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 《短诗五首》 教案

文档属性

名称 3 《短诗五首》 教案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99.0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2-04-21 19:43:12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第3课 《短诗五首》同步教学课堂活动设计
1.结合诗歌写作背景,理解诗歌的主旨与情感。
2.分析诗歌的语言,感受诗歌的意境美和画面感。
3.对比阅读这几首诗,理解早期白话新诗的共同特点。
重点 :结合诗歌写作背景,理解诗歌的主旨与情感。
难点 :分析诗歌的语言,感受诗歌的意境美和画面感。
一课时
一.导入:
我国是诗的国度。除了我们最熟悉的唐诗宋词,其实在现当代也涌现出许多优秀的白话诗篇。1917年2月《新青年》杂志刊登了胡适的八首白话诗,之后优秀的白话诗作不断涌出,沈尹默的《月夜》便是其中之一。这一课我们就来学习几首现代诗,体会诗歌丰富的意蕴。
二.出示目标:
1.结合诗歌写作背景,理解诗歌的主旨与情感。
2.分析诗歌的语言,感受诗歌的意境美和画面感。
3.对比阅读这几首诗,理解早期白话新诗的共同特点。
三.课堂活动:
活动一:把握韵律节奏,感受形式之“新”。
1.学生自由朗读诗歌,从韵律及节奏上与之前学过的诗词比较,感受新诗有哪不同,体会形式之新。
学生自由朗读,就自己的发现做好批注。
2.展示交流结果。
预设:
新诗不拘平仄,不拘长短,没有字数规定。在韵律上,押韵比较自由。各具特色:
《月夜》全诗每句均以虚词“着”字结尾,形成统一的结构韵律,构成反复,并通过第三、四句句子的长短变化,带动诗歌的节奏,读来错落有致。
《萧红墓畔口占》一诗偶句押韵,每行字数大体相等,形式整齐,其中“我等待着,长夜漫漫”两句诗放一行,节奏富于变化。
《断章》运用类似顶真的修辞手法,将前一句的结尾作为后一句的开头,营造出一种回环往复的旋律。
《风雨吟》“来”“海”押韵,此外,每节的句式十分规整。前两节更是以对句的形式出现,具有整齐和谐之美。
《统一》中“所有……是……”“所有……无非……”等诗句不仅在含义上构成对应,在句式上也较为统一,呈现出一种整齐美。
这些都与以往学过的律诗有很大区别,形式灵活,新颖。
3.我国是诗的国度,诗歌有着悠久的发展史。诗歌发展到今天,离不开古典诗歌的积淀。再读这几首诗,说一说从哪里能看出这个时期的新诗具有“新中有旧”的特点?
学生探究,展示。
示例:
有相同的意象:月、霜、树等;
押韵、句式整齐;
咏物寄怀的方法。
4.如果让你给这五首诗分分类,你会如何划分呢?
(引导学生初步了解五首诗内容情感)
示例:哲理诗:《断章》《统一》;悼亡诗:《萧红墓畔口占》;咏怀诗:《月夜》《风雨吟》。
接下来让我们分别赏析这五首诗。
活动二:赏析《月夜》《风雨吟》,理解意象内涵,感受观念之“新”。
1.资料助读:
1917年,正是近代中国历史上最黑暗、最混乱的年代,却也是思想和文化并发的时代,就是在这样的环境下,新诗诞生了。新诗之“新”首先在于其精神和灵魂的新,即思想上追求“科学”与“民主”;个体的觉醒、思想的解放、个性的独立成为这一时代的普遍追求。
2.朗读《月夜》,勾画诗中意象,结合背景体会其表达的深刻内涵。
学生展示学习成果。
归纳总结:
《月夜》意象:“霜”“风”“月”,营造了孤独、冷清、寂寥的氛围,“呼呼”“明明”等修饰语给这个氛围增添了一点活力和亮色。“顶高的树”在这种氛围中是强大的“依靠”“庇护所”。霜风呼呼地吹着,月光明明地照着。霜风寒月的冬夜中,顶天立地的高树与独立不倚的“我”并排站立着,充满了美的意蕴。全诗通过霜风、月光、树的衬托,表现了诗人志趣高远,又不依不靠、独立自主、坚强刚毅的人格。
3.自读《风雨吟》,用学过的方法:“意象——画面——背景——关键词句——主旨”这一方法赏析这首诗。
学生自主学习、交流讨论。
明确:
“风”“雨”“海”“舟”,这是暴风雨来临之时的典型意象。暴风雨在诗歌中往往也象征着革命,象征着社会巨变。“年轻舵手”表明了诗人的激情和忧惧,他既想驾驭狂风暴雨中的命运之舟,但也不免对命运之舟将要驶向何处感到担忧。全诗描写了风雨来临时的自然景象,表达了诗人面对风雨如晦的社会局面的责任感和使命感。
4.再次朗读这两首诗,感受诗歌意蕴。
活动三:赏析《萧红墓畔口占》《断章》《统一》,感受意象之新:
朗读《萧红墓畔口占》,勾画意象,体会其含义。
明确:
意象:“红山茶”。“红山茶”是热烈奔放的,它象征着萧红热烈跳荡的诗魂不灭。“长夜漫漫”写出了这种等待的漫长、痛苦,难以忍受,也隐喻萧红的生命正是在这混混长夜中被摧残的,同时象征着黑暗社会的漫长。
这首诗通过诗人在亡友幕前的所见所感,表达了对亡友真挚的情感与怀念,对生命之旅深沉的感慨与反思。
朗读《断章》,说一说这首诗由哪些意象构成了朦胧的意境?你从诗中悟出了什么道理?
