部编版六年级上册 21*三黑和土地
一、选择题
1.第二三小节连用了两个“恨不得”,正确的理解是( )
A.写出了“三黑”特别想吃地里的土,变成种子在地里睡觉。
B.写出了“三黑”对自己土地的热爱,想尝一尝土地的味道,想感受土地的温暖舒适。
C.写出了“三黑”觉得有了自己的土地还得干活,心里很气愤。
D.写出了“三黑”等不及土地上长出庄稼,想直接品尝泥土,在地里睡觉。
2.下列句子中加点字的读音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他们在天际遨(áo)游时遥望地球,映入眼帘的是一个晶莹(yín)的球体。
B.这是中国的晋西北,是西伯利亚大风常来肆虐(nüè)的地方。
C.三黑一边耙(pá)地,一边想着:翻身的人儿心里真甜。
3.下列字形和加点字的读音有误的一项是( )
A.疙瘩 耙地(pā)
B.舒服 荞麦(qiáo)
C.叫唤 蹚坏(tāng)
D.翻身 闺女(guī)
4.这首诗主要讲的是( )
A.“三黑”翻身做了主人,拥有了自己的土地,他一边辛勤劳作,一边憧憬未来,感到特别开心。
B.“三黑”有了自己的土地后就整天待在地里舍不得离开。
C.“三黑”翻身做了主人,拥有了自己的土地,他辛勤地在地里劳作,感觉特别累。
D.“三黑”翻身做了主人,拥有了自己的土地,他一心幻想着过上好日子。
5.下列句子中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
A.我们要不断改进学习方法,提高学习效率。
B.不爱护环境的人,是一种极其恶劣的品质。
C.近几年来,我国人民的生活水平又有了改善。
D.经过宣传教育,群众普遍的觉悟提高了。
二、填空题
6.仿写词语。
尝一尝:________ ________ ________
白霎霎:________ ________ ________
浇得肥肥的:________ ________ ________
7.辨字组词。
恨( ) 旱( ) 溜( ) 逮( )
狠( ) 早( ) 榴( ) 建( )
三、语言表达
品读句子,完成练习。
8.这么好的床,麦籽儿躺下去挺舒服,就想发芽,赶紧钻出来吸些雨露。
(1)这句话运用了________的修辞方法,这样写的好处是______________。
(2)用这种修辞方法仿写句子。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9.(三黑)看见自己种的荞麦已经开花,白霎霎的像一片雪。
(1)这句话中的一个“______”字,说明这个句子运用了________的修辞方法。突出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用这种修辞方法,写一写字典。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0.口语交际。
我国南方有一座城市,因为城市交通发展的需要,砍掉了道路两旁生长了几十年的大树。这件事在当地引起了很大的反响。有的市民认为,拓宽城市道路,促进经济繁荣是值得的;也有的市民认为,砍树容易栽树难,政府应该想办法发展交通,不应该砍树。要路还是要树?你的看法是什么?说说你的想法。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四、现代文阅读
阅读
丰碑
①一支长长的红军队伍,在云中山的冰天雪地里,顶着混沌迷蒙的飞雪前进。严寒把云中山冻成了一个冰坨子,狂风呼啸,大雪纷飞,似乎要吞掉这支装备很差的队伍。
②将军的马,早已让给了重伤员。将军和战士们一道踏着冰雪行军。他不时被寒风呛得咳嗽。他要率领这支队伍向前挺进:为后续部队开辟一条通道。等待他们的将是十分恶劣的环境和十分残酷的战斗:可能吃不上饭,可能睡雪窝,可能一天要走一百几十里路,可能遭到敌人的突然袭击,可能……哦,可能太多了。这支队伍怎么样呢?能不能经受住严峻的考验呢?将军思索着……
③队伍忽然放慢了行军速度,前面有许多人围在一起,不知在干什么。
④将军边走边喊:“不要停下来!快速前进!”
⑥“前面冻死了一个人……”警卫员回来告诉他。
⑥将军愣了一下,什么话也没说,快步朝前走去。
⑦一个冻僵的老战士,倚着一棵光秃秃的树干坐着,一动也不动,好似一尊塑像。他浑身落满了雪,一时无法辨认他的面目。可以看出,他的神态十分镇定,十分安详:右手的中指和食指间还夹着半截纸卷的旱烟,火已被飞雪打灭;左手微微向前伸着,好像在向战友借火。单薄、破旧的衣服紧紧地贴在他的身上。
⑧将军的脸色顿时严峻起来,嘴角边的肌肉明显地抽动着,忽然转过脸向身边的人吼道:“叫军需处长来!为什么不给他发棉衣?”呼啸的狂风淹没了他的话音。没有人回答他,也没有人走开。他红着眼睛,像一头发怒的豹子,样子十分可怕。
⑨“听见没有?警卫员!叫军需处长跑步过来!”将军两腮的肌肉抖动着。
⑩这时候,有人小声告诉将军:“他就是军需处长……”
将军愣住了,久久地站在雪地里。他的眼睛湿润了。他深深地吸了一口气,缓缓地举起右手,举到齐眉处,向那位与云中山化为一体的军需处长敬了一个庄严的军礼。
风更狂了,雪更大了。大雪很快地覆盖了军需处长的身体,他变成了一座晶莹的丰碑。
将军什么话也没说,大步地走进了漫天的风雪中。他听见了无数沉重而坚定的脚步声,这声音似乎在告诉人们:如果胜利不属于这样的队伍,还会属于谁呢?
