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43张PPT)
第
课
4
中国历代
变法和改革
高中历史 选择性必修1
第一单元
1.通过文字、图片等资料,分析中国历代重要变法改革的背景、基本内容、成功或失败的原因及其历史意义。(唯物史观、历史解释、史料实证)
2.通过不同阶段改革的时代背景了解改革的意义,体会中华民族“求变”“求新”的历史传统和精神。(家国情怀)
学习目标
高中历史 选择性必修1
第一单元政治制度 第4课中国历代变法和改革
重点:历代变法和改革的历程及作用。
难点:认识改革与时代之间的关系,理解改革的意义。
重点难点
中国古代的重要变法与改革
1. 战国:商鞅变法
中国古代的重要变法和改革
(1)背景:社会大变革
铁器的使用和牛耕的推广,生产力发展;
兼并战争不断,各诸侯国要富国强兵;
(2)措施:
①经济——废除井田制,奖励耕织;
②政治——废除世卿世禄制,奖励军功;实行什伍连坐;建立县制;
商鞅(约公元前390-前338)
材料一:鞅以……秦地广人寡,故草不尽垦,地利不尽出。……故废井田,制阡陌,任其所耕,不限多少。
——《通典 食货志》
材料二:僇力本业,耕织致粟帛多者复其身。事末利及怠而贫者,举以为收孥。
——《史记 商君列传》
商鞅变法——经济改革(以农求富)
废除井田,开阡陌
促进农业经济
重农抑商,奖耕织
稳定财政收入;提升生产积极性
商鞅变法——军事改革(提高战斗力)
材料 :有军功者,各(各自)以率(标准)受上(等级)爵。为私斗者,各以轻重被刑大小。……宗室非有军功论,不得为属(归属)籍(公族簿籍)。明尊卑爵秩等级,各以差次(等级)名(名号)田宅、臣妾。……有功者显荣,无功者虽富无所芬华 。
——《史记 商君列传》
奖励军功
增加军队勇气;打击贵族优势
行县制
强化中央集权
连坐法
加强人民管理;有效行使权力
重刑罚
强化法律意识;保证变法效果
材料一:(商鞅)集小(都)乡邑聚为县,置令、丞,凡三十县。
材料二:令民为什伍,而相牧司连坐。不告奸者腰斩,告奸者与斩敌首同赏,匿奸者与降敌同罚。
——《史记 商君列传》
材料三:告发奸人能获得与在战场上杀敌一样的奖赏,隐匿者将受到与降敌一样的处罚。一家有罪,其他九家如不告发,那么九家一起治罪。商鞅主张轻罪重罚,偷盗牛马者都要被判处死刑,甚至对于“弃灰于道者”也要被处以刑罚。 ——赵毅等《中国古代史》
商鞅变法——政治改革(加强集权)
商鞅变法——为秦开帝业
材料一:夫商君为孝公平权衡、正度量、调轻重,决裂阡陌,教民耕战。是以兵动而地广,兵休而国富,故秦无敌于天下。
——《战国策·秦册三》
材料二:孝公用商鞅之法,移风易俗,民以殷盛,国以富强,百姓乐用,诸侯亲服,获楚、魏之师,举地千里,至今治强。
——《史记·李斯列传》
材料三:“行之十年,秦民大悦,道不拾遗,山无盗贼,家给人足。民勇于公战,怯于私斗,乡邑大治。”
——《史记·商君列传》
请结合材料及所学知识分析商鞅变法的积极影响有哪些?
