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试卷分第Ⅰ卷(选择题)和第Ⅱ卷(非选择题)两部分。全卷100分,考试时间120分钟。
注意事项:
1.答卷前,务必就自己的考号、姓名、考场号和座次号等信息正确填涂在机读卡或答题卡指定位置。
2.选择题选出答案后,请填涂在机读卡上,主观题答在答题纸上。
一、单选题(每小题2分,共8分)
1.下列词语中加点的字,读音全部正确的一组是 ( )
A. 菁华(jīnɡ) 宁可(nìnɡ) 冠心病(ɡuàn) 翘首回望(qiáo)
B. 吐蕃(fān) 庇护(bì) 歼击机(jiān) 呱呱坠地(ɡū)
C.请帖(tiě) 梵文(fán) 发横财(hènɡ) 按捺不住(nà)
D.链接(liàn) 创口(chuānɡ) 狙击(jū) 拈花惹草(niān)
2.下列句子中,加点成语使用正确的一项是 ( )
A. 洪水冲垮了李老汉家的房子,全村人都为他的不幸遭遇很难过,哀鸿遍野。
B. 古人中不乏刻苦学习的楷模,悬梁刺股者、秉烛达旦者、闻鸡起舞者,在历史上汗牛充栋。
C. 网络游戏给游戏者提供了一个虚拟的平台,让游戏者无所不能,许多人在现实中遇到烦恼,就在网络上发泄,寻求心理的平衡。
D. 由于太平洋暖流的影响,春节刚过,冰冻的黄河就已涣然冰释。解冻的冰块顺流而下,壅塞河道,有可能给沿岸带来灾难。
3.. 下列句子中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 )
A. 艺人们过去一贯遭白眼,如今却受到人们青睐,就在这白眼和青睐之间,他们体味着人间的温暖。
B. 在这部作品里,并没有给人们多少正面的鼓励和积极的启示,相反,其中一些情节的负面作用倒是不小。
C. 雷锋精神当然要赋予它新的内涵,但谁又能否认现在就不需要学习雷锋了呢?
D. 随着岁月的流逝,时代的变迁,我国从古代沿用下来的饮食器具也在不断地改进和完善。
4. 依次填出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的语句,衔接最恰当的一组是 ( )
狗是忠义、勇敢而又聪明的动物。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 ,______ ,使狗成为人的得力助手。
①专门训练军犬、警犬,把狗用于军事、案件侦破等方面
②它的嗅觉细胞数量是人的24倍,可以分辨大约两万种不同的气味
③比如牧民的狗,为了保护羊群,敢于同恶狼猛斗
④人们充分利用狗的这种特殊的天赋
⑤狗可以听到10万赫兹以上的声音
⑥代替主人做一些危险的事
A ③②①⑥⑤④ B ③⑥⑤②④① C ⑤④①③②⑥ D ⑤②④⑥①③
二、自然科学类阅读(每小题2分,共6分)
地球七年后可能开始变冷
俄罗斯科学院主天文台空间研究实验室主任哈比布洛?阿卜杜萨马托夫认为,地球7年后就可能开始变冷。他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说:“我们根据自己进行的研究得出如下结论——地球上的温度会在2012到2015年之间开始缓慢下降。”
阿卜杜萨马托夫说,地球早在1998到2005年就度过了全球变暖的高峰期。全球变暖主要是太阳几乎在整个20世纪持续保持不寻常的高发光度造成的。现在太阳的发光强度正在逐渐下降,大约在2041年会降到最低点,正是这一点将成为地球显著变冷的原因。不过,海洋会推迟地球显著变冷的过程。全球变冷的高峰期将出现在2055至2060年。
阿卜杜萨马托夫认为,人类活动形成的“温室效应”无法大大推迟地球变冷的过程,因为它难以显著影响地球气候的总体变化。尽管最近9年来大气中的二氧化碳浓度增加了4%以上,但地球的温度实际上并没有上升。他说,大气中的二氧化碳浓度早在工业化时代开始前就显著增加了,但是这从未导致气候全面变暖。
