部编版四年级下册 17 记金华的双龙洞
一、选择题
下面每道小题中,哪一个词语或成语填入画线处最恰当?请你把它找出来,并把这个答案写在括号里。
1.周总理一生严格要求自己,生活十分 。( )
A.简单 B.简洁 C.朴素 D.简朴
2.面对神奇的金华双龙洞,游客的心灵受到极大的 。( )
A.震惊 B.震动 C.震撼 D.震颤
3.傍晚,天边的云儿在夕阳的 下显得格外灿烂。( )
A.映照 B.倒映 C.烘托 D.衬托
4.一次 的机会,我感受到了乡村的乐趣。( )
A.竟然 B.忽然 C.果然 D.偶然
5.这件事太难了,我感到 。( )
A.不知所措 B.无能为力 C.不以为然 D.不自量力
6.下列句子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
A.博物馆里陈列着3000多年前新出土的文物。
B.小玲虚心地改正并承认了自己的错误。
C.《记金华的双龙洞》的作者是叶圣陶写的。
D.我对语文很感兴趣,所以上语文课时我听得特别认真。
7.下面标点符号的用法正确的一项是( )
A.这不是很伟大的奇观吗。
B.随着山势,溪流时而宽、时而窄、时而缓、时而急、溪声也时时变换调子。
C.内洞一团漆黑,什么都看不见?
D.我排队等候,又仰卧在小船里,出了洞。
8.下列句子中关联词使用不恰当的一项是( )
A.我感觉只要把头稍微抬起一点儿,就会撞破额角。
B.因为内洞一团漆黑,所以什么都看不见。
C.虽说是孔隙,可也容得下一只小船进出。
D.这些石钟乳和石笋,形状变化多端,再加上颜色各异,如果不比作什么,就很值得观赏。
9.把下面的句子插入语段中,应该放在( )
一阵风吹来,叶子发出哗哗的响声,拂去了人们脸上的汗珠。
①这是一条林荫大道,东起双龙路,西到花园村。②它宽十五米,可供四辆汽车并行驶过。大道两旁,清秀挺拔的树和美丽的花儿交错相映,真是景色宜人。③高大的梧桐树枝叶茂盛,整个树冠像撑起的一把大伞,为人们遮挡夏日骄阳。④大树下,美人蕉像美丽的小姑娘,亭亭玉立在大道两旁。⑤串串红像一个个小红灯笼,开得那么火红,那么热闹。
A.①②之间 B.②③之间 C.③④之间 D.④⑤之间
二、填空题
10.看拼音,写词语。
shāo wēi wān yán zhè jiāng yī jù
( ) ( ) ( ) ( )
11.在括号里填上恰当的关联词。
1.山上开满了映山红,( )花朵和叶子,( )比盆栽的杜鹃显得有精神。
2.这些石钟乳和石笋( )不比作什么,( )很值得观赏。
三、语言表达
12.根据要求完成下列句子练习。
(1)这不是很伟大的奇观吗?(改为陈述句)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转眼间天边出现了一道红霞。(用加点的词语造句)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我怀着好奇心的心情独个儿仰卧在小船里。(缩句)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3.根据要求改句子。
1.洞口很宽。(改成比喻句)
__________________
2.这些石钟乳和石笋……即使不比作什么,也很值得观赏。(用“即使……也……”造句)
__________________
3.怎样小的小船呢?两个人并排仰卧,刚合适,再没法容第三个人,是这样小的小船。(仿写)
怎样美的一幅画呢?______,是这样美的一幅画。
怎样______呢?______,是这样______。
四、现代文阅读
阅读短文,回答问题。
记金华的双龙洞(节选)
一路迎着溪流。随着山势,溪流时而宽,时而窄,时而缓,时而急,溪声也时时变换调子。入山大约五公里就来到双龙洞口,那溪流就是从洞里出来的。在洞口抬头望,山相当高,突兀森郁,很有气势。洞口像桥洞似的,很宽。走进去,仿佛到了个大会堂,周围是石壁,头上是高高的石顶,在那里聚集一千或是八百人开个会,一定不觉得拥挤。泉水靠着洞口的右边往外流。这是外洞。
14.“溪声也时时变换调子”运用_____的修辞手法,表现出作者_____的心情。
15.“突兀森郁”体现出( )
