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南省邵阳市邵东创新实高2021-2022学年高二下学期期中考试语文试题(Word版含答案)

文档属性

名称 湖南省邵阳市邵东创新实高2021-2022学年高二下学期期中考试语文试题(Word版含答案)
格式 docx
文件大小 53.2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2-04-21 14:30:33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创新实高2021-2022学年高二下学期期中考试
语文试卷
班级 姓名 考号
一、现代文阅读(35分)
(一)现代文阅读Ⅰ(本题共5题,1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5小题。
材料一:
当前,中国民俗学学科危机重重。纾解民俗学学科之困,要从知识生产层面进行探索,借鉴知识社会学和知识社会史相关研究,重新确立民俗学学科的总体性问题意识、总体性分析框架和总体性解释路径,以增强民俗学与其他相邻学科的对话能力,否则做再多的同质性个案研究也无助于提升民俗学在人文社科领域的学术地位。关于民俗学是否为“资料之学”,学界一直颇有争论。把民俗学视为资料学,本质上是否认民俗学具有生产知识的能力,而只能充当各种信息、资料的中转站,这无疑从根本上否定了民俗学学科的存在价值,更遑论其学科独立性问题。如果民俗学不能生产专门知识,而只是各类信息和资料的“经纪人”“经手人”或“二道贩子”,那么这个学科确实就失去了独立存在的必要,讨论民俗学危机的纾解也就失去了现实和学术意义,但如果民俗学能够在各类信息和资料基础上生产出专门的学科知识,那么不可回避地就要讨论到这些知识是什么的问题,而讨论清楚这些知识是什么以及存在哪些问题后,再去讨论民俗学的未来问题才有了学术基础和现实价值。
实践民俗学强调从以往的民俗事象“优先”向日常生活实践的转变,某种意义上说,确实开拓了民俗学研究视野和学术边界。毕竟,按照传统民俗学体裁划分,在社会转型时期,大量传统民俗事象已经消失或正在消失,而新出现的具有民俗性的生活文化或文化现象又不能被涵盖进来,这造成传统民俗学研究对象的持续萎缩。在这个意义上,把民俗学研究对象扩展到日常生活实践,无疑有助于民俗学研究领域的拓展,也有助于探索纾解民俗学学科危机的有效解决方案。尽管如此,我们也不能就此认为研究对象的转变或拓展,就意味着民俗学的转型。实际上,早在中国民俗学学科发轫时期,即已有学者关注日常生活、关注行动意义。因此,实践民俗学的出现,更像是一种学术初心的回归,而不是转变。
新时代社会转型时期,面对时代剧变带来的社会生活变革,传统民俗学确实需要进行自我“革命”,并在探索知识生产机制的基础上确立新的研究方案,实践民俗学显然只是其中的一个方面;因此,民俗学的学科危机是个系统性问题,反思和重构工作需要从多方面展开。
(摘编自李向振《当代民俗学学科危机的本质是什么?——兼谈实践民俗学的知识生产问题》)
材料二:
国家实施乡村振兴战略,而文化振兴是乡村振兴的重要组成部分,关系到乡村持续发展的精神文明和内生动力。扎根田野、“在田野中理解中国”的民俗学研究,所做的正是对乡村优秀传统文化的挖掘和阐发,并通过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乡村建设提供良好的思想文化基础和发展经济的宝贵资源。从这个意义上来说,走进乡村田野,就成为乡村振兴战略实施的重要推动力量。
