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3 出师表 课件(109张PPT)

文档属性

名称 23 出师表 课件(109张PPT)
格式 pptx
文件大小 4.6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2-04-21 17:41:24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共109张PPT)
   诸葛亮撰写的《出师表》历来受到人们的高度赞扬,陆游有诗云:“出师一表真名世,千载谁堪伯仲间。”文天祥也盛赞:“或为《出师表》,鬼神泣壮烈。”这篇表文为何有这么大的艺术魅力?拳拳报恩意,殷殷老臣心。相信表文中那情挚生动的话语,精辟透彻的道理,不仅警醒一世当朝者,也是所有人的处世通言。
一对二表三分鼎,六出七纵八阵图
有这样一副对联概括了诸葛亮一生功绩:
《出 师 表》
诸葛亮

表是一种文体,古代奏议的一种,臣子向帝王上书言事的奏章,用于向君王陈说作者的请求和愿望。表文的内容一般不外乎议论和叙事,又往往带有抒彩。“出师表”是出兵打仗前,主帅给君主上的奏章。这种表,或表明精忠报国之心,或献攻略之策。
历来以战名世者甚众,以表传后者颇少。唯独诸葛亮的《出师表》不仅存之典册,而且灿然于文苑。这是因为孔明之作,持论贤明通达,行文情浓义明,因而被奉为理政的规范,为人的圭臬,作文的楷模。
“表”的基本特征是“动之以情”。《出师表》是诸葛亮在出师北伐前写给刘禅shàn (刘后主)的呈文。
解题
“禅”字在刘禅的名字中,应该读shàn
一.刘备在生刘禅前,大约恐自己无后,认了个养子,就是刘封。后来为长子取名刘禅,让人难免联想到“封禅”。
二.禅和佛教有莫大关系。而东汉末年,佛教传入中国不过百余年,影响甚微,肯定不如张鲁的五斗米,而且也没有任何证据证明刘备笃信佛教,那么他为什么要给当时唯一的儿子用佛教用语取名?
三.刘禅字公嗣。名、字相配是古人取字的惯例。若禅字读chán,那它和嗣字有何关联?而若它读shàn,则和嗣字成相辅相成的关系。一禅一嗣,一让一继。
四.刘备一共有四个儿子(包括养子刘封)这四个儿子的名字正是“封禅(shàn)永理”。这是中国的古代的一个典故,现在许多三国的研究者称刘备早有称帝的野心也是从他的这四个儿子的名字作为根据之一的。
课外连接:
诸葛亮(181— 234),字孔明,琅邪阳都人。三国时著名的政治家、军事家。东汉末避乱荆州,隐居隆中,经刘备三顾茅庐,出来辅佐刘备,联合孙权败曹操于赤壁。公元221年,刘备在成都称帝,国号汉,亮为丞相。222年,刘备为关羽被杀报仇,亲率大军伐吴,在彝陵被陆逊火攻击败。次年,刘备病死在白帝城。临终时,对诸葛亮说:“君才十倍曹丕,必能安国,终定大事。若嗣子可辅,辅之;如其不才,君可自取。”
作者简介
诸葛亮流着泪回答:“臣敢竭股肱之力,效忠贞之节,继之以死!”刘备吩咐刘禅:“汝与丞相从事,事之如父!”
225年诸葛亮七擒孟获南方诸郡基本平定;
227率兵北伐曹魏,出发前给刘禅上了《出师表》。228年第二次北伐前又上一表,为《后出师表》。
诸葛亮多次北伐曹魏,争取统一中国,最后于234 年病死在五丈原战场。谥忠武。著有《诸葛亮集》。
杜甫:出师未捷身先死,常使英雄泪满襟。
鞠躬尽瘁,
死而后已。
这篇《出师表》是诸葛亮在公元227年(蜀汉后主刘禅建兴五年)出兵伐魏,临行时写给刘禅的奏章。当时刘备已经死了四年(223年),蜀国和吴国的联盟已经破裂,荆州已经失守,蜀国实际只占有益州,实力本来不厚,再加上连年战争,国力更加困乏。于是诸葛亮派人和吴国修好,又亲自领兵平定了南方少数民族地区的叛乱,稳定了后方(即“五月渡泸,深入不毛”),然后趁魏国君主曹丕(pī)身死、魏国大将司马懿被贬的机会,抱着“不伐贼,王业亦亡;帷坐而待亡,孰与伐之’’的心情,出兵北伐,企图巩固蜀汉政权、消灭魏国进而统一中国,复兴汉室。
时代背景
读准下列划线字的音:
崩殂( ) 恢弘( )
妄自菲( )薄( )
以塞( ) 驽钝( )
陟( )罚臧( )否( )
裨( )补阙( )漏

hóng
fěi


zhì
zāng

quē


扫除障碍
郭攸( )之 费祎( )
行( )阵和睦
长( )史 猥( )自
夙( )夜忧叹
以彰其咎( ) 咨诹( )
以遗陛下( )
斟( )酌( )损益
yōu

