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资料来自于资源最齐全的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跳 水
教学目标:
1.能正确朗读课文。
2.会用“风平浪静”造句
教学重点:
能根据要求思考问题。
学习船长在紧急关头,急中生智的品质。
教学难点:
能把故事最惊险的部分告诉老师和同学。也能进新拓展性的说话。
教学过程:
一、导入
让学生看一幅帆船的画面,介绍桅杆、横木等。
在《跳水》这篇课文中,作者给我们讲了一个十分惊险的故事。谁能介绍一下本文的作者。
二、交流预习内容
“吓唬”纠正读音 “猴”书写时不要多一竖。
“凤平浪静”:没有风浪,水面很平静。比喻平静无事。
用“风平浪静”造句。
三、初步整体感知课文,想想事情发生在什么时候,
1.轻声朗读课文,想想事情发生在什么地方,是怎样引起的,经过如何,,结果怎样。
起因:水手取笑猴子,猴子摘走孩子的帽子爬上桅杆
经过:孩子追猴子,他不顾一切,陷入绝境。
结果:船长逼孩子跳水,孩子得救了。
2. 谁能根据以上讨论,说说这个故事的大致内容。
指导学生抓住文章中出现的关键词语,理清文章思路,对课文进行复述。
四、认真阅读,理解句子。
1. 小组学习:边读课文边想。读后自己的心情有什么变化?学生说心情变化,并读读书上的有关的句子,师板书:好玩、生气、担心、紧张、放心。
2. 读句子:水手们又大笑起来,只有那个孩子哭笑不得,眼巴巴地望着猴子坐在桅杆的第一根横木上,摘下帽子来用牙齿撕咬。
思考“哭笑不得”是什么意思,孩子为什么会哭笑不得?
3. 读了课文后,你觉得什么地方最惊险,请把这部分内容告诉老师和同学。
(1) 轻声地有感情地朗读这部分内容。你感到了什么?
(危险加剧---陷入绝境)
(2) 分角色读:描写孩子的动作,人们的变化,孩子的变化。
(3) 整体感知这段的写法:生动逼真,扣人心弦
五、创设情景
孩子得救后,在场的人会怎么说?小组讨论,并演一演。
引导学生从多个角度想象在场的人说的话,如:赞美船长的急中生智,表达刚才的担忧,对孩子进行教育等。
六、回家作业
读一读列夫.托尔斯泰的一些其他作品。
七、板书
跳水
起因:水手取笑猴子,猴子摘走孩子的帽子爬上桅杆
经过:孩子追猴子,他不顾一切,陷入绝境。
结果:船长逼孩子跳水,孩子得救了。
教后感:
本文介绍的是一艘环游世界的船在返航途中,由于水手逗猴子,猴子戏弄孩子,最后导致孩子丢开横木走上桅杆,危急时客船长出来救了孩子的故事,赞扬了船长随机应变和勇敢、果断的品格。很多老师会把教学的重点仅仅放在理解事物之间的变化联系,学习人物的优秀品质上。新课标提出三个维度目标整合,我们深入思考就会发现,托尔斯泰写这篇文章的目的仅仅是这些吗 编者把这篇课文选入小学语文课本的真正意图何在 仅仅是为了找一篇事物之间有联系的例文吗 结合小学生的年龄特点,我们不难看出,文中的那惊险的一幕起因是微不足道的,一场恶作剧却差一点使孩子丧命,是什么原因使一个小小的玩笑变成了对生命的威胁 当你细细思索这个问题的时候,你就会发现,在孩子们的生活中,由恶作剧引起的纠纷可是时时处处可见,有的是以一场打骂而告终,而有的可能为此付出了血的代价。有了这样的理解,在教学中,你才会引导着孩子从生活中寻找类似的事例,从而学会思考,吸取教训,不莽撞行事,不起哄,不恶作剧。?
21世纪教育网 -- 中国最大型、最专业的中小学教育资源门户网站。 版权所有@21世纪教育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