经济:废除旧的生产关系,确立土地私有制,激发劳动者积极性,促进封建经济发展,增强了国力。
军事:提高了秦国军队的战斗力,为秦统一中国奠定了基础。
政治:打击了血缘宗法制度,健全了封建国家机器,开始中央集权制度的建设。
一、中国古代的重要变法和改革 2.北魏:孝文帝改革
386
398
439
467
472
490
493
499
北魏建国
定都平城
统一北方
拓跋宏出生
孝文帝继位
孝文帝亲政
孝文帝病逝
迁都洛阳
冯太后临朝
制度创新
民族交融
前提条件
◎北魏孝文帝
一、中国古代的重要变法和改革 2.北魏:孝文帝改革
孝文帝改革措施:
俸禄制
均田制
三长制
五家立一邻长,五邻立一里长,五里立一党长,长取乡人强谨者。 ——以上史料均摘自《魏书》
今遣使者,循行郡州,与牧守均给天下之田,还受以生死为断,劝课农桑,兴富民之本。
班百官之禄,以品第各有差。
影响:有效地巩固了北魏政权,促进了北方社会经济的发展
北魏孝文帝改革——内容
(1)迁都洛阳
材料反映了孝文帝迁都的什么理由?
后期:孝文帝主持 , 推进汉化,民族融合。
北魏孝文帝迁都洛阳示意图
推进汉化政策,加强对黄河流域的统治。
汉服
鲜卑姓 汉姓
拓跋 元
贺楼 楼
邱穆陵 穆
步六孤 陆
贺兰 贺
独孤 刘
汉姓
孝文帝率先娶汉族大姓卢、崔、郑、王4家的女儿为妃,把自己的女儿嫁给汉族大姓,还为自己的6个弟弟都娶了汉族地主的女儿为妻。
通婚
汉语
(2)移风易俗,实行汉制
北魏孝文帝改革——内容
自晋宋以来,视洛阳为荒土,此中谓长江以北,尽是夷狄。昨至洛阳,始知衣冠士族,并在中原,礼仪富盛,人物殷阜。
——摘自杨街之《洛阳伽蓝记》
北朝的强盛来自体制的力量……交替的“胡化”和“汉化”……扭转了魏晋以来的帝国颓势,并构成了走出门阀政治、通向重振的隋唐大帝国的历史出口。
——摘自吴宗国主编《中国古代官僚政治制度研究》
李唐一族之所以崛兴,盖取塞外野蛮精悍之血,注入中原文化颓废之躯,旧染既除,新机重启,扩大恢张,遂能别创空前之世局。
——陈寅恪《李唐氏族推测之后记》
探究:依据材料和所学知识分析孝文帝改革产生影响。
孝文帝改革促进了洛阳的繁荣,加速了北方各族人民的交融,缓和了民族矛盾,有利于北方经济的恢复与发展,缩小了南北差距,为隋唐时期重新一统奠定了基础,为中国统一多民族的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
北魏孝文帝改革——影响
一、中国古代的重要变法和改革 3.北宋:王安石变法
今世有三患而终莫能去,……财之不可丰,兵之不可强,吏之不可择,是岂真不可耶?
——苏轼《思治论》(嘉祐八年)
◎范仲淹
一曰明黜陟。二曰抑侥幸。三曰精贡举。四曰择官长。五曰均公田。六曰厚农桑。七曰修武备。八曰推恩信。九曰重命令。十曰减徭役。
——范仲淹《答手诏条陈十事》
庆历新政触及大官僚大地主的利益,失败
“三冗二积”的社会局面
一、中国古代的重要变法和改革 3.北宋:王安石变法
王安石变法措施:
官僚机构
财政制度
军事体制
改革科举
批判恩荫
向农民提供农业贷款
拨巨资从事商业经营
兵农合一(征兵制)
结合所学知识,想一想如何评价王安石变法?王安石变法为什么最终失败?
3、北宋王安石变法
重难拓展
从史料解读王安石变法
史料一 (王安石)不忍贫民而深疾富民,志欲破富民以惠贫民。……及其得志,专以此为事,设青苗法,以夺富民之利。民无贫富,两税之外,皆重出息十二,吏缘为奸,至倍息,公私皆病矣。
——苏辙《栾城三集》
史料二 变法派所制定的一些政策法令及其实践,虽还远远谈不到解放生产力,但对当时生产力的发展总还是有一些帮助的,因而是产生了积极的作用的。王安石既有军政韬略,又有施政才能,是一个卓越的政治家。
——邓广铭《北宋政治改革家王安石》
【课堂探究】(1)根据史料一,分析王安石变法失败的原因?
(2)史料二是从哪一角度对王安石变法进行评价的?
