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5真理诞生于一百个问号之后 同步练习(含答案解析)

文档属性

名称 15真理诞生于一百个问号之后 同步练习(含答案解析)
格式 docx
文件大小 29.2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2-04-21 08:05:01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部编版六年级下册 15 真理诞生于一百个问号之后
一、选择题
1.数量从“一”增加到“七”和从“七”减少到“一”,对两者的表述全部都正确的一项是:( )
A.增加了六倍,减少了七分之六。
B.增加了七倍,减少了六倍。
C.增加了七倍,减少了七分之六。
D.增加了六倍,减少了六倍。
2.下列词语搭配有误的一项是(  )
A.解决疑问   解决困难   解决戒备
B.搜集证据 搜集资料 搜集线索
C.奇怪的现象 奇怪的问题 奇怪的想法
D.醉人的香气 偶然的机遇 有趣的发现
3.人们常用“(  )”形容老师对学生默默无闻的教育、潜移默化的熏陶。
A.少壮不努力,老大徒伤悲! B.书到用时方恨少,事非经过不知难。
C.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 D.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
4.下面几组词,错别字最多的是( )
A.云雾 迷蒙 连绵不断 峰峦雄伟 拨地而起
B.穿流 不息 盛气凌人 专心志致 各抒已见
C.风调雨顺 平易近人 一丝不苟 完璧归赵
D.画蛇添足 亡羊补牢 粉身碎骨 赏心阅目
5.《真理诞生于一百个问号之后》一文讲了三个故事,对它们的共同点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三个故事都是讲从生活中偶然发现的问题。
B.三个故事都是讲科学家发现和发明的故事。
C.三个故事都说明“真理诞生于一百个问号之后”。
D.三个故事都是先写研究问题,再写解决问题,最后写发现问题。
二、填空题
6.根据课文内容理解句子。
(1)最后把“?”拉直变成“!”,找到了真理。
这里的“?”是指_______________,“!”是指_______________。这个句子把一个抽象的道理,用____________的方法进行表述,给人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2)如果说,科学领域的发现有什么偶然的机遇的话,那么这种“偶然的机遇”只能给那些有准备的人,给那些善于独立思考的人,给那些具有锲而不舍精神的人。
这是一个________句式。“偶然的机遇”说明__________________。“只能给……”又说明______________________。
7.补充词语,再选词填空。
司空见( ) 追根求( ) 无独有( ) 见微知( )
锲而不( ) 百思不得( ) 打破砂锅( )
1.上面词语中,有一组意思相近,它们是_______和________。
2.画“﹏﹏”词语的反义词是 ______________。
3.画“______”词语的意思是 __________________。
三、语言表达
8.拓展训练营。
女娲造人时,可能没考虑到人口会成为当今世界的一大难题。2011年10月,全球人口达到70亿。联合国人口基金特将20117月11日“世界人口日”的主题确定为“70亿人的世界”,藉此引发人们对70亿人口带来的机遇与挑战的关注和思考。
上边漫画题目是《不堪重负》,请你结合漫画谈谈人口对未来社会的影响: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9.按要求改写句子。
1.密卡尔逊的论文,引起了德国地质学家魏格纳的注意。(缩句)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没有大胆的猜测就做不出伟大的发现。(改为反问句)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①我们从细小的、司空见惯的现象中看出问题,不断发问,不断解决疑问,追根求源。
②我们能解决问题,找到真理。(用关联词连成一句话)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四、现代文阅读
阅读理解
更有趣的是一位名叫阿瑟林斯基的俄裔美国睡眠研究专家。一次,他发现儿子在睡觉的时候,眼珠忽然转动起来。他感到很奇怪:为什么睡觉时眼珠会转动?这会不会与做梦有关?会是什么关系呢?阿瑟林斯基带着一连串的疑问,对自己八岁的儿子进行了实验,结果表明:脑电波的变化与做梦有关。接着,他又对二十名年人进行了反复的观察实验,最后得出结论:睡眠中眼珠快速转动的时候,人的脑电波也会发生较大的变化,这是人最容易做梦的阶段。阿瑟林斯基的研究成果,成为心理学家研究做梦的重要依据。
10.阿瑟林斯基发现了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1.他提出什么问题?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2.他的实验证明了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课内阅读。
有人说过这样一句话:真理诞生于一百个问号之后。其实,这句话本身就是一个真理。
纵观千百年来的科学技术发展史,那些定理、定律、学说的发现者、创立者,差不多都善于从细小的、司空见惯的现象中看出问题,不断发问,不断解决疑问,追根求源,最后把“?”拉直变成“!”,找到了真理。
13.“真理诞生于一百个问号之后”这句话的含义__________________。
14.如何理解“最后把‘’?”拉直变成‘!”,找到了真理。”这句话?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5.第2段中的“发现者”与“创立者”的位置能不能互换?说说你的理由。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试卷第1页,共3页
试卷第1页,共3页
参考答案:
1.A
【详解】

