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40张PPT)
第
课
3
中国近代至当代
政治制度的演变
高中历史 选择性必修1
第一单元
1.通过学习,运用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关系的理论,客观辩证地认识共和制在中国不同时期发展状况的原因及其产生影响,培养学生用历史唯物主义和辩证唯物主义分析历史问题的能力。
(唯物史观)
2.通过历史图片和历史资料提出问题、设置悬念,实证中国共和制在不同阶段的特点及影响,提高学生探究分析历史问题的能力。(历史解释、史料实证)
3.通过教学让学生认识中共探索的政权建设和制度的过程中,充分体现中共以民族利益为先,以人民利益为根本的的理念,培养中华民族爱国爱家情怀。(史料实证)
学习目标
高中历史 选择性必修1
第一单元政治制度 第3课中国近代至当代政治制度的演变
重点:中国近代政治制度演变的趋势和特点。
难点:理解中国近代以来政治制度变化的原因。
重点难点
01
民国时期的政治制度
壹
民国时期的政治制度
1.南京临时政府时期
(1)中华民国的建立
1912年1月1日,孙中山就任中华民国临时大总统,南京临时政府成立。
中华民国改用阳历,以黄帝纪元四千六百九年十一月十三日,为中华民国元年元旦。经由各省代表团议决,由本总统颁行。
——孙中山以临时大总统名义发布的《关于中华民国改用阳历的通电》(摘录)
◎五色旗
标志着资产阶级共和制度在中国诞生
孙中山
孙中山在宣布辞去临时大总统职务时,为了防范袁世凯专制独裁,以便把中国纳入资产阶级民主政治的轨道,提出定都南京、新总统到南京就职和遵守《中华民国临时约法》等三个条件。
——李侃 等《中国近代史》
(1)1912年3月10日,袁世凯在北京宣誓就任中华民国临时大总统。
(2)4月2日,经参议院表决,临时政府迁往北京,史称中华民国“北京临时政府”。
(3)《中华民国临时约法》?
(2)颁布《中华民国临时约法》
第二条 中华民国之主权属于国民全体
第四条 中华民国以参议院、临时大总统、国务员、法院行使其统治权。
第五条 中华民国人民一律平等,无种族、阶级、宗教之区别。
第六条 国民有人身、居住、言论、出版、集会、结社、宗教信仰及请愿、考试、选举、参政等自由和权利;
第四十三条 国务总理及各部总长均称为国务员。第四十五条 国务员于临时大总统提出法律案公布法律及发布命令时须副署之。
主权在民
平等自由
三权分立
责任内阁
《中华民国临时约法》有哪些基本原则?有何积极意义?
是中国历史上第一部具有资产阶级共和国宪法性质的重要文件,具有反对君主专制制度的进步意义。
材料 在总统之外复设总理,是为总统制改为责任内阁制的标志。但规定的责任内阁制并不完备,其要害在于改制之后,未能确定总统府与国务院孰为最高行政中枢。由于总统府和国务院都被赋予了相当的行政权,而《临时约法》又“并未说明内阁是对总统或是对议会承担责任”,于是导致了一国之内同时具有两个行政中枢的二元化政体格局。……从民初政治的实践上看,斯时真可谓政争不断。
——杨天宏《论<临时约法>对民国政体的设计规划》
局限性:未能真正限制袁世凯权力;职权不明,导致政争不断、政局动荡。存在“因人设法”的局限。
【课堂探究】结合材料及所学知识,指出《中华民国临时约法》的局限性。
参议院
总 统
总理内阁
法 院
参议院多数党
经参议院同意任免
选举 弹劾
对参议院立法有一次否决权
经参议院同意任命
立法权
司法权
行政权
2、北洋政府时期共和制度的波折——政党政治
民国时期的政治制度
(1)背景:辛亥革命后,专制政权土崩瓦解,各类政党社团成立,各派政治力量迅速分化和重组。为谋求议会席位,展开激烈竞争,
开始政党政治的尝试。
(2)政党政治历程:
1912年8月国民党成立后,宋教仁等人想通过议会斗争实现资产阶级民主政治。
国民党在国会选举中获胜,宋教仁成为国会中多数党的领袖,将负责组织责任内阁。 这威胁到了袁世凯的独裁统治。1913年春,宋教仁在上海火车站被刺杀。
宋教仁被杀,孙中山力主武装讨袁,国民党发动了“二次革命”。由于民族资产阶级自身的局限性和国民党内部力量涣散,二次革命很快被镇压下去。
宋教仁遗像
思考:民国初期的政党政治有什么特点?
