部编版八年级上册第13课五四运动 同步练习(含解析)

文档属性

名称 部编版八年级上册第13课五四运动 同步练习(含解析)
格式 docx
文件大小 296.2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22-04-21 08:10:07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部编版八年级上册 第13课 五四运动 同步练习
一、选择题
1.“痛殴卖国贼,火烧赵家楼。除奸不惜死,来把中国救。”青年学生,总是用他们满腔的热血与辛勤汗水书写着水不褪色的青春传奇。1919年,就是这样一群学生揭开了一个新时代的序幕。这个新时代是
A.农民起义的新时代 B.国共两党合作时代
C.旧民主主义革命时代 D.新民主主义革命时代
2.这一年,北京学生走上街头,提出“外争主权,内除国贼”;这一年,上海工人罢工,商人罢市,声援学生爱国运动;这一年,成为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开端。“这一年”是
A.A B.B C.C D.D
3.一位历史学家评论五四运动:“全国各地城市中的学生与一般市民,结合为抗议的群众,呈现出所谓市民意识,将过去书生抗言论政(如清末公车上书一案)改变为群众的性质”以上材料说明五四运动( )
A.彻底地反对帝国主义和封建主义 B.青年学生成为运动的主力
C.获得人民群众的广泛支持与参与 D.体现了先进中国人的探索
4.以下对五四运动与辛亥革命相同之处的讨论,正确的是( )
A.都经过长期准备
B.一些初步接受了马克思主义的知识分子和青年学生在运动中起到了重要作用
C.中国工人阶级登上了政治舞台
D.都具有反对帝国主义和反对封建主义的性质
5.小李同学在学习笔记上对某一历史事件做了如下记录。其中,横线部分的地点分别为
(1)时间:1919年 (2)地点: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结果:北洋政府释放被捕学生;罢免曹汝霖等人职务;拒绝在“和约”上签字。 (4)意义:体现了“爱图、进步、民主、科学”的精神。
A.北京、上海 B.南昌、广州 C.上海、广州 D.北京、天津
6.“口号”在一定程度上反射和传递着历史信息。下列最能反映出五四运动反帝反封建性质的口号是(  )
A.“外争国权,内惩国贼” B.“废除二十一条”
C.“誓死力争,还我青岛” D.“实业救国”
7.北京大学平民教育演讲团成立于1919年3月,宣讲的题目有“赌博之害”等,后来增加了“为什么要爱国”“青岛问题”等。这一变化是由于
A.当时外交时局变化发展 B.工人阶级登上政治舞台
C.民众民族意识不断增强 D.马克思主义的广泛传播
8.五四青年节是为纪念五四运动、弘扬五四精神而设立的。“五四精神”是指
A.艰若奋斗 B.开拓创新 C.爱国主义 D.乐观主义
9.在历史学习中,我们经常会碰到“历史现象”与“历史结论”的区别问题,历史结论是对历史现象的理性认识和基本判断基础上形成的结论。下列属于历史结论的是( )
A.1895年中日签到《马关条约》
B.1912年孙中山在南京宣誓就职中华民国大总统
C.1919年五四运动是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开端
D.1921年,中国共产党第一次代表大会在上海召开
10.“五四”以前,倡导新文化的刊物,只有《新青年》《每周评论》和《新潮》等少数几种。“五四”后的一年里,全国新出版的期刊猛增至400余种,出现的进步社团、研究会约有三四百个。材料说明五四运动( )
A.促进了新文化运动的发展 B.促使马克思主义开始在中国传播
C.显示了工人阶级的强大力量 D.推动全国掀起第一次工人运动高潮
11.观察下图,从图中的信息可以归纳得出( )
北京高校被捕学生回校 曹汝霖等免职令和拒签和约的报道
A.巴黎和会外交失败引发五四运动 B.青年学生成为五四运动的主力
