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音版 五年级上册音乐教案-5 《乡间的小路》(表格式)

文档属性

名称 人音版 五年级上册音乐教案-5 《乡间的小路》(表格式)
格式 doc
文件大小 533.5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人音版
科目 音乐
更新时间 2022-04-20 21:55:53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参 评 教 学 设 计
题目: 《乡间的小路》教学设计
人音版五年级上册第五课
《乡间小路》教案
一、教学理念
《音乐课程标准》(2011版)指出:“以音乐审美为核心,培养兴趣爱好,重视音乐实践,增强创作意识”的教学理念。本课教学紧紧围绕这一理念进行设计,以“校园歌曲”为载体,以歌曲《乡间小路》为教学重点,运用视听相结合的审美体验方式,引领学生在看、听、唱、演多种音乐实践活动中感受音乐的魅力,同时通过音乐丰富学生的形象思维,设定生动有趣的创造性活动的内容、形式和情景,发展学生的想象力,增强学生的创造力”,通过“音乐常见结构(曲式)以及音乐体裁形式等基础知识,有效地促进学生音乐审美能力的形成与发展。”从而触发学生对校园歌曲的兴趣,并提高学生音乐欣赏、表现创造以及艺术审美的能力。
二、教学目标
1.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能用轻松活泼的情绪演唱《乡间的小路》,初步了解台湾校园民谣,表达心中对生活、对祖国的热爱。
2.过程与方法:以校园歌曲为主线,通过不同形式的音乐活动,体验聆听、对比、模仿、合作等方法增强音乐兴趣,感受和体验校园歌曲艺术的魅力。
3.知识与技能:学唱歌曲《乡间小路》,体验“校园歌曲”的艺术特点。
三、教学分析
《乡间小路》是人民音乐出版社义务教育课程标准音乐实验教材第九册第五单元“故乡 ”是前一课“可爱的家”内容主题的延伸,从爱“家”到爱“故乡”做情感线的发展和延伸。让学生在音乐的聆听、演唱、编创、表演等各种实践中,抒发对“故乡”的情感。围绕主题并配合知识与技能“变拍子”的学习,在演唱、演奏、欣赏、创造等实践活动中加以体验,以体现“课标”提出的知识技能与教学实践密切结合的精神。这首曲调流畅而抒情的歌曲,表达了人们对童年生活和故乡小路的美好记忆。而歌曲《乡间的小路》,则以形象生动的歌词和明快流畅的曲调,展示了一幅乡村风情画,让学生从歌声中感受走在乡间小路上的愉悦心情,体验音乐中所表达的乐观向上的生活态度和情感价值观。
这是一首两段体的优美抒情歌曲。D宫调式,曲调流畅而又抒情。歌曲表达了人们回忆美好童年的内心激动的心情。
歌曲的第一乐段由两个乐句构成,此段音区低而深沉,乐句都以弱拍起音开始,平稳的曲调,表达了人们带着思绪万千的心情走在熟悉的小路上,勾起了对往事美好的回忆。在第二乐句中还出现了一个临时变化音,音调上使人感到对小路是多么亲切的情感流露。在第二乐句中一个八度跳进,使人仿佛追忆到儿时欢乐生活的情景。歌曲以六度跳进到第二乐段,使情绪渐渐地得以抒发,在音区上升高,由衷地抒发了热爱家乡的心情。全曲末句,在哼鸣中结束,但心情久久不能平静,往事历历在目,仿佛“童年多美好”的话语还要向你倾诉。
