义务教育阶段学生学业质量测试
七年级语文 2013.01
注意事项:
1.本试卷共20题,满分100分,考试用时120分钟;
2.答题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考点名称、考场号、座位号、考试号填写清楚,并用2B铅笔认真正确填涂考试号下方的数字;
3.答选择题必须用2B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如需改动,请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答非选择题必须用0.5毫米黑色墨水签字笔写在答题卡指定的位置上,不在答题区域内的答案一律无效,不得用其他笔答题;
4.考生答题必须答在答题卡上,答在试卷和草稿纸上一律无效.
第一部分(24分)
1.根据拼音写汉字。(4分)
① ▲ (bì)益 ② ▲ (xuàn)丽 ③出谋 ▲ (huà)策 ④细 ▲ (zī)慢长
2.下边的文句中共有四个错别字,把它们找出来填入表中,然后改正。(4分)
①有的绅士风度,有的和蔼可亲,这个怪癖,那个潇洒,或于谈笑风声间“樯橹灰飞烟灭”,或于古朴凝重之中形成另一番风格。
②即使最坚硬的金属,一接触他们的表面就会融解,甚至化为气体。可是。当你看到静静的夜空中闪铄着寒光的小星星的时候,说不定还会把他们当做萤火虫呢。
错别字
▲
▲
▲
▲
正确字
▲
▲
▲
▲
3.默写诗文名句,并在括号内的横线上填写相应的作家、篇名。(10分)
① ▲ ,松间沙路净无泥。 (苏轼《浣溪沙》)
②乡书何处达, ▲ 。 (王湾《次北固山下》)
⑨我寄愁心与明月, ▲ 。 (李白《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
④今夜月明人尽望, ▲ 。 ( ▲ 《十五夜望月》)
⑤ ▲ ,我言秋日胜春朝。 (刘禹锡《 ▲ 》)
⑥但愿人长久, ▲ 。 (苏轼《水调歌头》)
⑦ ▲ ,清风半夜鸣蝉。 (辛弃疾《西江月》)
⑧子曰:“默而识之,学而不厌, ▲ ,何有于我哉!” (《论语》)
4.阅读《汤姆·索亚历险记》片段,回答问题。(3分)
汤姆叫醒了其他两个海盗,三个人大叫一声往外跑。不到一两分钟,他们已经脱光了衣服,在白色沙洲边清澈的浅水里追逐、嬉戏打闹了.他们毫不想念远处这片浩荡的河水那一边沉睡着的小镇。也许是稍稍上涨了的河水把他们的筏子带走了;不过这只会让他们高兴,因为筏子一漂走,正如他们和文明之间的桥梁给烧掉一般,断了后路。
①文章所指的“其他两个海盗”叫什么名字?(1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他们为什么“毫不想念远处这片浩荡的河水那一边沉睡着的小镇”?(2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综合性学习(3分)
班级开展“模拟科技新闻发布会”这一语文综合实践活动,假如你是本次活动的主持人,请你为该次活动写几句简短的开场白。(要求至少用上一种修辞手法,内容里不得出现真实的地名、校名、人名)
第二部分(36分)
阅读《三峡》,完成6-8题。(9分)
自三峡七百里中,两岸连山,略无阙处;重岩叠嶂,隐天蔽日,自非亭午分,不见曦月。至于夏水襄陵,沿溯阻绝。或王命急宣,有时朝发白帝,暮到江陵,其间千二百里,虽乘奔御风,不以疾也。春冬之时,则素湍绿潭,回清倒影。绝巘多生怪柏,悬泉瀑布,飞漱其间。清荣峻茂,良多趣味。每至晴初霜旦,林寒涧肃,常有高猿长啸,属引凄异,空谷传响,哀转久绝。故渔者歌曰:“巴东三峡巫峡长,猿鸣三声泪沾裳。”
6.解释下面句子里加点词的意思(4分)
①至于夏水襄陵,沿溯阻绝( ▲ )
②虽乘奔御风,不以疾也( ▲ )
③素湍绿潭,回清倒影( ▲ )
④略无阙处( ▲ )
7.文章构思独运,语言简练生动。请联系上下文,说一说画线句子在文中的作用。(2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8.文章末尾引用当地流行的渔歌结束全文,有什么表达效果?这与李白《早发白帝城》中“两岸猿声啼不住,轻舟已过万重山”表达的情感相同吗?说一说理由。(3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阅读下面一段文言文,完成第9题。(4分)
有富室,偶得二小狼,与家犬杂畜①,亦与犬相安。稍长,亦颇驯,竟忘其为狼。