háng
zhǎng
wěi

jiù
zōu
wèi
zhēn
zhuó
攘( )除
rǎng
二十有( )一年
yòu
给下列多音多义字注音。
⒈薄 妄自菲薄( )
薄纸( )
⒉塞 以塞忠谏之路( )
塞外( )
⒊行 行阵( )
性行淑均( )
⒋否 陟罚臧否( )
是否( )
⒌遗 以遗陛下( )
遗失( )


sài
háng
xíng

fǒu
wèi

báo
读音、节奏参考:
先帝/创业/未半∕而/中道崩殂cú ;今/天下三分,益州/疲弊bì,此诚危急存亡之秋/也。然/侍卫之臣∕不懈xiè /于内;忠志之士∕忘身/于外者:盖追/先帝/之殊遇,欲报/之于/陛下也。诚宜/开张圣听,以光/先帝遗德,恢弘hóng /志士之气;不宜/妄自菲fěi薄bó ,引喻失义,以塞sè /忠谏jiàn之路也。
宫中/府中,俱为一体;陟zhì罚臧zāng否pǐ ,不宜异同:若有/作奸犯科∕及为/忠善者,宜付有司∕论其/刑赏,以/昭zhāo /陛下平明之治;不宜/偏私,使/内外/异法也。
侍中/侍郎郭攸yōu之/费祎yī /董允yǔn等,此皆良实,志虑忠纯,是以/先帝简拔bá /以遗wèi陛下:愚yú /以为/宫中之事,事无/大小,悉以咨 zī 之,然后/施行,必/能裨bì补阙quē漏,有所广益。
将军向宠,性行xíng /淑shū均,晓畅/军事,试用/于昔日,先帝/称之曰yuē /“能”,是以众议/举宠为督dū 。愚/以为/营中之事,悉以咨之,必/能使行háng阵和睦,优劣 liè/得所。
亲贤臣,远小人,此/先汉/所以兴隆也;亲小人,远贤臣,此/后汉/所以倾颓 tuí也。先帝在时,每与臣/论此事,未尝不/叹息痛恨于桓huán 、灵也。侍中/尚书/长zhǎng史/参军/此悉/贞良死节之臣,愿/陛下亲之∕信之,则/汉室之隆,可计日/而待也。
臣/本/布衣,躬耕/于南阳,苟 gǒu全性命/于乱世,不求闻达/于诸侯。先帝/不以/臣卑鄙,猥wěi自/枉屈,三顾臣/于草庐/之中,咨臣/以/当世之事,由是/感激,遂许/先帝以驱驰。后值/倾覆,受任于/败军之际,奉命于/危难之间,尔来/二十有yòu一年/矣。
先帝/知臣谨慎,故/临崩寄臣/以大事也。受命以来,夙sù夜忧叹,恐/付托不效,以伤/先帝之明,故/五月渡泸lú ,深入/不毛。今/南方已定,甲兵已足,当奖率/三军,北定中原,庶竭 jié 驽nú
钝dùn ,攘rǎng除奸凶,兴复汉室,
还huán 于旧都:此臣所以报/先帝而忠陛下之职分/也。至于/斟zhēn酌zhuó
损益,进尽忠言,则攸之、祎、允之任也。
愿/陛下托臣以讨贼兴复之效,不效,则/治臣之罪,以告先帝/之灵;若无兴复之言,则/责攸之、祎、允等之慢,以彰其咎jiù;陛下/亦宜自谋,以咨诹zōu/善道,察纳雅言,深追/先帝遗诏zhào 。臣/不胜/受恩感激。
今当远离,临表涕泣,不知所云。
听读课文
注意:
1、字音、合理断句。
2、句子的节奏、重音与感情。
个性诵读
读准字音
读清节奏
读出情感
疏通文句,读懂课文
先帝 创 业未半而 中道 崩殂,今天下三分,益州 疲弊,此 诚危急存亡之 秋也。
死。
崩:古时指皇帝死亡
殂:死亡
指蜀汉
确实,
实在
助词,

时,
时候
中途
人力疲劳,物力缺乏。
指刘备。
先:尊称死去的人
开创,创立
统一天下的大业
译文:先帝开创的(统一天下的)大业还没有完成一半,却中途去世了,现在天下分裂成三国,(我们)蜀汉人力疲惫,物力又很缺乏,这实在是(形势)危急,(决定)生死存亡的时刻啊。
然侍卫之臣不懈 于 内,忠志之士忘身于外者,盖 追先帝之殊遇,欲报之于陛下也。
发语词,有“因为是”“原来是”的意思。
追念
懈怠

奋不顾身,
舍生忘死
特殊的礼遇
报答
疆场

译文:然而侍卫大臣们在宫廷内毫不懈怠,忠诚有志的将士们在外奋不顾身,是因为追念先帝(在世时对他们)的厚待,想将此恩报答给陛下啊。
朝廷
诚 宜 开张 圣听, 以 光先帝
遗德, 恢弘志士之 气,
遗留的美德
的确,
确实
应该
扩大
圣明的听闻

