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九年级化学下册第十二单元化学与生活重点解析
考试时间:90分钟;命题人:化学教研组
考生注意:
1、本卷分第I卷(选择题)和第Ⅱ卷(非选择题)两部分,满分100分,考试时间90分钟
2、答卷前,考生务必用0.5毫米黑色签字笔将自己的姓名、班级填写在试卷规定位置上
3、答案必须写在试卷各个题目指定区域内相应的位置,如需改动,先划掉原来的答案,然后再写上新的答案;不准使用涂改液、胶带纸、修正带,不按以上要求作答的答案无效。
第I卷(选择题 30分)
一、单选题(10小题,每小题3分,共计30分)
1、分类法是学习化学的重要方法之一,下列各组物质按单质、碱、盐、纯净物、混合物的顺序排列正确的是
A.C60、氨水、硫酸钡、过磷酸钙、盐酸
B.Mg、苛性钠、纯碱、胆矾、AgNO3溶液
C.N2、碱石灰、CuSO4、葡萄糖、自来水
D.生铁、CH3OH、石灰石、NaCl、波尔多液
2、化学元素与人体健康密切相关,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A.儿童缺少锌元素易患佝偻病 B.人体缺少铁元素易患贫血症
C.人体中碘元素过量会引起甲状腺疾病 D.人体缺少钙元素容易骨质疏松
3、下列图标表示“禁止吸烟”的是
A. B.
C. D.
4、化学与生产、生活息息相关,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霉变的大米先淘洗,经高温蒸煮后即可食用
B.室内发生火灾,应迅速打开门窗通风
C.医疗上用硝酸铵自制冰袋,给发烧病人降温
D.老年人应补充钙、铁等微量元素
5、小玲同学对所学部分化学知识归纳如下,其中有错误的一组是
A. 生活中的物质 B. 安全常识 C. 元素与人体健康 D. 日常生活经验
铅笔芯主要成分是石墨 饮水机滤芯的吸附剂主要成分是活性炭 进入陌生溶洞前应先做灯火试验 稀释浓硫酸时应将水倒入浓硫酸中 缺铁易引起贫血 缺碘易患甲状腺疾病
不能用闻气味的方法防止煤气(CO)中毒 用灼烧后闻气味的方法区分羊毛与棉纱线
A.A B.B C.C D.D
6、下列对物质的归类正确的是
A.可燃气体:氢气、氮气、甲烷
B.合成材料:塑料、铝合金、涤纶
C.营养物质:淀粉、蛋白质、油脂
D.常见溶液:矿泉水、豆浆、食盐水
7、化学与生产、生活息息相关,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利用干冰“升华”提升舞台效果 B.大量开采使用地下水满足人类需要
C.用甲醛溶液浸泡海产品保鲜 D.铵态氮肥与KOH混合使用以增强肥效
8、类推是学习化学的重要方法,下列类推成立的是
A.某化合物在纯氧中燃烧只生成二氧化碳和水,所以该化合物一定含碳、氢元素
B.中和反应都有水生成,所以有水生成的反应一定是中和反应
C.碱溶液的pH>7,所以pH>7的溶液一定是碱溶液
D.有机物中含有碳元素,所以含有碳元素的化合物一定是有机物
9、如图是“可回收”垃圾桶的标签,下列废弃物可以投入其中是
A.过期药品 B.未污染的纸
C.一次性餐具 D.瓜果皮核
10、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A.地壳中含量最多的金属元素是铝元素
B.生物细胞中含量最多的金属元素是钙元素
C.把含有可溶性钙镁化合物的水称为硬水
D.全球气候变暖、臭氧层破坏和酸雨等也与空气污染有关
第Ⅱ卷(非选择题 70分)
二、填空题(5小题,每小题4分,共计20分)
1、能源、环境和健康成为人类日益关注的问题。“扬帆”学习小组在劳动教育课上学习包水饺的活动中,对生活中的化学产生了浓厚兴趣,展开调查研究。请回答下列问题。
(1)水饺馅中的虾仁含有丰富的________,它在消化道内会转化成可被人体吸收的氨基酸;水饺皮的主要成分淀粉在人体内酶的作用下最终转化成________,再缓慢氧化成二氧化碳和水并释放能量。
(2)煮水饺时用的燃料是天然气。天然气属于________(填“可再生”或“不可再生”)能源,天然气(主要成分为CH4)燃烧的化学方程式为________。
(3)同学们调查发现,近50年我市家用燃料的使用,经历了下图所示的发展过程。
查阅资料得知:充分燃烧1kg煤或天然气释放的热量和产生SO2的质量如下图所示。
天然气代替煤作家用燃料,除了具有便于管运输的优点外,据图分析还具有________优点。人类即将进入多样化的新能源时期,请写出你所知道的一种新能源_________。