C.代表拒绝在“巴黎和约”上签字 D.五四运动的直接目标得到实现
12.胡适的《文学改良刍议》发表后两年内,国内出版的白话刊物屈指可数。1919年后各地白话报刊如雨后春笋般创立,据时人估计,仅1920年一年,全国陆续创办的白话报刊就有四百种之多。这一变化( )
A.说明马克思主义正广泛传播 B.源于新文化运动的直接推动
C.动摇了传统儒学的正统地位 D.适应了工人运动发展的需要
二、综合题
13.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我们现在认定只有这两位先生(“德先生、赛先生”),可以救治中国国政治上、道德上、学术上、思想上的一切黑暗。
——陈独秀
材料二:五月四日下午一时半,十几个学校的学生齐集天安门,人人手里拿着一面或两面白旗,上面写着“还我青岛”“头可断,青岛不可失”……第二天,北京各大专学校总罢课……六月三日,北京学生在街头演讲时被北洋政府逮捕一百七十八人……学生的爱国行动得到越来越多各界人士的同情和支持……这是真正伟大的历史转折点。
——摘编自金冲及《二十世纪中国史纲》第一卷
请回答:
(1)材料一中的“德先生”和“赛先生”分别指的是什么?这是哪场运动的口号?
(2)材料二描述的是哪一历史事件?引发该事件的导火线是什么?今天我们通过哪个节日纪念这段历史?
14.阅读下列材料,回答相关问题。
材料一:洋务运动时期,以中国人为主创办的近代报刊迅速兴起,遍及上海、香港、广州、汉口、福州、厦门、天津、北京等地,其中以上海、香港为多。19世纪90年代中后期,以资产阶级维新派为主体,先后创办了上百种报刊。20世纪初,中国近代报刊业再掀高潮,从宣传民主革命的报刊来看,以日本东京为多,其他还有香港、澳门、南洋、美洲等。
——姚琦:《中国近代报刊业的发展与百年社会变迁》
材料二:1908年以后,宣传民主革命的报刊两三年间就创办了50余家,这些报刊对于唤起民众,启迪一代革命志士,投入争取民主共和权利的斗争,起着巨大的促发作用。“批判的武器”推动了“武器的批判”。正是这种民主共和理念,激励着中国人民掀起革命的巨大波涛,埋葬了封建君主制度。
——章开沅、罗福惠:《比较中的审视:中国早期现代化研究》
(1)与19世纪90年代中后期相比,20世纪初兴办的报刊宣传的重点有何不同?根据上述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归纳中国近代报刊兴起的时代意义。
(2)从以上材料中提取信息,拟定一个论题,结合所学知识进行简要阐述。要求:观点明确,阐述须有史实依据,价值观念和导向正确。
15.【思想风暴】
材料:100年前,广大爱国进步青年发挥了先锋作用,高戏“外争国权,内惩国贼”把自己的青春同国家、民族命运紧紧联系在一起,将中国革命推向新的期新时代中国青年要继续发扬爱国精神,树立远大理想,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而奋斗。
——习近平纪念五四运动100周年活动讲话
(1)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回答,上述内容反映了哪一历史事件 该事件的发生对中国革命有什么影响
(2)综合以上材料,谈谈作为新时代的中国青年一代,以上历史人物或者历史事件中受到什么启发
试卷第1页,共3页
试卷第1页,共3页
参考答案:
1.D
【详解】
依据材料“1919年,就是这样一群学生揭开了一个新时代的序幕”并结合所学可知,描述的事件是1919年五四运动。五四运动是一场伟大的思想解放运动,标志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开端,D项正确;五四运动不是农民起义,排除A项;国共两党合作时代是1924-1927年,与材料时间不符合,排除B项;五四运动是中国由旧民主主义革命时代向新民主主义时代转变的转折点,排除C项。故选D项。
2.C
【详解】
