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2022学年度强化训练人教版化学九年级上册第七单元燃料及其利用同步训练试卷(word版含解析)

文档属性

名称 2021-2022学年度强化训练人教版化学九年级上册第七单元燃料及其利用同步训练试卷(word版含解析)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141.9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人教版
科目 化学
更新时间 2022-04-21 15:05:13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化学九年级上册第七单元燃料及其利用同步训练
考试时间:90分钟;命题人:化学教研组
考生注意:
1、本卷分第I卷(选择题)和第Ⅱ卷(非选择题)两部分,满分100分,考试时间90分钟
2、答卷前,考生务必用0.5毫米黑色签字笔将自己的姓名、班级填写在试卷规定位置上
3、答案必须写在试卷各个题目指定区域内相应的位置,如需改动,先划掉原来的答案,然后再写上新的答案;不准使用涂改液、胶带纸、修正带,不按以上要求作答的答案无效。
第I卷(选择题 30分)
一、单选题(10小题,每小题3分,共计30分)
1、下列实验对水的主要作用解释错误的是
A.隔绝白磷与氧气接触,并提供热量
B.集气瓶中的水可以观察气体收集的情况
C.冷却溅落的熔化物,吸收热量
D.吸收放出的热量
2、下列场所贴有“禁止吸烟”等消防标志的是
①煤矿 ②油库 ③面粉厂 ④煤气站
A.①②④ B.①③④ C.②③④ D.①②③④
3、如图所示实验,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A.由甲图可知,O2占空气质量的21%
B.由乙图可知,磷燃烧需要和空气接触
C.乙图薄铜片上的白磷燃烧,冒出白烟
D.甲图点燃红磷后,要迅速放入集气瓶中
4、 “碳中和”是指一定时间内排放的碳总量与吸收的碳总量相互抵消,实现“零排放”。下列行为不利于实现碳中和的是
A.使用新技术提高传统能源的利用效率 B.大力植树造林,严禁乱砍滥伐
C.大量使用一次性餐具 D.利用风能实现清洁发电
5、根据下图所示实验分析得出的结论中,不正确的是
A.二氧化碳与水反应生成碳酸 B.与电源正极相连接的玻璃管中生成的气体是氧气 C.不同物质着火点不同 D.向小试管中加入适量干冰,看到U型管中左侧液面上升,右侧液面下降
A.A B.B C.C D.D
6、下列说法不合理的是
A.油锅着火可用锅盖盖灭 B.化石燃料是可再生能源
C.生活中通过煮沸可以降低水的硬度 D.走过花圃闻到花香是因为分子在不断运动
7、下列有关做法,不符合安全要求的是
A.油锅着火,可倒入蔬菜,降温灭火
B.加油站不应建有围墙
C.煤矿井下应保持通风良好,严禁烟火
D.夜间闻到“燃气”气味,应开灯及时查明漏点
8、 “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措施可行且符合环保要求的是
A.用天然气替代煤炭做燃料 B.修高烟囱争取把废气排到高空
C.CO还原氧化铜时用澄清石灰水吸收尾气 D.为防止酸雨危害庄稼,在田地里放置活泼金属
9、不属于化石燃料的是
A.煤 B.石油 C.天然气 D.氢气
10、从安全的角度考虑,下列做法正确的是
A.夜晚发现家中燃气泄漏,立即开灯检查
B.使用酒精炉时,直接向燃着的炉内添加酒精
C.在山林中遇火灾时,尽量向顺风方向奔跑
D.冬季用煤炉取暖时,要保持良好通风
第Ⅱ卷(非选择题 70分)
二、填空题(5小题,每小题5分,共计25分)
1、现有①甲烷、②碳单质、③氦气、④一氧化碳四种物质,选择适当物质填空(填序号)
(1)沼气中的主要成分是___________。
(2)常用作冶炼金属的化合物是___________。