发扬光大
发扬扩展
志气,勇气
译文:(陛下)确实应该扩大圣明的听闻【广泛的听取别人的意见】,来发扬光大先帝遗留下来的美德,发扬扩大有志之士们的志气,
不宜妄自菲薄,引喻失义,以 塞 忠谏之路也。
随意地看轻自己
妄:胡乱的
菲薄:轻视
忠言劝谏
说话不恰当。
引喻:称引、譬喻;
义:不合道理
以致
阻塞
译文:不应该过分看轻自己,说话不恰当,以致堵塞(大臣们向您)忠言进谏的道路啊。
1、当时的形势如何?分析天下大势,在文中起什么作用?
2、这一段中先后两次提出刘备,其用意何在
3、用自己的话说说作者对后主提出的具体建议是什么?然后用四个字概括。
4、总结概括本段段意。
齐读第一段,然后依据第一段内容思考下列问题:
1、当时的形势如何?分析天下大势,在文中起什么作用?
当时的不利条件:
先帝创业未半而中道崩殂,今天下三分,益州疲弊,处在“危急存亡”的严重关头。
对形势的这一清醒的估计,是暗示刘禅,如不发愤图强,国家必然败亡。
当时的有利条件:
内外之臣均有“追先帝之殊遇,欲报之于陛下”而“不懈于内”、“忘身于外”的耿耿忠心。
这告诉刘禅,只有依靠、重用这些贤德忠贞之士,才可救亡图存,以兴先帝之业。
有利有弊
2、这一段中先后两次提出刘备,其用意何在
因为蜀国是先帝创下的基业,是“北定中原”“恢复汉室”的根据地,而先帝的理想未能实现而中途死亡,使作者感到十分痛惜,肩上的托付的担子之沉重。同时警示后主要奋发有为,激发刘禅继父之志和启示他学先帝用人之明。为后文提出建议定下基调。
3、用自己的话说说作者对后主提出的具体建议是什么?然后用四个字概括。
开张圣听(广开言路)
①实在应该广泛地听取意见,发扬先帝遗留下来的美德,振奋有抱负的人们的志气。
②不应该随便看轻自己,说一些不恰当的话,以致堵塞人们忠言劝谏的道路啊!
小结第一段:分析当时形势,提出具体建议——开张圣听(广开言路)。
先帝崩殂
天下三分
益州疲弊
危急存亡
不利
追殊遇
报陛下
不懈于内
忘身于外
有利
(广开言路)
开张圣听
诚宜…
不宜…
正反对比
4、总结概括本段段意。
(客观)
(主观)
形势严峻
灭国危险
团结勤奋
勇于牺牲
--------第一条建议
宫中 府中, 俱 为一体,陟 罚
臧否,不宜 异同。
皇宫中
丞相府中


惩罚,批评
不同,偏义复词,词义偏在“异”上
提拔,晋升
赞扬和批评
译文:皇宫中(的近臣)和朝廷中(的官吏),都是一个整体,(对他们的)奖惩功过、评定好坏,不应该因(人)在宫中或府中而不同。
若有作奸犯科 及 为 忠 善
者,宜 付 有司 论其刑赏,

尽忠国家的事
好事
……的人
做奸邪事情,
犯科条法令。
犯:触犯
科:科条,法令
判定

以及
交给
负责专职
的官员
译文:如果有作奸邪事情、犯科条法令的,以及尽忠做好事的人,都应该交给主管的官员判定他们受罚或者受赏,
以 昭陛下平明之理,不宜 偏私,使 内外
异法也。

显示,表明
赏罚标准不同
公正清明的治理。
平:公平;
明:清明;
理:治理
偏袒,
有私心
宫内和丞相府
译文:来显示陛下公正严明的治理,而不应当有偏袒和私心,使宫内和朝廷刑赏之法不同。
齐读第二段,然后依据第二段内容思考下列问题:
这一段诸葛亮向刘禅提出的建议是什么?为什么要提出这条建议?
不宜异同
宜付有司
不宜偏私
第二条建议
赏罚严明
处事公正
这一段诸葛亮向刘禅提出的建议是什么?为什么要提出这条建议?
以昭陛下
平明之理(目的)
正反对比
侍中、侍郎郭攸之、费祎、董允等,此皆良实,志 虑 忠纯,是以先帝简拔以 遗陛下。
形容词作名词用,
忠良诚实的人
因此
选拔。简:挑选。一说通“拣”,拔:选拔。
给予
志向
思想
忠诚纯正
译文:侍中、侍郎郭攸之、费祎、董允等人,这些都是善良诚实的人,(他们的)志向和心思都忠诚纯正,因此先帝选拔他们来给予陛下(使用)。
愚以为宫中之事,事无大小,悉以 咨之,然后施行,必能裨补 阙 漏,有所广益。
古时自称,我
无论
拿来,介词
缺失
有启发和帮助
询问
弥补,补救
疏漏
译文:我以为宫廷中的事情,无论大小,都拿来询问他们,这样以后再去实行,一定能够弥补缺点和疏漏之处,得到更多的益处【获得更好的效果】。
姓名
特点
效用
证明
工作
郭攸之、费祎、董允
皆善良忠实、志虑忠纯
先帝简拔留给后主之材
可裨补阙漏,有所广益
咨以宫中之事
提出具体建议——内政上推荐重用宫中贤臣
齐读第三段,然后依据第三段内容思考下列问题:
概括段意并完成下表。
将军向宠,性行 淑 均,晓畅军事,试用 于
昔日,先帝称之曰能,是以众议举宠为督。
通晓,熟悉,精通