1919年5月4日,爱国学生在北京天安门前集会,并举行游行示威。“外争国权,内除国贼”是五四运动时期的口号,五四运动是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开端,C项正确;1912年,中华民国成立,排除A项;1915年,新文化运动开始,排除B项;1921年,中国共产党诞生,排除D项。故选C项。
3.C
【详解】
根据题干“全国各地城市中的学生与一般市民,结合为抗议的群众,呈现出所谓市民意识,将过去书生抗言论政(如清末公车上书一案)改变为群众的性质”可知,材料认为五四运动较公车上书有更广泛的群众基础,参与阶层更多,C项正确;由此可知,材料说明五四运动获得人民群众的广泛支持与参与,没有体现五四运动的性质以及运动主力和先进中国人的探索,排除ABD项。故选C项。
4.D
【详解】
根据所学可知,辛亥革命开创了完全意义上的近代民族民主革命,它推翻了清朝统治,而清政府在《辛丑条约》后已完全沦为帝国主义统治中国的工具,是“洋人的朝廷”,所以辛亥革命具有反帝反封建性质。五四运动则是彻底的反帝反封建的爱国运动。所以都具有反对帝国主义和反对封建主义的性质,D项正确;五四运动是由巴黎和会中国外交失败引爆的,没有长期准备,排除A项;“一些初步接受了马克思主义的知识分子和青年学生在运动中起到了重要作用”仅指五四运动,排除B项;中国工人阶级登上了政治舞台是在五四运动中,排除C项。故选D项。
5.A
【详解】
由材料“时间:1919年”“北洋政府释放被捕学生;罢免曹汝霖等人职务;拒绝在‘和约’上签字”可知,这一历史事件是五四运动。由所学知识可知,巴黎和会中国外交的失败引发了五四运动,1919年5月4日,北京3000多名学生汇集在天安门前,发表宣言,揭露帝国主义列强的侵略行径,并举行示威游行,遭到北洋政府军警镇压;6月5日,上海工人举行罢工,商人罢市,运动中心由北京转移到上海,所以地点是北京和上海,A项正确;五四运动的主要地点是北京和上海,不是广州,排除B项、C项;五四运动的主要地点是北京和上海,不是天津,排除D项。故选A项。
6.A
【详解】
依据题干和所学知识,五四运动中最能反映反帝反封建性质的口号是“外争国权,内惩国贼”,“外争国权”将斗争矛头指向帝国主义列强,具有反帝性质,“内惩国贼”将矛头指向北洋政府,具有反封建性质,A正确;“废除二十一条”“誓死力争,还我青岛”具有反帝性质,但没有体现反封建性质,BC排除;“实业救国”并非五四运动的口号,而是甲午战后张謇等人提出的救国主张,D排除。故选A。
7.A
【详解】
根据材料“1919年3月”结合所学知识可知,1919年,巴黎和会召开。中国作为战胜国之一参加了这次会议。在会上,中国代表提出了归还山东的主权,遭到了拒绝。因此,北京大学平民教育演讲团成立于1919年3月,宣讲的题目有“赌博之害”等,后来增加了“为什么要爱国”“青岛问题”等。A项正确;工人阶级登上历史舞台是五四运动的影响,排除B项;民众民族意识不断增强也是因为外交时局的变化,排除C项;五四运动以后,马克思主义得到广泛的传播,排除D项。故选A项。
【点睛】
8.C
【详解】
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五四精神,是指五四运动中的精神,即:忧国忧民、不屈不挠、乐于奉献和敢于斗争的爱国主义精神,“五四运动,孕育了以爱国、进步、民主、科学为主要内容的伟大五四精神,其核心是爱国主义。选项C符合题意,选项ABD不符合题意,故选C。
9.C
【详解】
1919年五四运动是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开端,是对五四运动的评价,属于历史结论,故C符合题意;1895年中日签到《马关条约》、1912年孙中山在南京宣誓就职中华民国大总统1921年、中国共产党第一次代表大会在上海召开,表述的是什么时间哪个人或国家或组织做了什么事,属于历史现象,故ABD不符合题意;故选C
10.A
【详解】
