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音版五年级第七册第6课
《叮 铃 铃》
1、 教学理念
2011版音乐课程标准指出,音乐教学应以音乐审美为核心,以兴趣爱好为动力。本课以导入部分的音阶游戏变变变,通过节奏和旋律的几次变化激发学生的歌唱兴趣,掌握二声部主干音,为二声部旋律的演唱奠定基础;同时音乐课指出要强调学生通过参与各种音乐活动获得对音乐审美的直接经验,关注音乐本体,突出音乐要素在音乐中的作用。本课教学中通过聆听、律动、画旋律线等方法感受歌曲的音乐美。运用上行的旋律走向,渐强的力度等音乐要素的体验,引导学生感受音乐要素所表现牧童赶着羊群上山的画面,不断提升学生演唱歌曲的能力。
2、 教学分析
歌曲《叮铃铃》是一首具有浓郁的地方风格的歌曲,曲调采用了湖南民歌的素材。旋律流畅,情绪欢快、活泼,描绘了在绿草茵茵的山坡上,牧童上赶着羊群发自内心的欢乐歌唱,抒发了对大自然和生活的热爱之情。衬音、滑音以及二声部合唱的加入,烘托出一个热闹的场面,铃声、吆喝声、琴声等,表现了牧童赶着羊群悠闲自得地歌唱的情景。歌曲中力度和速度的变化有一定的难度。
五年级的学生开始从感性体验逐步过渡到理性认知阶段,有一定的音乐演唱经验,但缺乏合唱实践经验;对音乐有体验经验,但缺乏整体把握。所以对五年级孩子的教学注重以音乐为本,着力培养学生的音乐风格体验和合唱演唱经验。
三、教学目标
1、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通过学唱歌曲《叮铃铃》,能在欢快、活泼的情绪中感受歌曲的情绪和表现的意境。
2、过程与方法目标:通过体验、模仿、听唱、律动等方法,引导学生在体验旋律、感受力度变化以及二声部学习等音乐实践活动中,学会合唱《叮铃铃》。
3、知识与技能目标:能用比较和谐统一的声音,有感情地演唱歌曲。
4、 教学准备
多媒体、钢琴、课件
五、教学重难点
重点:参与音乐实践活动,感受音乐形象,有感情地演唱歌曲。
难点:二声部的音准及用和谐的声音合唱歌曲。
6、 教学课时
一课时
7、 教学过程
教学环节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课件和教具截图) 设计意图
【一】音阶游戏初感二部 1.出示二声部主干音。提问:你能边做柯尔文手势边唱这条旋律吗? 学生用连贯的气息、轻声高位置演唱,并体验吹远处的蜡烛般气息的感觉。 通过演唱二声部主干音,确立音准概念。引导学生正确地发声,为后面的歌唱做好铺垫。
节奏变变变。师:同样的旋律不同的节奏你能挑战一下吗?变奏一:变奏二: 学生做柯尔文手势演唱。 通过节奏、音高的不停变化提高学生的音乐基本技能的掌握。
师:看节奏和旋律又发生怎样的变化?变奏三:变奏四:填词演唱。师:你能把歌词唱出来吗?(提醒学生注意音准以及演唱时声音的统一) 学生手打拍子,关注节奏和旋律的变化,准确演唱。学生有弹性地演唱。 通过音阶游戏反复演唱二声部主干音,学生能够扎实地唱准二声部旋律,突破教学难点。二声部是合唱教学中容易走音的部分,经过前面的各种铺垫,学生已然牢牢掌握了二声部旋律,填词演唱引出课题。
【二】初步聆听感知形象 5.师演唱歌曲。 清脆的铃声让老师想起了一首歌,请仔细聆听,歌曲情绪是怎样的?表现了什么场景? 学生聆听音乐,回答问题。欢乐、活泼、愉快、快乐。出现了高山、白云、鱼群等。 音乐是听觉的艺术,学生通过聆听音乐获得对歌曲的整体感知,通过聆听了解歌曲所表达的情景。
6.师演唱歌谱,画图形谱。师:歌曲的旋律又勾勒出一幅怎样的画面呢? 聆听教师唱歌谱,手划旋律线,体验旋律的走向。 通过画旋律线, 感受旋律走向,体验音乐要素所表现的音乐形象。
7.播放全曲,分辨声部。师:歌曲的旋律犹如高山一样连绵起伏。仔细听这高山上的歌声有几个声部? 聆听全曲,分辨出高低两个声部,听出之前演唱的旋律。 通过三次带问题聆听,学生已经悄然无声地熟悉了歌曲的主旋律。
【三】学习歌曲唱出韵味 8.引导学生学习第一、二乐句。高山坡上啰,飘白云,白云深处啰,响铃声。师:让我们一起慢唱,找出你认为最有韵味的地方。处理一、二乐句。师:对,升记号让“啰”字更有韵味,一起来慢唱。(通过范唱、手势和肢体动作引导学生学生想象云飘动的,铃声是是婉转的。) 学生慢唱,找出带有升5记号的“啰”,和装饰音的“云”、“声”。根据教师的引导和范唱,唱准升记号和装饰音,模唱的更有韵味。 学生通过参与演唱,自主发现歌曲旋律的特点,体现音乐教学中教师引导,学生为主体的教育理念。音乐教学中,学生音乐基础知识和技能的学习应与音乐艺术的审美体验相结合。用形象地语言引导学生演唱远远胜过直接地传授。
