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音版八年级音乐下册(简谱)第二单元《☆A大调(鳟鱼)钢琴五重奏(第四乐章)》教学设计

文档属性

名称 人音版八年级音乐下册(简谱)第二单元《☆A大调(鳟鱼)钢琴五重奏(第四乐章)》教学设计
格式 doc
文件大小 39.5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人音版
科目 音乐
更新时间 2022-04-21 09:41:16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A大调(鳟鱼)钢琴五重奏》教学设计
【指导思想】
按照新课程改革要求主动学习、深入探究、自主合作的教学思想,围绕“以音乐审美为核心,学生发展为本”的教学理念,组织设计教学和教学活动,进行《鳟鱼钢琴五重奏》第四乐章的教学任务。
熟悉歌曲《鳟鱼》。《鳟鱼钢琴五重奏》是根据歌曲《鳟鱼》创作的,歌曲《鳟鱼》是一首有故事情节、形象鲜明的艺术歌曲。在欣赏之前,可让学生聆听歌曲《鳟鱼》的演唱录音,使他们熟悉音乐的主题,对歌曲塑造的形象有所了解。
让学生在聆听的过程中获得对变奏曲式和变奏方法的了解。结合《鳟鱼钢琴五重奏》给学生介绍一些常见的变奏手法,并引导学生进行简单的变奏创作实践活动。
【教学背景分析】
作曲家舒伯特根据诗人舒巴尔特的诗《鳟鱼》,创作了声乐作品《鳟鱼》,问世两年后应朋友之邀创作的一部室内乐作品。《鳟鱼钢琴五重奏》是一首变奏曲,充分运用音色、速度、力度、调性、节奏等对主题进行变化,细腻地再现了故事情节,形象而生动。 
在聆听《鳟鱼钢琴五重奏》和歌曲《鳟鱼》的活动中,对西方古典主义音乐产生兴趣获取相关的音乐、文化知识。学生对乐曲中出现的五件乐器的音色不是全部都了解,所以在聆听《鳟鱼钢琴五重奏》前引导学生认真听辨音乐各段在乐器、音色和其他音乐要素方面的变化,并关注由此带来的音乐情绪的变化,着重于对乐曲音乐形象的感知和乐曲情绪的体验。
利用现代化的教学媒体,引导学生准确地把握音乐知识与音乐作品的内容、特点与结构等。使学生对相对难懂的音乐知识和音乐作品产生浓厚的学习兴趣,并积极地参与到课堂中来。
【教学目标】
1、 知识目标:能够熟悉《鳟鱼》的主题旋律,感受、体验乐曲的音乐情绪及风格特点。
2、 情感目标:结合欣赏音乐作品,初步了解室内乐、变奏曲式、变奏手法等相关音乐知识,并试着运用有关知识创作简单的变奏旋律。
3、 技能目标:能够积极参与歌唱、聆听活动,对西方古典主义音乐、浪漫主义音乐有兴趣,愿意了解与其相关的音乐文化。
【教学过程】
教学过程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
舒伯特及其他几位奥地利的著名作曲家 海顿 莫扎特舒伯特约翰-施特劳斯 给学生欣赏其代表作品帮助学生更深刻地认识这四位奥地利作曲家。
作品简介 简单了解作品简介
歌曲 通过欣赏歌曲,理解歌曲的故事内容。 通过欣赏歌曲《鳟鱼》,能够熟悉主题,了解音乐故事,并把握主题旋律的主要特征,使学生对《鳟鱼》的主题音乐建立感情,为后面钢琴五重奏的欣赏作出铺垫。
音乐知识 室内乐:指每声部都由一件乐器演奏的小型合奏曲。 为这节课做好基础知识的铺垫。
五、听辩乐器音色 了解小提琴、中提琴、大提琴、低音提琴和钢琴的音色及特点。 通过讲解和声音文件可以帮助学生更好地认识这五件乐器。
六、主题音乐 跟随电子琴演唱乐曲的主题音乐。学生通过反复地学唱,能更深刻地记住乐曲的旋律。 在熟悉作品的主题音乐后,对歌曲塑造的形象有所了解并关注由此带来的音乐情绪的变化,着重于对乐曲音乐形象的感知和乐曲情绪的体验。
七、音乐知识 变奏曲式:?A+A1+A2+A3+A4…… 为这节课做好基础知识的铺垫。
八、分段欣赏 后分段欣赏,在变奏乐段的音色听辩后,要求学生对每一个变奏乐段和原来的主题进行对比欣赏,要求听出主题的变化在哪里?(音色、节奏、调性、速度、力度及音乐内涵等) 学生通过老师所讲授的音乐知识,大胆地分析音乐作品,并能将自己的见解融入到分析中去。
九、总结 回顾作品的内容和意境来加以总结。 通过歌词的提示,帮助学生把握作品的深层内涵。
十、完整欣赏 欣赏整个乐曲 完整的欣赏结束本节课。
【教学效果】
本课教学通过合理的情景创设、学生的主动参与,师生间轻松、的互动氛围,让学生们积极地参与到课堂中来。但每一个班级都有自己不同的特色和风格,因此,任何一节课无论你准备的多么周密,在不同的环境下都不可能上成一样的课。因此,生般硬套决不可行,灵活运用才是上策!我通过讲解与引导的教学法,帮助学生积极地、自主地学习,把握作品的深层内涵,形成有效的知识积淀。有质有量地完成整体的教学目标要求,真正实现了学生高效的自我发展与提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