统编版高中语文选择性必修中册第二单元 6.2《为了忘却的记念》 教学设计(共3课时)

文档属性

名称 统编版高中语文选择性必修中册第二单元 6.2《为了忘却的记念》 教学设计(共3课时)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36.5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2-04-21 09:05:58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为了忘却的记念
【教学目标】
1.学习本文以记叙为主,结合议论和抒情的夹叙夹议的写作方法。
2.理解本文在线索的确定、段落的衔接和首尾的呼应上都作周密安排的结构特点。
【教学难点】
1.了解五烈士献身无产阶级革命事业的崇高形象,学习鲁迅爱憎分明的感情和不屈不挠的斗争精神。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教学要点
1.明确文题含义,理解鲁迅先生写作本文的目的。
2.把握课文五个部分的内容,理解白莽的为人品质。
二、导入新课
今天,我们学习的是鲁迅先生的又一篇纪念柔石、白莽等五位青年革命作家的悼文。在这篇悼文中,鲁迅深情缅怀了烈士们的光辉业绩,愤怒控诉了国民党反动派的法西斯暴行,表明了鲁迅先生无比愤慨、英勇抗争的精神。鲁迅怎样叙写五烈士的光辉业绩?怎样揭露国民党反动派的法西斯暴行?让我们带着这些问题研读课文、深入领悟。
三、背景介绍
四、解题
1.提问。
作者把本文题为《为了忘却的记念》,即然是“记念”,为什么说是“为了忘却”?请从课文首尾两段中找出有关的语句进而悟出正确的答案。
2.学生阅读课文首尾两段,划出解答问题的有关句子。
3.引导学生回答,教师归纳。
鲁迅在《为了忘却的记念》这一标题中寄寓着极其深刻的含义,理解好文章首尾两段中的解题性文字,便能把握文题的含义。
因为鲁迅“失掉了很好的朋友”,“中国失掉了很好的青年”,所以“两年以来,悲愤总时时来袭击我的心”;因为“在这三十年中”,“目睹许多青年的血,层层淤积起来”,所以“埋得不能呼吸”。正是这种郁结心中的不可压抑的悲愤和长期积聚的精神重负,使他感到十分窒息。为了“将悲哀摆脱,给自己轻松一下”,所以他“倒要将他们忘却了”。这是从主观方面强调“忘却”。同时,鲁迅又从客观方面强调“忘却”之必要:“夜正长,路也正长,我不如忘却,不说的好罢。”当时的中国,正是“大夜弥天”,鲁迅作为一个清醒的现实主义者,通过三十年血的经验教训的总结,意识到需要节制自己的感情,过于沉浸在悲痛之中是不利于战斗的。革命的道路漫长而曲折,需要发扬坚韧不拔的精神去战斗。从以上两方面我们不难看出,所谓的“忘却”,实际上是“摆脱”、“搁置”的同义语;所谓“为了忘却的记念”,实际上是:“为了战斗的记念”,事实上,对反动派杀害烈士的这笔血债,对战友为革命而献身的光辉业绩,鲁迅是不会忘却的,他要将那无比的悲痛暂时搁置一边,把情绪从始终支配着自己的悲痛中摆脱出来,化悲痛为力量,以更有效的战斗来纪念死者。所以他坚信,只要生者努力奋斗,“将来总会有记起他们,再说他们的时候的。”
可见,与其说“记念”是“为了忘却”,倒不如说是“为了战斗”,而唯有战斗,才是对烈士最有价值的纪念。《为了忘却的记念》这个标题,反映了作者深切的感情,坚强的斗志和必胜的信念。
4.复述作者同白莽三次会见的情况,并说说作者通过哪些具体生动的材料,表现白莽形象的什么特点。
提示:作者通过白莽对彼得裴传和诗的翻译及有意曲译;他与鲁迅初次见面后的来信并坦率地表示“很悔和我相见”;刚从狱中释出,热天穿厚棉袍、汗流满面,却毫无愁苦地便登门拜访鲁迅,并告知自己是革命者这三个具体生动的材料,表现了白莽勤奋坦诚、爱憎分明、坚强乐观的革命文学青年的形象特点。
【第二课时】
一、教学要点
1.理解第二、四部分用哪些材料表现柔石的什么性格特点。
2.具体理解“夹叙夹议”的写法。
教师组织学生边读边议,先要求为各自然段编上序码,接着归纳出各自然段的要点,再理清它们之间的结构关系,最后教师归纳、板书。
3.第二、四部分通过哪些材料写出柔石的哪些特点?这些特点是怎样体现他的“硬气”和“迂”的性格的?
4.引导学生回答问题。
答案:(1)在创作上,转换作品的内容和形式。可看出他在艺术上积极进取、勇于探索的精神。(2)单凭柔石与冯铿有交往和自己对冯铿的主观印象来推断柔石近来要做大部头小说,这一“疑”是没有根据的。(3)凭自己一时的主观印象,从而断定冯铿的“罗曼谛克”、“急于事功”是没有充分根据的。(4)两个青年人积极进取的可贵精神,使作者对自己原先的想法产生了怀疑,目的在于批判自己。疑心自己“偷懒的主张”,这个“疑心”是对上面两个“疑心”的否定。(5)只要学起来。(6)指“譬如使惯了刀的,这回要他耍棍,怎么能行呢”的主张。(7)不应“迁怒”。(8)严于解剖自己的精神。
二、讨论
1.在第二部分中,除了记叙的内容外,穿插了哪些议论?这些议论起什么作用?
