选B。
3.本题考查辨析和修改语病的能力。C项,画波浪线的句子存在两处语病:一是结构混乱,可将“的”字删去,排除A、D两项;二是搭配不当,可将“克服”改为“解决”或“攻克”,排除B项。只有C项完全修改正确。故选C。
4.本题考查语言表达连贯的能力。第①空,前面是“水稻是”,后文解释世界上有一半以上的人吃水稻,可以推断此处应填“最主要的粮食作物”之类的内容;第②空,根据前面的“因此”和后面的“对保证粮食安全具有举足轻重的意义”,可以推断此处应填“提高水稻的产量”之类的内容。
5.本题考查仿写句子的能力。参照句中有三个比喻句,所以写出的句子也要有三个比喻句,缺一不可。参照句中的三个比喻句的本体各不相同,但统一于“杂交水稻”这一中心事物,都是“杂交水稻”的一部分,仿写时要注意这一点。选好对象以后,以“我做过一个梦”为开头进行仿写即可。
6.本题考查拟写对联的能力。可以根据下联的内容和结构来拟写。下联,主要赞颂袁隆平的杂交水稻对人类的贡献,那么上联可以写袁隆平的具体工作等,从结构看,下联的两句都是动宾短语,其中前句的宾语是数量词。根据这些特点即可拟写出上联。
7.本题考查语言表达的简明、连贯、准确、鲜明、生动的能力。首先要明确拟写颁奖词主要需关注两点:一是对人物生平事迹的整合概括,如袁隆平潜心研究杂交水稻,成名后仍奋斗在田间;二是表达对其的赞美之情。然后再结合材料内容进行拟写即可。拟写颁奖词,首先,要对获奖对象有一定的了解,了解他(她)做的什么事情值得赞扬,他(她)的什么精神品质值得歌颂。其次,颁奖词的语言要精练,要能高度概括人物身上的闪光点,要文辞优美,饱含深情,富有感染力。
题组B 能力提升练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20世纪60年代,在中国“绿色革命”的大潮中,涌现出了一位攻下“杂交水稻”难题的科技新星,他就是被外国人誉为“杂交水稻之父”的袁隆平。
袁隆平,1930年9月7日出生于北平(今北京)。幼年正值九一八事变,日本侵华,在童年袁隆平的心底留下了深深的民族创伤。面对国破家亡的严酷现实,袁隆平从小就立志:做一个使中国富强、不受外国强盗欺侮的人。
袁隆平在学习中不愿死记硬背,喜欢思考,善于提问,从思考中加深对基本原理的理解。
袁隆平高中毕业后,考什么大学,学什么专业,成了全家议论的焦点。父亲希望他通过上大学能升官发财,光宗耀祖。袁隆平自己却在中学阶段就对大自然的蓬勃生机、春华秋实的自然规律产生了极大的兴趣。母亲尊重袁隆平的选择,经过协商最后决定让他自己做主,于是袁隆平义无反顾地报考了重庆一所学院的农学系,高高兴兴地跳进了“农门。”
1953年夏,大学生活结束后,袁隆平到湖南省偏僻的安江农校任教。
袁隆平教学十分认真,教一门,钻一门,爱一门。他教外语,效果良好。教学期间,他还刻苦自学,不断提高自己听、写、阅读外文的水平,可以不带字典阅读英、俄文资料。进校第二年,他被调到遗传育种教研组,教授植物学、作物栽培、遗传育种的农业基础课和专业课。
在教普通植物学时,他下苦功夫,从构成植物体的最小单位——细胞的构造开始,到根、茎、叶、花、果的外部形态,再到植物的生物学特性及其遗传特性,等等,都进行了系统的学习研究。为了能在显微镜下观察细胞壁、细胞质、细胞核的微观构造,他刻苦磨练徒手切片技术。
几百次,上千次……直到能在显微镜下得到满意的观察结果为止。
在备课中,他经常提出各种问题自考自答。他走出课堂,来到田间地头,从实践中找答案。他深有体会地说:“即使浅显的问题,如果教师本身钻得不深不透,也不可能把课讲好!”