特点:
⑴各类政党、社团纷纷建立,政党政治活跃;
⑵各派政治力量迅速分化和重组,以谋求议会席位为目标;
⑶各党派展开激烈竞争,开始了政党政治的尝试;
⑷政党数量众多,但没能促进民主政治的发展。
思考:北洋政府时期政党政治为什么不能成功。
原因:受传统政治文化影响较深;资本主义发展不充分,资产阶级力量弱小,缺乏相应的社会基础;政党仓促成立(不成熟),且党争不休;国民缺乏参政素养(或政党政治缺乏群众基础);中国没有形成适合代议制民主的政治环境;封建势力强大,军阀操控政权等等。
训政
宪政
军政
后来指通过武装革命彻底打倒军阀,实现国家的统一和独立。
概念解析
(1914—1928)
孙中山的“革命程序”论
以“军政”统一全国后,需要在国民党的领导下,以“训政”来开启民智,培养民众的民主意识。届时要实行约法,由政府派出经过训练、考试合格的人员,到各县筹备地方自治,并对人民进行使用民权和承担义务的训练。
早期是指在国民党的领导下,以革命的手段推翻清王朝的统治,建立资产阶级共和国,
早期是指在国民党的领导下,以革命的手段推翻清王朝的统治,建立资产阶级共和国,
后来指通过武装革命彻底打倒军阀,实现国家的统一和独立。
以“军政”统一全国后,需要在国民党的领导下,以“训政”来开启民智,培养民众的民主意识。届时要实行约法,由政府派出经过训练、考试合格的人员,到各县筹备地方自治,并对人民进行使用民权和承担义务的训练。
孙中山认为,凡一省之内全部的县已实行自治,就可结束训政,开始宪政阶段。“宪政”是“还政于民”的宪政民主时期。“还政于民”的宪政民主时期
(1928—1948)
(1948年国民政府改组为总统府以后)
3、南京国民政府时期的政治制度——一党专政
民国时期的政治制度
3.南京国民政府时期
(1)训政时期的到来——颁布《训政纲领》
主要内容:
①在训政时期,由国民党全国代表大会代表国民大会领导国民行使政权,大会闭会期间,把政权托付给国民党中央执行委员会;
②行政、立法、司法、考试、监察五项治权,托付给国民政府总揽执行;
③国民党中央执行委员会政治会议负责指导监督国民政府的重大国务。
3、南京国民政府时期的政治制度——一党专政
民国时期的政治制度
(1)训政时期
在训政时期,由中国国民党全国代表大会代表国民大会领导行使政权;大会闭会期间,把政权付托国民党中央执行委员会;治权之行政、立法、司法、考试和监察五权,由国民党政府独揽执行。
——《训政纲领》
九、一完全自治之县,其国民有直接选举官员之权,有直接罢免官员之权。……
十四、每县地方自治政府成立之后,得选国民代表一员,以组织代表会,参预中央政事。
——《国民政府建国大纲(1924)》
孙中山的理想
国民党的现实
VS
【课堂探究】孙中山的“训政”理论,主要体现了怎样的民主政治原则?《训政纲领》反映出国民党的“训政”实质是什么?
主权在民原则
一党专政
民国时期的政治制度
3.南京国民政府时期
(2)披着“宪政”外衣的“独裁”
1948年,国民党召开“国民大会”,选举蒋介石、李宗仁为总统、副总统,建立总统府,取代国民政府。
◎1948年5月20日,正副总统就职典礼
此次“国大”(“行宪国大”)未能解决国民党面临的急迫的政治、军事、经济等问题,反而因副总统“选举”之争而使党内派系斗争激化。
——马工程教材《中国近代史》
中国共产党在
根据地和解放区的制度的探索
贰
中国共产党在根据地和解放区的制度探索
1.土地革命时期
(1)革命根据地的建立
到1930年夏,全国已经建立起大小十几块农村革命根据地,分布在十多个省。在各个革命根据地,各级苏维埃政权也陆续建立起来。
1.土地革命时期
(2)中华苏维埃共和国临时中央政府的成立——创建人民革命政权的尝试
中华苏维埃共和国临时中央政府旧址
