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一滴水经过丽江教学设计

文档属性

名称 20一滴水经过丽江教学设计
格式 docx
文件大小 122.0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2-04-21 14:46:22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一滴水经过丽江 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自读课文,把握一滴水的游踪
2.揣摩品味本文富有诗意的语言
3.理解作者独特的写景角度与方法
【教学重难点】
揣摩品味本文富有诗意的语言
【课型】自读课
【课前预学】
1.阅读课文,圈划出文中涉及的地点与独特景物
2.根据课文,绘制“一滴水”的丽江游踪
【教学过程】
一、漫谈“不好写”
同学们,你们去过丽江吗?(播放视频)
2012年6月,阿来第三次来到丽江,受友人所赠十三卷本《云南史料丛刊》的“诱惑”,阿来应允写一篇适合中小学生阅读的有关丽江的文章。说起《一滴水经过丽江》背后的故事,阿来说道:“武威行后,又到丽江……不意,当地政府知道我到了丽江,邀我写一篇适合小学生读的关于丽江的文字。这是很不好写的文字……”
那么到底为什么不好写呢?请大家再次快速浏览课文,想想阿来为什么说写关于丽江的文字是“很不好写”的。
(此时,你可以按下暂停键)
或许你们已经发现了:
1.丽江太美了,景点太多不容易写
玉龙雪山、丽江坝、落水洞、黑龙潭、四方街、金沙江边等
2.丽江有着悠久的历史文化
3.作者这篇文章是写给小学生读的,内容和语言都要让小学生能接受
4.去过丽江的人太多了,同样,写过丽江的人也太多了,佳作太多
总结来说,写丽江内容繁多,时间上,空间上,自然景物,人文风情,都要有所涉及,要兼顾读者对象,还要写得出彩,确实“不好写”。不光是写关于丽江的游记,写每一篇游记都会遇到“内容繁多”“读者对象”“别致新颖”三个问题。
但如今这篇文章被收录进我们的中学语文课本,并为世人称道,请大家将视线转移至我们的课后阅读提示:
“这是一篇别具一格的游记作品。与一般游记作品以人的游踪为线索不同,作者化身一滴水,以水的踪迹为线索,全方位展现了丽江古城的自然风光、历史沿革和人文景观,构思新颖,视角独特。”
想知道从“不好写”到写得“别具一格”,有什么秘诀呢?请大家跟着王老师的三个小任务去打开阿来通过《一滴水经过丽江》教给我们的三个“游记锦囊”吧。
任务一:跟着水滴游丽江
——【解决“内容繁多”的问题】
课前绘制水滴的游踪图
(1)观察这滴水的游踪,并思考阿来为什么这样安排这滴水的行踪?
玉龙雪山山顶--丽江坝--黑龙潭--玉河--四方街--中河--浇花人的大壶--兰花上--壶--中河--金沙江
1.从上到下,秩序井然
2.贯穿丽江的主要景点,还融合了丽江的历史
所以,写游记要注意安排行踪,既有时间维度,又有空间维度。
(2)观察两部分的文字,有什么不同
A.“一架大水车来把我们扬到高处,游览古城的人要把这水车和清凉的水作一个美丽的背景摄影留念。我乘水车转轮缓缓升高,看到了古城,看到了狮子山上苍劲的老柏树,看到了依山而起的重重房屋,看见了顺水而去的蜿蜒老街。古城的建筑就这样依止于自然,美丽了自然。”
B.“我经过叮叮当当敲打着银器的小店。经过挂着水一样碧绿的翡翠的玉器店。经过一座院子,白须垂胸的老者们,在演奏古代的音乐。经过售卖纳西族东巴象形文字的字画店。”
明确:对于著名的景点,详细描述,部分景点简略提及。
方法总结:有序安排,详略得当
任务二:品味语言读丽江
——【解决“读者对象”的问题】
作者这篇文章是写给小学生读的,内容和语言都要让小学生能接受,同时阿来的文学生涯是从写诗开始的,在写作时语言不可避免地有着自己的风格。那么这篇文章的语言有何独特之处呢?