2、塑料制品为人类带来便利的同时,也造成了环境问题。科研人员为此提出多种解决方案。
(1)塑料的回收再利用意义重大。下列属于回收标志的是_____(填标号)。
A. B.
C. D.
(2)科学家用纤维素、甲壳素等材料硏制出能完全降解的保鲜膜,这一发明有望缓解的环境问题是_____(写一点)。
(3)回收的保鲜膜可转化为甲烷等燃料,在化学变化中甲烷分子可分为_____、_____,甲烷完全燃烧的化学方程式为_____。
(4)焚烧回收的保鲜膜,生成的CO2可用来生产化工产品乙酸(CH3COOH),转化的微观过程如图所示。
该反应过程中,保持不变的微粒是_____(填“分子”或“原子”),反应物CO2与产物CH3COOH的分子个数比为_____。
3、能源和环境与人类的生产生活密切相关,请根据下列要求回答问题:
(1)气候变化是人类面临的全球性问题,中国争取2060年前实现碳中和。“碳中和”就是采取各种措施全部抵消掉生产生活中排放的二氧化碳。作为参与者,请写一条有利于实现“碳中和”的措施_________(写一条即可)。
(2)氢能是未来最理想的能源,从环保角度分析,氢能最突出的优点是_________。目前,氢氧燃料电池已经被应用,氢氧燃料电池是一种将化学能转化为________能的装置。
(3)汽车尾气是导致酸雨的重要原因。汽油中加入适量乙醇作为汽车燃料,可减少汽车尾气污染。乙醇汽油是_______(填“混合物”或“纯净物”),乙醇属于________(填“可再生”或“不可再生”)能源。
4、在H、C、O、Ca、Fe五种元素中,选择一种或若干种用化学符号填写下列空格:
(1)有毒的氧化物______。
(2)人体中含量最多的金属元素______。
(3)雪碧等饮料中常含的一种酸______。
5、当前,新冠肺炎肆虐全球。面对来势汹汹的疫情,习近平总书记亲自指挥、亲自布置,提出坚定信心、同舟共济、科学防治、精准施策的总要求。疾控专家强调要做好个人防护措施,如出门戴口罩、保持社交距离、勤洗手、多通风、定期消毒等,人们在出门前、回家后可使用75%的乙醇溶液等消毒液对手部、衣物进行消毒。在使用75%乙醇进行消毒过程中,室内禁止大面积喷洒式消毒方式,要防止空气中浓度超过3%而发生火灾,如果喷洒浓度达到3%,衣服静电就可能引起燃爆。请回答下列问题:
(1)乙醇俗称酒精,请写出乙醇燃烧的化学方程式___________。
(2)在汽油中加入适量的乙醇作为汽车燃料,除了适当的节省石油资源,还有一个优点:___________。
(3)乙醇可以通过高梁、玉米和薯类等发酵、蒸馏而得到,属于可再生资源。我们现在更多的在使用不可再生能源,如:___________。(写一个即可)
三、计算题(5小题,每小题5分,共计25分)
1、花青素(化学式)具有缓解眼睛疲劳,保护视力的作用,该物质主要来源于各种蔬菜和水果。
(1)花青素中碳、氢、氧元素的质量比为_____;
(2)花青素的相对分子质量为_____;
(3)花青素中氧元素的质量分数为_____(计算结果精确到0.1%)
2、丙氨酸是构成蛋白质的基本单位,是组成人体蛋白质的 20 种氨基酸之一,其分子结构模型见如图,据此回答下列问题:
(1)蛋白质一定___________(“不含”或“含)氮元素;
(2)丙氨酸属于________________(填“有机物”或“无机物”);
(3)丙氨酸中碳和氮的质量比为_____________;
(4)178g 丙氨酸中氮元素的质量为________________。
3、现有含杂质的氯化镁样品10g(杂质不溶于水,也不参加反应),向其中加入一定量的氢氧化钠溶液恰好完全反应,过滤,得到117g质量分数为10%的溶液.求:
(1)样品中氯化镁的质量分数;
(2)所加入氢氧化钠溶液的质量分数(计算结果精确到0.1%).