过去
因此
性情品行

公正
公平
称赞
建议,推举
任用
武职,向宠曾为中部督(禁卫军统帅)
译文:将军向宠,性情品德善良平正 ,通晓军事,在过去任用他的时候,先帝称赞他说(他)有才能,因此大家商议推举向宠做中部督。
愚以为营中之事,悉以咨之,必能使行阵和睦,优劣得所。
行伍,部队
军营、军队
译文:我认为军营中的事务,都拿来询问他,就一定能够让军队团结和睦,好的差的各得其所。
姓名
特点
预计效果
证明
工作
向宠
性行淑均,晓畅军事
先帝称赞,众人拥戴
行阵和睦,优劣得所
营中之事,悉以咨之
齐读第四段,然后依据第四段内容思考下列问题:
概括段意并完成下表。
提出具体建议——军事上(营中)重用贤臣,
推荐府中(外)武将向宠
亲贤臣,远小人,此先汉 所以 兴隆也;亲小人,远贤臣,此后汉所以倾颓也。
亲近。
形作动
疏远。
形作动
表原因,可译为“……的原因”
倾覆衰败
兴盛
西汉
东汉
译文:亲近贤臣,疏远小人,这是先汉兴盛的原因;亲近小人,疏远贤臣,这是后汉倾覆衰败的原因。
先帝在时,每与臣论此事,未尝不 叹息
痛恨 于桓、灵也。
痛心遗憾
对于
没有一次
谈论
感叹惋惜
译文:先帝在世时,每次和我谈论这些事情,没有一次不对桓、灵二帝的做法而感叹惋惜、感到痛心遗憾的。
侍中、尚书、长史、参军,此悉贞 良 死节之臣,愿陛下亲之信之,则汉室之隆,可计日 而待也。
为保全节操而死,指能够以死报国。
希望
那么
兴盛
计算着日子
表修饰
贤明
信任
忠正
译文:侍中、尚书、长史、参军,这些人都是忠贞贤良、能够以死报国的大臣,希望陛下亲近他们,信任他们,那么汉朝的兴盛,就指日可待了【就为时不远了】。
齐读第五段,然后依据第五段内容思考下列问题:
1、“每与臣论此事”中“此”指什么?
2、先帝为什么“痛恨”桓灵二帝?
3、“汉室之隆,可计日而待也”的主要条件是什么?
4、作者以先汉兴隆与后汉倾颓作对比,意在说明什么?
5、概括本段段意。并总结本段诸葛亮提出了什么建议?
6、说说第三、四、五段之间有什么关系?
1、“每与臣论此事”中“此”指什么?
亲贤臣,远小人,此先汉所以兴隆也;亲小人,远贤臣,此后汉所以倾颓也。
2、先帝为什么“痛恨”桓、灵二帝?
亲小人,远贤臣,使后汉倾覆衰败。
3、“汉室之隆,可计日而待也”的主要条件是什么?
亲贤臣,远小人。
4、作者以先汉兴隆与后汉倾颓作对比,意在说明什么?
能否亲贤远小关系到国家的存亡,强调了亲贤远小的重要性。
亲贤远佞
前汉兴隆
后汉倾颓
不蹈后汉覆辙
第五段:总结历史经验教训,劝谏刘禅亲贤远佞。
继承先帝遗志
正反对比
光复汉室指日可待
以史为鉴
重用贤臣
国家兴衰,关键所在
5、概括本段段意。并总结本段诸葛亮提出了什么建议?
亲贤臣
亲小人
宫中之事
营中之事
裨补阙漏
有所广益
先帝简拔之臣
先帝称能之臣
行阵和睦
优劣得所
荐贤臣
亲贤臣,远小人
先汉兴隆
亲小人,远贤臣
后汉倾颓
正反历史教训
引教训
亲贤臣,远小人
汉室之隆,可计日而待
(亲贤远侫)
6、说说第三、四、五段之间有什么关系?
小结
这一段把“亲贤臣,远小人”提高到汉室兴衰的历史经验上来总结,也是对前面两段“宫中”、“府中”分说后的归纳。并再荐贤臣,希望刘禅能亲贤臣,远小人,以求汉室兴隆。
   以上第1—5段从形势分析到具体建议,是出师前的周密安排,目的在于
出师后无后顾之忧。
  
臣本布衣, 躬耕 于南阳,苟全性命于乱世,不求闻达于诸侯。
亲自耕种

苟且保全

有名望,显贵
译文:我本来是平民,亲自在南阳耕地,在乱世里苟且保全性命,不奢求在诸侯中扬名显达。
先帝不以臣 卑鄙, 猥自 枉屈,三顾臣 于草庐之中,
因为

社会地位低微,
见识短浅

探望,拜访
屈尊就卑
译文:先帝不因为我身份低微,见识浅陋,(反而)降低身份,枉驾屈就,三次到草庐中来拜访我,
咨臣以当世之事,由是 感激,遂 许先帝以
驱驰。
询问

因此
感奋激发
答应
奔走效劳
译文:拿当代的大事询问我 ,(我)因此十分感动,于是答应为先帝奔走效劳。
后值 倾覆,受任于败军之际, 奉命 于危难之间, 尔来二十 有一年 矣。
遇到
通“又”,用在整数和零数之间
时候
时候



