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0课当代中国的法治与精神文明建设 课件(35张)--2021-2022学年高中历史统编版2019选择性必修1国家制度与社会治理

文档属性

名称 第10课当代中国的法治与精神文明建设 课件(35张)--2021-2022学年高中历史统编版2019选择性必修1国家制度与社会治理
格式 pptx
文件大小 8.8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22-04-21 21:25:46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共35张PPT)
新课导入
同学们好,前面两节课,我们学习了中国古代的法治与教化、近代西方的法律与教化,这节课我们来学习当代中国的法治与精神文明建设。
高中历史 选择性必修1
第三单元法律与教化 第10课 当代中国的法治与精神文明建设


10
当代中国的法治与精神文明建设
高中历史 选择性必修1
第三单元
1.了解当代中国的法治与精神文明建设。(课标要求)
2.以时间为线索,以文字史料及图片史料为依托,梳理新中国成立以来我国的法制建设和精神文明建设成就。(时空观念、史料实证)
3. 通过对当代中国的法治与精神文明建设的学习,增强法制观念,培育和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增强对当今中国法治建设与发展的自信心和责任感。(家国情怀)
学习目标
高中历史 选择性必修1
第三单元法律与教化 第10课 当代中国的法治与精神文明建设
重点:新中国的法治进程。
难点: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作用和地位。
重点难点
高中历史 选择性必修1
第三单元法律与教化 第10课 当代中国的法治与精神文明建设
一、新中国的法治建设进程
问题:新中国法治建设的历程从什么时候开始的?
高中历史 选择性必修1
第三单元法律与教化 第10课 当代中国的法治与精神文明建设
1949年9月,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通过《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共同纲领》等重要文件,开始了中华人民共和国法制建设的历程。
思考:
新中国的法治建设经历了哪几个阶段?
高中历史 选择性必修1
第三单元法律与教化 第10课 当代中国的法治与精神文明建设
20世纪50年代:初创时期
“文化大革命”时期:破坏时期
改革开放后:新的发展时期
重建与完善时期(1979—20世纪80年代)
依法治国时期(20世纪90年代至2010年)
全面依法治国新阶段(中共十八大以来)
高中历史 选择性必修1
第三单元法律与教化 第10课 当代中国的法治与精神文明建设
20世纪50年代:初创时期
意义:确立了社会主义中国的政治制度、立法制度、司法制度,初步奠定了中国法治建设的基础。
问题: 上述法律的制定有何意义?
20世纪50年代制定
1954年制定
1966—1976
“文化大革命”时期,社会主义法制遭到严重破坏
高中历史 选择性必修1
第三单元法律与教化 第10课 当代中国的法治与精神文明建设
改革开放后:新的发展时期
背景: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拨乱反正,加强社会主义法制建设
1978年,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做岀改革开放历史性决策的同时,强调为了保障人民民主,必须加强社会主义法制,使这种制度和法律不因领导人的改变而改变,不因领导人看法和注意力的改变而改变,做到有法可依、有法必依、执法必严、违法必究,保证法律面前人人平等, 不允许任何人有超越法律之上的特权。
高中历史 选择性必修1
第三单元法律与教化 第10课 当代中国的法治与精神文明建设
材料:1982年12月,第五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五次会议对1978年宪法做重大修改。此次修宪,比较彻底地剔除了"文化大革命"给政治制度留下的影响,成为迄今为止所进行的政治体制改革、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主政冶的基本法律框架。 ——白钢《中国政治制度史》
1982年,我国制定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在此前后,我国还制定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中华人民共和国刑事诉讼法》 《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外合资经营企业法》《中华人民共和国经济合同法》《中华人民共和国居民身份证条例》等一批基本法律,中国的法治建设进入新的发展时期。
20世纪80年代
高中历史 选择性必修1
第三单元法律与教化 第10课 当代中国的法治与精神文明建设
目录
序言
第一章 总纲
第二章 国家机构
第三章 公民的基本权利和义务
第四章 国旗、国徽、首都
序言
目录
序言
第一章 总纲
第二章 公民的基本权利和义务
第三章 国家机构
第四章 国旗、国徽、首都
序言
1954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
1982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
思考:1954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与1982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有何不同?