4、屠呦呦教授因发现了“青蒿素”,为治疗疟疾做出了突出贡献,被授予诺贝尔医学奖。青蒿素的化学式为:C15H22Ox,请回答:
(1)青蒿素属于__________物(填“有机或无机”);
(2)青蒿素的相对分子质量为282,则一个青蒿素分子中含有________个原子;
(3)青蒿素中________元素的质量分数最小。
5、如图为某补铁剂复方硫酸亚铁片的部分文字说明。回答下列问题:
(1)铁是人体必须的_______(填“常量”或“微量”)元素,缺铁会引起___________。
(2)FeSO4中铁元素的质量分数为_______________(精确到0.1 %)。
(3)若某儿童按说明书的用量服用,则每日的补铁量为_________ mg (精确到0.1 mg)。
四、实验探究(5小题,每小题5分,共计25分)
1、蔗糖是重要的食品和调味品,普遍存在于植物的叶、花、茎、种子及果实中,某班同学欲探究蔗糖的元素组成:
(提出问题):蔗糖由什么元素组成
(进行实验):取少量蔗糖放在燃烧匙中在酒精上加热(如图1),并分别将干冷的烧杯线和蘸有澄清石灰水的烧杯倒置于火焰上方。
(讨论交流):其他同学认为小睛的实验设计不严谨,原因是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改进实验):小睛利用图2装置对干燥的蔗糖粉末进行分析,请补全实验步骤:
步骤1:先用酒精灯在玻璃管内铜丝处加热, _____________________ ,充分反应;
步骤2:再将酒精灯移至蔗糖处进行加热。充分反应后,观察到玻璃管内壁有水珠出现,蔗糖粉末变黑;
步骤3:待玻璃管冷却后,取出黑色粉末,在氧气流中灼烧,生成能使澄清石灰水变浑浊的气体。
(实验分析):蔗糖中一定含有 _______ 元素
(实验反思):小晴查阅资料,了解到葡萄糖也是一种白色粉末,其化学式为物理、化学性质均与蔗糖相似。若利用该装置进行对比实验,能否鉴别蔗糖和葡萄糖 若能,请说明原因;若不能,说明原因并简述进一步鉴别的实验原理。 _____________
2、 “红绿灯”实验是一个有趣的化学实验:靛蓝胭脂红(C16H8N2Na2O8S2)、氢氧化钠、葡萄糖按一定比例混合的混合液静置一段时间后,溶液出现由绿色到红色,再到黄色的逐渐转变;充分振荡黄色溶液,又逐渐变为红色,最后变为绿色。颜色随静置和振荡多次交替变化,过程如图1所示。
(查阅资料)
Ⅰ、靛蓝胭脂红是一种酸碱指示剂,在pH<11.4溶液中呈蓝色,pH在11.4~13时呈绿色,静置时与葡萄糖逐步反应而发生颜色变化。
Ⅱ、饱和碳酸钠溶液的pH为11.6,饱和碳酸氢钠溶液的pH为8.3,二氧化碳能与碳酸钠溶液反应生成碳酸氢钠。
(1)混合液中属于有机物的是___________(填一种)。
(2)某化学兴趣小组同学对该实验振荡过程中颜色变化的原因进行如下探究:
(猜想)Ⅰ、溶液中溶入O2;Ⅱ、溶液中溶入CO2;Ⅲ、溶液中溶入___________(填化学式)。
(实验设计)
①兴趣小组同学利用图2装置,从A端通入氧气,若观察到___________的现象,则证明猜想Ⅰ正确。
②小红同学也利用图2装置,从A端吹入呼出的气体,观察到混合液颜色变化为:黄色→红色→绿色,小明认为由此不能得出猜想Ⅱ正确,理由是___________。
③小明同学对猜想Ⅱ进行再探究,向上述图2装置内通入足量的二氧化碳后,并未观察到溶液由黄色→红色→绿色的变化,反而观察到溶液最终变为蓝色,请写使溶液变为蓝色的化学方程式___________。
(3)图1所示的实验循环多次后,溶液颜色最终为绿色的原因是___________。
(4)兴趣小组同学在静置混合液时,发现不同组的变色的时间各不相同,他们又对影响混合液变色时间的因素进行了探究。在大试管中分别加入表中试剂(所用溶液密度差异忽略不计),充分混合后,溶液为绿色。静置,观察并记录:
实验序号 0.1%靛蓝胭脂红溶液体积/mL 2%氢氧化钠溶液体积/mL 18%葡萄糖溶液体积/mL 水体积/mL 温度/℃ 变色时间/s
绿→红 红→黄 合计
a 10 70 10 10 20 178 81 259
b 10 70 10 10 40 22 21 43
c 20 70 10 x 40 21 27 48
①由a、b两组实验,你得出的结论是___________。
②b、c两组实验是探究靛蓝胭脂红浓度对变色时间的影响,则x=___________。
