鲁科五·四学制版八年级第六章第3节《重力》教学设计
一、基本信息
课题 鲁科五·四学制版 八年级第六章第3节《重力》 课 型 新授
姓名 年龄 教龄 职称
学校 联系电话
二、教学分析
课题与课标、教材的分析 《重力》是鲁科五四制教材第六章第三节课的内容,学生在学习本节课之前已经学习了力及其作用效果、弹力和弹簧测力计,是本章的重点内容。重力是一种最常见的力,在整个力学的学习过程中具有广泛的应用,是学生学习压强、浮力等内容的基础,所以本节课在力学中占有重要地位。
学情分析 重力是一种很常见的力,学生在日常生活中很容易忽略其存在。八年级学生通过前面的学习已经初步具备了一定的实验能力和归纳总结能力。在教学过程中应设计学生感兴趣的实验,吸引学生的兴趣,并逐步引导学生归纳总结得到结论。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认识重力,知道重力是如何产生的。 2.了解重力的大小与质量的关系,会正确书写重力大小与质量的关系式G=mg,并进行简单的计算。 3.知道重力的方向,并会应用其解决实际生活中的问题,会画重力的示意图。 过程与方法: 1.通过观察和实验,感知重力的存在,培养观察思考、分析问题的能力。 2.经历探究重力的大小与质量关系的过程。 3.学会用图像法处理重力的大小跟质量的关系。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通过身边的小实验,让学生感受到物理就在身边,激发学生探究科学知识的兴趣。 2.在探究活动中增强学生的合作意识,培养小组的团队精神。体验利用知识解决问题的喜悦。
教学重难点 重点 探究重力的大小与质量的关系。
难点 重力方向的理解与应用。
教学资源 实验准备 钩码、弹簧测力计、橡皮泥、体积相同的铁块和铜块、细线、剪刀
其他资源 多媒体课件,网络资源
三、教学设计
教学内容与环节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意图 时间
课前: 精心设计以学生活动为主的课堂活动,准备好各种教学资源。 对重力的内容进行预习。 提前预习降低学习新授知识的难度
课堂 一、创设情境,引入新课 二、重力的产生 三、重力的大小 四、重力的方向 重心 一、跳高比赛 找三名学生进行跳高比赛,比谁跳得高,比赛完毕问优胜学生问题。 你还能跳的更高吗?能跳得高过讲桌吗? (2)在跳起来时你能在空中停留吗? (3)为什么不能跳的更高了?为什么在跳的时候不能停留在空中呢?请你说一下你在跳的过程中的感受。 非常好,同学们掌声鼓励!我们在跳起来时总感觉有一种神秘的力量把我们往下拉,今天我们就来研究一下这种奇妙的力量--重力。(板书标题重力) 播放图片并提问:蹦极的人、瀑布、落叶。 1.为什么落叶、水、人都落向地球的表面,而不落到其他地方呢?很好!那重力的产生和地球有什么关系呢?(播放课件给出重力产生的原因、单位) 2.组织学生讨论交流:生活中还有哪些物体受到重力。 教师:同学们很厉害,找了很多受到重力的物体,那么这些物体是不是都在地球的附近?这能够说明什么呢?谁能总结一下? 过渡:那么同学们看老师手中的两本书,一本厚、一本薄,那么它们受到的重力一样大吗?这根粉笔和老师受到的重力一样大吗? 教师:看来重力也是有大小的,接下来我们就来研究重力的大小。 教师:那我们如何测量物体的重力呢?请同学们看屏幕。(给出重力的测量方法) 教师:请同学们联系我们的生活实际猜想一下重力的大小与哪些因素有关? 分组探究实验 教师:关于物体受到的重力与物体的形状和体积有没有关系这个问题,我们物理兴趣小组的同学在课前已经对其进行了探究并且拍摄下了实验过程。一会儿请同学们边看边思考物体受到的重力与物体的形状和体积有什么样的关系?(播放视频) 好了同学们,他们的实验成不成功?那么物体所受到的重力与物体的形状和体积有什么样的关系呢? 非常好!那接下来,我们就一起来探究一下物体受到的重力与物体的质量有什么样的关系?实验之前呢,我们先来了解本次实验需要的器材有:质量已知的钩码和弹簧测力计。请同学们一边做实验一边完成导学案上的第三部分,把得到的数据填写到表格中。做完实验的小组请立即坐端正,让老师知道你已经做好了。现在请同学们分工合作,开始实验。(教师巡视) 教师:好,下面我请一位同学分享一下你们的实验方法和实验结论。(得到方法和结论:重力大小与质量有关)。 那么它们究竟有什么样的关系呢?请同学们根据你的数据完成导学案上第二部分的图表,做一幅图像出来。画完的同学请举手示意老师。 教师:那么请同学们再观察一下表格中的数据,重力和质量的比值有什么样的关系? 教师:在物理学中我们就把重力与质量的比值用小写的g表示。 所以通过实验我们就得到了什么结论?那么两者的关系我们可以用G=mg来表示。关于比值g我们来看一下学案上的说明。 教师:现在我们已经知道了重力的大小而且知道了应该如何进行计算,下面就请同学们完成学案上的练习题,做完的同学请举手示意老师。