1959年是袁隆平走上教学岗位的第七个年头。国庆前夕,他以“我的十年”为题,用辩证唯物主义观点,从思想与业务两个方面对自己进行了回顾与总结:“党的10年教育,使我明确了人生真谛。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确是人生最大的光荣和义务。”同时,他还向党和人民立下誓言:“要做到政治挂帅,红专并进。”
在教学当中,袁隆平不满足于仅当一名合格的中专老师,还想在农业科研上搞出点名堂来。十多年来,他始终坚持一边教学,一边科研,教学与科研、生产紧密结合。
50年代,生物教学中主要向学生讲米丘林、李森科的遗传学说,袁隆平就按照其理论进行无性杂交、嫁接培养、环境影响等方面的试验,把月光花嫁接在红薯上、西红柿嫁接在马铃薯上、西瓜嫁接在南瓜上,得到一些奇花异果,但并没有得到经济性状优良的无性杂交种。这引起他的沉思,并决心扩大视野,另辟蹊径。
60年代,他从外文杂志中获悉,欧美的孟德尔、摩尔根创立的染色体、基因遗传学说,对良种繁育有重大指导作用。他就开始大胆地向学生传授染色体基因遗传学说知识,讲杂种优势利用在作物育种中的广阔前景,而他自己也开始向水稻的杂种优势利用方面探索。1960年,受到天然杂交稻株启示后,他在育种方法上由采用系统选育法,转变到水稻雄性不育研究课题上来。从1964年在稻田中发现天然雄性不育株,到1966年在《科学通报》上发表第一篇重要论文《水稻的雄性不孕性》,就是他坚持一边教学,一边从事科研的丰硕成果。
“文化大革命”中袁隆平利用被批斗的空隙,专心研究水稻雄性不育,在不利条件中争得了从事科研活动的机会。
1970年11月,袁隆平带领助手在海南岛的普通野生稻群落中,发现了一株雄花败育株。
是将“野败”这一珍贵材料封闭起来,自己关起门来研究,还是发动更多的科技人员协作攻关呢?在这个重大的原则问题上,袁隆平毫不含糊、毫无保留地及时向全国育种专家和技术人员通报了他们的最新发现,并慷慨地把历尽艰辛才发现的珍贵材料奉献出来,分送给有关单位进行研究,协作攻克“三系”配套关。
在19年的漫长教学生涯中,袁隆平一边在教学中积累知识和农业生产实践经验,一边又通过科研促进教学和生产。教学、生产、科研相结合,使他创造了不平凡的农业科技成果。
(摘编自祁淑英、魏晓雯《袁隆平传》,略有删改)
材料二:
①要研究杂交水稻,首先必须在自然界中找到水稻的天然雄性不育株。雄性不育株究竟是个什么样子?当时不仅没有实物可利用,而且连中外的科研资料上也没有记栽。“杂交水稻之父”袁隆平认为,既然自然界存在天然杂交稻,那么,( )。在水稻吐穗扬花时节的稻田里寻找雄性不育株不啻大海捞针。盛夏时节,稻田里气温通常高达40℃,袁隆平和妻子邓哲踏遍了安江农校实习农场和附近生产队的稻田,终于找到了6
株雄性不育株!袁隆平欣喜若狂,视为珍宝,细心地繁殖栽培,亲自播种、浇水、施肥,仔細观察它们细微的在每个生长发育阶段的变化,并作出详尽的记录,经过两年的艰苦试验,获得了珍贵的科研数据,写出了杂交水稻研究的第一篇重要论文,引起了国家科委领导的高度重视。1974年,袁隆平的杂交水稻研究基本成功,1975年国务院决定迅速扩大试种和推广的范围,此后的十年里,杂交水稻获得了巨大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袁隆平成功之后,国内国际各种令人眩目的荣誉、大奖也纷至沓来,但他并来陶醉于此,改变初心,而是一如既往地潜心农业科研,继续头顶烈日,脚踩泥泞,奔波在绿色的田野中。
②1999年10月,经国际小天体命名委员会批准,中国科学院北京天文台施密特CCD小行星项目组发现的一颗小行星(8117)被命名为“袁隆平星。
③袁隆平(开场白):我现在还有两个愿望,一是第三期杂交水稻能够在2010年实现大面积亩产900公斤;二是把杂交水稻推向国外,造福世界人民。
主特人:您对学农的大学生有什么建议?