兵败
接受命令
那时以来
译文:后来遇到兵败,(我)在战败的时候接受任命,在危难紧迫的关头接受命令(出使东吴),(从)那时以来已经有二十一年了。
齐读第六段,然后依据第六段内容思考下列问题:
作者自叙身世,追念先帝的三顾之恩,目的是什么?
作者自叙身世,追念先帝的三顾之恩,目的是什么?
作者自叙本志,说明自己的低微的身份,淡泊的生活,无意于功名利禄的高远志趣。叙述先帝“三顾茅庐”之恩,称赞先帝宽宏气度和不耻下问的品德,也表达了自己的知恩感激之情。最后概括叙述跟先帝患难与共的历史,说明了创业的艰难,进一步表达了作者效忠刘备父子的心愿,以陈情的方式为“出师”作铺垫。
作者自叙本志,为的是突出先帝的三顾之恩,为表白自己对蜀汉的忠诚而出师伐魏,“北定中原”,正是为了完成先帝未竟的事业以报答先帝知遇之恩。这一表白入情入理,容易打动刘禅,取得信任,以防远离之际,小人妄进谗言,离间君臣而坏大事。同时也是启发刘禅能像其父一样任人唯贤,知人善任。
(1)表明作者出身的句子(词语)有哪些?
“臣本布衣,躬耕于南阳”;“布衣”
(2)哪一句表现了他生活淡泊,无意功名利禄的高远志趣和淡泊品格?
“苟全性命于乱世,不求闻达于诸侯。”
用本段原文填空,快问快答擂台赛:
(3)“感激”的原因是什么?
“先帝不以臣卑鄙,猥自枉屈,三顾臣于草庐之中,咨臣以当世之事。
(4)文中的“卑鄙”是什么意思?具体指什么?
低微而鄙俗;具体指“臣本布衣,躬耕于南阳,苟全性命于乱世,不求闻达于诸侯。”
(5)哪句话概括了与先帝患难与共的历史?
“后值倾覆,受任于败军之际,奉命于危难之中,尔来二十有一年矣。”
⑹哪一句表现刘备重视人才的气度恢弘,不耻下问的精神?
——先帝不以臣卑鄙,猥自枉屈,三顾臣于草庐之中,咨臣以当世之事。
⑺呼应“卑鄙”的是哪一句?
——臣本布衣
⑻找出第6段的两个对偶句(亦名句)。
苟全性命于乱世,不求闻达于诸侯。
受任于败军之际,奉命于危难之间。
先帝知臣谨慎,故 临 崩 寄臣 以
大事也。
所以
托付

国家大事

将要,临近
译文:先帝(刘备)知道我(做事)严谨慎重,所以临终时,把国家大事托付给我(诸葛亮)。
受命以来,夙夜忧叹, 恐 托付不效, 以 伤先帝之明,故五月渡泸,深入 不毛。
早晨
没有效果
损,损伤
忧愁叹息
圣明
不生长草木,指贫瘠、未开垦的地方
水名,
即金沙江
担心
惟恐
以致
译文:(我)接受遗命以来,早晚忧愁叹息,惟恐(先帝)托付(给我的大事做得)没有成效,以致有损于先帝的圣明,所以(我才在建兴三年)五月(率兵)渡过泸水,深入到寸草不生的人烟稀少的地方(去作战)。
今南方已定, 兵 甲已足,当奖率
三军, 北定中原,
平定
全军
名作状,向北。
武器
装备
奖励率领。
奖:鼓励。
译文:现在南方(的叛乱)已经平定,武器装备已经充足,应该勉励和率领全军,向北方(进军)平定中原。
庶 竭 驽钝,
攘除 奸凶,兴复汉室,还 于 旧都。
奸邪凶恶的人,形作名。
此指曹魏政权。
期望

比喻才能平庸,是诸葛亮自谦的话。
驽:劣马,跑不快的马,指才能低劣
钝:刀刃不锋利,指头脑不灵活,做事迟钝。
铲除,排除
竭尽
回,返回原来的地方
东汉都城洛阳或西汉都城长安
译文:(我)希望竭尽自己平庸的才能,铲除奸邪凶恶的敌人,振兴恢复汉朝王室的基业,返【迁】回到原来的国都。
此臣所以报先帝而忠陛下之职分 也。至于斟酌
损 益, 进 尽忠言,则攸之、祎、允之任也。
连词,
并列
表判断
“是”
全部
完全

