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课 星罗棋布的氏族聚落
课程标准:简述河姆渡遗址、半坡遗址等原始农耕文化的特征。
一、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能力:
1.知道半坡聚落和河姆渡聚落所代表的地区、距今年代、房屋特点、种植的主要农作物品种、饲养的禽畜品种、生产工具、半坡聚落、河姆渡聚落的概貌、半坡人的彩陶艺术。
2.通过半坡人河姆渡人在生产生活方面与前人的比较,发现他们所取得的巨大进步,在此基础上概括出原始农耕文化的特征;通过对半坡聚落和河姆渡聚落的学习,概括归纳出二者的共同点和不同点,培养分析、归纳、概括的能力。
(二)过程与方法:通过学生的自主活动,观看录像,想象模拟图片展示、讲解和学生质疑、答疑,激发探究欲望,发挥群体优势,在活动中抓住知识要点,最终概括出原始农耕文化的特点,学会使用在比较中探究的方法。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通过学习中华大地星罗棋布的氏族聚落特别是以半坡、河姆渡为代表的氏族聚落取得的成就,感受远古中国人的高超智慧,增强民族自豪感。
2.通过了解漫长的人类进步史和半坡、河姆渡氏族当时的生活状况,体会人类征服自然的漫长和艰辛,从而更加珍爱生命,善待人生,增强承受挫折的意志。
二、教学重点和难点
(一)教学重点:能够简述出以半坡聚落和河姆渡聚落为代表的原始农耕文化的特征。
(二)教学难点:对原始农业文明的特征的概括。
三、授课时间
1课时
四、教学过程:
1、 导入新课
【教师】北京人等远古人类主要通过哪些途径获得食物?面对人口的增多,食物的短缺,你认为该如何来解决?
【学生】自由讨论。主要是采集和狩猎。可以通过种植农作物和饲养动物来解决。
【教师】随着人类的不断进步,远古人类终于告别了阴暗的洞穴,开始搭建住所定居,从事农业劳动,逐步形成了聚落。今天我们来学习第2课星罗棋布的氏族聚落
将书翻到第7页,请阅读课前提示,了解什么是聚落和氏族。
人类早期人类的定居地,我们叫聚落;按血缘关系组成的比较固定的社会群体,我们称为氏族。
【教师】出示“我国原始农耕时代主要遗址图”,氏族聚落在分布上有哪些特点?
【学生】分布广,数量众多,星落棋布
【教师】最集中在哪两个大河流域?
【学生】黄河流域和长江流域。
【教师】而半坡聚落和河姆渡聚落是这两大流域的典型代表。这两个遗址反映了我国古代南北不同的原始农耕风貌。
【教师】今天就让我们踏上探索之路,拂去历史的尘埃,走进河姆渡和半坡居民家园,感受一下他们的生产、生活。
出示半坡聚落与河姆渡聚落的比较表。请同学们带着问题观看录像:
半坡聚落 河姆渡聚落
距今时间 6000年 7000年
聚落地点 陕西西安 浙江余姚
房屋特点 半地穴式 干栏式
主要农作物 粟 水稻
主要家畜 猪、狗 猪、狗、水牛
劳动工具 磨制石器 磨制石器、骨器
生活用品 彩陶 黑陶
【教师】出示半坡博物馆图片,半坡聚落遗址现存面积约5万平方米,距今约6000年,是黄河流域的典型代表。1958年,在考古发掘的基础上建立了我国第一座遗址性博物馆——半坡博物馆。播放半坡聚落遗址简介
【教师】出示河姆渡遗址图片,“河姆渡遗址”位于浙江余姚河姆渡村,距今约有7000年的历史。遗址总面积约 4万平方米,是长江流域的典型代表。播放河姆渡遗址的录像。
【教师】刚才在录像里看到半坡居民的生产生活情况,看看半坡遗址的总体概况。
出示幻灯片,半坡聚落遗址内部结构。
【教师】提问:半坡居民的房屋有什么特点?这与当地的自然环境有什么关系?
【学生】讨论,半地穴式房屋。半坡遗址处于黄河流域,冬季比较寒冷,夏季炎热,半地穴式的房屋冬暖夏凉。
【教师】出示河姆渡居民房屋示意图。
河姆渡居民的房屋有什么特点?这与当地的自然环境有什么关系?
【学生】干栏式建筑,以木结构为主。
当地处于长江中下游地区,气候温暖湿润,这种房屋利于通风防潮。
【教师】出示半坡遗址出土的粟、菜籽和河姆渡出土的植物遗物,说明当时已从事原始农业生产。而且发现大量储存粮食的窖穴。我国是世界上最早种植粟的国家。
【教师】出示河姆渡出土的植物遗物
猜猜看:这些是什么植物(果实)的遗存?