依据材料表述可知,五四运动前后,倡导新文化、新思想的刊物和进步组织在数量上明显增多,新思想在社会上广泛传播,促进了新文化运动的发展,A项正确;材料并未涉及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排除B项;材料内容阐述新出版的刊物和进步社团数量的变化,不涉及工人阶级,排除C项;材料对于工人运动未作涉及,排除D项。故选A项。
11.D
【详解】
依据所学可知,1919年1月,中国在巴黎和会上的外交失败引发了五四爱国运动。1919年5月4日、北京3 000多名学生汇集在天安门前,发表宣言,揭露帝国主义列强的侵略行径,并举行示威游行。学生们提出“外争主权,内除国贼”誓死力争,还我青岛”“废除二十一条”“拒绝在和约上签字”等口号,要求严惩亲日派卖国贼曹汝霖、陆宗舆、章宗祥。北洋军阀政府出动军警镇压,逮捕了30多名爱国学生。第二天,北京学生举行总罢课。从图片“北京高校被捕学生回校”和“曹汝霖等免职令和拒签合约的报道”可知,这说明五四运动的直接目标得到实现,D项正确;图片未体现五四运动爆发原因,排除A项;图片未体现五四运动的主力和代表拒绝在“巴黎和约”上签字的信息,故排除B、C项。故选D项。
12.D
【详解】
根据题干“1919年后各地白话报刊如雨后春笋般创立,据时人估计,仅1920年一年,全国陆续创办的白话报刊就有四百种之多”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导致这一变化的主要原因是五四运动后工人运动蓬勃发展的结果,D项正确;白话报刊的增加与马克思主义的广泛传播无直接关系,而且这么多的白话报刊未必都在宣传马克思主义,排除A项;题干“胡适的《文学改良刍议》发表后两年内,国内出版的白话刊物屈指可数”可知新文化运动对白话刊物出版量的影响微乎其微,排除B项;白话文的传播于传统儒学的正统地位关联不大,排除C项。故选D项。
13.(1)民主和科学,新文化运动
(2)五四运动、巴黎和会中国外交失败、青年节
(1)
结合所学知识可知,陈独秀提出的“德先生”和“赛先生”分别指民主和科学,这是新文化运动的口号。
(2)
根据材料二“五月四日下午一时半,十几个学校的学生齐集天安门,人人手里拿着一面或两面白旗,上面写着'还我青岛''头可断,青岛不可失'……第二天,北京各大专学校总罢课……六月三日,北京学生在街头演讲时被北洋政府逮捕一百七十八人……学生的爱国行动得到越来越多各界人士的同情和支持……这是真正伟大的历史转折点。”可得出,材料二描述的是五四运动。巴黎和会中国外交失败是引发该事件的导火线。今天我们通过青年节纪念这段历史。
【点睛】
14.(1)不同:以宣传维新思想为主,转而宣传民主共和、民主革命思想。意义:有利于扩充国民视野;有利于先进思想与先进文化传播;促进了中华民族的觉醒;推动了救亡图存和反帝反封建的民主革命运动。
(2)示例:论题一:近代报刊舆论促进民众觉醒。
论证:19世纪末,康有为、梁启超、严复等人创办《时务报》、《国闻报》等报纸,宣扬维新变法,号召救亡图存,形成了中国近代第一次思想解放潮流;20世纪初,孙中山、黄兴等人创办《民报》等报纸,宣扬民主共和思想,阐述“三民主义”等资产阶级革命理论,有力地推动了中华民族的思想解放和资产阶级革命高潮的到来。
结论:近代报刊杂志是中国近代化的重要推手,在传播西学、开启民智、促进民众觉醒、引发社会变革等方面起到了重要作用。
论题二:思想解放推动中国近代社会转型。
论证:19世纪60-90年代,在洋务思潮影响下,清政府内部开明官僚兴办洋务企业,标志着中国近代化的起步,促进了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产生;在维新思潮、革命思潮、民主科学思潮、马克思主义的影响下,中国人民的思想得到极大解放,相继开展了戊戌变法、辛亥革命、五四运动、新文化运动和无产阶级革命,使中国逐渐走向民主,实现了民族独立。
结论:思想是行动的先导,近代以来各种思潮推动了中华民族的不断觉醒,促进了中国政治、经济、文化进步,是中国社会近代化的先声。
(1)