(找一位学生讲出解题方法及答案) 过渡:现在我们已经通过实验知道了重力的大小,接下来我们就来研究重力第二个要素---方向。 教师:同学们想一想从空中下落的雨滴、掉在地上的笔,你们觉得重力的方向是怎么样的? 教师:那是怎么向下的呢?(手势做三种向下的动作)是这么向下吗?接下来我们就通过实验来证明一下重力的方向是怎么样的?(拿出铁架台,上面固定一个用细线吊着的重物) 同学们想一想,如果我把这根线剪断重物会怎么样呢? 教师:那重物下落的方向其实就是我们要研究的(重力的方向) 教师:好,请同学们仔细观察。(剪断绳子,重物下落)引导学生仔细观察物体下落的方向与细线的方向是否一致。 教师:那么物理学中,把这样一根悬挂重物的细线叫做重锤线。研究重锤线的方向其实也就是研究(重力的方向) 教师: 接下来我们就来研究重锤线的方向。(拿出装有蓝色液体的水槽,让学生观察此时的水面是水平的,此时的容器底相当于地面也是水平的)将重锤线放进水里,静止后让学生观察重锤线与水平面、地面有什么关系。 将水槽底部垫起一定的高度,找一位同学上前面观察。先观察与水平面,再观察与地面的关系。 引导学生讲出重锤线的方向总是与水平面垂直的。 教师总结:在物理学中,与水平方向垂直向下的方向叫做竖直向下。刚才我们说了,研究重锤线的方向也就知道了重力的方向,那么同学们想一想重力的方向应该是怎么样的呢? 教师:同学们,我们研究的物理知识都是来源于生活的,那么反过来学习了物理知识我们也要用它来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下面就请大家互相讨论一下,重锤线在生活中有哪些应用呢?(巡视,讨论完毕找学生回答,如果没有学生回答,引导学生思考并回答) 过渡:同学们非常棒,能够学以致用。刚才我们已经学习完了重力的大小和方向,接下来我们就来研究重力的作用点----重心。 教师:下面请同学们通过自学完成导学案的探究三。(巡视) 学生完成后,找几位学生讲解重心的位置,在评价的同时强调重力的画法。 观察前面同学回答问题并思考 思考并讨论交流生活中受到重力的物体 学生思考总结 学生思考回答 思考并猜想重力的大小与那些因素有关 分组进行探究实验,要求做完实验后立即坐端正 做完实验后,总结实验方法和实验现象并总结出实验结论 学生总结物体所受重力与质量的关系 完成学案上的练习题,巩固和应用所学到的知识 观察并进行思考 紧跟老师思路并回答问题 学生观察重锤线与水平面、地面有什么关系。 观察实验并进行思考 学生总结重力的方向总是竖直向下的 小组讨论重锤线在生活中的应用 自学并完成导学案上的内容 趣味比赛,引起学生的注意,并通过学生在实际生活中的感受引发学生的思考 通过图片引导学生思考重力的产生原因,通过小组讨论,锻炼学生合作交流的能力 过渡性语言使课堂具有连惯性,使学生注意力保持集中 学生进行猜想,培养学生的想象力 分组探究实验锻炼学生的合作交流能力和动手能力 总结实验方法和现象,锻炼学生的总结概括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 锻炼学生的总结概括能力 通过练习题,让学生学以致用 过渡性语言使课堂具有连惯性,使学生注意力保持集中 通过实验让学生知道重物下落的方向就是重力的方向 引出研究重锤线的方向就是研究重力的方向 演示实验,让学生感受铅垂线的方向始终与水平面垂直 锻炼学生的总结概括能力 锻炼学生的合作交流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 过渡性语言使课堂具有连惯性,使学生注意力保持集中 锻炼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 3 3 1 2 5 1 2 1 2 1 3 1 2 5
课堂小结 引导学生,总结本节课所学到的知识。 思考、总结并发言 对本节课的知识进行总结和回顾 2
课后作业 1.完成动手动脑学物理1---4题。 2.小组讨论交流不倒翁为什么不倒。 在课后对重力这一节的内容进行巩固。 1
随堂检测 完成随堂检测卷,教师进行巡视。 完成检测卷 通过检测卷了解学生对本即可内容的掌握程度 5
板书设计 重力的产生 重力的大小:G=mg 重力的方向:竖直向下 四、重力的作用点:重心
四、教学反思
本节课营造了一个和谐民主的氛围,让师生能够互相交流、互动。让学生们展开想象,并通过列举事例、动手实验等方式来了解重力,让学生主动地吸取知识,大胆提问、大胆猜想。经历探究重力大小与质量的关系的过程。培养研究探索的能力,激发学生对于科学探究的兴趣,养成与同学合作交流的意识,体验利用知识解决问题的喜悦。通过随堂的检测练习卷可以看出,学生对本节课的内容掌握较好,实现了教学目标。
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