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壕吏》教学思路
自己少废话,一定要引导学生学。
一、导入
唐代散文家韩愈在诗中写道:“李杜文章在,光焰万丈长。”李指李白,杜指杜甫,杜诗是公认的“史诗”,而“史诗”较为典型的代表是“三吏”(《石壕吏》《潼关吏》《新安吏》)与“三别”(《新婚别》《垂老别》《无家别》),“三吏”三别”中《石壕吏》尤为脍炙人口,《石壕吏》妙在何处?它为什么能让人拍手叫绝,叹为观止?今天我们就来学习这首千古绝唱。
二、读准字音
学法指导:注释中的拼音标注到原文相应字上,养成习惯。
读1(自由朗读)——正音。
三、读懂字词
唐诗是凝练的语言精华,加上千年历史的变迁,难免有些字词我们看起来似乎有些陌生,这时候还要借助注释来理解诗歌。
读2(默读)——释词。
四、读出故事
这首诗讲的是一个真实的故事,一个同学朗读,大家边听边思考用自己的语言来概括这个故事。
读3(个别读)——概括故事——板书:捉
五、读出人物
在这个故事中,谁给你留下的印象最深?为什么?作者从几个方面写她悲苦的遭遇?——板书:苦
读4(自由读,做批注)
老妇一家凄惨的遭遇是不是她一口气说出来的?有吏追问。吏的问题是什么?什么口气问?(板书:怒)明写暗写。为什么作者这样安排老妇人一口气说出遭遇啊?读出悲愤、压抑。
读5(配乐齐读)
六、读出疑问
诗中人物的遭遇令人同情、令人揪心啊,读到现在我们对此诗有了较为深刻的理解,不过古人说:“学贵有疑,小疑则小进,大疑则大进”,想一想,你还有什么不理解的问题吗?
1.老翁不顾家人安危自己逃走是不是太不负责任了?(提醒课文中找答案)
2.石壕吏连一个老妇人要抓走,是不是太没有人性了?(提醒看注释)(板书:苦)
3.杜甫对这场战争的态度如何?
结语:战争给这个家庭给整个社会带来了如此沉重的灾难,杜甫更是穷达都兼济天下心怀众生,那么你认为他对这场战争的态度是怎样的?不要妄下断语,从他的“三吏”“三别”中以及其他诗中去寻找答案吧。
送行勿泣血,仆射如父兄。——《新安吏》
勿为新婚念,努力事戎行。——《新婚别》
子孙阵亡尽,焉用身独完!——《垂老别》
七、背诵中下课
八、预习要求
喊口号;读准字音;读懂诗意;看注释背景介绍;提示追问;背诵;语数外准备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