部编版八年级下册 第一单元 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和巩固
一、选择题
1.历史学家费正清说:“中国的革命正是由这样两种梦想推动着:一是爱国主义者想看到一个新中国傲立于世界民族之林;二是提高处于社会底层的农民的地位,消除古代旧有的社会差别。”中国人民的这两个梦想实现的标志分别是
A.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土地改革的完成 B.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三大改造的完成
C.抗美援朝战争胜利土地改革的完成 D.抗美援朝战争胜利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
2.1949年10月1日下午3时,毛泽东在天安门城楼庄严宣告:“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今天成立了!”下列属于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的国际意义是
A.壮大世界社会主义力量 B.成为了独立自主的国家
C.中国人民从此站起来了 D.开创了中国历史新纪元
3.黄炎培在《天安门歌》中写道“国民改为人民,中间用意深深,民众站立起来,堂堂地做个人……”。这首诗歌创作的背景是
A.国民革命取得胜利 B.解放战争取得胜利
C.新中国成立 D.社会主义制度确立
4.1952年底,一广播站以“你幸福吗?”为题征询广大农民的感受,他们普遍给予肯定的答复。这时期中国农民的幸福感主要来自( )
A.分到了梦寐以求的土地 B.观看了开国大典阅兵典礼
C.中国成为独立自主国家 D.《土地改革法》的颁布
5.为了深入学习和研究土地改革运动,同学们搜集到了下列资料,其中最有价值的是( )
A.以土地改革运动为题材的小说《暴风骤雨》 B.亲历土地改革运动的老人写成的回忆录
C.从互联网检索获取的土地改革运动的资料 D.市博物馆保存的土地改革运动的档案
6.“1949年10月1日,五星红旗迎风飘扬,中国梦的基础牢靠起来。”说这句话的依据是
A.中国共产党诞生 B.中华民国建立
C.国民政府成立 D.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
7.历史学家费正清说:“中国的革命正是由这样两种梦想推动着:一是爱国主义者想看到一个新中国傲立于世界民族之林;二是提高处于社会底层的农民的地位……”其中第一种梦想变为现实的标志是
A.开国大典 B.土地改革 C.三大改造 D.“一五”计划的完成
8.抗美援朝的目的是
A.抗击美国侵略者,保卫朝鲜政权 B.支持朝鲜内战
C.保家卫国 D.让家乡更富饶
9.1951年5月23日,西藏获得了和平解放,这意味着
A.祖国大陆获得了基本统一 B.社会主义在西藏的确立
C.完成了对西藏的社会主义改造 D.我国完成了祖国统一大业
10.在朝鲜战场上发扬高度的国际主义精神,且在上甘岭战役中牺牲的战斗英雄是( )
A.黄继光 B.邱少云 C.钱学森 D.杨利伟
11.开国大典上,五星红旗第一次在北京天安门广场上升起,54门礼炮齐鸣28响,广场上响起了热烈的欢呼声,盛大的阅兵式随后举行。“28响”的含义可能是
A.象征着28个海内外单位共同参与新民主主义革命历程
B.象征着28个民族团结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
C.象征着中国共产党带领中国人民经历了28年社会主义建设过程
D.象征着中国共产党带领中国人民经历了28年新民主主义革命历程
12.电影《金刚川》展现了抗美援朝时期一批忠于国家、英勇无畏的军人形象。这场战争中,用胸膛堵住敌人机枪射口,为战友开辟前进道路的英雄是
A.杨根思 B.罗盛教 C.黄继光 D.邱少云
13.1949年10月1日,“开国大典”的盛大阅兵式上,任检阅司令员的是( )
A.毛泽东 B.聂荣臻 C.朱德 D.周恩来
14.1949年9月,在北平召开的某次会议,通过的文件规定:“中华人民共和国是新民主主义即人民民主主义的国家,实行工人阶级领导的,以工农联盟为基础的,团结各民主阶级和国内各民族的人民民主专政”。这个文件是
A.《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共同纲领》 B.《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
C.《解放思想,实事求是,团结一致向前看》 D.《中国土地法大纲》
15.1951年,著名民主人士梁漱溟参加西南地区土地改革之后对毛泽东说:“土地改革是深得民心之举,很必要,也很及时。”同时,他谈到土改有过火现象。毛泽东说:“你说的情况别的地方也有发生……关键是土改工作队的干部,只要他们能执行好政策,就出不了大的偏差。”材料最适宜评述土地改革的( )
A.背景 B.时间 C.过程 D.结果
二、综合题
16.新中国成立后,党和政府高度重视的民生问题着手解决农民最关心的问题。
请阅读下列材料并回答问题。
材料一:全国土地改革前,占全国农户57%以上的贫农、雇农,处于无地少地状态,农村存在着大量无地和少地的农民,广大农民迫切要求进行土地改革,获得土地。
——摘编自罗平汉《土地改革运动史》
材料二
材料三 在土地改革中,农民不仅分到了土地,还分到了许多劳动工具。全国土地改革后,农民的生产积极性大大提高。农业生产获得迅速恢复和发展,为国家的工业化建设准备了条件。
请回答:
(1)据材料一,指出建国初期土地改革的必要性。
(2)根据材料二,土地改革的法律依据是什么?广大农民对这一法律文件持什么样的态度?
