合格演练测评(一)
(宇宙中的地球)
姓名:__________ 班级:__________ 正确率:__________
题号 1 2 3 4 5 6 7 8 9 10
答案
题号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答案
一、单项选择题(本大题共20小题,每小题3分,共60分。在每小题列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符合题目要求)
北京时间2020年7月23日12时41分,我国海南文昌航天发射场成功发射首次火星探测任务的天问一号探测器,开启火星探测之旅,迈出了我国行星探测第一步。天问一号探测器将在地火转移轨道飞行约7个月后,将到达火星附近,进行火星科学探测。请结合下面图表,完成1~3题。
项目 距日距离/106千米 质量(地球=1) 体积(地球=1) 自转周期(小时) 卫星数
地球 149.6 1 1 23.9 1
火星 227.9 0.11 0.15 24.5 2
1.图中表示火星的序号是( )
A.① B.②
C.③ D.④
2.天问一号探测器进入环火轨道后( )
A.始终在地月系 B.脱离了地月系
C.脱离了太阳系 D.进入了河外星系
3.科学家认为火星是除地球外最有可能存在生命的天体之一。原因是火星与地球相比( )
A.有相近的昼夜交替周期
B.有相近的大气成份和卫星数
C.有相近的体积和质量
D.有岩石、土壤和大量液态水
解析:第1题,小行星带位于火星和木星轨道之间,且火星轨道较木星轨道距太阳近,可判断出②为火星,B正确。①为地球、③为木星、④为金星。故选B。第2题,天问一号探测器进入环火星轨道后,脱离了地月系,没有脱离太阳系,没有进入河星系,A、C、D错,B正确。故选B。第3题,从表中看,火星和地球昼夜交替周期相近,可以有适宜的温度,有可能存在生命,A正确。火星和地球的大气成份不同,B错。火星的质量和体积比地球小,C错。火星没有土壤和大量液态水,D错。
答案:1.B 2.B 3.A
2020年4月24日,国家航天局公布了我国首次火星探测标识“揽星九天”(图1),标识中太阳系八大行星依次排开。而早在2017年美国NASA曾宣布在某个时段内不向“好奇号”火星车发布任何指令,因为届时太阳活动会使通讯明显变差,他们不想冒险让航天器执行错误指令。图2为太阳系局部图。据此,完成4~5题。
4.图1所示行星镶嵌在C形轨道之上。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①绕日公转构成目前最低级别的天体系统
B.②为类地星,绕日轨道为椭圆
C.③为土星,属远日行星
D.④是目前唯一存在生命的行星
5.通讯变差与日、地、火三者位置密切相关。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图2中火星位于甲段时通讯最差
B.干扰通讯的物质直接来自太阳内部的核聚变反应
C.太阳日冕层的带电粒子流是通讯变差的“罪魁祸首”
D.太阳光球层的黑子对通讯有直接干扰
解析:第4题,考查天体系统及天体的相关知识。结合材料可知,图1中的天体为太阳系八大行星,且依次排开,因此①为水星、②为金星、③地球、④火星,图中①为行星,绕日公转构成的天体系统为太阳系,不属于目前最低级别的天体系统,A错误;②为金星,属于内地行星,公转的轨道为椭圆,B正确;③地球,属于近日行星,C错误;④为火星,目前唯一存在生命的行星为地球,D错误,故选B。第5题,考查太阳活动的影响,图2中,火星位于甲段离地球最近,信号受太阳的影响较小,通讯情况较好,A错误;干扰通讯的物质是来自太阳日冕层中的高能带电粒子流,B错误,C正确;黑子是指太阳光球层温度较低的区域,对通讯没有直接干扰,D错误,故选C。
答案:4.B 5.C
下图为一段时间内太阳黑子数与我国江淮地区梅雨强度的相关系数分布图。读图,完成6~8题。
6.太阳黑子数与梅雨强度( )
A.在湖北省的东南部呈正相关
B.在安徽省的大部分地区呈负相关
C.在图中西北部的相关性最小
D.正相关最大值出现在图中东北部
7.太阳黑子数达最大值时( )
A.江淮地区梅雨强度增大
B.通信卫星信号易受干扰
C.漠河地区出现极昼现象
D.耀斑爆发强度减弱