3、日常生活中使用塑料袋是用聚乙烯或聚氯乙烯制成的,某化学小组为验证某种食品包装塑料袋的成分,进行如下探究:
(做出猜想)猜想甲:该塑料袋是用聚乙烯制成的;猜想乙:该塑料袋是聚氯乙烯制成的;
(查阅文献)①聚乙烯燃烧生成二氧化碳和水;②聚氯乙烯燃烧生成二氧化碳、水和氯化氢;③无水硫酸铜是白色粉末,遇水变为蓝色。
(实验探究)该小组设计上述组合装置图,进行实验:
(1)在实验过程中,B装置中无水硫酸铜粉末由白色变成蓝色,由此可判断塑料袋制作材料中含有____元素。
(2)C装置中无明显现象,说明塑料袋没有____(填化学式)气体生成。
(3)D装置中澄清的石灰水变浑浊,发生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____________________。
(实验结论)⑷通过上述实验,可证明猜想______(选“甲”或“乙”)是正确的。
(应用拓展)⑸从环保角度考虑,实验中应对排放的尾气进行处理,采取正确的处理方法是________________。
(6)塑料的诞生,极大地方便了人们的生活。下列有关塑料的说法中正确的是____(填序号)
A 所有的塑料制品都可用来盛装食品 B 用就地焚烧的方法处理废弃塑料
C 大部分塑料在自然环境中很难降解 D 热固性塑料可以反复加工,多次使用
4、关于燃烧的研究是一项重要的课题。某小组以“探究燃烧的奥秘”为主题开展项目式学习。
(任务一)认识燃烧
(1)酒精、煤(含硫)、天然气是生活中常见的燃料,下列不属于三者燃烧共有的现象是______(填字母序号)。
A发光 B产生有刺激性气味的气体 C放热 D产生使澄清石灰水变浑浊的气体
(2)写出酒精(C2H5OH)完全燃烧的化学方程式______。
(任务二)探究燃烧的条件及质量变化
(3)该小组同学按下列实验步骤开展探究。
步骤1:室温下,按如图组装装置,装入药品,称量装置总质量为m1g。
步骤2:将锥形瓶浸入80℃的热水中,观察现象。
步骤3:取出装置,恢复至室温并擦干锥形瓶;打开止水夹K1,和K2,从K1处缓慢通入约50mL氧气,再关闭K1和K2,称量装置总质量为m2g。
步骤4:将锥形瓶再次浸入80℃的热水中,观察现象。
步骤5:取出装置,恢复至室温并擦干锥形瓶,称量装置总质量为m3g。
①通过上述实验,能证明燃烧需要氧气的实验现象是______。
②m1、m2、m3的大小关系是______。
(任务三)调控燃烧
(4)报道显示:国内外一些煤田因发生煤层自燃,带来了资源浪费和环境污染。一旦煤层自燃,请给出一条合理的灭火建议______。
(任务四)再探铁的燃烧
(5)查阅文献:颗粒直径为20~30nm的铁粉,在空气中会发生自燃生成氧化铁。
结合已有知识,回答下列问题:
①影响铁燃烧的因素有_______、_______(至少答出2点)。
②铁与氧气反应的条件不同,产物不同。若5.6g铁与氧气反应可得ag产物,且铁无剩余,则a的取值范围是______。
5、化学兴趣小组对一定质量的蔗糖在一定质量的氧气中燃烧的产物成分进行实验探究。
(提出问题)一定质量的蔗糖在一定质量的氧气中生成什么气体?
(猜想与假设)猜想①H2O、CO2;猜想②CO、H2O、CO2;猜想③_______。
(查阅资料)无色硫酸铜遇水变蓝色。
(实验探究)将一定质量蔗糖在一定质量的氧气中点燃,反应后将燃烧的产物依次通过装置A、B、C、D、E(夹持仪器省略)。
(实验记录)A装置无水硫酸铜变蓝色,B、D装置中澄清石灰水变浑浊,C装置中黑色固体变红色。
(实验结论)猜想_______(填“①”、“②”、“③”或“④”)正确。
(反思评价)(1)实验时,先将氮气通入实验装置一段时间,再通入燃烧产物,加热,先通入氮气的目的是_______。
(2)C装置中发生的化学方程式为_______。
(实验拓展)(1)蔗糖富含营养素是_______;
(2)氧气的质量不同,蔗糖燃烧的产物不同。34.2g蔗糖(C22H22O11)燃烧,生成物的质量为m,则m的取值范围为_______。
-参考答案-
一、单选题
1、B
【详解】
A、C60是由碳元素组成的纯净物,属于单质,氨水是电离时产生的阴离子都是氢氧根离子的化合物,属于碱;硫酸钡是由钡离子和硫酸根离子构成的化合物,属于盐;过磷酸钙由磷酸二氢钙和硫酸钙等混合而成,属于混合物;盐酸是由氯化氢和水混合而成,属于混合物,不符合题意;
