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6表里的生物 教案

文档属性

名称 16表里的生物 教案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498.6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2-04-21 18:40:38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第16课《表里的生物》教学设计
知识与技能目标:
1.会写“脆、拦”等8个字,正确读写“洪亮、盲人”等12个词语。
2.默读课文,能联系课题说说课文写了一件什么事。
能力、方法培养目标:
抓住人物的语言、心理描写,体会人物内心的情感。能联系生活经历理解课文结尾。
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
体会“我”是一个怎样的孩子,并能从文中找出相关语句来印证自己的观点。
体会“我”是一个怎样的孩子,并能从课文中找出相关语句来印证自己的观点。
体会“我”是一个怎样的孩子,并能从课文中找出相关语句来印证自己的观点。
一、课前导入
1.(出示旧式机械手表)这块手表能够发出声音,里面有生物吗?
板书课题。
2.自读课文,引导质疑。
(1)请同学们自由读课文,自学生字词,遇到不认识的字词可以查字典或询问同学。
(2)交流自己读懂了些什么,还有哪些疑问。
(3)教师检查学生自学情况。
二、字词揭秘
1.初读课文,提出要求。
课件出示:
默读全文,联系课题,想一想:课文主要写了一件什么事?
填一填。
课文先写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然后写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最后写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提示阅读方法:边读边思考,适当圈点勾画。
2.汇报交流。
(1)课文主要写了一件什么事?
小时候的“我”认为能发出声音的都是活的生物,所以对父亲的表极为好奇,并相信了表里有个小蝎子的说法。
(2)学生口头“填一填”。
课件出示:
课文先写“我”认为“凡能发出声音的,都是活的生物”,听到父亲的怀表发出清脆的声音,就认为里面一定有一个小生物,然后写一次父亲打开表盖让“我”看,并说这摆来摆去的小东西是小蝎子的尾巴,最后写“我”信以为真,见人就说父亲的表里有一个小蝎子。
三、课文精讲
1.小组合作学习,思考:
(1)“表里的生物”是什么?它有什么特别之处?
(2)文中有很多处心理描写,用横线画出来。
(3)文中的“我”是个怎样的孩子? 说说理由。
2.学生自学,教师巡回指导。
3.师生交流自学情况。
(1)首先请同学们来谈谈第一个问题。
(2)学生交流。教师相机出示课件。
课件出示:
“表里的生物”的特别之处:
我的面前立即呈现出一个美丽的世界:蓝色的、红色的小宝石,钉住几个金黄色的齿轮,里边还有一个小尾巴似的东西不停地摆来摆去。这小世界不但被表盖保护着,还被一层玻璃蒙着。
(3)读一读你画出的心理描写的句子并谈谈体会。
预设:父亲说“不许动”,表里边会是什么东西在响呢?我对于它的好奇心一天比一天增加。树上的蝉,草里的虫,都不会轻易被人看见,我想:表里边一定也有一个蝉或虫一类的生物吧,这生物被父亲关在表里,不许小孩子动。
引导体会:这段话对“我”的心理描写非常细腻,从中可以感受到“我”对表里的生物有着强烈的好奇心和兴趣。文章中还有多处这样的文字,将心理描写夹杂在叙事之中,如——
课件出示:
我吓了一跳,蝎子是多么丑恶而恐怖的东西,为什么把它放在这样一个美丽的世界里呢?
我想,大半因为它有好听的声音吧。但是一般的蝎子都没有这么好听的声音,也许这里边的蝎子与一般的不同。
联系上下文,边读边体会,作者就像在与人倾心交谈,让我们真切地感受到了“我”的内心世界,感受到童年的天真无邪。指导学生在体会的基础上读好句子,读出儿童的好奇和天真。
(4)读了上面的几个句子,你觉得“我”是个怎样的孩子?