8.通过长期的观测,人们发现太阳黑子( )
A.温度比周围太阳大气温度更高
B.在太阳表面的纬度分布有规律性
C.出现在太阳大气圈色球层上
D.数量的增加会导致气候变暖
解析:第6题,首先根据图中省界轮廓判断图中所示省份。根据图中数值分析,湖北省东南部数值为负数,所以太阳黑子数与梅雨强度呈负相关;在安徽省北部地区数值为正值,太阳黑子数与梅雨强度呈正相关,而安徽省南部地区数值为负数,所以太阳黑子数与梅雨强度呈负相关,正负数值差不多刚好一半;图中数值的绝对值越大,相关性越大,图中西北部数值的绝对值较大,相关性较大,而在图中中部地区数值接近0,相关性最小;图中东北部有高数值中心,所以正相关最大值出现在图中东北部。故选D。第7题,太阳黑子数达最大值时,太阳活动最强,同时耀斑爆发强度增加,容易影响无线电短波通讯,即通信卫星信号易受干扰,B正确,D错误;极昼与地球公转和自转运动相关,与太阳活动没有直接关系,C错误;不同地区梅雨强度与黑子相关度不同,有些地方是正相关,有些地方是负相关,A错误。故选B。第8题,太阳黑子的温度比周围的温度低,A错误。通过图可以看出,相同的纬度的太阳黑子数量相近,有一定的规律性,B正确。太阳黑子出现在太阳大气的光球层,C错误。数量的增加会会对气候产生影响,但不一定是变暖,D错误。故选B。
答案:6.D 7.B 8.B
美国国家科学院预言,在2020年的某一天,美国一城市,在五彩斑斓的极光光幕过后,电网会突然变得闪烁不定,灯光在瞬时明亮后将会停电,一分半钟之后,这个大停电现象将会遍及美国整个东部地区,甚至整个欧洲以及中国、日本等区域也会同样经历这样的灾难,而这场灾难仅仅源于太阳打了一个强烈的“喷嚏”。据此,完成9~10题。
9.材料中所描述的太阳打了一个强烈的“喷嚏”,极有可能是( )
A.太阳爆炸 B.太阳辐射增强
C.太阳耀斑爆发 D.核裂变反应增强
10.该“喷嚏”的影响不包括( )
A.信鸽迷失方向 B.长波通信中断
C.指南针失灵 D.南极出现极光
解析:第9题,读材料可知,材料的描述产生大面积断电现象,这样的现象主要是由于太阳耀斑爆发产生的现象;而太阳爆炸不可能发生、太阳内部是核聚变反应、太阳辐射增强幅度不会太大;故C对。第10题,太阳活动会导致地球磁场受扰动,产生磁暴现象,导致信鸽迷失方向,指南针失灵,无线电短波通讯中断,出现极光现象,而不会造成长波通讯中断,所以B正确。
答案:9.C 10.B
下图中①②③④⑤依次代表地球发展史的五个代,读图,完成11~12题。
11.关于这五个代的叙述正确的是( )
A.地层①形成时地球上出现了海洋
B.地层中含有三叶虫化石的是②代
C.地层中含有恐龙化石的是③代
D.④地质年代被称为被子植物时代
12.恐龙化石存在的地层是( )
A.② B.③
C.④ D.⑤
解析:第11题,结合地质年代表推测出各数码所在地质时期,①地层形成于太古代,地球上存在海洋,A对。②为元古代,三叶虫出现在古生代,B错。③为古生代,恐龙出现在中生代,C错。④为中生代,⑤为新生代,新生代被称为被子植物时代,D错。故选A。第12题,结合地质年代表中各地质时期生物、地壳运动特征分析,①地层形成于太古代,②为元古代,③为古生代,④为中生代,⑤为新生代,恐龙出现在中生代地层—④。故选C。
答案:11.A 12.C
下图为地球上部分生物类型出现时间(古生代、中生代、新生代)分布图,横向宽度越大,代表生物物种越多。读图,完成13~15题。
13.哺乳动物最早出现于( )
A.早古生代 B.晚古生代
C.中生代 D.新生代
14.在距今2.52亿年的沉积岩中,可能发现的化石有( )
A.哺乳类、鱼类、两栖类 B.鱼类、两栖类、鸟类
C.两栖类、鸟类、爬行类 D.鱼类、两栖类、爬行类
15.恐龙灭绝的年代大约在( )
A.二叠纪末期 B.侏罗纪末期
C.白垩纪末期 D.第四纪末期
解析:第13题,读图可知,哺乳类动物最早出现的时间介于距今2.52亿年—6600万年,该时期属于中生代,故选C。第14题,注意题干信息“距今2.52亿年的沉积岩中”,在图中纵轴上沿着2.52亿年绘制一条横线,如下图:
该横线与鱼类、两栖类、爬行类相交,所以在距今2.52亿年的沉积岩中,可能发现的化石有鱼类、两栖类、爬行类,故选D。第15题,根据所学地理知识可知,恐龙灭绝于中生带末期的白垩纪,即“白垩纪大灭绝”,故选C。