A.山势险峻、树木繁茂 B.十分显眼、阴森可怖
16.语段主要写了_____。
17.作者在介绍外洞时,用“在那里聚集一千或是八百人开个会,一定不觉得拥挤”来说明,这里运用了什么说明方法?你觉得这样介绍有什么好处
__________
课外阅读。
天安门城楼用白玉石做底,然后用每块重达48斤的大砖砌成十几米高的台座,台座上是巍峨的城楼。黄色的琉璃瓦,朱红的廊柱,加上屋檐下色彩缤纷的彩画,窗门上玲珑多姿的花纹,使整个建筑显得浑厚端庄,华丽和谐。
城楼下有五座城门,中间一座最大。门前一水环绕,这就是有名的金水河,它既增加了城楼的美丽,又可以加强城楼的防御。河上并列着五座金水桥,桥面略呈拱形,桥身曲折多姿,与城楼的垂直端庄形成了鲜明的对照。桥的两面有玉石雕砌而成的栏杆。中间一座雕有蟠桃图案,封建时代专供皇帝通行;中间四座雕着荷花,专供大臣通行。桥的东西两边各有一座高耸挺拔的华表。华表使用白玉石雕成,刻有蟠桃花纹,浑圆精致,映衬着背后的城楼,更增加了天安门的雄伟气势。华表顶端雕成一个蹲着的野兽,叫“望君归”。
华表、金水桥、城楼相互衬托、辉映,构成了天安门的完整图案。
18.这篇文章是按照________________的顺序来介绍天安门的。
19.用“___________”画出文中写了天安门城楼的哪些地方。这些描写突出了天安门城楼的什么特点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试卷第1页,共3页
试卷第1页,共3页
参考答案:
1.D
2.C
3.A
4.D
5.B
1.此题考查词语的辨析能力,学生结合句子的意思,填入合适的词语。
简单:指不复杂;头绪少。也指草率;不细致、平凡等。
简洁:意思是(说话、行为等)简明扼要,没有多余的内容。
朴素:意思是质朴,无文饰(衣着);俭朴,不奢侈(生活)。
简朴:(语言、文笔、生活作风等)简单朴素。
2.此题考查词语的辨析能力,学生结合句子的意思,填入合适的词语。
震惊:意思是因受到意外刺激而感到紧张、害怕或兴奋;侵扰;震动。
震动:有物体自身动荡或使物体动荡的意思。
震撼:一指土地剧烈摇动(这层意思多指自然灾害);二指内心受到强烈的冲击或感动,精神或情绪剧烈起伏或波动。
震颤:颤动;使颤动。
3.此题考查词语的辨析能力,学生结合句子的意思,填入合适的词语。
映照:1、呼应。2、照射、呼应。
倒映:物体的形象倒着映射到另一物体上。
烘托:指陪衬,使明显突出。
衬托:为了使事物的特色突出,把另一些事物放在一起来陪衬或对照
4.此题考查词语的辨析能力,学生结合句子的意思,填入合适的词语。
竟然:副词。表示出乎意料。
忽然:副词。表示事件或动作来得迅速而又出乎意料。
果然:表示事情的结果与所料所说相符。
偶然:不经常,不是必然的。
5.此题考查词语的辨析能力,学生结合句子的意思,填入合适的词语。
不知所措:不知道怎么办才好。形容面对突然情况,无法应付。
无能为力:用不上力量。指没有能力去做或力量达不到。
不以为然:不认为是对的,表示不同意(多含轻视意)。
不自量力:不能正确估计自己的力量(多指做力不能及的事情)。
6.D
【详解】
本题考查的是语病的辨析,本题中没有语病的是D项。
A项:该病句问题为语序不当,“新出土的”修饰的应该是“三千年前的文物”,因此只需调整好语序就完成病句修改了。可以改为博物馆里陈列着新出土的三千年前文物。
B项:语序不当,本句话中应该是先承认错误再虚心改正。
C项:语义矛盾,“作者是”“写的”相重复,去掉一个即可。
7.D
【详解】
本题考查的是标点符号的使用,仔细分析每句话的主要内容,找出标点符号的正确的,在本题中使用正确的是D项。
A项:本句话是疑问句,所以结尾应用又问号。
B项:本句话中最后一个顿号应该改为逗号,因为最后两句话之间并不是并列了,所以不能用顿号。
C项:本句话并不是疑问句而是陈述句,所以结尾应该用句号。
8.C
【详解】
本题考查的是关联词语的基本知识。
A项中前后两句是假设关系,所以用表示假设的关联词,A项正确。
B项中前后两句是因果关系,所以用表示因果关系的关联词,B项正确。
C项中前后两句是转折关系,应该用表示转折的关联词,比如“虽然……但是……",C项运用错误。
D项前后两句是假设关系,应该用表示假设的关联词,D项正确。