学生探究,明确:
“风景”“明月”“梦”“站在桥上的你”“楼上看风景的人”,简单意象构成了一个哲理。人可以看风景,也可以成为别人的风景。明月可以装饰你的窗子,你也可以装饰别人的梦,人生可以互相装饰。“你”和“看风景的人”、“明月”与“梦”两两相对,提示出事物相互联系、相系依存的关系。本诗从“看”与“被看”的交错视角中感受到主客流转,富有意趣。
世间万物本来就是相互关联、互相依存的,人与人之间、物与物之间,不论自觉与不自觉,都有可能产生这样或那样的联系。
自读《统一》思考:哪些词句体现“统一”?如何理解“繁多是个谎言”?诗歌的哲理是什么?
学生探究,明确:
所有的叶与一片叶,所有的花与一朵花,所有的树与一棵树,它们都是多对一的关系,“多”与“一”本是对立的关系,但是作者在此用“是”字将其等同起来,用对立物表现了“统一”的思想。
作者认为“一切果实并无差异”,因此“繁多是个谎言”。作者先写到了花,又写到了叶,然而花、叶不论它们拥有怎样的万象姿态,它们的本质是为了结出果实,而果实的本质又是为了生命的传递。从这点上看,所有的花、叶、果实都有着自己的本质,且就生命传承的角度而言,这本质也并无不同。因此,繁多是众多生物存在的表象,它们的本质都是同一的。
小结:这五首诗的意象,虽然有的意象是古诗中常见的,但却发生了微妙变化:“霜”“风”“月”“树”不再表现孤独、冷清、寂寞的意蕴,在这些诗中,“呼呼”让“霜”“风”有了生机,“明明”让“月光”有了亮色。而红山茶、风景、房舍等在古典诗歌中很难找到。这些都体现了新诗意象之“新”。
活动四:品读语言,感受语言之“新”:
阅读下面的诗句,试从含义或表达效果上说一说你的理解。
我和一株顶高的树并排立着,却没有靠着。
走六小时寂寞的长途,到你头边放一束红山茶。
我等待着,长夜漫漫,你却卧听着海涛闲话。
明月装饰了你的窗子,你装饰了别人的梦。
我有年轻舵手的心,在大地风雨的海上。
明确:
“并排立着”是思想的并立。“没有靠着”是挣脱,是倔强,也是追求独立。“我和一株顶高的树并排立着,却没有靠着”象征着诗人独立不倚的坚强性格和奋斗精神,表现了“五四”时期觉醒的一代知识分子追求独立自由、崇尚光明的意识和探索真理的精神与人格。
“寂寞”本是指人物的心情,这里用来修饰“长途”,采用了移情的写法,含蓄蕴藉,写出诗人心境无比孤寂、悲凉,同时也暗示此行的艰难。不说暮畔,而说“头边”,表达出诗人对墓中人的深切怀念,同时也消减了悼亡诗的沉重之感。
“却”凸显出了“我”不远万里,满含热情来送花的行为,和“你”闲适平和,没有热切回应的表现之间的对比,透露出诗人心中的无奈和寂寞之情。
“窗子”与“梦”互不相关,却在“装饰”这一点上又发生了联系。世间万物本来就是相互关联、相互依存的,人与人之间、物与物之间,不论自觉与不自觉,都有可能产生这样或那样的联系。句中主客体处于“装饰”与“被装饰”的关系中,却相互不知道,让人感到有种“落花有意流水无情”的无奈和失望。
“年轻”一词蕴含了复杂的情绪。加“年轻”才有勇气,有闯劲,有胆识,因而对中国社会的前途、民族的命运有信心;也正因为“年轻”才经验不足,面对苦难的祖国前途,感到迷茫和担忧。
小结新诗特点:
①在形式上:不拘平仄,不拘长短,没有字数规定;在韵律上,押韵比较松散,没有严格规定,但是一般还是遵循一定的韵脚。
②在语言上:以白话写诗,不仅以白话词语代替文言,而且以白话的语法结构代替文言语法,并吸收国外新语法,语言散文化。
③观念上:追求个性与独立,强调作者主体性情、情感与见解。
短诗五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