(3)金刚石和石墨都属于___________。
(4)属于稀有气体的是___________。
2、请结合化学知识回答下列问题:
(1)用沙子熄灭篝火,应用的灭火原理是_______。
(2)“直饮水机”可将自来水净化为饮用水,其内部使用的活性炭主要起_______作用,生活中常用____检验饮用水是硬水还是软水,常用______的方法降低水的硬度,并起到消毒杀菌的作用。
3、化学与我们的生活息息相关,请用相关化学知识回答下列问题。
(1)牛奶中所含“钙、钠、镁、铁”是指__________(填“原子”或“元素”)。
(2)家用净水器中经常使用活性炭,主要利用了活性炭的_________性。
(3)消防员一般用高压水枪向着着火处喷水灭火,该方法灭火的原理主要是__________。
(4)我国古代曾用“火法炼铜”,其原理是:用辉铜矿(主要成分是Cu2S)与氧气在高温条件下反应,生成铜和一种能导致酸雨的气体,“火法炼铜”的化学方程式是___________。
(5)硫元素常以硫化物、硫单质形式存在,由8个硫原子构成的单质分子的化学式是__________。
4、用下图装置探究可燃物燃烧的条件。①和②中不燃烧,③中发生燃烧。
已知:白磷着火点为40℃,红磷着火点为240℃。
(1)对比②和③,说明可燃物燃烧的条件之一是______。
(2)探究可燃物燃烧的另一个条件,①中试管内气体是______。
5、空气是人类生产活动重要的资源,回答下列与空气有关的问题。
(1)食品包装袋中经常填充氮气防腐,是因为氮气化学性质___________。
(2)下列氧气的用途中,体现供给呼吸性质的是___________。
A.动植物呼吸 B.炼钢 C.潜水 D.食品防腐
(3)随着工业发展,排放到空气中的有害气体日益增多,其中能导致酸雨的有害气体是NO2和___________。
(4)使燃料充分燃烧,可以减少空气污染,因此需要燃料在燃烧时要有足够的空气和___________。
三、计算题(3小题,每小题7分,共计21分)
1、煤属于不可再生能源,将煤通过一定方式可转化为汽油,乙醇(C2H5OH)和气体燃料。乙醇可用作燃料,我国已经推广使用一种车用乙醇汽油,这种汽油的燃烧废气对环境的污染较少。请计算:
(1)69g乙醇完全燃烧,生成二氧化碳的质量为多少?(要求写出计算过程)
(2)在氧气不足的情况下,乙醇不完全燃烧生成一氧化碳、二氧化碳和水,若69g乙醇不完全燃烧生成88g二氧化碳,则反应生成一氧化碳和水的分子个数比为 。
2、随着经济发展,能源和环境日益成为人们关注的焦点。
(1)煤、石油和_______通常成为化石燃料,燃煤发电时,将煤块粉碎成煤粉的目的是__________。
(2)人类目前所消耗的能源主要来自化石能源,化石能源的大量使用会产生CO2、SO2、NO2、CO等气体和粉尘,其中在大气中的含量不断上升,导致温室效应增强,全球气候变暖的是________,能形成酸雨的是_________(只写出一种)。
(3)氢能是一种既高效又干净的新能源。根据化学方程式,试计算4g氢气在氧气中燃烧,生成水的质量是多少________?(写出计算过程)
3、某发电厂改用燃烧清洁燃料发电,不仅一年节约燃煤320万吨,还大大减少了污染物SO2的排放。煤的平均含硫量约为1%,假设煤中的硫元素经燃烧后全部转化为SO2,试计算该发电厂每年可减少排放SO2多少万吨?提示:硫转化为二氧化硫的过程可表示为:S+O2SO2要求:写出计算过程,最终结果保留一位小数。
四、实验探究(2小题,每小题12分,共计24分)
1、为测定空气中氧气的含量,某学生设计了如下一些实验并进行探究。
(探究目的)测定空气中氧气的含量
(查阅资料)
(1)镁在空气中燃烧不但与氧气反应,还与氮气和二氧化碳反应,都生成固体。
(2)木炭燃烧生成二氧化碳气体;25℃(室温)、101kPa下,100g水可溶解0.1366gCO2
(3)铜和氧气加热生成氧化铜固体。
(提出问题)氧气约占空气体积的多少?