(3)根据材料三,概括土地改革的重大历史意义。
(4)综合上述材料,党和政府是怎样重视“三农问题”的?
17.学以致用,探究问题。中国共产党大事记(1949年)部分
时间 主要内容
1月31日 在解放军的重兵威慑和政治争取以及北平地下党和爱国人士的有力促进下,傅作义于一月下旬接受和平改编,历时64天的平津战役结束
3月5日 中共举行七届二中全会,会议集中讨论摧毁国民党统治,夺取在新形势下工作重心转移,即从乡村转到城市的问题
4月23日 第三野战军占领南京,宣告国民党二十二年反动统治灭亡
9月21日 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一届全体会议在北平举行
10月1日 首都北京30万军民在天安门集会,隆重举行开国大典。毛泽东宣读政府公告,向世界宣告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
(1)大事记中记载了北京(北平)1949年发生了哪些影响中国进程的历史事件?
(2)由以上大事记及所学知识,指出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党的工作重心发生过哪两次战略转移?这两次转移分别是在怎样的背景下进行的?
(3)据以上大事记,分析概括新中国成立的国内有利因素。
试卷第1页,共3页
试卷第1页,共3页
参考答案:
1.A
【详解】
结合所学知识可知,题干的“爱国主义者想看到一个新中国傲立于世界民族之林”实现的标志是1949年新中国的成立;“提高处于社会底层的农民的地位,消除古代旧有的社会差别。”实现的标志是1952年土地改革的完成。A项符合题意;三大改造的完成标志着社会主义基本制度在我国建立起来。排除B项;“爱国主义者想看到一个新中国傲立于世界民族之林”实现的标志是1949年新中国的成立。抗美援朝战争胜利发生在新中国成立之后,排除CD项。故选A项。
2.A
【详解】
依据课本所学可知,新中国的成立,壮大了世界和平民主和社会主义的力量,鼓舞了世界被压迫民族和被压迫人民争取解放的斗争。A正确;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开辟了中国历史新纪元,中国中国真正成为独立自主的国家,中国人民从此站起来,成为国家的主人。占人类总数四分之一的中国人从此站起来了。BCD属于国内意义,排除;故选A。
3.C
【详解】
根据材料“民众站立起来,堂堂地做个人”结合所学知识,新中国的成立,标志着中国人民摆脱了受奴役、受压迫的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结束,中国人民从此站起来,成为国家和社会的主人。故选C;ABD与材料内容不符,排除。
4.A
【详解】
依据所学知识可知,1952年底,土地改革完成,彻底摧毁了我国存在的两千多年的封建土地制度,地主阶级也被消灭;农民翻了身,得到了土地,成为土地的主人;解放了农村的生产力,极大地提高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为农业生产的发展和国家财政经济状况的根本好转创造了条件。所以,这时期中国农民的幸福感主要来自分到了梦寐以求的土地,A项符合题意;B项时间是1949年;C项时间是1949年;D项时间是1950年。由此可知BCD三项与题干“1952年”时间不符。故选A。
5.D
【详解】
根据所学可知,市博物馆保存的土地改革运动的档案,属于一手资料,比较客观的反映了土地改革的全貌,最有价值,故D符合题意;ABC均是第二手资料,可供参考,故均不符合题意。故选D。
6.D
【详解】
根据所学知识,1949年10月1日,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了,中国从此真正成为独立自主的国家。故“中国梦的基础牢靠起来”的依据是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D正确;1921年中共一大的召开标志着中国共产党诞生,排除A;1912年,中华民国成立,排除B;1927年南京国民政府成立,排除C。故选D。
7.A
【详解】