2.A
【详解】
本题考查词语搭配,要注意搭配的结构和形式,学生平时要注意积累。
A项,“解决戒备”动宾搭配不当,可以是解决问题等。可以是放松戒备。
3.C

4.B
【详解】
A项中“拨地而起”中“拨”错误。“拔地而起”是形容山、树、建筑物等高耸在地面上;B项中“穿流不息”中“穿”错误,应该是“川”,意思是“水流”。“专心志致”中“志致”颠倒顺序了,成语正确书写应为“专心致志”,“致”指“集中(注意力等)”,“志”指“意志”,成语的意思是“一心一意,集中精神”。C项全部正确。D项“赏心阅目”正确写法是“赏心悦目”“悦目” 悦目:看了舒服。指看到美好的景色而心情愉快。故选B项。
5.D

6. 发现问题,不断追求 通过探索解决了疑问,发现了真理 直观形象 排比 科学真理就存在于我们身边,它并不神秘 科学发现也不容易,指出了科学真理的发现是有条件的,那就是给那些“有准备、独立思考、锲而不舍”的人
【详解】
(1)本题考查对句子内容的理解。需要在理解课文的基础上作答。课文中举了三个例子进行说明,需要将这三个例子概括总结,提炼出他们共同使用的方法:首先发现问题,不断追问;然后通过自己的探索解决了问题,发现其中的真理。这原本是一个很抽象的道理,但是作者利用问号与感叹号来阐述这个道理,将抽象道理直观形象的展现在人们面前。
(2)本题考查对句子内容的理解及修辞手法。排比句是指将三个或三个以上意义相关或相近、结构相同或相似、语气相同的词组或句子排列起来组成的句子。这一句话中有三个句式相同的短句,所以运用了排比的修辞手法。两个短语内容的理解需要结合课文的上下文,找出其中关键词来理解。
7. 惯 源 偶 著 舍 其解 问到底 追根求源 打破砂锅问到底 千载难逢 见到一点儿苗头就能知道它的发展趋势或问题的实质
【详解】
考查补写成语及运用,只要平时注意积累和识记,做起来就不难。书写时注意同音字、形近字的区别,要依据词语的意思来记忆。
1.追根求源:指追溯事物发生的根源。同“追本溯源”。打破砂锅问到底:比喻追究事情的根底。所以它们是近义词。
2.司空见惯:指某事常见,不足为奇。千载难逢:一千年里也难碰到一次。形容机会非常难得。所以它们是反义词。
8.人口数量的增加必然会带来更多的资源开发,在地球有限的资源中,不停的开发,使地球母亲难堪重负。另一方面人口的增加也带来一些机遇,带来社会的发展。我们应该开发新能源,保护地球现有资源,做到资源重复利用等。
【详解】

9. 论文引起了注意。 没有大胆的猜测怎么能做出伟大的发现呢? 我们只要从细小的、司空见惯的现象中看出问题,不断发问,不断解决疑问,追根求源,就能解决问题,找到真理。

10.一次,他发现儿子在睡觉的时候,眼珠忽然转动起来。
11.他感到很奇怪:为什么睡觉时眼珠会转动?这会不会与做梦有关?会是什么关系呢?阿瑟林斯基带着一连串的疑问,对自己八岁的儿子进行了实验。
12.结果表明:脑电波的变化与做梦有关。接着,他又对二十名年人进行了反复的观察实验,最后得出结论:睡眠中眼珠快速转动的时候,人的脑电波也会发生较大的变化,这是人最容易做梦的阶段。阿瑟林斯基的研究成果,成为心理学家研究做梦的重要依据。
10.考查学生获取文章信息的能力。第2句话即为答案。
11.考查学生获取文章信息的能力。“他感到很奇怪:为什么睡觉时眼珠会转动?这会不会与做梦有关?会是什么关系呢?”即为答案。
12.考查学生获取文章信息的能力。“结果表明:脑电波的变化与做梦有关。接着,他又对二十名年人进行了反复的观察实验,最后得出结论:睡眠中眼珠快速转动的时候,人的脑电波也会发生较大的变化,这是人最容易做梦的阶段。阿瑟林斯基的研究成果,成为心理学家研究做梦的重要依据。”即为答案。
13.指人要多问、勤思考,要留心生活
14.这句话中的“?”指的是发现的问题,是不断地追问。“!”指的是通过探索,解决了疑问,发现了真理。这个句子把一个抽象的道理,用直观、形象的方法进行表述,给人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15.不能。“发现”与上文的“定理、定律”相对应;“创立“与上文的“学说”相对应。如果调换了,搭配就不恰当了。

答案第1页,共2页
答案第1页,共2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