(5)根据学生的回答,归纳补充:“我”对事物有着强烈的好奇心,是个善于观察、爱思考的孩子。
要求学生从课文中找出其他的句子来印证刚才表述的观点。
课件出示:
越不许我动,我越想动,但是我又不敢,因此很痛苦。
不但它的秒针会自己走动,而且它坚硬的表盖里还会发出清脆的声音:滴答,滴答……没有一刻的休息,这声音比蝉鸣要柔和些,比虫的歌曲要单调些。
“为什么还蒙着一层玻璃呢?”
“这就是叫你只许看,不许动。”父亲回答。
“为什么呢?”我又问。
引导:从第1句话中你能体会到什么?(因没有满足好奇心,“我”感到很痛苦)[
从第2句话中你能体会到“我”的什么特点?(“我”善于从视觉、听觉等方面对父亲的怀表进行仔细观察)
从第3个片段中可以体会到“我”是个勤于思考、喜欢探索的孩子。
4.研读对话,角色朗读。
(1)导语:同学们,文中的对话也很精彩,我们来读一读吧!学生自由朗读对话。
(2)小组合作,分角色读。
课件出示:
可是父亲怀里的表有时放在桌子上,不但它的秒针会自己走动,而且它坚硬的表盖里还会发出清脆的声音:滴答,滴答……没有一刻的休息,这声音比蝉鸣要柔和些,比虫的歌曲要单调些。
一天,我对父亲说:
“我爱听这表的声音。”
我一边说一边向着表伸出手去。父亲立刻把我的手拦住了,他说:
“只许听,不许动。”
停了一会儿,他又添上一句:
“小孩儿不许动表。”
此后我就常常请求父亲把他的表打开给我看,有时父亲答应我,有时也拒绝我,这要看他高兴不高兴。有一回,父亲又把表打开了,我问:
“为什么还蒙着一层玻璃呢?”
“这就是叫你只许看,不许动。”父亲回答。
“为什么呢?”我又问。
“这摆来摆去的是一个小蝎子的尾巴,一动就要蜇你。”
(3)指导朗读。
(4)小组推荐几个同学,在班上表演分角色朗读课文。
(5)评价朗读。
5.回顾课题,理解结尾。
(1)结合课文,用自己的话说一说“表里的生物”其实指的是什么。(表里的各种精密的元件)
(2)作者结尾说“这样的话我不知说了多久”,其实表里根本没有生物,作者为什么会这么说呢? “也不知道到什么时候才不说了”,作者又为什么不说了?
“我”当时还小,以为是表里的生物发出的“滴答,滴答”的声音,并天真地相信了爸爸的话,以为有一个小蝎子在表里。后来渐渐长大,“我”明白了钟表的原理,于是不说了。
四、总结全课
1.课文小结:在生活中我们要善于观察和思考,在作者的眼中,童年的记忆是人生的珍宝,有些想法虽看起来幼稚可笑,但那正是一颗天真的童心的表现,是值得我们回忆一生的。
2.拓展小练笔。
(1)引导交流:作者回忆了童年的发现,虽然这个发现或许是那样的可笑,却是作者记忆中的珍宝。你是否也有过这样的经历?
(2)仿写:请你运用语言描写的方法写一个小片段。
课堂练习
读拼音,写词语。
qīnɡ cuì lán zhù kǒnɡ bù xī shuài
( ) ( )( ) ( )
品悟句子。
树上的蝉,草里的虫,都不轻易被人看见,我想:这里边一定也有一个蝉或虫一类
的生物吧。
从描写的方法看,这句话属于人物的________描写,句子前面说“蝉”“虫”都不轻易被人看见,是为了说明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板书设计
1.注重对课题的理解。
本课题颇有特色,意味深长。探究课题含义,很有必要。用旧式机械手表引入课题——“表里的生物”,设置悬念:这块表能够发出声音,里面有生物吗?引导学生围绕课题去质疑,在读中释疑。
2.注重主要内容的整体感知。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要让学生整体感知课文内容,对课文的整体感知应起到理解内容、明确主旨的作用。”因此,在本次教学过程中,我注重让学生把握文章的主要内容,并教给学生整体感知的方法,即联系课题概括课文的主要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