提示:在叙述“我的决不与投稿者相见”的原因和“故意回避”一般文学青年时,议论了柔石是当时作者唯一“敢于随便谈笑”和“敢于托他办点私事的人”,体现了作者对柔石的评价,说明了作者与柔石的相知之深。
在叙述了与柔石的来往缘由和柔石的姓名、籍贯时,通过方孝孺的典故,简洁议论柔石的性格特点:“硬气”和“迂”。
在叙述了柔石在朝花社工作的种种表现之后,用“无论从旧道德,从新道德,只要是损己利人的,他就挑选上,自己背起来”的一句议论,它同上例一样,对所记叙的内容直接作出判断,对柔石的崇高品质作了高度的概括与评价。
在记叙了柔石“转换作品的内容和形式”的决心和作者对冯铿“很隔膜”后,连用了三个“疑心”发表议论,逐一否定了冯铿的急于事功和柔石的受人影响后,承认自己不如柔石“决定地改变”的“斩钉截铁”,既谦虚地剖析了自己“偷懒”的“伤疤”,又对比显示出柔石的进取精神。
2.引导学生阅读《基础知识·夹叙夹议》,在明确夹叙夹议特点的基础上,让学生找出课文一、四部分的记叙与议论,并具体说明这些议论的特点和作用。
提示:
第一部分:
在叙述赠给白莽的两本书而失落时,议论这两本书落在“三道头”之类的手里,痛感“明珠投暗”、“岂不冤枉”。表达了作者对反动派的憎恶之情。
第四部分:
在叙述了柔石被捕和“官厅”因印书合同“在找寻我”后,先用“印书的合同,是明明白白的,但我不愿意到那些不明不白的地方去辩解”一句议论,以“明明白白”的印书合同和“不明不白”的官厅作对照,既揭露了反动派的黑暗统治,又表明对反动官府的蔑视。接着又插入了一段借《说岳全传》引起的议论,既批判了空盼“剑侠”的无稽,又嘲讽了敌来“坐化”的无益,明确地表示了“我于是就逃走”的抉择,充分体现了鲁迅先生一向倡导的“韧”的战斗精神。
在抄录了柔石的来信之后,议论道:“但他信里有些话是错误的,政治犯而上镣,并非从他们开始,但他向来看得官场还太高,以为文明至今,到他们才开始了严酷,其实是不然的。”这些话既善意地指出柔石的“迂”,更是强烈地控诉国民党反动派一贯残酷镇压革命人民的法西斯暴行,表示了作者的革命义愤。
在叙述柔石和其他23人一同遇难,他身上中了十弹之后,作者写道:“原来如此!……”这里语句短促、四个字独立成节,加上一个出离愤怒的“!”和一个无语凝咽的“……”,使人感到此时无声胜有声。这里既有对战士惨死的无限悲痛和无比的惋惜之情,又有对反动派血腥暴行的满腔愤怒和强烈的抗议之意。
在叙述了“一个深夜”环境的沉寂后,先议论“我沉重的感到我失掉了很好的朋友,中国失掉了很好的青年”,言之不足,则又歌吟之,以那脍炙人口的七言诗表示抗议。
根据上述记叙和议论的结合,归纳如下认识:
记叙是基础,议论是在记叙的基础上进行。记叙是“画龙”,议论则是“点睛”,二者相互为用。议论或是对所叙的内容直接表明见解或做出判断,或是就个别事物点出它的普遍意义,但不论是哪种情况,议论必须紧密联系记叙的内容,绝不能凭空外加进去。
【第三课时】
一、教学要点
1.深入体会文章的思想内容。
2.学习本文组织材料、安排结构层次的方法。
二、诗的理解
惯于长夜过春时,挈妇将雏鬓有丝。
这两句写出了鲁迅受国民党反动派迫害的困难处境。“春时”、“长夜”,点明了是在一个春天的夜晚;“挈妇”、“将雏”,表明正和家人外出避居;一个“惯”字既指明鲁迅对于敌人形形色色的残忍手段已司空见惯,对于动荡不安的生活已习以为常,又有力地控诉了蒋介石反动政权镇压革命的滔天罪行。
梦里依稀慈母泪,城头变幻大王旗。
这两句点出了当时政局的动荡,表现了鲁迅对母亲的深爱与怀念,母亲为儿子遭受迫害的担忧。揭露了以蒋介石为代表的大小军阀你争我夺、连年混战,不顾百姓死活的罪行。
忍看朋辈成新鬼,怒向刀丛觅小诗。
“忍看”是强忍仇恨的意思。鲁迅眼看敌人残杀革命同志怎能忍气吞声?新仇旧恨,涌上心头,他面对敌人的屠刀,在刀丛中与敌人短兵相接,毫不退缩,用笔进行战斗。一个“怒”字,是作者强烈感情的迸发,表现了与敌人不共戴天的刻骨仇恨和迎着腥风血雨前进的战斗精神。
吟罢低眉无写处,月光如水照缁衣。
诗写成了,但哪有发表之地?周围的现实是一片黑暗,犹如漫漫长夜。“低眉”是一个痛定思痛的形象,是一个沉思如何继续战斗的形象。“无写处”,指反动派对人民言论自由的压制,他们对革命言论“禁锢得比罐头还严密”,是对反动派黑暗统治的强烈控诉。最后一句以写景作结,深化了悼念柔石等人的主题,它渲染了一种悲凉、肃穆的气氛,表现了作者处境的寂寞和心情的沉重。
鲁迅在这首诗中满腔愤怒地揭露和控诉了国民党反动派的黑暗统治,表达了对牺牲在敌人屠刀下的革命同志的沉痛哀悼之情,表现了作者坚贞不屈的革命意志和与敌人斗争到底的革命精神。
三、读读议议第五部分,总结全文。
1 / 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