11.简要概括短文的主要内容。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2.第⑦段对军需处长的___________、动作、衣着作了细致的描写。这些描写都突出表现了__________
13.联系课文内容,选择正确答案,将序号填在括号里。
“呼啸的狂风淹没了他的话音。没有人回答他,也没有人走开。”这是因为( )
A.见到将军发怒,战士们害怕,不敢回答,也不敢走开。
B.战士们不知道冻死的是谁,又没听清将军的话,不知道该怎么回答。
C.战士们的心情很沉重,因为他们知道冻死的老战士就是军需处长,此时除了沉默外,还能说什么呢?
14.题目“丰碑”的含义是( )
A.高大的碑
B.赞颂军需处长那一心为公,把生的希望让给别人,把死的危险留给自己的崇高精神,他是将军和战士们心中一座不朽的丰碑。
C.指军需处长被大雪覆盖后,看上去像一座晶莹的丰碑。
15.第 段“将军愣住了,久久地站在雪地里。”联系短文内容,想一想,将军心里会想些什么?写下来。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6.短文的开头和结尾描写天气用的笔墨较多,这样写有什么好处?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阅读理解。
腊梅花开
昨日上午无意中走到花园南墙边,忽然看到几株独自在冬日的阳光下盛开的腊梅,那些黑褐色的枝条显得苍劲而坚韧。却从中爆出了这样使人赏心悦目的一树金黄! 远望去,盛开的腊梅,就如冬天里燃起的一堆火,把人心头点燃得暖洋洋的。
我慢慢地走近这几棵腊梅,仰视着她们在严寒冬天里怒放的风姿,在别的花都香销匿迹的时候,却独自开放金色的花朵;那缕缕馨香给人温馨的情意,这香味清而不腻、雅而不俗,使人神清气爽。在这样寒冷的冬天里,闻到这样的香味,不禁使人想到了和煦的春风、温暖的艳阳。
寒冬里,腊梅是不骄不傲的美, 她是那么坚强,寒风里开花,寒风里孕芽;她是那么热爱生命,香味浓郁,紧紧缠绕枝桠。美好的日子一天天,岁月轮回,风雪飘临时,腊梅会再次俏上枝头。
寒风中的腊梅给带给我一份美丽的坚韧,给人的生命之树上挂了希望的灯盏。北风吹去吹来,满目枯败,肃立着,我的心田萌生出无限的生机与希望。做人,难道不该像这腊梅一样,无论和风细雨,无论严寒冰霜,都笑着,顽强的活着吗?
抬眼,一轮红日暖暖。满树鹅黄微微摇曳,我们相视而笑。
17.仿写词语:不骄不傲、不 不 、不 不 。
18.把画线句子改成陈述句。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9.用“ ”画出一个拟人句,并说说这样写得好处。
20.腊梅有哪些特点?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1.腊梅给我们的启示是( )。
A.热爱生命,顽强拼搏。 B.不畏寒冷,勇于挑战。 C.独树一帜,雅而不俗。
试卷第1页,共3页
试卷第1页,共3页
参考答案:
1.B
【详解】
首先要了解词语的基本意思,恨不得:急切希望(实现某事);巴不得。接着要结合具体语境进行分析,第二三小节主要讲了农民三黑有了自己的土地,视若珍宝,把整个生命投入到土地中,“恨不得把每一块土地都送到舌头上”“恨不得自己变成一粒种子”,两个“恨不得”写出了“三黑”对自己土地的热爱。
故答案为:B。
2.A
略
3.A
【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对汉字字形、字音的掌握。解答本题重在学生平时的积累,平时要多读、多记。
A:耙地读作pá dì时,意思是用钉耙、粪耙等平整土地。
4.A
【详解】
注意对诗句内容的理解,《三黑和土地》是一首现代诗,选自《苏金伞诗选》,本诗再现了以三黑为代表的农民们重获土地后那种失而复得的喜悦心情。抒发了农民对土地的热爱和对未来美好生活的憧憬。
5.A
【详解】
这道题考查学生对句子的理解和掌握能力,学生要根据给出的具体句子去认真分析。
B 病因:搭配不当,“人”和“品质”搭配不当,应去掉“的人”。
C 病因:搭配不当,可将“改善”改为“提高”,或者将“生活水平”改为“生活质量”。
D 病因:语序颠倒,应将“普遍”放在“觉悟”和“提高”之间。
所以选A。
6. 试一试 躺一躺 歇一歇 笑嘻嘻 痒抓抓 金灿灿 养得胖胖的 听得美美的 做得棒棒的
【详解】
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对变换形式的叠词的积累和运用情况。仿写时首先要注意结构符合要求,其次平时多注意积累,增大词汇量,所填词语要符合生活常识和逻辑,主要不要写错别字。