现在的民俗学者走向田野、深入民间的目的性很明确,大多是带着对具体对象和具体问题研究的目的开展田野工作的。不过,当代民俗学的田野研究,既不应该停留在过去那种以了解民俗事象来龙去脉为己任的阶段,也不能仅仅满足于将民俗事象描述清楚,而是应该通过这些民俗事象,去了解其背后实实在在的人怎样赋予日常生活以意义的,即通过个案研究,展现民俗学理论建构的深度。值得注意的是,这种理论建构的深度和广度,与研究者的主观意识与反思程度息息相关。因此,研究者在展开田野调研和研究过程中随时要保持对自我的反省、确保能够批判性地分析他们所参与的实践,深入了解研究对象。只有这样才可能跳出个案的狭窄视野,从对个案的典型性或代表性的“深描”中,展现宏大的理论追求。
关于民俗学的田野研究,巴莫曲布嫫曾提出“五个在场”的原则:史诗传统的在场,表演事件的在场,演述人的在场,受众的在场,以及研究者的在场。笔者认为,除了“五个在场”之外,还应当在更宏大的中国乡村振兴战略和中国乡村在国家发展中的背景下,努力实现“四个同构”,即民众主体与学者主体同构、人文田野与理性研究同构、民间礼俗与国家治理同构,以及民间记忆与国家历史同构。
中国民俗学“田野学派”是根植在中国乡土大地上的一个研究学派,其特征是通过广泛而深入的乡村田野调查,去发现大量被遮蔽或迅速变化的乡村文化传统,去了解乡村人是如何赋予日常生活以文化意义和建构乡村文化传统的,动态看乡村文化发展与整个社会发展的关系,去认识民间记忆对于还原中国历史真实的价值。建构中国民俗学“田野学派”的目的,就是要用“有温度的田野”深化民俗学理论研究,推进民俗学学科的发展,就是要用“有深度的研究”服务于乡村文化建设,促进乡村振兴与发展。
(摘编自黄永林《构建中国民俗学“田野学派”的思考》)
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
A.当前民俗学学科危机重重的主要是因为民俗学不能生产专门知识,而只是信息和资料的“经纪人”“经手人”或“二道贩子”。
B.实践民俗学在一定意义上开拓了民俗学研究的视野和学术边界,它强调对日常生活实践的研究,而不再是对民俗事象的研究。
C.扎根田野、“在田野中理解中国”的民俗学研究是乡村振兴战略实施的重要推动力量,是发展乡村经济的文化基础和宝贵资源。
D.在新的历史时期进一步发展民俗学的田野研究,既要坚持巴莫曲布嫫提出的“五个在场”原则,还应当努力实现“四个同构”。
2.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只要做足够多的个案研究,并借鉴知识社会学和知识社会史相关研究,就可以提升民俗学在人文社科领域的领先地位。
B.在社会转型期,传统民俗学如果不进行自我革命,不从多个方面展开反思和重构工作,将失去作为独立学科存在的可能。
C.在开展田野工作时,虽然广泛了解和清楚描述民俗事象非常重要,但当代的民俗学者更要展现民俗学理论建构的深度。
D.中国民俗学“田野学派”的研究目的之一是去认识民间记忆对于还原中国历史真实的价值,做“有温度的田野”研究。
3.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分析和评价,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材料一在论及民俗学是否为“资料之学”的争论时,运用了假设分析法,阐释清晰,逻辑严密。
B.材料一以中国民俗学发轫时期的研究内容为例证,阐析实践民俗学研究对象的特点,有说服力。
C.材料二在揭示中国民俗学“田野学派”的特征时,以一组整句展开论述,阐析深入,极有气势。
D.材料二以乡村文化振兴战略为论题,以解决新时期中国民俗学学科困境为论证目的,针对性强。
4.请简要分析材料一的论证思路。(4分)
答:
5.新时代社会转型时期,中国民俗学者要怎样做才能更好地服务于国家实施乡村振兴战略?请结合材料简要分析。(6分)
答:
(二)现代文阅读Ⅱ(本题共4小题,16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6—9小题。
沈从文先生在西南联大
汪曾祺