(1)语言的生动(拟人、借水抒情)
作者将自己化身为一滴水,用的是拟人的手法,联系具体语段来看:
1.“我又化成了一滴水,和瀑布里另外的水大声喧哗着扑向山下。在高山上,我们沉默了那么久,终于可以敞开喉咙大声喧哗。”(第3段)赏析:通过拟人的手法,准确地刻画了一滴水的两种不同状态:做雪山冰川中的一粒坚硬的冰是沉默的,不能自由行动的;做玉龙瀑布中一粒快乐的水滴是喧闹的,表达出自由奔流的快乐,无束缚的喜悦。
2.我是被亮光惊醒的。我和很多水从象山脚下的黑龙潭冒出来。咕咚一声翻上水面。看见很多不同模样的人。黑头发的人,黄头发的人。黑眼睛的人,蓝眼睛的人。(第7段)
看见很多不同模样的人。黑头发的人,黄头发的人。黑眼睛的人,蓝眼睛的人。vs看到来自世界各地的人
赏析:“被亮光惊醒”生动准确地描绘出水在地下落水洞中流动多年突然流入黑龙潭,重见光明的情景,也表现出了水滴的喜悦。
小学生喜欢读,活泼、有趣的文字,使得最初的读者对象问题就解决了。
(2)语言的诗意
作者在创作时难以避免带有自身的语言风格。语言的诗意首先体现在抒情性与节奏感上。诗意是阿来文学风格的灵魂。无论是他早期的诗歌,还是中后期的小说、散文,都有优美的句子,丰富的内涵,诗意的境界。
任务要求:找出文中富有诗意的句子,体会作者饱含的情感,并批注在旁。
(此时,你可以按下暂停键)
示例:
1.一些薄云掠过月亮时,就像在丽江古城中,一个银匠,正在擦拭
一只硕大的银盘。
批注: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将薄云掠过月亮时的形态诗意化,写出了作者对丽江古城夜景的由衷的赞美。
2.我乘水车转轮缓缓升高,看到了古城,看到了狮子山上苍劲的老柏树,看到了依山而起的重重房屋,看见了顺水而去的蜿蜒老街。
批注:连续使用“看到了”,赋予简略传神的描写一种诗意的抒情
3.我确实想停下来,想被掺入砚池中,被醮到笔尖,被写成东巴象形文的"水",挂在店中,那样,来自全世界的人都看见我了。
批注:连续的两个“想”、三个“被”,“那样”与“来自全世界的人都看见我了”断开,在有意识的重复中,在长短节奏的鲜明对比中,强烈地表达了“一滴水”的心愿。
4.我来到了喧腾奔流的金沙江边,跃入江流,奔向大海。我知道,作为一滴水,我终于以水的方式走过了丽江。
批注:连续使用“我来到”“我知道”“我终于”,形成一种语言上的复沓,不断突出抒情主体,包含了无尽欢欣、无情感慨,有着浓重的抒情诗的韵味。
方法总结:语言生动,彰显风格
任务三:再探视角悟深情
——【解决“佳作太多”的问题】
在本单元的游记专题中,大部分文章都是以作者本人的游踪为线索,像本文一样,以丰富的想象,化身为一滴水浏览丽江的视角可谓别具一格,这一点,相信同学们都十分赞同。但是作者为何偏偏要化身为一滴水而不是一片树叶或一只鸟儿呢?结合课文与相关材料,探究上述问题。
资料链接
材料一:丽江市位于云贵高原与青藏高原的连接部位,地势西北高而东南低,最高点为玉龙雪山主峰,海拔一般都在2000米以上,属低纬暖温带高原山地季风气候,境内水利资源丰富,动植物种类繁多,为云南省重点林区、中国水电西电东送基地之一。世界遗产委员会对丽江古城的评价中就指出丽江“拥有古老的供水系统”,这一系统纵横交错,精巧独特,至今仍在有效的发挥着作用,水既是风景,也是丽江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象征。
材料二:材料二:“藏族的传统观念认为自然界的一切物质都是有灵魂的,包括花草树木,山川河流与人一样都是有生命的。”投射在阿来的作品中,即为一种平等的生命观,这种观念决定了其写作的态度与创作视角……阿来于文学创作中追寻具有普遍意义的生命主题,展现了承寓共生意识的灵魂本真
——谢慧《论阿来原生视野中生命的三重内蕴》
1.选取特色景物
丽江本身就以水见长,作者选择一滴水而不是一片云一只鸟,充分考虑了描写对象本身的特点。
2.选取视角灵动
一些在时空上不相连的景物,景物之间容易出现断裂,一般的写法需要相当数量的文字来消除这种断裂感,但本文的作者,只需要简单的交代,一滴水的流动,就可以完成一个景物到另一个景物的过渡。譬如,对于一些作者想点到却不愿详细描写的景物事件,如东巴文字,主人与客人的对话,游客在晚间的活动等,常常利用水滴的跳动或跳跃,让文章获得了自由的视角。
3.视角巧蕴哲思
根据材料二可知,丽江不仅有着优美的自然风光,更是有着丰厚的历史文化,在文章的末尾,作者以“水”的视角写道:
“这些人在自己所来的远处地方,即便是寂静时分,内心也很喧哗。在这里,尽情欢歌处,夜凉如水,他们的心像一滴水一样晶莹。”
这里讲远方的游客两种不同的心境做对比,突出自然美丽的古城是人心灵最好的栖息场所,句子中还把宁静的心灵世界比作晶莹的雪山水滴,赞美了古城流水的冰清洁白,表达了对丽江古城的喜爱之情。
水最能彰显丽江的地貌风情,也最能让我们感悟心灵的一尘不染。
方法总结:巧选视角,巧蕴哲思
三、总结“一滴水”
从丽江的自然风景、民俗风情、历史文化起步,指向人性的纯美与清澈,指向心灵的纯真与守望,指向返璞归真的生活方式。可以说,这“一滴水”看似轻盈灵动,实则丰富深邃。
从“很不好写”到“别具一格”,这种创新,看似只隔了一滴水的距离,实则是一颗心的距离。
古人云:“读万卷书,行万里路”,因为有着对丽江丰厚历史文化的深层了解,一颗灵动的、纯净的、有爱的水一般的心,才能用美的文字写出美的风景。
方法总结:
有序安排,详略得当
语言生动,风格鲜明
巧选视角,巧蕴哲思
写游记,我们都可以换一种手法去尝试,用上本节课所学习的方法,带上阿来给我们的一点启示,用手中的笔,丈量祖国的大好河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