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22张PPT)
第
课
13
当代中国的民族政策
高中历史 选择性必修1
第四单元
知道当代中国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概况。
了解当代中国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历史意义。
学习目标
高中历史 选择性必修1
第四单元 民族关系与国家关系
重点
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法律依据及建立、发展的过程。
难点
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优势。
重点难点
高中历史 选择性必修1
第四单元 民族关系与国家关系
高中历史 选择性必修1
第四单元 民族关系与国家关系
民族区域自治制度
是指在国家统一领导下,各少数民族聚居的地方实行区域自治,设立自治机关,行使自治权的制度。民族区域自治是我国一项基本民族政策,也是我国一项基本政治制度,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的重要内容。民族区域自治制度就是在统一的祖国大家庭里,在国家的统一领导下,以少数民族聚居的地区为基础,建立相应的自治机关,设立自治机关,行使自治权,自主地管理本民族、本地区的内部事务,行使当家做主的权利。
思考:当代中国的民族政策是什么?
民族区域自治制度
高中历史 选择性必修1
第四单元 民族关系与国家关系
《陕甘宁边区施政纲领》
1954
新中国成立前中国共产党民族政策的探索
中共中央提出对内蒙的方针
民族区域自治制度是我国基本政治制度
内蒙古自治区成立
提出“三个离不开”思想
纳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基本政治制度
《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族区域自治法》颁布实施
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完善
新中国成立以来的民族政策
民族平等、团结互助
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确立
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恢复和发展
中共十八大以来民族区域自制度的完善
1941
1945
1949
1947
1990
2012
1984
1997
2017
时间线索
高中历史 选择性必修1
一、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建立
第四单元 民族关系与国家关系
高中历史 选择性必修1
第四单元 民族关系与国家关系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思考:我国为什么要实行民族区域自治制度?
没有哪个民族是封闭的,在经济文化上一直互相交流依靠,历来是我中有你,你中有我,关系日益紧密。中华民族自秦统一至今两千多年的历史中,……多民族的统一国家,多元一体是中国历史的主流。
——杨圣敏《多元一体——中国民族关系的历史传统》
维护一统而又重视差别的治理理念,对中华民族的形成和发展至关重要。历代中央政府在民族地区实行有别于内地的管理体制也构成了我们今天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历史渊源。
——中国民族报《坚定不移坚持和完善民族区域自治制度》
解决民族问题,中国采取的民族区域自治的制度……适合中国的情况。
——邓小平(1987年)
(1)历史因素:自古多元一体、交往交融;对国家统一的高度认同;
基于现实国情和解决民族问题的成功经验。
高中历史 选择性必修1
第四单元 民族关系与国家关系
材料二:由于历史上的原因,各民族在漫长的历史发展过程中的兴衰、分合、流徙,以及源远流长的支系繁杂、社会发展程度悬殊......加以在旧中国统治者对国内各少数民族采取歧视否认态度,长期存在着民族压迫制度,因而中国许多少数民族是长期埋没无闻的。 ——施联朱《民族研究文集》
(2)现实需要:旧中国,许多少数民族长期遭受统治阶级的压迫和歧视,几乎完全被排除在国家政治生活外,加之地处边陲,交通闭塞,经济社会发展水平相对落后。
高中历史 选择性必修1
第四单元 民族关系与国家关系
材料三:中国共产党......自诞生之日起就主张民族平等,各民族在平等的基础上联合起来,进行反帝反封建的革命,于革命胜利后建立各民族自由联合的国家。新政协筹备期间,党中央和毛泽东就即将成立的新国家的民族制度......的问题征求一些同志的意见。李维汉经过调查研究,向党中央和毛泽东提出,应实行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理由是:第一......我国少数民族只占全国总人口的6%,并呈现出“大分散、小聚居”的状态,汉族与少数民族之间往往相互杂居或交错聚居。第二......我国则是各民族在共产党领导下平等联合进行革命,到平等联合建立统一的人民共和国,没有经过民族分离。基于此,李维汉建议实行民族区域自治。
——黄铸《民族区域自治的由来》