答案:13.C 14.D 15.C
图甲为地球圈层结构示意图,图乙为地球内部圈层结构示意图。据此,完成16~17题。
16.关于图甲中各圈层特点的叙述正确的是( )
A.地壳是厚度最大的圈层
B.生物圈独立于水圈与岩石圈之外
C.水圈是连续且规则的圈层
D.大气圈气体的主要成分是氮气和氧气
17.图乙中a、c之间的虚线是( )
A.生物圈下界 B.地壳与地幔分界线
C.地下水位线 D.地幔与地核分界线
解析:第16题,图甲中显示了地球的内部圈层和外部圈层,在各圈层中地壳厚度小于地幔、地核,厚度较小,大气圈的上界到2 000~3 000千米高度,因此地壳不是厚度最大的圈层,A错误;生物圈渗透到大气圈、水圈与岩石圈之中,B错误;水圈是连续而不规则的圈层,C错误;大气圈气体的主要成分是氮气和氧气,D正确。故选D。第17题,图乙中a、c在软流层之上为岩石圈,c为上地幔顶部,因此a、c之间的虚线是地壳与地幔分界线莫霍面,A、C错误,B正确,D错误。故选B。
答案:16.D 17.B
“一滴水从波涛汹涌的大海,化为天上的白云,再到漫天的大雪,使地面银装素裹,融化后渗入地下,被植物的根系吸收。”如图为地球圈层间的物质交换示意图。据此,完成18~20题。
18.材料描述的现象体现了________的变化( )
A.大气圈 B.水圈
C.圈岩石 D.生物圈
19.图示圈层①②③④依次为( )
A.水圈、岩石圈、生物圈、大气圈
B.水圈、生物圈、岩石圈、大气圈
C.生物圈、水圈、岩石圈、大气圈
D.岩石圈、水圈、生物圈、大气圈
20.“落红不是无情物,化作春泥更护花”反映的圈层关系是( )
A.①② B.②③
C.①③ D.③④
解析:第18题,“一滴水从波涛汹涌的大海,化为天上的白云”描述的是水汽蒸发的过程,“再到漫天的大雪,使地面银装素裹”描述的是降水的过程,“融化后渗入地下,被植物的根系吸收”描述的是下渗的过程。所以材料描述的现象体现了水圈的变化,B项正确。故选B。第19题,图中①圈层能为③圈层供水且能渗进②圈层,因此①是水圈、②是岩石圈;③可为④供氧,④可为②提供降水,因此③是生物圈、④是大气圈,A项正确。故选A。第20题,“落红”来源于生物圈;“春泥”反映了岩石圈,反映的圈层关系是生物圈和岩石圈之间的关系,有上题可知②是岩石圈,③是生物圈,B项正确。故选B。
答案:18.B 19.A 20.B
二、非选择题(本大题共2小题,共40分)
21.图甲为我国年太阳辐射总量分布图,图乙为地球表面各纬度的全年和冬、夏半年辐射总量图。读图,完成下列各题。(22分)
(1)描述我国年太阳辐射的分布特点。(4分)
(2)简述①地年太阳辐射总量最高的成因。(4分)
(3)简述②地年太阳辐射总量最低的成因。(4分)
(4)总结地球表面各纬度的全年太阳辐射总量的分布规律。(4分)
(5)比较冬、夏半年太阳辐射总量分布的差异。(6分)
解析:第(1)题,根据图中等值线的数值分布即可判断。第(2)题和第(3)题,结合影响太阳辐射的因素,从地形地势、天气等方面进行分析。第(4)题,根据图乙信息可知太阳辐射的纬度分布规律,然后依此做出判断。第(5)题,根据图乙年太阳辐射的纬度分布规律直接做出判断。
答案:(1)西部多,东部少(自东南向西北增多);青藏地区最多,四川盆地最少。
(2)①地位于青藏高原,海拔高,空气稀薄;晴朗天气多,云层薄,大气透明度高,故年太阳辐射总量最高。
(3)②地位于四川盆地,地势低,地形封闭,水汽不易扩散,多云、雨、雾,故年太阳辐射总量最低。
(4)全年获得太阳辐射最多的地区是赤道地区,随着纬度的增高,辐射量逐渐减少,最小值出现在极点。
(5)夏半年获得太阳辐射最多的地区在回归线附近的纬度带上,由此向极点和赤道方向逐渐减少;最小值在极点。冬半年获得太阳辐射最多的地区在赤道,随着纬度的增高,太阳辐射量也迅速递减,接近极点时为零。夏半年与冬半年的辐射量差值随着纬度的增加而增大。
22.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各题。(18分)
材料一 据国家地震台网测定,北京时间2020年11月23日5时2分,在青海省海北藏族自治州祁连县(38.0°N,100.4°E)发生里氏5.2级地震,震源深度约10 km。