这位科学家指出,如果全球的温度在2007至2010年期间不再以过去的速度升高,那么这将无可争辩地证明,太阳无法再像过去那样照耀地球,人类活动导致全球变暖不过是神话。阿卜杜萨马托夫认为,未来气候变冷将会使地球上的冰雪覆盖面积大幅增加,这将降低地球表面的吸热能力。这会进一步加剧气候变冷。他认为,地球变冷将会在北方地区表现得最为明显,包括摩尔曼斯克港在内的北方不冻海港可能会被厚厚的冰层封住。
5.哈比布洛?阿卜杜萨马托夫认为地球将会变暖的依据是 ( )
A.海洋会推迟地球显著变冷的过程。
B.太阳的发光强度正在逐渐下降,大约在2041年会降到最低点。
C.太阳几乎在整个20世纪持续保持不寻常的高发光度。
D.地球上的温度会在2012至2015年之间开始缓慢下降。
6.下列表述,符合文意的一项是 ( )
A.哈比布洛·阿卜杜萨马托夫认为,地球7年后就可能开始变冷。
B.人类活动形成的“温室效应”将大大推迟地球变冷的过程。
C.最近9年来大气中的二氧化碳浓度增加了4%以上,引起地球的温度上升。
D.阿卜杜萨马托夫认为地球早在1998~2005年就度过了全球变冷的高峰期。
7.下列表述,不符合文意的一项是 ( )
A.大气中的二氧化碳浓度早在工业化时代开始前就显著增加了。
B.人类活动导致全球变暖不过是神话。
C.未来气候变冷将会使地球上的冰雪覆盖面积大幅增加。
D.地球变冷将会在北方地区表现得最为明显。
三、文言文阅读(每小题2分,共6分)
赤壁赋
苏轼
壬戌之秋,七月既望,苏子与客泛舟游于赤壁之下。清风徐来,水波不兴。举酒属客,诵明月之诗,歌窈窕之章。少焉,月出于东山之上,徘徊于斗牛之间。白露横江,水光接天。纵一苇之所如,凌万顷之茫然。浩浩乎如冯虚御风,而不知其所止;飘飘乎如遗世独立,羽化而登仙。 于是饮酒乐甚,扣舷而歌之。歌曰:“桂棹兮兰桨,击空明兮溯流光。渺渺兮予怀,望美人兮天一方。”客有吹洞箫者,倚歌而和之。其声呜呜然,如怨如慕,如泣如诉,余音袅袅,不绝如缕。舞幽壑之潜蛟,泣孤舟之嫠妇。 苏子愀然,正襟危坐而问客曰:“何为其然也?”客曰:“‘月明星稀,乌鹊南飞’,此非曹孟德之诗乎?西望夏口,东望武昌,山川相缪,郁乎苍苍,此非孟德之困于周郎者乎?方其破荆州,下江陵,顺流而东也,舳舻千里,旌旗蔽空,酾酒临江,横槊赋诗,固一世之雄也,而今安在哉?况吾与子渔樵于江渚之上,侣鱼虾而友麋鹿,驾一叶之扁舟,举匏樽以相属。寄蜉蝣于天地,渺沧海之一粟。哀吾生之须臾,羡长江之无穷。挟飞仙以遨游,抱明月而长终。知不可乎骤得,托遗响于悲风。” 苏子曰:“客亦知夫水与月乎?逝者如斯,而未尝往也;盈虚者如彼,而卒莫消长也。盖将自其变者而观之,则天地曾不能以一瞬;自其不变者而观之,则物与我皆无尽也。而又何羡乎!且夫天地之间,物各有主,苟非吾之所有,虽一毫而莫取。惟江上之清风,与山间之明月,耳得之而为声,目遇之而成色,取之无禁,用之不竭,是造物者之无尽藏也,而吾与子之所共适。” 客喜而笑,洗盏更酌。肴核既尽,杯盘狼籍。相与枕藉乎舟中,不知东方之既白。
8. 解释下列句子中的加点词,正确的一项是 ( )
A 舞幽壑之潜蛟,泣孤舟之嫠妇。 舞:舞动
B 方其破荆州,下江陵,顺流而东也…… 东:东方
C 苏子愀然,正襟危坐而问客曰…… 危:高
D 是造物者之无尽藏也 藏:宝藏
9. 下列句子中的加点词,意思相同的一组是 ( )
A 盈虚者如彼,而卒莫消长也。/有贤士大夫……买五人之脰而函之,卒与尸合。
B 固一世之雄也,而今安在哉?/域民不以封疆之界,固国不以山溪之险
C 于是饮酒乐甚,扣舷而歌之。/独乐乐,与众乐乐,孰乐?
D 少焉,月出于东山之上。/此非孟德之困于周郎者乎?