沈先生在联大开过三门课:各体文习作、创作实习和中国小说史。各体文习作是中文系二年级必修课,其余两门是选修。创作能不能教?很多人认为创作不能教。我们当时的系主任罗常培先生就说过:大学是不培养作家的,作家是社会培养的。这话有道理。沈先生自己就没有上过什么大学。但是也不是绝对不能教。问题是由什么样的人来教,用什么方法教。
教创作靠“讲”不成。教创作主要是让学生自己“写”。沈先生把他的课叫做“习作”“实习”,很能说明问题。如果要讲,那“讲”要在“写”之后。就学生的作业,讲他的得失。
沈先生在课堂上会出两个题目。题目都非常具体。我记得他曾给我的上一班同学出过一个题目:“我们的小庭院有什么”,有几个同学就这个题目写了相当不错的散文,都发表了。他给比我低一班的同学曾出过一个题目:“记一间屋子里的空气”!我的那一班出过些什么题目,我倒不记得了。沈先生为什么出这样的题目?他认为:先得学会车零件,然后才能学组装。我觉得先做一些这样的片段的习作,是有好处的,这可以锻炼基本功。现在有些青年文学爱好者,往往一上来就写大作品,篇幅很长,而功力不够,原因就在零件车得少了。
沈先生的讲课是非常谦抑,非常自制的。他不用手势,没有任何舞台道白式的腔调,没有一点哗众取宠的江湖气。他讲得很诚恳,甚至很天真。但是你要是真正听“懂”了他的话,——听“懂”了他的话里并未发挥罄尽的余意,你是会受益匪浅,而且会终生受用的。听沈先生的课,要像孔子的学生听孔子讲话一样。
沈先生讲课时所说的话我几乎全都忘了,关于我的习作讲过的话我也只记得一点了,是关于人物对话的。我写了一篇小说,有许多对话。我竭力把对话写得美一点,有诗意,有哲理。沈先生说:“你这不是对话,是两个聪明脑壳打架!”从此我知道对话就是人物所说的普普通通的话,要尽量写得朴素。不要哲理,不要诗意。这样才真实。
沈先生经常说的一句话是:“要贴到人物来写。”很多同学不懂他的这句话是什么意思。我以为这是小说学的精髓。据我的理解,沈先生这句极其简略的话包含这样几层意思:小说里,人物是主要的,主导的;其余部分都是派生的,次要的。环境描写、作者的主观抒情、议论,都只能附着于人物,不能和人物游离,作者要和人物同呼吸、共哀乐。作者的心要随时紧贴着人物。什么时候作者的心“贴”不住人物,笔下就会浮、泛、飘、滑,花里胡哨,故弄玄虚,失去了诚意。而且,作者的叙述语言要和人物相协调。写农民,叙述语言要接近农民;写市民,叙述语言要近似市民。小说要避免“学生腔”。
我以为沈先生这些话是浸透了淳朴的现实主义精神的。
沈先生教写作,写的比说的多,他常常在学生的作业后面写很长的读后感,有时会比原作还长。这些读后感有时评析本文得失,也有时从这篇习作说开去,谈及有关创作的问题,见解精到,文笔讲究。——一个作家应该不论写什么都写得讲究。这些读后感也都没有保存下来,否则是会比《废邮存底》还有看头的。可惜!
沈先生教创作还有一种方法,我以为是行之有效的,学生写了一个作品,他除了写很长的读后感之外,还会介绍你看一些与你这个作品写法相近似的中外名家的作品看。记得我写过一篇不成熟的小说《灯下》,记一个店铺里上灯以后各色人的活动,无主要人物、主要情节,散散漫漫。沈先生就介绍我看了几篇这样的作品,包括他自己写的《腐烂》。学生看看别人是怎样写的,自己是怎样写的,对比借鉴,是会有长进的。这些书都是沈先生找来,带给学生的。因此他每次上课,走进教室里时总要夹着一大摞书。
学生习作写得较好的,沈先生就作主寄到相熟的报刊上发表。这对学生是很大的鼓励。沈先生就是这样教创作的。我不知道还有没有别的更好的方法教创作。我希望现在的大学里教创作的老师能用沈先生的方法试一试。
沈先生不长于讲课,而善于谈天。谈天的范围很广,时局、物价……谈得较多的是风景和人物。……“闻多素心人,乐与数晨夕”,沈先生谈及熟朋友时总是很有感情的。
沈先生在生活上极不讲究。他进城没有正经吃过饭,大都是在文林街二十号对面一家小米线铺吃一碗米线。有时加一个西红柿,打一个鸡蛋。有一次我和他上街闲逛,到玉溪街,他在一个米线摊上要了一盘凉鸡,还到附近茶馆里借了一个盖碗,打了一碗酒。他用盖碗盖子喝了一点,其余的都叫我一个人喝了。
沈先生在西南联大是一九三八年到一九四六年。一晃,四十多年了!
