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王》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学习把握人物形象、概括人物思想性格特征的方法。
2、 调动学生的生活体验,通过品读法、探究法、拓展法等来体会文章的思想感情,提高阅读能力。
3、体会我和老王的善良,领悟文中追求的平等观念。
【教学重点】
调动学生的生活体验,通过品读法、探究法、拓展法等来体会文章的思想感情,提高阅读能力。
【教学难点】
体会我和老王的善良,领悟文中追求的平等观念。
【教学准备】
ppt课件;互动课堂软件。
【教学过程】
一、单元目标,导入课文
本单元的课文都是关于“小人物”的故事。
单元目标上这样介绍:“这些人物虽然平凡,且有弱点,但在他们身上又常常闪现优秀品格的光辉,引导人们向善、务实、求美。 其实,普通人也一样可以活得精彩,抵达某种人生的境界。 ”
今天,我们要介绍的这位小人物,我们不知道他具体的名字,只知道他和老师同姓,我们称呼他为“老王”。(板书课题)
二、圈画课文,了解老王
老王究竟是一个什么样的人呢?请大家快速阅读课文,在文中圈画出概括老王特点的词。
(预设:“老实”“不幸”)
1、读“老实”
“老实”这个词内涵很丰富,可以是肯定,也可以是否定,可以说是不灵活,也可以说是不能干。鲁迅曾说“老实”是无用的别名。大家想一想,老王的“老实”是指的什么?作者用哪些事表现他的老实?
(预设:“老实”说老王很善良。)
(预设:给我们送冰,车费减半;送钱先生看病不要钱)
(“愿意给我们家带送,车费减半”——你读出了什么言外之意?尤其是“愿意”——为什么车费减半)
(“我送钱先生看病,不要钱”——句子重读在哪里?——“钱先生”——体现一种同情,一个不幸人对另一个不幸人的同情,一个拉车的对两个文化人的同情)
(概括:老王的“老实”不是无能,不是不灵活,不是不能干,而是一种善良的品性。)
2、说“不幸”
大家觉得老王有几大不幸?
(身体残疾、失去组织、没有亲人、经济贫困)
(配乐朗读句子)
你觉得老王自己认为他最大的不幸是什么?(老王心中最大的渴望是什么?)
(预设:关注第四段“问起那里是不是他的家。他说,住那儿多年了。”——我们会如何回答——为什么老王会这样回答)
(概括:老王最渴望亲人的关爱,渴望亲情的温暖。)
三、品析句子,走进作者
1、对于这样一个善良却不幸的人,他身边的人是如何对待的?
(嘲讽、不关心)——所以老王常常活在“失群落伍的惶恐中”
2、老王得到“关爱和温暖”了吗?
(得到了——谁身上——杨绛一家)
杨绛一家为他做了哪些事?
(预设:我常坐老王的三轮;我女儿给他吃大瓶的鱼肝油;我跟他闲聊,问起那里是不是他的家;送冰我们不要他减半收费;送钱先生我们一定要给钱;送鸡蛋和香油我们都一定要给钱)
(概括:我们是善良的一家。)
2、老王得到亲人般的关爱和温暖了吗?
(这两个问题的差别在哪里?)
接下来我们走进老王的内心,请大家把自己当成老王,完成练习题一。
一、走进老王的内心
请你以老王的视角将场景中的空格补充完整。
场景一:与别人不同,杨绛先生常坐我的三轮,我蹬她坐,一路说着闲话,她总是很仔细地听我讲,她真是一个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的人。
场景二:知道我________________,她女儿______________________,我感受到了她和家人的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场景三:我顺带给杨绛先生家里送冰,我想要减半收费,她却认为“当然”不行,我觉得她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场景四:我去送香油和鸡蛋给她,她给了我一些钱,我想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互动课堂软件,展示学习成果)
3、片段重点学习送蛋和香油细节。(8、16两段)
请同学读这两段。
让同学们印象最深刻的是什么?
(分析:“我知道,我知道——不过你既然来了,就免得托人捎了”)
杨绛先生一直强调她知道,其实她当时究竟知不知道,老王病那么严重,他还来他们家干什么的原因?——不知道——为什么——因为“我害怕得糊涂了”。——害怕到什么程度——“没请他坐坐喝口茶水”“我不能想象他是怎么回家的”
最后,作者想清楚老王的初衷了吗?——想清楚了,在文中的最后一段。
四、拓展背景,了解情感
1、“一个幸运人对不幸者的愧怍。”
你们想清楚杨绛为什么愧怍了吗?
(针对这对话,课堂作业本上有这样的题目,在联系第二题,我们一起来看一看)
走进作者的内心
初稿:那是一个多吃多占的人对一个不幸者的愧怍。
课文:那是一个幸运的人对一个不幸者的愧怍。
作者为什么把“多吃多占”改为幸运 “多吃多占”指物质层面的占有,含贬义;相对而言,幸运则侧重于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老王是“不幸者”,表现在__________、 失去组织、______________、没有亲人;但是作者一家就真的是“幸运者”吗?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既然各人有各自的“不幸”,作者为什么要感到“愧怍”?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互动课堂展示,分析成果)
2、出示时代背景。
文化大革命它是对文化的践踏,更可怕的一点,就是对人与人关系的伤害,是对善良人性的摧残。那是一个人人自危的年代,早上是朋友,晚上是敌人,卖友求荣,落尽下石……这样的事,随时都可以发生。人与人的关系,几乎到了最冷漠最冷酷的地步。
(在这样的环境下,老王对杨绛这样一个知识分子家庭无疑是善良的,这种品质值得敬重。)
3、可是作为知识分子的杨绛一家,在文化大革命中就真的幸运吗?
(学生去文中找句子)
(介绍“干校”,白天干活,晚上戴高帽、游行示众,遭到全国的唾骂——他们这些知识分子内心也饱受煎熬。更何况杨绛先生女婿因为这样去世了,自己的女儿也生病了,内心更是摧残。)
(当她见到病入膏肓的老王时,她的内心是怎样的?为什么忘记请他坐,为什么忘记然他喝茶?——对呀,这是对死亡的害怕)
所以,同样可贵的还有杨绛先生。在内心遭到打击摧残的时候,那些物质上的已经是她所能给的了。并且她当时经济条件一定很好吗?所以他们一家给予老王的可能是最好的了。
4、回到送香油和鸡蛋,老王想到的仅仅是同学们提到的打击吗?
老师相信,如此善良、可敬的一家,老王也不会后悔最后阶段送去表谢意的鸡蛋和香油,所以老师场景四是这样写的。(配乐教师学生配合读)
5、杨绛曾经在她的一部作品的后记中明确指出:“在我们的社会,文学创作毋需鼓吹嚣张、毋需宣张残忍、毋需吹捧权势,而要同情弱者、关注底层、表达人性的善良与关爱。”
(杨绛,杨绛先生一家也是值得敬佩的)
6、归纳方法
本篇课文是一篇写人的散文,在理解文本上,我们可以抓关键词、概括关键事,咬文嚼字,深情朗读,重现情景,角色替换,对比阅读。大家尝试去做,一定会更有收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