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 《灯笼》(第1课时)导学案

文档属性

名称 4 《灯笼》(第1课时)导学案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2.1MB
资源类型 试卷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2-04-21 15:42:44

文档简介

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灯笼》导学案
[学习目标]
1.积累重点字词,概括文章的主要内容。
2.理解“灯笼”所体现出的深刻的文化内涵,品味文中富有表现力的语言。
3.体会作者对灯笼的情感,领会并学习作者与时代同呼吸、共命运的担当精神。
[学习重点]
1.积累重点字词,概括文章的主要内容。
2.理解“灯笼”所体现出的深刻的文化内涵,品味文中富有表现力的语言。
[学习难点]
理解“灯笼”所体现出的民俗意义、文化内涵。
[学习时间]2课时
[学习进程]
第一课时
一、导入新课
在电灯尚未出现和普及的时代,灯笼是人们日常生活的必需品。逢年过节的时候,大街小巷都挂灯笼来营造一种喜庆的氛围,灯笼象征着阖家团圆,事业兴旺、红红火火、象征着幸福、光明、活力、圆满与富贵。那么它还有着什么样的象征和意义?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吴伯箫的《灯笼》,了解其中蕴含的文化韵味。
二、有关资料
1.作者介绍
吴伯箫(1906—1982),原名熙成,山东莱芜人,当代著名散文家和教育家。主要作品《南泥湾》《记一辆纺车》《菜园小记》《我没见过长城》等。吴伯箫一生鞠躬尽瘁,为中国教育事业的发展做出了重大贡献。在繁忙的教育工作之余,他撰写了大量充满革命激情的散文,这些作品以其真挚深厚的情感、朴实动人的描绘、严谨缜密的结构、清丽洗练的语言,赢得了广大师生的喜爱。
2.背景资料
本文选自《吴伯箫散文选》(人民文学出版社1983年版)。略有改动。本文写于20世纪30年代中期,正值抗日战争时期,故作者在文章最后说“我愿就是那灯笼下的马前卒”。“挑灯看剑”的典故源自辛弃疾,表达的是杀敌卫国、抵御外辱的主题。作者说“灯笼又不够了”,应该“数燎原的一把烈火”,鲜明地表达了作者抗敌卫国的感情。
三、预习设计
1.文学常识填空
吴伯箫,原名______,山东莱芜人,当代著名_________和_________。主要作品《_________》《记一辆纺车》《_____________》《我没见过长城》等。
2.给下列加点字注音
焚身( ) 溺炕 ( ) 神龛( ) 皎洁( ) 犬吠( ) 乡绅( ) 争讼( ) 斡旋( ) 静穆( ) 怅惘( ) 点缀( ) 锵然( ) 裴公( ) 燎原( ) 司马懿( ) 熙熙然( ) 夜深星阑( ) 霍骠姚( )
3.解释下列词语
⑴争讼:
⑵斡旋:
⑶掌故:
⑷静穆:
⑸思慕:
⑹怅惘:
⑺点缀:
⑻幽悄:
⑼燎原:
⑽熙熙然:
⑾人情世故:
⑿不甚了然:
⒀垂珠联珑:
⒁意味深长:
⒂夜深星阑:
4.阅读课文,回答问题
本文是一篇散文,散文的特点是“形散而神不散”,本文的线索是什么?
四、整体感知
仔细阅读课文,回答问题
1.找到文本围绕“灯笼”记叙事情的段落,并说说围绕“灯笼”具体写了哪些事?这些事可分为几个方面?
2.仔细阅读开头一段和结尾一段,看看写的什么内容?分析这几段的作用。
3.划分文章层次,并概述意思。
课堂检测
1.给下列加点字注音或根据拼音写出汉字
恐吓( ) 犬吠( ) 争讼( ) 幽悄( ) wò( )旋 yì( )德 思mù( ) 怅wǎng( ) 点zhuì( ) xī xī( )( )然
2.下列句子中没有错别字的一项是(  )
A.每每想起小时候在村里上灯学,要挑了灯笼走去挑了灯笼走回的事,便深深感到怅罔。
B.仿佛灯柱上还照例有些松柏枝叶做点辍。
C.那种熙熙然庭院的静穆,是一辈子思慕着的。
D.最壮的是塞外点兵,吹角连营,夜深星斓时候,将军在挑灯看剑,那灯笼上你不希望写的几个斗方大字是霍骠姚,是汉将李广,是唐朝裴公吗?
3.根据语境解释加点词语
⑴应该数火把,数探海灯,数燎原的一把烈火!