一九八六年一月二日上午(有删改)
6.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的理解,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文章开头提出创作能不能教的设问,后文则用大量篇幅追忆沈生生教创作,目的是证明创作不能教的观点错误。
B.作者记住了“上一班同学”和“低一班同学”的作文题目,却不记得自己班的,表达了对那些同学的羡慕之情。
C.作者难忘沈先生的讲课,没有“舞台道白式的腔调”“哗众取宠的江湖气”,但深刻的内涵却能令人终生受益。
D.文章引用“闻多素心人,乐与数晨夕”的诗句,借此表达对沈先生安贫乐道、不攀附权贵的高尚人格的赞美。
7.下列对文本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文章以“沈先生在联大开过三门课”为开头,确定了以学生身份展开回忆的这样一个叙事视角,平和而且客观。
B.文章写沈先生请“我”喝酒,是在“米线摊上要了一盘凉鸡”,“还到附近茶馆里借了一个盖碗”,极富于画面感。。
C.文章将《废邮存底》与沈先生写在学生作业后面“很长的读后感”对比,突出战争致使优秀作品丢失的遗憾之情.
D.文章没有词藻堆叠,没有过多的修辞手法,娓娓道来,如见其人,如闻其声,意蕴深长。
8.结合上下文,分析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的含意。(4分)
答:
9.汪曾祺先生在谈自己的创作时曾说:“在文风上,我是更有意识得平淡的。但我不能一味地平淡。”本文正是“平淡”而又并非“一味地平淡”。请据此简要说明本文刻画人物形象的方法及其效果。(6分)
答:
二、古代诗文阅读(35分)
(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5小题,20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0—14小题。
王遂,字去非,枢密副使韶之玄孙。嘉泰二年进士,调富阳主簿。绍定三年,福建寇扰甫定,朝廷选贤能吏,劳来安集,以遂知邵武军兼福建招捕司参议官。遂过浦城道中,遇邵武避地之人,即遗金为归资,从者如市。至郡,抚摩创痍,翦平凶孽,民恃以安。未几,言者以遂妄自标致,邀誉沽名,罢。
改知安丰军,拜监察御史。疏奏极论进君子,退小人。又言正风俗,息奔竟。又言:“朝廷谓史嵩之小黠为大智近功为远略忽臣之言必欲侥幸嵩之无不败非为国至计也。欺君误国,天下知之,而朝廷犹且惑焉,势甚凛凛也。”
迁右正言,寻拜殿中侍御史。疏言:“三十年来凶德参会,未有如李知孝、梁成大、莫泽肆无忌惮者。三凶之罪,上通于天,乞重其刑。”又取刘光祖为殿中侍御史时奏格,择其风化切于时宜者,请颁示中外,皆从之。又请于并淮置屯田,且条上边事曰:“当今之急务:在朝廷者五,定规模,明意向,一心力,谨事权,审号令;在边阃者六,恤归附,精间谍,节财用,练士兵,择将才,计军实。”又言:“君德必纯乎刚。”帝皆善之。
迁户部侍郎兼同修国史实录院同修撰,时暂兼左侍郎。以宝章阁待制差知遂宁府。进焕章阁待制、四川安抚制置副使兼知成都府。进敷文阁待制、知庆元府,改知太平州,以论罢。进显谟阁待制、知泉州。召赴阙,授权工部尚书。
遂与同里刘宰素同志,宰尝称遂为文雅健,无世俗浮靡之气,足以名世。遂守平江,宰赠之言曰:“士友当亲,而贤否不可不辨;财利当远,而会计不可不明。折狱以情,毋为私意所牵;荐士以才,毋为权要所夺。当言则言,不视时而退缩;可去则去,不计利而迟回。庶几名节之全,不愧简册所载。”盖格言也。
(选自《宋史》,有删节)
10.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朝廷谓史嵩之小黠为大智/近功为远略/忽臣之言/必欲侥幸嵩之于不败/非为国至计也