强调我国是世界上最早种植水稻的国家。
【出示】半坡出土的猪骨和河姆渡出土的动物遗骨,说明已从事原始的畜牧业。
【教师】出示半坡遗址出土的骨制 箭头、鱼叉、鱼钩,河姆渡出土的鱼叉、箭头,你能得出什么结论?
半坡居民和河姆渡居民除从事农业、畜牧业外,仍旧靠打猎、捕鱼来维持生活。
【教师】除了渔具箭头外,河姆渡和半坡主要使用什么工具?
【学生】填表
【教师】出示半坡遗址的磨制石器,提问:石磨盘、棒的作用?
再让学生比较磨制石器与打制石器的区别。
【学生】讨论:1.制作方法不同:打制石器仅仅将石块打成形,而磨制石器是将打制成形的石器去掉不必要的棱角,有刃部,形状公工整。2.功效不同:打制石器粗糙难用,磨制石器精致好用。
【教师】人类普遍使用磨制石器的时代,被称为新石器时代。
【教师】提问河姆渡居民为什么要使用骨耜?用石制的工具有哪些不方便的地方?
【学生】自由发言:南方土质很粘,如果用石制工具,工具上必然粘上大量粘土,不利于耕作,而骨制的工具既锋利,又不粘泥土,使用起来较为方便,因此,南方多使用骨耜。
【教师】在陶器制作上,半坡和河姆渡各有千秋。
半坡制作彩陶,河姆渡制作黑陶。
【教师】陶器的用途你能说出哪些?
【学生】讨论:陶器可以用来存放、储存物品,特别是水和液态食物,使人类的食物不仅可烧烤而食,又增添了蒸煮的方法,增加了营养。这些陶器既是实用的生活器具,又是精美的原始艺术品。
【教师】出示纺轮,纺轮有何作用?如何使用?它的出土说明什么问题?
【学生】讨论
【教师】出现了原始纺织业,主要使用麻。
【教师】出示考古探秘:井的图片,说明河姆渡人会挖掘水井,解决用水问题。为水井盖了遮雨棚,不让雨水落到井里,说明淳朴的环保意识。
【教师】半坡居民和河姆渡居民的生产、生活有什么相同之处?
共同点:(1)处于大致相同的社会发展期(新时期时代)
(2)都以农业为主要经济形态,兼有饲养、渔猎采集等经济活动。
妇女在长期的采集中发现,有些果实在合适的季节、合适的地点会发芽、长大、结果,由此出现了原始农业(种植),原始农业的出现是妇女的一大功劳。
(3)都会建筑房屋,过着定居生活。
(4)都普遍地制作和使用新石器、陶器等等。
人们共同劳动、共同享用劳动果实,过着平等的生活。
强调:农耕文明的特征:以农业生产为基础,
【教师】半坡居民和河姆渡居民的生产、生活主要有哪些不同之处?
不同点:(1)处于不同的地理环境。
(2)建筑房屋的特点不同。北方严寒多风,半地穴式;南方多雨潮湿,干栏式
(3)代表性农作物不同。
(4)陶器制作中反映的艺术风格不同。
【教师】出示幻灯片;大汶口原始居民
在大汶口遗址的墓葬中,有的随葬品如陶器、玉器等多达180多件,有些墓葬只有一两件随葬器,甚至什么随葬器也没有。
大汶口晚期的墓葬里,为什么有了随葬品,而且数量有多有少?你是怎样看这一现象的?
【学生】讨论,原始农业、饲养业的发展等,使产品有了剩余,出现了私有财产,这一时期氏族的内部平等关系被打破,出现了贫富分化。
练习与巩固:
一、单项选择题
1.如果你生活在距今约7000年的浙江余姚河姆渡村,你将不会遇到的情况是 ( )
A.种植水稻 B.居住在半地穴式的房子里
C.用骨耜耕地 D.用陶器装粮食
2.关于半坡聚落与河姆渡聚落的共同点表述正确的有( )
①都普遍使用磨制石器 ②都种植粮食粟
③都会制作彩陶 ④都过着定居的生活
A. ①②③④ B. ①③④
C. ②③④ D. ①④
二、探究应用
2004年3月8日,《北京青年报》刊登了一篇文章《氏族村破败不堪,半坡博物馆经营惨淡》。文章指出,如今的氏族村已经破败不堪,很少有人游览,展馆破旧不堪,甚至出现局部坍塌现象。请回答:
1.如果你是半坡博物馆负责人,在遗址保护大厅、陶窑遗址室里你会考虑展出有关半坡人生产活动的哪些遗物?
2.为了改变游客稀少的情况,你会策划哪些表演、游戏项目再现当时的半坡人的生产或生活?