①从给出的词语“尝一尝”来看,是A一A式结构,即第一个和第三个字是一样的。
②从给出的词语“白霎霎”来看,是ABB式结构,即第二个和第三个字是一样的。
③从给出的词语“浇得肥肥的:”来看,是“动词+得+AA的”式结构。
7. 仇恨 旱天 顺溜 逮住 凶狠 早晨 石榴 建设
【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对形近字的辨析和给字组词的能力。学生首先要注意辨析字词间的不同,注意字的偏旁,再读准字的字音,根据平时的词汇积累进行组词。组词的答案不唯一,合理即可。
“恨”读“hèn”,可组词“仇恨”“痛恨”等。
“狠”读“hěn”,可组词“凶狠”“心狠”等。
“旱”读“hàn”,可组词“干旱”“旱地”等。
“早”读“zǎo”,可组词“早晚”“早晨”等。
“溜”读“liū”,可组词“溜冰”“溜走”等。
“榴”读“liú”,可组词“石榴”“榴莲”等。
“逮”读“dǎi、dài”,读“dǎi”时,可组词“逮老鼠”“逮住”等,读“dài”时,可组词“力有未逮”“逮捕”等。
“建”读“jiàn”,可组词“建设”“创建”等。
8. 拟人 给麦籽儿赋予人一样的生命,然后才能有躺的动作,这样的语言更鲜明、生动 青蛙们都蹲在荷叶上唱歌,庆祝这场及时雨。
9. 像 比喻 荞麦花雪白的颜色 字典就像一个小老师,只要你有不会的生字,就可以咨询它。
8.考查学生对拟人句的掌握能力以及仿写拟人句的能力。拟人就是把事物人格化,将本来不具备人动作和感情的事物变成和人一样具有动作和感情的样子。陈述句改成拟人句,就是对主语进行拟人化修饰,使其具有人物的特征。从句子中的“麦籽儿躺下去”可以看出这句话运用了拟人的修辞手法。
9.考查学生对比喻句的掌握能力以及仿写比喻句的能力。比喻就是打比方,用浅显、具体、生动的事物来代替抽象、难理解的事物。比喻句的基本结构分为三部分:本体(被比喻的事物)、喻词(表示比喻关系的词语)和喻体。本体、喻体有相似点,但不是同一类事物。从句中的“白霎霎的像一片雪”可以看出这句话把荞麦花比作了雪。
10.我的看法是要路。城市建设要路并不是代表不要树,不要树只是暂时的,我们可以在道路修好以后种树。在快节奏的城市生活中健全完善的交通建设能给人们节省大量的时间,而时间就是生命。一条路不仅能方便市民出行,还能沟通内外发展,带动经济,市民生活水平才能不断提高。
【详解】
本题主要考查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本题目是开放性问题,考查学生的思维发散能力,结合材料进行理解和分析,材料给出的路和树的讨论,这个问题就是言之有理即可,可以就材料谈谈自己的看法和感受,写出原因,结合材料写出自己的看法,答案不唯一,言之有理即可。
11.将军和战士们一道踏着冰雪行军,军需处长被冻死,大雪覆盖了他的身体,变成了一座晶莹的丰碑。
12. 神态 内心坦然,看淡生死
13.C
14.B
15.原来他就是军需处长,他的品格太高尚了到面临的困难,我要像军需处长一样,和更多的战士为了无产阶级伟大事业去付出,有了像军需处长的战士和大无畏的军队,我们肯定会取得胜利的。
16.环境描写作衬托,恶劣的环境突出红军的品质,更能突出军需处长的精神。
略
17.理 睬 声 响
18.做人,就该像这腊梅一样,无论和风细雨,无论严寒冰霜,都笑着,顽强的活着。
19.寒冬里,腊梅是不骄不傲的美, 她是那么坚强,寒风里开花,寒风里孕芽;她是那么热爱生命,香味浓郁,紧紧缠绕枝桠。
把腊梅当作人来写,生动地写出了腊梅迎寒开放的情景。
20.寒冬怒放、香气令人神清气爽。
21.A
17.本题着重考查学生对词语的结构特点的分析、理解和运用;二是考查学生对成语的积累。注意不写错别字。
18.反问句改为陈述句的方法如下:第一步:问号改为句号;第二步:删掉疑问词比如:“难道吗?”和“怎能呢?”等。第三步:否定改为肯定,肯定改为否定
19.是把物当作人来写,赋予物以人的言行或思想感情,用描写人的词来描写物。作用是使具体事物人格化,语言生动形象。
20.本题考查对文章的理解。文章第二自然段说腊梅在寒冬开放,这香味清而不腻、雅而不俗,使人神清气爽,就是腊梅的特点。
21.本题是启示类题目,回答文章给我们的启示,首先要明确作者的写作目的,作者为什么写这篇文章,作者想通过这篇文章告诉我们的就是我们应该得到的启示。作者说腊梅给人的生命之树上挂了希望的灯盏,腊梅顽强的活着。就是我们该学习的地方。
答案第1页,共2页
答案第1页,共2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