B.朝廷谓史嵩之小黠/为大智/近功为远略/忽臣之言必欲侥幸/嵩之于不败/非为国至计也
C.朝廷谓史嵩之小黠为大智/近功为远略/忽臣之言必欲侥幸/嵩之于不败/非为国至计也
D.朝廷谓史嵩之小黠/为大智近功/为远略忽臣之言/必欲侥幸嵩之于不败/非为国至计也
11.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字,古代男子二十岁,女子十五岁取字,以表其德。出于礼貌和尊敬,对平辈或尊辈常称字。
B.工部,中国封建时代中央官署名,六部之一,隋唐时期主要掌管祭祀、屯田、水利等事务。
C.屯田,汉以后历代政府利用兵士在驻扎的地区种地,或者招募农民种地的措施叫做屯田。
D.疏,古代用于臣下向皇帝条陈自己对某事的意见的一种文体,也称“奏疏”。文中意为上疏。
1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王遂心系百姓。因为救济百姓,铲除奸凶,百姓赖此得以安定,却遭议者诽谤。
B.王遂敢于直言。担任监察御史时,多次向皇帝进言,劝其亲贤才,远小人,正风俗。
C.王遂文风刚健。没有世俗浮华之风,刘宰作为志同道合的朋友,十分欣赏他的文风。
D.王遂仕途通达。从侍郎到知府,再到知州、尚书,一路升迁,一直得到朝廷重用。
13.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8分)
(1)遂过浦城道中,遇邵武避地之人,即遗金为归资,从者如市。
译文:
(2)折狱以情,毋为私意所牵;荐士以才,毋为权要所夺。
译文:
14.王遂在担任殿中侍御史时多次上疏,请简要概括他上疏的内容。(3分)
答:
(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2小题,9分)
阅读下面两首宋词,完成15—16小题。
菩萨蛮·舂陵迎阳亭
(南宋)赵师侠
西风又老潇湘树。翩翩黄叶辞枝去。斜日淡云笼。溪山烟霭中。危阑闲独倚。縠浪①连天际。残角起江城②。书空征雁横。
苏幕遮·怀旧
(北宋)范仲淹
碧云天,黄叶地。秋色连波,波上寒烟翠。山映斜阳天接水,芳草无情,更在斜阳外。 黯乡魂,追旅思。夜夜除非,好梦留人睡。明月楼高休独倚,酒入愁肠,化作相思泪。
(注)①縠浪:波浪。②南宋抗金将领岳飞曾在此兴师北伐。
15.下列对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菩萨蛮》上阕写亭中所见之景。西风、黄叶、斜阳、溪山、烟霭,构成一幅凄凉、萧瑟、朦胧的秋日黄昏景象。
B.《苏幕遮》上阕写辽阔多彩的秋景。湛碧的高天、金黄的大地、淼淼秋水、翠色寒烟,壮丽阔远,顿生衰飒悲苦之感。
C.《菩萨蛮》下阕三、四两句,诗人身处舂陵,见征雁横空,隐约听残角之声,视听结合,更添中原难复的家国愁绪。
D.“山映斜阳天接水,芳草无情,更在斜阳外”,借芳草怀远,兴寄离愁,以无情衬出有情,化景物为情思。
16.“闲独倚”的“闲”与“休独倚”的“休”蕴含的情感有何不同?请结合全词分析。(6分)
答:

名句名篇默写(共1题,6分)
17.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6分)
(1)《离骚》中表现诗人坚持真理、献身理想的诗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蜀道难》借用“五丁开山”神话来增添诗篇的浪漫气息的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杜甫《蜀相》中高度概括、评价诸葛亮一生伟大功业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三、语言文字运用(20分)
(一)语言文字运用Ⅰ(本题共3小题,10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8—20小题。
