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7课中国古代的户籍制度与社会管理课件--2021-2022学年统编版(2019)高中历史选择性必修一(25张PPT)

文档属性

名称 第17课中国古代的户籍制度与社会管理课件--2021-2022学年统编版(2019)高中历史选择性必修一(25张PPT)
格式 pptx
文件大小 427.8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22-04-21 15:30:27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共25张PPT)


17
中国古代的户籍制度与社会管理
高中历史 选择性必修1
第六单元
了解中国古代以赋役征发为首要目的的户籍制度,以及有代表性的基层管理组织;
知道中国古代王朝在社会救济和优抚方面采取的重要措施。
学习目标
高中历史 选择性必修1
第六单元 基层治理与社会保障
重点
中国古代的户籍制度和基层管理组织。
难点
中国古代户籍制度演变的原因;中国古代基层组织的主要任务;中国古代社会救济的特点。
重点难点
高中历史 选择性必修1
第六单元 基层治理与社会保障
高中历史 选择性必修1
第六单元 基层治理与社会保障
一、历代户籍制度的演变
户籍制度:一项基本的国家行政,指通过各级权力机构对其所辖范围内的户口进行调查、登记、申报,并按一定原则进行立户、分类、划等和编制。中国古代的户籍制度是专制王权对编户齐民进行控制的最重要手段。
【名词解释:户籍制度】
高中历史 选择性必修1
第六单元 基层治理与社会保障
丞相主管全国户籍工作,各级地方政府有专门人员主管,“编户齐民”,东汉末年户籍散乱
战国
秦朝
汉朝
隋唐
宋朝
元朝
明朝
清朝
国家大规模编排民户,制定户籍;户籍制度逐步确立。
实行分类登记制度:除一般百姓的户籍外,宗室籍、宦籍、市籍等。
隋朝“大索貌阅”,重新核定户籍。唐承隋制,管理更严,户籍三年一造。
户籍分拥有土地、缴纳赋税的税户——主户与没有土地的佃户——客户。
按职业定户籍,统称“诸色户计”,一旦定籍,世代相袭,不得变动。
以职业定户籍,分民籍、军籍、匠籍等。以里甲制为基础,制造户籍册(“黄册“)
户籍管理相对松弛,乾隆年间,朝廷谕令户籍永停编审
高中历史 选择性必修1
第六单元 基层治理与社会保障
秦汉
宋代
明代
清朝
编户入籍/编户齐民
诸色户计,世代相袭
职业户籍,
”黄册“
永停编审
元朝
主户与客户
高中历史 选择性必修1
第六单元 基层治理与社会保障
人头税、田赋、徭役
租庸调制
两税法
“一条鞭法”
“摊丁入亩”
丁税为主
地税为主
赋役制度
户籍制度
开始大规模编排户口
分类登记
“编户齐民”
“土断”
“大索貌阅”
主户、客户
“诸色户计”
黄册
永停编审
编制
分类
东晋