燎原
⑵轿前轿后虽不像《宋史·仪卫志》载,准有打灯笼子亲事官八十人,但辉煌景象已够华贵了。
辉煌
⑶那种熙熙然庭院的静穆,是一辈子思慕着的。
肃穆
⑷那时自己对人情世故还不懂,好听点说,心还像素丝样纯洁。
人情世故
4.依次填入下列横线上的词语,最恰当的一项是( )
⑴连活活的太阳算着,一切亮光之中,我爱______的月华,如沸的繁星,同一支夜晚来挑着照路的灯笼。
⑵那时自己对人情世故还不懂,好听点说,心还像素丝样______。
⑶自从远离乡井,为了生活在外面______地挣扎之后,像这样慈母口中吩咐的话也很久听不到了。
⑷唐明皇在东宫结绘彩为高五十尺的灯楼,遍悬珠玉金银而风至锵然的那种盛事太古远了,恨无缘______。
A.皎洁 纯真 孤寂 欣赏 B.皎洁 纯洁 孤单 观赏
C.雪白 洁白 孤独 观看 D.洁白 纯正 孤苦 观摩
5.下列句子中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
A.手中灯笼点亮,慰藉人们返回温暖的家中;村口红灯高照,显示着孤行客“四面虚惊”的心;宅第红灯高挂,则指引主人的地位和权势,
B.不管大人们怕火火烛烛的危险,要说“玩火黑夜溺炕”那种迹近恐吓的话,但偷偷还要在神龛里点起烛来。
C.这个精致的灯笼将作为今天得分最高的嘉宾的礼品赠送给他。
D.大红灯笼作为一种传统的民间工艺品,在中华民族悠久的历史中,扮演着不可替代的角色,它象征着中华民族灿烂的文化,是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一部分。
6.下列句子中标点符号使用无误的一项是( )
A.金吾不禁的那元宵节张灯给彩却曾于太平丰年在几处山城小县里凑过热闹,跟了一条龙灯在人海里跑半夜,不觉疲乏是什么。
B.宫灯,还没见过,总该有翠羽流苏的妆饰吧。
C.乡俗还愿,唱戏,挂神袍而外,常在村头高挑一挂红灯。
D.村边社戏台下想起闹嚷嚷的观众,花生篮,冰糖葫芦;台上的小丑花脸,跪堂谱,《司马懿探山》。7.下列句子排序最恰当的一项是( )
①进士第的官衔灯该还有吧,垂珠联珑的朱门却早已褪色了。
②轿前轿后虽不像《宋史·仪卫志》载,准有打灯笼子亲事官八十人,但辉煌景象已够华贵了。
③想起来,族姊远嫁,大送大迎,曾听过彻夜的鼓吹,看满街的灯火;
④那时姊家仿佛还是什么京官,于今是破落户了。
A.①②③④ B.④①③② C.③②④① D. ③④①②
8.请依据语境,仿照画线句,补充一个恰当的句子。
除夕是一盏灯,一盏用亲情呵护的明灯。它穿越时空走来,点燃每一个黑头发黑眼睛的人心中的火苗,为回家照明,为乡愁照明……心灵,在除夕夜得以回归;祝福,在除夕夜得以实现;________,____________;和谐,在除夕夜得以绽放!
六、布置作业
1.熟读课文,掌握生字词。
2.收集有关灯笼的谜语、诗歌。
参考答案
第一课时
三、1.熙成 散文家 教育家 南泥湾 菜园小记
2.fén niào kān jiǎo fèi shēn sòng wò mù wǎng zhuì qiāng péi liáo yì xī lán piào
3.⑴因争论而引起诉讼。⑵调停,调解。⑶历史上的人物事迹、制度沿革等。⑷安静而严肃。⑸怀念;追慕。⑹因失意而心事重重;惆怅迷惘。⑺衬托、装饰,使更美好。⑻幽深寂静。⑼(大火)延烧原野。比喻势态不可阻挡。⑽温和欢乐的样子。⑾指为人处世的方法、道理和经验。⑿不太了解;不怎么清楚。⒀悬挂、装饰有连串珠玉宝石,形容宅北的奢华。⒁含蓄深远,耐人寻味。⒂夜将尽。
4.“灯笼”是文本的线索,作者正是通过描写有关灯笼的事情以表达自己的情感。
四、1.⑴第③段,挑着灯笼接祖父回家;
⑵第⑤段,接过母亲递给的纱灯上下灯学;
⑶第⑥段,乡俗还愿时,村口红灯高照;
⑷第⑦段,跟着龙灯跑个半夜,伴着小灯入梦;
⑸第⑧段,族姊远嫁,宅第红灯高挂;
⑹第⑨段,在纱灯上描红;
⑺第⑩段,由宫灯、唱词联想汉献帝;
⑻第⑾段,联想到“挑灯看剑”的名将,表达做“灯笼下的马前卒”的誓愿。
分四个方面:①乡村日常生活类②乡村艺术表演类③乡村年节欢庆类④历史文化类
2.开头一段由小孩子喜欢火,既写出人们对光明的渴望,又自然引出下文对有关灯笼往事的回忆;
