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 题 平 移 和 旋 转 备课人:
教学内容:北师大小学数学三年级下册第二单元教学目标:1、结合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实例,感受平移和旋转的现象,并会直观地区别这两种常见的现象。2、能在方格纸上画出一个简单图形沿水平方向、竖直方向平移的图形。3、感受数学与生活的联系,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教学重点:把握平移和旋转的运动特征,形成一定的空间观念。教学难点:正确地在方格纸上画出平移与旋转后的图形。学前分析:平移和旋转的现象在生活中随处可见,为学生提供了一个很好的生活经验,但学生没有用数学的眼光去看待这些现象,通过本节课的学习要让学生认识现实生活中图形运动变化的规律,从而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
教学过程 设计意图
一、初步感知平移和旋转现象。1、请大家想象并观察以下三个镜头:轮船在水面上行使时是怎么运动的?汽车在笔直的公路上行使时是怎么运动的?钟面上的指针是怎么运动的? 2、师:这3个物体的运动一样吗?如果要把这3种运动分类,可以怎么分?说出你分的理由。3、轮船和汽车的运动归为一类,像这样的运动叫“平移”;钟面上指针的转动归为一类,像这样的运动叫“旋转”。4、提问:物体在平移时,什么变了?什么没有变?(物体平移是沿直线运动,在平移过程中位置变了,方向没变。)5、判断平移和旋转。在判断之前先让学生用手势来表示一下物体运动的方向,再说出是什么运动。6、说一说。在生活中,在哪些地方见到过平移和旋转?7、做一做。提供给大家一根线和一粒纽扣,你能不能做一个平移运动?能不能再做一个旋转运动?独立思考后小组内交流。二、感知平移的距离。1、蚂蚁搬食物的故事。两只小蚂蚁在外面找食物,它们找到很多好吃的东西,就把它放在一个篮子里,两人一起往家搬。到了家后,前面的那只蚂蚁说它走的路长,后一只蚂蚁不高兴了,于是它们发生了争吵。2、师:他们到底怎么样呢?请你们帮它们说说理看,到底谁有道理呢?(1)小组讨论,发表自己的意见。(2)集体交流。3、提问:如果食物的上面站着一只蚂蚁,那么它又走了几格呢?假如这只蚂蚁站在食物的其他位置上,那么这时候又走了几格呢?学生发表自己的看法。师:也就是说无论站在哪里,都移动了8格。4、小结:看一个图形移动了多少格,只要数其中的一个点移动几格就可以了。三、巩固练习:移一移、说一说、画一画。1移一移,说一说。学生先看看物体是沿哪个方向移动的。数其中的一点,看它移动了多少格,那么整个物体就移动了几格。2、填一填。(1)蜡烛向右平移了几格?(2)小鱼向哪个方向平移了几格?3、画一画。(1)画出平移后的图形。(2)全班交流画法,说说你是怎样画的?比一比谁的画法最简便。(3)画法小结:先将平行四边形的四个顶点向上平移3格,描出点,再用尺子将四个点连起来。(4)画出房子向左平移7格后的图形。四、数学游戏。五、总结并介绍课外知识(上海音乐厅) 虽然平移和旋转在生活中普遍存在,却很少有学生关注它,通过图片的引入,为后面的学习积累丰富的表象。 通过形体语言来加深对平移与旋转运动特征的理解。在明确平移和旋转现象后,再让学生在生活中找这良种运动的模型,进一步丰富平移和旋转这两个概念的内涵。通过情景化的故事,设计两只小蚂蚁路程长短的比较,自然地将学生的观察从图形的移动引向了点的移动。目的是让学生发现和体会:观察一个图形的平移过程,只需要观察图形上的任意一点的平移过程就可以了。这是本单元要落实的一个教学目标。画图前让小组先讨论出一个能提高效率的合理的画图步骤(只要能够确定简单图形若干特征点平移后的位置)此游戏能把方向、平移和确定位置的有关知识、技能综合起来,对游戏双方均有较高要求。此游戏的知识虽不多,但游戏结果的不确定性反而对学生具有强烈的吸引力。