1931年11月7日至20日,中华苏维埃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在江西瑞金召开。大会制定了宪法大纲,通过了土地法、劳动法等法令,宣布中华苏维埃共和国临时中央政府正式成立。
二、中国共产党在根据地和解放区的制度探索——新民主主义共和实践
1.土地革命时期
(2)中华苏维埃共和国临时中央政府的成立——创建人民革命政权的尝试
宪法大纲规定,苏维埃政权属于工人、农民、红军士兵及一切劳苦大众。大会选举毛泽东为临时中央政府主席。
(二)中华苏维埃共和国所建立的是工人和农民的民主专政的国家,苏维埃政权是属于工人、农民、红军及一切劳苦民众的。在苏维埃政权下,所有工人、农民、红军兵士及一切劳苦民众都有权选派代表管理政权的管理。只有军阀、官僚、地主、豪绅、资本家、富农、僧侣及一切剥削人的人和反革命分子,是没有选派代表参加政权和政治上的自由的权利的。
——《中华苏维埃共和国宪法大纲》
人民民主政权的最初尝试,是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制定的第一部由人民当家作主保障自己权利的宪法性文件,作为革命根据地的政权建设纲领,确认了人民革命成果,指明了革命发展的方向和奋斗目标,
——但宪法大纲存在不足:取消资本家、富农等阶级阶层的参政权利和政治自由,限制了民主革命力量的发展,扩大了苏维埃政权的对立面,具有“左”倾色彩。
二、中国共产党在根据地和解放区的制度探索——新民主主义共和实践
中国共产党在根据地和解放区的制度探索
2.抗日战争时期
(1)抗日根据地的建立
1937年全面抗战爆发后,中国共产党领导的抗日民主根据地逐步扩大。初期的根据地有陕甘宁、晋察冀、晋冀鲁豫、晋绥等边区,抗战胜利时发展为19个根据地。
◎晋察冀军区司令部
——晋察冀抗日根据地,是中国共产党在抗日战争时期于敌后开创的第一个抗日根据地
2.抗日战争时期
(2)抗日根据地的政权建设
①设立边区政府,作为民国地方政府,以适应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需要。
②设置各级参议会,推行抗日民主制度,边区政府委员由边去参议会选举产生。
③通过三三制原则,与党外人士实行民主合作。
二、中国共产党在根据地和解放区的制度探索——新民主主义共和实践
2、在抗日战争时期——共产党人的民主实验
中共在根据地的制度探索
中华苏维埃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
本党愿与各党各派及一切群众团体进行选举联盟,并在候选名单中确定共产党员只占三分之一,以便各党各派及无党无派人士均能参加边区民意机关之活动与边区行政之管理。
---《陕甘宁边区施政纲领》
第三条 凡居住在边区境内的人民, 年满十八岁, 不分阶级、党派、职业、男女、宗教、民族、财产及文化程度的差别, 都有选举权和被选举权。
---《陕甘宁边区各级参议会选举条例》
【课堂探究】中国共产党在抗日根据地的政权建设上采取了什么措施?原因和意义是什么?
设边区政府、参议会;实施三三制
适应抗日民族统一战线需要
进一步巩固和扩大了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加强了抗日民主政权的建设
⑴革命形势(社会主要矛盾)和革命任务不同:前者是阶级矛盾,任务是发动劳苦大众,消灭封建制度;后者是民族矛盾,任务是团结一切可以团结的人,打败日本侵略者。
⑵指导思想不同:前者受苏俄政权建设影响,后者是中共独立自主地探索。
思考:为什么抗日根据地与革命根据地采用了不同的政权模式?