依据题干“一是爱国主义者想看到一个新中国傲立于世界民族之林……”结合课本所学可知,1949年10月1日开国大典,标志着新中国成立。新中国成立开辟了中国历史的新纪元。中国真正成为独立自主的国家,占人类总数四分之一的中国人从此站起来了,屹立世界民族之林,A正确;土地改革使农民成为土地的主人,B排除;三大改造确立了社会主义公有制,我国进入社会主义初级阶段,C排除;“一五”计划的完成开始工业落后的面貌,向社会主义工业化迈进。D排除;故选A。
8.C
【详解】
1950 年美国派兵侵略朝鲜,轰炸我国东北边境城市;美国第七舰队入侵台湾海峡,阻止人民解放军解放台湾;朝鲜民主主义人民共和国请求中国政府派兵援助。抗美援朝的目的是保家卫国。故C符合题意;A、B和D不是抗美援朝的目的,排除。故选C。
9.A
【详解】
根据所学可知,1951年5月23日,西藏获得了和平解放,祖国大陆获得了基本统一,故A不符合题意;社会主义在西藏的确立是在西藏民主改革、完成了对西藏的社会主义改造以后,台湾还没有回归祖国统一大业还没有完成,故BCD均不符合题意。故选A。
10.A
【详解】
依据所学可知,1950年10月,以彭德怀为司令员的中国人民志愿军开赴朝鲜前线,同朝鲜军民一起抗击美国侵略者。抗美援朝战争中,中国人民志愿军发扬了高度的爱国主义精神和革命英雄主义精神,被称之为最可爱的人。1952年10月在朝鲜上甘岭战役中,黄继光用胸膛堵住敌人的机枪口,以自己的牺牲掩护部队完成了收复高地的任务,所以A项符合题意;B项是严守潜伏纪律,被烈火吞噬,C项是中国的“火箭之王”,D项是中国的航天英雄。由此分析BCD三项均不符合题意,排除,故选A。
11.D
【详解】
开国大典上,54门礼炮28响,其中54门礼炮表示中国的54个民族,28响象征着中国共产党带领中国人民经历了28年新民主主义革命历程,D符合题意;ABC三项的说法均不正确,不符合题意;故选D。
12.C
【详解】
依据课本所学可知,黄继光是上甘岭战役中的一位战斗英雄,在一次战斗中,黄继光所在的营奉命去夺取一个被敌人占领的高地,当冲锋部队遭到敌人火力阻击时,黄继光在已受伤、手榴弹用尽的情况下,奋不顾身地冲了上去,用自己的胸膛堵住敌人的机枪射口,为战友开辟了前进的道路,自己英勇牺牲,故C正确;抗美援朝战争上,为打败敌人已负伤的杨根思毅然抱起一个5公斤的炸药包,拉燃导火索,纵身向敌群冲去,炸死了爬上阵地的敌人,完成了切断敌军退路的任务,自己壮烈牺牲,不符合题意,故A排除;罗盛教在抗美援朝战场为救落水儿童英勇献身,不符合题意,故B排除;邱少云为严守潜伏纪律,被大火吞噬,壮烈牺牲,不符合题意,故D排除。
13.C
【详解】
1949年10月1日,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成立典礼,即开国大典,在北京天安门广场隆重举行。在《义勇军进行曲》的雄壮旋律中,毛泽东按动电钮,新中国第一面五星红旗冉冉升起。广场上,54门礼炮齐鸣28响,象征着中国共产党领导全国各族人民艰苦奋斗28年的光辉历程。阅兵式开始,朱德总司令在阅兵总指挥聂荣臻陪同下,乘敞篷汽车检阅部队。故C符合题意;毛泽东是国家主席,排除A;聂荣臻是阅兵总指挥,排除B;周恩来是政务院总理,排除D。故选C。
14.A
【详解】
根据材料的时间及内容可知,1949年9月,在北京召开了第一届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会议决定成立中华人民共和国,通过了《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共同纲领》。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暂时代行将来召开的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的职权,《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共同纲领》起临时宪法的作用。会议选举了中央人民政府委员会,毛泽东当选为中央人民政府主席。改北平为北京,作为新中国的首都;以《义勇军进行曲》为代国歌;以五星红旗为国旗;采用公元纪年。决定在北京天安门广场建立人民英雄纪念碑。初步建立了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故A项正确;B项是1954年,排除B项;C项是1978年,排除C项。D项是1947年,排除D。
15.C
【详解】
根据所学和材料“你说的情况别的地方也有发生、执行好政策,就出不了大的偏差”可知,小偏差正在发生,但因为预见到能执行好政策,因此,正在进行的土改的主流就是好的,显然,这是在说过程,C项正确;对话中没有提时间、背景、结果,排除ABD三项。故选C项。