(3)民族问题关乎国家长治久安和各民族的前途命运。中国共产党历来重视民族问题,逐步明确提出了符合中国国情的民族区域自治。
高中历史 选择性必修1
第四单元 民族关系与国家关系
马克思和恩格斯在民族问题上提出了民族平等和民族团结的原则。指出“被压迫民族具有民族独立和民族自决的权力。”——《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8卷
列宁强调“实行民族和平的办法只有一个,那就是实行彻底的民主主义。保证一切民族和语言的完全平等,取消任何民族特权,不得侵犯少数民族权利,实行广泛的区域自治和完全的地方自治。”——《列宁选集》第22卷,第139页
建国后,我国在民族问题上遵循民族平等和民族团结的原则,打破了多民族国家必然采用联邦制的固定思维模式,在单一国家结构下创造出有中国特色的民族区域自治。这是对马克思主义的创造性发展,是对马克思科学社会主义理论的继承和发展。
——《中国地方政府体制结构》
(4)理论基础:马克思、列宁主义关于民族区域自治和地方自治的理论
高中历史 选择性必修1
第四单元 民族关系与国家关系
1941年
陕甘宁边区政府颁布《陕甘宁边区施政纲领》规定:依据民族平等原则,“建立蒙、回民族的自治区”。
1945年
中共中央提出“对内蒙的基本方针在目前是实行民族区域自治”
1947年5月1日
内蒙古地区成为内蒙古自治区,成为建国后第一个省一级自治区
1949年《中国人民政治会议共同纲领》规定“中华人民共和国境内各民族一律平等,实行团结互助。”
1954年
载入宪法
抗战时期及解放战争时期,中共对民族问题的探索。
社会主义民主政治需求,保障少数民族当家做主
法律依据
(5)革命的实践经验、社会主义民主政治需求和法律依据。
高中历史 选择性必修1
第四单元 民族关系与国家关系
民族区域自治的建立
1947.05 内蒙古自治区
1955.10 新疆维吾尔自治区
1958.03 广西壮族自治区
1958.10 宁夏回族自治区
1965.09 西藏自治区
观察课文74页“民族区域自治示意图”,指出我国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基本特点。
分布上: 主要分布在西北、东北、西南等地;大杂居,小聚居,交错杂居。
管理上:民族自治地方分为三级
高中历史 选择性必修1
第四单元 民族关系与国家关系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分析中国实行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意义是什么?
我国自古以来就是统一的多民族国家,在几千年的交往融合中团结合作,这样的团结合作在社会主义建设时期通过了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实施,更得到了进一步的加强。……民族区域自治享有国家赋予的双重权利,各族人民既可以选举全国人民代表又可以选举地方人大代表管理本民族的地方事务。
少数民族和民族地区经济社会发展,直接关系到我国整个现代化建设目标的顺利实现。民族地区的现代化同全国其他地区的现代化,少数民族的振兴同整个中华民族的振兴,是密不可分,互相促进的。
——马寅《中国少数民族》
1.有助于增强各民族团结,保证国家的安定团结。
2.有助于在平等的民族关系的基础上实现少数民族当家做主。
3.有助于国家通过宏观调控,给少数民族以全面帮助,实现各民族共同繁荣。
高中历史 选择性必修1
二、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发展
第四单元 民族关系与国家关系
高中历史 选择性必修1
第四单元 民族关系与国家关系
恢复落实十一届三中全会后,党和国家全面恢复和落实党的民族政策,民族区域自治制度得以健康发展
《民族区域自治法》1984年,标志着民族区域自治制度从此被纳入法制轨道
“三个不离开”
1990年,深刻阐释各民族休戚相关、命运与共的血肉关系
明确地位
1997年
中共十五大明确把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确立为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制度的基本政治制度之一。
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发展重是全面贯彻落实《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族区域
自治法》并建立健全相关的配套法规体系。
实现民族地区经济社会事业加快发展
高中历史 选择性必修1
二、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完善
第四单元 民族关系与国家关系
高中历史 选择性必修1
第四单元 民族关系与国家关系
1、中共十八大以来(2012年)
民族工作主题:两个共同 "共同团结奋斗,共同繁荣发展"。全面贯彻落实党的民族政策,坚持和完善民族区域自治制度,
五个认同——对伟大祖国、中华民族、中华文化、中国共产党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认同。
2、中共十九大以来(2017年)
全面贯彻党的民族政策,
深化民族团结进步教育,
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