10.引导学生学习三、四乐句。师:清澈的铃声是从哪里来?一起来唱唱。 学生演唱三四乐句。 唱好第一声部歌词,为后面有力度变化的演唱做好铺垫。
处理三、四乐句。师:想象拍皮球时的感觉,唱的有弹性;把小牧童扬鞭时的动作做出来,把你的声音唱到山顶去。(引导学生用轻巧的声音演唱“叮铃铃”,通过手势引导学生演唱高音“啰”)。 学生做甩鞭的动作演唱“啰”,把声音扬出去。 用巧妙地语言引导学生唱好跳音“叮铃订铃”。运用律动、肢体动作引导学生唱好高音部分。
12.引导学生加入力度变化,演唱三、四乐句。师:想象牧童赶着羊群从山脚走到山顶由远而近 ,铃声的力度会有什么变化?牧童一步步走远,铃声的力度又有什么变化? 学生根据教师的引导,演唱出渐强和减弱的力度变化。 学生体会渐强、渐弱的力度变化,通过音乐要素感受画面。
13.引导学生完整演唱第一段歌词。师:小羊迈开了轻快的步伐。你能看着黑板上的图,背唱第一段歌词吗?14.自学并看图背唱第二段歌词。 背唱第二段歌词。 采用看图演唱的方法,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又能较快地让学生在短时间内记住歌词。让学生在短时间内记住歌词。
【四】二部合唱拓展升华 加入二声部歌唱。引导学生分组接龙演唱第二段歌词,提醒学生尾声部分要渐慢。老师顺势加入二声部的演唱。 接龙演唱第二段歌词。 初次无意识地感受二声部合唱,提高学生的音乐听觉能力。
16.师弹琴,生演唱第二声部歌词。师:老师刚刚唱的旋律你熟悉吗?一起唱一唱。 学生演唱二声部。 再次熟悉地二声部旋律及歌词,为后面的合唱环节做好准备。
分组演唱第二声部。选出两个音准较好的同学在前面领唱。 两个同学领唱,既增强学生音乐表现的自信心,又可以巩固二声部的演唱。
18.指挥学生合唱两个声部旋律。师: 同学们,让我们一起去让我们把高山坡上美丽的风景完整的表现出来。 学生在老师的指挥下完成二声部的演唱。 培养学生良好歌唱方法,感受合唱的“音响”魅力。引导学生体验歌曲旋律与意境的美,大胆展示自我表现能力,在音乐活动的共同参与中培养学生的群体意识和合作精神。
19.引导学生用和谐的声音演唱。师:多声部的合唱不仅对音准有很高的要求,还很讲究声部的平衡,嗯,我们边听边唱,轻声的,带着说悄悄话的感觉来唱。
小结 20.引导学生回忆本课教学重点。演唱形式:合唱歌曲情绪、风格等 学生呈现本课所学的音乐知识。 对本课的学习做一个总结。
8、教学反思
合唱教学中抓稳“节奏、音准、音响”的眼
音乐义务课程标准指出歌唱教学是学生最易接受与乐于参与的表现形式。在音乐教学中应重视歌唱(合唱)教学,引导学生感受多声部音乐的丰富表现力,尽早积累与他人合作演唱的经验,培养集体意识及协调、合作能力。
因此,近年来音乐教学中,重视合唱教学,重视识谱教学,已是普遍的教学现象。本课的学习,旨在培养学生通过参与各项音乐活动,培养学生良好歌唱技能方法,提高音乐素养,提高识谱能力,感受合唱的“音响”魅力。通过本课教学,本人总结了此教学中需要注意的几个问题。
一、培养节奏、音准感
节奏是音乐的灵魂,音高是歌曲形成的必备要素。而这两者的能力不是一朝一夕的。由于我校一直开展竖笛进课堂,学生的节奏音准概念相对较好。在此背景下,学生在单独演唱地二声部的时候是准确的,但是两个声部合作时却出现了个别节奏、音准不准确的现象。因此引导学生善于聆听,让学生知道用心聆听是唱准音的最好方法。久而久之,就形成一种严格的音准观念,这对进行二声部歌曲演唱是十分必要的。
二、追求音响和谐感
在本课教学中,出现学生单声部演唱时,声音圆润和谐,而在两个声部合作时会出现大声喊唱,唯恐听不到自己的声部的现象,破坏了整体的音响效果。对此,多向学生播放合唱作品,积极引导学生有正确的和谐的声音概念需要在歌唱教学中扎实进行。
3、技能与审美相结合。
大部分合唱教学都是以培养歌唱技能为主,在教学过程中,学生的积极性,在玩中学,在乐中学,体现的不是很到位。教师应积极探索更有趣的合唱教学方法以及教学形式服务合唱教学。但是,不管教师采取哪种教学方法,都应从学生的学情和需求出发,以陶冶学生性情,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为目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