(实验探究)
方案 甲 乙 丙
装置
操作 (1)关闭旋塞;
(2)将足量的铜网加热至红热状 将足量的红磷点燃 将足量的木炭点燃
(3)立即伸入集气瓶中并塞紧胶塞
(4)充分反应,待集气瓶中气温冷却至室温后打开旋塞:至烧杯中液面__________时记录集气瓶中吸入液体体积约占集气瓶容积几分之几
记录 约 约 远小于
(反思交流)
(1)当集气瓶中气温未冷却至室温即记录集气瓶中吸入液体体积约占集气瓶容积的体积分数为a,当集气瓶中气温冷却至室温后再记录集气瓶中吸入液体体积约占集气瓶容积的体积分数为b,则a____________b(填“>”或“<”或“=”)
(2)丙方案所测数据远小于五分之一的主要原因是____________.
(3)实验后发现实际测定空气中氧气含量偏低,以乙方案为例,试分析在测定过程中,对测定结果带来误差的因素可能有____________(答一点)。
(得出结论)氧气约占空气体积的____________.
(拓展提升)
(1)由此,你还能得出的结论是____________(答一点)。
(2)若用镁条代替红磷,实验后集气瓶中进入的水量应该____________(填“大于”、“等于”或“小于”)五分之一。通过探究,你对测定空气中氧气含量的实验,其药品选择的启示是____________.
2、为探究 NaCl和 CuSO4对唾液淀粉酶活性的影响,某同学进行了实验,实验步骤和结果见表(实验中加入缓冲液的作用是维持反应液中 pH的稳定)。请回答:
试管编号 1 2 3 4
1%NaCl 溶液(mL) 1
1%CuSO4溶液(mL) 1
1%Na2SO4溶液(mL) 1
蒸馏水(mL) 1
pH6.8 缓冲液(mL) 1 1 1 1
1%淀粉溶液(mL) 2 2 2 2
唾液淀粉酶溶液(mL) 1 1 1 1
各试管放入 37℃恒温水浴保温适宜时间
取出试管,加入 1%碘溶液2滴
观察结果 淡黄色 深蓝色 浅蓝色
(1)分析实验结果可知:对酶活性有影响的离子是______。
(2)各试管放入37℃恒温水浴保温时间太短,可能造成的实验结果是______。
(3)设置3号试管的目的是______。
-参考答案-
一、单选题
1、D
【详解】
A、探究燃烧条件的实验中,水的主要作用是隔绝白磷与氧气接触,并提供热量,正确;
B、排水法收集气体时集气瓶中的水可以观察气体收集的情况,正确;
C、铁丝燃烧放出大量的热,生成黑色固体,水可以冷却溅落的熔化物,吸收热量,正确;
D、硫和氧气生成有毒气体二氧化硫,水可以吸收二氧化硫减少污染,错误。
故选D。
2、D
【详解】
贴有禁止吸烟等消防标志的地方应是存放易燃易爆物的,可燃性的气体或粉尘与空气混合点燃易发生爆炸的地方,①煤矿能产生易燃的瓦斯气体,所以正确,②油库中的石油产品为易燃液体,所以正确,③面粉厂存在可燃性的粉尘,所以正确,④煤气站存有易燃的气体,所以正确,故选①②③④。
故选D。
【点睛】
3、A
【详解】
A、由甲图可知,O2占空气体积的21%,而不是质量的21%,故选项说法错误;
B、由乙图可知,铜片上的白磷燃烧,红磷不燃烧,水中的白磷不能燃烧,薄铜片上的白磷能与氧气接触,温度能达到着火点,水中的白磷不能与氧气接触,红磷温度没有达到着火点;可得出燃烧需要与空气接触,且温度达到着火点,故选项说法正确;
C、由乙图可知,薄铜片上的白磷燃烧,冒出白烟,故选项说法正确;