加强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
共同团结奋斗、共同繁荣发展。
被写入新修订的《中国共产党章程》 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在民族工作领域的具体体现。
让各族人民在中华民族大家庭中手足相亲,守望相助,实现中华民族一家亲、同心共筑中国梦的伟大目标。
高中历史 选择性必修1
第四单元 民族关系与国家关系
材料一:各少数民族聚居的地方实行区域自治。民族自治地方分为自治区、自治州、自治县。各民族自治地方都是中华人民共和国不可分离的部分。
——《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族区域自治法》(2001年2月28日修正)
材料二:国家在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时,充分尊重和照顾民族自治地方的特点和需要,根据全国发展的整体布局和总体要求,将加快民族自治地方的发展摆到突出的战略位置。为加快西部地区和民族自治地方的发展,中国政府于2000年开始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
——《中国的民族区域自治》白皮书
材料三:历届全国人大代表的少数民族代表比例都高于少数民族人口比例。全国55个少数民族都有本民族的全国人大代表,人口超过100万的少数民族都有本民族的全国人大常委会委员;在155个民族自治地方的人民代表大会常委会中,都有实行区域自治民族的公民担任主任或者副主任。各少数民族与汉族以平等地位参与国家事务和地方事务管理,民族区域自治制度有效地保障了各少数民族人民当家作主的权利。
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优势在于维护国家的集中统一,保障少数民族合法权益,巩固和发展平等团结互助和谐的社会主义民族关系,打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思想基础,实现民族地区经济社会事业加快发展。
问题探究:根据上述材料,谈谈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优势有哪些?
高中历史 选择性必修1
第四单元 民族关系与国家关系
本课小结
中国民族区域自治制度
建立
1949-1954
发展
改革开放以来
完善
中共十八大以来
《共同纲领》:民族平等、互助团结
五四宪法:赋予各民族自治地方自治权
奠定解决民族问题基础
确立为基本政治制度
《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族区域自治法》
建立相关配套的法规体系
纳入法制轨道
共同团结奋斗,共同繁荣发展
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
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基本政治制度之一
确立民族工作主题
坚持完善民族区域自治
高中历史 选择性必修1
第四单元 民族关系与国家关系
1. 1947年4月23日至5月3日,内蒙古人民代表会议在乌兰浩特召开。会议通过了《内蒙古自治政府施政纲领》《内蒙古自治政府暂行组织大纲》等重要文件。内蒙古自治政府是( )
A.中国国民党领导的少数民族自治政府
B.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少数民族自治政府
C.内蒙古民族完全独立自主的自治政府
D.内蒙古民族与众多少数民族联合的自治政府
2. 《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族区域自治法》于1984年5月31日第六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二次会议通过,自1984年10 月1日起施行。它的实施标志着我国民族区域自治( )
A.开始成为一项行政区划制度 B.在全国开始全面推行
C.提高了少数民族的政治地位 D.进入法制化建设轨道
B
D
课堂练习
高中历史 选择性必修1
第四单元 民族关系与国家关系
3. 自13世纪元朝将西藏纳入中央政府行政管辖起,直至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前,中国历代中央政权在将西藏纳入统一国家的前提下,还采取了“因俗而治”“因事而治”等特殊的政策,在行政建制和治理方式上,采取与全国其他地方有所差异的政策。材料意在强调( )
A.西藏自治区成立于新中国之前 B.民族区域自治制度建立的背景
C.西藏自治区成立的历史渊源 D.元朝宣政院是自治制度的雏形
4.截至到1996年,全国少数民族的公职人员已达到240多万人。现在,自治区主席、自治州州长和自治县县长都由实行区域自治的民族的公民担任,民族自治地方人大常委会都由实行区域自治的民族的公民担任主任或副主任。这反映出( )
A.政府对少数民族权利的重视 B.民族平等原则开始正式贯彻
C.少数民族地区有高度的自治权 D.民族区域自治内容的日益丰富
C
A
高中历史 选择性必修1
第四单元 民族关系与国家关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