B、镁是由镁元素组成的纯净物,属于单质;苛性钠是氢氧化钠的俗称,是电离时产生的阴离子都是氢氧根离子的化合物,属于碱;纯碱是碳酸钠的俗称,是由钠离子和碳酸根离子构成的化合物,属于盐,胆矾是由五水硫酸铜一种物质组成,属于纯净物,硝酸银溶液是由硝酸银和水混合而成,属于混合物,符合题意;
C、氮气是由氮元素组成的纯净物,属于单质;碱石灰是由氧化钙和氢氧化钠等混合而成,属于混合物;硫酸铜是由铜离子和硫酸根离子构成的化合物,属于盐;葡萄糖是由同种物质组成,属于纯净物;自来水是由水、可溶性矿物质等混合而成,属于混合物,不符合题意;
D、生铁是由铁、碳等混合而成,属于混合物;甲醇含碳元素,属于有机物;石灰石的主要成分是碳酸钙,还含有其它物质,属于混合物,氯化钠是由同种物质组成,属于纯净物,波尔多液是由硫酸铜、氢氧化钙等混合而成,属于混合物,不符合题意。
故选B。
2、A
【详解】
A、儿童缺少钙元素易患佝偻病,佝偻病不是因缺锌造成的,故选项错误;
B、人体缺少铁元素易患贫血症(缺铁性贫血),故选项正确;
C、 人体中碘元素过量会引起甲状腺疾病,故选项正确;
D、成人缺钙易造成骨质疏松,故选项正确。
故选A
【点睛】
3、A
【详解】
A、该图是禁止吸烟标志,符合题意;
B、该图为节水标志,不符合题意;
C、该图为物质可循环使用标志,不符合题意;
D、该图是有毒品标志,不符合题意。
故选:A。
4、C
【详解】
A、霉变的大米中含有霉菌毒素,该物质在高温蒸煮后下也难以分解,所以霉变的大米不可再食用,选项错误;
B、室内发生火灾,迅速打开门窗通风会导致室外的新鲜空气涌入室内,提高了室内氧气的浓度,易造成火势增大,选项错误;
C、硝酸铵溶于水时吸收热量,周围温度降低,具有制冷效果,所以医疗上可用硝酸铵自制冰袋,给发烧病人降温,选项正确;
D、铁是微量元素,钙元素是人体内的常量元素,选项错误;
故选C。
5、B
【详解】
A.由于石墨质软,是深灰色,在纸上刻画会留下痕迹,可用作铅笔芯,正确;
活性炭具有吸附性,能够吸附色素和异味,可用作饮水机滤芯的吸附剂,正确;
故A正确;
B.溶洞中容易积聚大量的二氧化碳,二氧化碳不支持燃烧,进入陌生溶洞前可以先做灯火实验,正确;
稀释浓硫酸时,应该把浓硫酸倒入水中,错误;
故B错误;
C.铁是构成血红蛋白的必须微量元素之一,缺铁会引起贫血,正确;
缺碘易患甲状腺疾病,正确;
故C正确;
D.一氧化碳有剧毒无色无误,不能用闻气味的方法防止煤气(CO)中毒,正确;
羊毛纤维的主要成分是蛋白质,灼烧时能产生烧焦羽毛的气味,正确。
故D正确。
故选B。
6、C
【详解】
A、氮气不可燃也不助燃,化学性质稳定,不属于可燃物,此选项错误;
B、合成材料包括合成纤维,合成橡胶,塑料,铝合金属于合金,不是合成材料,此选项错误;
C、营养物质包括水、无机盐、糖类、蛋白质、油脂、维生素这六大类,淀粉属于糖类,此选项正确;
D、豆浆不属于溶液,此选项错误。
故选C。
7、A
【详解】
A、利用干冰“升华”吸热,温度降低水蒸气冷凝,可以形成雾,提升舞台效果,正确;
B、大量开采使用地下水不利于水资源保护,错误;
C、甲醛有毒,能使蛋白质变性,不能用甲醛溶液浸泡海产品保鲜,错误;
D、铵态氮肥与KOH混合使用反应生成氨气,降低肥效,错误。
故选A。
8、A
【详解】
A、某化合物在纯氧中燃烧只生成二氧化碳和水,根据质量守恒定律,化学反应前后,元素的种类不变,生成物中含C、H、O,故该化合物一定含碳、氢元素,氧元素可能来自于氧气,符合题意;
B、中和反应是酸与碱作用生成盐和水的反应,中和反应都有水生成,但是有水生成的反应不一定是中和反应,如过氧化氢在二氧化锰的催化下分解为水和氧气,不符合题意;
C、碱溶液的pH>7,但是pH>7的溶液不一定是碱溶液,如碳酸钠溶液显碱性,pH>7,但是属于盐溶液,不符合题意;
D、有机物中含有碳元素,但是含有碳元素的化合物不一定是有机物,如二氧化碳中含碳元素,但是属于无机物,不符合题意。
故选A。
9、B
【分析】
可回收垃圾就是可以再生循环的垃圾。本身或材质可再利用的纸类、硬纸板、玻璃、塑料、金属、塑料包装,与这些材质有关的如:报纸、杂志、广告单及其它干净的纸类等皆可回收。
【详解】
A、过期药品属于有害垃圾。
B、未污染的纸属于可回收垃圾。
C、一次性餐具一般通常是属于干垃圾,对于干垃圾应该按照标准进行投放,不能随意乱扔垃圾,做好垃圾分类工作。
D、瓜果皮核因为其属于易腐的生物质生活废弃物,所以是厨余垃圾。
故选B。
【点睛】
10、C
【详解】