用来
……的
职责本分
损害
益处
考虑可否
奉上
译文:这是我用来报答先帝并且效忠陛下的职责和本分。至于(处理事务)斟酌情理,有所兴革,毫无保留地向陛下进献忠诚的建议,那就是郭攸之、费祎、董允的责任了。
齐读第七段,然后依据第七段内容思考下列问题:
1、“临崩寄臣以大事”指的是什么典故?第七段追忆这一典故在文中起什么作用?
2、出师之前作者做了哪些准备工作?
3、拓展联想题:在6、7段中,作者回顾了自己的经历。从表文中你能了解作者回顾了哪几件事?
4、概括本段段意。
1、“临崩寄臣以大事”指的是什么典故?第七段追忆这一典故在文中起什么作用?
白帝城托孤
——刘备在临死的时候,把国家大事托付给诸葛亮,并且对刘禅说:“汝与丞相从事,事之如父。”
说明“出师”的原因,是完成先帝未竟的事业。这是他“报先帝而忠陛下”的本分。
2、出师之前作者做了哪些准备工作?
“五月渡沪,深入不毛。”“七擒孟获”,安抚夷人,“今南方已定,兵甲已足”,安定了后方,做好战备。
隐居隆中
三顾茅庐
长坂坡兵败
白帝城托孤
南征孟获
3、拓展联想题:在6、7段中,作者回顾了自己的经历。从表文中你能了解作者回顾了哪几件事?
北伐的目的
北伐的原因
报先帝之恩
忠陛下之职
兴复汉室
北定中原
北伐的条件
南方已定
表明心志,激励后主。
北 伐
兵甲己足
第二部分(6-7)追忆往事,请命北伐。
4、概括本段段意。
(1)作者夙夜忧叹的原因?
“恐托付不效,以伤先帝之明。”
(2)“五月渡泸,深入不毛”的原因?
“受命以来,夙夜忧叹,恐托付不效,以伤先帝之明。”
(3)表明伐魏时机成熟的句子?
“今南方已定,兵甲已足。”
(4)表达作者思想感情的句子?
“此臣所以报先帝,而忠陛下之职份也。”
用本段原文填空,快问快答擂台赛:
(5)出师的目的是什么?
“奖率三军。北定中原,庶竭驽钝,攘除奸凶,兴复汉室,还于旧都”
愿陛下 托臣 以讨贼兴复之效,不 效,则治臣之罪,以 告先帝之灵。

没有效果


希望
功效
委托,交给
托付,交付
祭告
译文:希望陛下把讨伐奸贼、兴复汉室的任务交付给我,(如果)没有成效,就治我的罪,来告慰先帝在天之灵。
若无兴德之言, 则责攸之、祎、允等之慢,
以 彰其 咎;
如果
发扬圣德的话。
兴:发扬。
德:道德。
言:言论。

来,连词
表目的
怠慢,疏忽,
表明,揭示
过失
译文:如果没有发扬圣德的忠言,就责罚郭攸之、费祎、董允等人的怠慢失职,来揭示他们的过失;
陛下亦宜自谋, 以 咨诹
善道, 察纳 雅言。
相当于“而”,
表并列
询问
治国的
好办法
识别采纳。
察:明察。
纳:采纳。
自己思虑谋划
正确合理的言论
译文:陛下也应该自己思虑谋划,并询问治国的好道理,明察并采纳正确的言论意见。
深追先帝 遗诏。臣不 胜受恩感激。
深切追念