10. 把下列句子编为四组,每句都能表达苏轼思想感受的一组是 ( )
①飘飘乎如遗世独立,羽化而登仙。
②余音袅袅,不绝如缕。舞幽壑之潜蛟,泣孤舟之嫠妇。
③寄蜉蝣于天地,渺沧海之一粟。哀吾生之须臾,羡长江之无穷。
④挟飞仙以遨游,抱明月而长终。知不可乎骤得,托遗响于悲风。
⑤其声呜呜然,如怨如慕,如泣如诉。
⑥惟江上之清风,与山间之明月,耳得之而为声,目遇之而成色。
A ①②⑤ B ③⑤⑥ C ②④⑥ D ①③⑤
景洪市第四中学2012-2013学年上学期期末试卷
高一语文(II卷)
(非选择题 共80分)
四、古诗文阅读、默写。
(一)文言文翻译(8分)
11.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白露横江,水光接天。纵一苇之所如,凌万顷之茫然。(4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逝者如斯,而未尝往也;盈虚者如彼,而卒莫消长也。(4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二)诗歌鉴赏(6分)
葛溪驿
王安石
缺月昏昏漏未央,一灯明灭照秋床。病身最觉风露早,归梦不知山水长。
坐感岁时歌慷慨,起看天地色凄凉。鸣蝉更乱行人耳,正抱疏桐叶半黄。
12.请用10个以内的文字描述本诗所描绘的画面。(2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3.这首诗表达了作者怎样的心绪?简要赏析这一心绪是如何表现出来的。(4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三)古诗词名句默写(6分)
14.(1)_________________,壮士一去兮不复还!
(2)暧暧远人村,_________________。
(3)或取诸怀抱,_________________;或因寄所托,_________________。
(4)山不厌高,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天下归心。
五、现代文阅读
记住归家的路
周国平
我每次到一个陌生的城市,我的习惯是随便走走,好奇心驱使我去探寻这里热闹的街巷和冷僻的角落。在这途中,难免暂时地迷路,但心中一定要有把握,自信能记起回住处的路线,否则便会感觉不踏实。我想,人生也是如此。你不妨在世界上闯荡,去建功立业,支探险猎奇,去觅情求爱,可是,你一定不要忘记了回家的路。这个家,就是你的自我,你自己的心灵世界。
生活在今日的世界,心灵的宁静颇不易得。这个世界既充满着机会,也充满着压力。机会诱惑着人去尝试,压力逼迫着人去奋斗,都使人静不下心来。我不主张年轻人拒绝任何机会,逃避一切压力,以闭关自守的姿态面对世界。年轻的心灵不该静如止水,波澜不起。世界是属于年轻人的,趁着年轻到广阔的世界上去闯荡一番,原是人生必要的经历。所须防止的只是:把自己完全交给了机会和压力去支配,在世界上风风火火或浑浑噩噩,迷失了回家的路途。
寻求心灵的宁静,前提是首先要有一个心灵。在理论上,人人都有一个心灵,但事实上却不尽然。有一些人,他们永远被外界的力量左右着,永远生活在喧闹的外部世界里,未尝有真正的内心生活。对于这样的人,心灵的宁静就无从谈起。一个人唯有关注心灵,才会因为心灵被扰乱而不安,才会有寻求心灵宁静的需要。所以,具有过内心生活的禀赋,或者养成这样的习惯,这是最重要的。有此禀赋或习惯的人都知道,其实内心生活与外部生活并非互相排斥,同一个完全可能在两方面都十分丰富。区别在于,注重内心生活的人善于把外部生活的收获变成心灵的财富,缺乏此种禀赋或习惯的人则往往会迷失在外部生活中,人整个儿是散的。外面的世界布满了纵横交错的路,每一条都通往不同的地点。那只知死死盯着外部生活的人,一心一意走在其中的一条上,其余的路对于他等于不存在。只有不忘外部生活且更关注内心生活的人,才能走在一切可能的方向上,同时始终是走在他自己的路上。一个人有了坚实的自我,他在这个世界上便有了精神的坐标,无论走多远都能寻找到回家的路。换一个比方,我们不妨说,一个有着坚实的自我的人便仿佛有了一个精神的密友,他无论走到哪里都带着这个密友,这个密友将忠实地分享他的一切遭遇,倾听他的一切心语。
如果一个人有自己的心灵追求,又在世界上闯荡一番,有了相当的人生阅历,那么,他就会逐渐认识到自己在这个世界上的位置。世界无限广阔,诱惑永无止境,然而,属于每一个人的现实可能性终究是有限的。你不妨对一切可能性保持着开放的心态,因为那是人生魅力的源泉,但同时你也要早一些在世界之海上抛下自己的锚,找到最适合自己的领域。一个人不论伟大还是平凡,只要他顺应自己的天性,找到了自己真正喜欢做的有意义的事,并且一心把它做得尽善尽美,他在这个世界上就有了牢不可破的家园。于是,他不但会有足够的勇气去承受外界的压力,而且会以足够的清醒来面对形形色色的机会的诱惑。我们当然没有理由怀疑,这样的一个人必能获得生活的充实和心灵的宁静。 (有删改)
15.作者在文章开头说自己“每次到一个陌生的城市”有“随便走走”的习惯,这样写有什么好处?(3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6.解释下面两句话在文中的含意。(4分)