袁隆平:我建议,学农的大学生要到实验田里去,电脑等先进设备很重要,但在电脑和书本里是种不出水稻的。希望他们联系实际,多到实验田里走一走、看一看。
(电视片《袁隆平畅谈事业与人生》)
8.下列对文本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袁隆平将历尽艰辛才发现的珍贵材料分送给有关单位进行研究,协作攻克“三系”配套关,充分表现出他不计名利、甘为人梯的品格。
B.袁隆平身体力行,在教学中,他经常走出课堂,到田间地头,从实践中找答案。他认为教师只有把问题钻得又深又透,才能把课讲好。
C.年轻时的袁隆平对大自然的蓬勃生机、春华秋实的自然规律产生了极大的兴趣。在家人的大力支持下,他义无反顾地跳进了“农门”。
D.袁隆平在教学中积累知识和农业生产实践经验,又通过科研促进教学和生产。科技成果的创造,得益于教学、生产、科研的紧密结合。
9.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分析概括,最恰当的一项是( )
A.袁隆平凭借杂交水稻技术及其名字命名的小行星(8117),成为国际上广为人知的科学家。
B.袁隆平最终能够成为著名的科学家,与他从小就有的远大志向,喜欢思考,善于提问,中学阶段就对大自然的蓬勃生机和春华秋实的自然规律产生了极大的兴趣密不可分。
C.袁隆平教学认真,他教各种学科都肯下苦功夫;他广泛阅读古今中外杂志,大胆探索;他走出课堂,从实践中找答案。这些均为他后来攻克“杂交水稻”难题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D.袁隆平不满足于仅当一名合格的中专老师,还想在农业科研上搞出点名堂来,但由于“文化大革命”的影响,他没有大作为。
10.下列填入材料二的第①文段中括号内补写的语句,最恰当的一项是( )
A.肯定就存在天然雄性不育株
B.可能就存在天然雄性不育株
C.肯定就有天然雄性不育株存在
D.有天然雄性不育株就是必然的
11.作为著名的科学家,袁隆平不仅深受中国人的爱戴,还被外国人誉为“杂交水稻之父”,那么,你心目中的袁隆平是怎样的形象呢?请结合材料具体分析。
12.《喜看稻菽千重浪》是一篇人物通讯,成功地塑造了杂交水稻之父——袁隆平的形象。两篇文本在选材上有什么异同点?
【答案】
8.C
9.B
10.A
11
.①忧国忧民,具有博爱情怀。袁隆平不仅立志要使中国富强,还想把杂交水稻推向国外,造福世界人民。②注重理论联系实践,勤奋进取。把孟德尔、摩尔根的染色体、基因遗传学说应用于教学与研究中,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打开了杂交水稻“王国”的大门。③不计名利,甘为人梯。把自己的研究小组发现的珍贵材料毫无保留地分送给有关单位进行研究,协作攻克“三系”配套关。
12.相同点:都是选择袁隆平和杂交水稻相关的典型材料;都以时间为顺序安排材料。不同点:本文主要选取了袁隆平教学生涯和杂交水稻培育过程的内容交织在一起进行写作,突出他边教学边试验的理论联系实际的特点。而《喜》一文则重点选取袁隆平培育杂交水稻的事件来写,突出他培育杂交水稻的艰辛过程。
【分析】
8.本题考查学生对文本内容的理解和分析的能力。C.“在家人的支持下”有误,原文是“父亲希望他通过上大学升官发财,光宗耀祖”。故选C。
9.本题考查学生对材料有关内容的分析概括的能力。A.“广为人知”的概括不准确。贡献巨大,国际上得奖,被命名等,享有国际声誉,但未必“广为人知”。C.“广泛阅读古今中外杂志”的说法于文无据,原文是“从外文杂志中”。D.“不大作为”的分析和概括错误,原文是“‘文化大革命’中袁隆平仍利用被批斗的空隙,专心研究水稻雄性不育,在不利条件中争得了从事科研活动的机会”。故选B。
10.本题考查学生情境补写的能力。根据前文的陈述“既然……”可知,“可能”的表述与文意不符合;由选项可知,括号内所填内容承前省略主语“自然界”,再由前句“自然界存在天然杂交稻”可知,括号内句子结构为“存在十宾语”。故选A。