16.(1)大部分农民处于少地无地状态,广大农民迫切要求进行土地改革。
(2)《土地改革法》;拥护、支持、赞成、等。
(3)农民得到了土地,农民生产积极性提高,农业生产迅速恢复发展,为国家的工业化建设准备了条件。
(4)依据国情制定政策;满足广大人民的利益;适应时代发展的需求;生产关系要适应生产力的发展;颁布法令等言之有理即可。(任答一点)。
(1)
根据材料可知,“全国土地改革前,占全国农户57%以上的贫农、雇农,处于无地少地状态”说明土改前大部分农民处于少地无地状态;“农村存在着大量无地和少地的农民,广大农民迫切要求进行土地改革,获得土地。”说明土改原因是广大农民迫切要求获得土地。
(2)
根据图片可知,土改的依据是《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改革法》;从图片可知,广大农民对《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改革法》的态度是拥护、支持、赞成等。
(3)
根据材料可知,“农民不仅分到了土地,还分到了许多劳动工具”“全国土地改革后,农民的生产积极性大大提高。农业生产获得迅速恢复和发展,为国家的工业化建设准备了条件。 ”说明通过土地改革使农民得到了土地,农民生产积极性提高,农业生产迅速恢复发展,为国家的工业化建设准备了条件。
(4)
根据材料可知,中国共产党根据中国农村实际,颁布《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改革法》,并在全国分批进行土改,体现了中国共产党适应时代发展的需求,依据国情制定政策,颁布法令,满足广大人民的利益等,言之有理即可。
17.(1)北平和平解放,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一届全体会议在北平举行,开国大典。
(2)1927年工作重心由城市转向农村,1949年工作重心从农村转向城市。背景:第一次:大革命失败后,中国共产党领导发动南昌起义、秋收起义和广州起义,结果都失败了。第二次:1949年,在解放战争即将胜利,中国共产党召开了七届二中全会。会议指出党的工作重心应由乡村转移到城市。
(3)辽沈、淮海、平津三大战役的胜利,国民党元气大伤;七届二中全会确定了新中国的大政方针,为促进全国胜利和新中国的建立,具有巨大的指导作用;渡江战役推翻国民党统治;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一届全体会议筹备建设新中国。
(1)
根据“傅作义于一月下旬接受和平改编,历时64天的平津战役结束”得出北平和平解放,根据“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一届全体会议在北平举行”得出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一届全体会议在北平举行,根据“首都北京30万军民在天安门集会,隆重举行开国大典”得出开国大典。
(2)
根据材料和所学可知,1927年工作重心由城市转向农村,1949年工作重心从农村转向城市。背景:第一次:根据所学可知,1927年大革命失败后,中国共产党领导发动以夺取城市为中心的南昌起义、秋收起义和广州起义,结果都失败了。第二次:根据所学可知,1949年春,在解放战争即将胜利,中国共产党召开了七届二中全会。会议指出党的工作重心应由乡村转移到城市。
(3)
根据“历时64天的平津战役结束”,分析得出辽沈、淮海、平津三大战役的胜利,国民党元气大伤;根据“中共举行七届二中全会……即从乡村转到城市的问题”得出七届二中全会确定了新中国的大政方针,为促进全国胜利和新中国的建立,具有巨大的指导作用;根据“第三野战军占领南京,宣告国民党二十二年反动统治灭亡”得出渡江战役推翻国民党统治;根据“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一届全体会议在北平举行”得出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一届全体会议筹备建设新中国。
【点睛】
答案第1页,共2页
答案第1页,共2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