D、点燃红磷后,要迅速放入集气瓶中,若缓慢伸入,会使集气瓶中的气体受热膨胀排出一部分,会导致实验结果偏大,故选项说法正确。
故选:A。
4、C
【详解】
A.使用新技术提高传统能源的利用效率,利于实现碳中和。
B.大力植树造林,严禁乱砍滥伐,减少了资源浪费,利于实现碳中和。
C.大量使用一次性餐具,造成资源的浪费,不利于实现碳中和。
D.利用风能实现清洁发电,节约了资源,利于实现碳中和。
故选:C
5、A
【分析】
通过实验现象的观察,可以帮助我们判断化学变化或物理变化的发生。
【详解】
A、在盛有二氧化碳的矿泉水瓶中加入水,矿泉水瓶变瘪了,只能说明二氧化碳能溶于水,使瓶内压强减小,不能说明二氧化碳和水反应生成了碳酸,故A不正确;
B、在电解水的实验中,负极端产生氢气,正极端产生氧气,故B正确;
C、用酒精灯加热铜片,铜片的温度是由低到高的,可以通过纸片和乒乓球碎片燃烧的先后顺序来判断纸片和乒乓球碎片的着火点的高低不同,故C正确;
D、在小试管中加入干冰后,左边容器中由于降温而压强减小,在大气压的作用下,U形管内的液面会左升右降,故D正确。故选A。
【点睛】
化学变化常伴随发光、发热、颜色改变、放出气体、生成沉淀等现象。这些现象可以帮助判断化学反应是否已经发生,但不能作为判断化学变化的根本依据,比如白炽灯通电发光、发热,是物理变化而不是化学变化。
6、B
【详解】
A. 油锅着火可用锅盖盖灭,是隔绝空气灭火,正确;
B. 化石燃料是不可再生能源,错误;
C. 生活中通过煮沸可以降低水的硬度,正确;
D. 走过花圃闻到花香是因为分子在不断运动,正确。
故选B。
7、D
【详解】
A、灭火的原理:隔绝空气、降低温度到着火点以下、移除可燃物,油锅着火,可倒入蔬菜,降温灭火,说法正确;
B、加油站不应建有围墙,符合安全要求;
C、煤矿井下应保持通风良好,严禁烟火,符合安全要求;
D、夜间闻到“燃气”气味,开灯会产生电火花,发生火灾,不符合安全要求;
答案:D。
8、A
【详解】
A、用天然气替代煤炭做燃料能减少空气污染物的产生,此选项符合题意;
B、修高烟囱并不能减少空气污染物的排放,此选项不符合题意;
C、一氧化碳还原氧化铜时的尾气是未参加反应的有毒的空气污染物一氧化碳,一氧化碳不能与澄清石灰水反应,此选项不符合题意;
D、活泼金属虽然能与酸发生反应,但该方法并不能减少酸雨对庄稼的危害,同时还会造成二次污染,此选项不符合题意。
故选A。
9、D
【详解】
煤、石油、天然气属于化石燃料,氢气不属于化石燃料。
故选D。
10、D
【详解】
A.夜晚发现家中燃气泄漏,不能立即开灯检查,否则遇到电火花会爆炸,选项做法错误。
B.使用酒精炉时,不能直接向燃着的炉内添加酒精,否则会发生火灾,选项做法错误。
C.在山林中遇火灾时,尽量向逆风方向奔跑,选项做法错误。
D.冬季用煤炉取暖时,要保持良好通风,否则会导致一氧化碳中毒,选项做法正确。
故选:D
二、填空题
1、
(1)①
(2)④
(3)②
(4)③
【解析】
(1)
沼气中的主要成分是甲烷,故选①。
(2)
一氧化碳具有还原性,故常用作冶炼金属的化合物是一氧化碳,故选④。
(3)
金刚石和石墨都由碳元素组成的碳单质,故选②。
(4)
属于稀有气体的是氦气,故选③。
2、(1)
【分析】
(1)
用沙子熄灭火时,沙子使可燃物隔绝了氧气(或空气),从而使火熄灭,所以灭火的原理为使可燃物隔绝氧气(或空气),故填:隔绝氧气(或空气)。