11.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概括人物形象的能力。袁隆平忧国忧民,“袁隆平从小就立志:做一个使中国富强、不受外国强盗欺侮的人”,后来因为国家粮食不够而一心研究水稻高产;“……第三期杂交水稻能够在2010年实现大面积亩产900公斤……把杂交水稻推向国外,造福世界人民”,他不仅立志要使中国富强,还想把杂交水稻推向国外,造福世界人民,具有博爱情怀。
注重理论联系实践,勤奋进取。“他从外文杂志中获悉,欧美的孟德尔、摩尔根创立的染色体、基因遗传学说,对良种繁育有重大指导作用。他就开始大胆地向学生传授染色体基因遗传学说知识,讲杂种优势利用在作物育种中的广阔前景,而他自己也开始向水稻的杂种优势利用方面探索。”把孟德尔、摩尔根的染色体、基因遗传学说应用于教学与研究中,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打开了杂交水稻“王国”的大门。
袁隆平不计名利,甘为人梯。“袁隆平毫不含糊、毫无保留地及时向全国育种专家和技术人员通报了他们的最新发现,并慷慨地把历尽艰辛才发现的珍贵材料奉献出来,分送给有关单位进行研究,协作攻克“三系”配套关”,把自己的研究小组发现的珍贵材料毫无保留地分送给有关单位进行研究,协作攻克“三系”配套关。
12.本题考查学生分析作者选材特点的能力。相同点:两个文本都是表现袁隆平在杂交水稻方面的贡献,所以都是选择袁隆平和杂交水稻相关的典型材料。都以时间为顺序安排材料:“喜”文从1960年发现“天然杂交稻株”开始,1964年7月5日,袁隆平走进了安江农校的稻田,去寻找水稻的天然雄性不育株。两年后,袁隆平的一篇论文《水稻雄性不孕性》发表……一直到1998年,权威的资产评估所评估,“袁隆平品牌”无形资产价值1000亿元;本文从1930年9月7日袁隆平出生写起,
从小就立志,高中毕业择专业,1953年夏,大学生活结束后教书……最后1970年11月,袁隆平带领助手发现了一株雄花败育株。
不同点:本文主体内容是袁隆平教书生涯中进行杂交水稻研究的经过,把袁隆平教学生涯和杂交水稻培育过程的内容交织在一起进行写作,“在19年的漫长教学生涯中,袁隆平一边在教学中积累知识和农业生产实践经验,一边又通过科研促进教学和生产。教学、生产、科研相结合,使他创造了不平凡的农业科技成果”,突出他边教学边试验的理论联系实际的特点。而《喜》一文则重点选取袁隆平培育杂交水稻的事件来写,写他发现“天然杂交稻株”,寻找水稻的天然雄性不育株,独立开展杂交水稻研究,撰文“对大面积推广玉米稻要持慎重态度”等,突出他培育杂交水稻的艰辛过程。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大楼”的记忆
徐 涵
每个城市的人们都有一段关于繁华的记忆,这样的记忆通常与一条商业街或者一个商店有关。一个偶然的机会,我走进北京一家曾经最熟悉的商场,虽然它一直在我的身边,但我已经近10年没有走进它了。当我再踏进它的大门时,里面的变化竟然让我感到些许的兴奋与震撼。这个商场就是北京市百货大楼,北京人都亲切地称它“大楼”。
北京人熟悉“大楼”。20世纪50年代“大楼”开业时曾经拍了一部纪录片,北京市百货大楼展现着人们对幸福生活的憧憬。北京人喜欢“大楼”,几代人对这里都有着关于时尚的美好回忆。不仅是北京人,在那个年代,外地人到了北京都会尽量挤出时间逛“大楼”。从辽宁一个小城来到北京工作的夏先生生于20世纪60
年代,在他小时候,邻居叔叔从北京市百货大楼买回一双皮鞋,每逢有人注意到叔叔的皮鞋,这位叔叔都会大声地告诉别人,这是从北京市百货大楼里买的!如今夏先生已是北京一家房地产公司的高管,全家住到了北京。虽然北京的高档商场很多,但夏先生每年拿到年终奖后,依然会到北京市百货大楼来购物,在他看来,把钱花在“大楼”放心,开心。