A. 地壳中元素含量由多到少的顺序是:氧、硅、铝、铁等,所以地壳中含量最多的金属元素是铝元素,此选项正确;
B. 生物细胞中含量最多的金属元素是钙元素,此选项正确;
C. 可溶性钙、镁化合物含量较高的是硬水,此选项错误;
D. 全球气候变暖、臭氧层破坏和酸雨等也与空气污染有关,此选项正确。
故选C。
二、填空题
1、
(1) 蛋白质 葡萄糖
(2) 不可再生
(3) 放出热量更多生成污染物二氧化硫更少 太阳能
【解析】
(1)
饺馅中的虾仁含有丰富的蛋白质;水饺皮的主要成分淀粉在人体内酶的作用下最终转化成葡萄糖,再缓慢氧化成二氧化碳和水并释放能量。
(2)
天然气属于化石燃料是不可再生能源;天然气(主要成分为CH4)燃烧是甲烷和氧气点燃生成水和二氧化碳,。
(3)
据图分析可知,等量天然气、煤燃烧,天然气放出热量更多生成污染物二氧化硫更少;新能源有太阳能、风能、地热能等。
2、
(1)C
(2)白色污染
(3) 碳原子 氢原子
(4) 原子 1:1
【分析】
(1)
A、该图标是“国家节水标志”,不符合题意;
B、该图标是“自燃物品”标志,不符合题意;
C、该图标是回收标志,符合题意;
D、该图标是“严禁烟火”,不符合题意。
故选C;
(2)
用纤维素、甲壳素等材料硏制出能完全降解的保鲜膜,可以缓解废弃塑料带来的“白色污染”;
(3)
在化学变化中,甲烷分子可分为碳原子和氢原子;
甲烷完全燃烧生成二氧化碳和水,该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
(4)
原子是化学变化中的最小粒子,故该反应过程中,保持不变的微粒是原子;
由图可知,该反应为二氧化碳和甲烷在催化剂的作用下反应生成乙酸,该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故反应物二氧化碳与产物乙酸的分子个数比为1:1。
3、
(1)植树造林(使用清洁能源、步行出行等)
(2) 产物只有水,不污染环境 电
(3) 混合物 可再生
【分析】
(1)
“碳中和”就是采取各种措施全部抵消掉生产生活中排放的二氧化碳,植树造林、使用清洁能源、步行出行等;
(2)
氢能是未来最理想的能源,从环保角度分析,氢能是高能燃料,且产物只有水,是最清洁的能源,完全不污染环境;目前,氢氧燃料电池已经广泛被应用,氢氧燃料电池是一种将化学能转化为电能的装置;
(3)
乙醇汽油是乙醇和汽油的混合物,乙醇可利用粮食或植物秸秆发酵制得,属于可再生能源。
4、
(1)CO
(2)Ca
(3)H2CO3
【解析】
(1)
有毒的氧化物是一氧化碳,化学式为CO;
(2)
人体中含量最多的金属元素是钙,其化学符号为:Ca
(3)
雪碧是以二氧化碳为原料一种碳酸饮料,故所含的酸是二氧化碳和水反应的产物:碳酸,其化学式为H2CO3。
5、
(1)
(2)减少汽车尾气的污染
(3)煤(或石油、或天然气)
【分析】
目前人们使用的燃料大多来自化石燃料。化石燃料包括煤、石油、天然气等。化石燃料属于不可再生能源,化石燃料燃烧主要造成空气污染等。乙醇俗称酒精,在空气中燃烧,放出大量的热。在汽油中加入适量乙醇作为汽车燃料,可适当节省石油资源,并在一定程度上减少汽车尾气的污染。
(1)
乙醇(C2H5OH)中含有C、H、O三种元素,燃烧时生成二氧化碳和水,燃烧的化学方程式为C2H5OH+3O22CO2+3H2O;
(2)
乙醇比汽油更容易完全燃烧,且不会生成氮的氧化物等,故乙醇汽油在一定程度上可以减少汽车尾气的污染;
(3)
煤、石油、天然气等属于不可再生能源。
【点睛】
化石燃料燃烧产生的污染物主要有二氧化硫(SO2)、二氧化氮(NO2)、一氧化碳(CO),以及未燃烧的碳氢化合物和炭粒、尘粒等。
三、计算题
1、180:11:96 287 33.4%
【详解】
(1)元素质量比等于各元素原子的相对原子质量乘以对应的原子个数之比,花青素中碳、氢、氧元素的质量比为(15×12):(11×1):(16×6)=180:11:96;
(2)相对分子质量等于各元素原子的相对原子质量乘以对应的原子个数再求和,花青素的相对分子质量为15×12+11×1+16×6=287;
(3)花青素中氧元素的质量分数为×100%≈33.4%。
2、(1)含(2)有机物(3)18∶7(4)28g
【详解】
(1)根据分子结构模型可知,蛋白质一定含氮元素;
(2)根据分子结构模型可知,丙氨酸中含有碳元素,属于有机物;
(3)丙氨酸中碳和氮元素的质量比=(12×3):14=36:14=18∶7;