(1)损害了大官僚、大地主的利益,引起他们的反对;新法在执行中存在着危害百姓的现象。
(2)从生产力的角度和对历史贡献的角度进行评价。
不同点 相同点
都顺应了历史发展的潮流,都促进了政权的封建化,都遇到守旧势力的反对和阻碍,结果都取得了成功。
侧重于富国强兵以在兼并战争中取得优势地位
侧重于制度的更新、迁都和移风易俗。为了缓和社会矛盾,改变鲜卑族的落后状态
孝文帝改革
商鞅变法 王安石变法
背景 发生在新旧交替的社会大变革 发生在北宋中期统治危机四伏时
性质 封建化的运动 是对封建社会内部矛盾进行局部调整改革
根本目的 要从根本上废除旧制度,建立新制度 为了挽救北宋统治危机,部分调整生产关系
结果 成功 失败
商鞅变法
材料一:明中叶后,土地越来越高度集中,官僚和缙绅兼并大量土地。太监、军官侵占屯田,役使军丁耕种,军户不堪剥削和虐待,被迫逃亡。军屯制度的破坏,不仅影响到明朝国库的收入,也削弱了明朝的边防力量。
材料二:万历新政之前,国家财政每年巨亏300万两白银。隆庆五年,全年财政的总收入只有250万两,而支出达到400多万两,赤字超过三分之一。
概括明中叶面对怎样的危机?
土地兼并严重;百姓受剥削,阶级矛盾尖锐;国库空虚引发财政危机;边防实力弱
一、中国古代的重要变法和改革
4.明代张居正改革
背景:明中后期,政治日益腐败,统治危机不断加深
一、中国古代的重要变法和改革 4.明朝:张居正改革
依据上述材料,归纳张居正改革都涉及了哪些方面?
张居正对明朝旧政积弊进行了大刀阔斧的革新。前五年着重从政治上整顿官府和吏治,后五年重点转向经济改革。……创立“考成法”,用以考核官吏的政绩。……万历九年,张居正在全国范围内推行一条鞭法,……万历十年,张居正去世。九个月后,明神宗下诏削去张居正的官秩,并抄了他的家。张居正的改革成果也大多付之东流。
——白寿彝《中国通史》
大力整肃吏治,加强官吏考核,裁减开支,清丈土地,改革税制
一、中国古代的重要变法和改革 4.明朝:张居正改革
(张居正)肩劳任怨,举废饬弛,弼成万历初年之治。其时中外义安,海内殷阜,纪纲法度,莫不修明。功在社稷,日久论定,人益追思。
——《明史·张居正传》
张居正改革取得了哪些成效?为什么最终失败?
成效:国家财政收入增加,社会矛盾相对缓和,严重的封建统治危机得到暂时缓解。
败因:改革触犯了统治阶层的根本利益,缺少统治者的支持;明朝时弊过多,积弱已久;张居正自身的问题……
中国近代的改革探索
请在此输入标题
数千年未有之大变局
鸦片战争后,中国陷入内忧外患的严重局面,逐步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中国面临“数千年未有之大变局”,一些爱国的有识之士求变求新,走上了探索救亡图存之路。
内忧外患
添加标题
添加标题
第二次鸦片战争
边疆危机
鸦片战争
太平天国运动
半殖民地
半封建社会
有识之士
救亡图存
二、中国近代的改革探索 1.戊戌变法
据不完全统计,1895—1897年,维新派和开明人士在全国共创办学会23个、学堂17所、报馆9家、书局2家,共计51个。到1898年,增加到300多个……
——马工程编写组《中国近代史》
强学会旧址
瓜分狂潮开始
民族危机加深
百日维新
《定国是诏》
戊戌政变
保国会成立
政治 经济 文化
戊戌变法 改革行政机构;裁汰冗员,澄清吏治,取消旗人享有国家供养特权,令其自谋生计等。 保护并奖励各行业发展;奖励发明创造;提倡私人办实业;改革财政等。 改革科举制度,开经济特科;开办学堂,改造旧式书院;翻译国外书籍,公派留学等。
01
02
03
04
05
06
变法失败
继续救亡
“变者,天下之公理也”
戊戌变法的失败,证明资产阶级改良道路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中国是行不通的。
在变法期间,维新派提倡新学,主张兴民权,对封建思想想文化进行了冲击,在社会上起到了思想启蒙作用,促进了中国人民的觉醒。
民主探索
变法图强
政府自救
2.清末新政
二、中国近代改革探索
⑴背景:1901年初,清政府为应对日益严重的统治危机,宣布实行“新政”。
⑵内容:裁撤冗官;预备立宪;编练新军;废科举;设新学堂、派遣留学生;设商部;改总理各国事务衙门为外务部等。