9.C
【详解】
本题考查句子排序。
语段的内容是林荫大道的景象,第一句交代地点是林荫大道,第二句是总体写大道两旁的风光,第三句是写梧桐树和银杏树叶,最后串串红像一个个小红灯笼,开得那么火红,那么热闹。要插入的句子是“一阵风吹来,发出哗哗的响声,拂去了人们脸上的汗珠”,根据“哗哗的响声”可以得知,这是风吹树叶的声音,而语段中写到树叶的句子是第③句,写到了梧桐树叶和银杏树叶,所以插入的句子应在③后。第③句还写到了梧桐树“为人们遮挡夏日的骄阳”,句子“拂去了人们脸上的汗珠”和前句表达的意思一致,是写树木带来的阴凉。所以应该放在③④之间。
10. 稍微 蜿蜒 浙江 依据
【详解】
本题主要考查对词语的拼写能力。解答本题,首先读一读拼音,知道要写什么词语,然后写出正确的词语,写完后读一读,看看是否正确。注意掌握生字的结构和易错点。书写时要注意容易写错。书写时要注意“微”“蜒”“浙”这些字的笔画、结构。要做到规范、正确和美观。
11. 无论 都 即使 也
【详解】
本题主要考查关联词。
1.分句之间是条件关系,所以用关联词“无论……,都……。”表示条件关系。
2.分句之间是假设关系,所以用关联词“即使……,也……。”表示假设关系。
12. 这是伟大的奇观。 时间过得真快,转眼间一学期又快结束了。 我仰卧在小船里。
略
13. 洞口像桥洞似的,很宽。 即使明天下雨,我也要去学校。 让每个第一眼看见它的人都发出惊叹,是这样,以后再也无法从你的记忆里抹去 快乐的一个孩子呢 家长从来不要求他一定要学这样,一定要学那样,让他和自然亲近,从玩耍中学习到知识 一个有着让人羡慕的童年的孩子
【详解】
第1题要求改写成比喻句。我们要把握住比喻中本体、喻体有相似点,但不是同一类事物这个重点,进行改写。本体是“洞口”, 喻体与之的相似点是“很宽”。
第2题要理解即使……也……是转折关系的关联词。写的句子要注意前后之间的转折关系。
第3题首先要了解其构句上的特点:这是一个设问句。问的内容其实就是所要表达的点。而回答的内容就是对所要表达的点来进行具体描绘充实。其次根据所给的句子语境,进行合理作答。
14. 拟人 愉快
15.A
16.洞口和外洞的大小
17.用列数字的说明方法具体形象地写出了双龙洞外洞的宽大。
14.
本题考查学生赏析句子能力。赏析句子首先要找到赏析的角度,从修辞手法、词语运用、人物描写等角度来理解。
结合句子“溪声也时时变换调子”可知,这是一句拟人句,把“溪声”拟人化,从中表现了作者外出游玩时欢快的心情。据此分析作答即可。
15.
本题考查学生对词语含义的理解能力,完成此类题目时根据对词语的积累作答。平时还要多注意积累。
“突兀森郁”形容树木多而茂盛或形容山势险峻,树木繁茂。由此可知该词体现出山势险峻、树木繁茂,故选:A。
16.
本题考查学生概括语段能力。解答时在理解文意的基础上,寻找关键信息概括作答。
通过阅读语段可知,文中“一路迎着溪流。随着山势,溪流时而宽,时而窄,时而缓,时而急,溪声也时时变换调子。入山大约五公里就来到双龙洞口,那溪流就是从洞里出来的。”描写了洞口的样子;“在洞口抬头望,山相当高,突兀森郁,很有气势。洞口像桥洞似的,很宽。走进去,仿佛到了个大会堂,周围是石壁,头上是高高的石顶,在那里聚集一千或是八百人开个会,一定不觉得拥挤。泉水靠着洞口的右边往外流。这是外洞。”描写了外洞的大小。由此可知语段主要描写了洞口和外洞的大小。
17.
本题考查学生对说明方法的辨析与赏析句子能力。说明方法一般有以下几种:举例子、列数字打比方、作比较、分类别等。再结合语句进行赏析。
结合句子“在那里聚集一千或是八百人开个会,一定不觉得拥挤”中的“一千”“八百人开个会”可知,句子运用了举例子的说明方法,把抽象的事物用具体的事例来说明,形象地写出了双龙洞外洞的宽大,能够使人很容易地联想到双龙洞外洞的大小。据此分析作答即可。
18.从部分到整体
19.白玉石做底 台座 黄色的琉璃瓦 朱红的廊柱 屋檐下色彩缤纷的彩画 窗门上玲珑的姿丽花纹
这些描写突出了天安门城楼的浑厚端庄,华丽和谐。
18.略
19.略
答案第1页,共2页
答案第1页,共2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