《平移和旋转》教学反思
《平移和旋转》是数学课程标准《空间和图形》中的一个新的内容,平移和旋转都是学生在日常生活中经常看到的现象。课程标准不要求对这两个概念进行定义,更不需要学生去背诵结论性语句,只要求学生紧密联系生活实际去感知这些现象。从数学的意义上讲,平移和旋转是二种基本的图形变换。图形的平移和旋转对于帮助学生建立空间观念,掌握变换的数学思想方法有很大的作用。物体或图形在直线方向上移动,而本身没有发生方向上的改变,就可以近似的看作是平移现象。二物体绕着一个点或一个轴为中心做旋转或左右摆动运动的,这种运动叫做旋转。
教材在介绍这两种现象时,注意结合学生的生活经验,使学生初步感知平移和旋转,体会他们的不同特点。此外,教材还通过在方格纸上将图形进行平移,使学生掌握图形的平移,并会画出在水平方向或竖直方向上平移后的图形。教材从生活中的是实例引入,抽象出数学概念,最后,又通过设计形式多样的活动,学生通过动手操作,在实际操作中深入理解概念,体现了知识形成的完整过程。
三年级学生在生活中见到很多平移和旋转的运动现象,在他们的头脑中已有比较感性的平移和旋转意识,受生活经验的限制,对于好多现象的判断还有些模糊,更无法想象,不能透过现象用数学的眼光来抓住运动方式的本质。
反思本节课的教学,我有如下体会:
一、教学目标定位准确
平移和旋转,是培养学生空间观念的一个重要内容,从儿童空间知觉的认知发展来说,则是从静态的前后,左右的空间知觉进入感悟平移和旋转这一动态的空间知觉。《课程标准》只要求让学生从生活实际出发,有一个初步的感受,因此,我把本课的教学目标确定在通过学生对生活中平移和旋转现象的再现和在教学中的活动分类,让学生感受平移和旋转,在此基础上,促使学生正确区分平移和旋转,体验平移和旋转的价值。
二、创设生活情境,让学生初步感知平移和旋转现象,突出了数学来源于生活
如:在引入“平移和旋转”时,课件动画演示:轮船航行,汽车行驶,指针转动,初步了解了物体的平移和旋转的运动特征;在解决初步会判断物体的平移和旋转时,我从生活入手,展示身边的常见现象,(如:电梯的上下移动,推拉窗的开关,水龙头的旋转)使孩子们感受到数学就在身边,兴趣浓厚。
三、能够让学生自主、合作、探究,体现了以学生的发展为主
在感知平移和旋转时,我做到呈现主题,协调建议,帮助指导。如:用动态语言(手势),引导学生说出平移和旋转,学生自己动手利用一根线和一粒纽扣进行平移和旋转的操作,自由想象平移和旋转的动作,学生小组合作,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发展了学生的思维,激发了学生的求知欲望。在整个教学中,学生是学习的主体,发现问题,小组合作,协同研究,都让学生自主完成。老师是以参与探索的身份出现,与学生一起研究,这样,师生之间建立的是平等、和谐、伙伴的关系。
四、注重应用
新课标指出:“要让学生体会,数学与自然及人类社会的密切联系,了解数学的价值”,数学来源于生活,更应该服务于生活。在本课中,我灵活处理教材,在学生举例说明了平移和旋转在生活中的应用后,我因势利导,呈现两个话题:(1)楼房会搬家吗?(2)餐桌上的数学。介绍上海音乐厅平移66米,目的是让学生实实在在的感受到数学的神奇力量;通过餐桌上的数学,让学生亲眼目睹到旋转餐桌给吃饭的人带来的方便,让他们真真切切地感受到:数学就在生活中。从而激发他们应用数学的意识,体现了学有价值的数学新理念。
在实施课程标准的实践中,我们不应停留在理念的学习上,还应把内化了的理念通过课堂教学的实践活动外化出来,但在实践中,还有很多不足之处,例如:评价语言有些单调,教学语言还不是很精练、准确,重点不够突出等,我会在以后的教学中努力学习,注意提高。
通过这节课使我深深体会到,教学不仅仅是"告诉",更需要"经历"。教师应该是一个播火者。要在学生的精神世界里播下兴趣、热情和理想。仅仅教授一些知识和技能是远远不行的,课堂上要有数学思想方法,引导学生们把数学知识更好地服务于生活,同是用生活中的经验帮助理解数知识,二者相得益彰。
PAGE