一日,主人昼寝厅事,闻群犬呜呜作怒声,惊起周视,无一人,再就枕将寐,犬又如前。乃伪睡以俟②。则二狼伺其未觉,将啮其喉,犬阻之不使前也。乃杀而取其革。此事从侄虞敦③言。“狼子野心,信不诬哉!”(选自《阅微草堂笔记》)
【注释】①杂畜:混在一起喂养。②俟:等待。⑨从侄:堂侄。虞敦,人名。
9.把文中划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稍长,亦颇驯,竞忘其为狼。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犬阻之不使前也.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阅读《十三岁的际遇》选文,完成10-12题。(6分)
“没有什么使我停留/除了目的/纵然岸旁有玫瑰、有绿荫、有宁静的港湾俄是不系之舟。”
不止一次把这些诗句悄悄念给你听,北大。千言万语,有时只能凝聚为这最浓的几行。是的,我是一只不系之舟,曾经那样安恬地依偎在未名湖的臂抱里,但我的心无时无刻不在向往大海的波涛。我没有忘记我的誓言,我渴望发现新大陆,渴望从海洋深处为你,北大,撷取最灿烂的珍珠。
不过,自7岁起便结识便热爱的地方是永远无法忘记的。“让我俯首感谢所有星球的相助”,它们使我能在北大校园里度过一生中最美好的时期。正是北大,我从那个无忧无虑的小女孩,一步一步艰难地走向成熟。北大早已不仅仅是哺育我的母校,它是师长,是朋友,是我的一部分,一部分的我。它珍藏在我内心最柔软的角落里,流淌在我血液里,和愚蠢而美好的少年的回忆一起,永远无法分割开来。
“啊,也许有一天/意志是我,不系之舟是我纵然没有智慧/没有绳索和帆桅。”
是的,总有一天,北大,我也会离你而去,你却永远年轻,微笑着拥抱一代又一代青年人的梦想,激励一届叉一届学子的抱负,也抚慰一年又一年桃李开落的惆怅。我还会回到你的身边来,是梦是真,又有什么相干!只要像当初一样,在朋友般地5楼下小立片刻,所有逝去的岁月都回重新开花结果,所有往昔的梦幻都会再现,我将不顾头上苍苍白发,再次像个十六岁的女孩那样,轻依在你湖光塔影的胸前……
10.选文中两次引用有关“不系之舟”的诗句,作用有什么不同?(2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1.结尾句写自己“轻依在你湖光塔影的胸前”有什么作用?(2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2.结合下面对田晓菲的介绍,说说你对选文画线句子的理解。(2分)
田晓菲14岁从天津市第13中学直接升入北京大学西语系读英美文学专业。1991年在美国内布拉斯加州立大学获英国文学硕士,1998年获哈佛大学比较文学博士学位,此后分别在柯盖德大学和康奈尔大学任助理教授,2000年开始在哈佛任讲师。2005年被哈佛破格晋升为副教授,2006年9月被哈佛再次破格晋升为正教授。晓菲供职的哈佛东亚语言与文明系是哈佛值得骄傲的一个系。这个系以哈佛的名义乃至美国的名义深深地汲取着古老的东方文化与文明,成为东西方文化沟通交流的桥梁。……
阅读下面两段文字,完成13-15题。(7分)
所谓联觉,就是某种感觉刺激在引起相应感知的同时,还会引发另外一种感知。联觉能力在一个人的童年时期就已经具备,并且通常伴随其终身,因此联觉者往往不认为自己的感受有什么不正常。小说《洛丽塔》的作者纳博科夫,就经常跟他的母亲争执字母“b”是黄褐色还是橘红色的。很显然,他和他的母亲都是联觉人。
科学家们对联觉产生的原因进行了初步的研究。最简单的解释是,在处理不同感觉信息的通路间存在着异常的神经联接。比如当看到“星期三”这个词时,视觉系统内专门负责对形状信息进行处理的细胞会作出反应,并通过异常的神经联接,使本应只对咖啡色信息进行处理的细胞也同时兴奋起来,结果便带来了咖啡色的“星期三”。同样的道理,听觉系统和味觉系统间的异常联接带来了五味俱全的贝多芬命运交响曲。
13.第一段画线句子中加点词“往往”能否去掉,为什么?(3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4.根据两段文字中有关联觉的叙述,推断现代“彩色音乐”是哪两种感觉的联觉。(2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5.结合选文用一句话概括“联觉人”。(2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阅读文章,完成16 -19题。(10分)
粽子里的乡愁
琦君
①异乡客地,愈是没有年节的气氛,愈是怀念旧时代的年节情景。