⑶影响:客观上促进了民族资本主义发展,但并没有使清政府摆脱内外困境。
1901年1月,慈禧默许实行新政,下诏变法;
1907年9月,清廷宣布“预备仿行宪政”;
1908年8月,清廷颁布《钦定宪法大纲》;
1911年5月,宣布“采取君主立宪制、组织内阁”;
1911年10月,资产阶级革命派领导的辛亥革命爆发;
1912年2月,清帝溥仪下诏退位,清朝统治至此结束
二、中国近代的改革探索
1901年1月29日,慈禧太后以光绪帝名义在西安发布变法诏谕:“著军机大臣、大学士、六部、九卿、出使各国大臣、各省督抚,各就现在情形,参酌中西政要,举凡朝章国故、吏治民生、学校科举、军政财政,当因当革,当省当并,或取诸人,或求诸己,如何而国势始兴,如何而人才始出,如何而度支始裕,如何而武备始修,各举所知,各抒所见”。
——《清德宗实录》
清末新政与戊戌维新运动有哪些共同点?
五大臣出洋考查
向西方学习;自上而下的改革;侧重于制度改革。
民国时期的改革
中华民国建立后,无论是南京临时政府,还是后来的国民政府,都陆续推行了一些改革措施,涉及政治、经济、军事、法律、教育等各个方面。但由于民国时期政局动荡,国家始终未能实现实质上的统一,这些改革多以失败告终。
币制改革
新法币
教育改革
新中国成立以来的重要改革
土地改革
1947年
《论十大关系》的发表
1956年
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改革开放。
1978年
中共十八大,确定“两个全面”的总目标
2012年
十九大召开,改革取得显著成效。
2017年
中共十九届四中全会,提出“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
2019年
三、新中国成立以来的重要改革
线索导引
三、新中国成立以来的重要改革 1.新中国成立初期的改革
土地改革
目的:恢复国民经济,巩固新生政权
影响:完成了社会主义革命,确立了社会主义基本制度,成功实现了中国历史上最深刻最伟大的社会变革
各项
民主
改革
2.社会主义道路的探索
1956年4月25日,毛泽东在最高国务会议上作了《论十大关系》的报告,论述了社会主义建设中应该正确处理的十个方面关系。强调对苏联在建设社会主义中暴露的缺点和错误,要引以为戒。同年9月,中共八大召开,正确分析了中国阶级关系和国内主要矛盾的变化,确定把党的工作重点转向社会主义建设上来的重大战略决策,这标志着中国共产党探索出了一条适合中国国情的社会主义道路。
但由于缺乏经验,急于求成,在经济建设中“左”倾错误迅速发展,“大跃进”使国民经济和生态环境遭到了严重破坏,人民公社化运动严重挫伤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中国的社会主义在探索中出现了严重的曲折。
大跃进期间“高产卫星”
人民公社化运动
三、新中国成立以来的重要改革 3.伟大的改革开放
1978
改革开放
2012
全面建成小康社会
全面深化改革开放
2013
提出全面深化改革总目标
2017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
2019
提出坚持和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总体目标
十一届三中全会
中共十八大
十八届三中全会
中共十九大
十九届四中全会
十九届四中全会——迈进新时代
2019年10月,中共十九届四中全会召开,对新时代全面深化改革工作进一步作出部署。中共中央提出坚持和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总体目标。
主
要
议
程
改革开放40多年来
实行家庭联产承包;
乡镇企业异军突起
取消农业税到农村承包地三权分置;
打赢脱贫攻坚战;
实行乡村振兴战略;
兴办深圳等经济特区;
沿海沿边沿江沿线和内陆中心城市对外开放;
加入世界贸易组织;
共建“一带一路” ;
设立自由贸易试验区;
成功举办中国国际进出口博览会;
从 “引进来”到“走出去” ;
从搞好国营大中小企业;
发展私营经济;
到深化国资国企改革;