(4)在178g丙氨酸中,含有氮元素的质量= =28g。
3、(1)95%(2)7.1%
【分析】
过滤得到117g溶质质量分数为10%的溶液,根据氢氧化钠与氯化镁反应的化学方程式可知,溶液的溶质是氯化钠;反应生成的氯化钠的质量为117g×10%=11.7,根据生成氯化钠的质量可计算出参加反应的氢氧化钠的质量,参加反应的氯化镁的质量,反应生成的氢氧化镁的质量。
【详解】
解:设样品中MgCl2的质量为x;NaOH溶液中NaOH的质量为y;生成Mg(OH)2的质量为z。
所得溶液中 NaCl的质量:117g×10%=11.7g
95:117=x:11.7g x=9.5g
80:117=y:11.7g y=8g
58:117=z:11.7g z=5.8g
样品中氯化镁的质量分数
所加入氢氧化钠溶液的质量:117g+5.8g-9.5g=113.3g
所加入氢氧化钠溶液的溶质质量分数:
4、(1)有机;(2)42;(3)氢
【详解】
(1)青蒿素是一种含碳元素的化合物,属于有机物;故填:有机;
(2)由相对分子质量的概念可知,12×15+1×22+16x=282,则x=5,一个青蒿素分子中含有的原子个数为:15+22+5=42,故填:42;
(3)青蒿素中碳、氢、氧三种元素的质量比为(12×15):(1×22):(16×5)=90:11:40,可见其中氢元素的质量分数最小,故填:氢。
5、(1)微量;贫血症;(2)36.8%;(3)110.4
【详解】
(1)铁是人体必需的微量元素。缺铁可能会导致缺铁性贫血。故答案为:微量、贫血症;
(2)硫酸亚铁中铁元素的质量分数为:。故答案为:36.8%;
(3)根据题意可知,每片复方硫酸亚铁片中,铁元素的质量为:50mg×36.8%=18.4mg。该儿童每次服用2片,则每次补充铁元素的质量为:18.4mg×2=36.8mg。该儿童每天服用三次,则每天补充铁元素的质量为:36.8mg×3=110.4mg。故答案为:110.4。
四、实验探究
1、二氧化碳和水可能来自于酒精燃烧 同时反复推拉注射器活塞 C、H、O 蔗糖和葡萄糖都含有C、H、O三种元素,故不能用此方法鉴别蔗糖和葡萄糖,葡萄糖中含醛基,能与氢氧化铜反应生成砖红色沉淀,则加入新制氢氧化铜悬浊液,加热可鉴别
【详解】
讨论交流:小睛的实验设计不严谨的原因是酒精燃烧也会产生二氧化碳和水,无法确定二氧化碳和水是来自酒精灯的燃烧还是蔗糖的燃烧。
步骤1:先用酒精灯在玻璃管内铜丝处加热,同时反复推拉注射器活塞,充分反应;
实验分析:玻璃管内壁有水珠出现,说明反应生成了水,蔗糖粉末变黑,取出黑色粉末,在氧气流中灼烧,生成能使澄清石灰水变浑浊的气体,说明反应生成了二氧化碳,依据是在化学反应前后,元素的种类不变得出蔗糖是由C、H、O元素组成的。
实验反思:蔗糖和葡萄糖都含有C、H、O三种元素,故不能用此方法鉴别蔗糖和葡萄糖,葡萄糖中含醛基,能与氢氧化铜反应生成砖红色沉淀,则加入新制氢氧化铜悬浊液,加热可鉴别
【点睛】
葡萄糖中含醛基,能与氢氧化铜反应生成砖红色沉淀,则加入新制氢氧化铜悬浊液,加热可鉴别。
2、靛蓝胭脂红(或葡萄糖) N2 溶液先变为红色后变为绿色 人体呼出的气体中除了二氧化碳,还有氧气、稀有气体和氮气等气体 Na2CO3+H2O+CO2=2NaHCO3 多次循环,葡萄糖完全反应后,溶液中只剩下靛蓝胭脂红和氢氧化钠(合理即可) 在其他条件相同时,温度越高,靛蓝胭脂红与葡萄糖反应越快(合理即可) 10
【详解】
(1)靛蓝胭脂红含有碳、氢、氮、钠、氧和硫等6种元素,符合有机物特点,另外葡萄糖也是有机物,从中任选一个回答即可;
(2)[猜想]
空气中主要气体包含氧气、氮气、二氧化碳和稀有气体等,而氮气含量较大,因此可以推断溶入氮气;
[实验设计]
①猜想Ⅰ正确,说明氧气通入后,出现了与上述实验现象一致的现象,所以可以看到溶液由黄色变为红色最后变为绿色,说明通入氧气影响了颜色变化;故答案为:溶液先变为红色后变为绿色。
②人体呼出的气体中除了二氧化碳外,还含有未消耗完毕的氧气,也含有其他未消耗的气体,如稀有气体、氮气等,呼出气体为混合物,不能说明是二氧化碳造成的影响;故答案为:人体呼出的气体中除了二氧化碳,还有氧气、稀有气体和氮气等气体。
③溶液最后变为蓝色,说明溶质为碳酸氢钠,所以是碳酸钠、水和二氧化碳反应生成碳酸氢钠,化学方程式为;
(3)经过多次循环后,葡萄糖最终消耗完毕,剩下靛蓝胭脂红和氢氧化钠,溶液显强碱性,pH大于11.6,所以此时最终溶液显绿色;