1982年宪法把“公民的基本权利和义务”放在“国家机构”之前。宪法结构的这一变动,表明我国对保障公民享有宪法规定的公民权利的高度重视。从法理上讲,先有公民的权利,然后根据公民的授权产生国家机构。我国的一切权力属于人民,没有人民的授权,国家机构就失去了权力的基础和来源。因此,宪法在体例设计上要体现这一原则。
高中历史 选择性必修1
第三单元法律与教化 第10课 当代中国的法治与精神文明建设
20世纪90
年代以后
20世纪90年代,我国全面推进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建设,对法治建设提出更高的要求
中共十五大报告第一次提出“依法治国,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将以往的"建设社会主义法制国家"改为"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
1999年和2004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修正案》先后将“实行依法治国,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和“国家尊重和保障人权”写入宪法,法治建设得到进一步加强。
高中历史 选择性必修1
第三单元法律与教化 第10课 当代中国的法治与精神文明建设
谈谈对一字之改(“制”改为“治”)的认识
(1)从名称来看
①“法制”是法律制度的简称,属于制度范畴。
②“法治”,是法律统治的简称,是一种治国原则和方法,相对“人治”而言。
(2)从本质来看
①法制的本质是一个国家要有比较完备的法律和制度。
②法治的本质是一个国家任何机关、团体和个人要严格遵守法律和依法办事。
(3)从基本要求看
①法制的基本要求是各项工作都法律化、制度化,并做到有法可依、有法必依、执法必严、违法必究。②法治的基本要求是严格依法办事,法律在各种社会调整措施中具有至上性、权威性和强制性。
(4)从产生和发展看
①法制产生和发展于所有国家。②法治的产生和发展只在民主制国家。
高中历史 选择性必修1
第三单元法律与教化 第10课 当代中国的法治与精神文明建设
材料1:依法治国就是依照体现人民意志和社会发展的法律法治国家,而不是依照个人意志,主张治理国家;要求国家的政治、经济运作、社会各方面的活动通通依照法律进行,而不受任何个人意志的干预、阻碍或破坏。 ——《十八大报告将“依法治国”方略提到新高度》
材料2:依法治国,是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和重要保障,是实现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必然要求,事关我们党执政兴国,事关人民幸福安康,事关党和国家长治久安。
——《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推进依法治国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谈谈依法治国的重要意义。
依法治国的重大意义
①是中国共产党执政方式的重大转变,有利于加强和改善党的领导;②是发展社会主义民主、实现人民当家做主的根本保证;③是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和扩大对外开放的客观需要;④是社会文明进步的显著标志,是国家长治久安的重要保障;⑤是民主政治的必然要求,也是现代政治文明的基本标志;⑥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重要条件。
高中历史 选择性必修1
第三单元法律与教化 第10课 当代中国的法治与精神文明建设
到2010年,我国形成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
中国的法律体系主要由7个法律部门和3个不同层级的法律规范构成。7个法律部门是:宪法及宪法相关法,民法商法,行政法,经济法,社会法,刑法,诉讼与非诉讼程序法。3个不同层级的法律规范是:法律,行政法规,地方性法规、自治条例和单行条例。
高中历史 选择性必修1
第三单元法律与教化 第10课 当代中国的法治与精神文明建设
中共十八大以来
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体系、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是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内在要求。
党领导人民全面依法治国,加强宪法实施和监督,维护宪法权威;
推进科学立法、民主立法、依法立法,以良法促进发展、保障善治;
做到依法治国、依法执政、依法行政共同推进,法治国家、法治政府、法治社会一体建设;
深化司法改革,让人民群众在每一个司法案件中感受到公平正义。
切实贯彻落实科学立法、严格执法、公正司法、全民守法的依法治国方针,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全面依法治国进入一个新阶段。
高中历史 选择性必修1
第三单元法律与教化 第10课 当代中国的法治与精神文明建设
2018年十三届全国人大一次会议通过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修正案》
把中共十九大确定的重大理论观点和重大方针政策,特别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载入国家根本法
新成就、新经验、新要求
高中历史 选择性必修1
第三单元法律与教化 第10课 当代中国的法治与精神文明建设
2020年5月,十三届全国人大三次会议通过了《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典》
整合70多年民事法律规范;
汲取5000多年优秀法律文化;
借鉴人类法治文明有益成果;
体现社会主义性质、人民利益愿望;
体现对人民权利平等保护;
具有鲜明中国特色、实践特色、时代特色。
新中国第一部以法典命名的法律
“社会生活的百科全书”
高中历史 选择性必修1
第三单元法律与教化 第10课 当代中国的法治与精神文明建设
二、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
高中历史 选择性必修1
第三单元法律与教化 第10课 当代中国的法治与精神文明建设
王进喜
时传祥
焦裕禄
雷锋
李四光
华罗庚
同学们知道这些人的名字吗?了解他们的事迹吗?
孟泰
高中历史 选择性必修1
第三单元法律与教化 第10课 当代中国的法治与精神文明建设
“第一代全国劳动模范:钢铁战线的老英雄”
孟泰
时传祥
“宁肯一人脏,换来万户净”的掏粪工人
王进喜
“宁可少活二十年也要拿下大油田!”