中国共产党在根据地和解放区的制度探索
3.解放战争时期
(1)行政区的建立——为新中国的政权建设奠定了坚实基础
在解放区设置行政区,巩固新兴的人民政权。先后在东北、华北、中南、西北等地区建立。行政区设军事委员会或人民政府,各自管辖若干省级及以下行政单位。
为了加强集中统一领导,中共中央将原来分立的各解放区政权合并成若干大行政区的政权。大行政区是依据军事上的战略区而划分和命名的。
——张秀芬《中国共产党建政史》
◎东北解放区纸币(1945年发行)
解放战争时期的制度探索
《论人民民主专政》是毛泽东1949年6月30日,纪念中国共产党成立28年写的文章,此时为新中国即将成立的前夕,论述了即将成立的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国家性质,各阶级在国家中的地位和相互关系,国家对内、对外政策等。这为建立人民共和国奠定了理论基础。
“人民的国家是保护人民的。有了人民的国家,人民才有可能在全国范围内和全体规模上,用民主的方法,教育自己和改造自己,使自己脱离内外反动派的影响(这个影响现在还是很大的,并将在长时期内存在着,不能很快地消灭),改造自己从旧社会得来的坏习惯和坏思想,不使自己走入反动派指引的错误路上去,并继续前进,向着社会主义社会和共产主义社会前进。”
————《论人民民主专政》毛泽东
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政治制度
叁
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政治制度
根本政治制度
基本政治制度
人民代表大会制度
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
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
民族区域自治制度
基层群众自治制度
人民代表大会制度
1949年9月《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共同纲领》 规定“人民行使国家政权的机关为各级人民代表大会和各级人民政府”。
1954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 以国家根本大法的形式规定了我国实行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标志着人民代表大会正式建立起来。
1957年至1976年,反右斗争扩大化和“左”倾错误指导 民主集中制遭到破坏,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在国家政治生活中的地位和作用被削弱。
1982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 进一步完善了人民代表大会制度,使我国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进入新的阶段。
1982年通过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进一步完善了人民代表大会制度,使我国社会民主政治建设进入新的阶段。人民代表大会制度也取得了很多重要进展,如改进选举制度,把直接选举的范围扩大到县一级,实行差额选举;扩大全国人大常委会的职权,固定任期(每届5年);赋予省级地方人大及其常委会制定地方性法规的权力;等等。
1982年宪法是社会主义民主和法治建设的重要成果,是一部具有民族特色和时代特色的社会主义宪法,集中反映了全国各族人民的共同意志和根本利益,为全面开创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局面提供了坚实的法律基础,成为新时期治国安邦的总章程。
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政治制度
根本政治制度:人民代表大会制度
思考:谈谈你对人民代表大会制度优越性的理解。
人民通过人民代表大会实现当家作主的目标。小范围内人人都可以讨论决定自己的事情,实现民主决策民主管理;大范围内通过人民代表大会参与政治生活。
体现了真正的、广泛的民主
体现了民主集中制原则
利于各项工作有效进行
在人民代表大会统一行使国家权力的前提下,国家机关协调一致地在各自职权范围内工作,从而避免权力集中,提高工作效率。
便于实现党对国家事务的领导利于国家统一民族团结、集中力量办大事
党对人民代表大会的领导,有利于发挥国家权力机关的作用,把党的意志转变为国家意志,动员组织全国人民一起行动。
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政治制度
2.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
1949
1956
1978
1982
标志着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的确立
中共中央提出“长期共存、互相监督”的八字方针,进一步确立了社会主义条件下我国多党合作的基本格局
进一步明确这一制度是我国政治制度的一个特点和优点,并提出了一整套与之相关的理论与政策
中共中央提出“长期共存、互相监督;肝胆相照、荣辱与共”的十六字方针
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一届全体会议的召开
社会主义改造基本完成后
改革开放后
中国十二大
五届全国人大第五次会议
“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将长期存在和发展”被写入宪法
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的基本内容
政协会徽
⑴中国共产党是执政党,是中国革命和建设事业的领导核心。
⑵各民主党派是参政党,与中国共产党长期共存、互相监督、肝胆相照、荣辱与共;
⑶人民政协是各民主党派、各人民团体和社会各方面代表人士组成的爱国统一战线组织,其基本职能是政治协商、民主监督和参政议政。
3、民族区域自治制度和基层群众自治制度
——基本政治制度
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政治制度
民族区域自治制度:
民族区域自治制度是指在国家统一领导下,各少数民族聚居的地方实行区域自治,设立自治机关,行使自治权的制度。
基层群众自治制度是指依照宪法和法律,由居民(村民)选举的成员组成居民(村民)委员会,实行自我管理、自我教育、自我服务、自我监督的制度。