(4)①根据a与b的实验数据可以看出,两种只有温度不同,温度高的变色时间快,说明靛蓝胭脂红与葡萄糖反应快;故答案为:在其他条件相同时,温度越高,靛蓝胭脂红与葡萄糖反应越快(合理即可);
②b与c探究靛蓝胭脂红浓度对变色时间的影响,所以变量只是靛蓝胭脂红的浓度,其他实验条件一致,所以此时x=10。
3、氢(H) HCl Ca(OH)2+CO2=CaCO3↓+H2O 甲 将尾气回收处理,或通入氢氧化钠溶液中等 C
【详解】
(1)B装置中无水硫酸铜粉末由白色变成蓝色,说明该反应中产生了水,因为通入了氧气,无法判断塑料中是否含有氧元素,但一定可以判断塑料中一定含有氢元素,故答案为:氢(H)。
(2)HCl 和硝酸银溶液会生成白色沉淀,C装置中无明显现象,说明塑料袋燃烧没有HCl 气体生成,故答案为:HCl。
(3)D装置中澄清的石灰水变浑浊,说明二氧化碳与氢氧化钙反应生成碳酸钙沉淀和水,化学方程式为:Ca(OH)2+CO2=CaCO3↓+H2O 。
(4)聚乙烯燃烧生成二氧化碳和水,聚氯乙烯燃烧生成二氧化碳、水和氯化氢,因为实验过程中没有HCl 生成,所以猜想甲正确,故答案为:甲。
(5)尾气中产生了大量的二氧化碳气体,利用氢氧化钠能和二氧化碳反应,可以吸收二氧化碳,故答案为:将尾气回收处理,或通入氢氧化钠溶液中等。
(6)A、中聚乙烯塑料有毒,不能装食品;B、燃烧处理废弃塑料可能会带来空气污染;C、大部分塑料通过自然手段很难降解;D、只有具有热塑性的材料才能反复加工;故答案为:C。
4、B 步骤2中白磷未燃烧,步骤4中白磷燃烧,产生白烟 m1>m2=m3 取土填埋,隔绝空气 铁的表面积 氧气的浓度(温度) 7.2≤a≤8.0
【详解】
(1)酒精、煤(含硫)、天然气燃烧都能发光发热并且产生二氧化碳气体使澄清的石灰水变浑浊,但是只有煤中含有硫会产生有刺激性气味的二氧化硫气体,故选B;
(2)酒精在点燃的条件下生成二氧化碳和水,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
(3)①通过上述实验,能证明燃烧需要氧气的实验现象是步骤2中,隔绝氧气,白磷未燃烧,步骤4中,通入氧气,白磷燃烧,产生白烟;
②一开始锥形瓶充满二氧化碳,步骤3中通入50mL氧气,二氧化碳的密度比空气大,故m1>m2,步骤4中白磷燃烧消耗了氧气,但是反应在密闭容器中进行,根据质量守恒定律,化学反应前后,物质的总质量不变,步骤5中恢复室温擦干锥形瓶,故m2=m3,因此m1>m2=m3;
(4)一旦煤层自燃,取土填埋,隔绝空气;
(5)①铁在空气中不能燃烧,在氧气中能燃烧,说明影响铁燃烧的因素有氧气的浓度,颗粒直径为20~30nm的铁粉,在空气中会发生自燃生成氧化铁,说明铁的表面积可以影响铁的燃烧,故影响铁燃烧的因素有:铁的表面积、氧气的浓度或温度;
②铁与氧气生成FeO时产物的质量最小,设生成的产物为x,
解得x=7.2g
铁与氧气生成三氧化二铁,产物的质量最大,设生成的产物为y,
解得y=8g
故a的取值范围是7.2≤a≤8.0。
5、CO、H2O ② 排尽装置内的空气,以防止加热发生爆炸,同时防止空气中的水蒸气和二氧化碳影响实验结果 糖类 53.4g≤m≤72.6g
【详解】
猜想与假设:蔗糖充分燃烧生成二氧化碳、不充分燃烧生成一氧化碳;结合猜想①、②可知,猜想③CO、H2O。
实验结论:A装置无水硫酸铜变蓝色,说明气体中含有水,B装置中澄清石灰水变浑浊,说明气体中含有二氧化碳,D装置中澄清石灰水变浑浊,C装置中黑色固体变红色,说明气体中含有一氧化碳,猜想②正确。
反思评价:(1)实验时,先将氮气通入实验装置一段时间,再通入燃烧产物,加热,先通入氮气的目的是排尽装置内的空气,以防止加热发生爆炸,同时防止空气中的水蒸气和二氧化碳影响实验结果。
(2)C装置中,加热条件下氧化铜和一氧化碳反应生成铜和二氧化碳,发生的化学方程式为:。
实验拓展:(1)蔗糖富含营养素是糖类。
(2)蔗糖燃烧生成一氧化碳和水时,需要氧气质量最小,反应的化学方程式及其质量关系:
生成物质量:34.2g+19.2g=53.4g,
蔗糖燃烧生成二氧化碳和水时,需要氧气质量最大,反应的化学方程式及其质量关系:
生成物质量:34.2g+38.4g=72.6g,
m的取值范围为:53.4g≤m≤72.6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