学生性格、爱好等特点:喜欢集体活动、求知欲旺盛、好奇心强、等等,本课围绕“故乡”的主题,通过聆听、分辨、模仿等教学手段去体验感受表现歌曲,并通过小组间的合作初步体验音乐。整个音乐教学使学生始终沉浸在音乐情境和音乐幻想之中,润物无声地加强了学生对音乐知识的见解和技能的训练,以为校园歌曲为载体,以欣赏歌曲《故乡的小路》为主线使“热爱家乡,热爱祖国”的意识深入孩子们的心田贯穿整个课堂。
四、教学难点重点
重点:通过欣赏体验歌曲《故乡的小路》意境与表现。
难点:在理解歌曲的基础上尝试多种形式体会歌曲的情感。
五、教学课时
一课时
六、教学准备
多媒体设备、教学课件、鼓、钢琴等。
七、教学过程(见下页)
教学内容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
一导入新课二新课教学新课教学新课教学新课教学三拓展创造 1、导入(多媒体)欣赏乡间小路风景图片,配以乡间的小路伴奏为背景音乐。师:这是什么地方?看到这些图片你想说些什么?师:同学们的心情我很理解,让我们带着这份心情一起跟着音乐到乡间的小路上去走一走吧。 学生聆听、观看生:(说出自己看了图片后内心的感受)A、学生跟《乡间的小路》的音乐以律动的形式表演,体会其中的乐趣。B、学生以X X X节奏为歌曲伴奏。学生用其他伴奏为歌曲伴奏(踏步、拍手等) 通过歌曲,一开始就抓住了学生的兴趣与注意力,从而拉近学生与老师之间,学生与教材之间的距离,为更好地进入本课教学作好铺垫。
1、教师跟伴奏范唱歌曲《乡间的小路》,请学生听完后说说歌曲的情绪。(前、后部分欢快、跳跃,中间部分优美连贯)教师指导认识“反复记号”、“附点音符”、“休止符”、“三连音”、“切分音” 请学生说说歌曲的演唱顺序,请学生再听,注意歌曲的演唱顺序。 通过学唱体验歌曲音乐要素,多次聆听熟悉歌曲的旋律,在游戏中不知不觉学唱歌曲,引导学生感受音乐的情绪。
2、用多媒体出示歌谱3、学唱歌曲A、跟随琴慢速轻唱前半部分。教师提示:注意“声断气连”和前半拍休止。B、跟着琴轻唱B段,师:有没有哪个地方每次都唱不好?师弹琴并示范,叫个别学生单独唱,学生进行评价。C、学唱结束句。D、全曲连唱。 让学生自己发现难点。学生分句模唱两个乐句,注意附点节奏。学生听辨老师弹唱的音乐,说一说对音乐的理解和认识。学生用轻松活泼的声音演唱歌曲。 师生互动,让学生初步了解音乐。 学生分别从体验,演唱、对比、听辨等环节有目的去学习歌曲,
4、歌曲处理师:用什么样的声音唱最合适?让学生通过欣赏多媒体出示的“乡间”与“城市”两种不同风格的图片,对比其环境氛围的不同,从而引导学生用轻松活泼的声音演唱歌曲。5、用轻快、明亮的声音完整地跟伴奏演唱歌曲。 学生用轻松活泼的声音演唱歌曲。 学生表演唱 通过对比激发他们继续了解探究音乐的兴趣。 拓宽学生的音乐视野,增强学生的创造意识。
6、分组表演并创编 学生分成四组,用不同的演唱形式处理歌曲。如:对唱、表演唱、小合唱等。教师对每组的表现做鼓励性评价。 仔细聆听,积极参与。 由浅入深,吸引学生参与。 学生通过自己实践,体会创编歌曲。利用小组合作的方法,提高学生体验探索能力。
7、欣赏教学师:《乡间的小路》是一首非常好听的台湾校园民谣,由著名音乐人叶佳修词曲兼演唱。音乐人叶佳修还创作了其他一些校园歌曲:《外婆的澎湖湾》、《乡间的小路》《爸爸的草鞋》《赤足走在田埂上》等。还有学过的《蜗牛与黄鹂鸟》《红蜻蜓》《采蘑菇的小姑娘》《明天会更好》等等。 学生欣赏歌曲。 由对歌曲的复习和拓展欣赏,让学生感受校园歌曲的旋律。