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把完善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作为全面深化改革的总目标。
党的十九届四中全会:突出强调了中国共产党的领导是中能够国特色社会主义最本质的特征,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最大优势。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和国家治理体系具有强大生命力和巨大优越性,为党和国家事业发展、人民幸福安康、社会和谐稳定和国家长治久安提供了有力制度保障,确保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使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更加巩固、优越性充分展现。
重难拓展
1、民主共和制在中国建立的历程
1、辛亥革命后,建立了中华民国南京临时政府,颁布了《中华民国临时约法》,构建了民主共和制的雏形。
2、北洋政府建立后,实行专制,独裁,甚至两次复辟帝制,政党政治名存实亡,民主共和国徒有虚名。
3、南京国民政府建立后,蒋介石表面上以孙中山先生所设想的“以党治国”,“五权宪法”等思想为指导来组建政府,实质上其完全背离了孙中山先生的设想,借“训政”之名实行一党专政的独裁统治。
4、中共在革命根据地建立的苏维埃政权,在抗日根据地建立的边区政府,在解放区建立的人民民主政权得到了人民的支持和拥护,这为其在全国范围内建立无产阶级领导的以工农联盟为基础的人民民主专政的共和国奠定了基础。
5、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民主共和制在中国真正建立起来,人民当家做主得以实现,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和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确保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体系的完善运行。
2、民主共和制在中国建立的特点
重难拓展
特点:
1、中国民主制度发展历程曲折、艰难,受到国外帝国主义势力、国内封建势力、国民党反对派等政治力量的阻挠。
2、中国民主制度发展历程经历由追求资产阶级民主政治到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发展历程
3、中国民主制度发展历程从盲目照搬、学习借鉴西方国家政治制度到逐渐结合自身国情,建立起适合中国国情的共和制。辛亥革命后模仿美国建立三权分立的民主共和执政府,但最终失败,后经中国共产党在根据地建立政权的尝试,最终建立起适合中国国情的人民民主专政的共和国。
4、民主共和制具有中国基本特色。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政治制度是在历史发展的基础上,在一定思想的指导下缔造起来的,它没有采用许多国家实行的“三权分立”体制,而是实行“议行合一”的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实行的并非多党制或一党制,而是共产党领导下的多党合作制。
课堂总结
中国近代至当代政治制度的演变
中华人民共和
国的政治制度
中国共产党
在根据地和
解放区的制
度探索
民国时期的政治制度
南京临时政府时期
北洋政府时期
南京国民政府时期
中华民国的建立
《中华民国临时约法》的颁布
政党政治开始出现
政党政治名存实亡
袁世凯复辟始末
训政时期的到来——颁布《训政纲领》
披着“宪政”外衣的“独裁”
革命根据地的建立
中华苏维埃共和国临时中央政府的成立——创建人民革命政权的尝试
土地革命时期
抗日战争时期
解放战争时期
抗日根据地的建立
抗日根据地的政权建设
行政区的建立——为新中国的政权建设奠定了坚实基础
《论人民民主专政》的发表——为建立人民共和国奠定了理论基础
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根本政治制度)
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基本政治制度之一)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和国家治理体系
高中历史 选择性必修1
第一单元政治制度 第3课中国近代至当代政治制度的演变
2.政治方面,孙中山审时度势地提出了以革命确立民主政制,通过军政、训政、宪政三个步骤循序渐进,实现民主建政,然后以三民主义、五权宪法作为建设国家的方略,“把中国造成一个新世界”。材料主要说明孙中山( )
A.建设国家的方略已经很成熟
B.以建立资产阶级民主共和国为己任
C.不断地贯彻落实三民主义
D.丰富完善了其改造中国的政治方略
D
1.民国时期一法律人士指出:“共和改创,孙不得不让位于袁以完成统一,而孙氏之党恐袁专擅,乃假手法约,设种种规定以束缚之,行政之权务求减削,立法之权事事扩张。”据此可知,“孙氏之党”的行为( )
A.违背了民主共和的精神 B.照搬了美国政治体制
C.借助权力制衡维护共和 D.结束了封建专制独裁
C
课堂练习
高中历史 选择性必修1
第一单元政治制度 第3课中国近代至当代政治制度的演变
B
B
3. 1941年5月11日公布的《陕甘宁边区施政纲领》规定:“本党愿与各党派及一切群众团体进行选举联盟,并在候选名单中确定共产党只占三分之一,以便各党及无党无派人士均能参加辖区民意机关之活动与辖区行政之管理。”这一规定( )
A.体现国共合作的诚意 B.符合实事求是的精神
C.违背了民主革命纲领 D.保证了抗日战争胜利
4. 抗战时期,中国共产党领导的根据地大体架构是:在具有战略性的大区(如晋察冀边区)建立类似省级的政权,其下建立县、乡级政权;在大区和县政权之间,视情形建立管理若干县份的“行署”或“专署”,在县之下设管理若干乡镇的“区署”。这( )
A.适应了革命统一战线的需要 B.探索了新民主主义政权建设道路
C.推动了全民族抗战的开始 D.建立了与国民政府对峙的政权
高中历史 选择性必修1
第一单元政治制度 第3课中国近代至当代政治制度的演变
B
5. 1956年4月,毛泽东在《论十大关系》的讲话中指出:“究竟是一个党好,还是几个党好?现在看来,恐怕是几个党好。不但过去如此,而且将来也可以如此,就是长期共存、互相监督。”这主要是因为( )
A.新中国成立后民主党派阶级属性根本变化 B.政协制度是合作与协商的民主制度
C.政协临时人大的职能具有重要作用 D.三大改造完成后中国主要矛盾变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