如果说北京人对“大楼”有感情,40岁以上的外地人对“大楼”有情结,那么30多岁的年轻人对“大楼”的认识则更加多元。一位在北京工作的青岛“80后”告诉我,她到北京后第一次逛街就是跑到百货大楼去买糖,她特别想看看张秉贵工作过的地方是什么样子的,她对北京市百货大楼的认识是和这个人联系在一起的。的确,没有哪家商场能像“大楼”和“大楼人”这样有故事。在“大楼”一层有一个很安静的空间,这里是北京市百货大楼的“张秉贵纪念馆”,在城市最中心的地段中的最繁华的商场内为一个售货员建纪念馆,这在全世界可能也是独一份的。当然,这里纪念的不是一名普通的营业员,他曾经在这个商场里工作30多年,接待400万人左右,他不仅是全国劳模,而且做过第五届、第六届全国人大代表,曾经是全中国家喻户晓的名人。
张秉贵和他为人民服务的“一团火”精神已经成为这座大楼的灵魂。20世纪80年代我在这里参加过商业劳动,就是在衣服组站柜台。我的师傅与我同龄,他高中毕业“接班”上岗,也姓张,看上去是个对啥都不在乎的北京小伙儿,刚开始时小张对顾客一直不冷不热,也没个笑脸,人少时还会借口上厕所去和伙伴们聊天儿。然而,有一次,一位外地农村来的顾客千挑万选半天才选中一套毛料女西装,准备去交钱时却问我厕所在哪儿,我有点不耐烦了,让他先去交钱取货。这时边上的小张师傅却白了我一眼,很体贴地给顾客指路,然后甩给我一句话:“人家可能是把钱缝在裤腰上,去厕所拿钱,这样的顾客多着呢。”这次他对顾客的态度让我很意外。这件事给我的印象也很深,原来张秉贵“一团火”精神已经潜移默化在一代代“大楼人”的心里,这也是历届管理层从未放弃努力的结果。百货大楼对营业员的要求的确与众不同,“大楼”非常注重“让顾客满意”。而这种满意,在不同的时代有不同的内涵,事实上,这正是企业文化的传承。
有人说,现在是实体零售行业的严冬时期,企业面对着无数问题与压力,北京市百货大楼也一样。王府井百货集团建立这个“张秉贵纪念馆”,是希望把“大楼”这把“火炬”接力下去,“一团火”精神的传承可以帮助企业度过严冬。今天的北京市百货大楼在“新北京人”中已经有了年轻的“粉丝”,另外,北京市百货大楼还推出了微信支付,并且在做全渠道经营的筹划,“大楼”的创新一直没有停步。
在我们身边有很多像“大楼”这样的商场,和全球的零售企业一样,这些商场也在经历转型。任何一个传统行业都需要在新技术、新环境中进行各种创新与调整,需要与新的时代对接和融入,而传承下来的优秀的企业文化,让企业有了不一样的底蕴,这样的企业才是时代的财富。
(有删改)
13.下列对文中有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文章开头由城市的人们都有一段关于繁华的记忆起笔,使作者对北京市百货大楼的特殊情感有了与读者产生共鸣的基础。
B.文章以北京市百货大楼为中心来描写与之相关的人和事,展现了“大楼”所经历的繁华、问题和转型,表达了作者对传统行业的思考。
C.在文中作者叙述了“我”的师傅的服务态度,与张秉贵的“一团火”精神进行对比,意在突出20世纪80年代年轻人服务意识的缺乏。
D.文章语言平实朴素,如话家常,一个个小故事将“大楼”的顾客、服务员、管理者串联在一起,生活气息浓郁。
14.传统行业如何走出现实的困境?请结合文本概括作者提出的解决方案。
15.请结合文本谈谈你对文章标题含义的理解。
【答案】
13.C
14.在新技术、新环境中进行各种创新与调整。与新的时代对接和融入。传承优秀的企业文化。
15.“大楼”是“繁华”“时尚”“幸福生活”的标志,它见证了城市的繁华与时尚,人们在那里可以放心购物,憧憬未来幸福的生活。“大楼”是企业文化的象征,它经历一代又一代员工的积淀,是企业的财富、灵魂。“大楼”是传统行业的见证者,它经历了繁华、问题和转型,并将浴火重生。
【分析】
13.本题考查对文本内容的理解和分析鉴赏的能力。
C项,“与张秉贵的‘一团火’精神进行对比”错误。文中并无对比之意,作者叙述“我”的师傅的服务态度,意在说明张秉贵的“一团火”精神已经扎根在一代代“大楼人”的心里。
故选C。
14.本题考查理解文本内容,筛选并整合文本信息的能力。