(2)
“直饮水机”可将自来水净化为饮用水,其内部使用的活性炭具有疏松多孔的结构,主要起吸附作用;人们常用肥皂水检验饮用水是硬水还是软水,遇肥皂水产生泡沫少的是硬水,泡沫多的是软水;硬水中含有较多的可溶性钙镁化合物,受热易分解生成不溶性的钙镁化合物,所以生活中常用加热煮沸的方法降低水的硬度,并起到消毒杀菌的作用,故填:吸附;肥皂水;煮沸(或加热煮沸)。
3、
(1)元素
(2)吸附
(3)降低温度至可燃物的着火点以下
(4)
(5)S8
【解析】
(1)
物质宏观是由元素组成的,牛奶中所含“钙、钠、镁、铁”是指元素,故填:元素。
(2)
活性炭具有吸附性,家用净水器中经常使用活性炭,主要利用了活性炭的吸附性,故填:吸附。
(3)
灭火的方法,清除可燃物、隔绝氧气、使可燃物温度降到着火点以下,消防员一般用高压水枪向着着火处喷水灭火,该方法灭火的原理主要是降低温度至可燃物的着火点以下,故填:降低温度至可燃物的着火点以下。
(4)
辉铜矿(主要成分是Cu2S)与氧气在高温条件下反应,生成铜和一种能导致酸雨的气体,根据质量守恒元素种类不变,气体为二氧化硫,故填:。
(5)
元素符号右下角数字,表示分子中某种原子的个数,故填:S8。
4、
(1)与O2接触
(2)空气
【解析】
(1)
对比②和③,可燃物都是白磷,两支试管都在80℃的水中,一支试管内是氮气,一支试管内是空气,有氮气的试管内不燃烧,说明可燃物燃烧的条件之一是与O2接触(或与空气接触);
(2)
探究可燃物燃烧的另一个条件:可燃物,通过对比①和③,由控制变量法得出,试管①中应该为空气。
5、
(1)稳定(或不活泼)
(2)AC
(3)二氧化硫2
(4)燃料与空气有足够大的接触面积
【分析】
(1)
食品包装袋中经常填充氮气防腐,是因为氮气化学性质不活泼;
(2)
A、动植物呼吸,体现了氧气能供给呼吸,符合题意;
B、炼钢,是因为氧气具有助燃性,不符合题意;
C、潜水体现了氧气能供给呼吸,符合题意;
D、氧气具有氧化性,不能用于食品防腐,不符合题意。
故选C;
(3)
能导致酸雨的有害气体是二氧化氮和二氧化硫,二氧化硫、二氧化氮能与水反应生成酸性物质,导致酸雨;
(4)
要使燃料充分燃烧,可使燃料在燃烧时有足够的空气和燃料与空气有足够大的接触面积。
三、计算题
1、(1)132g (2)2:9
【详解】
(1)设69g乙醇完全燃烧,生成二氧化碳的质量为X
x=132g;
(2)69g乙醇中碳元素的质量为69g× ×100%=36g;氢元素的质量为69g××100%=9g;生成水的质量为: =81g,生成的一氧化碳中的碳元素的质量为36g-88g ×=12g;一氧化碳的质量为=28g,则生成一氧化碳和水的分子个数比为。
2、(1)天然气;增大与氧气接触面积,使燃烧更充分(2)CO2;SO2或NO2(3)36g
【详解】
(1)煤、石油和 天然气通常称为化石燃料。反应物接触面积越大,反应越快,转化越彻底,所以燃煤发电时,将煤块粉碎成煤粉的目的是增大与氧气接触面积,使燃烧更充分;
(2)在大气中的含量不断上升,导致温室效应增强,全球气候变暖的是CO2;SO2和NO2在空气中易形成硫酸和硝酸,所以能形成酸雨的是 SO2或NO2;
(3)设:4g氢气在氧气中燃烧,生成水的质量为x。
2H2+O22H2O
4 36
4g x
x=36g。