⑴把自己完全交给了机会和压力去支配,在世界上风风火火或浑浑噩噩,迷失了回家的路途。(2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⑵一个人有了坚实的自我,他在这个世界上便有了精神的坐标,无论走多远都能够找到回家的路。(2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7.结合全文,谈谈你对文章标题“记住归家的路”的理解。(3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8.文章最后一段说:“你不妨对一切可能性保持着开放的心态,因为那是人生魅力的源泉,但同时你也要早一些在世界之海上抛下自己的锚,找到最适合自己的领域。”请结合全文,谈谈这句话对你的启发。(4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六、语言文字运用
19. 仿照下面的句子,写一句意义深刻、感情积极向上的话。(3分)
要相信,旅途不总是布满陷阱,跌倒不总是浑身创伤,噩梦不总是连着噩梦,总有一天醒来是满眼晨光。
要相信,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0. 请为下面的新闻拟一个标题,要求不超过20个字。(3分)
新华社电 一项在美国白宫网站发起的枪支管控请愿获得广泛支持,截至本月17日晚征集到超过15万个签名,创下类似请愿人数新纪录。
请愿由一些网民14日在白宫网站“我们人民”栏目发起。当天早晨,一名枪手闯入康涅狄格州纽敦镇桑迪胡克小学,开枪射杀20名儿童和6名成年人,震动全美。
截至格林尼治时间17日22时,即三天内,支持控枪的签名数将近15.8万,呼吁总统贝拉克·奥巴马推动立法,对美国人获得枪械的渠道施加限制。请愿书说,这些签名代表一个共同的呼声,要求民主党与共和党一同商讨,促成控枪立法。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七、作文。(40分)
21. 阅读下面的材料,按照要求作文。
2011年9月6日晚,在北京海淀区西山华府小区门口,一对业主夫妻在开车刚要拐入小区南门时,遭到后面一辆无照宝马和一辆牌照为晋O00888的奥迪司机殴打。夫妻头部被打流血,两打人者欲逃离被控制。事发后,此事在网上引起关注。经核实,宝马司机年龄15岁,无驾照,系著名歌唱家李双江之子。
2012年01月10日,郭德纲被曝别墅侵占公共绿地,记者对此展开调查时被拒,并遭其弟子殴打。郭德纲弟子被爆殴打记者20分钟,伤者头皮被撕裂。
2012年12月6日,有网友在微博爆料称,“赵本山大徒弟王小宝昨晚开路虎撞到一辆出租车并殴打出租车司机。”这条消息迅速在网上传播。
针对此类打人事件,很多人发出疑问——是谁给了他们打人的胆儿?读了这些文字,你有何感想?请自选角度,自定立意,自选文体,自选题目,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
座次
景洪市第四中学2012-2013学年上学期期末试卷
答题纸
(非选择题 共80分)
题 号
四
五
六
七
总 分
得 分
四、古诗文阅读、默写(共20分)
(一)文言文翻译
11.(1)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分)
(2)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分)
(二)诗歌鉴赏:
12.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分)
13.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4分)
(三)古诗词名句默写(6分)
14
(1)______________
(2)______________。
(3)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
(4)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
五、现代文阅读(共14分)
15.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分)
16.
(1)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分)
(2)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分)
17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分)
18.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分)
六、语言运用(共6分)
19.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分)
20.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分)
七、作文(共40分)
500
600
700
800
900
1000
2012-2013年度高一年级期末考试语文试卷答案
四、语言表达
19略
20 白宫网站15万人请愿控枪/美国15万人到白宫网站请愿管控枪支
五、作文
21 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