战国






影响:①对西汉的经济恢复起到过重要作用
②它的实行标志着我国古代完整的赋税徭役制度正式形成
③强化了对人民的控制;编户齐民赋税沉重,严重影响了正常的农业生产和人民的生活
高中历史 选择性必修1
第六单元 基层治理与社会保障
1、汉朝 编户齐民
汉代继承了秦朝的全民户口登记制度,将全国的地主、自耕农、雇农、佣工、商人,全部编入国家的户籍,这叫做“编户齐民”……所有编入户籍的大汉居民,具有平等的权利与义务。其中最重要的义务是向国家提供赋税与徭役……“编户齐民”的出现,可以看成是时代的进步,因为编户齐民意味着将国民从隶属于贵族的人身依附状态中释放出来。 ——吴钩 《户籍上的中国》
含义:政府把民户按年龄、性别、土地财产等情况,详细登记在户籍上,是行政与赋役制度的合一
高中历史 选择性必修1
第六单元 基层治理与社会保障
2、宋朝 主户与客户
主户:拥有土地、缴纳赋税的税户;
客户:没有土地的佃户
提示:古代政府管理户籍的根本目的是掌握人口变动情况,以便征发赋税
材料 主户作为宋代户口的基础,占全国总户数的65%左右,是宋代赋税的主要承担者。
材料 乡墅有不占田之民,借人之牛,受人之土,庸而耕者,谓之客户。
思考:宋朝户籍制度变化的原因是什么?
高中历史 选择性必修1
第六单元 基层治理与社会保障
3、元朝 诸色户计
元朝的户口类型复杂,按照职业分为军户、民户、匠户、站户等,统称为“诸色户计”,一旦定籍,世代相袭,不得变动
(元朝)将其全部人户,以职业、民族、宗教的不同,而划分为多达数十种“户计”……民户户计数量最多,占全国总户数的80%左右,是元朝诸色户计中最基本的户计,是元朝赋役的主要承担者。
——高树林《元朝民户研究》
高中历史 选择性必修1
第六单元 基层治理与社会保障
4、明朝 职业户籍 黄册
1.明朝继承了元朝以职业定户籍的做法,户籍分为民籍、军籍、匠籍等;
2.明朝户籍册称“黄册”,以里甲制为基础,每里一册,详列各户人口、田土、房屋。
洪武十四年诏天下编赋役黄册,以一百一十户为一里,推丁粮多者十户为长,余百户为十甲,甲凡十人……十年攒造黄册、以定赋役,核隐漏,清逃亡,法例甚详,具列于后。
——《大明会典》卷二十
高中历史 选择性必修1
第六单元 基层治理与社会保障
5、清朝 永停编审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乾隆谕令户籍永停编审的原因是什么
今丁银既皆摊入地粮,而滋生人户,又钦遵康熙五十二年皇祖恩旨,永不加赋。则五年编审,不过沿袭虚文,无裨实政……嗣后编审之例,著永行停止。
——乾隆三十七年(1772年)上谕
赋税制度改革:“滋生人丁,永不加赋”“摊丁入亩”
高中历史 选择性必修1
第六单元 基层治理与社会保障
史料探究:中国古代户籍制度的功能
史料 我国户籍制度源远流长,据甲骨文记载,商王朝已开始实行人口登记制度。春秋战国时期,为了敛收田赋和征集兵员,各诸侯国采用“编户”和“定籍”等办法进行人口控制。隋唐时期,统治者为防止民户逃亡,实施“大索貌阅”,大量隐漏户口被查。到了宋朝中叶,运用保甲法来管理户籍。元朝……将居民按职业划分为若干种户,明清的黄册登记制度同样强调不同人的不同特权。
——摘编自《我国户籍制度及其历史变迁》
根据史料,指出我国古代户籍制度的主要功能,并结合所学分析这些功能形成的历史因素?
功能:征收赋税及征派兵役(主要);限制人口流动;维护社会治安;控制职业,固定身份;维护等级特权。
历史因素:自给自足小农经济的内在要求;封建剥削土地制度的长期存在;高度集中中央集权的强力维持;森严的等级制度和普遍的等级观念等。
高中历史 选择性必修1
第六单元 基层治理与社会保障
二、基层组织与社会治理
基层组织形态 基层社会治理
秦汉



高中历史 选择性必修1
第六单元 基层治理与社会保障
历代政府注重建立基层民众的自我管理与相互监督机制。
县下设乡和里,乡设三老,里设里正。乡里之外有亭,设亭长。乡官、里正、亭长都由本地有产业、有德行的人担任。
以百户为里,五里为乡,城内设坊,郊外设村,设里正、坊正、村正。
里甲制,十户为一甲,一百一十户为一里,设甲长、里长。
什伍组织,以五家为伍,
十家为什,百家为里,互相监督。
以四家为间邻,五邻为保,
彼此之相互监督。
王阳明任南赣巡抚时推行十家牌法
里甲制,后来改而推行编制严密的保甲制。
至此,兼具区划和户籍管理性质的乡里制与旨在维护社会治安的保甲制合一。
高中历史 选择性必修1
第六单元 基层治理与社会保障
【问题探究】中国古代乡村治理变革
材料 古代中国在数千年的历史中,乡村治理模式屡经变迁,经历了几个较为明显的历史阶段。战国时期,郡县制在各国推行后,乡、里成为基层组织,秦汉时期乡里制度则逐步成熟,它既发挥基层政权的作用,又带有半自治的性质。隋唐两宋时期,处于由乡里制到保甲制、乡官制到职役制的转折时期,乡的基层官吏的人员数量比此前大为减少,乡官权力也在逐步弱化。这一阶段乡和里的地位逐渐沦落,乡里自治功能逐步弱化,官方的控制与统治逐步增强。第三阶段是从王安石变法至清代,乡里制度转变为职役制,治权所代表的官治体制从乡镇退缩到县一级,县为基层行政组织,县以下实行以代表皇权的保甲制度为载体,保甲对乡里的控制更加严密,乡村自治的色彩越来越弱。
——摘编自唐鸣、刘志鹏《中国古代乡村治理的基本模式及其历史变迁》
根据材料概括古代乡村治理变革的基本趋势和原因
趋势:由乡里制向保甲制、由乡官制向职役制转变;国家对乡村治理的干预和控制逐步增强,乡村自治功能逐步减弱。
原因:国家的统一,封建专制的强化;维护小农经济发展,社会稳定的需要。
高中历史 选择性必修1
第六单元 基层治理与社会保障
三、社会救济与优抚政策
高中历史 选择性必修1
第六单元 基层治理与社会保障
1.原因
国无九年之蓄,曰不足;无六年之蓄,曰急;无三年之蓄,曰国非其国也。 ——《礼记 王制》
仓无备粟,不可以待凶饥。 ——《墨子 七患》
“狗彘食人食而不知检,涂有饿莩而不知发,人死,则曰:‘非我也,岁也。’是何异于刺人而杀之曰:‘非我也,兵也’?王无罪岁,斯天下之民至焉。”
作用:社会救济为民众提供了一定的生活保障,以保证人口繁衍和正常生产活动的进行,客观上有利于维护统治。
必要性:古代社会生产力水平低,自然灾害频发,人民生活缺少保障,需要国家和社会提供必要的、及时的救助。
物质基础:古代农耕经济的发展
高中历史 选择性必修1
第六单元 基层治理与社会保障
2.社会救济
实施者 地位 举措
主体
辅助,宋朝兴起
汉朝
常平仓制度
隋唐
既重视官方储备,也大力提倡民间积储(义仓、社仓)
设立义田、义学、义宅、义冢等族产
善堂、善会
政府
宗族
慈善组织
辅助,明清兴起
高中历史 选择性必修1
第六单元 基层治理与社会保障
3.优抚政策
朝代 措施
尊敬、赡养老人 秦汉
明初
保障鳏寡孤独的生活 唐朝
宋朝
元朝
明清
八十岁以上月给米五斗、酒三斗、肉五斤
养病坊
福田院
众济院
养济院
鸠杖
高中历史 选择性必修1
第六单元 基层治理与社会保障
材料一 寿昌遂白令边郡皆筑仓,谷贱时则增其贾而籴,以利农,谷贵时减贾而粜,名曰常平仓。 ――《汉书·食货志上》
材料三 凡鳏寡孤独及笃疾之人,贫穷无亲属所倚,不能自存,所在官司应收养而不收养者,杖六十;若应给衣粮而官吏尅减者,以监守自盗论。
——《大明律》对救助鳏寡孤独专门的律条规定
材料二 请令诸州百姓及军人,劝课当社共立义仓……当社有饥馑者,即以此谷振给。 ――《通典》卷12《食货 轻重》
(1)政府救济的重点在于救灾,核心在于保证粮食供应
(2)社会力量的救济活动侧重于日常生活的赈济
根据材料概括古代社会救济的特点
(3)针对不同对象采取不同救济措施
高中历史 选择性必修1
第六单元 基层治理与社会保障
朝代 户籍制度 基层组织 社会治理 社会救济 优抚政策