3、煤的平均含硫量约为1%,假设煤中的硫元素经燃烧后全部转化为SO2,320万吨煤中硫元素的质量为320万吨×1%=3.2万吨。
解:设该发电厂每年可减少排放SO2万吨。
=6.4万吨
答:每年可减少排放SO2 6.4万吨。
【详解】
煤的平均含硫量约为1%,假设煤中的硫元素经燃烧后全部转化为SO2,320万吨煤中硫元素的质量为320万吨×1%=3.2万吨。
见答案
四、实验探究
1、不再变化 < 木炭燃烧生成二氧化碳气体,导致集气瓶中压强无明显变化 红磷不足或装置漏气或没有冷却至室温就打开止水夹等 五分之一 氮气不溶于水或氮气不能燃烧或氮气不支持燃烧等 大于 只和空气中的氧气反应,生成物不是气体
【详解】
实验探究:测定氧气含量时,打开止水夹后,水被倒吸入集气瓶中,最终进入集气内的水约点集气瓶空余容积的五分之一,根据进入集气瓶内水的体积得出氧气的含量,所以应该等到烧杯内的液面不再变化时,再记录实验数据,故填:不再变化(或不再下降,表述合理即可)。
反思交流:(1)当集气瓶中温度没有冷却到室温就记录数据时,会使测量值偏小,故填:<。
(2)丙方案中选用的药品为木炭,木炭燃烧生成二氧化碳气休,导致集气瓶中压强无明显变化,所以会出现所测数据远小于五分之一。
(3)以乙方案为例,测量结果与实际有偏差的原因有:红磷量不足、装置漏气、导气管内没注水、没有等到温度冷却至室温就打开了止水夹、红磷中含有燃烧后产生气体的杂质。
得出结论:氧气被消耗,命名集气瓶内气压减小,所以进入集气瓶内水的体积即瓶内空气中氧气的体积,根据集气瓶内进入水的体积占休气瓶容积的五分之一,得出氧气约占空气体积的五分之一。
拓展提升:(1)由于氧气被消耗尽后,氮气仍存在,但红磷不能再继续燃烧,可以得出氮气具有不可然且不助燃的化学性;水进入集气瓶内,氮气没有减少,说明氮气有难溶于水的物质性质;另外氧气被消耗尽后,进入集气瓶内的水约占集气瓶容积的五分之一,说明瓶内除了氧气之外,还有其他气体,从而说明空气是混合物,答案合理即可。
(2)镁在空气中燃烧不但与氧气反应,还与氮气和二氧化碳反应,都生成固体,所以若用镁来完成实验,所以氧气被消耗,氮气和二氧化也会参与反应,因此瓶内的氮气和二氧化碳也会减少,使测量值偏大,故填:>;通过探究,测定空气中氧气含量的实验,选择药品时要注意:只和空气中的氧气反应,生成物不是气体。
2、Cl-和Cu2+ 四支试管都变蓝色 确认Na+和对唾液淀粉酶催化活性是否有影响
【分析】
本题考查学生对实验探究题型的处理能力。
【详解】
(1)由实验结果可知,1号淡黄色说明该试管淀粉已经完全分解,2号深蓝色说明该试管淀粉未被分解,3、4号试管淡蓝色说明淀粉部分被分解;4号装的为蒸馏水,则为对照;3号试管加的试剂对酶的活性没有影响,则Cl-有促进作用,Cu2+有抑制作用;故分析可知,对酶活性有影响的离子是Cl-和Cu2+;故填:Cl-和Cu2+;
(2)时间过短唾液淀粉酶溶液无法起到作用,则四支试管都会变蓝;故填:四支试管都变蓝;
(3)3号试管加入的Na2SO4,即Na+和,与1号中的Na+和2号中的形成对照,确认Na+和对唾液淀粉酶催化活性是否有影响;故填:确认Na+和对唾液淀粉酶催化活性是否有影响。
【点睛】
要会利用控制变量法找出相应对照组,得出结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