发展混合制经济等。
深化体制改革——壮丽新篇章
单一公有制
以公有制为主体、
多种所有制共同发展
坚持
“两个毛不动摇”
计划经济体制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市场
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和更好的发挥政府的作用
以经济体制改革为主
全面深化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态文明体制和党的建设制度改革
改革开放前后的深圳
改革开放极大改变了中国的面貌、中华民族的面貌、中国人民的面貌、中国共产党的面貌。
40多年的实践充分证明,改革开放是党和人民大踏步赶上时代的重要法宝,是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必由之路,是决定当代中国命运的关键一招,也是决定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关键一招。
三、新中国成立以来的重要改革
本课小结
中国古代的重要变法与改革
中国近代的
改革探索
中国古代的变法与改革
战国时期的变法风潮
商鞅变法
北魏孝文帝改革
北宋王安石变法
张居正改革
戊戌变法
清末新政
民国时期的改革
土地改革
十一届三中全会
民主改革
新中国成立以来的重要改革
新中国成立初期的改革
社会主义道路的探索
改革开放
党的十八大
党的十九大
十九届四中全会
高中历史 选择性必修1
第一单元政治制度 第4课中国历代变法和改革
2.钱穆在《国史大纲》中指出:“安石之开源政策,有些处又迹近为政府敛财……那时的百姓,实有不堪再括之苦……还带有急刻的心理。”作者认为王安石变法 ( )
A.加重人民的负担 B.实现了富国强兵
C.使北宋走向衰亡 D.加强了社会管控
A
1. “商鞅的特殊爵赏制度使得对外战争成了他们唯一的出路。以最强悍、最有纪律的民族,用全力向外发展,秦人遂无敌于天下。”这段材料主要解释了( )
A.商鞅变法的原因 B.商鞅变法的作用
C.商鞅变法的目的 D.商鞅变法的经过
B
课堂练习
高中历史 选择性必修1
第一单元政治制度 第4课中国历代变法和改革
C
A
3.明朝内阁首辅张居正大力整肃吏治,裁减开支,清丈土地,改革税制,使国家财政收入增加,社会矛盾相对缓和。但其去世后,家被抄,诸子或自杀,或被充军。张居正家族如此结局,主要缘于其改革( )
A.触犯了官僚地主的利益 B.损害了宦官集团的利益
C.改变了明内阁参政体制 D.明神宗一直厌恶张居正
4.戊戌变法期间出现了第一批具有近代意义的知识分子,这些人成为最自觉的承担时代使命的社会力量。这说明戊戌变法( )
A.壮大资产阶级的实力
B.实现救亡图存的任务
C.起到思想启蒙的作用
D.增强了革命社会基础
高中历史 选择性必修1
第一单元政治制度 第4课中国历代变法和改革
D
5.毛泽东《论十大关系》讲话后该报告一直未公开发表。1975年,邓小平强调这篇报告“太重要”了。1976年12月26日,《论十大关系》在《人民日报》全文发表。在当时,公开发表《论十大关系》的重要目的是( )
A.为改革开放进行思想动员 B.宣传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C.纠正“文化大革命”时期的错误 D.传递发展战略调整信息
6. 2018年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指出,要全面实施准入前国民待遇加负面清单管理制度,允许更多领域实行独资经营,同时要扩大进出口贸易,推动出口市场多元化。这表明中国( )
A.建立起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B.进一步深化改革,推动对外开放
C.引进外资推动,建立外向型经济
D.发挥公有制经济市场主导作用
B
高中历史 选择性必修1
第一单元政治制度 第2课 西方国家古代和近代政治制度的演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