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母鸡》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复习“疙、瘩”等9个认读字,读准多音字。
2.品读课文,梳理“我”对母鸡态度前后的变化,并清晰地说出变化的原因。(重点)
3. 体会作者写母鸡的“负责、慈爱、勇敢、辛苦”用词严谨。(难点)
4. 比较同一作家写不同动物时,在表达上的相同和不同,并梳理清楚。
【教学准备】
教师:准备课件;学生:搜集作者资料、读通课文。
【教学过程】
一、回顾字词,导入新课
(一)回顾字词
1.课件出示:
恶狠狠、可恶、啄食、嘎嘎、小疙瘩、欺辱。
师:重点把多音字、轻声字、容易混淆的字读准确。
2.课件出示:
一撮儿毛、汤圆儿、挺着脖儿、挺着身儿、
细声细气、没完没了、如愿如诉、颤颤巍巍。
师:这就是老舍先生的语言,我们看到富有生命力的北京口语词汇。
3.重点生字:毒、孵、警、戒。
师小结:针对容易写错、读错的生字,我们可以多写一些、读一读。
(二)导入新课
让我们再一次走进老舍先生的文章,齐读课题:14母鸡。
二、品读课文,学习表达
(一)对比中,引入“不敢”
过渡:同学们,老舍先生写《猫》的时候,从头至尾都是对动物深深的喜爱,可是写《母鸡》时,却有所不同。
1.默读课文,找出态度变化
出示自学提示:课文写出老舍先生对母鸡前后两种截然不同的态度,找出反映这两种态度的句子,用“横线”画出来。
(板书:一向讨厌、不敢讨厌)
2.理清课文,梳理变化原因。
师:作者为什么会产生这两种截然不同的态度?我们对比着寻找原因。
出示自学提示:默读课文第1-3自然段,思考:“我”为什么讨厌母鸡?
(板书:无病呻吟、欺软怕硬、卖弄炫耀)
师:作者通过具体的事例,让我们从字里行间中感受到母鸡的讨厌。但后来作者又说“不敢讨厌”,这是为什么?
预设:“可是,现在我改变了心思,我看见一只孵出一群小雏鸡的母鸡。”
师小结:我们看到母鸡身份的转变,同时也发现,这是文章的过渡句,使文章的思路更加清晰。我们在习作时也可以学习这样的方式,前后有过渡,前后的情感有变化。
(二)品读中,探究“不敢”
师过渡:老舍先生对母鸡的态度由原来的“一向讨厌”到后来的“不敢再讨厌”。从“不敢”这个词中,你有什么体会?
预设:“害怕”、“敬畏”、“敬佩”等。
师:作者对母鸡产生截然不同的态度,甚至还产生了敬佩之情,因为作者认为,课件出示:
学生齐读。(板书:负责、慈爱、勇敢、辛苦)
(三)用词中,体会严谨
师:同学们,本单元的语文要素是体会作家如何表达对动物的感情的。同时,我们也知道老舍先生用词很严谨,他写母鸡“负责、慈爱、勇敢、辛苦”,母鸡真的就是这样。
1.自主学习,圈画批注
学习提示:默读第5-8自然段,哪些语句让你感受到母鸡的负责、慈爱、勇敢、辛苦?圈画出相关语句,把你感受到的母鸡的特点批注在旁边。
2.小组讨论,交流汇报
(1)“举一”:负责
师:母鸡的一举一动,让你感觉到它是一只怎样的母鸡?
预设:负责。(指导朗读)
师小结:纵观全文,我们还能在别的段落中感受到母鸡“负责”这一特点,说明这就是一只负责的母鸡,可见老舍先生用词严谨。
(2)“反三”:慈爱、勇敢、辛苦
师:借助相同的学习方法,我们把所有的内容找准,进行标记。
学生继续交流、汇报。
预设1:
预设2:
预设3:
师小结:我们把相关的信息整合在一起进行交流,再一次感受到老舍先生用词的确很严谨。看到如此“负责、慈爱、勇敢、辛苦”的母鸡,你还忍心讨厌它吗?因此作者“不敢再讨厌”母鸡了。
(四)总结中,升华情感
师:透过文字,让我们看到了感动和震撼。此时此刻,你还认为作者只是在赞美母鸡吗?他其实在赞美——
预设:赞美母亲、歌颂母爱。(板书:母爱)
教师小结:天下所有的母亲为了自己的儿女,任劳任怨、无私奉献。所以作者说:“一个母亲必定就是一位英雄。”如果一定要给母亲下一个定义,我想你一定会说:“一个母亲必定就是一位英雄。”(感情朗读)
三、对比写法,形成共识
《猫》和《母鸡》都是老舍先生的作品。比一比,两篇文章的写法各有哪些特点。
学生小组交流、汇报。
师小结:同学们不难发现两篇课文虽然都是表达喜爱之情,但文章结构不同、语言特色不同、情感表达也不相同。
在以后的学习过程中,如果是同一个作家或是同一个类型的作品,我们也可以运用这种比较学习的方法。还可以将这种方法运用到我们的单元习作当中,提升自己的习作水平。
四、选择作业,延伸课外
1.推荐阅读普里什文的《柱子上的母鸡》,阅读思考:作家如何表达对动物的喜欢之情的。
2.思考单元习作:体验喂养喜爱的小动物的情景写一段话。
板书设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