②端午是个大节,也是母亲大忙特忙、大显身手的好时光。想起她灵活的双手,裹着四角玲珑的粽子,就好像马上闻到那股子粽香了。
③母亲包的粽子,种类很多。莲子红枣粽只包少许几个,是专为供佛的素粽。荤的豆沙粽、猪肉粽、火腿粽,可以供祖先,供过以后称之为“子孙粽”,吃了会保佑后代儿孙绵延。包的最多的是红豆粽、白米粽、灰汤粽。一家人享受以外,还要布施乞丐。母亲总是为乞丐大量地准备一批,美其名日“富贵粽”。
④我最最喜欢吃的是灰汤粽。那是用早稻草烧成灰,铺在白布上,拿开水一冲,滴下的热汤呈灰褐色,内含大量的碱。把包好的白米粽浸泡灰汤中一段时间(大约一夜晚吧),提出来煮熟,就是浅咖啡色带碱味的灰汤粽。那股特别的清香,是其他粽子所不及的。我一口气可以吃两个,因为灰汤粽不但不碍胃,反而有帮助消化之功。过节时若吃得过饱,母亲就用灰汤粽焙成灰,叫我用开水送服,胃就舒服了。完全是自然食物的自然治疗法。母亲常说我是从灰汤粽里长大的。几十年以来,一想起灰汤粽的香味,就神往童年与故乡的快乐时光。但在今天到哪里去找早稻草烧出灰来冲灰汤呢?端午节那天,乞丐一早就来讨粽子。真是个门庭若市。我帮着长工阿荣提着富贵粽,一个个地分,忙得不亦乐乎。乞丐常高声地喊:“太太,高升点(意味多给点)。明里去了暗里来,积福积德保佑你大富大贵啊!”母亲总是从厨房里出来,连声说:“大家有福,大家有福。”
⑤乞丐去后,我问母亲:“他们讨饭吃,有什么福呢?”母亲正色道:“不要这样讲。谁能保证一生一世享福呢?谁又能保证下一世有福还是没福。福是要靠自己修的。时时刻刻要存好心,要惜福最要紧。他们做乞丐的,并不是一个个都好吃懒做的,有的一时做错了事,败了家业。有的是上一代没积福,害了他们。你看那些孩子,跟着爹娘日晒夜露地讨饭,他们做错了什么,有什么罪过呢?”
⑥母亲的话,在我的心头重重地敲了一下。因而每回看到乞丐们背在背上的婴儿,小脑袋晃来晃去,在太阳里晒着,雨里淋着,心里就有说不出的难过。当我把粽子递给小乞丐时,他们伸出黑漆漆的双手接过去,嘴里说着:“谢谢你啊!”眼睛睁得大大的,看我一身的新衣服。他们有许多都和我差不多年纪,差不多高矮。我就会想,他们为什么当乞丐,我为什么住这样的大房子,有好东西吃,有书读?想想妈妈说的,谁能保证一生一世享福,心里就害怕起来。
⑦有一回,一个小女孩悄声对我说:“再给我一个粽子吧。我阿婆有病走不动,我带回去给她吃。”我连忙给她一个大大的灰汤粽。她又说:“灰汤粽是咬食的(帮助消化),我们没有什么肉吃呀!”我听了很难过,就去厨房里拿一个肉粽给她,她没有等我,已经走得很远了。我追上去把粽子给她。我说:“你有阿婆,我没有阿婆了。”她看了我半晌说:“我也没有阿婆,是我后娘叫我这样说的。”我吃惊地问:”你后娘?”她说:“是啊!她经常打我,用手指甲掐我,你看我手土脚上都有紫印。”
⑧听了她的话,我眼泪马上流出来了,我再也不嫌她脏,拉着她的手说:“你不要讨饭了,我求妈妈收留你,你帮我们做事,我们一同玩,我教你认字。”她静静地看着我,摇摇头说:“我没有这个福分。”她甩开我的手,很快地跑了。
⑨我回来呆呆地想了好久,告诉母亲。母亲也是呆呆地想了好久,叹口气说:“我也不知道要怎样做才周全,世上苦命的人太多了。”
⑩日月飞逝,那个讨粽子的小女孩,她一脸悲苦的深情,她一双吃惊的眼睛,和她坚决地快跑而逝的背影,时常浮现在我的心头,她小小年纪,是真的认命,还是更喜欢过乞讨的流浪生活。如果她仍在人世间的话,也已是年逾七旬的老妪了。人世茫茫,她究竟活得怎样,活在哪里呢?
(11)每年的端午节来临时,我很少吃粽子,更无从吃到清香的灰汤粽。母亲细致的手艺和琐琐屑屑的事,都只能在不尽的怀念中追寻了。
16.粽子是文章的线索,细读全文,作者围绕粽子写了哪几件事情?(3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7.文中⑥⑩两段有关母亲的神态和语言的描写,刻画了母亲怎样的形象?(2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8.“我”与小女孩的交往令人印象深刻。第⑨段小女孩为什么会说“我没有这个福分”?(2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9.说一说,文章最后一节在结构和内容上的作用?(2分)
第三部分作文(40分)
20.请以《大步朝前走》为题写一篇文章。
要求:①除诗歌、剧本以外文体不限;
②不要少于600字;
③文中不要出现(或暗示)本人姓名、学校校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