焦裕禄
“最迷糊的店铺伙计、最优秀的数学家”
雷 锋
“爱憎分明不忘本,立场坚定斗志强。”
李四光
“用科学知识回报祖国的地质学家”
华罗庚
“艰苦奋斗、科学求实”的党的好干部
高中历史 选择性必修1
第三单元法律与教化 第10课 当代中国的法治与精神文明建设
1.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时期
(1)背景:百废待兴、物质匮乏
(2)表现:中国人民发扬英勇奋斗的革命传统和艰苦奋斗的精神,涌现出大批英雄模范集体和个人。
(3)影响:在全社会形成了健康向上的道德风尚,热爱党、热爱社会主义的政治氛围,关心集体、无私奉献、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行动准则,互相关心、互相爱护、互相帮助的新型人际关系,极大地激发了人民的热情和干劲。
为什么这个时期涌现出了这么多的英模?这对全社会产生了什么影响?
高中历史 选择性必修1
第三单元法律与教化 第10课 当代中国的法治与精神文明建设
2.改革开放新时期
20世纪80年代群众性精神文明建设最响亮的口号是什么?
五讲: 讲文明、讲礼貌、讲卫生、讲秩序、讲道德
四美: 心灵美、语言美、行为美、环境美
三热爱:热爱祖国、热爱社会主义、热爱中国共产党
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根本任务:是适应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需要,培育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社会主义公民,提高整个中华民族的思想道德素质和科学文化素质。
——中共中央关于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指导方针的决议(1986年)
高中历史 选择性必修1
第三单元法律与教化 第10课 当代中国的法治与精神文明建设
20世纪90年代三大系列创建活动
对促进社会风气好转起了积极作用
创建文明城市
创建文明行业
创建文明村镇
高中历史 选择性必修1
第三单元法律与教化 第10课 当代中国的法治与精神文明建设
20世纪90年代至21世纪初
爱国主义教育
公民道德建设
材料:开展爱国主义教育的目的,是要振奋民族精神,增强民族凝聚力,树立民族自尊心和自豪感,巩固和发展最广泛的爱国统一战线,把人民群众的爱国热情引导和凝聚到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伟大事业上来,引导和凝聚到为祖国的统一、繁荣和富强作贡献上来,做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社会主义公民,为实现四化、振兴中华的共同理想团结奋斗。
——《爱国主义教育实施纲要》
随着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事业的深入发展,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呈现出积极健康向上的良好态势,公民道德建设迈出了新的步伐。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社会主义思想日益深入人心……社会道德风尚发生了可喜变化,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与体现时代要求的新的道德观念相融合,成为我国公民道德建设发展的主流。
——《公民道德建设实施纲要》(2001年9月20日)
高中历史 选择性必修1
第三单元法律与教化 第10课 当代中国的法治与精神文明建设
思考:爱国主义教育和公民道德建设对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有什么作用和影响?
①爱国主义是加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核心内容,是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有效途径,是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
②思想道德建设是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重要内容和中心环节,是精神文明建设的灵魂,决定着精神文明建设的性质和方向。
高中历史 选择性必修1
第三单元法律与教化 第10课 当代中国的法治与精神文明建设
21世纪初至今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2006.10
中共十六届六中全会:第一次提出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战略任务。
2007.10
中共十七大:“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本质体现。”
2012.11
中共十八大:进一步提炼、概括,形成简明扼要、便于传播和弘扬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高中历史 选择性必修1
第三单元法律与教化 第10课 当代中国的法治与精神文明建设
材料: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当代中国精神的集中体现,凝结着全体人民共同的价值追求。要以培养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为着眼点,强化教育引导、实践养成、制度保障,发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对国民教育、精神文明创建、精神文化产品创作生产传播的引领作用,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社会发展各方面,转化为人们的情感认同和行为习惯。坚持全民行动、干部带头,从家庭做起,从娃娃抓起。深入挖掘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蕴含的思想观念、人文精神、道德规范,结合时代要求继承创新,让中华文化展现出永久魅力和时代风采。
——习近平2017年10月18日在中国共产党第十九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
结合材料,谈谈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认识。
高中历史 选择性必修1
第三单元法律与教化 第10课 当代中国的法治与精神文明建设