皇帝在临终时所发的诏令。
此指刘备给后主的遗诏
译文:深切追念先帝的遗诏,(这样)我就受恩、感激不尽了。
今当远离, 临表 涕 零,不知所言。
面对
落下
在……时候
眼泪
译文:如今(我)正当远离陛下,面对这篇奏表,(我禁不住)流下泪水,不知说了些什么。
齐读第八、九段,然后依据第八、九段内容思考下列问题:
1、找出第八段中与上文相照应的句子。
2、概括第八、九段段意。
照 应
1、找出第八段中与上文相照应的句子。
“讨贼兴复之效”
“兴德之言”
“咨诹善道,察纳雅言”
“奖率三军,北定中原”
“斟酌损益,进尽忠言”
“开张圣听”
2、概括第八段意。
第八段:分清职责,勉励后主。
结束语短短三句乃全从肺腑流出,百感交集,表达不胜依依惜别之情。
诸葛亮
讨伐曹魏,兴复汉室
贤臣
进兴德之言
刘禅
一尽国君之责
毋忘先帝遗训
多纳谏言
严于律己
严格要求朝廷诸臣
对后主希望
以上6~9段诸葛亮着重叙自己以身许国的经过和准备出征的计划、安排,从叙述中充分表露自己勤劳国事,鞠躬尽瘁的一片忠忱,以创业之艰感动后主,并激励后主发愤图强。
小结
全文可分三部分:
第一部分(1—5段):指明危机,提出建议。写临出师前的忠谏,提出了广开言路、执法如一、任人惟贤的具体建议。
第二部分(6-7段):追忆往事,陈述理由。追述刘备的知遇之恩,表白自己精诚图报的忠心。
第三部分(8-9段):分清责任,表明决心。点明出师本义,表示兴复汉室的决心。
全文结构内容总结
全文内容深入探究
1、总结诸葛亮在文中向刘禅提出了哪些建议?提出这几条建议的目的是什么?
2、这几条建议中哪一条是最重要的?为什么?
3、诸葛亮的《出师表》仅谈出师吗?它们之间有什么联系?陈述的重点是什么?
4、作者出师后的国内政事如何安排?推贤了哪些贤臣?目的是什么?
5、文中多次提及先帝的用意是什么?
1、总结诸葛亮在文中向刘禅提出了哪些建议?提出这几条建议的目的是什么?
共提出了三条建议:
⑴广开言路。“诚宜开张圣听”;
希望后主能“以光先帝遗德,恢弘志士之气,不宜妄自菲薄,引喻失义,以塞忠谏之路也”
目的:
⑵严明赏罚。“宫中府中,俱为一体,陟罚
臧否,不宜异同”;
希望后主能“以昭陛下平明之理,不宜偏私,使内外异法也”
目的:
⑶亲贤远佞。“亲贤臣,远小人”。
希望后主能“亲贤臣,远小人”,只有做到这一点,才能使国家“兴隆”。
目的:
总之,作者希望蜀国能够有一个清明的政局,成了“北定中原”强大稳定的后方。
2、这几条建议中哪一条是最重要的?为什么?
核心是亲贤远佞,即“亲贤臣,远小人”。
三项建议,既独立成项,又相互联系,广开言路是前提,赏罚公明是关键,亲贤远佞是核心。能否做到广开言路和严明赏罚,关键在于能否做到亲贤远佞,亲贤远佞的思想是贯穿全篇的。
因为刘禅是个昏庸之君,容易受坏人蛊惑,如不亲贤远佞,就会出现“妄自菲薄,引喻失义”“偏私,使内外异法”等情况,再好的方针、政策也不可能贯彻执行。而亲贤为远佞之本,所以文章开头说“开张圣听”,实际上就是要听取贤臣的意见,万不可“塞忠谏之路”,中间列举贤臣姓名,要刘禅“亲之信之”,结尾更劝说刘禅要“咨诹善道,察纳雅言”,也是亲贤的意思。
两大方面:国内政事、出师北伐。
“修明政治”是早就提出的治国策略,现在重新提出,目的在于为出师伐魏创造良好的条件,使北伐无后顾之忧。诸葛亮此次出师时,刘禅只有20岁,昏庸无能,不懂得治理政事,如果出师后国内政局不稳,前方必然会受到影响,可见治国大计和政事安排正是为了出师北伐。
3、诸葛亮的《出师表》仅谈出师吗?它们之间有什么联系?陈述的重点是什么?
⑴宫中:推荐良实,志虑忠纯的郭攸之、费祎、董允等。
⑵营中:推荐性行淑均,晓畅军事的将军向宠。
⑶其他:推荐贞良死节之臣侍中、尚书、长史、参军等。
目的是消除北伐的后顾之忧,使他能集中精力伐魏。
4、作者出师后的国内政事如何安排?推贤了哪些贤臣?目的是什么?
感激先帝知遇之恩
感慨先帝创业艰辛,警惕后主
以父子之情感动激励后主
加强劝说后主的说服力和权威性
5、文中多次提及先帝的用意是什么?
部分 段落 要点 表达方式
1
广开言路
2
赏罚分明
3、4、5
亲贤远佞

6
叙述经历:三顾草庐
7
效忠心愿:托孤之事

8、9
归结责任,结束全篇

寓情于议
寓情于叙
抒发感情
思路:以“出师” 为中心
首先,危急形势下出师,提出治国建议;
然后,陈述出师理由,表达感激之情效忠心愿;
最后,要求批准出师,表达出师决心。
全文内容总结
文言知识积累
通假字
裨补阙漏。
尔来二十有一年矣。
阙,通“缺”,缺点。
有,通“又”,表余数。
以光先帝遗德。
恢弘志士之气。
此皆良实。
优劣得所。
光,名词用为动词,发扬光大。
恢弘,形容词用为动词,发扬扩大。
良实,形容词用为名词,善良诚实的人。
优劣,形容词用为名词,才能高的和才能低的。
词类活用
亲贤臣。
远小人。
攘除奸凶。
则责攸之、讳、允等之慢。
亲,形容词用为动词,亲近。
远,形容词用为动词,疏远。
奸凶,形容词用为名词,奸邪凶顽的人。
慢,形容词用为动词,怠慢。
词类活用
1、晓畅军事:
古:精通;
今:流畅
2、此先汉所以兴隆也:
古:……的原因今:表示结果
3、未尝不叹息痛恨于桓、灵也:
古:痛心遗憾
今:很不满意或非常恨
4、先帝不以臣卑鄙:
古:出身低微、见识短浅今:行为卑劣
古今异义词
5、咨臣以当世之事,由是感激:
古:感动、激动
今:感谢
6、今当远离,临表涕零:
古:眼泪
今:鼻涕
7、此诚危急存亡之秋也:
古:实在
今:诚实
8、臣本布衣:
古:平民百姓
今:布做的衣服
9、开张圣听:
古义:扩大
今义:店铺开业

愿陛下托臣以讨贼兴复之效。
不效,则治臣之罪。
感激
由是感激。
臣不胜受恩感激。
重任。
成效
感动,激动。
感谢。
一次多义
道:① “中道崩殂”:
② “咨诹善道”:
遗:① “以光先帝遗德”:
② “先帝简拔以遗陛下”:
为:① “俱为一体”:
② “若有作奸犯科及为忠善者”:
③ “众议举宠为督”:
论:① “宜付有司论其刑赏”:
② “每与臣论此事”:
道路
办法
遗留
给予


做,担任
评判
议论
无:① “若无兴德之言”:
② “事无大小,悉以咨之”:
行:① “然后施行”:
② “性行淑均”:
③ “必能使行阵和睦”:
益:① “有所广益”:
② “至于斟酌损益”:
没有
不论
实行
行为
行伍
益处
增加
常见虚词