结尾一段又由灯笼联想到“燎原的一把烈火”,再用一“壮”字,再次升华中心,赞颂蓬勃发展的中国革命。可见,文本前两段与结尾联想的两段紧密联系,中间诸段落俱为回忆,不可不谓作者之为文独具匠心,巧设结构。
3.第一部分(1):开篇说“火”,表明人类追求光明的普遍特,点为后文“灯笼”做铺垫。
第二部分(2-11):写关于“灯笼”的回忆与联想。
第三部分(12):结尾说“火”。灯笼不足以言志,火气、探海灯和燎原烈火方能寄情。
五、1.hè fèi sòng qiǎo 斡 懿 慕 惘 缀 熙熙
2.C(A项“罔”应写作“惘”;B项“辍”应写作“缀”;D项“斓”应写作“阑”。)
3.(⑴(大火)延烧原野⑵光辉灿烂⑶安静庄严⑷为人处世道理)
4.B
5.D【解析】A.词语搭配不当,应改为“指引人们返回温暖的家中”,“慰藉着孤行客'四面虚惊’的心”,“显示着主人的地位和权势”;B.“不管”应改为“尽管”;C.句子有歧义。
6.D(A.……凑过热闹:跟了一条龙灯……B.宫灯,还没见过;总该……。C.……唱戏、挂神袍……)
7.C
8.【示例】亲情,在除夕夜得以加深
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试卷·第 2 页 (共 2 页)
HYPERLINK "http://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灯笼》导学案
[学习目标]
1.积累重点字词,概括文章的主要内容。
2.理解“灯笼”所体现出的深刻的文化内涵,品味文中富有表现力的语言。
3.体会作者对灯笼的情感,领会并学习作者与时代同呼吸、共命运的担当精神。
[学习重点]
1.积累重点字词,概括文章的主要内容。
2.理解“灯笼”所体现出的深刻的文化内涵,品味文中富有表现力的语言。
[学习难点]
理解“灯笼”所体现出的民俗意义、文化内涵。
[学习时间]2课时
[学习进程]
第一课时
一、导入新课
在电灯尚未出现和普及的时代,灯笼是人们日常生活的必需品。逢年过节的时候,大街小巷都挂灯笼来营造一种喜庆的氛围,灯笼象征着阖家团圆,事业兴旺、红红火火、象征着幸福、光明、活力、圆满与富贵。那么它还有着什么样的象征和意义?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吴伯箫的《灯笼》,了解其中蕴含的文化韵味。
二、有关资料
1.作者介绍
吴伯箫(1906—1982),原名熙成,山东莱芜人,当代著名散文家和教育家。主要作品《南泥湾》《记一辆纺车》《菜园小记》《我没见过长城》等。吴伯箫一生鞠躬尽瘁,为中国教育事业的发展做出了重大贡献。在繁忙的教育工作之余,他撰写了大量充满革命激情的散文,这些作品以其真挚深厚的情感、朴实动人的描绘、严谨缜密的结构、清丽洗练的语言,赢得了广大师生的喜爱。
2.背景资料
本文选自《吴伯箫散文选》(人民文学出版社1983年版)。略有改动。本文写于20世纪30年代中期,正值抗日战争时期,故作者在文章最后说“我愿就是那灯笼下的马前卒”。“挑灯看剑”的典故源自辛弃疾,表达的是杀敌卫国、抵御外辱的主题。作者说“灯笼又不够了”,应该“数燎原的一把烈火”,鲜明地表达了作者抗敌卫国的感情。
三、预习设计
1.文学常识填空
吴伯箫,原名______,山东莱芜人,当代著名_________和_________。主要作品《_________》《记一辆纺车》《_____________》《我没见过长城》等。
2.给下列加点字注音
焚身( ) 溺炕 ( ) 神龛( ) 皎洁( ) 犬吠( ) 乡绅( ) 争讼( ) 斡旋( ) 静穆( ) 怅惘( ) 点缀( ) 锵然( ) 裴公( ) 燎原( ) 司马懿( ) 熙熙然( ) 夜深星阑( ) 霍骠姚( )
3.解释下列词语
⑴争讼:
⑵斡旋:
⑶掌故:
⑷静穆:
⑸思慕:
⑹怅惘:
⑺点缀:
⑻幽悄:
⑼燎原:
⑽熙熙然:
⑾人情世故:
⑿不甚了然:
⒀垂珠联珑:
⒁意味深长:
⒂夜深星阑:
4.阅读课文,回答问题
本文是一篇散文,散文的特点是“形散而神不散”,本文的线索是什么?