3.请你帮他们设计半坡遗址的宣传词。
PAGE
1(共36张PPT)
第2课
星罗棋布的氏族聚落
镇江市江滨中学 曹国华
北京人等远古人类主要是通过哪些途径获得食物?面对人口增加,食物不断短缺,你认为该如何来解决?
想一想
浙江余姚河姆渡聚落
陕西西安半坡聚落
中国氏族聚落重要遗址分布图
项目 名称 半坡聚落 河姆渡聚落
距今时间 6000年 7000年
聚落地点 陕西西安 浙江余姚
房屋特点 半地穴式 干栏式
粮食作物 粟 水稻
主要家畜 猪 水牛
劳动工具 磨制石器 磨制石器、骨器
生活用品 彩陶 陶器
参观半坡聚落遗址:
探访河姆渡遗址:
北
公共墓地
窑场
半坡聚落遗址内部结构
公共活动场所
半坡居民住半地穴式的房屋,这与当地的自然环境有什么关系?
河姆渡—干栏式
河姆渡居民的房屋与当地的自然环境又有什么关系?
粟
米
半坡遗址出土的粟、菜籽
我国是最早种植粟的国家之一。
河姆渡出土的植物遗物
我国是世界上最早种植水稻的国家之一。
酸枣
菱角
猪骨
半坡氏族饲养着猪、狗、羊等。在半坡聚落遗址中发现两个长方形的圈栏建筑遗迹,这是夜晚圈养家畜的地方。
半坡饲养的动物
河姆渡出土的动物遗骨
猪的下颌骨
狗头骨
水牛角
河姆渡遗址出土
骨鱼镖——叉鱼工具
骨鱼叉、箭头、鱼钩
半坡遗址出土的骨制鱼叉、箭头、鱼钩
狩猎、捕鱼
半坡遗址的磨制石器
石刀
石磨盘、棒
石锄
打制石器
人类进入到“新石器时代”
河姆渡出土的磨制石器和骨器
石凿
骨耜
骨耜
石斧
半坡出土的彩陶
鱼纹彩陶盆
人面纹葫芦瓶
高46.2厘米,在其腹部两侧的环耳处系绳,汲水时手提绳子将瓶置于水中,因瓶腹是空的,重心在瓶的中上部,瓶就倒置于水中;注满水后,重心移到瓶的中下部,瓶口就朝上直立起来。
半坡遗址出土的小口尖底瓶
扁腹釜
刻画猪纹黑陶钵
河姆渡出土的陶器
原始纺织业的出现
纺线
河姆渡出土的纺轮
直径5.9、厚 0.8厘米
这是什么呢?
考古探秘:
半坡居民和河姆渡居民的生产、生活有什么相同之处?
1.都生活在新石器时代。
2.都从事农业和畜牧业,并辅之以渔猎。
3.都会建筑房屋,过着定居的生活。
4.都普遍使用磨制石器,会制作陶器。
农耕文明的特征
想一想、议一议:
河姆渡原始居民与半坡原始居民生产、生活有哪些不同的地方?为什么会存在差异呢
主要不同:
(1)建筑房屋的特点不同。半坡半地穴式;河姆渡干栏式。
(2)代表性农作物不同。半坡种粟,河姆渡种水稻。
(3)陶器制作中反映的艺术风格不同。
不同点原因:所处的地理位置不同,气候
不同,环境不同等。
大汶口原始居民
1.距今时间:约四五千年
2.分布地点:山东大汶口
3.生活状况:陶器、玉器
镂孔象牙梳
彩陶钵
大汶口晚期的墓葬里,为什么有了随葬品,而且数量有多有少?
你是怎样看这一现象的?
练习与巩固:
一、单项选择题:
1.如果你生活在距今约7000年的浙江余姚河姆渡村,你将不会遇到的情况是 ( ) A.种植水稻 B.居住在半地穴式的房子里
C.用骨耜耕地 D.用陶器装粮食
2.关于半坡聚落与河姆渡聚落的共同点表述正确
的有( )
①都普遍使用磨制石器 ②都种植粮食粟
③都会制作彩陶 ④都过着定居的生活
A. ①②③④ B. ①③④
C. ②③④ D. ①④
B
D
二、探究应用
2004年3月8日,《北京青年报》刊登了一篇文章《氏族村破败不堪,半坡博物馆经营惨淡》。文章指出,如今的氏族村已经破败不堪,很少有人游览,展馆破旧不堪,甚至出现局部坍塌现象。请回答:
1.如果你是半坡博物馆负责人,在遗址保护大厅、陶窑遗址室里你会考虑展出有关半坡人生产活动的哪些遗物?
2.请你设计一段导游词,介绍半坡遗址。
3.请你帮他们设计半坡遗址的宣传词。
挖掘出的大量农具,精美陶器,蔬菜种子等。
“不到半坡村等于没到西安” 。
聚落回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