材料二 图甲为我国大陆部分地壳等厚度线图,图乙为地震波在地球内部传播速度图,图丙为地球内部圈层示意图。
(1)为探测莫霍界面的情况,在海北藏族自治州和上海同时进行了地震波测定,与海北藏族自治州相比,上海从莫霍界面传至地表用时较________,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3分)
(2)掌握地震发生规律可有效减少危害,了解青海省地球各圈层组成物质和结构特征,目前主要的研究依据是________。(2分)
(3)图乙中A为_______,B为________,请说明判断依据。(5分)
(4)指出该区域地壳厚度大致分布规律,根据我国大陆部分地壳等厚度线图可以推断出,此次青海海北藏族自治州地震的震源位于________(“地壳”“地幔”或“地核”)。(4分)
(5)读图丙,当A地发生地震时,请在图中用斜线画出接收不到横波的大致区域。(4分)
解析:第(1)题,在地球的大范围固体表面,一般海拔越高,地壳越厚。上海海拔低,地壳厚度小,故地震波传播用时短。第(2)题,了解地球内部圈层目前主要依靠地震波。第(3)题,图示A的传播速度较B慢,故判断A为横波,B表示纵波。第(4)题,图示等值线的分布规律,直接读图即可。材料反映该次地震的震源位于10 km处,而大陆地壳的平均厚度约33 km,故判断地震震源位于地壳。第(5)题,横波只能通过固体传播,外核接近液体状态,横波不能通过。
答案:(1)短 上海附近地壳较薄,地震波传播用时短
(2)地震波
(3)横波 纵波 地震波横波传播速度慢,纵波传播速度快。
(4)从西(北)向东(南)递减 地壳
(5)过A点作地核这个小圆的切线,两线之间部分为接收不到横波的区域。(如图)
PAGE(共106张PPT)
专题一 宇宙中的地球
考点展示 知识网络
1.地球在天体系统中的位置。
2.地球上生命存在的条件。
3.太阳辐射对地球的影响。
4.太阳活动对地球的影响。
5.地质年代表。
6.描述地球的演化过程。
7.地球的内部圈层和外部圈层结构,概括出各圈层的主要特点。
8.地震波在地球内部传播速度的变化与地球内部物质组成的关系。
类别 与日平均距离(百万千米) 表面均温(℃) 体积(地球为1) 质量(地球为1)
地球 149.6 22 1.000 1.00
火星 227.9 -23 0.150 0.11
类别 大气主要
成分 大气
密度 自转周期 公转周期
地球 N2、O2 1.00 23时56分 1年
火星 CO2 0.01 24时37分 1.9年
时间 位置 震级 震源深度
2020年1月7日 苏门答腊岛北部 6.3级 10千米
2019年7月7日 马鲁古海 6.8级 50千米
合格演练测评·点击进入
地球在宇宙中的位置
行星地球
内部
宇宙
太阳
圈层
环境
辐射
圈层
宇宙中
太阳
结构
的地球
外部
地球的
太阳
圈层
历史
活动
演化
地质年
地层和
历程
代表
化石
太阳
地球
火星
a汝
地球
H
4米
大阳
G
B
扰动地球大气层,影响
通信
扰乱地球磁场,产生“”现象
希
使两极地区产生
”
现象
许多自然灾害的发生都与太阳活动有关,
如地震、
等
Heineken
A.行进中的赛车
B.煤球炉
C.太阳能电池
D.羊八井地热发电站
年辐射总量(亿焦耳/米2)
A
125
120H
B
115
110
105-
85E90E95E100E105E110E115E(经度
200
V
阳黑子数
150
100
50
19001910
192019301940
19501960
19701980
19902000年份
图
1
3
2
①
太阳大气
太阳内部
图2
太阳日面图
光伏发电图
●●●
00000000●0e
●●●●●●●●●
■■●●●■●
C
●●●
丰富区(◇1700)
四
较丰富区(1500-1700)
品
可利用区(1200~1500
贫乏区(<1200)
单位:KWh/m2
南海诸岛
C
B
A
太阳大气结构图
黑子相对数
0000
1850186018701880189019001910192019301940195019601970(年)
太阳黑子的周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