①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当代中国精神的集中体现,凝结着全体人民共同的价值追求。
②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生命力不仅体现于精神文明创建的各个环节,以及在精神文化创作、生产、传播的各个领域中发挥引领作用,还体现在全社会弘扬真善美,激励人民群众崇德向善,见贤思齐,积善成德,明德惟馨,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落到实处,使每一个社会成员广泛践行,内化于心,外显于行。
③追求:每个人都应从小事做起,从一点一滴做起,由易到难,由近及远,把核心价值观变成日常的行为准则。
高中历史 选择性必修1
第三单元法律与教化 第10课 当代中国的法治与精神文明建设
材料: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有利于解放和发展社会主义社会的生产力,增强社会主义国家的综合国力,提高人民的生活水平,也有利于增强人们的自立意识、竞争意识、 效率意识、民主法制意识和开拓创新精神,使社会主义的优越性进一步发挥出来。同时,市场自身的弱点和消极方面也会反映到精神生活中来。建立和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必须紧密结合改革和发展的实践,健全社会主义法制,加强精神文明建设,引导人们正确处理竞争和协作、自主和监督、效率和公平、先富和共富、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等关系,反对见利忘义、唯利是图,形成把国家和人民利益放在首位而又充分尊重公民个人合法利益的社会主义义利观,形成健康有序的经济和社会生活规范。
——《中共中央关于加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若干重要问题的决议》
结合上述材料,谈谈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作用与地位。
高中历史 选择性必修1
第三单元法律与教化 第10课 当代中国的法治与精神文明建设
①社会主义精神文明是社会主义社会的重要特征,是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社会不可缺少的一个重要方面,是现代化建设的重要目标和重要保证。
②精神文明建设对物质文明建设起着积极的推动作用,为其提供精神动力和智力支持。
③健康向上社会主义道德风尚,有力推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健康发展。努力提高人们的思想道德素质和科学文化素质,弘扬爱国主义、集体主义,促进生产力的发展。
④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是实现中华民族全面振兴的强大思想武器。
1949
1954
1966
1976
1980
1990
1997
2001
2004
2010
2018
2020
共同纲领
五四宪法
破坏
八二
宪法
依法
治国
“国家尊重和保障人权”入宪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
全面依法治国和宪法修正案
民法典
五讲
四美
三热爱
爱国
主义
教育
《公民道德建
设实施纲要》
社会主义
核心价值
体系
法制
进程
精神
文明
时空观念
2012
课堂小结
高中历史 选择性必修1
第三单元法律与教化 第10课 当代中国的法治与精神文明建设
课堂练习
2. 全国人大于1982年全面修改了宪法,截至2018年已通过四次宪法修正案。全国人大及常务委员会制定了200多件现行有效法律,地方人大及常委会制定了7500多件现行有效地方性法规,民族自治地方人大制定了600多件自治条例和单行条例。这反映出我国( )
A.积极推进法治建设 B.已形成完备的法律体系
C.法治思想深入人心 D.地方人大有权制定法律
A
1. 1954年6月以后,全国各地报纸、杂志都以极大的篇幅登载阐明宪法草案的通俗文章。广播电台连续举办宪法草案讲座,各出版机关一共出版了1184万册宪法草案单行本和大量有关宪法知识的书籍,民族出版社还将宪法草案译成蒙、藏等民族文字。这些做法( )
A.完善了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 B.使人民群众真正成为国家主人
C.推动了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建立 D.有利于推动我国民主法制建设
D
高中历史 选择性必修1
第三单元法律与教化 第10课 当代中国的法治与精神文明建设
4. 2020年8月11日,国家主席习近平签署主席令,决定授予在抗击新冠肺炎疫情斗争中做出杰出贡献的钟南山“共和国勋章”,授予张伯礼、张定宇、陈薇“人民英雄”的国家荣誉称号。这一决定( )
A.丰富了新时代特色理论体系 B.利于中国快速战胜重大疾病
C.有利于全面提升公民的素养 D.对精神文明建设起推动作用
D
3.1980年5月,《中国青年》杂志发表了署名为“潘晓”的读者来信,来信提出“主观为自己,客观为别人”,随即引发了一场长达半年、覆盖全国的关于人生观、价值观的大讨论。这一讨论不仅引发了人们的思考,也助长了个人主义的泛滥。为此中央( )
A.开展了关于真理标准问题的讨论 B.在全国开展“五讲四美三热爱”活动
C.颁布了《公民道德建设实施纲要》 D.建立健全了社会主义法律制度
B
高中历史 选择性必修1
第三单元法律与教化 第10课 当代中国的法治与精神文明建设
5. 十三届全国人大三次会议表决通过了《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典》,共七编、1260条,包括总则、物权、合同、人格权、婚姻家庭、继承、侵权责任,以及附则。这是新中国第一部以法典命名的法律,具有里程碑意义。编纂该法典的出发点是(  )
A.制定全新的民事法律 B.确立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C.法律制度与国际接轨 D.适应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
D
6. 自1979年9月提出建设社会主义精神文明以来,人民群众创造性地开展了多种形式的精神文明创建活动。例如“五讲四美三热爱”、全民文明礼貌月、“五个一工程”、创建文明城市、创建文明村镇等活动。这些活动( )
A.提高了全社会的文明程度 B.同人民普遍关心的实际问题紧密结合
C.改善了城乡人民生活水平 D.与中国的民主法治建设进程相互促进
B
高中历史 选择性必修1
谢 谢!
第三单元法律与教化 第10课 当代中国的法治与精神文明建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