定居草堂的初期,杜甫的心情获得了片刻的宁静,写了不少颇具安恬情味的田园诗,然而这种心境是以“故人供禄米”为条件的,他没有任何经济来源,全靠故人的周济,一旦故人稍怠,立刻就会陷入困境。他们偶有接济失时,杜甫的生活就成问题。定居草堂之后,杜甫生活安顿下来,开始游览成都古迹,并与一些风雅人士交往。
杜甫曾瞻仰过武侯祠,作《蜀相》诗,对诸葛亮一生的______功绩做出高度的评价,为其未能收复中原完成统一大业而痛洒千秋之泪。此诗虽为吊古,却有伤今之意。当时战乱尚未平息,山河破碎,字内烟腾,于此国事维艰之际,是多么需要有一位武侯这样的贤相来主持国政!此外,诗中写他羡慕诸葛亮得遇明主,也含有不满于肃宗的意思,他素怀______的远大志向,却被冷落与排挤,这种不平之气隐隐透于诗中。
游览古迹的同时,杜甫还结交了一些风雅人士。他有一个邻居黄四娘,她家院子里种着成畦的花木,春天一到,______,杜甫曾去观赏,写出的诗作《江畔独步寻花》也花团锦簇、蝶舞莺歌,充满无限生机。杜甫与江村农家关系也很密切,农人时常送给他一些蔬莱,他也常把种植的草药赠予他们。在与农民的接触中,他对农民的纯洁心性有了深入的理解,他出乎意料地在农家茅舍里找到了寻觅许久的赤诚之心,从不通文墨的农民身上读到了自己的生活信条。这使他感到在______间自己的归宿还是与农民的茅舍相杂为好。代宗即位后,曾召杜甫回京补京兆功曹参军,他没有赴任,想来与此不无关系。
18.依次填入文中横线上的词语,全都恰当的一项是(3分)( )
A.磊磊 悬壶济世 五光十色 芸芸众生
B.赫赫 悬壶济世 万紫千红 茫茫人世
C.磊磊 匡时济世 五光十色 芸芸众生
D.赫赫 匡时济世 万紫千红 茫茫人世
19.下列各句中的引号和文中画波浪线“故人供禄米”的引号作用相同的一项是(3分)( )
A.我站在山脚抬头望去,只见无数火把排成许多“之”字形,一直向山顶延伸着。
B.父亲的话让我意识到,要打破我们父子之间这层令人悲哀的“厚障壁”太难了。
C.著名画家徐悲鸿笔下的马,正如有的评论家所说的那样,“形神兼备,充满生机”。
D.他们的做法彻底撕掉了自己“文明”的面具,真相赤裸裸地展现在大家面前。
20.文中画横线的句子有语病,请修改成正确的句子。(4分)
答:
(二)语言文字运用Ⅱ(本题共2小题,10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21、22小题。
医生或营养师会告诉你,只要按时吃饭、合理膳食、正常锻炼,人体所需的各种营养元素都能均衡摄入, ① 。但现在的年轻人可能并不听得进劝,比如熬夜伤肝那就吃护肝片;熬夜容易衰老,通过服用葡萄籽精华来抗氧化、抗衰老,来缓解熬夜所造成的身体损伤。这种错误的认知是,因为自己不规律作息对身体器官的伤害,应该通过对应的功能性食物来弥补。
但事实是,这些功能性食物, ② ,甚至可以说没有效果。毕竟,有专业检测表明,功能性食物里的一些人体所需元素含量微不足道,补钙不如喝牛奶,补维生素不如吃水果蔬菜。因此,服用功能性食物,只是一种看似具有科学性的精神上的自我安慰。可能会有变化,但都远不如规律作息、合理膳食、适量运动,来得更有效果。这也表明了, ③ 是不科学的举动。
21.在上文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5个字。(6分)
答:
22.将材料中的“服用功能性食物,只是一种看似具有科学性的精神上的自我安慰”这句话改为反问句与双重否定句,保持语意不变。(4分)
(1)反问句:
(2)双重否定句:
四、写作(60分)
23.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融媒时代,似乎流量为王。10万+转发量、100万+点击量和阅读量……在这个时代,对“量”的追求满足着人们的某些需求,也遗失了一些珍贵的东西。流量和质量之间如何平衡?庞大的流量中应如何保有独立的个性?流量的喧嚣裹挟中应如何坚定前行的方向?