分类登记制度
编户齐民
大索貌阅
户籍三年一造
主户与客户
诸色户计
户帖、黄册
永停编审
乡里制度
百户为里,五里为乡
里甲制
编制严密的保甲制
十家牌法
保甲制
邻保制度
什伍组织
常平仓制度
置仓积谷,义仓、社仓
宗族内部的救助活动兴起
慈善组织兴起
养济院
众济院
福田院
养病坊
鸠杖
乡里制与保甲制逐步合一
政府对百姓的人身束缚逐渐减弱
宗族、慈善组织的作用逐渐增大
高中历史 选择性必修1
第六单元 基层治理与社会保障
课堂练习
1. 据史书记载,西汉户籍有一般平民籍、宗室籍、商人市籍等多个类别。其中一般平民籍又分为“大家”“中家”“小家”(或“细民”)三个等级,西汉这样划分户籍的主要目的是 (  )
A. 为豪强地主崛起助力 B. 抑制地主的土地兼并
C. 为征收赋税提供依据 D.确立世家大族的地位
2. 秦朝时,在地方设置的乡、里、亭的官吏不由皇帝或官府任命,但却规定,要由地方推择当地的富庶人家的适龄人员充当。从这一规定可以看出,秦朝 (  )
A. 地主士绅是其基层治理的基础 B. 各级官吏均出自富有之家
C. 轻视地方的行政管理 D. 沿袭先秦的行政管理
C   
A   
高中历史 选择性必修1
第六单元 基层治理与社会保障
3. 《梦溪笔谈》记载“皇祐(宋仁宗年号)二年,吴中大饥,殍殣枕路。是时范文正(范仲淹)领浙西,发粟及募民存饷(粮食),为术甚备…… 又召诸佛寺主首,谕之曰:‘饥岁工价至贱,可以大兴土木之役。’于是诸寺工作鼎兴。”范仲淹救灾措施的主要特点是 (  )
A. 鼓励百姓生产,实行自救 B. 宣传佛教,要求百姓忍耐
C. 救济与“以工代赈”相结合 D. 寺院提供饮食,救济百姓
4. 明初,政府规定,“州县城市乡村,或有冻馁不能自存者,令里中富室假贷钱谷以资养之……俟有余赡,然后偿还”。此规定反映了明初 (  )
A. 重农抑商不合时宜 B.政府鼓励民间自行救助
C. 商品经济发展繁荣 D. 土地兼并现象空前严重
C   
B  
高中历史 选择性必修1
第六单元 基层治理与社会保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