由原文“何一个传统行业都需要在新技术、新环境中进行各种创新与调整”可提出解决方案是“在新技术,新环境中进行各种创新与调整”;
由原文“需要与新时代融入和对接”可提出解决方案是“与新时代融入和对接”;
由原文“而传承下来的优秀的企业文化,让企业有了不一样的底蕴,这样的企业才是时代的财富”可提出解决方案是“传承优秀的企业文化”。
15.本题考查对文本标题含义的理解能力。
标题如果是比喻性的,文中往往不是围绕标题的字面含义来展开叙述,那么我们就应该联系文章的具体内容,弄清比喻义,这样我们就可以领悟出标题的深刻含义。其次还要看标题与文本的联系,如与情节、人物、主旨、环境的联系等。
“‘大楼’的记忆”特指的是人们对“大楼”各个方面的记忆,即人们赋予“大楼”怎样的文化内涵,根据文本内容层次分析可以得出文章从个人、企业、行业进行论述。
由“人们都有一段关于繁华的记忆”、“北京市百货大楼展现着人们对幸福生活的憧憬”、“北京人喜欢‘大楼’,几代人对这里都有着关于时尚的美好回忆”、“钱花在‘大楼’放心,开心”展现从个人层面对“大楼”的记忆,可以得出“大楼”是“繁华”“时尚”“幸福生活”的标志,它见证了城市的繁华与时尚,人们在那里可以放心购物,憧憬未来幸福的生活。
由“不同的时代有不同的内涵,事实上,这正是企业文化的传承”和“‘一团火’精神的传承可以帮助企业渡过严冬”可以从企业角度概括对大楼的记忆,“大楼”是企业文化的象征,它经历一代又一代员工的积淀,是企业的财富、灵魂。
从文中最后一段可以概括从行业角度体现人们对大楼的记忆,原文“在我们身边有很多像‘大楼’这样的商场,传承下来的优秀的企业文化,让企业有了不一样的底蕴,这样的企业才是时代的财富”可以得出“大楼”是传统行业的见证者,它经历了繁华、问题和转型,并将浴火重生。
题组C 培优拔尖练
16.(2021·陕西宝鸡市·高一期末)请根据下面文字创设的情境,结合你的感触写一副对联。要求:对仗工整,语言浑成,音韵和谐。
默哀!5月22日下午1点07分,“共和国勋章”获得者、中国工程院院士、“杂交水稻之父”袁隆平在长沙逝世,享年91岁。
袁隆平一生致力于杂交水稻的研究和推广工作。他几十年如一日,不辞辛苦、殚精竭虑,终于实现了杂交水稻技术的历史性突破。杂交水稻大范围的推广,不仅产生了巨大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还为中国乃至全世界人的吃饭问题作出了巨大贡献。袁隆平曾经说过,他有过两个梦想,一个是禾下乘凉的梦,一个是杂交水稻引进到全球各地的梦。这不仅仅是一个科学家的梦,也是中华民族伟大的复兴之梦。
那一片片稻田,那一阵阵稻香,就是他留下的足迹!
上联:
下联:
【答案】上联:耕耘数载心系苍生只为百姓腹饱体键
下联:朴素一生身先垂范换得万户库满粮丰
【详解】本题考查学会拟写对联能力。
拟写对联时要注意上下联字数相等,句式相同;平仄合律,音韵和谐,对联的上下句的平仄一定是交叉对仗;语意相关,深刻新颖。写好对联的关键要注意“词对”和“意对”,所谓“词对”主要指形式上的词性相对、结构相对、平仄相对等,所谓“意对”主要指感情的抒发和意境的营造能够相对。本题要求根据所给的文字创设的情境拟写一副对联。文字情境一共有三段:第一段写“杂交水稻之父”在长沙去世。第二段介绍了袁隆平一生致力于杂交水稻的研究和推广工作。以及杂交水稻大范围的推广后产生的效益——为中国乃至全世界人的吃饭问题作出了巨大贡献,实现了袁隆平的梦想。第三段,是一句抒情性文字,指出一片片稻田,一阵阵稻香,就是袁隆平留下的足迹。三段文字的关键点在第二段上,袁隆平不辞辛劳,亲力亲为,田间地头搞科研,实现了自己的梦想,培育出杂交水稻,不仅产生了巨大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还为中国乃至全世界人的吃饭问题作出了巨大贡献。根据以上分析按照对联要求进行拟写即可。拟写时最好突出袁隆平的贡献——解决人们吃饭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