请结合上述材料写一篇文章,联系社会现实,分享你的感悟与思考。
要求:自拟标题,自选角度,确定立意;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少于800字。
高二期中语文答案
1.D 2.A 3.D 6.C 7.C 10.A 11.B 12.D 15.B 18.D 19.C
【分析】
1.本题考查学生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能力。
A.“民俗学不能生产专门知识,而只是信息和资料的‘经纪人’‘经手人’或‘二道贩子’”有误。材料一的第一段信息是“如果民俗学不能生产专门知识,而只是各类信息和资料的‘经纪人’‘经手人’或‘二道贩子’,那么这个学科确实就失去了独立存在的必要”,可见只是一种假设,选项表述绝对。
B.“而不再是对民俗事象的研究”有误。材料一第二段说“实践民俗学强调从以往的民俗事象‘优先’向日常生活实践的转变”“把民俗学研究对象扩展到日常生活实践”,可见,研究对象依然包括民俗事象,选项曲解文意。
C“是发展乡村经济的文化基础和宝贵资源”有误。材料二的第一段信息是“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乡村建设提供良好的思想文化基础和发展经济的宝贵资源”,可见选项偷换概念。
故选D。
2.本题考查学生筛选提取信息并进行推断的能力。
A.“就可以提升民俗学在人文社科领域的领先地位”有误。结合材料二的第二段“即通过个案研究,展现民俗学理论建构的深度。值得注意的是,这种理论建构的深度和广度,与研究者的主观意识与反思程度息息相关。因此,研究者在展开田野调研和研究过程中随时要保持对自我的反省、确保能够批判性地分析他们所参与的实践,深入了解研究对象。只有这样才可能跳出个案的狭窄视野,从对个案的典型性或代表性的‘深描’中,展现宏大的理论追求”分析,可见选项表述绝对。
故选A。
3.本题考查学生理解不同信息分析比较原文观点和态度的能力。
D.“以乡村文化振兴战略为论题,以解决新时期中国民俗学学科困境为论证目的”有误。论题是构建中国民俗学“田野学派”,目的有“推进民俗学学科的发展”和“服务于乡村文化建设,促进乡村振兴与发展”。
4.①首先提出观点,要从知识生产层面探索纾解中国民俗学学科危机;②进而论证了民俗学研究对象的拓展是纾解学科危机的有效方案;③最后指出中国民俗学学科危机是系统性问题,要多方面反思和开展重构工作。
5.①探索民俗学学科知识生产机制,解决学科危机,推进学科发展,为乡村文化建设提供理论推力;②走进乡村田野,挖掘和阐发、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乡村优秀传统文化,为乡村振兴提供思想文化基础和发展经济的资源。
【解析】
6.本题考查学生综合赏析文学作品的思想内容的能力。
A.“目的是证明创作不能教的观点错误”有误,作者的目的是追忆沈从文先生;
B.“表达了对那些同学的羡慕之情”有误,作者只是对那些同学所做的题目印象深刻;
D.“借此表达对沈先生安贫乐道、不攀附权贵的高尚人格的赞美”有误,原文“沈先生谈及熟朋友时总是很有感情的”,可见只是强调沈先生对老朋友深深怀念。
故选C。
7.本题考查学生综合赏析文学作品的艺术手法的能力。
C.“突出战争致使优秀作品丢失的遗憾之情”有误,原文“这些读后感也都没有保存下来”,并没有突出战争的因素,属于主观臆断。
8.①先用具体题目作片段练习来锻炼写作基本功,然后才能写好整篇作品;②这句话用先打磨好零件后组装成品的原理来比喻,形象生动地阐释沈从文先生教创作的原理和步骤。
9.①没有过多的修辞手段,没有华丽的词藻,运用白描手法,以平淡自然的语言展现人物言行;②但作者对老师沈从文先生饱含真情,并将真情融入一个个细节中。③这样描写人物,令读者倍感真实、亲切、感人至深。或:①运用细节描写,如“请学生吃饭”,刻画沈从文先生生活不讲究却深爱学生的品质,细节平凡,人格伟大;②运用动作描写,如“走进教室里时总要夹着一大摞书”,表现沈从文先生给学生送书,行为平淡,形象伟岸;③运用语言描写,如“这不是对话,是两个聪明脑壳打架!”展现沈从文先生独到深刻的见解,话语平实,形象跃然纸上。
【分析】
10.本题考查学生文言文断句的能力。