8、师唱《童年》师:每个年代都有广为传唱的校园歌曲。一百多年前,中国出现了新式的学堂,古老的社会开始接触到现代文明。1903年,在上海南洋公学附属小学的学堂里传出了中国第一首校园歌曲,今天就让我们一起来听听校园歌曲是怎么样的。 欣赏音乐 通过的校园歌曲的演唱、欣赏,感受校园歌曲琅琅上口的旋律、贴近校园生活的歌词,并揭题《校园歌曲》。
9、播放歌曲《同桌的你》师:校园歌曲以其朗朗上口的旋律、贴近校园生活的歌词而深受同学们的喜爱,谁能为大家来一首现场版的校园歌曲?(请学生演唱当下传唱的校园歌曲。) 请学生演唱当下传唱的校园歌曲。 让学生通互动环节,感受音乐,了解音乐的重要作用。
1.情境创设。欣赏少儿演唱。 观察,熟悉拓展情境。 开拓视野,用少儿演唱的视频创设拓展教学的情境,一下子拉近学生与教学内容的距离,为拓展教学的开展埋下伏笔。
2、拓展简单介绍校园民谣校园民谣出现在上世纪70年代后期,祖国宝岛台湾的大学生在“乡土文学”影响下,出现一股“唱自己的歌”的热潮。这些青年作者所创作的一些表达他们思想感情的歌,被称为“校园民谣”。(教师摄像) 快乐戏台。分组合作:跟着伴奏音乐唱!大胆展示。 1. 对所学知识的展示。2.通过学生间的合作,师生间的合作培养学生良好的合作意识和在群体中的协调能力。
3.摄像反馈师:同学们,在你们刚才唱歌的时候,老师悄悄地把你们的歌声拍摄下来了,让我们听听自己的声音看看自己的舞姿。 听赏自己的歌声和舞姿。 任何动听的赞扬都不及孩子们能听到自己的声音来的有吸引力,尽管他们会觉得好笑,甚至对自己的声音“不满意”,但这绝对是最生动的教学反馈。
4.创编歌词唱诵自己校园。当流行娱乐音乐无孔不入的充斥着整个校园的时候,你们会不会留下某种遗憾呢。为了弥补这样的遗憾,我们来做一件小小的事情;选择你们自己喜欢的音乐曲调,填上自己创作的歌词,成为我们自己独一无二的校园歌曲。 学生唱自己创编的歌词。 拓宽学生的音乐视野,增强学生的创造意识。
四课堂小结 师:今天我们学唱、欣赏了几首好听的歌曲,我想问问同学们,是不是校园歌曲就只适合在校园内演唱呢?那么再想一想,这些二三十年前的歌曲为什么到现在仍然流传甚广?台湾、大陆两地的校园歌曲还有很多,同学们课外可以自己去搜集这些歌曲的音响资料。最后,家乡是生我养我的地方,无论我们走到何方,思乡的旋律将永远萦绕在我们的身旁。让我们共同来热爱我们的家乡,热爱我们的祖国,热爱家乡的小路。让我们用最美妙的音乐,来表达对家乡的思念,共同演唱《故乡的小路》。 学生回答唱着的歌词有序地离开教室。 歌曲进行延伸后回归,检测本节课教学目标的完成情况。激发学生对音乐的热爱之情。
教学反思:
在这一课的教学,我能根据教材内容和学生的实际确定合理的教学目标,在理解歌词、掌握歌曲节奏的基础上引导学生感受、表现歌曲,突出了学生的主体地位,体现了以人为本的教学思想。
《乡间的小路》是一首流传甚广的台湾校园民谣,因此学生也比较熟悉。在教唱时歌曲的学唱不需花费太多时间学生就能掌握,因此在演唱形式上进行了多种变化,进行表演唱等等,教师让学生自己设计演唱的形式,使学生有了自由发挥的机会,热情高涨,学习兴趣很浓。
在歌曲学会之后再拓展欣赏另外一些校园民谣,了解校园民谣的风格,使学生对那个年代的校园生活、社会背景等有一个直观的认识,这样就更有助于使学生的情感贴近音乐。
PAGE
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