四、整体感知
仔细阅读课文,回答问题
1.找到文本围绕“灯笼”记叙事情的段落,并说说围绕“灯笼”具体写了哪些事?这些事可分为几个方面?
2.仔细阅读开头一段和结尾一段,看看写的什么内容?分析这几段的作用。
3.划分文章层次,并概述意思。
课堂检测
1.给下列加点字注音或根据拼音写出汉字
恐吓( ) 犬吠( ) 争讼( ) 幽悄( ) wò( )旋 yì( )德 思mù( ) 怅wǎng( ) 点zhuì( ) xī xī( )( )然
2.下列句子中没有错别字的一项是(  )
A.每每想起小时候在村里上灯学,要挑了灯笼走去挑了灯笼走回的事,便深深感到怅罔。
B.仿佛灯柱上还照例有些松柏枝叶做点辍。
C.那种熙熙然庭院的静穆,是一辈子思慕着的。
D.最壮的是塞外点兵,吹角连营,夜深星斓时候,将军在挑灯看剑,那灯笼上你不希望写的几个斗方大字是霍骠姚,是汉将李广,是唐朝裴公吗?
3.根据语境解释加点词语
⑴应该数火把,数探海灯,数燎原的一把烈火!
燎原
⑵轿前轿后虽不像《宋史·仪卫志》载,准有打灯笼子亲事官八十人,但辉煌景象已够华贵了。
辉煌
⑶那种熙熙然庭院的静穆,是一辈子思慕着的。
肃穆
⑷那时自己对人情世故还不懂,好听点说,心还像素丝样纯洁。
人情世故
4.依次填入下列横线上的词语,最恰当的一项是( )
⑴连活活的太阳算着,一切亮光之中,我爱______的月华,如沸的繁星,同一支夜晚来挑着照路的灯笼。
⑵那时自己对人情世故还不懂,好听点说,心还像素丝样______。
⑶自从远离乡井,为了生活在外面______地挣扎之后,像这样慈母口中吩咐的话也很久听不到了。
⑷唐明皇在东宫结绘彩为高五十尺的灯楼,遍悬珠玉金银而风至锵然的那种盛事太古远了,恨无缘______。
A.皎洁 纯真 孤寂 欣赏 B.皎洁 纯洁 孤单 观赏
C.雪白 洁白 孤独 观看 D.洁白 纯正 孤苦 观摩
5.下列句子中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
A.手中灯笼点亮,慰藉人们返回温暖的家中;村口红灯高照,显示着孤行客“四面虚惊”的心;宅第红灯高挂,则指引主人的地位和权势,
B.不管大人们怕火火烛烛的危险,要说“玩火黑夜溺炕”那种迹近恐吓的话,但偷偷还要在神龛里点起烛来。
C.这个精致的灯笼将作为今天得分最高的嘉宾的礼品赠送给他。
D.大红灯笼作为一种传统的民间工艺品,在中华民族悠久的历史中,扮演着不可替代的角色,它象征着中华民族灿烂的文化,是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一部分。
6.下列句子中标点符号使用无误的一项是( )
A.金吾不禁的那元宵节张灯给彩却曾于太平丰年在几处山城小县里凑过热闹,跟了一条龙灯在人海里跑半夜,不觉疲乏是什么。
B.宫灯,还没见过,总该有翠羽流苏的妆饰吧。
C.乡俗还愿,唱戏,挂神袍而外,常在村头高挑一挂红灯。
D.村边社戏台下想起闹嚷嚷的观众,花生篮,冰糖葫芦;台上的小丑花脸,跪堂谱,《司马懿探山》。7.下列句子排序最恰当的一项是( )
①进士第的官衔灯该还有吧,垂珠联珑的朱门却早已褪色了。
②轿前轿后虽不像《宋史·仪卫志》载,准有打灯笼子亲事官八十人,但辉煌景象已够华贵了。
③想起来,族姊远嫁,大送大迎,曾听过彻夜的鼓吹,看满街的灯火;
④那时姊家仿佛还是什么京官,于今是破落户了。
A.①②③④ B.④①③② C.③②④① D. ③④①②
8.请依据语境,仿照画线句,补充一个恰当的句子。
除夕是一盏灯,一盏用亲情呵护的明灯。它穿越时空走来,点燃每一个黑头发黑眼睛的人心中的火苗,为回家照明,为乡愁照明……心灵,在除夕夜得以回归;祝福,在除夕夜得以实现;________,____________;和谐,在除夕夜得以绽放!
六、布置作业
1.熟读课文,掌握生字词。
2.收集有关灯笼的谜语、诗歌。
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试卷·第 2 页 (共 2 页)
HYPERLINK "http://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