本句意为:朝廷认为史嵩之的小聪明是大智慧,浅近的功劳是远大的谋略。忽视我说的话,一定是想要心存侥幸,认为嵩之不会失败,这不是治理国家最好的计策啊。
故选A。
11.本题考查学生了解并把握古代文化常识的能力。
B“工部……隋唐时期主要掌管祭祀……”错误,祭祀属礼部负责。
故选B。
12.本题考查学生概括分析原文内容的能力。
D“王遂仕途通达”错误,王遂仕途并不通达,也并非一路升迁,期间“以论罢”,说明他曾因为议论而被罢免。
故选D。
13.(1)王遂在经过浦城的路上,遇到来自邵武躲避战乱的百姓,就施舍给他们钱作为回乡的资本,跟随他的人像集市上的人一样多。
(2)判案要凭借情理(要凭借情理判案),不要被个人想法所牵制;推荐贤人要凭借才能(要凭借才能推荐贤人),不要被权贵强行改变。
14.惩治奸凶恶人;宣扬风俗教化;处理边关急务;提高君主德行。
参考译文:
王遂,字去非,是枢密副使王韶的玄孙。嘉泰二年进士及第,调任富阳主簿。绍定三年,福建的盗贼侵扰刚刚平定,朝廷任用贤能的官吏去慰问百姓,以使他们安定下来,就让王遂管理邵武军队兼任福建招捕司参议官。王遂在经过浦城的路上,遇到来自邵武躲避战乱的百姓,就施舍给他们钱让其作为回乡的资本,跟随他的人像集市上的人一样多。王遂到郡中,抚平百姓创伤,铲除邪恶之人,百姓赖此得以安定。不久,议论的人认为王遂胡乱炫耀,沽名钓誉,朝廷于是罢免了他。
后来王遂改任管理安丰军队,担任监察御史。他在给皇帝的奏章中极力争论要提拔君子,斥退小人。又说要端正风俗,平息官吏对名利的追求。还说:“朝廷认为史嵩之的小聪明是大智慧,浅近的功劳是远大的谋略。忽视我说的话,一定是想要心存侥幸,认为嵩之不会失败,这不是治理国家最好的计策啊。史嵩之欺骗君主、损害国家,天下人都知道,然而朝廷仍然受其迷惑,使他权势熏天。”
后来王遂升迁担任右正言,不久又被授予殿中侍御史。他上疏说:“三十年来违背仁德的恶行汇集,还没有像李知孝、梁成大、莫泽如此肆无忌惮的人。三个恶人的罪行,连上天都知晓,我请求对他们施以重刑。” 王遂又拿来刘光祖担任殿中侍御史时的奏章,选择其中合乎时宜的风俗教化,请求通告朝廷内外。皇帝都采纳了他的建议。他又请求在并州淮河附近实行屯田,并分条上奏边境事务,说:“如今最紧要的事情:在朝廷中有五条,确定规模,阐明意图,统一思想力量,谨慎处理军事上的权宜之计,明确号令;在边关有六条,抚恤归附之人,查明刺探军情的间谍,节省财务用度,训练士兵,选拔将领,核算兵器和粮饷。”他又说:“君主的德行必须美好刚毅。”皇帝都认同了他的建议。
王遂升迁为户部侍郎兼同修国史实录院同修撰,当时又暂时兼任左侍郎。他又凭宝章阁待制被指派为遂宁知府。后来晋升为焕章阁待制、四川安抚制置副使兼成都知府。后又晋升为敷文阁待制、庆元知府,改任太平知州,因为议论朝政被罢免。后又晋升为显谟阁待制、泉州知州。后来被皇帝召见,被授任工部尚书。
王遂河同乡刘宰向来志同道合,刘宰曾经称赞王遂写文章典雅刚健,没有世俗浮华之气,足以流传后世。王遂担任平江太守时,刘宰赠言说:“朋友应当亲近,然而贤能与否不能不分辨;财务利益应当疏远,而财务管理不能不明晰。判案要凭借情理,不要被个人想法所牵制;推荐贤人要凭借才能,不要被权贵强行改变。应当建言就建言,不要因为审时度势而退缩;应当离开就离开,不要因为权衡利害而迟归。希望你能保全名节,不要愧对后世史籍的记载。”这都是可以奉为准则的话啊。
16.“闲”:凄清秋景尽收眼底,耳边传来号角之声,北望中原,只能流连于此,看似闲适倚楼,实则无奈惆怅。一个“闲”字,表达了诗人年华易逝的伤感、中原难复的无奈、有志难申的悲愤。
“休”:壮阔秋景尽收眼底,家乡犹在遥远的地方,深夜难眠,想要月下登楼排遣愁情,却告诫自己不能倚楼。一个“休”字,表达了浓浓的羁旅愁思、深重的乡思离愁、孤寂的怅惘。
17.略
20.修改为:在与农民的接触中,他对农民的纯朴心性有了深入的理解,他在农家茅含里出乎意料地找到了寻觅许久的赤诚之心,在不通文墨的农民身上读到了自己的生活信条。
21.①无需额外食用功能性食物;②基本不起什么作用;③想靠功能性食物保持健康身体
22.(1)服用功能性食物,难道不只是一种看似具有科学性的精神上的自我安慰吗? (2)服用功能性食物,不能不说只是一种看似具有科学性的精神上的自我安慰。
同课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