故临崩寄臣以大事也。
先帝不以臣卑鄙。
以光先帝遗德。
以塞忠谏之路也。
受命以来。
介词,把。
介词,因。
连词,表目的,来,用来。
连词,表结果,以致。
连词,表时间,以。
文中隐藏了许多成语,能找出来吗?
妄自菲薄 三顾茅庐 不知所云
引喻失义 作奸犯科 苟全性命
裨补阙漏 指日可待 察纳雅言
感激涕零 优劣得所
妄自菲薄:
引喻失义:
不知所云:
作奸犯科:
优劣得所:
计日而待:
三顾茅庐:
感激涕零:
过分看轻自己。形容自卑。
说话不恰当。
不知道说些什么。
为非作歹,触犯法令。
指知人善任,使其得到适当的位子.
可以数着日子等待。形容为时不远。
比喻真心诚意,一再邀请。
感激得掉下眼泪,形容非常感激。
拓展延伸
一、联系本文内容谈谈:中国历史上曾出现过许许多多著名的政治家,如何衡量他们?你认为一个比较完美的政治家,应该具备那些条件?
1.应该有远大的抱负,坚强的责任感,以天下为己任;
2.要有敏锐的洞察力,能洞悉当时国家之形势,针对国计民生症结所在,提出兴利除弊的方案;
3.能知人善任,选拔贤才;
4.能集思广益,善于采纳群言,改进工作。
   甲:“忠”应该理解为诸葛亮知恩图报,忠心为国。还可以看着是他有高度的责任感,使命感;他鞠躬尽瘁,死而后已,永远是后代胸怀抱负、有良知和正义感的知识分子心中一面高高飘扬的旗帜。
   乙:诸葛亮的“忠”是一种愚忠,是知遇之恩后的一种繁重的枷锁。他只忠于刘氏父子,却不审时度势,忠于自己的才能,这是一种狭隘的爱国行为。如果他真的爱国爱民,又何必辅佐那个扶不起的阿斗呢?北伐之所以功亏一篑,不就是因为刘禅的昏庸无能吗?
二、《教参》有一句话“至于诸葛亮忠于刘备父子的思想,则是其局限性所在”,请谈谈你的看法。
关于诸葛亮是否“愚忠”的话题历来就有争议,但我们在分析诸葛亮的“忠”的时候,既要看到他积极的一面,也要看到其时代的局限性。因而,我们在评价过程中,在立足文本之外,再用历史的眼光来审视,从而做到力求全面、中肯。
三、文章提出的三个建议,在现实生活中,有什么借鉴意义?
关于刘禅 的著名典故
刘禅(shàn) 207 — 271(65岁)字公嗣,小名阿斗。
蜀汉后主刘备的长子。母亲甘氏 配偶:张飞之女
后蜀汉被曹魏所灭,刘禅投降曹魏,被封为安乐公。
“扶不起的阿斗”——三国演义中蜀主刘备的儿子刘禅,小名叫阿斗。刘备死后他继承皇位,称为蜀后主。刘禅平庸无能,虽然有诸葛亮等贤臣良将人辅佐,也不能振兴蜀国,最后还主动投降魏国。后用“阿斗”,“扶不起的刘阿斗”形容软弱无能,没有大志,不思振作的人。
“乐不思蜀”——人们常把乐以忘返或乐而忘本,无故国故土之思的人,称作“乐不思蜀”。这个典故就产生于三国时的洛阳。 当时魏军入川,蜀后主刘禅投降,被送到洛阳。司马昭封他为安乐公,赐住宅,及僮婢百人。刘禅为表感谢,特意登门致谢,司马昭于是设宴款待,并以歌舞助兴。当演奏到蜀地乐曲时,蜀旧臣们油然而生国破家亡的伤怀之情,个个泪流满面。而刘禅却麻木不仁嬉笑自若。司马昭见状,便问刘禅;“你思蜀否 ”刘禅答道:“此乐间,不思蜀。”他的旧臣郤xì正闻听此言,连忙找个机会悄悄对他说:“陛下,等会儿若司马昭再问您,您就哭着回答:‘先人坟墓,远在蜀地,我没有一天不想念啊!’这样,司马昭就能让陛下回蜀了。”刘禅听后,牢记在心。酒至半酣,司马昭果然又发问,刘禅赶忙把郤正教他的话学了一遍,只是欲哭无泪。司马昭听了,说“咦,这话怎么像是郤正说的 ”刘禅惊奇道:“你说的一点不错呀!”司马昭及左右大臣全笑开了。
三国故事歇后语补写:
司马昭之心——
路人皆知
草船借箭 ——
满载而归
东吴招亲 ——
弄假成真
周瑜打黄盖——
一个愿打
一个愿挨
刘备借荆州 ——
有借无还
《三国演义》中与诸葛亮相关的
重要情节
挥泪斩马谡 七擒孟获
草船借箭 三气周瑜
空城计 借东风 失街亭
六出祁山 七擒孟获
禀赋八斗雄才 虽九死无悔
十里堂众生评说
一代贤相 两袖清风
打造三分基业 终四面楚歌
五丈原长星陨落
智慧化身 忠臣楷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