依据材料“19世纪90年代中后期,以资产阶级维新派为主体,先后创办了上百种报刊。20世纪初,中国近代报刊业再掀高潮,从宣传民主革命的报刊来看,以日本东京为多,其他还有香港、澳门、南洋、美洲等”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与19世纪90年代中后期相比,20世纪初兴办的报刊宣传的重点不同之处在于:以宣传维新思想为主,转而宣传民主共和、民主革命思想。依据材料“这些报刊对于唤起民众,启迪一代革命志士,投入争取民主共和权利的斗争,起着巨大的促发作用”、“正是这种民主共和理念,激励着中国人民掀起革命的巨大波涛,埋葬了封建君主制度”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中国近代报刊兴起有利于扩充国民视野;有利于先进思想与先进文化传播;促进了中华民族的觉醒;推动了救亡图存和反帝反封建的民主革命运动。
(2)
本题为开放性试题,论题从材料中提取,观点明确,阐述有史实依据,价值观念和导向正确,可参考示例:
论题一:近代报刊舆论促进民众觉醒。
论证:19世纪末,康有为、梁启超、严复等人创办《时务报》、《国闻报》等报纸,宣扬维新变法,号召救亡图存,形成了中国近代第一次思想解放潮流;20世纪初,孙中山、黄兴等人创办《民报》等报纸,宣扬民主共和思想,阐述“三民主义”等资产阶级革命理论,有力地推动了中华民族的思想解放和资产阶级革命高潮的到来。
结论:近代报刊杂志是中国近代化的重要推手,在传播西学、开启民智、促进民众觉醒、引发社会变革等方面起到了重要作用。
论题二:思想解放推动中国近代社会转型。
论证:19世纪60-90年代,在洋务思潮影响下,清政府内部开明官僚兴办洋务企业,标志着中国近代化的起步,促进了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产生;在维新思潮、革命思潮、民主科学思潮、马克思主义的影响下,中国人民的思想得到极大解放,相继开展了戊戌变法、辛亥革命、五四运动、新文化运动和无产阶级革命,使中国逐渐走向民主,实现了民族独立。
结论:思想是行动的先导,近代以来各种思潮推动了中华民族的不断觉醒,促进了中国政治、经济、文化进步,是中国社会近代化的先声。
【点睛】
15.(1)五四运动:是中国旧民主主义革命走向新民上主义革命的转折点
(2)作为新中国的青年一代,应该继续发扬爱国精神,为正义事业甘于流血牺牲,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而奋斗。(符合题意可得分)
【详解】
(1) 根据材料“广大爱国进步青年发挥了先锋作用”“外争国权,内惩国贼”,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外争主权,内除国贼”是五四运动的口号。五四运动是1919年5月4日发生在北京的一场以青年学生为主,广大群众、市民、工商人士等阶层共同参与的,通过示威游行、请愿、罢工、暴力对抗政府等多种形式进行的爱国运动,是中国人民彻底的反对帝国主义、封建主义的爱国运动;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五四运动既揭开了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序幕,又开创了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开端,是中国旧民主主义革命走向新民上主义革命的转折点
(2) 开放性设问,结合材料和学生身份,围绕“以上历史人物的优秀精神品德或者历史事件中感人事迹”作答,言之成理即可。如:作为新中国的青年一代,应该继续发扬爱国精神,为正义事业甘于流血牺牲,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而奋斗。
答案第1页,共2页
答案第1页,共2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